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

2023-09-16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总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模式及方法,指出现行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方法

Key words: business-logistics-cost; calculation; model; method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学者对物流成本的研究针对企业层面的较少,特别是有关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一直没能深入进行,因此企业在物流领域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的矛盾一直被掩盖着,企业在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方面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正如物流“冰山”说所言:我们通常了解的物流成本只是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流成本都是隐性成本,很难被人们发现。而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1]。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全面、正确地把握发生在企业内外的物流费用,己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首要问题。

1企业物流成本及其核算含义

1.1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的货币表现总和。它具有系统性、隐含性、复杂性、背反性、削减的乘数效应等特征。在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方面,美国物流学界认为:企业物流总成本

=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1997年日本运输省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在该标准中,对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成本计算划分出三种类型:按不同范围计算、按不同支付形态计算、按不同功能计算。

1.2企业物流成本核算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核算模式和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计算出一定期间企业物流活动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支持管理者决策,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成本核算应该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成本发生了、这些成本在什么地方发生的、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也就是成本种类核算、成本位置核算、成本承担者核算三方面的核算内容。另外,在核算企业物流成本时,必须明确界定物流起止范围、功能范围以及科目范围,即企业物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把哪些功能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以及把计算科目中的哪些项列入计算对象等,这三个方面的选择标准要统一。

2现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容不全面

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物流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往往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而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物流成本核算。另外,很多企业只看到表面的显性物流费用,而看不到隐性的物流费用,无法掌握和控制的物流费用较多,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2.2分配不合理

传统会计科目对物流费用的分配通常是按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进行的,而部分物流费用是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在分配物流成本时存在不少问题,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比如人工费的分配,由于每个人花费在物流活动上的精力很难确定,而难以估计。随着物流费用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加大,这种分配方法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且管理者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2.3结果不准确

由于物流费用比重增大与直接人工下降将使得制造费用分配率很高,在采用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分摊物流费用时,极小的人工工时误差将导致产品物流成本的极大偏差;对所有产品按照相同标准分配物流费用会扭曲产品成本,造成小批量产品成本向大批量产品转移、资本密集型产品成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使产品成本失真。因此很难对企业的物流成本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也无法同其他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物流作业的改进。

2.4制度不健全

物流在目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物流成本不实行单独核算,无法直接得到物流成本数据,而物流成本大部分发生在企业内部,涉及部多,分解时存在很大困难。现行会计制度通常将一些应计算物流成本的费用如仓储保管费用等计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将物资采购中发生的物流运输费用等计入采购成本或经营费用。因此,在实际计算物流成本时,对上述费用的核算需要制度的规范。

2.5标准不统一

不同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而国家或行业又未出台相关的标准,这就使得企业间无法就相关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数据。例如,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其外部委托物流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但由于他们对自己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核算体系不同,导致物流总成本差别较大,因而无法真正比较和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成本数值。

2.6信息不完整

现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下,物流成本被分散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许多成本项目之中。这种核算方法只核算单一的产品成本这个有形成本对象,没有支持其他的有形成本对象和无形成本对象的核算,体现的是资源消耗和产品产出的“多因一果”关系,要从中取得完整、明细的物流成本信息非常困难。而期间费用都没有核算在任何的成本对象上,意味着有资源的投入而没有相应的成本对象产出,物流成本信息因此更不完整。

3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3.1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报告的方法。该方法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2]:单轨制和双轨制。

单轨制:在现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物流费用项目,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企业现行的其他成本核算如产品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等结合进行,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共同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即仍然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但在核算的同时另外设置物流会计记录簿,并在记录簿中按物流成本项目归集物流成本,以便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核算。

双轨制: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核算,将物流成本由原来同其进行混合核算的会计账户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采用双轨制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外重新构建一套成本核算系统来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所有费用,并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3.2统计核算模式

所谓统计核算模式就是利用统计原理,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收集、分析、加工和整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数据[3-4]。具体方法是,通过对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分析,分离出物流成本,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不同形态、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等的成本从会计报表里记载的相关成本项目进行估算,从而推算出物流成本。

统计计算不需要对物流成本作全面、系统和连续的反映,不苛求细而全,运用较简便。但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追踪反映,信息精确度受到影响。所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操作,可借助于SPSS或SARS等统计分析软件,深化对物流成本的认识。

3.3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该方法不需要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报告,只需要建立管理会计备查账,对相关物流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建立一套以作业为核心的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并创建物流作业成本库,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同时设定物流成本的标准,便于物流成本的规划和控制。

4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4.1传统方法

传统核算方法就是在现有会计报表成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按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将涉及物流经营的费用从相关成本项目中分离出来。将物流成本分为三部分:输入物流成本,输出物流成本以及设施成本。其中输入物流成本包括订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输出物流成本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短缺成本以及配送成本。设施成本包括仓库设施的年租借成本或折旧成本,以及物流设施内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工资等)。然而该方法是从传统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中剥离出物流费用,通常是按物流功能或工时分离的,在分配物流成本时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人为因素较多,从而难以准确分配。

4.2任务成本法(Mission Costing)

任务成本的概念是在Christopher(克里斯托夫)[5]提出的“物流任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任务成本方法认为物流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并提供不同水平的客户服务,该方法既能从总成本角度来强调物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又能从系统的角度来提供对不同客户服务的成本信息,强调的是整个物流系统的输出并确定与这些输出相关的成本。它改变了传统的物流总成本计算法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以及横向的以部门为单位的成本结构,代之以纵向的以功能为单位的成本结构。Barrett(1982)[6]试图建立一个框架体系来进行任务成本的实际应用,他认为这个框架体系的目标是给企业提供一个物流过程的分析工具。周敏等(2005)[7]运用了任务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将企业物流服务分为若干种,然后根据顾客特点与服务种类建立成本计量模型,只要计算出企业对顾客服务所产生的作业集合,即可算出成本。然而该方法核算过程繁杂,在分配某项作业成本时往往存在人为因素,导致结果不准确,特别是公共作业领域,如仓储成本的分摊等。而朱玉广等(2003)[8]认为,运用任务成本分析客户赢利水平时,应使用“可归因性原则”,即共担成本不划拨到客户头上,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流程的快慢即效率的高低对共担成本的分摊是不一样的。

4.3作业成本法—ABC(Activity Base Costing)核算法

文献[1,8~11,18]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或活动为基础,将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活动中,再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中的核算方法。其基本逻辑是:各种资源的耗费驱动成本的发生,因而各种产品成本的多少应取决于对各种活动的消耗量,并以此来核算成本,在此之上的成本管理具有更大的准确性。其原理是:产品成本范围的扩大与成本溯源理论。作业成本法认为凡是有助于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技术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及配送成本等,都能追溯至某一产品或产品系列,成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加强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然而作业成本法本身也存在缺陷:首先不是所有的成本费用都可用作业成本法处理,有些费用如生产能力不足时所产生的成本不能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一些难以在短期内见效的作业也不能用这一方法评价其合理性;其次该方法必须具备详细的基础资料,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的费用;再次该方法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物流流程其作业量可能相当,但花费时间不同,造成库存持有成本、订单响应成本、缺货成本等不同;最后该方法未能揭示构成物流成本的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有效控制。

4.4M-A模型法[12](Mission Costing-ABC)

任务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逻辑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以过程为导向,用成本来追溯特定的活动或任务成本。M-A模型法将任务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构建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界定了物流成本的涵盖范围,明确了物流成本数据的信息来源,描述了M-A模型的理论框架, 把物流成本的测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根据任务成本法确定成本目标,再由作业成本法分析物流活动(共分7个相关活动)及相关资源,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各个成本要素向各个环节的分配途径作了清楚、直观的描述。但该文未能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或仿真,在描述成本涵盖范围时没有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类处理。另外,该方法也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及一般管理费用的分配等。

4.5基于作业与时间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法

当我们从流程视角考察物流,则整个物流流程是对库存(广义库存)状态的一种控制选择,而每道工序只是对库存的一次转换。因此可以认为物流的核心概念是SKU及其基本属性:“库存”及其“转换”。库存代表那些已经进入流程,但还没有到达出口的SKU,这里的库存并非只是仓库的库存,而是整个流程中的SKU,平均库存是指在任何流程时间中的SKU;流程流转时间衡量一个SKU通过整个流程的时间,它表明将物流投入转换为物流产出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包括静止时间、等待时间等,时间的长短影响了物流成本的大小。

在此,我们提出基于作业和时间相结合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法,该方法将企业物流总成本分为作业成本和时间成本,作业成本是消耗有形资源的成本如装卸搬运、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时间成本则是占用时间资源而引发的成本,主要是作业之间的衔接、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信息的顺畅度等造成的物流流程流转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资金利息、贬值、过时等与时间相关联的成本。

与其他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同,该方法是从整个流程的角度核算物流成本,注重流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运作效率。同时该方法特别引进时间维度,物流流程时间的长短,不仅影响物流自身的效率,更影响了物流成本的大小。

5总结与展望

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现有的物流成本计量模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物流成本,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统一的计量体系,所以使得物流成本计量十分困难。因此要尽快建立我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19],包括建立物流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标准、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数据测算口径和方法等。特别是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要能体现企业物流运行的特点和复杂性,特别是对隐性成本的挖掘,将影响物流成本变化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如时间、效率等。

参考文献:

[1] 曾祥云. 论现代企业物流与企业竞争优势[J]. 价值工程,2003,23(6):40-43.

[2] 嵇成刚,张华,姜文军.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J]. 江苏商论,2004,12(5):35-36.

[3]王春华.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14(54):113-114.

[4] 李强,李华锋.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J]. 冶金会计,2005(11):22-23.

[5]Christopher. M. Total Distribution: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osting and Control[M]. Aldershot, Gower Press, 1971.

[6] Barrett. T. Mission Costing: A New Approach to Logistics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2,l(12):3-26.

[7] 周敏,王成钢. 基于顾客价值的物流成本ABC计量模型[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51-57.

[8] 朱玉广,周勇祥. 物流导向型任务成本分析法—客户赢利性分析的铺路石[J]. 管理科学文摘,2003(9):54-56.

[9] Gupta, M. & Galloway, K.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perations[J]. Management Technovation, 2003,8(23):131-138.

[10] Perttil, T. & Hautaniemi, P.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5,41:327-333.

[11]Pohlen, T. L. & LaLonde, B. J.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ABC)in Logist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4,15(2):1-23.

[12] 帅斌,孙朝苑. 一类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J]. 财经科学,2006,5(218):114-119.

[13] 龙丽霞. 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27(12):33-35.

[14]Shigeki Umeda. A reference model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ystem by using object modelling technology(OMT)method[J]. Siggroup Bulletin, 1997,18(1):237

-349.

[15]Sarmiento Moncada, Ana Maria. An integrated production-logistics approach to partner-chain design in agile manufacturing[J]. Dissertation

[16] Turney, P. B. B. Emerging Practices in Cost Management: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M]. Special Edition, Boston: Warren, Gorham & Lamont, 1994.

[17] Sheffi, Yosef; Eskandari, Babak, Koutsopoulos, Haris N. Transportation Modle Choice Based On Total Logistics Cost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88,9:135-143.

[18] 桂华林.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 物流科技,2005,28(117):33-34.

[19] 张志俊. 谈物流成本及其核算方法[J]. 财会月刊(综合),2005,25(10):42-43.

[20] Benjamin S·Blanchard.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M].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2,4:55-70.

[21] 陈小龙,朱文贵,张显东. 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2,6(117):14-18.

[22] 李会太,张文杰.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单独集中核算[J]. 物流科技,2002,25(1):17-18.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尤其近年来,电子商务纷至沓来,互联网+时代向中国快递业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相应的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在互联网+时代的快递行业竞争格局进入白热化阶段,快递行业必须通过控制物流成本来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优势。找出影响快递业控制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以及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是重中之重。旨在针对快递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分析了快递业在目前的“互联网+”背景下控制成本遇到的问题,提出控制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成本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快递业;物流成本;成本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整合,创造出了新的发展状态,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金融贸易发展面临着空前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时代的诞生,电子商务的井喷式爆发,加速了物流大环境的发展,快递业迎来了机遇,我国快递业有了新的发展起色和空间。快递行业作为现代时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快递业与传统物流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快递行业的物流成本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概念之一,如何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将对快递业的起色有很大的帮助。如何精确的计算物流成本与传统的仓储运输费用有什么区别,这和物流在实践过程中的评估以及计算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物流成本在控制方面采用一些有实用性的方法,有创新性的理论,和合理可行的条约制度等等,从而对其在不同流程所产生的成本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处理和安排。我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自1999年降到22.4%以来,连续数年在此百分比止步,到2004年仍停留于21.3%的等级。而国外物流发达国家的等级是8.5%~10.5%左右。至今,我国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仍然是采取粗放式的水平,无论是其产生的有效性还是带来的结果看都不是很明显,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对于现代物流这个理念虽然被引入到我国已经20多年,但是前期一直未被相关行业等重视,而将它影响到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第三方物流的形成也是在21世纪初才初步形成。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状态,解决好成本控制问题是首要目标,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快递业也是一样的。

一、我国快递物流行业面临的困境

1.各项成本持续上升:上文中提到的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近几年来不断增加,快递必须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成本控制。

2.员工整体水平不等:对于物流行业由于发展的时间等因素,在企业的管理层面大多数并没有经历过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整体来看素质和理论水平都比较低,再加上不同的企业由于发展情况的不同,在工作的环境,公司的待遇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不能有一条行之有效的制度对人才进行筛选,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促进该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企业间市场竞争的提升: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并没有相关明确的发展制度的对比和制约,导致很大数量的小型物流公司可以在低要求下进入物流市场,同时,部分跨国物流企业的加入,这些都对物流行业整体增加了竞争因素。

二、影响我国快递业物流成本困境的主要因素

1.市场竞争性

物流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除了公司间竞争还包括多方面,比如管理人才的引进,对于不同客户的服务水平,各方面价格优势竞争等等都在不断地加剧,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应对而行,采取有效系统的合理方案对于各种变化做出及时高效的对策,减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品特性

(1)产品的密度以及其易损性,对于同一企业而言出货的数量越多,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就越低,因此在仓库中货物在固定空间区域中的存放量也就越多,从而库存成本也就会随之降低。对于物流成本方面,产品的易损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成本的因素,要求企业对于在整个环节,例如包装,运输,仓储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和规范的流程制度,保证不同方面可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2)对于特殊要求的產品,例如:易碎货物,温度要求性货物,体积较大货物等,可能需要特殊的处理程序,对于这些物品的运输需要一定的特殊处理办法,因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成本,无论是库存成本还是包装成本,当然这必不可少。

(3)产品价值比较高,其在不同方面所要的的运输条件,运输设备自然也就会相应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产品相比较,在成本方面的价值也就相应提高,高价值的产品在仓储以及库存,包装,运输环节的成本也就相应增加。

3.空间与仓储

(1)在物流空间因素方面,指的是物流系统中制造中心或仓库相对于目标市场或供应点的位置关系,当企业距离目标市场较远时,在整个过程中就会增加包装以及运输成本,因此,购买的方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货物的运输距离,从而影响到运输的不同选择,包括购买数量等实际问题。

(2)空间的问题也导致目标市场的位置确立和仓库的租赁,这些的不合理都将导致在库存成本上的增加,导致最终物流成本的增加。

4.服务因素

服务因素主要是人工费用,人工费用即劳动力成本,包括快递员,司机,经理,中转站管理,仓库采购和配送人员,如工资成本,保险费用,甚至各种福利津贴奖金等。物流服务对于企业物流成本也是有影响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服务越来越成为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更好的物流服务将增加收入,但也将增加物流成本。

5.运输因素

快递业运输的货物,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包装,适当地保护商品不破损,如一些特殊的包装塑料袋、包装纸盒等。产品因为不同的性质,还要采用特殊的包装以及特殊的运输方式,甚至还要采用特殊的保护措施车辆等物流设备和设备的采购成本,保险和维护成本以及运输税,燃油成本。快递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部分地段,桥面需要收费,过桥费,这无疑增加了运输业的运输成本。燃料成本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行业的成本。因此,运输过程中最短的线路和优化是更需要的。

三、降低快递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

1.优化仓库管理

仓库选址是指在具有多个供应点和多个需求点的经济区域中,选择一个地址来建立仓库规划流程。合理的选址方案应通过收集仓库,转运,分配货物,以满足整个过程的需要,获得最佳效益。因为仓库和设备投资太大,所以选址要小心,如果选址不正确,损失不能弥补。

2.合理选择运输路线

中国快递公司需要进行合理的路线规划。合理配送线路不仅可以缩短交货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库存成本。中国快递业务优化路线通过GIS线路优化辅助系统,区域配电线路整合跨区域优化,以及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实时跟踪和监控车辆实现动态管理的配送线,以确保每条线科学合理。快递业务运输和配送线优化在发展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广泛的物流相关业务发展,争取市场份额的竞争。因此,中国快递业务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全面,全面,跨区域的运输和配送服务体系网络。可以采用先进的GIS和GPS技术对线路进行优化并监控。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整合区域的送货路线,其次实时监控送货车辆和人员,对配送的整个经过进行实时调控。这样可保证策划的可行性,从而控制减少物流成本。

3.改进服务过程中的有效性

在物流行业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员工整体水平的提升会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效益,无论是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性还是未来的长期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个人意识的改变对于该行业在服务中对于顾客的印象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应该有相关明确的标准进行拘束,在员工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增强其在该行业多方面的意识,使他们了解物流的现代理念,更好的推进该行业的发展。

完善教育制度,建立中国物流专业学科人员培养体系,建立多层次物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培训等途径提高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物流企业员工技术教育,加强教育质量,大力推广和推广物流知识,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现代知识和综合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4.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给予减免税收优惠,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在税收政策中,交通将列入物流企业征收增值税范围,购买运输设备和设施,实施进项税收抵免,降低物流物流成本;统一管理物流资源,合理配送物流网络,物流企业进网,合理的物流运营流程。物流业也应利用“世贸”机会吸引外资投资国内物流领域,加快老旧物流仓储设施的转型。着眼于现代仓储,交通运输等环节的发展,实现智能电子化管理,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大力实现企业设备现代化建设。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物流业,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互联网技术,条形码和阅读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射频识别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和高速,灵活的运输手段。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反应,规范运作,有效减少库存和交货不及时现象,大大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结论

21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中国快递业面对全球化挑战,在这种情景下,减少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快递物流系统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同时降低服务水平。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是将物流成本降低到最佳匹配点或间隔,提高服务水平,更有效地实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增加收入的目的。中国快递业应选择吸收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物流管理研究成果,理论界开展多方位合作,加快中国物流发展步伐。

综上所述,快递业必须在人工、运费、仓储、配送这几个方面下功夫,整顿不科学、不经济的部分,增强市场竞争力。快递业物流成本控制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要建立全新的控制思想,从全局着眼,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物流“第三利润源”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鉴于工作时间较长,论文研究和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论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仍需精雕细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快递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本次论文将成为我未来研究的起点,为后续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光.浅谈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1,(22):22.

[2]周晓杰.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5):48.

[3]胡志辉.基于成本分析的企业仓储类型决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4]冯夕文.企业物流成本形成机理及核算体系构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

[5]徐小函.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

[6]沈湘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冯文静(1986- )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会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管理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流; 作业成本法; 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所谓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货币表现。从某种角度看,现代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围绕着物流成本展开的,物流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以最少的物流成本,实现预期的物流服务水平,或以一定的物流成本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在物流总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更是贫乏。笔者通过对顺德顺特电器、顾地塑料公司进行调查、实验,将作业成本法引入物流成本管理,就教于业界同仁。

1.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必由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物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自动化日趋普及,物流技术、物流管理观念不断更新。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费用下降,物流费用提高,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形成了所谓的“物流冰山说”,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及企业进行科学的物流成本控制。

传统的会计方法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这种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下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它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运作的责任,不利生产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作业成本法有效地弥补了以上不足。

它把物流看作是一个起始于企业供应商,经过企业内部,最后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物流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作业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物流成本则是各项物流作业的消耗,是物流作业链环节所有成本之和。如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就可按物流作业进行分类,然后把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计入各项物流作业中。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其分配的标准更符合客观情况,从而可以提高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汇集各项物流作业的成本,就能很容易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不需要在大量的会计账目中搜寻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这大大简化了企业的核算工作。 现代成本管理越来越深入到作业层次上,进行作业计算与管理。与此相应,要求物流成本管理也要深入到作业,进行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个明细的信息系统,提供更客观、更及时、更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依据。传统成本核算法主要适用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反映业绩计量信息,从总括的物流成本信息中不易发现具体问题,难以带动企业整体工作的改进和长期目标的实现。而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物流作业的追踪及动态反映,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对各个物流作业进行成本考核和绩效评估判断该项作业是否高效,从中寻求改进的机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2.物流作业成本核算

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包括物流作业成本计算和物流作业成本控制两方面,它是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物流作业成本计算通过物流资源动因将物流资源分配到各个物流作业,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再依据物流作业动因,建立物流作业与物流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

联系,把物流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将计算出的物流作业成本与总体目标成本分解的物流作业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找出低效率、高耗费的物流作业,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从而实施物流成本的控制[1]。

2.1物流作业成本构成

(1)物流资源:表明物流作业所消耗的成本源泉。

(2)物流资源动因:物流作业引起资源的消耗。物流资源动因是将物流资源分配给各个物流作业,是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的依据。它在资源的耗费和作业成本库之间建立起一个因果联系。

(3)物流作业和物流作业成本库:物流作业是企业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它是一些紧密联系的业务的集合。依据物流资源动因将物流资源分配给作业后就形成了各个物流作业成本库。

(4)物流作业动因:物流作业动因是将物流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依据,它在物流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对象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

(5)物流成本对象:物流成本对象是物流作业成本分配的最佳归宿。常见的成本对象有产品、服务、批次、客户、推销渠道、销售地域等。

(6)物流直接成本:指那些易于追溯到成本对象上的成本。

2.2物流作业成本法的计算

(1)分析和确定资源。企业的资源一般有人工、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在分析和确定资源时,有时需要把一些账目和预算科目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资源库,有时需要把一些被不同的作业消耗的账目或预算科目分解开来。

(2)分析和确定作业。在分析和确定作业的过程中,要分清服务和作业的各个环节,把组织的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可理解的基本作业。在确认作业时,范围太大会影响作业成本计算的效果;作业划分太细,则加重作业成本计算的负担。并且,作业不一定与传统的职能部门一一对应,有时作业是跨部门的,有时一个部门可完成几项作业。因此,在确认作业时,有必要对作业进行整合和分解,还可利用作业流程图来描述组织的作业及其相互联系。

(3)建立作业成本库。物流资源动因把物流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作业(第二阶段确定的)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2]。例如,某生产性企业产销A、B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上:A产品实行的是大批量低频率的物流配送服务,每批数量为4 000件。B产品实行多频率小额配送服务,每批数量为10件。所涉及的作业主要有七项:定单处理;挑选包装;包装设备调整;运输装卸;质量检验;传票管理;一般管理。某月该企业共销售A产品5批,共计20 000件;B产品140批,共计1 400件。本月耗用的各类资源价值为:工资23 400元;电力4 800元;折旧24 400元;办公费8 500元;一般管理7 170元,本月人员及设施等利用程度为75%。A产品每件消耗直接材料1.5元,B产品每件消耗直接材料1.8元。

(4)分配成本至成本对象。一旦将物流资源价值分配给物流作业成本库后,就可以开始确定物流作业动因,物流作业动因是物流作业中的一个作业的产出。所有物流作业动因确定后,便可依据这些动因,给各成本计算对象分配其应得的作业成本。

3.物流作业管理

作业成本法虽然起源于成本计算的精确性动机,但其意义已完全超越了成本计算精确性要求这个层面,深入到企业作业链-价值链重构, 英国论文格式乃至企业组织机构设计问题。但是,作业成本法只是认识作业链-价值链的手段,作业管理才能改造和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因此,从作业成本计算发展到作业管理就成为必然途径[3]。

3.1重构作业链

物流作业管理的目的之一在于企业物流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而物流作业链的重构是其中的核心与关键。重构作业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改善措施,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消除非增值作业是改善物流经营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对所有不必要的作业予以消除,对于那些无法彻底消除的非增值作业,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成本及所消耗的时间。

(2)合并被划分过细的相关作业。对于那些被划分得过细的,却又关系密切、属性基本相同的作业应予以合并,以便减少成本动因的数目,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实行成本,提高作业过程的总体效率。例如,可将“出库计划”、“出库管理”“出库调度”等作业合并为“出库协调”作业。不同作业是否有必要进行合并应视拟合并的各项作业的复杂程度、相互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能否适应管理的要求。

(3)作业分解。如果某个作业包含了不同类的业务,而这些业务中的每一项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那么,就应将该作业按业务的性质进行拆分,以便能提高作业效率。例如,“材料采购作业”中包含了“购货”、“验货”和“收货”三种不同性质的业务,可以按上述三种不同业务类型,相应分解为三项不同的作业。

(4)改善作业流程。作业流程的改善即是从作业层次上重新设计组织的各项工作,由于作业是组织的基本活动,所以重构作业,也即重构了组织,重构了物流。如果说设计和开发作业成本系统的过程能揭示物流的现状的话,那么改善作业流程便能使物流向更佳状况发展,使物流从“现在是什么样”走向“该怎么样”。

在改善物流作业流程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努力寻找引起成本的根源。有些时候,有的非增值作业,如移送原料不能完全消除,这时许多企业就会想方设法使这个非增值作业更有效率。然而,企业的注意力更应集中在移送原料作业成本产生的根源上,从而找出降低成本的措施。

其二,保持简单性。简单性是改善物流作业流程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般说来,复杂性都会引起成本的增加。企业中通常有下列一些引起复杂性的因素,如过多的供应商,过多的购货单,过多的应付账款,过于频繁的计划改变,作业功能和附件过多等,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管理者找到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

3.2合理配置资源

在企业物流活动开展过程中,资源总体利用效果未能最优化的原因在于不同作业的产出水平相差较大,致使个别作业利用率接近饱和,而其余作业利用率却与达到饱和状态相距甚远,由此造成人员空闲、机器设备闲置等资源浪费现象。企业只有首先明确各项作业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资源总体利用效果。利用作业成本法,企业易于获得作业利用率的有关信息,进而找出“饱和”作业和“过剩”作业。例如,利用前例中的信息,很容易计算出各项作业的资源利用率。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容易发现“包装”作业的资源利用率接近饱和状态,而其他作业则存在明显的闲置,特别是“质量检验”作业,有近一半能力未能利用。这表明,“包装”作业是“饱和”作业,而“质量检验”作业是“过剩”作业。包装作业成为充分利用整个经营能力的“瓶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改进物流服务方式,降低物流活动中需要消耗的包装作业;(2)提高包装效率;(3)增加包装设备。

3.3优化作业

优化作业的目的在于降低作业单位产出成本,缩短作业时间和提高作业质量。实行作业优化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选择优化潜力较大的作业。企业物流的经营过程包含许多作业,在对物流作业进行优化时,应重点选择那些潜力较大的作业实施优化。属于这类作业的主要有:①无法彻底消除的非增值作业;②成本较高的增值作业;③作业时间较长的增值作业;④对其他作业影响较大的作业。

第二,缩短作业周期,降低作业成本。作业周期的缩短有利于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可提高作业产出能力,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缩短作业周期的途径主要有:①提高作业人员的熟练程度;②改善作业方式;③优化作业安排;④与其他相关作业相协调;⑤进行技术设备更新。 第三,提高作业质量水平。作业质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客户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以人为本,树立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理念;②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③加强设备维护;④进行设备更新。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付桂林.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85-306.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流; 作业成本法; 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所谓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货币表现。从某种角度看,现代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围绕着物流成本展开的,物流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以最少的物流成本,实现预期的物流服务水平,或以一定的物流成本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在物流总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更是贫乏。笔者通过对顺德顺特电器、顾地塑料公司进行调查、实验,将作业成本法引入物流成本管理,就教于业界同仁。

1.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必由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物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自动化日趋普及,物流技术、物流管理观念不断更新。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费用下降,物流费用提高,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形成了所谓的“物流冰山说”,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及企业进行科学的物流成本控制。

传统的会计方法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这种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下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它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运作的责任,不利生产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作业成本法有效地弥补了以上不足。

它把物流看作是一个起始于企业供应商,经过企业内部,最后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物流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作业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物流成本则是各项物流作业的消耗,是物流作业链环节所有成本之和。如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就可按物流作业进行分类,然后把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计入各项物流作业中。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其分配的标准更符合客观情况,从而可以提高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汇集各项物流作业的成本,就能很容易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不需要在大量的会计账目中搜寻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这大大简化了企业的核算工作。 现代成本管理越来越深入到作业层次上,进行作业计算与管理。与此相应,要求物流成本管理也要深入到作业,进行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个明细的信息系统,提供更客观、更及时、更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依据。传统成本核算法主要适用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反映业绩计量信息,从总括的物流成本信息中不易发现具体问题,难以带动企业整体工作的改进和长期目标的实现。而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物流作业的追踪及动态反映,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对各个物流作业进行成本考核和绩效评估判断该项作业是否高效,从中寻求改进的机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2.物流作业成本核算

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包括物流作业成本计算和物流作业成本控制两方面,它是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物流作业成本计算通过物流资源动因将物流资源分配到各个物流作业,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再依据物流作业动因,建立物流作业与物流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

联系,把物流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将计算出的物流作业成本与总体目标成本分解的物流作业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找出低效率、高耗费的物流作业,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从而实施物流成本的控制[1]。

2.1物流作业成本构成

(1)物流资源:表明物流作业所消耗的成本源泉。

(2)物流资源动因:物流作业引起资源的消耗。物流资源动因是将物流资源分配给各个物流作业,是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的依据。它在资源的耗费和作业成本库之间建立起一个因果联系。

(3)物流作业和物流作业成本库:物流作业是企业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它是一些紧密联系的业务的集合。依据物流资源动因将物流资源分配给作业后就形成了各个物流作业成本库。

(4)物流作业动因:物流作业动因是将物流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依据,它在物流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对象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

(5)物流成本对象:物流成本对象是物流作业成本分配的最佳归宿。常见的成本对象有产品、服务、批次、客户、推销渠道、销售地域等。

(6)物流直接成本:指那些易于追溯到成本对象上的成本。

2.2物流作业成本法的计算

(1)分析和确定资源。企业的资源一般有人工、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在分析和确定资源时,有时需要把一些账目和预算科目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资源库,有时需要把一些被不同的作业消耗的账目或预算科目分解开来。

(2)分析和确定作业。在分析和确定作业的过程中,要分清服务和作业的各个环节,把组织的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可理解的基本作业。在确认作业时,范围太大会影响作业成本计算的效果;作业划分太细,则加重作业成本计算的负担。并且,作业不一定与传统的职能部门一一对应,有时作业是跨部门的,有时一个部门可完成几项作业。因此,在确认作业时,有必要对作业进行整合和分解,还可利用作业流程图来描述组织的作业及其相互联系。

(3)建立作业成本库。物流资源动因把物流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作业(第二阶段确定的)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2]。例如,某生产性企业产销A、B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上:A产品实行的是大批量低频率的物流配送服务,每批数量为4 000件。B产品实行多频率小额配送服务,每批数量为10件。所涉及的作业主要有七项:定单处理;挑选包装;包装设备调整;运输装卸;质量检验;传票管理;一般管理。某月该企业共销售A产品5批,共计20 000件;B产品140批,共计1 400件。本月耗用的各类资源价值为:工资23 400元;电力4 800元;折旧24 400元;办公费8 500元;一般管理7 170元,本月人员及设施等利用程度为75%。A产品每件消耗直接材料1.5元,B产品每件消耗直接材料1.8元。

(4)分配成本至成本对象。一旦将物流资源价值分配给物流作业成本库后,就可以开始确定物流作业动因,物流作业动因是物流作业中的一个作业的产出。所有物流作业动因确定后,便可依据这些动因,给各成本计算对象分配其应得的作业成本。

3.物流作业管理

作业成本法虽然起源于成本计算的精确性动机,但其意义已完全超越了成本计算精确性要求这个层面,深入到企业作业链-价值链重构, 英国论文格式乃至企业组织机构设计问题。但是,作业成本法只是认识作业链-价值链的手段,作业管理才能改造和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因此,从作业成本计算发展到作业管理就成为必然途径[3]。

3.1重构作业链

物流作业管理的目的之一在于企业物流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而物流作业链的重构是其中的核心与关键。重构作业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改善措施,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消除非增值作业是改善物流经营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对所有不必要的作业予以消除,对于那些无法彻底消除的非增值作业,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成本及所消耗的时间。

(2)合并被划分过细的相关作业。对于那些被划分得过细的,却又关系密切、属性基本相同的作业应予以合并,以便减少成本动因的数目,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实行成本,提高作业过程的总体效率。例如,可将“出库计划”、“出库管理”“出库调度”等作业合并为“出库协调”作业。不同作业是否有必要进行合并应视拟合并的各项作业的复杂程度、相互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能否适应管理的要求。

(3)作业分解。如果某个作业包含了不同类的业务,而这些业务中的每一项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那么,就应将该作业按业务的性质进行拆分,以便能提高作业效率。例如,“材料采购作业”中包含了“购货”、“验货”和“收货”三种不同性质的业务,可以按上述三种不同业务类型,相应分解为三项不同的作业。

(4)改善作业流程。作业流程的改善即是从作业层次上重新设计组织的各项工作,由于作业是组织的基本活动,所以重构作业,也即重构了组织,重构了物流。如果说设计和开发作业成本系统的过程能揭示物流的现状的话,那么改善作业流程便能使物流向更佳状况发展,使物流从“现在是什么样”走向“该怎么样”。

在改善物流作业流程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努力寻找引起成本的根源。有些时候,有的非增值作业,如移送原料不能完全消除,这时许多企业就会想方设法使这个非增值作业更有效率。然而,企业的注意力更应集中在移送原料作业成本产生的根源上,从而找出降低成本的措施。

其二,保持简单性。简单性是改善物流作业流程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般说来,复杂性都会引起成本的增加。企业中通常有下列一些引起复杂性的因素,如过多的供应商,过多的购货单,过多的应付账款,过于频繁的计划改变,作业功能和附件过多等,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管理者找到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

3.2合理配置资源

在企业物流活动开展过程中,资源总体利用效果未能最优化的原因在于不同作业的产出水平相差较大,致使个别作业利用率接近饱和,而其余作业利用率却与达到饱和状态相距甚远,由此造成人员空闲、机器设备闲置等资源浪费现象。企业只有首先明确各项作业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资源总体利用效果。利用作业成本法,企业易于获得作业利用率的有关信息,进而找出“饱和”作业和“过剩”作业。例如,利用前例中的信息,很容易计算出各项作业的资源利用率。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容易发现“包装”作业的资源利用率接近饱和状态,而其他作业则存在明显的闲置,特别是“质量检验”作业,有近一半能力未能利用。这表明,“包装”作业是“饱和”作业,而“质量检验”作业是“过剩”作业。包装作业成为充分利用整个经营能力的“瓶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改进物流服务方式,降低物流活动中需要消耗的包装作业;(2)提高包装效率;(3)增加包装设备。

3.3优化作业

优化作业的目的在于降低作业单位产出成本,缩短作业时间和提高作业质量。实行作业优化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选择优化潜力较大的作业。企业物流的经营过程包含许多作业,在对物流作业进行优化时,应重点选择那些潜力较大的作业实施优化。属于这类作业的主要有:①无法彻底消除的非增值作业;②成本较高的增值作业;③作业时间较长的增值作业;④对其他作业影响较大的作业。

第二,缩短作业周期,降低作业成本。作业周期的缩短有利于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可提高作业产出能力,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缩短作业周期的途径主要有:①提高作业人员的熟练程度;②改善作业方式;③优化作业安排;④与其他相关作业相协调;⑤进行技术设备更新。 第三,提高作业质量水平。作业质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客户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以人为本,树立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理念;②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③加强设备维护;④进行设备更新。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付桂林.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85-306.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一)缺乏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意识

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其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往往比较侧重,并没有意识到物流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使得核算工作的开展面临了很多困难。并且,在具体物流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期间,很多人员的思想相对落后,其专业水平以及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无法迎合企业的整体发展节奏,从而使得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相关信息不能精准且清楚的对企业真实情况进行反应。同时,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完善和健全,针对核算方式的选择等,其必须安排专门的人员共同参与,以保证核算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1]。而这一要求的存在,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才可以提高核算的可靠性。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机制缺乏健全性

现阶段,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进程。因此,在企业的进步过程中,也加大了对管理以及信息层面的投入。然而,在企业中,很多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机制,从而使得物流成本经常与其他会计科目混合在一起,企业的物流信息不能更加精准反映出来,最终使得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了很多问题[2]。比如:企业在对原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运费在剔除部分准予抵扣销项税之后,应该合理的将其划分到原材料的成本当中,但是,企业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总账科目来对这一阶段发生金额进行记录,致使物流成本被分散或者隐藏到其他科目中,加大了物流成本,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物流成本归类缺乏明确性

在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和开展过程中,针对物流成本,其涵盖了包装、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其只有一部分属于物流成本的工作范畴,并且,在管理费用层面,其很多都混淆了其他成本,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阶段,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致使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结果缺乏精准性。同时,在一些企业的实际发展期间,针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在核算时,往往只侧重对仓库的费用和运杂费,没有给予人工成本以及能源成本一定的考虑,进而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了很多问题。

二、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处理方案分析

(一)不断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意识进行提升

为了可以对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整体的角度促进企业进步和发展。在今后各项工作进行和开展阶段,应该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意识进行提升,可以充分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在促进企业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3]。同时,企业应该鼓励员工积极指正物流成本核算期间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树立良好的成本会计核算意识,有效地开展工作。此外,应该不断对物流会计成本核算人才进行培养,提升相关人员的技能和水平,不断提升核算精准度。

(二)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机制进行完善和健全

在具体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期间,为了可以有效回避相应问题出现,应该在对企业自身发展现状明确的基础上,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机制进行完善和健全。一方面,应该对核算机制进行优化。在工作期间,对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以及程序等进行明确,并在内部构建完善机制,保证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同时,应该建立岗位责任制,合理分配工作,明确每一位员工的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应该科学选择会计核算模式。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对依照企业的整体规模,有效对核算方法进行应用,保证在提升企业整体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减少问题出现。

(三)合理的对物流费用进行管理

在具体的工作进行期间,企业还应该对物流费用进行管理。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应用,科学的细分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有序地开展工作,保证企业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物流费用的去向,真实反映物流信息,进而确保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对企业发展做出更加有利的判断[4]。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对物流作业标准进行明确。在企业发展中,应该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同时应用先进手段,对企业各个层面以及阶段的物流成本情况进行了解,提升工作效率,有效规避问题。

三、结束语

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是成本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促进成本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面对企业物流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大重视,合理分析,采用科学且有效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保证可以在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效益进行提高,进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速度越来越快, 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数量更是逐年增加。因此, 为了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整体发展进程, 在实际的进步阶段, 企业应该做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不断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提升。然而,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制约和影响, 使得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阶段, 还存在了一些问题。对此, 应该合理分析问题成因, 有针对性地制定问题处理方案, 一以便企业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进步。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蔡安琪, 张海洋.基于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 2018, 22 (25) :212-213.

[2] 罗扬桦.物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8, 17 (15) :260-261.

[3] 张风荣.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7, 17 (12) :153-154.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出版社是2009年開始集中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改制后出版社数量较多,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后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文章通过对出版社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归纳总结了基于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的设计、应用进行了说明,并对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做了经验总结,希望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改进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关键词:出版社;标准成本法;成本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来,我国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确认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出版社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较早的行业,改制后出版社的成本管理现状对推进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有所启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出版社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应用,提高了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完善了出版社管理制度。

一、背景分析

出版社属于政府思想文化宣传系统,是政府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性质,从2009年集中改制至今已有9年了。改制后,地方及高校出版社,数量较多,占全国所有出版社60%以上,这些出版社规模不大,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及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专业化协作能力较差,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的范围、手段、目的等认识存在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权,没有调动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成本控制制度意识不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推广应用。

二、总体设计

(一)应用标准成本法的目标

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推广应用,实现出版社现代成本管理思维,促进出版社的现代化成本管理水平,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要求;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强化出版社对图书成本的控制,降低图书成本码洋率,实现出版社利润最大化。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运用,更真实地反映出版社图书成本的构成,实现图书成本的标准化,强化出版社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分析出版社成本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利用标准成本法,筛选标准成本指标,制定成本指标标准,形成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持续改善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水平。为文化体制改制后的中小型出版社现代化成本管理提出参考,推进出版行业中小型出版社成本管理的水平。

(三)标准成本法的内容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以成本事前控制为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为重点。以标准成本为核心,通过标准成本的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环节,将成本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融为一体,实现成本管理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标准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两方面,依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与图书出版的行业特性,科学合理的选取各类标准指标。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材料成本。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图书的出版数量、图书开本、用纸规格等进行选择,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大小及质量等情况;其次,对过去用料情况的记录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测定,技术分析等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出版社有统一招标的,按招标价格;没有招标的,由出版部负责提供,格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人工成本。根据图书出版选择的工艺(如亮膜、亚膜、UV、上光等)不同,图书印刷数量不等,依据过去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在的市场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人工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根据出版业的行业特性,单独核算,核算标准用量采用工时表示,标准价格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确认。

三、应用过程

(一)参与人员及组织框架

标准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人员参与,还需要成立标准成本法实施领导小组(简称实施小组,下同),保障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实施小组的组长由出版社的社长担任,负责标准成本法的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社委会及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推广实施及日常事务,是各类标准指标的实际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沟通上下。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资源、信息化等要求

出版社根据各部门与标准成本法的目标匹配程度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成本管理的落后思想,加强思想教育,强调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全员成本控制的宣传,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出版社基础管理,为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标准成本法实施流程

标准成本法的基本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有社长领导的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方案,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选择标准指标,根据以前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并上报实施小组,实施小组汇总各部门的标准指标,进行全员讨论、修改,形成文件再下发各部门,经过多轮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标准指标,完成实施方案。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实时解决,上下各部门沟通要及时有效,要信息透明,并制定相关制度规定,规范标准成本法实施中的问题反馈、问题处理及实施方案修改完善等情况。

根據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把图书印刷标准指标与标准价格,录入到出版社信息系统中。图书项目印刷前,根据图书印刷需求选取印刷数量、工艺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中会显示该图书的标准成本明细与总额,待图书成本实际结算时,再进行成本差异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时跟进改正图书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规范标准指标的调整

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在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和标准指标,在实施方案调整过程要严格按照流程规定处理,不能随意而为。要制定与标准成本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度要符合出版社的实际经营情况,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与市场环境、经营情况相协调,要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经营环境。

四、经验总结

(一)取得的成效

出版社确定了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战略,通过标准成本法的实际应用,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性,广大员工的成本管理思想进步明显,企业主人翁意思进一步提高。出版社形成了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管理闭环,推动了出版社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改善出版社对图书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了出版社管理能力,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规划。

(二)经验总结

1. 管理思想教育是基础

出版社改制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部分员工对图书成本漠不关心,不能很好的使用信息系统,对图书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视而不见,不予关注,对标准成本法积极性不高。加大宣传与沟通,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地位,关系自身利益;加强员工培训,引导员工正确使用信息系统,打破部门之间的横向壁垒,提高部门协作能力,根据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图书成本管理理论水平。

2. 制度是关键

制度建设是标准成本法实施的重要保证,按标准成本法的目标、组织机构、实施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反馈、标准指标变动机制等方面,再依据出版社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针对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简化标准指标修订流程,增加标准指标修订频率,使标准指标更加的趋同市场标准,使出版社构建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标准价格,与市场环境变动最为紧密,出版社面临的经营、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出版社应依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实时的调整标准价格;但标准指标的变动,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程序,调整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3. 覆盖范围要量体裁衣

标准成本管理不能全覆盖,间接成本分配标准不精确,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可行的增加标准成本的前后覆盖面,对影响图书成本较大的成本费用,要加入标准成本管理中,但不能为了标准成本管理而增加管理,要量力而行,适合自己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五、结语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中小型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成本管理体系认识度不够,公司法人独立管理,外界干涉较少,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利用标准成本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标准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形成适合自己企业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在实施中遇到问题,查明原委,及时解决,按需修改指标。通过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为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型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双双.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5).

[2]杨立林.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0).

[3]何安.出版社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研究[J].当代会计,2017(05).

[4]杨培慧.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5(29).

[5]谢芳.高校出版社成本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上一篇:政工员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