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采访论文范文

2023-09-17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实验电影创作活动在西方日趋成熟,在中国则起步较晚,关于中国实验电影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基本的学术体系,本文选取了创作于近20年间的不同形式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实验电影作品,分析阐述实验电影对社会进行介入和实验的几种方式,对影像社会实验的艺术形式和方法进行了阶段性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实验 电影 影像 现代艺术

动态影像,作为一种自二战时期兴起的艺术语言,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多种系统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如录像艺术、实验电影、散文影像等。而实验电影在中国起步比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艺术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实验电影也逐渐成为被艺术工作者提及和使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这片年轻却极不稳定的试验场上,实验电影的社会性实验正在悄然展开。

一、实验电影与影像艺术

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这样描述实验(先锋)电影:拍片形式完全不受约束,相对于“主导”或“主流”电影,有些电影工作者旨在挑战传统电影的内容及放映方式。这类电影难以归类,通常统称为“实验电影”或“先锋派”电影。

西方实验电影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兴起以来,对于影像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早期的先锋派代表作《一条安达鲁狗》,到二战后期美国导演梅雅·黛伦的《午后的迷惘》,再到20世纪后期奥地利导演彼得·契卡尔斯基的一系列利用老电影胶片重新曝光生成的实验电影作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实验电影领域产生了极为丰富多样的语言和形式,也为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增添了异样的光芒。

而与实验电影有着紧密联系却被西方艺术家和理论家区别对待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叫做影像艺术,《作为观念的影像——西方当代影像艺术探源》一书中这样描述录像艺术:当观念艺术的高潮过后,历史的大浪留下了记录观念的形式——影像艺术。影像艺术通过这样一个立式契机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而被艺术世界所认可,被艺术制度所认可,从而发展成为一门新的艺术——影像艺术。著名的录像艺术家有白南准、比尔·维奥拉等。作为现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录像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广泛的涉及社会题材,将各种社会政治现象、思潮、事件作为其艺术创作的题材。

反观国内,随着85美术新潮运动的推动,实验电影及录像艺术在90年代逐步兴起,不同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并且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显得模糊和暧昧。如张培力、杨福东为代表的一批影像藝术家的作品,既被当作实验影像范畴去评论,又被作为中国录像艺术作品。而中国的实验电影与录像的艺术体系,也在这样纠缠不清的微妙关系中走过了三十年。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独立电影近20年的发展,地下实验电影的创作活动也日益频繁,更加新颖的形式、风格与手段接踵而至。

二、中国实验电影的三次社会实验

由于中国近40年历史的特殊性,中国的实验电影数量较少,却也呈现了不同的色彩。

因作品《诗人出差了》获第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大奖而声名大噪的新锐导演雎安奇,早在九十年代就涉足先锋影像实验,在1999年拍摄完成了实验纪录片《北京风很大》,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最早的实验性尝试。《北京风很大》在拍摄手法上的特点是采用了类似法国经典电影《夏日纪事》中街头采访的手法,摄影机和创作人员共同组成了对拍摄对象和环境的介入手段,以一种直接、粗暴的方式引发拍摄内容,这样的拍摄方式在中国独立电影中非常少见。

本片导演为采访安排了几个问题:“您觉得北京的风大吗?”“你们在一起幸福吗?”“您能抽一根我的烟吗?”这是片中采访者游走在北京城不同的区域反复问不同人的一些问题。摄像机记录下了各个受访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的反应,有拒绝、有回避、有故作镇定后予以回答,有惊慌失色,也有面红耳赤的当面呵斥。这些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共同组成对被拍摄者——北京街头形形色色的路人的贸然和粗暴的侵入,引发路人多样化的反应,成了一系列路人回应问题的影像资料集。

在拍摄对象和环境的选择上,本片看似充满了随机性,导演和摄影师时而游走在天安门广场,时而穿梭于街头巷尾,也深入建筑工地、星级酒店,甚至直接闯进公共厕所,导演似乎心急如焚地想要在有限地时间里尽可能扩大拍摄范围、增加拍摄对象。随着采访的深入,最终导演的摄像机落在一对进京给儿子看病的夫妻身上。影片中,一对夫妇绝望地告诉拍摄者,来北京五天他们钱用光了,无法负担孩子的医疗费用,只能回老家,等待孩子死去。

《北京的风很大》整个拍摄过程短短数天,过程中创作人员近乎横冲直撞,见缝插针的拍摄方式,为本片捕获了内容丰富、多样的影像素材,使得最终成片散发出独特的时代气息,形成了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民众生像。

艺术家周泓湘在新世纪初就已开始实验影像的创作,其作品《红旗飘》创作于2003年。全片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影片中有一个画外音反复不停的发问“集体是什么”“害人虫是什么”“革命是什么”“共同是什么”“现代是什么”,而发问过后,影片呈现的回答是一群年轻人齐声呼喊各种在“文革”时期被广泛使用的政治口号。著名艺术家和批评家曹恺在其文章《初潮在南方及南方以南: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2001-2006 》中提到,周泓湘创作于2002年的实验电影《红旗飘》,可以看作是中国实验电影的第一个明确的坐标,在此之前的长达九十年的中国电影史上,纯粹意义上的实验电影一直是一个缺项;《红旗飘》之所以能够成为里程碑式的坐标点,其依据有三:其一是纯粹的实验性影像语言,散点式的非剧情构架;其二是观念凸显成为主线,串联起全片结构;其三是其74分钟的长度,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短片标准。

《红旗飘》通过发问式的解构方式、以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形式,形成了其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生活所提出的质疑和尖锐批评。同时,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首次以实验的态度完成了影像在语言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双重探索。

除此之外,实验电影对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介入、反应在近年也逐步产生了新的形式。生于1980年的青年导演吴昊昊近几年制作了一系列以独立电影导演和艺术家为素材的实验短片作品,如《制作批判徐童》《吃孩子》等。不同于雎安奇的作品,吴昊昊并不以直接干预和行动的方式完成拍摄,而是对现有专业领域的社会素材进行解构和重新诠释。其作品《制作批判徐童》,创作于2012年,本片采用类似影像论文的形式,对纪录片导演徐童的作品提出质疑,并对其作品及所提出的质疑进行解析,全片形式非常新颖,充满解构主义色彩。

《制作批判徐童》以吴昊昊的旁白开场,在一段“无厘头”式的陈述之后,呈现出本片片名,并说明影片制作目的,由此展开对徐童及其纪录片作品拍摄方式的批判。吴昊昊在影片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制作视频作品“是否拍摄到才具有意义”“为什么要批判”“真正的独立可能吗”等问题。而在音效上,影片中几乎只能听到导演本人念旁白的声音,旁白与画面中的字幕保持一致,影片中大量图片和字幕交替呈现。导演通过举例、分析等方式,归纳出徐童拍摄纪录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与徐童就一系列问题的沟通过程以自述的方式呈现在影片中。大量运用直接、粗放的视觉设计、大号字幕、粗糙处理的图像构成影片风格独特视觉系统的同时,也对社会现象的进行了纵向的介入和回应。

三、实验电影社会介入的两种方式

综上,实验电影对社会介入的方式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之为直接介入式:电影《北京的风很大》采用的真实电影拍摄手法,通过街头采访、对谈、表演等方式,直接参与到拍摄内容中,完成艺术性实验或观念表达。另一种是间接介入式,《红旗飘》和《批判徐童》采用了此种方式,在这种创作手法范畴下,导演和摄制人员不直接介入到拍摄内容中或者不直接拍摄实验对象,而是通过多样或风格化的艺术语言,以直接阐述、隐喻或暗示等方式,同样可以完成对叙述影像实验或观念表达,达到拍摄目的。

四、结语

实验影像源自于西方,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中国自开放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变迁,给艺术家们带来了许多题材和资源。实验电影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时期,对社会议题,社会现象的介入,也作为一种符合中国艺术家实际处境的实验方式,涌现出越来越多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作品。本文所介绍的三位影像艺术家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以各自不同的形式、风格、语言和实验方式,完成了对社会的发问和介入,形成了中国实验影像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的几次艺术实践。作为在中国发展明显滞后的艺术领域、实验影像艺术的语言和内容的探索还将不断深入,而关于实验影像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却鲜有建树,尚未形成完善的学术研究系统。本文通过对20年来三个不同实践段的实验影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介绍和简要梳理,试图从社会实验的角度,为中国实验影像理论研究和评价体系提供一份局部资料。

参考文献:

[1][美]大衛·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419.

[2]李笑男.作为观念的影像——西方当代影像艺术探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02316.

[3]曹恺.初潮在南方及南方以南: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2001-2006[J].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07).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2篇

柳斌杰:开创新闻出版科学发展新局面

3月22日,新闻出版总署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大会。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作重要讲话。柳斌杰指出,新闻出版系统要把两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开创新闻出版科学发展新局面。他强调,开创新闻出版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在六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生产更多的精品力作,发挥出版物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二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要认真落实今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内容生产、创新体制机制等八个方面部署,扶持原创,支持在一些方面有突破的学术著作出版。三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今年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推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的出版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建设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动发行体制改革。四要加快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推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和文化环保工程。五要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产业。要以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结构调整、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发展新兴传媒企业为着重点,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六要坚持“走出去”战略。要继续加大“走出去”力度、提高“走出去”水平,把政府、企业、资本等各种力量结合起来,在传统优质项目的基础上开拓更多新方式。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3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金融等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全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时成立。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被聘为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教授张志强、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陶骅被聘为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等13位专家被聘为委员。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批准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标志着出版研究生教育正式列入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2010年9月,14所高校获得了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性组织,将在推进出版专业学位工作研究、推动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悉,今后我国将逐渐形成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011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开始申报

据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办公室三月起开始受理2011年度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同时,总署还正式发布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标识。

今年申报方法是,地方出版单位申报材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报送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中央在京出版单位申报材料直接报送“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办公室。资助项目的范围包括中国学术名著和中国文学名著两个系列的高水平优秀选题图书。前者主要涵盖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历史、语言、文艺理论等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后者主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杂著等领域。申报项目必须最终能够实现向非华语地区版权输出或与非华语地区的出版单位进行国际合作出版发行。

据悉,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有207个项目受到该工程的资助。

新闻出版总署将对报刊记者站开展专项治理

新闻出版总署将从4月15日至7月25日集中开展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取缔一批非法设立的记者站,停办一批违规违法严重的记者站,纠正一批管理不规范的记者站,对全国所有记者站一律重新进行登记,为管理规范的记者站开展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保障,基本实现记者站管理工作井井有条,新闻采访活动规范有序。

根据《关于开展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的通知》,本次专项治理将结合报刊记者站年度核验工作,对违规记者站进行全面清理。目前,一些报刊出版单位存在擅自设立记者站、变相向记者站下达经营任务等违规行为,部分记者站人员利用新闻采访活动的便利从事经营活动,个别记者站人员以发表舆论监督报道相要挟,对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勒索,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电子书借阅业务开始兴起

国外媒体近日撰文称,随着亚马逊Kindle和巴诺书店的Nook纷纷开始支持电子书借阅功能,提供这类服务的网站也逐渐开始兴起。

过去几个月间,BookLending.com和Lendle.me等在线俱乐部开始迅猛发展,其中一些已经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用户。这些网站使得陌生人之间也可以相互免费借阅电子书,而涉及的平台包括亚马逊Kindle和巴诺书店的Nook。以前,Kindle和Nook阅读器的借阅功能主要限于好友之间分享,因为用户需要知道彼此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够启动该功能。而这些全新的网站则使得电子阅读器能够覆盖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图书。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媒体背景对新闻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这一要求则主要体现在采访技巧和采访创新上,要让新闻采访工作者们能从不同维度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并对事件中的人物、事物、情节等进行深入挖掘,提升新闻采访价值。本文围绕新媒体下新闻采访的技巧和创新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采访;技巧;创新;思路

一、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的技巧

(一)善于发现并抓住新闻采访的新话题和方向

在新闻采访中,新闻的话题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一个好的话题采访,能挖掘出许多能引起社会关注的更多新闻热点,以提升新闻采访的内在价值。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有着许多新型的新闻元素,对于这些新闻元素下的热点话题,需要随时转换新的思路。

因此,在新闻采访技巧中,首先就要抓好采访话题,也就是说,要让采访过程朝向一定的方向,有针对地进行采访,而这就需要新闻采访人员能善于发现一些能引起社会关注的创新话题,并牢牢抓住这些话题进行采访。虽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但不一定都能够被及时发现并报道出来,新闻采访也就很难进行。所以,为了能很好地抓住新闻采访话题和方向,就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洞察力,在对细节问题的思考中能有独到之处,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这样的话,就能从概率上更容易寻找到关注度较高的新闻采访话题,再加上新闻采访人员自身的采访实力,让整个采访过程顺利地朝着这一话题方向而进行。

(二)做好新媒体下的新闻采访前期准备工作

具体来说,当发现并抓住了新闻采访的话题方向后,新闻采访人员需要进行小组成员讨论,然后进行分工工作。其中,首先由数据人员对该话题下新闻事件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生成结论;其次,将这些数据交给现场采访人员,采访人员在熟悉这些数据之后,融人一些语言技巧,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采访。这样的话,不仅能提升采访效果,让整个采访过程能在数据环境下更加真实、清晰、可靠,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采访话题方向形成呼应,增强新闻采访的话题感染力,进一步提升采访价值。

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的创新思路

(一)丰富新闻采访语言表达形式

如今,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更加多样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新媒体正朝着多元化的形式而发展。比如,在网络上,许多的“热词”都是由人们想象并创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需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创新理解进行表达。而这就给新闻采访思路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也就是说,在新闻采访中,为了有效地进行创新,首先就需要丰富新闻采访的语言表达形式,并很好地与社会大众的生活需求进行融合。具体来说,要以新闻采访的目的为思想导向,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并通过一些常用语言进行比较接地气的表达。这样的话,就能很好地吸引社会的关注度,体现新闻采访的表达效果和内在价值。

(二)丰富新闻采访风格呈现形式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除了要丰富表达形式之外,还要丰富新闻采访的风格。具体来说,新闻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穿插小视频或设置背景音乐的方式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新鲜感受,帮助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可以以他们喜爱的方式来把握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激发大众对新闻报道的阅读兴趣。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时刻加强新闻采访的技巧,并提出一些创新思路,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围绕新闻采访技巧和创新思路进行分析,并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下,要善于发现并抓好新闻采访的话题方向,再此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做足相应的新闻采访前期準备工作。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新闻采访的创新路线,还要丰富新闻采访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呈现方式。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4篇

1 结合实际制定文献采访计划

图书文献采访计划是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指南, 也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采访规则的具体体现。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 保证科研、教学的需要。故采访人员在制定采访计划时, 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 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以及学校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的需要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充分考虑广大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结合本馆的馆藏现状、年度出版发行情况以及年度文献采购经费预算等, 注重特色馆藏建设及馆藏图书的针对性、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学科内容和载体形态方面应注意社科类文献与科技类文献的比例, 在选购图书时, 以本校专业为重点, 兼顾其他学科;以教学科研为重点, 兼顾课外读物;以教师学生为重点, 兼顾其他读者;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重点, 兼顾新学科、新课程;以当前需要为重点, 兼顾未来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利用文献经费, 提高采访效率, 避免文献采访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形成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在制定采访计划时要参考年度统计的文献利用率, 适当的根据文献利用率的多少调整某类图书的采购计划。

2 完善多元化采访模式

随着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 图书市场空前繁荣, 民营书店的崛起打破了国营书店一家独大的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图书发行渠道的市场化、多样化的出现为文献采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单纯依靠过去三大书目报的采集方式, 不仅信息单一难以全面了解新书的出版动态, 还容易造成新书到馆周期过长的缺陷, 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购书模式。

2.1 完善书目预订方式

依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全国新书目》等各类书目报广泛收集各种出版信息, 采访人员可以将纸质订购书目有针对性地发送到各院、系, 让相关教师进行圈选, 同时也可以将电子版书目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教师指定地点, 利用专业教师其专业背景进行网上购订, 使其积极参与到图书馆文献建设。同时采访人员还应根据本年经费使用情况、读者需求情况, 结合馆藏、流通情况等确定本年哪些文献需要订购, 哪些文献需要重订或补充。书目预订具有系统性强、易查重、信息源稳定等优点, 可以确保高校图书馆对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文献进行系统的收藏。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由于通过书目报只能看到书名和内容简介等情况, 不能直接了解图书的真实内容, 文献的质量难以把握, 容易造成采访人员误定情况发生, 这些都影响了文献采访的效率。

2.2 加强现采

与预订相比, 现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直观性, 一是采访人员可以直接了解图书的内容、印刷质量及装帧情况, 提高图书采购的准确性, 二是缩短图书到馆周期, 保证新书及时与读者见面。每年图书馆可以组织购书人员参加各种规模的图书展示会或者赴图书批销中心大型书店选购图书。现货采购可以直接面对图书, 直观了解图书内容、装帧质量等, 避免了圈选书目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有力地保证了图书采购的准确性。每一个大型图书市场都会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自己的图书供应, 而且由于市场图书销售较快, 导致新书品种不全, 容易造成漏购, 难以保证文献采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故现阶段图书采购采用二种方式相互补充更符合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实际。

2.3 零星采购

由于现在大部分高校图书采购都采用了招投标制度。部分本校师生急需的教学及科研用书和收集本校教师著作及地方文献很难从中标书商采购。从馆藏发展、连续的角度来看, 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多形式的零星采购。例如可以利用本校具有专业背景教授出差机会, 让其采购少量其背景专业用书, 另外还可以采用参访人员组织学校师生到当地书店进行现场采购。逐步馆藏中地方文献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建立专家选书和采访馆员选书相结合的采访机制, 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2.4 网上书店采购

高校作为一个科研教学型的单位, 需求的很多图书往往是出版年限较早, 有非常不畅销的学术类著作, 该类图书通常在书店很难选购。而网上书店出售的图书种类一般都比较齐全, 一些绝版的图书也会有售。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些通过传统渠道难以选购的图书, 采访人员可以通过网上书店进行订购。

2.5 传统文献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并重

数字化文献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文献开始大量涌现。大量的数字化电子图书以其质优、价廉, 以及读者量大、不受副本限制、阅读检索方便有利于资源共享、馆际互借、远程传输等优势, 受到图书馆的青睐。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电子资源的建设已经放到与纸质馆藏建设同等甚至超过的位置。因此, 在制定馆藏采访计划时应把电子文献资源的采集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 将印刷型、电子型和数字型文献信息载体作为相辅相成的馆藏结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提高电子出版物的入藏比例。文献采访工作还要积极配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根据本馆具体发展进程, 不断调整各种文献载体的比例结构, 明确电子文献的收藏方向, 逐渐增加电子文献经费比重。一些利用率高的纸质图书和价格较高的外文图书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进行补充。

3 提高文献采访人员专业素质

图书馆要为教学科研提供满意的文献资源, 根本上取决于文献采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 采访人员决定了文献采访工作质量的优劣。因此,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文献采访工作, 图书馆采访人员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思想道德素质。图书馆采访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必须按图书采访的原则、计划办事, 按合同、规章制度办事, 廉洁奉公。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第二, 加强专业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采访人员除掌握一定的专业背景外, 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适应新形势下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三, 沟通素质及主动服务意识。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 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馆员与用户之间的相互沟通, 更有助于提高用户正确清楚表达自己的目标, 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与期望, 有助于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最大限度地调配合理的馆藏结构。同时采访人员还应了解读者需求、经费状况、已有馆藏等情况, 通过觅求、选择、采集等方式建立馆藏, 并连续不断地补充新出版物的过程,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

总之, 高校文献采访工作任重而道远, 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 文献采访工作始终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图书出版发行市场的变化趋势以及读者阅读的需求,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文献采访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 总结经验, 做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为读者服务。

摘要:文献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重要核心工作, 采访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图书馆馆藏体系建设。在新形式下, 如何做好文献采访工作,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人员不断探讨的课题与目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

参考文献

[1] 朱穗.摭谈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2] 温丽君, 曾召.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

[3] 曾海萍.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J].青海师专学报, 2004 (6) .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5篇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 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 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二、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对策和思考

(一) 把握准确的视角, 重视平等交流

在农村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作为记者应该准确的把握采访视角, 重视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 善于从农村地区人民尊重的角度和立场上, 去考虑和进行采访, 从农村地区平凡的事件和生活过程中, 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出有意义的新闻价值信息。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重视新闻采访人员与被采访人员之间的平等交流, 多从基层人民群众生活中去体验和思考, 选择农村地区群众的视角, 能够对新闻的后期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 因人而异, 随机应变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基础, 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都是以语言来进行的。所以, 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 采访人员应该重视语言的使用, 面对不一样的被采访对象, 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采访模式, 因人而异, 做到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就是记者才采访过程中, 要兼顾到农村地区被采访对象的学历、文化、职业、性格、经历等, 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的把采访内容穿插到采访过程中, 这对于农村地区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强化采访氛围的营造

对于一个新闻采访人员来说, 在采访的过程中营造出和谐、轻松的采访氛围, 对于采访的实际效果来说, 至关重要。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应该想方设法的理解被采访对象的所思、所想, 并且通过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让被采访对象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的与采访人员沟通和交流。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新闻内容, 往往很多新闻内容都是一些关于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事务繁杂、过程复杂、矛盾多样, 需要采访人员抽丝剥茧式的去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的去开始采访活动。面对农村地区新闻采访活动, 往往需要一个采访人员在短时间内能给跟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让被采访对象能消除心中的疑惑和抵触情绪, 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拿到一手的采访资料。

(四) 语言的使用要有“农”味道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语言要具有一些“农味”, 在采访的过程中, 应该让语言、采访方式、采访表情等具有“农味”。相对于城市地区华丽的辞藻, 在农村地区更加应该使用贴近生活和农村实际, 尽量在采访的过程中少用书面性质的语言。比如在采访果农的时候, 面对果树发芽一般我们会使用果树萌芽, 而在面对农村地区的新闻采访对象时, 应该使用果树长芽。因此, 记者应该切实的尊重农民, 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 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 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结语

总之, 全面的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成效至关重要。当前,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刻,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所以关注农村地区新闻采访, 就是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 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农村地区新闻记者, 应该切实的立足农村地区新闻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成效。

摘要:近年来,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传统媒介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 也带来了发展的优势。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媒介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农村地区新闻采访来说, 如何有效的加强与被采访者的沟通成效、立足农村地区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是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笔者就当前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情况,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思考, 论述提高农村地区新闻财务成效的几点对策, 希望对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发展提供一些浅显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新闻采访,媒介,方式,对策

参考文献

[1] 凌引迪, 刘国强.倡民生新闻做精品节目——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一时间》的探索和启示[J].新闻战线, 2006 (05) .

[2] 孟建, 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07) .

[3] 尚芳冰.以《绿茵继承者》为例谈当前中国真人秀节目的人文精神缺失及解决路径[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4] 季福岳, 麻术红, 万彩霞, 于凤梅, 杨玉波.通过地面数字广播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J].广播电视信息, 2013 (10) .

[5] 潘可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07) .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6篇

采访主题:大一学生对大学期末考试的看法 采访对象:大一学生(1—2名) 采访方式:校园现场采访

采访背景:临近期末考试,大一学生对大学的考试方式看法不一 设计问题:

1、与高中考试相比,大一学生更喜欢哪种考试方式,理由。

2、两种考试模式有何不同,其优缺点。

3、学校实行的绩点制度因老师标准不一,会不会有损公平。

4、如果绩点导致的不公平发生在受采访者本人身上,他(她)作何感想。

5、绩点不公对学生的影响。

6、如何正确对待绩点可能导致的不公等。 整理采访资料:完成写作 工作人员安排:

记者:XX

采访提纲:XX

采访记录:XX

道具师:XX

采访记录

记者:同学你好,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同学甲:好,行。

记者:现在临近期末考试,同我们以前的考试相比,大学考试有它自己的特点,那么你是喜欢以前的考试模式还是喜欢现在的呢?

同学甲: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考试模式。 记者:能具体谈一谈为什么吗?

同学甲:因为现在考试和以前相比,它少了很多压力,没什么期中考试和月考,就一个期末考试。你只要最后努努力,就行了。 记者:那你就是说“临阵磨枪”也管用是吗?那么这样的知识你认为是牢固的吗?

同学甲:首先我得声明一下,这也不是你说的什么“临阵磨枪”,它还有一个平时积累的过程,最后是一个冲刺阶段,需要抓紧复习。这样的考试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相比较高中而言,知识可能没那时记得牢固。但是我觉得,大学重要的是能力培养,知识都是次要的。能力的培养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的。 记者:对大一新生而言,我们学校的绩点制度是一个新事物。那么你认为绩点制度会不会有损公平呢? 同学甲:我觉得有点。 记者:为什么?

同学甲:因为有学长就说,你拿到的分数、绩点是看你选什么老师。比如说,同样的一门课,你选的老师不一样,可能有的老师给的分高,有的老师给的分低,老师存在不公平。他给大三的学长学姐分高,给我们大一的分就比较低。我有的同学选那个管理之类的课,那老师给的分都比较低。

记者:如果这种不公平发生在你身上,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同学甲:说实话,肯定会有点打击我的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我会觉得白付出了,有点不公平。

记者:那你是怎样看待这种不公平的呢?

同学甲: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只要你付出了,回报肯定还是会有的。当然这个绩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呼吁一下,对绩点制度做一些改革。让学校在培养我们能力的同时,也考虑一下我们学生的公平。最好不要让我们心里感到不平衡。

记者:谢谢你的建议,好的,谢谢。

记者:同学你好,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同学乙:好的。

记者:据我们了解,你平时还是挺努力的,也并不缺课,而你的选修课得分却比较低,那么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同学乙:我觉得这个整个的大学教学体制有点不公平,主要是这个绩点制度,它完全由老师决定。那些平时和老师走的近的学生、交流比较多的学生,老师就可能给他们的分比较高。而一些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的学生得分就比较低。老师看不见他们的努力。这样就会造成不公平,打击像我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记者: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改善,那么你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努力吗?

同学乙:这个看以后的情况吧。在搞学习的同时,我应该多注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这一块。

上一篇:职教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保险机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