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

2024-07-16

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从狭义上讲,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属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第二个层面,属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党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关系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学习型组织理论被人们日益深入地运用到党的建设领域,其势方兴未艾。这中间,作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党的整体与数量达2000多所、拥有2000多万在校学生的高校的灵魂——高校党组织,二者的互动关系具体如何,事关学习型党的建设的大局。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针对这一问题,只是给出了一些“一般的”、“抽象的”回应,使得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它,以便为推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和学习型政党建设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1〕然而,什么样的党才配称得上“好党”呢?按照小平同志的观点,一个成熟的好党,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成熟,其标志是广大党员和干部掌握了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2〕理论武器;其次应该在政治上有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后应该在组织上“形成了一个健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党风。”〔3〕而党风又包涵三条,即“第一,这个党必须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党;第二,这个党必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第三,这个党必须是建立在自我批评基础上的党。”〔4〕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大部分历史活动做到了上述几条,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執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5〕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好党”的当代标准被凸显出来。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学以兴党、学以强国。一个“学”字,突出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突出的是“自主发展”的思想,突出的是“自我修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体现“学”这一主线的逻辑延伸,它涉及四个层面:一是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6〕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更是干部建设的重中之重。二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建的历史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奠定了党的组织建设根基,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然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个原则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支部建在楼宇里、建在社区中、建在产业链上、建在流动人口之中、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当中等新情况不断出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的要求,并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普遍的要求,其意义非常深远,任务却十分艰巨。三是党员个体建设。全体党员无疑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体。没有党员个体广泛而自觉的参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造就大批学习型党员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四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规范性意义,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制度建设,如集体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基层党员轮训制度、党员个人自学制度、主题教育制度、学习考核制度、学习成果转化制度等等,具有保障作用、长效作用。“这些制度从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指向,规定了制度建设的明确要求”〔7〕,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指导意义。从狭义上讲,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属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第二个层面,属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如果从广义上说,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构建也包含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另外三个层面,也存在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个体建设和制度建设等问题。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人文荟萃,知识密集,学术氛围浓厚,党员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又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和“开启民智,引领大众精神生活”等大任。因此,高校党组织理应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中坚力量,理应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成为提高党执政能力和科学化建设水平的中坚力量。

首先,高校党组织是确保高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基层组织保证。而要发挥这些功能,高校党组织应主动加强自我修炼,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在高校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报告、党建知识竞赛、党建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努力把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把师生员工党员培养成学习型党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党委、院系和校行政管理部门党组织、学生党支部、高校所有党员需要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创造性,勇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共同谱写高校党组织建设新的篇章。

其次,高校党组织可以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能够深刻地改造中国社会,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人力和智力优势,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术研究,大力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并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主题。与此同时,需要组织精兵强将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翻译”,真正以符合民族的形式、人民大众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真正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再次,高校党组织可以通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党员,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高校党组织面对广大师生,需要善于结合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主心骨,让他们深刻认识世界大势、中国问题和党面临的新挑战,让他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意识、实践意识。对此,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注入“灵魂”。

最后,高校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分化的不断加深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复杂化。高校师生党员也深受这一变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道德责任感弱化,金钱主义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退化。这就需要高校党组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带头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净化党风,纯化民风。

总之,构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尽管有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分,但又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和处理,而应具体分析两者的互动机理,进而把握两者的实践路径。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收到相辅相成的双赢效果,否则,很有可能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

〔参考文献〕

〔1〕〔2〕〔3〕〔4〕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346. 346. 346.

〔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7〕 齐卫平.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求实,2010,(10).

〔责任编辑:孙文政〕

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社区教育重心必须实现由“教育”向“学习”、由“个体学习”向“共同学习”的转变。实现社区共同学习,必须在推广学习理念、组织学习团队、培育学习核心、促发学习能力、配置学习资源、激励学习成效等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使我国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跃上新的层次。

关键词:社区教育;共同学习;意义;举措

作者简介:朱涛(1946-),男,陕西西安人,五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等。系教育部职成教司社区教育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成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区教育在“实验区”、“示范区”带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实地考察中发现,不少地方的社区教育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象老龄化、内容随机化、形式讲座化、推进活动化、成效肤泛化”等问题,即使“实验区”、“示范区”也不能幸免。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制约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为着突破这种“瓶颈”,各地社区采取了诸多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区必须在组织、开展、实现“共同学习”方面下功夫。

一、 社区共同学习的意义

理解社区共同学习的意义,必须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视角切入——

(一)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最佳抓手在社区

进入21世纪,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大势,我国确定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社会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的发展目标。

学习型社会是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先进学习文化为导引,以各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为社会成员无障碍学习提供充分支持以助其全面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3]。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要求全社会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家庭等各级各类组织实现从“管理型”、“生产型”、“生活型”等向“学习型”的转变。从社会组织角度看,以生存环境划分出的“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社会有机体”是由千千万万城乡“社区细胞”组成的,社区借助于公共权力又能够有效统摄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家庭等社会组织。所以,如果城乡社区都建设成了“学习型社区”,那么,“学习型社会”便会自然形成。

这便意味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最佳抓手在社区。

(二)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关键在学习团队

要创建学习型社区,便要将社区各类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社区组织按建构程序、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一般有明确的组织宗旨、共守的组织制度、稳定的组织机构、明晰的组织范畴、合理的组织运作、完善的组织沟通,也都经过规定程序的批准或认可;非正式组织基本不具备以上要素,它是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利害关系而“自发形成的不稳定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美·K.戴威德)。同时,我国城乡社区还存在大量游离于组织之外的民众个体,譬如城镇无业人员、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其他闲杂人员,广大农村的相当部分农民等等;由于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大多从业人员在非工作时间也处于“无组织状态”。

社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实现组织学习,而组织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团队。学习团队的组建,在正式组织中可以借助于既有的组织基础;对于非正式组织,则需要促进其不断向“准正式组织”甚至正式组织转化;对于无组织的民众,则需要促进其进入组织状态。由于没有既有基础可资利用,所以,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对无组织民众的组织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难点,其进展状况也便成为检测、评价学习型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

就是说,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取决于社区各类组织的学习化建设,特别是无组织民众学习团队的建设。

(三)学习团队创建的关键在共同学习

学习,本来应该是学习主体的个人行为。不过,由于时代的特点和个体的差异,现代社会大多学习主体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不一定尽如人意,于是,上世纪末,西方学者提出了“共同学习”理论,主张在初等基础教育中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者在助学者(教师等)帮助下,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共用资源、对话交流、分享体验、相互激励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达致共同进步。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所以,进入新世纪之后,该理论迅速传播并逐步进入其他教育领域。

在我国社区教育领域,汪国新是最早提出创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近年来,汪国新所领导的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研究所合作,使该项研究取得了明显突破。汪国新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共同构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4]通过创建“社区学习共同体”,实现民众的共同学习,增强民众对共同体进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可以大大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促进社区民众和社区的发展。

可以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实现社区民众共同学习的有效载体,通过团队共同学习可以明显强化社区民众的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大大提高社区教育的效率,进而有效突破制约时下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社区共同学习的举措

要组织、开展、实现好社区共同学习,至少需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共同学习理念的推广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实现社区共同学习,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

社区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广终身学习理念。传统教育的理念是“教化”,其行为主体是传授者,行为目标强调同一的“合格”标准,行为责任主要由政府、社会承担,行为过程注重规范性、连续性、阶段性;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发展”,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基于学习者自身条件、意愿的素质提升,强调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责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独异发展。因此,终身学习与“教育”的性质完全不同:“教育”是一种外加性行为,是“一种给予或灌输、一项礼物或一种强制的东西”[5];终身学习却是一种自觉性行为,是“一种乐趣、一种工具、一种权利以及一项共同的责任”[6] 。所以,“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①。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可以有效改变社区民众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

同时,社区要大力推广共同学习理念。共同学习理念来于“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是针对“个体学习”提出的。一直以来,教育活动中的学习主体都是个人,教育都是为着提高个体的智能素质。197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阿吉瑞斯首先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经过30余年发展,组织学习理论已经走向成熟。由于学习主体不同,组织学习与个体学习在学习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在组织学习中,团队的学习者能够为着共同的理想目标,通过有组织的、自觉的、互动的共同学习,激发全新的、前瞻的、系统的思考,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组织整体及每个成员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让社区民众明白,通过有组织的“共同学习改变生活,共同学习改变人生,共同学习促进发展”。

(二)共同学习团队的组织

要实现共同学习,社区必须普遍组建好学习团队。

社区学习团队的组建必须有明确的建立于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基础上的学习宗旨。在社区正式组织中,组织整体发展目标、组织各部门发展目标、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发展目标,都可以成为学习团队的学习宗旨,正式组织利用其既有的组织体系,可以有效支持团队的共同学习;在社区非正式组织、无组织民众中组织学习团队,则必须选择好吸引学习者共同学习的“兴奋点”:或共同的价值追求,或一致的兴趣爱好,或相关的利害关系,或共鸣的情感心绪,或互利的社会交往,或共祈的身心需求。学习宗旨设定的明确、适宜,决定着共同学习团队的吸引力、凝聚力。

社区学习团队的组建必须有合理的规模、合作的机制、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习团队涵盖的范围、规模的大小要便于共同学习的开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研究,“富有成效的团队,应该把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之内”[7]。实践证明,规模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团队的共同学习。学习团队内部必须有民主的、合作的、共享的运作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促进每位成员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可以促进团队整体学习力的持续增长,可以通过创新不断扩展组织的能量,使每个成员不断体验到学习、生活以及生命的意义。学习团队必须有科学的、不同于个体学习的学习方式,这至少应该包括团队成员意识、行为由个体学习向共同学习转变的“适应性学习”,学会共同探讨、集体思维的“互动性学习”,掌握集思广益、创新突破的“创造性学习”,同时,团队还必须善于运用信息交换、特别会议、深度会谈、集体讨论、系统思考等多种方法,使共同学习富有实效。

(三)共同学习核心的培育

社区共同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团队核心的素质。

合格的学习团队核心需要有公益心,有热情,有特长,有凝聚力、组织力、协调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成为共同学习的召集人、设计师和引领者。学习团队的核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若干人。台湾地区组织学习协会秘书长詹明娟的研究表明,作为社区学习团队核心的“带领人”,在共同学习中应该“是设计者、仆人(即服务者——笔者注)和教练三种角色的综合体”,应该在共同学习中发挥好营造良好氛围、领导团队讨论、安排会议进程等功能,为此,学习团队“带领人”应该具备团队带领能力、压力调适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意思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行动反思能力、教练指导能力、资源运用能力、自我超越与冒险能力、目标设定能力[8] 。

学习团队核心可以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但社区更应该注重从学习团队中选拔具有较好素质的对象,通过多种形式(专业学习、实践训练、考察观摩等)进行专门化培养,以提升其引领团队共同学习的综合素质。为了做好“学习团体带领人”的培育工作,台湾组织学习协会设计了“学习团体带领人(初级)→学习团体辅导员(进级)→学习团体储备讲师(高级)→学习团体专业讲师(高进级)→培育学习团体带领人(初级)”的培训阶梯,实施“五年培训计划”,通过“初级班课程”、“进级班课程”、“讲师班课程”以及相应的实践训练,逐级提高“带领人”的引领水平及级别,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地培训,显著提升了“学习团体带领人”的素质,进而有效地推进了社区共同学习和社区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内地社区同仁认真学习。

(四)共同学习能力的促发

社区共同学习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学习团队共同学习力的强弱。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它是自觉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毅力是支配学习行为攻坚克难实现预定目标的意志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转化力等,它是接受知识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力。学习团队的共同学习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该团队是否具有自觉的、内生的、强劲的学习力,这又取决于其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意志是否坚韧、学习能力是否强劲。迄今为止,许多社区的团队学习所以不太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团队的学习是“外加的”、“被动的”,团队缺乏内生的、自觉的学习力。这是今后社区教育科学发展应该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为促发团队学习力的发展,除了注重从内部强化团队的学习力之外,还要注意社区整体学习文化的建设,为团队共同学习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习文化是“指关于学习的一切文化”,“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形态、学习内容、学习制度、学习途径、学习习惯以及经由学习所累积的成果。学习文化亦是一种学习现象,包括无形的学习价值观与有形的学习行为。”[9]先进的社区学习文化,会对社区民众个人、各类组织的学习发挥引导、促进作用,会极大地提高个人、组织、全社区的学习能力,产生显著的学习实效。所以,社区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核心,努力建设包括以学习者为本、以自主学习为导向、以终身学习为进程、以团队学习为依托、以愉悦学习为方式、以创新学习为重点、以经学习求发展为目标等内容的富于时代精神的崭新学习文化,在先进学习文化的孕育中促进社区共同学习,进而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五)共同学习资源的配置

为着支撑共同学习,社区要努力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

社区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努力使全社区的一切教育、学习资源——公有的、民办的,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正规教育的、非正规教育的、非正式教育的,学校的、社会的(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网络的等—得到有效整合,搭建起多序列、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无障碍学习平台,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同时,社区要深化教育、学习管理改革,不再人为地设置经济的、年龄的、智能的等学习障碍,更加尊重社区民众学习的参与权、自主权、选择权,使教育、学习平台更开放,教育、学习管理更灵活,教育、学习选择更民主,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撑。

社区还要动员、组织各行各业为共同学习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各级政府应该为共同学习全力提供服务。社区民众的教育、学习属于公益事业,政府对其承担着不容推托的责任,各级政府应从“讲政治”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将其摆在“重点基本建设”的位置,为其提供真诚服务;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实体应该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良好服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实体本身就承担着“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10]的神圣使命,为社区民众共同学习提供服务义不容辞:再次,一切本来与民众教育、学习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企业、商场、社团等,也应该积极参与民众教育、学习活动,尽其专业、知识、资源(设施、设备、书刊、资料等)、人才等优长,为民众共同学习提供服务。这样,社区的共同学习便能得到全方位支持,获取理想的学习效果。

(六)共同学习成效的激励

共同学习的广泛开展、健康推进,离不开社区的有效激励。

首先,社区应该在“制度设计层面”给社区共同学习以关注。制度是行为规则,制度保障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保障。社区为通过共同学习推进社区教育进而促进社区发展,就必须从制度设计层面为社区共同学习提供保障。社区教育、学习制度设计要对社区共同学习性质功能进行定位,对其发展方向的导引、资源投入的倾斜、学习实效的评价等提出明确要求;要规定机关、学校、职场、各类社会组织等的责任;要健全管理体制,规范运作机制,为社区民众的共同学习、为社区学习团队的健康发展立规定矩、保驾护航。

在实践运作层面,社区应该对团队共同学习给予有力度的引导、激励。这要求社区要实现教育激励“重心”的两个转变:由“激励教育”转向“激励学习”,由“激励个体学习”转向“激励共同学习”。在激励重心转变后,社区应该采用多种办法,对团队共同学习给予科学引导、客观评价、恰当奖励。譬如,通过对共同学习团队组织能力、发展动力、学习实力、创新成果、社会影响力等的评价,评选“优秀学习团队”;通过对学习团队核心人物公益心、号召力、协调力、创新力及工作实效等的评价,评选“优秀学习团队带头人”等等。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可以激励社区共同学习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推进,目前已进入全面铺开、快速发展阶段。在这种时期,要注重社区教育“量”的扩展,更要注重社区教育“质”的提升。对社区团队共同学习的引导、组织、开展,将实现社区教育重心由“教育”向“学习”的转变,由“个体学习”向“共同学习”的转变,进而有效加速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使我国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跃上新的层次。

注释:

① 参见1994年11月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文件。转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高志敏等所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第11页。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3).

[3]朱涛.论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1):68-71.

[4]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2(03):47-5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成人教育宣言[J].北京成人教育,1998(12):12-15.

[7]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六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23.

[8]詹明娟.学习团队带领人培育 落实小区学习与弱势关怀[C].内部印刷本.杭州:社区学习专题研讨会(2012)论文集:22-30.

[9]吴明烈.发展终生学习为导向的新学习文化[M]//叶忠海. 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90.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责任编辑:王国光

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成长的动力源自于企业自身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建学习型组织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文章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企业培训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并对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企业培训 学习型组织创建

企业成长的过程是持续学习的过程,企业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学习实现的,真正有生命的企业是善于学习的企业,因此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自我发展完善的根本。企业要立足于人才发展之本,以企业培训作为切入点,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持续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学习型组织概述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在《组织中的双环学习》及《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文中首次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对组织学习理论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组织学习的学习模型:“适应性学习、单环路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前提,而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持续发展阶段。他们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对组织规范的探索与重建。

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和兴起,为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众多学者开始对其展开研究。纵观这一发展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习型组织的定义、特点和构建模式等方面。其中圣吉(senge)影响最大,他从组织学习的系统层面,就个人、小组、组织以及组织间等不同层次分别研究组织学习的过程,指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是衡量一个团队是否能称为学习型组织的5项具体标准。

1.学习型组织的含义。人类学习方式基本上有三种进程: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这三种方式个人学习是前提和基础,组织学习是发展,而学习型组织是我们的实现目标。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促进整个组织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具有持续学习、自我发展、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是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该组织的综合能力高于个人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核心。

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学习型组织具有适应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自我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能力。它有助于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的全面开发和发展,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学习型组织的综合力来自于其本身的特点。首先,学习型组织是有多个具有创造性的团队组成,它超越了原有的根据职能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进而,该组织的领导者具有新的角色和任务。其次,学习型组织成员的愿景具有一致性,即该组织中成员具有共同的愿望和目标。学习型组织具有自主管理、不断学习的能力。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企业培训

学习能力是一个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是以该组织是否具有学习能力为前提和基础的。按照5项修炼理论,对于一个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一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超越。这主要体现在该组织成员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地成长,个人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变革需求。而培训是组织成员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改善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通过企业的培训可以开拓企业成员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组织成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企业成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企业自身经营理念、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有效提高,进而增强企业的职业竞争力。企业成员的个人素质与企业综合能力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见企业培训是员工与企业建立共同愿景,增强学习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点建议

1.引入组织学习理论,遵循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领导者要重视学习,运用理论指导组织学习,在组织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学以致用原则,领导者要通过以培训为主的学习形式培养组织成员逐步形成自觉自发的学习兴趣,达成提高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终目的。同时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员工要积极参与到组织学习活动中,要有渴望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的内在动力,这就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员工具有自我超越的品质和高素质的追求,一方面要求学习型组织的管理者对学习型组织理论、架构和激励具有充分认知,具有在工作中实现组织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2.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是激活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员工是构成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人才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有价值的活资源。成功激活员工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从管理学角度,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利益,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需求处于变化之中,人的行为动机也不尽相同。企业因市场环境调整发展战略,员工要适应竞争就必须先于企业做出转变和提升,学习型组织将人视为可以进行重塑,并不断成长的人力资源,员工对理想的追求和满足感需要在组织中得到认可。因此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的发展与个人发展并不存在冲突矛盾,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是对立统一体。归根结底,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意识和行动是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学习型组织的存在正是为了激活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了,促进员工实现自我超越。

3.建立有活力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愿景。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创建个人知识的汲取与更新的平台,而是要构建以团队为单位的具有竞争活力和不竭发展动力源泉的组织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重心以及现在或未来可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开展相应的培训,将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根植到每一名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中,引导组织成员实力适应全球化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实现组织愿景与企业文化并轨,促进个人奋斗与组织愿景的有机融合。

愿景不同于目标。愿景包含目标,更突出强调使命感与价值观的实现。使命引领目标,价值观支撑目标。愿景不是口号,是在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的历史时期的必然抉择。愿景不是管理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组织成员的共同选择,是可预见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是满足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可行的蓝图。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应与企业文化、业务与组织流程再造、绩效管理建设结合统一。

4.树立“企业培训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理念。成功学大师克里曼·斯通说:“全世界所有员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根据美国教育机构的统计数据,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产出边际效率为3,即每投入1美元,便可有3美元的产出。全世界优秀的企业家认为,培训可以凝聚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提高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执行力,激发员工创造性工作热情,提升企业产出效益和组织活力。除此以外,企业培训的优势尤为体现在为企业培养能够满足战略发展的后备人才库,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素质的员工能够最大化地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低素质的员工总是在效率低下的工作状态中无意识地流失掉企业的利润。培训最大的赢家是企业,而非员工。

5.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构建高效率团队。团队起源于工作群体,又区别于传统的职能部门。他突破了行政职能部门的边界,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工作单位和学习单位。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过程,它的显著特点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这增强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优化了组织架构,比工作群体具有更高的绩效和学习创造能力。

6.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评估体系。评估工作可根据学习型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工作流程的差异有侧重的选择条件指标、过程指标和效果指标。评估工作更加注重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过程和效果,它不是评估是否建立了学习型组织,而是评估是否扎实有效地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它不是考核组织的业绩,而是要通过评估诊断自己,看清差距,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进一步推进企业培训工作实际成效,实现企业、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愿景。

7.要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长期工作坚持不懈。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要用长远目光对待,建立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工作常态化,杜绝一切短视利益和短期行为,更要坚决防范以影响工作业绩为借口推托学习的思想意识的滋生。只有做好将学习工作常抓不懈的准备,才能最终实现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和目标。

四、结论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的一项战略决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级,涉及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知识观念、流程规范、制度管理、组织架构以及环境支持等诸多基础性工作中,创新具有内生动力的机制,既能够促使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人力资本可增值,又为企业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学习型组织才能得以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阿吉瑞斯.C,舍恩.D,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3.许高崇.打造学习型组织秘诀.中国教育网,2005

4.周德孚,殷建平,蔡桂其.学习型组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郭雨.浅谈学习型组织评价.武汉大学化工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陈旭,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教育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人物检索] 刘大星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委宣传部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中心主任、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培训师、编审。长期从事企业教育培训、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管理、研究和咨询工作,先后发表著述120万字,著有《成人教育管理学》、《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共同愿景——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训教程》等专著。主持“中国学习型企业高层论坛”、“学习型组织中国化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论坛”等大型会议,出访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举办学习型组织讲座和系列培训270余场,指导50余家企事业单位创建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实践,担任多家企业和咨询公司管理顾问,为国内著名学习型组织专家。

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要建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学习型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刘教授:学习有四种层次。一是个人学习,解决的是个人素养、价值观和生存能力;二是团队学习,解决的是团队素养、凝聚力和执行力;三是组织学习,解决的是组织素养,强调的是认同感和竞争力;四是社会学习,解决的是民族素养,追求的是整体的协调力,这四种层次的学习构成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学习型社会,就是通过学习,提升全体公民和整个民族应对变革挑战未来的能力,解决前进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构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达到“大同”、“和谐”的境界。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与自然为友、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景等思想,是与和谐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呼唤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在继承前人科学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管理理论,必然受到前辈大师包括中国古代先贤的深刻影响。彼得·圣吉等人发现,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人的体系:人的思考、沟通、行为方式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必须打破旧有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创立一种强调创造和和谐的全新组织。这种组织所追求的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努力创造一种整体和谐的关系。应当说,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和谐思想是十分契合的。彼得·圣吉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立者正是总结了近百年来管理运动“以人为本”的精髓,同时吸收了东方古老文化的营养,把系统运动中“和谐”这一本质关系运用到管理学中,这不仅是对管理学的杰出贡献,也体现了人类对和谐这一命题殊途同归的认识。

记者:“学习”一词的意思人所共知,“学习型组织”是不是真的如人们所说,就是人人爱学习的组织?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大力推进这项创建活动,您作为长期从事学习型组织研究的学者,能否从实践层面点评一下,当前国际和国内为什么会形成这股创建活动的热潮?

刘教授:任何理论都源于社会实践。上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空气动力学专家佛瑞斯特对当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产生兴趣,把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应用于企业的变革,强调企业的扁平化,首先提出了学习型企业的理念,提出只有那些拥有“不断发展学习能力”的企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上世纪90 年代,彼得·圣吉把学习型组织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于1990年出版了代表性著作《第五项修炼》。此后,西方各类企业或组织积极吸收和运用这一理论,强调超越自我,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并以系统思考作为组织学习的核心。这一开创性理论迅速为世界500强公司所引入,推动了企业的变革和发展。

再看我国,这一创建热潮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发展的重点不断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管理和人的因素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学习型组织强调把企业变革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结合起来,并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张。此后,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在全国展开。全国总工会等国家九部委于2004年2月作出部署,决定在全国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应当说,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激烈变革时代条件下的产物,是企业、组织和整个民族历史性的选择。

记者:您长期从事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目前众多企业已经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创建活动十分了解,如何看待和评价创建活动。由于人们对这项活动不甚了解,实践中存在着很多误区,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刘教授:以2004年2 月全总等九部委下发的“创争活动”文件为标志,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由民间自发行动上升为政府推动。但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组织,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及如何创建,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积极探索。我认为,当前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树立一个思想:“理念国际化、操作本土化”。在实践中要防止五种倾向:

一是表面化: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人人学习、全员培训。发几本书,搞几次讲座,贴几个标语,喊几句口号,挂几个牌子。结果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职工产生了抵触情绪。其实任何组织都在抓学习,路边店也在抓学习。整天抓学习就是学习型组织吗?

二是神秘化:把学习型组织当成灵丹妙药,拿来就治企业百病;什么推论阶梯、蝴蝶效应,概念满天飞,搞得云山雾罩;有个企业上至董事长下到班组长,人手一本《第五项修炼》,对外宣称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了。

三是速效化:把学习型组织当成是速效感冒丸,一学就灵,药到病除。有的企业搞了三个月,就想治好企业所有的毛病。把学习型组织当成是ISO9000一类的贯标。像电灯开关,说开就开,说关就关。搞了几天不见效果,立刻收兵束之高阁,或再搞其他花样。

四是雷同化: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把世界500强的经验生吞活剥。结果水土不服,把自己搞得上吐下泻。

五是运动化:把学习型组织搞成一场运动,雷声大,雨点小,水过地皮湿。几年之内全国冒出了上百个学习型城市、几千个学习型社区、几万个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被泛化甚至庸俗化,把学习型组织当成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搞,如何搞,并没有搞清楚,这反映出一种社会的浮躁。

记者: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来看,如何认识和掌握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这一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有何联系?企业界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如何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具?

刘教授: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并非完全西方化的东西。它综合了中国古老的管理哲学、现代民主管理思想及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并不神秘。有四个强调:

一是强调变革。一个组织如何在不确定因素下生存发展,是今天企业普遍面对的挑战。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系统,强调变化。这与周易“与时携行”及管子思想中“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的变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变革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态势下寻求生存之道,具有重要的启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变革的理论,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变革的利器。

二是强调学习。它把学习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组织个人不学习就死亡。学习力是人的生存之本,企业的竞争之道。不仅是个人学习,更重要的是团队学习;不是独享,而是共享;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比狼学得快”。

三是强调和谐。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是士气问题。不管愿景讲得如何天花乱坠,战略多么宏伟无比,什么“中国第一”、“亚洲老大”、“世界前列”,但员工不认同,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以资源掠夺性开发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取得所谓的“高增长”,企业红火不到三五年的“短命化”问题仍普遍存在。学习型组织强调把人当成人,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对当前存在的“高烧症”、“大企业病”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四是强调创新。创新思想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海尔这样的学习型企业,走的就是创新之路。是自主创新,而不是模仿创新;是整体创新,而不是个体创新;是全面创新,而不是某个项目的创新。以共同愿景为导向,以团队学习和知识共享为基础,主动适应外界变化,以变应变,以新图强。掌握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工具,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记者:据了解,创建学习型组织有很多的工具和方法,并且中外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运用的方法也很不相同。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您认为中国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最主要的工具或方法是什么?

刘教授:管理无定法,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应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再好的种子也必须找到适宜的土壤。由于国内外企业实际情况不同,中外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也存在着差异。西方是自下而上,我国主要是自上而下;创建方式也不同,西方企业吸收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质,在创建中主要靠整个系统发挥作用;中国企业“一把手”在创建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企业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比较务实;而中国企业乐意将学习型组织的标签贴上,重名利轻务实。

从多年指导企业创建活动的实践来看,我个人认为,不能就学习抓学习,就创建抓创建,必须解决为何学习、为何创建、为谁服务的问题。从企业和老板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点切入,争取在短期内见到实效,是克服创建“瓶颈”,应对各种质疑和挑战的有力武器。从具体方法说,我认为主要运作三大工具,是中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符合实际、比较有效的方法。这三大工具或称三大系统分别是:愿景系统、学习系统和创新系统。愿景系统:包括个人愿景、团队愿景和组织愿景,解决追寻什么的问题。没有愿景导向,就解决不了为什么学、为什么干的问题,学习就会成为“要我学”,工作就会成为负担;学习系统: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从技能、知识、态度全面提升,解决如何追寻的问题。学习系统重点解决学习制度、学习载体和学习方法,建立以团队学习、能力为本和知识管理为主体的全新学习网络;创新系统:从体制、流程、制度、产品、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创新,体现的是追寻的结果。创新的目的是创造开拓未来的能量,打造新的秩序,最终创造一种新的结构和组织。愿景、学习、创新这三者互相依存、层层推进,符合中国企业现状,且简便易行,能够较快地取得效果。愿景系统如何建立?学习系统中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如何落实?创新系统如何搭建,创新成果如何衡量?等等,需要结合实际,系统整合,但关键是三个词“真信、真学、真创”,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对学习型组织理论再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针对独立学院具体情况提出独立学院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思路,对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学习型组织;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培养人的高校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示范作用,在这个创新的时代辅导员队伍应当成为学习型组织。独立学院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对学习型组织理论有清醒的认识,要满足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以下符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路。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再认识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正式提到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书名之所以叫做《第五项修炼》,是因为彼得·圣吉认为系统思考是贯穿于其他四项修炼之中的,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是“整合其他修炼的修炼”[1]13。

“学习型组织问题提出的背景是信息化、全球化。在这个时代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都要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变化和竞争。于是,学习型组织成为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概念,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与特征。”[2]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创建活动也最为轰轰烈烈,如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等。但是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我们需要对学习型组织有一个再认识。

首先,并非符合“五项修炼”的才是学习型组织。因为学习型组织是时代的产物,彼得·圣吉只是应时代的要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学习型组织的观点,他的“五项修炼”模式提供了学习方面的“修炼”模式,但并没有提供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也没有把前人有关组织化学习的重要成果都吸收进来,没有找到同组织的常规运行之间的接口,以至于许多企业、机关在进行一段时间“五项修炼”之后,发现无法深入下去。我们既要承认《第五项修炼》的重大的创造性贡献,又要破除对它的顶礼膜拜式的迷信,应该在借鉴《第五项修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学习型组织更有效的模式,实现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模式的创新。

其次,并非重视学习的组织就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所讲的学习是指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学习,是研究型、创新型学习,而不是指一般的知识、能力的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是升级,核心问题是通过系统思考提高团队智商,主体模式应该是研讨小组。实践证明如果纯粹按照行政团队组织学习,是不能解决组织各个方面升级问题的,没有围绕提高团队智商展开学习,这些往往都只能让学习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下去,这样的创建就是假的,这样的组织也不是学习型的组织。

二、创新的时代呼唤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

伴随着工业时代主导的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全球气候问题到国内民生问题,从政府执政问题到企业生存问题,从社会道德危机到个人素质缺失问题等等,“应对当今的各种挑战,我们必须超越反应式解决问题的模式。我们所需要的创新的模式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能源系统、全新的交通系统和全新的教育系统”[2]。一切都要从创新开始。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概念的创新,“五项修炼”倡导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只有打破思维定势,做到系统思考,才能够真正地进行创新。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进行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创新,创新型人才一定要先是学习型人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能够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参与团体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并能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系统思考全面发展的人、学习型的人,学习型人才走向工作岗位才能适应创新时代的需要。

学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学习型教师,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塑造,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核心的导向作用,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又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摇篮”[3],学习型辅导员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利用校园文化对学习型人才进行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独立学院具备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土壤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它结合了公办高校与民间有形和无形资产,紧贴市场运行机制,是相对独立于其母体学校自主办学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方式,它存在不少问题,但独立学院有着灵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管理模式,而且融母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教育资源于其中,既克服了公办高校的弊端又减少了民办教育在建校初期遇到的困难,它固有的特点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土壤。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渴望提升的需求更加迫切

独立学院辅导员和其他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和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在整体队伍素质上面临着比其他高校辅导员更大的窘况,年龄结构更不合理、学历相对较低、业务知识更加欠缺、经验更加缺乏……要想享受和其他高校辅导员一样的待遇,包括专业化发展、职称评审、各项评优等,就迫切需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等。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对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这与年轻的辅导员谋求职业发展的个人需求相一致,每个辅导员更容易融入其中,支持、推进组织建设。

(二)较之公办学校机制灵活,更易于改革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从组织个人而言是学习思维的转变,而从组织的角度则是管理层面的变革。任何变革包括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都会遇到来自于旧势力的阻碍,都需要领导层的决心与创新。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者通常在遵循教育理念的同时,又会借鉴着企业的灵活的管理机制,领导大多更为开明,善于接受新理念、新思想,敢于创新;同时,大多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不长,虽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但是在管理上没有根深蒂固的弊端,更易于推进管理改革,因此独立学院更容易进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三)较之其他民办院校,可以借助校本部丰富的经验和智力资源

和其他民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有着校本部多年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是很重要的智力支持。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发挥校本部的智力、人才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独立学院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业务素质、学生事务管理水平、思政理论水平、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使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队伍的团体智商。

四、独立学院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思路

变革与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强制管理的高压氛围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变革的真正发生,在于营造一个宽松的鼓励创造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使教育变革自下而上地发生于教师的教学第一线。”[4]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也不例外,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不同层级的领导要学会从各方面关注、鼓励、支持组织成员创新,让组织中的每位成员愿意提供自己的智慧,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谋划策。

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工作的各个环节注重营造宽松民主、鼓励“出点子”的氛围的前提下,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倡导工作与学习的统一

营造学习氛围,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辅导员要把每项工作视为学习的机会,把工作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学会通过工作中的反思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每位成员要把学习当成每天的工作,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团队文化,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从实际出发的小步子前进原则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这不仅涉及到组织领导和成员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且也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现有条件与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从学院的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助学贷款工作中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等,让更多的人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站在培养共同愿景高度上建立学习、培训制度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学习与培训制度的建立要以学校的实际为出发点,以辅导员的发展为根本点,以学生的成才为结合点,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破除组织智障提高团体智商,实现个人发展与学院共同愿景的实现相统一。

培训要避免“学习运动”模式,不能只重“大力推进”不重效果。在培训形式上以讲座与研讨相结合,以互动研讨、成员参与为主,突出互动交流。通过培训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工作队伍文化,培训内容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转变学习、工作思维。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五项修炼,无不和思维的转变有关,思维没有发生转变,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最大的障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领导头脑中,必须将它转化为全体政工干部的共识,实践中不断尝试,检验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探索者、参与者和实践者。(2)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培训。利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机制,结合校情,分析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使辅导员乐业、敬业,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相统一。(3)做好辅导员业务素养方面的培训。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要经常性地进行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通过网络、研讨会等途径,引导和支持辅导员进行经验交流,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等,让辅导员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双型组织

双型组织是指科级管理体制下的行政组织与民主自愿组成的自由组织并存,也就是在原有的院系两级指导的辅导员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增设研讨小组形式的自由组织,双型组织是为了同时解决执行力与创新问题这一对矛盾体。

行政组织是为了解决辅导员队伍的执行力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一元性需要辅导员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执行力极强、面对西化思想攻势、各类突发事件时能打硬仗的队伍,因此科级组织形式不可或缺;而研讨小组要作为学习型组织主体,遵循前边提到的从实际问题出发小步子前进的原则,研讨小组专门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辅导员在宽松的氛围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以课题研究为重点,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

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大都为本科应届毕业生,加上事务性工作繁杂,辅导员在科研能力上有些力不从心,科研态度上也不够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工作水平层次的提升。学校应当扶持、引导、帮助辅导员以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申报和申请相关研究课题,发表、出版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建立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奖励机制,形成工作与研究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这也是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10.

[2] 钟国兴.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天津日报[N].2009-11-30.

[3] 陈清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 [美]Shirley M.Hord.学习型学校的变革——共同学习,共同领导[M].胡咏梅(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的阐释,进而对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育管理应用的分析,以期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方法,破解当下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升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教育管理;研究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断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1]这标志着又一管理新模式的出现。

一、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概念、核心特征及其内涵

1.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一,组织学习。许多学者对组织学习进行过如下一些描述:“组织学习是通过共享信息、知识和精神模式形成的并建立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即记忆的基础上”“组织学习是指通过更先进的知识和更透彻的理解来改善活动的过程。”[2]因此,组织学习并不仅仅是其个体学习的简单相加,它包含了一系列不同于个体学习的活动。

第二,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在这种组织里,你不可能不学习,因为学习已经完全成了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他们想要创造的东西的能力的人组成的集合或团队。”

还有些人对学习型组织做过如下一些定义:“学习型组织通常是指速记组织,尝试建立为灵活性,团队合作,不断学习和员工的参与和发展等实际工作一块理想的属性。”[3]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4]

由上可知,在一个组织中,即使人人都参与学习,但并不一定是组织学习;同样,在一个组织中,即使存在组织学习,也不一定是学习型组织。

2.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特征

沃特金斯和马席克(1999)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特点为七个C。即:持续不断的学习(Continuous)、亲密合作的关系(Collaborative)、彼此联系的网络(Connected)、集体共享的观念(Collective)、创新发展的精神(Creative)、系统存取的方法(Captured and Codified)、提升能力的目的(Capacity building)。[5]

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将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概括为五点:①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②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③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④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⑤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 [6]。

还有研究者指出,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八个特征:①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②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③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④扁平式组织结构,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⑤自主管理;⑥重新界定组织的边界;⑦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⑧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教师和仆人[7]。

由上可知,各家对于学习型组织特点的论述都有所不同。彼得·圣吉也承认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型组织仅仅只是一种理念,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某种尺度去衡量某组织具备了某些特点,就说其可称之为学习型组织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树立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

3.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内涵

彼得·圣吉(1990)认为学习型组织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即: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在这五项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组织在处理问题时要扩大思考的空间,用系统的观点考察组织所处的环境,建立系统的处理模式。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最理想的环境,这需要耐力和创意,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超越,组织中的领导者及其成员都要不断地进取、创新;组织中的成员,特别是领导者的心智模式要改善,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的胸怀扩大,以开放求真的态度,克服原有习惯所形成的障碍,不断改善它,最后还要突破它,只有改变才有创新,才会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成就;共同愿景是指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作用下,组织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团队学习可以说是一种手段,组织中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思考

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主体意识,因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教育管理具有全新的启示。在教育领域,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系统思维来思考和化解教育问题

“现代组织功能导向的设计,将组织依功能切割分工,更加深了这种学习智障。” [8]学校教育本来是一种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但我们在实践中往往将各种教学内容和资源割裂开来,并对某些内容过分强调它的重要性,致使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这时教师和学生相互怪罪,这些都是学习智障的表现形式。怎么样克服这些学习智障呢?答案就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而五项修炼的整合就是系统思考,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

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9]学生在校学习的有限知识肯定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要重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系统看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组织的自学形式,这种形式可能更符合学习型组织的团体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能力。

2. 发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心理潜能

对于自我超越的人的人来说,“愿景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10]教育应当重视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因为学习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地变化的一种过程,它本身是学习者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与理念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告诉学生为什么而学,这相当于建立一个共同愿景;其次要告诉学生能够学,这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心智模式的突破;再次要告诉学生能够学得更好,这体现了一种自我超越。当学生对这些达成共识后,一定能释放出无穷的学习能量,对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就不成问题了。

3. 激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并认为“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11]应当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而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正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改变。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学习者自学,相信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并加以正确引导;其次学习者自身也要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坚信通过自学一样能掌握知识和技术;还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分成学习小组,从事合作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在教育领域,以前虽然开展了一些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但在相当一部分单位中,学习还基本上是流于形式。一些单位以搞“运动”的方式一阵风似地开展学习活动,而不是将其当作日常工作而经常性地开展,因此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有一些单位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搞得不错,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总停留在一种经验层面上。

三、结束语

目前,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大量而丰富的研究成果,学习型组织理论也成为目前管理学界最活跃的管理理论之一,被西方企业界誉为21世纪的企业管理圣经。曾有人说:“未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组织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它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学习型组织对于现代组织的影响还将逐渐加深。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依然会遇到挑战,值得我们在今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教育领域,我们应当结合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吸收学习型组织的精华,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引领教育突破困境,促进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使教育成功地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8][10](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

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美)彼得·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Thomas Garavan.The learning orga-

nization:a review and evaluation

[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Vol.

4. No.1, 1997:18—29.

[4](美)赫塞尔本,等.未来的领导[M].成

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Darryl Dymock, Carmel McCarthy.

Toward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Employee perceptions[J].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Vol.13 No.5,

2006: 525—536.

[6](美)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亓名杰.管理思想史[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8.

[9][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

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

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

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作者单位:宋 娟 湖南师范大学;张正中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上一篇: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级财务会计总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