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论文范文

2023-09-17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节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的诞生。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于1849年在德国诞生,它的创始人被称为“实践家”的威廉雷发巽(xun),当时他任某市市长,当时德国农民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农民问题,他在当地组织了60多家比较富裕的人,创立了“清寒人救助社”,为穷困农民提供比较低利息的资金,帮助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当时它的目的就是反抗高利贷,以后逐步发展和规范,1872年在德国莱茵地区第一个农民信用合作社创立,后来在德国称之为“德国雷发巽银行”。

第二节我国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的诞生。最初合作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传人我国,1923年6月在河北省香河县我国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诞生,它当时是雷发巽式的信用社试点。

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变迁

第一节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

1、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建

(1)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的创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一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应本质“集中统

一、城乡兼顾、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力求精简”的方针创建金融机构。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农村金融方针。1951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合作银行正式成立,当时没有设立分支机构,1952年7月撤销,后来创立了农业银行,建立了省、市、县级分支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真是雨后春笋。村镇银行、农村财务公司等等。

(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试办和初步发展。

旧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种种原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金融体制,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有“三社”即人民公社、供销社和信用社,但是现在只有信用社不断发展壮大,人民公社已经不存在,供销社在大部分农村也是没有声音。只有农村信用社一社继续生从在农村,但是正在改革之中,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我们现在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也有农村信用合作社。195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实行了所为的“两放、三统、一包”,人民银行的农村营业所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组成了人民公社信用部,这样农村信用部就成为“所社合一”和“政企合一”的特殊单位。农村信用部受上级人民银行和人民公社管委会双重管理。1959年人民银行农村营业部由人民银行收回,农村信用部下放给生产队管理,生产大队建立起了信用分部。(当时没有成立农业银行,农业银行的前身就是人民银行农村信用部)。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1 校企合作建立的基础

1.1 共同的目标

院校与企业均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目标, 这是合作的前提。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知识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 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是以产品为载体, 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在企业诸多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开展职工培训, 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增强职工的素质, 拥有具备强大技能实力和竞争实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的追求, 更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企业与院校有着相同的认识和目的, 这使合作成为可能。

1.2 协调的互动

企业需求影响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在合作中, 职业院校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成果的评审和检验等教学活动都需要企业的参与;院校通过教学的实施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提供定制服务, 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中心, 辐射众多企业的合作网络。同时, 这种协调互动还体现在随着企业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换代, 引导着合作学校在教学内容、教材开发、课程体系、实训实习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而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又能在指导学生实习和工作的现场及时发现企业生产中的问题, 为企业在生产、技术工艺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促进了企业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3 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

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获取优秀的技能人才,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 这是企业肯于合作的强大驱动力。学校则以提高培训质量, 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扩大办学效果, 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其利益所在。通过合作, 校企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 也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1.4 可靠的信用

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作关系, 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信用作保障。合作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不履行合作约定, 合作的共同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合格技能人才, 学校的信用度就要大打折扣, 久之, 企业必然要中断合作;反之, 企业如果不能履行合作协议, 无法为学生提供技能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 企业的信用度也将受到质疑, 校企合作将难以为继。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和稳固持久的基本条件, 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

2 校企合作的内容

职业教育必须与工业企业密切联系和协作, 合作主要体现在培养分工, 教育计划的制定, 课程内容选择, 生产实习, 人员交流, 科技交流等方面, 今后的改革要突出职业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 因此, 职业院校应介入企业新产品的开发, 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教育, 同时要建立一支既懂教育科研又懂工业生产的教师队伍, 包括从企业聘请部分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使校企双方能做到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3 校企合作的维系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对于各方都有正面的影响。对企业而言, 可以在合作付出中得到一定的技术支持, 为企业的发展获得必要的技术与人力储备。对学校而言, 伙伴关系意味着随时了解企业的设备、技术、生产等现状及要求, 可以保持与最新技术和工作组织模式同步的机会。对于个人来说, 工作与学习交互进行意味着在他们通过实践获得了经历一种商业氛围熏陶的机会与经验, 将理论及时有效的付诸实践, 提高学习效果, 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4 校企合作的发展

4.1 由自发到自觉

一些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 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 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近几年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技工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校企合作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种高质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成为各方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觉要求。校企合作最终会由初期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由政府引导和干预的自觉行为。

4.2 由单一到多元

初创阶段的校企合作, 仅仅是一企一校的合作。现在, 大批职业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一企多校, 一校多企的合作网络。职业院校应采用定向双元式、投资合作式、校所联合式等多元形式与多个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是职教改革发展进步的必然, 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需。

4.3 由简单到全面

早期的校企合作, 仅仅是实习阶段的合作。即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工位和指导教师, 学生进厂实习, 完成动手能力的训练。随着对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 合作紧密度的增强, 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 校企合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校企合作从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环节向全方位过渡已成必然, 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校企合作的领域已经触及到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发展到了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新高度。

4.4 由无序到规范

一些校企合作只限于关系单位之间的合作, 有相当部分是口头上的承诺, 一拍即合。这种合作没有明文规定各方责任和相关权利义务, 没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双方的权益无法保障, 为双方的合作带来影响。所以校企合作双方应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权、利, 使合作双方在合作的严密程度上、环节设置的科学性上、各方利益的兼顾性等各方面都更加趋于规范和科学。

4.5 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

校企合作多是院校与企业的自我联姻, 自主结合。随着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 合作对象的不断增多, 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 校企合作已经不再是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悄悄话”, 而是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合作成果已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肯定, 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 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舆论宣传上, 都会给予充分肯定和有力的支持。

摘要:职教改革应借鉴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技术教育、生产的一体化, 以使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同需求, 也是两者的合作基础。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效益的引导下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必将走向成熟与发展。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素质教育要求不仅培养学生能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试题作业, 更要求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笔者借鉴澳大利亚的先进理念, 在所任教的教学班中进行数学作业改革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谈谈具体做法与体会。

1 培养学生对数学教材的阅读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教材的“观察”“说一说”“认一认”“辩一辩”“想一想”, 结合语文的句子成分划分, 理解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 进一步整理笔记, 写好单元小结,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

2 重视数学试题作业

数学试题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是教师教学信息反馈重要的手段之一, 数学作业的布置、批改与应有一定的方法, 批改可采取“查批、抽批、面批、互批、集体批、自批”等方式, 既节约教师的时间, 又让学生互相进行学习研究其优点, 并且减轻了师生教与学的负担, 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为参加数学竞赛、高考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自编数学试题

每章知识点学习完之后, 学生通过知识点仿效书本上的例题编拟试题, 编拟的试题以班级为单位装订成册, 供其他学生学习, 也可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检测的资料之一。一方面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写数学作文

学生将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意见及想法写成日记形式,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及灵活运用, 最终上升为作文, 形式可以是“命题作文、条件作文、即兴作文、自拟作文”, 比如讲解充分与必要条件时, 让学生分析名言名句中的充分必要关系, 写出《名师未必出高徒》《驳“不到长城非好汉”》《论“开卷有益”》等作文,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 剖析较深刻;而作文《学习〈集合与逻辑用语〉的得与失》《怎样做数学笔记》《如何预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等, 是带有普遍的规律性。因此, 写数学作文能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从各个侧面逐步理解每个知识点,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写调查报告

学习数学应该结合实际生活,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收集当地的人口发展状况, 进一步理解《婚姻法》以及晚婚晚育的重要性;食品价格调查, 分析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商店产生不同价格的原因;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提出解决污染的办法与措施;交通调查, 为公交公司汽车分流、票价的制定提供准确数据。学生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 得出的某些结论,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培养学生数学实验

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组织学生用所学的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知识设计花坛, 提出方案, 一个班的学生提出了20多种方案。指导学生设计该班参加学校的广播体操、健美操、室内操比赛等方案, 共设计有三角形方案、矩形方案、梯形方案、菱形方案、“V型”方案等。引导学生制作立体几何模型, 如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三棱锥、四棱台等模型, 将立体图形平面化, 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知识。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Office 2000、《几何画板》等软件设计简单的CAI课件, 对课本上的重点、难点知识形象、直观地进行理解, 掌握及应用,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7 培养学生办数学小报

数学有些知识点较抽象,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 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协商合作, 共同收集资料, 内容可涉及数学史、数学谜语、数学错题分析、数学对联、数学式名言、数学小知识、数学相声、数学顺口溜等, 将数学的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融入一体。评价方式采取学生先自评所办的数学小报的优点与不足, 再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最后根据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勤思考、勤动手的习惯, 真正体现教师的指导性、组织性和学生的中心地位。

摘要:借鉴澳大利亚职教理念, 从七个方面介绍数学作业的改革:阅读教材, 重视数学试题作业, 学生自编试题, 写数学作文, 写调查报告, 数学实验, 办数学小报。

关键词:职教理念,中职数学,作业改革

参考文献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首届全国职教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在苏州召开

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中,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职教期刊协同创新的步伐,提升职教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确保办刊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教育与职业杂志社、职教论坛杂志社和职教通讯编辑部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职教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于2015年5月16日—17日在苏州举行。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益东,教育研究杂志主编高宝立,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所研究员姜大源等出席并做了重要的学术报告。本刊常务副主编谭明主持了论坛的学术沙龙。论坛以“宣传职教,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为主题,以“专家引领、同行交流”为主要形式,围绕着新常态下职教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学术期刊的开放式评价、职教期刊编辑的专业成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论坛将形成首届全国职教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苏州共识”,并将成立全国职教类学术期刊协作会,设立专门的秘书处和协调组织,逐步建立论坛开展活动的长效机制。“苏州共识”呼吁全国职教学术期刊共同努力,就职教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形成共济、共赢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壮大。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期刊、教育综合类期刊、远程教育、成人教育、高校学报(高职高专学报)、行业职教期刊以及内部出版的职教期刊主编、编辑及相关院校领导、科研管理人员和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等80多家单位150余人出席了论坛。据悉,“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2015年5月10日在北京正式启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将于每年5月第二周举行。活动周的设立,是国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责任编辑曹稳]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职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应重视依据学习者成才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专业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学及控制,并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若学习内容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就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难度过高,则学生就会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要控制好教学难度,就要敢于大胆地舍弃。新教材的选文大多十分精当,如果不注重难度的控制,就不能较好地突出重点。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就必须根据单元目标教学的要求大胆删减,以为我所用。

2.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职业特点

职业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职高学生发展变化空间的灵活性要比普高学生广泛得多,他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喜欢的专业,可以相对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职校教学也不同于普高教学,它不必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且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改革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中职语文教学有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鉴于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忽略文化课的情况,我们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专业联系起来,并挖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就要加强中外建筑文化教学。在系统的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对与专业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又向相关专业课程延伸,并获得有关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熏陶,从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潜在的兴奋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才有探究的欲望。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教师的问题是为了抛砖引玉,目的是引出学生的疑问。我在讲授《项链》一课时,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性格展开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设计了一组问题: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玛蒂尔德为什么会丢失项链?

(3)项链丢失后,她不赔行不行?

(4)对玛蒂尔德的结局,你有什么想法?

应该说,是小说精彩的情节把学生吸引住了,对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得非常积极、踊跃。当讨论到赔不赔项链时,有学生感慨“幸亏她有一个好丈夫”,这样一个新问题生成了:路瓦栽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这个人物展开讨论,又一次认识了当时社会背景;讨论到玛蒂尔德的结局时,有学生提出了异议,说为了一串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辛苦已使她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作者还要那样打击她,是不是太残忍了?于是一个新的问题被学生提了出来:十年的辛苦有没有使玛蒂尔德变成一个真正的劳动妇女?小说那样结尾好不好?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人物形象、对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又加深了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抽象,应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可以达到的水平;第二,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三,问题不宜太简单,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只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在教某些课文时,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课堂生动性,以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音乐、美术和表演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调动人体中的每一种感官,促使学生集中思想。让眼、耳、脑等感官时时刻刻地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课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4.1精选声音素材,以求相得益彰。

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采用带领学生学唱词的方式来增强对词的记忆。当王菲唱起了“明月几时有”的时候,那空灵、缠绵的声线让学生如痴如醉,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上去了。

4.2选配美术动画,引起学生共鸣。

许多教师曾感慨于学生联想能力的缺乏,那么,我们何不给学生创造条件呢?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一些画面(美术作品、雕塑、动画镜头等),做到情景交融,就能极大引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图片(荒原中的夕阳、枯藤老树、小桥边的村庄人家、古道上伫立的瘦马),将深沉悲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感染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增进了几分。

4.3辅以经典电影,体会文学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打开”课本,活用教材,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在教学课文《茶馆》时,我特地安排学生看了电影版《茶馆》,本来担心学生无法接受早期的电影作品,但意外地发现学生欣赏得津津有味。教学时把课文中的段落和影片中的镜头作对比,由于有了铺垫,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人物的兴衰沉浮,感悟老舍语言的特有魅力。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如何提炼“和谐”精神,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依靠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辛勤劳动,需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各行各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表明,改革和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是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依靠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民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受过技能培训的还不足1%,而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达45%~65%。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目前平均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人,平均每百亩耕地科技人员仅为0.491人,而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1名农业技术员。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素质较差,大多只有简单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大力发展适合新农村需要的高职教育,并以高职教育为龙头,逐步建立起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2.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目前,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即我国产业工人大军出现了高级技工的“断层”和“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求比例大约为4∶46,即使是在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浙江省,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仅仅为6.8%。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这一严峻的形势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扭转,将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除此之外,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明城市建设也呼唤着高素质人才。因为城市文明社区的建设、服务业品位的提升、文化生活的开展、现代化城市设施的管理等,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完善的自身素质,上岗前应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迫切需要。

3.完善教育结构,优化人才队伍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力度也大大增强,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预期到2010年将达到3000万人。然而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在校学生人数仅为72万人,仅占普通高校毕业生的31.94%,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没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科研成果将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就不能实现有机结合,产业革命也无从谈起。为此,要加大高职教育的发展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站在和谐社会高度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途径

和谐社会要求各个领域以其和谐的工作与之相匹配。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理应是高度和谐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却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克服不和谐倾向,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的研究。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使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为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要认真对高职教育的地位、性质加以研究,要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模式;二是要进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预测社会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开发有前途的高职专业;三是狠抓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加大课程体系研究力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和对社会的调查,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我国高职教育成败。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的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积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途径。“走出去”即安排现有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和外出进修,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或进修任务,达到考核标准。“請进来”即从现场引进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或聘请其任兼职教师,要确保“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达到一定比例(约占总数的50%),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

3.切实搞好实训基地建设。良好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抓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贯彻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注意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设备集中起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要避免重复建设,最好是建立跨学科的校级实训中心,做到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实现对设备的集中监控、维护和管理;另一方面应认真办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本校学科特点及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职业教育中诸如经费来源,企业、行业参与方式等重大问题,使我国高职教育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与此同时,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发展初期,必须给予高职院校一系列办学自主权。如专业设置的审批;在招生政策上也应更灵活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跨地区招生,可以与本地、异地高职院校联合办学,让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实行“双专科”教育办学试点等等。

编辑:常忠武

上一篇:城市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采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