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室内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15

图书馆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用户对图书馆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空间设计出现新趋势。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趋势突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空间的功能性与舒适度完美融合,同时兼具传承和富有创意的审美文化。空间设计的新发展能使图书馆保持良好的生命力,使其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空间设计;第三空间

1引言

资源、环境和服务是图书馆建设的3个核心内容。由于当前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多元化及方式便捷化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凭借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已越来越难以吸引用户。而随着体验经济不断发展,用户对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公共空间逐渐成为图书馆的一种重要无形价值。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正成为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王波教授也认为,图书馆的采购眼光和设计眼光将极大地决定一个图书馆的品味和读者的满意度[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2014-2015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提供多功能、有吸引力的图书馆空间对于其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图书馆空间设计包括图书馆建筑和内部布局,这两者承载了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和功能,取决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资源和服务。图书馆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应成为社会的精神空间之一。国际图联曾提出了“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和“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这两个命题,标志着后现代“空间转向”思潮已经开始对图书馆空间观念和建筑设计理念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如何实现对图书馆空间的合理开发、设计和利用,使之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是图书馆界正积极关注的现实问题。

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在不断变迁。最早的藏书楼以藏为主、结构功能单一,是文献保存的典型物理空间。随着西学东渐,国内借鉴了西方图书馆的空间模式,重视文献利用,由“藏阅合一”逐渐发展为“藏阅分离”,空间布局多采用“工”字形,书库在后、借阅台居中、阅览室在前。随着人文理念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开放式管理成为发展潮流,其建筑空间的功能逐步多样化,并且整合程度加大,各模块条理清晰却又相互融合,形成大开间、藏阅一体的开放式布局。同时,图书馆环境的氛围和舒适度也受到更多的关注,许多图书馆开始尝试将自身转变为更有吸引力的社会公共文化“第三空间”,其空间设计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与创新。

2.1注重图书馆建筑的形式美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常常成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学校的文化地标之一,其整体建筑风格和特征承载着人们对其第一印象。图书馆在结合建筑学、美学的基础上,利用院校、地区甚至民族的文化符号,通过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和环境配置等产生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形式美。在近年来的新馆建设和图书馆改扩建过程中,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审美元素被吸收到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文化特色,提高其公众认知度。如贵州省图书馆把濒临灭绝的水书作为馆舍的外部装饰图;苏州图书馆发挥其鲜明的园林建筑风格,突出了吴文化,将古代园林风格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堪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典范[2]。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文化名片的作用,图书馆建筑需要具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物的可识别性,这有助于在人们心中形成深刻印象。

2.2构建生态友好的图书馆环境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设施的绿色节能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所谓绿色节能环保,主要是指能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得以保护,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社会公共设施,图书馆无论在整体还是局部设计中,都需要充分地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创造生态、自然、适宜的图书馆空间环境。许多图书馆在选择基础建设方案和内部设施时,构建生态友好的图书馆环境已成为其重要考虑因素。

一般来说,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环保安全的建筑和装修材料,建设过程中防护,完成后要检测室内环境,可回收材料可以尽量利用起来,如威斯康星州斯蒂芬森公共图书馆在馆舍翻新时将褪色的天窗玻璃回收,用作新壁炉的维护。此外,采用节能环保配套设施,如智能化控电和控水系统等以减少能耗,如华盛顿坦利图书馆设置了自动感应器,可以根据照射入馆的阳光强度进行室内灯光调节从而节省能源。同时,也可合理规划室内外空间布局,与自然融合,如宾夕法尼亚帕克韦中心图书馆建筑顶部预留了5 000平方英尺用以种植植物[3]。

2.3营造互动、人性化的文化空间

除了承担社会阅读场所的作用,当代社会的图书馆还不断拓展其他功能,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交流,致力于营造一个互动的、人性化的文化空间,真正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来。如举办读书沙龙、工作坊等交流活动,让用户亲身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来,感受知识碰撞的魅力;开展学术讲座或专题培训,彰显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提高用户的专业技能;举办摄影和征文等业余比赛,丰富大众的休闲文化生活;开设艺术展览等,更好地发挥其文化艺术功能;为学习小组提供学习、研究和讨论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如讨论室、投影仪、无线网络等,更好地塑造协同性的学习体验。

除此之外,图书馆在空间布置方面也由庄重刻板变得更加地人性化,大大增强亲和力和舒适度。如图书馆的座椅形式近年来变得多样化,从传统座椅、长椅、沙发到使用随意的靠垫,能更好地方便用户阅读和休息;而一些图书馆也将休闲元素融合进空间设计中,如部分美国图书馆使用地毯和壁炉等,有助于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 。互动、人性化的文化空间可以在用户心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认知度和美誉度,增强感召力和吸引力,有效地拉进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形成强烈的归属感[4]。

2.4规划多元、智能的空间布局

当前图书馆承担了用户学习、生活、社交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在空间布局的规划和设计上需要尽量多元化并合理配合,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首先,实体馆藏布局依然在图书馆空间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何合理规划实体馆藏的具体位置,还需要根据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来确定。在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空间中,部分图书馆实体馆藏所占据的面积比例减少,开始建设密级书库或储存书库,如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距离馆舍25英里外修建了一座可藏书800万册的储存图书馆。其次,电子资源的增加也要求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包括如何设置馆内使用电子资源所需的器材设备、网络线路、声光环境及检修变更的空间等。此外,图书馆还需要合理运营服务空间,以便更好地开展活动性服务,如开展讲座、培训、展览、交流会等,并注意“闹静分离”,以营造和谐的多元化公共空间。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智能化水平也开始提高,通过物联网、电子通信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对图书馆建筑内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科学管理馆舍内的设备与资源,并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空间布局的智能化包括以下方面:楼宇智能化,对机电、能源、安保、消防等设备进行信息联动,实现智能建筑的自动化管理;通信智能化,连接馆内各层的信息通道,实现数据、图像、语音等的畅通传输;业务智能化,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通过自动设备减少业务流程,更方便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如自动借还书设备和系统等。

3图书馆空间新趋势传递的价值理念

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趋势是新的价值理念的现实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趋势体现了以“人”为中心、功能性与舒适度结合、兼具传承和创意的审美文化等价值理念。

3.1以“人”为中心

图书馆的理念已经从原来的单纯以“书”为中心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空间的组织和管理更加重视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服务为本位。图书馆从空间设计开始就将用户纳入到参与过程中,曾设计过八十多个图书馆的工程师杰弗里·弗里曼认为,在图书馆空间需求设计之前就应该组织一个由馆长、行政人员、用户等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开始这样的工作。只有用户的参与设计,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心目中的公共文化空间[5]。因此,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书本的场所,而是实体与虚拟空间结合、新旧媒体共存、学习与互动的场所,既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用户在学习和休闲方面的需要,提高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3.2功能性与舒适度结合

图书馆空间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在设计时也更加注重情境体验,因此在舒适度上也有极大的提高。图书馆的功能由单纯藏书向书籍借阅、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等方向转变,成为一个知识交流的“社区”,致力于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此外,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使用,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空间管理。因此,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和布局设计上更加多元与完善,但同时服务深度也大大增加,专业性也更强。而舒适度的提高则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和空间布局更多注重人的需求,在分析“工作人员流”和“用户流”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设计更适合的空间布局和装饰,达到有效、亲和、灵活、舒适、人性化的使用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3.3兼具传承和创意的审美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社会服务机构,图书馆在传承历史文化上负有重要的使命,即使在信息更新频繁、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历史感的体现也颇为重要。围绕文献保存而开展各类服务依旧是图书馆的重要传统,需要为此保留一定的空间,并根据图书馆整体规划进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新设计,以更好地实现“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定位。而在图书馆建筑的装饰上,合理地使用历史文化符号,可以营造古色古香、韵味悠长的文化体验,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感、历史感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如剑桥大学的主阅览室设置有恢弘的倚墙书架、古朴典雅的壁画、厚重的桌椅以及古老的台灯等。另一方面,在保留精神家园般的文化体验的同时,未来的图书馆空间设计还可大胆创新,引进许多当下新兴的创意元素,成为有启发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如一些图书馆设立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引进3D打印机,开设影视观赏区、电子游戏区等。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紧跟时代潮流,合理突破框架,变得前沿、大胆、时尚。

4图书馆空间新趋势带来的影响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会让图书馆在新环境中保持良好生命力,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1使图书馆保持良好的生命力

信息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布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改变。不断创新变化的图书馆空间布局体现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一发展理念,能够保证图书馆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保持其对公众的吸引力,承担起社会知识发动机这一职责,不仅在功能上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还能在情感上使用户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有魅力的社会第三空间。在新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长力和适应力,才能保证图书馆事业持续长效发展。

4.2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特点也越来越多样化,图书馆空间布局在功能设置上的多元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方面,图书馆为其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保留合理的空间比例,收集、整理并向用户提供各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该方式与创作者进行间接交流,满足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利用空间布局来创新信息和知识获取方式,通过各种服务和活动来促进人们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如报告厅作为研讨会、讲座、学术报告等的场所,实现传播知识文化的目的;图书馆组织读书会、沙龙活动等,让参与者分享知识与心得,促进人际交往;而各类型的展览会、故事会、创意活动等大大促进了图书馆文化休闲与娱乐职能的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的中介场所,给思想碰撞提供一个自由通畅的平台。

4.3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图书馆空间布局不断改进和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首先,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平等服务的基础上,图书馆空间布局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积极为其提供便利化、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空间,保障其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其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更多的措施和环境和谐共处、有机融合,在关爱自然的同时,也利用自然景观提升图书馆空间的情境氛围和使用体验。此外,对新兴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利用,有助于图书馆更加完善、便捷地实现各项功能,同时也促进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

5结束语

图书馆是社会的重要文化机构,其空间功能和布局设计影响着图书馆职能的发挥。未来的图书馆空间发展,要在坚持以“藏、借、阅”为核心的传统功能基础上,不断拓展空间服务的内容,创新空间布局与设计,增加新功能,最终把图书馆打造为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空间,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波.大学图书馆即将发生第三次革命[J].大学生,2012,(5):32-33.

[2]杨岚.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J].图书馆,2010,(5):99-100.

[3]于国英.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改造与重新设计[J].图书馆建设,2014,(5):71-73.

[4]许建业,杨亮,张天颖.基于场所精神的图书馆空间应用之理论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 2013,(2):15-17.

[5]杨福进. 数字主流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空间新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22(9): 173-176.

(收稿日期:20150112责任编辑:张静茹)第28卷第2期2015年3月Hebei Librar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8,No.2Mar.,2015

图书馆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针对我国的图书馆建筑设计,通过对现代流行的模数化建筑设计、模块式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时代信息、建筑设计的人性化,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图书馆的实际设计需求,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为满足图书馆的需求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为提高我国图书馆建筑,发挥出优秀的设计的水平,寻找出更正确的设计对策、以及设计思路为完善图书馆建筑设计探索出道路。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伴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文化建筑和教育建筑上,都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图书馆作为能够传播知识和传递文化信息的设施,在建设和使用上,也都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课目。图书馆是储存图书的地方,作为一个可以学习,也可以工作都需要的公共场所,对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如果仅以读者的身份去认识和感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了解的范围将会极其有限,只有以设计者的身份去考虑问题,才会是全方位的综合审查,这里包括怎样对图书馆总体布局、功能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的设计[1]。不过这些图书馆在设计和建筑上并不十分完善,通过对近几年来图书馆建筑的分析,发现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 图书馆模数化设计方法

1.1 存在的问题

在近十几年来,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采用以“三统一”模数化方法,为设计思路的图书馆建筑有很多。这种设计结构普遍采用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方法日益普遍,这种设计似乎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行业中规律,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得到普遍的应用[2]。这种设计方式,具有空间使用灵活性的特点。不过这种灵活性,是需要以浪费部分空间和结构为代价换,限制了追求绝对的灵活性。

1.2 解决的对策

从图书馆发展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可以划分为日常活动和管理区域、收藏印本信息资源区域、存储数字化信息资源区域、网络信息资源区域。通过不同的区域管理,对柱网、层高、荷载要求不一,对于收藏印本信息资服务区域,荷载在设计上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公共活动区域,因为存在动态性、流动性、开放性的特点,需要以较强的独立性,方便独立开放,同时还不干扰其他的功能区[3]。图书馆应该不断地依照设计的实际情况,按照图书馆的需要,来分区设计柱网、层高、荷载,设计适合自己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2 图书馆模块式建筑设计

2.1 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的模数式设计,在荷载上取值比较高,造价比较高。进深存在比较大,室内空间大,容易显得单调和枯燥。由于采用的是全人工采光,所以在通风的能源消耗上过大,建筑设计造型[4]。显得比较单调,缺乏性化设计思路,这些都是模数式图书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2 解决的对策

尽管模数式图书馆在国外发展较好,但是并不表明,可以完全适应我国的国情。需要在不影响图书馆建筑的灵活性上、对图书馆应该具备的功能空间,在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节约基本的建设投资,大幅度地提升图书馆建筑形象,在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局部,适当采用一些模块式设计[5]。在建筑结构设计上,仍然提倡灵活统一原则,能够进一步发展“三统一”原则,只是在结构柱网的建筑设计上,不要求完全的统一,只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要,就可以统一主体柱网,对于其他在设计中不适应统一柱网的功能空间,可以进行独立于主体柱网的单独设计,使柱网开间的进深,也能够采用不同尺寸[6]。在对荷载进行设计上,也可以对主要藏阅空间,都按照开架阅览室的方式设计,对于书库、办公室、业务用房等可以限定其区域,从而通过设计允许其荷载值,使主要藏阅区的荷载值有所变化,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避免因为过分追求设计上的“三统一”,而导致一些荷载,在设计取值上出现偏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建筑主体的设计,对于每一层的层高应该尽量统一,以给图书馆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使用、保留一定的空间。

3 建筑设计需要时代信息

3.1 存在的问题

一些图书馆在建筑过程中,缺少一些能够跟时代相结合的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仍然以传统的设计造型做指导,结果建筑出来的图书馆,纵然在外型上比较新颖,但就其在设计模式、内在结构、统一布局上,很难满足图书馆的实际使用需求,缺乏变革和创新。

3.2 解决的对策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现代技术的设计规划。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图书馆在建筑设计的观念渗透上日益强烈,因此地建筑设计图书馆时,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管理设计系统、缩微服务设计系统、声像服务设计系统等在建筑中的合理布局,需要以超前的设计意识,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构思,在综合布线上要能增加设计线路的数量,预先铺设多条不同功能的线路,通达图书馆的各部室,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图书馆实现全面管理[7]。

4 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图1、图书馆功能关系图

4.1 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有的缺乏人性化管理,没有从根本上将建筑设计,跟整个社会观念相互融合在一起,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在现代社会的管理中,不能真正地使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得到社会的认同,使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能以人性化的设计思路,为读者以及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方便。

4.2 解决的对策:

人性化的要求主要反映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上,除了考虑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外,(如图1)门厅、目录室、出纳室、报刊库、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等以人性化的设计进行管理之外,还必须重视图书馆建筑所选择的位置,还有外观造型、采光照明、色调色彩、内部通风、馆内装饰、厕所位置等,与人有关的各个方面[8]。使读者能从感官上产生和谐舒适的感觉,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愿意将自己融入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来,使建筑设计工作在创新中充满人性化。

总之,对于当前国内图书馆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针对我国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现状,满足图书馆的需求,做出更深入的思索。

参考文献

[1]郝玲.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与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09):23-24

[2]黄白.高校图书馆的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06):15-17

[3]宋宇辉.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6:22-23

[4]李一峰.信息化进程中高校图书馆设计探讨[D].南京工业大学,2007,(05):14-15

[5]郝玲.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与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8-10

[6]王雪.当代高校图书馆设计的新趋势[D].大连理工大学,2007:11-13

[7]唐量.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6,(11):21-22

[8]黄克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J]建筑学报,1990,(12):5-6

图书馆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学校管理有一种新的观点:三流学校看校长,二流学校看制度,一流学校看文化。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没有强健而清晰的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更不可能是一所品牌学校,在学校管理中,学校文化建设是首要问题。

“学校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主要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校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思想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学校文化的运作必须通过理念载体、环境载体、活动载体、教学载体、制度载体、行为载体来实现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理念载体体现学校的育人取向,而环境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一所学校可能因为资金不足而影响硬件设施建设,比如图书馆、资料室、多媒体教室、艺术专用教室、校史展室的建设,但决不能资金不足而影响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进取精神,会让我们如沐春风,向着知识的峰巅奋勇前进。

2009年8月,我校整体搬迁到霞浦一中旧址,这是百年一遇实现学校大发展大跨越的大事。霞浦浦一中是一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享誉闽东的百年老校。如何吸纳霞一中的优良传统并传承六中已有的校园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而言,学校的搬迁不仅仅是教学设施的搬迁和改善,而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建,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力求校园布局凸显育人特色

搬迁之前,我校着手制定《2009—2012霞浦六中发展规划》,第一步目标是2009年通过三级达标高中的评估;第二步目标是2013年通过二级达标高中的评估。《规划》包括了《新六中校园景观规划方案》,我们以学校的中期发展规划指导搬迁、工作,以创建达标校为动力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建设新校园的热情。

我认为一个成功校长在事业发展中始终能够保持一个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头脑。一中留下许多丰富的资源如何为我校所用,这需要智慧和勇气,所以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要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学校是师生的第二家园,我们对旧一中校园重新规划与布局,把校园划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实验区、运动区、休闲区、展览区、生活区,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按照这种布局进行建设。布局体现两个理念:其一,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区别于生活小区,校园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把握校园文化的特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其二,探索空间环境的景观文化意境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创造符合校园精神特征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

其中,我们在主入口区、入口广场、景观大道、读书长廊、生物园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这两个理念。

主入口区:主入口区是我校大门与公路连接的50米斜坡地段,它是外部环境向校园环境过渡的重要空间,是展示校园特色的重要区域。从功能上讲,入口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学校人流集散。在设计中要求创造适宜的环境满足学生的行为需求,使校园充满特有的场所精神。主要的配套工程有:设置校名墙(校名由我省著名书法家朱以撒先生题名)、大门改造、斜坡墙面设计宣传板块。

入口广场:入口广场是我校大门与绿化带中间地段,面积达500平方米,它既是体现学校特点的重要场所,又是学生进入校园的唯一通道。进入入口广场就能充分领略到校园景观,让人在体验了严谨、亲切的校园氛围的同时意识到,已进入校园领域。主要的配套工程有:设置LED大屏幕、学校校史碑记、宣传栏、与现代建筑相和谐的绿化工程。

景观大道:景观大道在学校的中轴线上,正对学校大门与春煦楼,是学校的主干道。大道宽8m,长80m,两边绿化带,大道采用火烧石板材铺装,体现出简洁明快的现代感。营造入口大道的气氛,给人进入知识殿堂之感,展现当代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主要的配套工程有:立石、名人雕塑、景观灯、主题标语。

读书长廊:读书长廊长48米、宽5米,座落在教学楼与下操场的连接部,读书长廊是提供学生进行小歇、户外交流、学习或相会的场所,它是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情绪的镇静剂。主要的配套工程有:葡萄架、鹅卵石、华灯、石凳、雕塑小品、绿化带。

生物园:生物园座落在办公楼南面,利用原有的地形及基础建设,配合多种元素真实地模拟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主题景观,使之成为集生物教学、科学普及、校园美化、休闲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的园地。主要的配套工程有:“生物园”立石、生物园简介牌、八个原始冷血动物模型、89种植物。

校园虽小,但要精致,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一方面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平时的保护养护,要让校园每个区域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二、力求校园空间充满激励和警世

学科教学渗透养成教育是非常好的渠道,但学生的养成教育除了依赖课堂,还需要借助德育活动,除此以外,还要依靠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在校园的各个场所、各种角落会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如何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发挥着教育的作用去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从而当学生走进校园就会立即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进而演变成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习惯的强大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呢?我想只有让校园处处充满激励和警世,这样的校园由此生动而鲜活。

为此,我们增设八个校园文化景点:

景点一:景观大道北侧护栏推出主题标语:“为学生搭建成材的阶梯、为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清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师生同学习、同运动、同成长的“三同”办学特色。

景点二:教学主楼镌刻“重德、博学、务实、尚美”校训的八个铜字,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景点三:教学楼主墙上“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的励志口号;学生食堂、餐厅墙面上“干净、卫生、你我共同努力;文明、礼貌,请从饮食做起”的文明标语;毕业班走廊上悬挂着“让智慧和信念点亮生命;用拼搏与毅力创造奇迹”红色横幅,都在不断鞭策考生创造辉煌。

景点四:校园内伫立着名人雕像以及镌刻有“天行健”“格物致志”等字样的文化石,提倡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强调学子凡事都要弄个清楚、探个究竟,拥有真正的学问,为人行事决不糊涂的治学精神。

景点五:校园建筑物新的命名:“泽远楼”、“鹏举楼”、“芳菲楼”赋予了学校更多育人的内涵与文化气息。

景点六:教室走廊、楼梯、花圃、读书长廊等处矗立多个“温馨提示”牌,如“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你的呵护”、“上下楼梯靠右行,你谦我让脚步轻”能够涓涓细流地承载育人的功能。

景点七:搭建多个宣传平台:LED大屏幕、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公示栏、年段专刊、六中网站,像学校专刊《反思中前进》,年段专刊《中考亮剑——青春无悔》、《高考冲刺版——路在脚下》、《走进高中》等都在不断更新与记录着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敬业、学生的奋斗的历程。

景点八:推出荣誉墙、风采栏、岗位监督台:在醒目位詈设置学校的荣誉墙,记录着学校取得的成就;在醒目位置展示教师风采,彰显优秀教师的敬业精神;也在醒目位置推出“四好少年”风采栏、学生优秀作品栏,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鼓舞学生。

创设这些景点实质是把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个角落,使之富有德育功能。

三、力求校园成为学习、健体、娱乐为一体的乐园

当今学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封闭式的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今日开放型的德育教育的发展需要,用高筑墙、严防范,把学生禁锢于围墙之内,以抵御校外文化的渗透,这已是无法做到,只有通过引、导、疏,正确引进才是可行的。

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活动场所建设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校特别重视运动场和图书馆的建设。

1.运动场建设。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基础,是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身体的根本保证,是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的物质条件。我们以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活动空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宗旨,来统领学校运动场地建设和布置,虽然没有塑胶操场,但同样可以让运动的频率达到极限。首先,上下操场推出二大主题标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运动是快乐的源泉、快乐是生命的财富”,树立终身健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其次,配齐活动器材开辟运动种类,目前,我校学生可以开展田径、体操、武术项目和常规球类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射击、攀岩新兴运动类项目;第三,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搬迁之后,对上下操场重新规划,上操场为田径场地(包括足球场),下操场为篮(排)球场地,把下操场的健生路径、器械迁移到上操场,并把下操场平整为四片篮球场,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县、市篮球、射击、攀岩的训练基地,成为县足协少年儿童足球培训中心,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体育运动中来,使体育教育成为育人品质新的切入点。

2.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学生喜欢聚集的重要场所,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也是构筑“书香校园”的物质基础,我校的搬迁先从图书馆入手。从09年2月开始,图书馆管理员着手三万册新书的编辑上架工作,并在原一中图书馆旧址上重新规划,设立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书库、电子阅览室、采编室,分布在春煦楼一、二层,面积达704平方米。在学生阅览厅中引入开放式书架和电子阅览室,使翻阅、外借、电子阅读为一体方便学生,设立“新书推荐栏”、“读书心得栏”、“新书简介”专栏,开辟专门书架开展新书展览,供师生阅读,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对图书馆进行自动化管理,深受读者喜爱,今年我校图书馆被评为“福建省中学示范图书馆”。

(责任编辑:林文瑞)

图书馆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街、镇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服务基层,面向公众,目的是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便于就近学习,营造一种浓厚、积极、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的知識殿堂。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推进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也有较大的支持,由此可见,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街;镇公共图书馆;法律保障;城市化进程;社会需求;拓展服务

街、镇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以所在街、镇为区域,面向本街、本镇公众设立和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如果按照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标准》的规定:“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少3册,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为4公里” 的行业标准来设置的话,现阶段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现有藏书量均难于达到要求。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快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就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

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前列,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中又先行一步。截至目前,我国省域地方性图书馆立法已经有6部;省域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政府规章已有4部。这些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或规章对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均有涉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于1996年11月颁布,是我国较早的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章程,其第八条就规定:镇、街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在100平方米以上;第二十四条规定“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本级公共图书馆设立分馆或者服务点,整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室(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立法,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程焕文教授评价该条例“条款数量最多,内容最全面,理念最先进,理论最科学,既充分体现了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理念,又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结合了广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堪称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的典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有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即市图书馆为公共圖书馆中心馆,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公共图书馆;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街、镇公共图书馆为分馆,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提升至区一级政府,由其承担建设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职责,统一调配资源;条例还规定,区域总馆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总藏书量要实现人均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和年新增藏书0.2册;另外还规定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合计达到每千人建筑面积为应当不少37.5平方米以上,基于这一点,本人认为在区级图书馆馆舍面积已经固定的情况下,不足的部分当然是要通过建设一系列街、镇公共图书馆来弥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所开启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有助于确保本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构建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和保障民众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对以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的公共文化立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戈曼(Michael Corman)誉为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最活跃的研究学者,在他的核心价值论里对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在自由平等且毫无歧视与偏见的情况下,提供给公众信息与知识,公众亦可在个人权益保护的情形下,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这一观点与戈曼(Michael Corman)论述的公共图书馆使命与意义相吻合,“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近几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类似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缺失,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没有享受到“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所带来的权益。另外,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之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比上年增1805万,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比上年减少1095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4.27%。这种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新移民,这一群体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的城市里求生存、求发展,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城市文明的滋润,但由于他们的社会交际面窄,生活状态较为封闭,加上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街、镇公共图书馆面向城市新移民,向他们无偿提供知识和文化娱乐,既可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筑牢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可以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找到归属感提供有力的帮助。其次是服务老人读者。在城市、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2014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超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16.7%,同样是老龄化率,北京21.2%,上海28.8%,天津20.01%,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以每年约5%的平均速度增长。按照国际惯例,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自身特点,容易沉迷麻将,容易被各种封建迷信或者骗局所包围,街、镇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优势,让优秀的文献资源吸引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开设合适的各类讲座,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健康人生。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布局灵活、注重基层、就近便利,能够以市民为本,让市民在无围墙的学校里看书读报,了解政策、消化情绪、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培养情操,能最大限度地贯彻公共图书馆均等、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效拓宽了市、区二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我国市、区二级图书馆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有较大提高,文献借阅量、读者进馆人次都大幅度增长。但正如前文所说,尚有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被排除在外,这就让我们有所担心,如果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文化事业不能为多数人服务,就有投入削减、行业萎缩的隐忧,靠大量投资兴建的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就会受到质疑。在这样一种现实压力下,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把视野调低,适当地转变服务模式,探寻新的突破口,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把服务拓展到基层,积极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利用街、鎮公共图书馆的网点布局和服务为本馆繁重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担,因为只有这样,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具体工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在新馆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以广州市为例,近几年广州市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等先后择址新建,积累了一定的新馆建设经验,相信基层政府在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按照《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要求,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行家们面对街、镇公共图书馆馆址的选择与论证,馆舍的设计和布局都会作出科学的决策,前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2、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据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唐琼博士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初,广州市现有街、镇公共图书馆169个,面积之和超过64000平方米。广州街、镇公共图书馆与我国其它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大体相同,馆舍大部分设在基层文化站,虽然有专人管理,但管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比如在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时,有的靠自身力量难于解决,为此,市、区公共图书馆应成立街、镇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技术职能部门,设置热线联系,制定问题解决预案,在正常运作方面给予及时和有力的支持;另外,在建设前期应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引入到全市通借通还系统里,实现馆际互借,以满足数字资源的利用和纸质资源的就近借还。3、向街、镇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料、视听资料。街、镇公共图书馆当前的困境之一是资源服务落后,缺少书刊和视听资料。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投入适量的新书刊和视听资料,或者将一些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较高的剔旧图书充实到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库里;在一些工厂、企业比较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地段设置的街、镇公共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多提供技术技能、生活服务类方面的文献,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了,就能激活现有的空间和人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推进馆部工作的良性发展。

街、镇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服务性等特性,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形成全民价值共识、行为准则的活动场所,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可能是未來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吴红兵.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2(10):37-39.

[2]潘燕桃.彭小群主编.《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D927.651.216.5].2015.8.

[3]程焕文.《全面履行政府的图书馆责任充分保障市民的图书馆权利》[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37-143.

[4]刘洪辉.《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43-152.

[5]邱克恩.图书馆核心价值与“主流社会规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7-25.

图书馆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信息化在图书馆设计中的体现

那么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实力的体现, 也是一个学校标志所在, 图书馆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且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主要是学生和老师, 他们是这个社会最活跃的人群, 他们是这个社会未来的支柱。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 逐渐显示出各种问题。因此, 在图书馆的改造设计中引入信息化这一概念, 在设计应着重考虑到以下几个空间:大厅的设计中, 采用“人性化”的设计, 在享受中获取知识。借阅室的设计中, 实现多功能化, 突出藏书和阅书结合, 提高读者的效率。改变以往单一的借阅功能;电子阅览室的改造中, 对空间进行各种装饰, 让整个空间变得更加有活力。通过以上的各个空间进行改造, 实现图书馆现代化。

(一) 人性化的大厅

众所周知, 大厅是图书馆门面, 它是所有人员进入图书馆的必经之路。在设计中, 应重点对这个区域进行充分的改造, 使空间利用率可以达到最大, 服务更加完善更加有特点。因此这个区域的设计非常重要。

从总体上看此大厅是整个图书馆的共享空间, 它是一个多功能的空间, 一方面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结合本地域的文化。大厅就是图书馆的门面, 要对它进行重点改造才能吸引师生们, 这就是大厅设计的根本所在。

传统图书馆采光较弱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在新的设计上, 大厅的玻璃窗采用落地窗, 充分接受外来光线, 大厅中央种用一些植物作为点缀, 让大厅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大厅顶部采用木格栅外加石膏板吊顶, 灯具上采用的是一定造型的LED灯具, 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馆的气息。传统图书馆缺少查阅设备, 当借阅者想要借某些书籍或文献的时候, 他们只能通过繁琐的方法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或期刊。在新的设计上, 添加电子查阅设备, 师生们可以在这些设备查阅到自己想借的书籍所在的位置。

(二) 多功能的借阅室

借阅室是是师生们查询和阅读书籍的重要场所, 传统图书馆功能分区过于明显, 师生们在借阅室找到相关书籍, 然后去指定的阅览室进行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单一的功能已经不能适合时代的潮流。因此, 在新的设计上, 借阅室将藏书与阅书结合, 在藏书室设置阅览区。在材料的使用上, 阅览室顶部同样采用木格栅吊顶, 现代灯具, 墙面乳胶漆刷白的前提下做一些小的造型, 阅读区采用舒适的座椅, 并以书架作为隔断, 从而使学生能够尽量不受到干扰。此设计大大加强学生与书籍之间的联系。此外, 此区域还设有服务台, 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咨询工作人员。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空间的合理利用, 给学生带来一个学习与研究的区域。

(三) 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 也是学生查阅电子书籍、文献等重要场所, 传统图书馆的设备老旧, 装饰性差, 功能单一等的局面。在家具的摆放上, 不再采用千篇一律的摆放, 中间的电脑桌摆放呈“三角形”的形状, 两边的电脑桌采用平形状摆放方式, 这样空间也不会显得太拥挤, 此设计使如今的阅览室气氛不再和传统的阅览室气氛如此拘谨, 摆脱那种呆板的布置。在空间的装饰性上, 墙面做一些简单的造型, 外加一些简单的装饰画, 几盏吊灯作为主光源, 四周配有小射灯,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出各种变化。从而使顶部的布置变得多样化。在新的设计上, 室内还配有等候区, 师生们可以看一些本阅览室配备的书籍、报刊等。设计上尽量采用自然光, 体现出节能环保的意识。

二、结论

一直以来,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标志, 是一个学校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现代教育的普及化, 人们受到教育的水平普遍得到提升, 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转型, 此问题也变得日趋重要。如今对图书馆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在对图书馆重新改造时尽量满足人们的要求, 可能这种形式在最初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但经过不断的改进, 我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图书馆建设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其实不在于它有多大多么的豪华。图书馆的真正意义在于师生们对于知识的汲取的同时还需提高效率, 因此我认为将来以后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就是效率与舒适相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合二为一。

摘要:大学图书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场所, 是一个学校实力软实力的体现。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享受物质方式的追求之上也开始对精神享受方面有所追求, 进而也影响到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更高需求。传统图书馆已经慢慢脱离时代的步伐, 室内环境较差, 设备陈旧等问题。如今是信息时代, 图书馆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基本的功能需求, 更加需要考虑到跟时代接轨, 创建一个现代化图书馆,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细节, 尽量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让他们充分享受信息时代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信息时代,多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耕.国外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精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张绮曼.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3] 苏铁.适应高层形式的高校图书馆设计策略探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 陈剑飞.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区划与重组[J].城市建筑, 2006 (9) .

[5] 鲍家声.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对策[J].新建筑, 2002 (6) .

[6] 刘辉.现代高校图书馆公共活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图书馆室内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生态建筑现代建筑的主题,本文介绍了生态建筑的相关概念和特点,从生态建筑设计的角度探讨了生态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原则,结合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特点,指出了我国图书馆生态建筑的发展要素,探讨了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当前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图书馆;策略

引 言

在资源紧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设计、无论是工业、建筑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让其与大自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和谐共存。现代建筑设计师们一直在致力于寻求一种方法,让人类的建筑能够融人自然,让人类更加亲近自然。“生态建筑”便在这样背景需求下产生。

1 图书馆建筑的生态化原则

目前,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已在全世界流行,英、美、法、荷兰、日本等国家都已建造了生态图书馆,我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建筑也引入了生态化设计理念。生态化设计遵循节能、环保、健康原则。

1.1 节能原则

(1)在体量设计方面,建筑热工性能和体型系数紧密相关,曲面建筑热耗要小于直面的建筑,通常通过减小建筑外墙的面积、规定建筑层高、采用规则的平面等方法来节能。如国内近几年建造的图书馆的层高通常在4m左右,外形平滑规则;从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来看,结合资源实际的情况,采用经济、新型的保温材料,节约资源和能源。

(2)在绿化设计方面,采用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室内绿化与室外绿化相结合、墙面绿化与屋顶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节约用电,外墙的绿化和保温效果很显著,冬天热量的损失可一减少至30%,夏天建筑的外表温度较环境的温度低了5℃。因此,图书馆现代建筑都十分地重视对于绿化方面的设计。

(3)在功能设置方面,可增加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能源的利用,减少煤炭、天然气及电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除此之外,地球淡水资源紧缺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要关注,设计师将中水回用系统应用于图书馆的建筑,或者利用雨水采集系统来减少建筑用水问题,这对于节约水资源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环保原则

在设计开始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建筑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止将来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空调大量的使用已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城市的热岛效应、对臭氧层的破坏等都和空调的使用有关,因为图书馆对与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很高,从而成为了空调使用量较多的建筑。现代图书馆一般采用以下措施来减少空调的大量使用:应用保温性能较好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充分地利用风能和水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运用技术手段来营造出微气候,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对空调的使用,实现环保的目的。

2 图书馆建设的生态环境

生态型图书馆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结束,需要以生态观念从建筑物整体生态需求上进行总体构思。早在20世纪60年代鲍罗?索勒瑞已开始关注节能环保生态与建筑之間的关系,最早将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同建筑学结合,并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将建筑和生态合为一体,认为建筑必须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2.1 生态环境与选址

体现着地域特色的图书馆建筑与自然和人文环境要协调地融入建筑设计中,和自然景观一同发挥作用,建筑在选址时要考虑图书馆周围环境,建筑外观要与周围建筑风格统一,使之成为环境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扩建方案的构思之中,将生态理论应用与图书馆的设计中,强调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充分考虑了广州省的气候特征,图书馆与环境及朝向适应,充分满足生态循环的要求以及节能的理念,节约了能源并重视城市的整体布局及规划,绿化生态环境优越。如苏州大学图书馆(见图1)选址在原市人大市政府的大院,院内有古树名木、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尽显当地特色,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图书馆的理想场所,充分体现了当地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

2.2 建筑内、外生态环境布局协调统一

众所周知,生态类型的图书馆建筑可以采用一些绿化的小手段来改善一些气候问题,例如植物会在炎热的夏日下形成自然的阴凉,以此来使建筑物的外墙避免接受到暴晒从而可以降低制冷量;一些植物的树皮、草皮等都会给建筑的使用者带来一些舒适的感觉体验等等。通过一些研究证明,绿色的植物通过它们的蒸发作用使室内温度降低,以此来改善微观的天气,除此之外,还可以吸收空气当中二氧化碳并且可以清除甲醛等对人类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东西,凭借此来提高空气的状况。我们知道,绿色的植被不仅会产生令人心情舒畅的心灵体验,而且还会给使用它们的人带来舒适并且温馨的感受,这些先天条件有利于人们每日的紧张工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放松,这同样也是难以用某种科技上面的指标加以衡量的,纯粹是心理方面的因素。

图书馆应该兼有优美清静的内外环境和足够多的植物装饰点缀、并且要有丰富的人文景色,还要与周围的建筑群产生自然而然的联系等等。图书馆外部环境里面的植被布局将会直接对读者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其中内部环境里面设计的构成因素中更要充分体现我们所要展现出的人文环境跟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生态环境方面大的布局,以此来营造一个充满着文化气息,并且还能教书育人的环境。

3 节能环保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中的运用

3.1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所采用的建筑材料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采用低能耗、无辐射、无污染的节能环保材料。图书馆室内装饰材料,要符合国家质量检测标准,减少有毒物质,切实地保障图书馆健康的环境。新材料开发,为能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很好条件,致使建筑的墙体和门窗等构造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用成熟的技术,例如隔热、双层玻璃及高效供热系统等等。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所研制出的真空玻璃,它在严寒的冬天可以保持室内的热量从而避免热量的散失,炎热的夏天又可以阻止室外热空气的进入,由于图书馆的特点,该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2 自然资源的利用

图书馆因开放时间过长要消耗大量能源,每年水、电、取暖降温费用极大。这要求图书馆有强烈的节能意识,通过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周边环境使建筑达到节能的目的。

3.2.1 雨水的利用

图书馆消耗大部分洁净水,约占80%是用来冲洗卫生间和浇灌花草,因此将雨水通过暗沟导入集水池储存,经净化处理可代替洁净水用于卫生间冲洗和浇灌花草等,从而节约大量水资源。

3.2.2 太阳能的利用

图书馆应用包含两方面,一是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取暖及制冷;二是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建筑物提供清洁能源。图书馆的窗户是利用太阳能的关键部位,方法是在窗户上加装集热器,如吸热玻璃,让窗户成为太阳能集热器,将窗户的玻璃改为特种玻璃,可比普通玻璃减少35%的日照,可起到保温、隔热作用。

3.2.3 风和光的利用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图书馆的外墙窗扇应全部采用外推的方式,从而扩大自然风的进入量,使春、秋、冬三个季节采用自然通风,利用空气的热压原理可以有效地组织风的自然对流,可以不消耗能源来降低室内温度,排除室内的污浊空气,让新鲜的空气自然的循环,使人体达到自然舒适度,这有助于满足和大自然接觸的心理需求与健康。在国外,许多的图书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创造出各种通风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可以以采用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形式,对于进深比较大的阅览区可以以自然采光为主,开架书库采用人工照明为辅,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藏阅空间,可以采用人工照明。例如台州市图书馆(见图2),采用集中式的建筑模式,充分重视了院落作用,不仅仅将阳光、空气及绿化引入了建筑中,使得建筑适应并且尽可能地利用了台州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减少了图书馆运行的费用,与此同时,文化上也呼应了江浙地区的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态图书馆的一大代表作。

4 结 语

生态图书馆建筑已成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人们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其工作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胜平.生态图书馆研究现状及缺失[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09:301~304.

[2]许建业,杨亮.国内生态图书馆建筑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15~19.

[3]刘晨,李春.浅析生态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04:26~28.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的论文范文下一篇:新会计准则影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