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交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社会管理创新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农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成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的现实。认真分析和研究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方法与措施,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社会管理中面临的现实矛盾与问题

要切实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就必须首先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拉大。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以后,由于农民群体中各自的素质能力差异,必然出现了生产经营的差异及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而“三农”问题的出现,又使得农业、农村、农民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无论是宏观的“三农”问题,还是微观的农村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都与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一些地方党组织作用在弱化,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部分农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宗旨观念不牢,工作作风不实,不愿做群众工作;思想水平不高,协调能力不强,不敢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欠缺,组织本领不大,不会做群众工作;不讲真话,不讲实话,套话空话连篇,不善做群众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代表性和凝聚力,公信力下降。干部在群众工作中不能发挥先锋作用,组织在处理社会问题的关键时候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的村党组织出现了家族化问题,村党支部成为宗族或利益集团控制村庄的工具;有的村党组织涣散,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村党支部要开一个支部大会都很困难,开一个村群众大会就根本开不起来。村民自治在一些地方并没有起到真正作用,出现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止步不前的局面。

制度衔接不够。虽然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建立了民主决策监督、联系群众民意沟通、群众诉求反映,以及乡务、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但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还不够,干部执行的力度还不够,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还不够,尤其是缺乏对干部的激励考核机制和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等工作机制,导致社会管理工作和群众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社会管理工作推进的整体合力不强。

公共权力缺乏有力监督。 一些村干部之所以能够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为家庭、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和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关键在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农民群众应有的管理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不到保证。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不畅通。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村庄内的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对于村务和自身利益,很多情况下,村民缺少的是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正是由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才出现了一些农民在实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的越级上访、甚至进京“告御状”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中行政命令的彩色依然很浓,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主要是乡镇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往往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部署任务、安排工作,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化解矛盾、调处纠纷,不能很好地在领导方法上创新,公共服务上创优,为民办事上创先。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社会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使命,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领导艺术,必须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与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相契合的有效途径。

转变社会管理理念。领导艺术上,实现由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导转变,更加注重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工作重心上,实现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更加注重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工作方法上,实现由“堵”向“疏”转变,更加注重用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工作方式上,实现由少数部门负责向齐抓共管转变,更加注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员、全方位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一是通畅沟通对话渠道,完善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网络对话、基层夜话等制度,保障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二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完善群众合理诉求反映、矛盾预防调处等长效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三是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参政、民主决策等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加強社会管理队伍。一是选好群众工作领袖,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农村各级领导岗位。二是配强社管工作干部,让那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具有相当说服和协调能力的干部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大有作为。三是提升社管工作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多岗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社会管理合力。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把问题化解在本地区本部门、解决在基层,不能将矛盾和问题推给上级、推向社会。二是坚持党政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三是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进一步整合资源、明确责任、通力协作,形成社会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工作方法 增强实际效果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五个结合”。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给农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办实事、做好事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交民友,连民心,聚民智,惜民力,排民忧,解民难”,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做到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打黑除恶,伸张正义,使老百姓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定和谐的治安环境,安心生产、安全生活、安定发展。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干部开展增强群众观念、政策法制观念和勤政廉政观念的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发挥广大农村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牢固树立为民执政的理念。强化乡村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和“帮扶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和村民代表“一事一议”制度,把村两委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取信于民。进一步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共铸诚信生产,诚信经营理念,铸造“诚信”金字招牌,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推动农民增收快富。进一步抓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集体财产安全的管护,确保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并使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乡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加快乡村中小学校、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大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管理,彻底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期盼的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农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吃药难、转诊处置难的问题,农民吃穿、居住、养老的生存保障问题,真正实现农民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由城镇转移到农村。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着力纠正乱排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陈规陋习,打造绿色生态、清新怡人的和谐乡村新环境;另一方面,把“打黑除恶”,“扫黄打非”机制引入乡村,使综治工作无盲点,法制建设无盲区,让外出务工者走得放心,干得安心,回得开心。倍加关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首先要向外出务工者宣传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列法律法规,使外出务工者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好生命财产安全,其次要维护好孤残、五保、低保、特困、定补以及其他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尽享改革成果。

(作者系宿迁市社科联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 杰

社会管理创新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学校是培养人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笔者通过追溯近十年我国学者关于高校社会公德及社会公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探索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道德;大学生;高校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既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努力实现中国梦等有着重要影响。而学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要阵地。笔者认为,高校不仅要重视发展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表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当前社会,公共领域生活在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并且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 关于社会公德的定义(道德与社会公德)

(一) 道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厘清社会公德的定义,首先要理解道德这一重要概念。

关于“道德”这一概念,笔者认为罗国杰教授分析得尤为具体。罗国杰教授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一种行为规范。他在《伦理学》中说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了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且,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其次,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到:“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综上所述,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唐凯麟教授也指出,道德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不仅仅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社会意识而存在,而且以一种特殊的观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形式而存在。道德也不仅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而且还表现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活动、生活方式。

《道德与道德教育》中指出,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关于道德的定义,学者们的解释大体相同。总结起来,概括为一些基本的要点就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二)社会公德的概念

学者们对社会公德这一概念的解释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第一种观点将社会公德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社会公德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广义的社会公德是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例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便是广义上的社会公德。而这广义的公德是与“私德”相对的。“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道德以及与个人品德有关的道德。狭义的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公共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公德是一个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社会中为全体公民所公认的、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如第一种观点中提到的“五爱”。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客观需要,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笔者认为此定义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定义相符。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公德无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以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人们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黄钊教授在《三德教育论纲》中指出:“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共行为准则,第二个层次是指以‘人道主义’为灵魂的道德情操”。笔者认为黄钊教授在这里对社会公德的概念表述得较为全面。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在这里社会公德是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全体人民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另外,笔者认为,公德与私德两者都属于基础性、底线性道德,两者同样重要。并且,底线性、基础性的道德不等于简单的道德规范,它应该包括公共精神及更高的价值追求。

二、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基本现状

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针对高校学生德育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有以下论文。葛晨光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一文里认为“学校教育之缺陷造成公德观念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功利制约学生良好公德的形成,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让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另外部分学生自身存在弱点致使社会公德失范。”①因此,要注重校园公德环境的优化,将社会公德教育深入思想政治课程,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践以及加强心理健康从而有净化社会公德环境。刘金玲与杨振龙在《高校德育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中评价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的,大部分高校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少部分高校学生有着“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公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以及对社会公德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②。林琼斌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一文中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③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逐渐淡漠的趋势,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削弱。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必须要通过对于良好社会公德环境的塑造,增进学生学习社会公德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学生群体间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学习氛围,再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最终才能弥补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于《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一文里对于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沈教授指出德育教育要做到“坚持教育服务人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④只有这样才能将以人为本与高校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优化发展。陈英在《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里提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不应该居于专业教育的从属地位。”⑤因为当代高校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所存在之问题不容小觑,例如社会公德存在不完善与不稳定以及追求功利化还有对于道德的认识过于单纯等现象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群体应当针对以上现象实施相应的措施例如理论与实践并重,养成良好德育习惯,加强与学生群体之沟通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高校生的社会公德体系建设,最终达到改善社会公德缺失等问题。伍志燕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单页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思想混乱、心理扭曲、价值追求功利化、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问题。”⑥文中通过对高校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的现状与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当加强信息管理,保证网络的洁净与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对于学生心理的疏导以及建设“群体网德”从而实现网络与道德的与时俱进。梁爱蕴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中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提出“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的方面探索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有效途径。”⑦并且通过对社会公德及公德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社会公德教育的意义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还有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释。贺娟娟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问题》里提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社会环境,学校文化,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对于学生的社会公德缺问题失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有很好的社会公德理论认识,却很难付诸社会公德的实践。”⑧在当前新形势下,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公德体系尚未全面建成之时,提高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社会公德尤为重要。

三、总结

根据近十年我国学者对高校社会公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社会公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均发现社会公德在大学生群体里有所缺失,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出现的偏差和公德失范的现象不容小觑。但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尽快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师的教学这些重要因素及时地找出应对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笔者还认为,大多学者没有具体的针对学生群体做问卷调查或者科学化的详细调查。用更科学的形式获得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问题的现状,通过实践调查得出的数据,从而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和应对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研究应针对社会实践调查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解决。另外,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研究还应注意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区分。如,来自农村或城市的学生、重点高校或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文科或理科)。不同的研究对象,最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也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注解:

①葛晨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前沿,2005(7).

②刘金玲,杨振龙.高校德育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4)。

③林琼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江西教育科研,2007(3).

④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1).

⑤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教育与职业,2010(8),24.

⑥伍志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⑦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439.

⑧贺娟娟.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问题.科教文汇,2015(2),305.

社会管理创新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机制比较老化,管理模式相对陈旧,和现代的信息社会化进程不相匹配。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采集、整理、保管、利用方法显然不可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改革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型档案管理模式非常重要。笔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分析了档案管理旧化的原因,然后指出理念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为我国档案管理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推动我国档案管理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知识

引言

檔案行业是以保存档案并提供档案为社会利用为己任,直接面向社会,并对社会原始记录的收集、整理、鉴定以及保管、检索等任务。在我国的现阶段,每一天都会产出大量的原始数据。现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阻力性,表现在数据上就是数量多、种类杂。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数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急需改革和创新。所以,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探讨一下现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创新型模式。

一、档案管理旧化的原因

通过调研发现,现代的檔案管理模式存在很多旧化的现象,从我国建国到现在依旧以纸质档案保存为主,这种档案保存方式不仅流通性能非常差,而且在携带方面也很不便捷,操作方式和程序老旧缓慢。同时档案属于机要性文件,长期处于保密状态,呈现一种不对外公开、不透明、不解密的状态,纸质档案统计起来非常的不便利,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完全了解档案的具体内容和详实资料。虽然保密性能非常强,然而却存在很多弊端,不能被广泛开发和利用,让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档案材料不能被共享和利用,失去了档案应有的使用价值。而且现代的信息流动量非常大,带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与日俱增,笔者认为,致使现代档案管理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思想上的认识性和思维习惯问题,也存在体制老化和管理失序等方面问题,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档案管理的创新性。各界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问题没有充分的认识与重视,没有将其提到国家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层面来落实和重视。

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思想理念上的创新是前提

现代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档案管人员的思想观念一定要是创新的、创造性的,要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数据量庞大,而且要兼容其他很多方面,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这种工作上的变化。过去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行政,封闭性相对较高,结构也比较单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变得越来越广泛,有单一的行政向经济、科研、教学等各个领域扩展,再依靠以往的旧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急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主动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将创新手段与方法运用到档案的管理的工作中来。第一点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真正意识到创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创新的在未来工作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但是也要怀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三、档案管理活力的源泉是知识创新

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如何改革,从什么地方入手,需要借助什么方式和方法成为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再加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在很多方面依旧保持着老旧的状态,纸质档案,随意抽取,档随事变,这种管理方式势必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效率低下,管理分散,因循守旧,工作缓慢。与此同时,由于纸质档案不方便携带,运输不便利,导致档案信息资源严重的封闭,很难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在这种状态下,严重影响了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流通工作,机制的不健全急需得到改进和不断的完善。

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创新除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之外,还需要树立一种学无止境、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不断创新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从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等等各个环节入手,积极努力地探索出切实有效、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标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分工协作,让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高效高产的强化各个工序的监督和校验职能,加强编研创新与方法革新,保证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准确与高效、安全与快捷、科学与人性化。创新方法和手段可以通过电子编辑常用卷宗、将档案资料录入电子库,以电子复制、电子扫描、建立通用数据库等现代方法提高录入速度和准确效率,通过电子检索筛选陈旧的数据信息,以直接转库或者长期封存等方法,减少重新录入的工作总量、劳动强度与差错频率。通用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共享和广泛应用。档案工作者要加强现代化档案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为推进我国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上下大功夫,通过多网络等多媒体等多种途径,夯实知识储备,从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入手,创新档案管理的新体系。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以实现信息综合开发、紧密协调为工作原则,抓住当今管理世界信息产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现代档案管理事业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系统化与社会化进程,抓大力度,出台相关的规定和准则,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狠抓严抓落实情况,壮大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大力提升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的方法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加强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思路改革,当前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档案管理需要同步时代步伐,这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积极进取的开拓新思路,多渠道多角度的把管理方法创新作为首要目标和抓手,为新思路新方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步伐的加快,人员的流动性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凸显尤为重要。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显现出十分突出的位置。传统守旧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迫在眉睫,现代管理方法创新是必然之路,是档案实现共享,大势所趋,走向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所以,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与数字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系统化与社会化,抓紧进行方法创新与对策设计方面的创新研发和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开创现代创新型档案管理模式。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档案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无法和时代衔接,为了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笔者进行本次研究,首先论述了档案管理旧化的原因都有哪些,然后指出理念上的创新和知识上的创新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相信本次研究能够引发我国档案管理研究工作者一些思考,也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中提出的措施来推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一个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玮. 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26.

[2]李群,崔立影.优化模式.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J].兰台世界,2011,( 12) .

社会管理创新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论文深入分析了以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出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提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互联网+”背景下财务管理创新方式,以期不断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

【關键词】“互联网+”;财务管理;创新

1 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1.1 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亟待加强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在日常运行时仍旧选用以人工转达为主的财务管理方式,从而造成部分重要的信息在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间传递不够及时,因此致使企业相关部门间业务尚未达到统一管理,从而促使企业内部整体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配置。

另一方面,一些小中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注重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仅仅将目光置于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的格局定位,故而其信息化管理也仅流于表面。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企业现阶段仍然运用的是以内部网为主要依托的财务管理运行软件,虽然此种形式也能够满足当前企业大多数账务的在线管理,但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仍然具有空间或者时间上的限制,极易制约企业与外部的日常信息交流,从而很难达到信息共享的目标,致使相关单位成为信息的孤岛。

1.2 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因为当前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开发难度大、标准不一致及信息化透明程度低等现象,致使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及时传递财务信息,也不可以对财务资源进行统一控制与调度。

2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2.1 “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更新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高效促进社会分工,特别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及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准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关的财务管理系统也会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与之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更为明确,拓宽财务信息受益者的信息渠道,也有效提高信息传递的真实度及实时性,进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可靠且准确的市场预判等信息。

2.2 “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服务水平

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从始至终均效率低下。在此情况下的企业大部分时间均用于统计汇总各类报表,长期下去会直接影响该企业的财务核算结果。而现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摈弃原有做法,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财务报表的实时效率,采用“互联网+”技术为其提供更加高效率的报表制作工作,此种形式有利于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由静态管理转化为动态管理。

3 “互联网+”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方式

3.1 总体思路

“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财务管理的总体思路为实现高效率汇总并进一步加工企业财务数据信息。数据加工即为合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能力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从大量的数据库中判断出重要的数据信息,管理人员提供更加正确的发展经营决策,进而能够体现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数据整合则指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提下,有利于整合并收集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数据信息,而后将汇总的数据及时转换,将其添加于数据库中。数据整合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现代财务管理改革的关键性步骤,为促使企业更加全面地将信息化技术用于其财务管理中,管理人员不仅应综合考量企业将来的发展布局,也应全面分析其数据处理软件存储空间等重要影响因素。

3.2 施行方案

第一,就互联网本身来说,其作为一个数据处理的重要载体,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即为把一个时期内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加工成有价值的关键性信息。在信息化产业与企业相关管理工作全面结合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保障企业运用的信息处理软件及其他系统具有相关兼容性,这样可以提高数据传递的便捷性。例如,加油服务管理公司对于其财务管理实现有效创新,因为以往的财务管理方式运转下该公司存在制度规范不清晰、信息失真等现象,故而,在对加油服务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时,运用了技术性较强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并运用信息科技的现今技术,全面颠覆了以往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

第二,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时也应全面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汇总、整合工作,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加工。故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要编制一个健全、完整的信息加工标准流程。以某个酒店管理企业为例,财务管理是酒店管理的关键性环节,因此,要对照近段时间的财务数据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如酒店的客源人数、餐饮标准等,通过数据的变化适时转变指标的关联程度。与此同时,也应尝试运用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成本管理体系,在互联网技术的前提下发掘更加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以便于相关管理人员作出更加准确的市场预判。

4 “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创新财务管理方式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更加智能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互联网的促进下,企业也要构建更加智能的财务管理体系。故而,大多数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智能系统,此种系统建立于流程再造的模式下,其主要为把企业的财务活动等内容有效融合为一个全新的体系。此种体系将信息的需求方式主要分为控制导向、决策导向及核算导向。上述三种导向与信息技术中的信息化、智能化及电算化有效融合,并对相关客观环境进行有效探寻。

4.2 支付模式的有效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也应适度创新支付方式。便捷高效的支付能够极大提升客户的商业体验,也便于强化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故而,各个领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均不断探索新型支付模式,电子支付方式也逐渐成为民众的第一选择,例如,各大网络平台的电子付款就能够有效满足广大民众的日常购物需求。对外企业也能够通过电子转账、电子付款方式及财务业务电子化等方式及时、高效、快捷地开展相关活动;对内运用此种形式能够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发展状况,对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 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

第一,企业要运用SWOT分析法制定战略地图。通过采集、调查相关企业的各类信息材料,运用目标市场价值定位分析法及SWOT分析法等全面分析企业的客观环境、条件及现状,从总体上了解企业的营运能力、财务状况等,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提供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战略一般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设想的,大多的管理层人员在组织战略方面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故而为在战略上形成有效一致的执行,须强化内部的协调及沟通能力。

第二,结合全面预算法、平衡计分卡(BSC)将战略目标转变为具体衡量指标。基于企业战略计划,密切整合平衡计分卡及全面预算管理,从而转变广泛存在的预算较为松弛状况。通过BSC法将企业编制的整体战略目标转变为全面预算的实际指标。在全面考虑企业文化、行业特征、人力资源及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引导,再次运用平衡计分卡将预算指标转变为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客户、财务、学习和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四个维度可量化的、具体的战略绩效指標。运用标杆分析法对企业内部规范进行分析及整合,细化四个维度的关键业绩指标,将使员工清晰地知晓与自身相关的指标及岗位职责是服务于哪个流程的。因为平衡计分卡是企业中总体人员一通参与的共享模式,而且所有员工的绩效回报及薪酬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的实现密切相关。故而,每位员工均应按照企业策略目标,编制与之相关的工作计划。

5 结语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唯有快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方可为企业创造价值。故而,企业只有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技术及财务管理理念等方面着手,进行不断探索创新,有效降低财务管理信息风险,方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涂刚.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成品油零售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石油石化,2017(07):169-170.

【2】孙若祎,刘硕.研究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财务角度的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7(06):165-166.

社会管理创新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推广,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在21世纪这个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精神财富严重滞后的时代,推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样对人们思想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思想哲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在推进高校文化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对需找两者结合的最佳途径提供帮助。

【关键词】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 高校文化管理

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能仅仅掌握技术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优良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即所谓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文化的管理是推进学生德育的主要平台,良好的高校文化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尚道德潜移默化的环境。但我国高校的文化管理普遍存在滞后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合理有效的措施。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出现,为推进高校文化管理提供了契机。

一、“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思想概述

道德是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是一种意识形态。道德会对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提供指导作用,良好的道德观能够促使人们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而错误的道德观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也就是说道德观是人们评价事物和自己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内部推动力量。大学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正确的道德导向指导自己做于社会、于人民、于国家有利的事情,这就是以德为行的主要含义。

以学为上是指大学生徜徉在高校丰富的知识海洋里,应当心怀远大志向,立志做与国家与人们有用的人,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美好时光,努力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高校文化管理的关键要素

高校文化管理应当在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指导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注重文化和教学的相互结合,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毕业生创造良好的环境。高校文化管理的推动和实践应当统筹兼顾,有重点的实施,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文化管理应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应当成为高校文化管理的核心。学生和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是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管理应当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优秀毕业生为目标。把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文化的主体,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去优化组合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平台,提供给学生和教师,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关注个性文化发展

高校文化不应当全国千篇一律,文化和事物的发展一样,在普遍性中要注重个性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目标规划、环境和管理方式,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个性文化。这样才不会在浩瀚而无新意的文化建设中使得自身独特文化泯灭。

(三)注重环境、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

环境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文化环境从形成的原因和对高校文化管理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由于学校设施建筑和校园环境构成的高校物质文化,一类是由于高校人员活动和思想形成的高校人文文化。制度是为了保障高校文化建设能够有序、高效进行的规范。高校文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文化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上升到制度的高度才能使得建设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评,使得管理的绩效能够找到评价的标准。文化是高校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对象和核心。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从总体上真正的把握文化建设工作的内涵。

三、“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思想推进高校文化管理

具体来讲就是在高校文化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指导思想。用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意识来指导高校文化管理的行动,反作用于高校文化管理行动。

(一)“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促进人本思想的贯彻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思想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才能的发展作为思想运用的主旨。基于这种主旨高校应当重视学生主体价值的创造和全面的发展。提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独特的精神文明家园,给学生以精神归属,重视学生个性价值发展,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双向发展和认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决策,以使得他们形成“以校为荣,以校为家”的思想意识。

(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维护个性发展

个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点,抛开特性谈事物,将没有任何的意义,千篇一律的文化更不利于学校文化管理工作成绩的彰显。“以德为行”要求高校文化管理中既要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高尚道德运用融合到学校的文化中去,同时不能忽略本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特点建立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以学为上”就要把学以致用的思想理念植入到每个学生的观念中去,凝聚学校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无论是学生时代的哪一个阶段,但学习目标却不相同。高校文化管理应当在“以学为上”思想的指导下树立高尚且被学生普遍认同的学习目标。

(三)“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影响高校文化管理的因素很多,但总体来讲,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环境、制度和文化本身。“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环境因素,采用制度以规范,有效管理和组织学校文化发展。实现道德思想和学风建设相结合,相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赞晓. 对“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再认识[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刘淑丽,昌雄. 新时期做好高校文化管理的途径与措施[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社会管理创新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基于现有的教育、教学、学习三个术语,逻辑定义了“学育”这一新术语,进行了学育设计实践,对学育设计和学习设计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统一观。期望通过对“学育”术语的传播及“学育”理论的应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观向学育观发展,同时促进教学者的教学观向教育观发展。

[关键词]学育;学育设计;学习设计;学育工程;信息视野

引言

传统的教育范畴已经存在教育、教学、学习等术语,本文将在这些术语的基础上,根据术语定义的单名单义性、顾名思义性、派生性、稳定性、合乎语言习惯性等基本规则,逻辑定义“学育”这一新术语。,它与教育、教学、学习的关系如表1所示。

本文的前半部分将逐步论述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统一性,后半部分将以“学育”思想指导学育设计,并与学习设计进行了比较。为教书育人、读书育己、全面发展、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学育设计/学习设计及相关理论提供借鉴。一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统一观辨析

表1所示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统一观是最宏观层次的描述,必须不断迭代深入。鉴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本文将在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原理/学习原理的指导下迭代深入。

1 基于“学习内容”要素的教育、教学、学育、学习辨析

图1中,如果着重关注学习者、教学者、学习内容、学习互动四要素(即不考虑学习方法、学习媒体二要素),并结合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等术语进行辨析,图1将逻辑变换为图2所示。

图2所示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哲学”、“情意”、“科学”、“技术”、“实践”五个层次,可不断迭代深入,直到符合实践所需的粒度。例如:哲学层次进一步迭代深入为唯物论、辨证论,认识论等;情意层次进一步迭代深入为情感、态度、兴趣、审美、价值观、品德等;科学层次进一步迭代深入为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系统科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技术层次进一步迭代深入为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数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践层次进一步迭代深入为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数学计算、计算机实验等。

基于上述学习内容层次,从教与学两个视角,可辨析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统一观如表2所示。

从图2或表2可发现,教育/教育者的外延是包含教学/教学者的,有时也可以不刻意强调它们的区别而互换使用;学育/学育者的外延是包含学习/学习者的,有时也可以不刻意强调它们的区别而互换使用。而强调教育与教学的区别,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者的教学观向教育者的教育观发展,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全面培养学育者。而强调学育与学习的区别,将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观向学育者的学育观发展,不仅读书而且育己、全面发展。

此外,可认为教广义地包含教育、教学;学广义地包含学育、学习。教育广义地包含教与学,即广义地包含教育、教学、学育、学习,也就是说教育是这些术语中最广义、最抽象的术语,是这些术语的总称。

2 基于“学习互动”要素的教育、教学、学育、学习辨析

通过图2、表2可明确教育、教学、学育、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的统一关系,下面进一步从“学习互动”要素迭代深入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辨析,为后述的学育设计奠定基础。图l如果仅考虑学习者、教学者、学习互动三要素,并将学习互动要素迭代深入到符合教育实践所需的粒度,图1将变换为图3所示。

如果以图2中基于“学习内容”要素辨析的教育、教学、学育、学习作为行,以图3中基于“学习互动”要素辨析的基于课堂、基于网络课/纸张教材、基于电视、基于家教作为列,可形成教育互动、教学互动、学育互动、学习互动的统一关系如表3所示。表3中标出了四种最重要的教育互动模式,即:基于课堂的教育、基于课堂的教学、基于网络课程/纸张教材的学育、基于网络课程/纸张教材的学习。它们是互为补充的。

二 学育设计案例

上述已对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统一观进行了理论辨析,但理论辨析并非最终目的,而应该结合实践应用、检验、发展。本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教学、学育、学习四类实践中的学育实践,以促进学育观发展。

学育实践可从不同的视角阐述,本研究将基于学育设计阐述学育实践,这是因为学育实践的工程观认为,学育工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五个环节中,学育设计是首要环节,必须为整个学育过程勾勒出蓝图,然后才进入后续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四环节,迭代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学育实践过程的最优化。

学育设计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学育案例之上,下面以信息技术课“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为研究案例,首先进行学育分析,然后推导出学育设计结果(学案)概要如表4所示。

1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学育分析

(1)本案例的“学育者”要素分析

学育者是学育信息互动的主体。图1所示的学育者要素可继续贯彻信息领域的软、硬件概念,进一步划分为“硬素质”和“软素质”。与学育者的“硬素质”相关的有年龄、学龄、地域、性别等子要素,“软素质”相关的则就是学育者现有的学育内容、学育方法、学育媒体、学育互动素养。对于某次具体的学育,学育者必须根据自身的“硬素质”和“软素质”进行具体的学育设计。

本案例的学育者是广西南宁市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平行班的一名学生。“学育者”要素的“硬素质”方面,该学育者心智发育基本完全,接受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软素质”的“学育内容”方面,该学育者生活于省会城市,具备较好的个人信息素养,不过作为中学生,限于社会阅历,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学育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归纳、演绎能力,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学育媒体”方面,能使用各种媒体,不过仍然偏好视频、动画等直观媒体,而文本媒体最好作为精确语义需要时使用。“学育互动”方面,喜欢自主探究,热烈的讨论交流,一般不满足课堂上与教学者的互动,更期望同学之间互动探讨,容易接受网络远程等互动方式。

(2)本案例的“教育者”要素分析

教育者是学育信息互动的主导。如图3中所示,学育者可面对面与教育者互动,也可基于纸张教材/网络课程等与“教育者”非面对面互动。

本案例以学育者基于教育者编著的纸张教材进行主体学育,属于学育者与教育者之间非面对面的学育信息互动。由于纸张教材的媒体、互动等功能弱于网络课程,所以学育者如果能基于网络课程进行主体学育则更优。学育者基于纸张教材学育过程中,需要时可通过通信手段与教育者直接互动学育内容。此外,基于教材、网络课程的学育一般都看作是正式环境的学育,可扩展到非正式环境的学育(如基于课外活动、教育电影、博物观参观、教育游戏等的学育)。

(3)“学育内容”、“学育方法”二要素分析

学育内容是学育信息的意义,学育方法是学育信息处理的手段。学育内容与学育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定的学育内容具有相应的学育方法。本案例“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施”学育内容属于图2中所示的技术、科学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子层次的关于信息安全的内容,但又必须坚持实践、技术、科学、情意、哲学各层次内容的统一。学育方法与学育内容相关联,所以其学育方法应该以学育科学方法和学育技术方法为主导方法(即学育者在教材引导下逻辑思维、讨论、练习;学育者观摩教材图片、利用计算机实训等),并坚持学育实践方法、学育技术方法、学育科学方法、学育情意方法、学育哲学方法的统一。

本案例的“学育内容”、“学育方法”重点:信息安全概念、知识(科学层次学育内容)。以学育者在教材引导下逻辑思维、讨论、练习等为主导方法(学育科学层次方法)。信息保护技术、信息保护相关的实现操作(技术、实践层次学育内容)。以学育者观摩教材图片利用计算机实训等为主导方法(学育技术层次方法)。

本案例的“学育内容”、“学育方法”扩展:计算机犯罪及预防(情意层次学育内容)。以学育者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故事,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叙事,或与其他学育者谈心等为主导方法(学育情意层次方法)。信息安全与反信息安全对立统一(哲学层次学育内容)。以学习者主体哲学思辨为主导方法(学育哲学层次方法)。

(4)本案例的“学育媒体”要素分析

学育媒体是学育信息的载体。习俗上根据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划分媒体,图1中所示,学育媒体可划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嗅觉媒体、触觉媒体、味觉媒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媒体,空间局限性是越来越明显的。其中,视觉媒体根据计算机处理特点可分为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听觉媒体根据计算机处理特点可分为波形音频、MIDI器乐。可通过媒体工具掌握这些媒体,如通过Word、Photoshop、Premiere、Expression Web、Maya、Audition、Cakewalk分别掌握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波形音频、MIDI器乐媒体技术,将非常有助于学育者学育能力的提高。

各媒体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缺点(例如文本语义精确但抽象,图像形象但可想性大,三维动画最能表达真实世界但制作成本高,等等),某一具体的学育互动过程,应该选用一个理想的学育媒体。例如:学育者科学归纳、演绎时主要使用到文本媒体,案例故事等主要使用到图像、图形媒体,通过网络可观看视频动画声音媒体,学育者上机实验等使用到触觉媒体。

(5)本案例的“学育互动”要素分析

学育互动指学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包含一个或多个操作的过程。图3所示已系统阐述了学育互动要素的迭代深入。本案例属于图3中所示的学育者基于纸张教材为主体的互动方式。整个学育以自定时间为总体过程(建议以40分钟课堂时间作为参照),总体过程中以学育者与教材互动为主要互动方式,并辅与其他互动,例如随着学育进程中的具体学育内容,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远程请教教育者,等等。如果教育者能够开发网络课程,以便学育者远程主体互动式学育自测,辅助学育,可提高学育效果。

2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学育设计(学案)概要

对“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学育进行分析之后,即可根据客观分析进行学育设计,本案例的学育设计结果(学案)概要如表4所示。表4主要根据学育者基于教材的活动进程,将学育内容、学育方法、学育媒体、学育互动要素体现其中。基于该学育设计,可进入学育工程的开发(如开发概念图等辅助学育)、实施(如实施自主学育)、管理(如自主学育的学育档案管理等)、评价(如自主学育效果评价反思等)四个后续环节,完成一次迭代,并可不断迭代向前发展。

三 学育设计与教育设计的统一

表4所示学育设计(学案)概要是学育者基于自身学育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主动进行学育设计的结果,但图3所示教与学的统一观告诉我们,仅有学育者单方面学育设计(学案)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者教育设计(教案)作为补充,理想的方式是:首先,学育者基于纸张教材或网络课程自主编写适合自身发展的学育设计(学案),并提交给教育者,以体现自身的学育基础和学育需求;然后,教育者分析各学育者提交的学案,明确全班总体学育需求并编写教育设计(教案),主导各学育者实施学育,并注意解决各学育者的典型问题。总之,学育设计与教育设计必须有机结合。四相关展望

本文基于现有的教育、教学、学习等术语,逻辑定义了“学育”这一新术语,并如表2、表3所述阐述了教育、教学、学育、学习的统一观,然后以表4所示学育设计(学案)概要进行了实践,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观向学育者的学育观发展,同时促进教学者的教学观向教育者的教育观发展,体现了教育的规律美、思辨美。学育者主要基于教育者编著的网络课程/纸张教材而实施学育,所以,便于学育者主体学育的网络课程/纸张教材的设计、开发、评价在学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将在今后开展相关研究。

编辑:小西

上一篇:会计专业学生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基于决策力的科研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