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范文

2024-08-03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范文第1篇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信息不断发展、更新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达不到教学任务的要求。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适应了信息技术课程动态变化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法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还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发现、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方法在向学生传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采用讲授的方式,强调识记,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教师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去探索未知知识。

3“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置要合情合理

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既要知识、 技能的培养,又要兼顾能力培养的原则。 因此,任务应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根据教学实践,教师在创设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合理

重点放在明确学生通过完成该任务能取得什么样效果,学到什么样的技能与知识。 目标、任务都可以化整为零,容易操作和实现。 也要注重任务的合理性,考虑到任务大小、难易程度、 所需时间等因素。

3.2任务设置要有系统性

在任务中要科学有序地穿插主次、 重难点分明的知识要点,要环环相扣,不能简单罗列。

任务的设置就是要达到整体教学目标。 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单元任务是教学目标的细化,实现所有任务的完成,也就达到了总体效果。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任务设计要考虑任务大小、知识点的难易、前后的联系等因素。 每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难度不易过大,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

3.3任务设置要有生活性和趣味性,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学习最强的驱动力。 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吸引力,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任务很难完成。“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置首先要有趣味性。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

3.4要符合学生的能力,任务要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尽量照顾所有学生

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动手能力、文化知识的差异,导致他们信息技术素养也有差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任务设计。 既要照顾绝大多数学生,也要适当考虑优生和差生的差别, 多设计几个不同的任务供学生选择。 如果按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教学就会制约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必须采取个别化的, 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任务, 而且有能力完成。

3.5任务在教学中要体现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的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分析、反思、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4“任务驱动”教学的简要实施过程

4.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通过情境引入问题任务,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2适当分析,引导示范

教师作适当的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4.3亲身实践,尝试发现

教师对任务进行演示、分析后,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4.4讨论交流,科学评价

课堂交流评价是对学生能力和成绩的客观评价, 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的发挥。

4.5归纳总结,拓展能力

完成任务后, 还须进行归纳总结, 才能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教师共同探讨与实践,继续丰富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途径,为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不懈努力。

摘要:新课标指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信息技术发展更新迅速,使得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信息的更新速度。因此,“灌输式”教学被弃、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成为必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体现和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创新学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范文第2篇

崔增花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深入,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逼真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存在,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行激情、明理、明理、导行,所以它的运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忽略教学过程,教学时也完全依赖课件,缺乏引导,这让很多课堂失去了本质。如何巧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辅助手段,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谈谈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水的宝贵,水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用水这一重难点时,我通过网络收集了水的美好,水的生产过程以及我国西部缺水的大量材料,通过计算机录制声音,插入图片,设置成自动播放的形式,把“人离不开水——水的来之不易——能喝的水所占比例——缺水地方人们生活的场景——浪费水的现象”等环节,像电视一样播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感悟,终于懂得了水的宝贵,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的道理。通过多媒体,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化、生活化,清晰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难点。

二、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教《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又能让学生懂得这些可爱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动植物的兴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三、挖掘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课堂知识容量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传统进行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和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不良局面。计算机多媒体的大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速度。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一课时,课本内容只用几副图片和几句话介绍了我国的资源现状,而通过放录像,学生了解了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其匮乏,以及人为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有很多内容学生原先不了解,但通过录像资料鲜明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祖国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祖国资源匮乏的现状,而且形成了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改变了学生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

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黑板到电脑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在“教”的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新世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而是考虑学生“怎么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应用现代信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然而,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教学情境,使“激情——明理——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也在情境中大有收益,同时,也会比较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范文第3篇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职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质量

不打无准备的仗,上课也是如此。在上每一节课前,我们要精心备课,而集体备课则可以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因此,我们备课组认真组织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走进课堂才是有效的。

3、注重课堂艺术,加强修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我从教以来,至今才明白的一个道理,这门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她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努力,加强修养,方能在这门艺术中有所作为,方能引领孩子们进入神圣的殿堂。

4、改进学生评价,促进发展

以往的评价过于功利,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对于考察内容进行改变,一是加强信息技术操作的评价,可以用竞赛、上台当小老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在竞赛中获奖或拿到证书的学生可免于学期测试;二是根据学生平时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不在乎作品完成的时间与过程,只在是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成功。三是信息素养的评价,如:学生对电脑房的使用规定的遵守程度,对电脑操作的负责程度,及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的态度情况。

5、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最基本的素质:首先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语言。其次是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最后,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进修,至关重要,自身素质不提高,是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本学期我将积极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学习专业技术(懂一门语言),学习先进理论(看一本计算机理论书),并将之用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时代接轨。

6、加强自我反思,增强责任感

一个有敬业精神、有责任感的老师必定是一位经常反思教育教学的老师,因此,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必须学会反思自己,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促进自我反思:一是读书,在读书中警醒自我;二是观察,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三是观摩,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四是评价,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发展自我。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七中学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范文第4篇

1布置适当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课并不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随心所欲的上网,这这种对信息技术课的理解已经是曲解了这门课程的真正含义。在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部分课程都会在当周的周一早上设计计好教学任务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每一周的教学任务都是不同的,的,保证了学生在每一堂的授课过程中都有任务可做, 并且根据当当周的教学进度来设计出当周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也要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程度,一般不能设计的过难,这样就很容易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为布置的作业太难,自己无法独立完完成,从而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都是消极怠慢,或者者干脆就在那边玩一些纸牌游戏;同时,教学任务的设计也不能太太过于的简单,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当周教学任务,那么么就无法很好的领会本章教学任务设计的真正意图, 也无法很好好地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学生轻轻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认为不值得一做,这样就无法很好的让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点。

例如:在上到Excel这个章节的时候,学生在第一课时之后后就对Excel软件有了大致的了解了,那么在第二课时中,笔者就就通过复习导入:在上一节课程中,我们已经对Excel有了一些最最为基本的了解, 今天这一节课就在上一节的基础上继续来学好好Excel软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份作业,这份作业主要运运用到的知识点包括标题跨列居中、合并单元格、边框和底纹、字字体颜色和加粗、边框线等,同学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讨论,认真完成本次的作业内容。

本次布置的教学任务难度不是很大, 对于字体的颜色改变变与加粗设置, 笔者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中就已经学会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而主要的难点是在于底底纹、标题跨列居中与合并单元格的设置,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授课课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对其不是太了解,对这些操作设置比比较的陌生,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不仿先让学生尝试着去去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本次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们都差不不多遇到共同难点的时候, 再把这些难点的知识向学生们讲解一一番,这样学生对难点部分就记忆的更加深刻了,也能更好的提高高课堂的整理效率。

如图1-1为学生任务中需要完成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会中国代表金牌数的Excel数据表。

这一章节的教学任务之所以这样来设计, 有如下原因:首先,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到Excel这个软件不久,对它的一些功能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任务的时候,整个教学任务的难度肯定不能偏高, 一定要从学生熟悉和掌握的基本点出发,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其次,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一般都是接触过Word和Excel软件的。所以,在设计有关这一部分图表的时候,笔者就把一些字体的加粗、改变颜色等最为基本的操作设置涵括进去, 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后,笔者再把新授的内容添加并融入到整个课程中来, 把标题的设置有效的融入到整个表格中来,这样就很好的把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了,这样就更好的保证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是初一年级每周2课时, 初二年级每周1课时。对于教师来讲,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每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哪些内容是可以简单介绍的,哪些的内容是要花时间来向学生重点介绍的。因此,教师的提前备课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在备课的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便与快捷的特点,在网上搜索和查询教学资料,查找到最适合本堂课的参考资料, 并且在这一前提和基础上对资料进行修饰和补充,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料。

例如,在上到相关Excel章节的时候,根据教材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运用, 利用函数来对Excel的数据来进行求和、求平均等操作。在了解到教学重点后,笔者就在网上开始查找相关资料, 在百度文库和百度文档等大型网站中来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对下载下来的资料并不是一尘不变的照单全收, 而是根据这一堂课程的教学特点来对其进行修改,笔者对素材资料中的非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删除,保留这一堂课最基本的要求。根据设计《初一年级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这一实践任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出了求和、求平均、求所占百分比等任务,让这一些知识点切合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并且根据学生在上一课时对Excel的掌握情况, 来对本次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些修正和调整,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笔者把设计好的教学资料保存在教师端, 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把教学资料发送到学生的学生机器上,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来完成本堂课程计划。在学生尝试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笔者将操作步骤中的关键点通过文字的形式发送到学生机上,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共同无法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网络同步的功能来实现学生在学生端计算机上能看到教师的实时操作,更方便、快捷的提高教学效率。

如图2-1为教学任务中的关于初一年级兴趣小组报名统计的Excel表格。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擅于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任务来, 并且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让课堂更加形象生动,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效率。

3合理把握课堂秩序,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反馈情况,合理地把握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当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喜欢发言的情况下,笔者通过与学生互动,设计游戏环节,个别辅导等形式,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来调动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而对于过于活跃的学习氛围,笔者会适当的进行控制,积极地来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相应的完成教学任务上来。

例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 学生在遇到了问题后, 首选的解决方式是互相讨论, 有些同学会去请教左右的同学,或者自己去观看别的同学是如何操作的。讨论与请教的过程是值得表扬的,笔者允许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难点或者不懂得地方,可以小范围内的互相讨论,但是严禁学生们借请教问题的名义在教室里大声喧哗, 更不允许学生们私自离开自己的位置,甚至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的教师严格控制好学生的纪律,这个过程很容易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但是也很容易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乱哄哄的, 出现学生在课堂上串来串去与大声喧哗的现象。因此,在讨论题目的过程中笔者事先就会告诫学生们,不经允许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更禁止大声的喧哗。在这个基础上,笔者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着动手操作,允许互相之间的讨论。特别是当遇到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较多的课程的时候,笔者就会特别注意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实时把握整个课堂的教学秩序,从而更好地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把握整个课堂的秩序, 从而来更好的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更好更快的掌握课程的内容。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范文第5篇

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都是初中生。学习目标模糊, 缺乏学习动力和信心, 学习自主性差。在计算机的使用中, 它只用于游戏和在线聊天, 很少与学习和生活相结合, 这大大限制了学生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此外, 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操作也很混乱, 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 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

二、树立育人教育新观念

在我看来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 提高信息素养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 即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信息问题来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熟练地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管理、表达和交换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主线, 以提问为出发点, 通过信息获取、管理等专题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步步的提高。

三、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是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和产业化的方向。在就业市场方面,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计算机广告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操作、计算机技术人员非常乐观。所以说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下, 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确定培养方向, 明确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采取有效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四、理论结合实际

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竞争、自由辩论、交流方法、相互启发, 实现解决实践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例如, 使用电脑编辑稿件, 使用窗口画笔绘制简单的彩色图片, 制作书签和卡片, 使用电脑建立自己的学习文件, 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和管理;二是计算机可以实现辅助教学的功能, 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的展开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可以让学生经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重于教, 旨在体现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背景下,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组织、教学指导和回答问题的角色, 从教授知识的给予者和组织者向学习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转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2) 要以实验室作为教学模式的中心。计算机专业课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可操作性强, 在在职计算机教学中尤为突出, 若还是采用“课堂+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 我们应该采用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想让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 加强实训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中, 要加强知识的积累,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上讲, 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真正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

(3)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首先,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实现模拟环境,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其次, 教学内容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 教学课件直观、清晰、生动。第三,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学生可以听, 看, 操作, 讨论和交流的环境。它能提供各种感官刺激, 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维持。第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通过积极参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建立网络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虚拟课堂、远程学习、分布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由于中职学生在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普遍处于劣势,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下载学习软件, 从各种学习网站去收集学习资料, 这不仅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收集、处理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总结

针对于以上中职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 主要提出了以上的几点对策, 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就要全方位了解学生, 为学生制定适合的多种方式方法, 让学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 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最佳可行的方式方法, 只有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 才能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职业中学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地, 每年向各行各业输送大量人才, 其具有应用型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当下,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做到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的同时, 还需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这就需要老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注意对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从而掌握一种技能, 有创新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针对于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提高,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秋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朱敬华.《拓展型课程学习心得》.

[3] 吴良根.《加强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范文第6篇

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仪器、标本、模型、挂图、学具等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去, 教学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贴近现代生活。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 并非多多益善, 而是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准。通过平常教学研究与尝试, 发现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 利用学生的趣点、疑点、盲点, 抓住教学重点、难点,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抓住趣点, 活用信息技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使学生乐于学习。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 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发现精神。用多媒体创设科技设置故事情境, 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 是“趣点”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授课内容, 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 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 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 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 教《怎样放得更大》时, 播放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磨制镜片, 创造显微镜的故事;教《日食和月食》时, 播放天狗吃月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 扣人心弦,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 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 激励学生, 陶冶情操, 鼓舞斗志, 培养发现精神。

2 找准疑点, 巧用信息技术

学生既是发展的主体, 也是认识的主体, 因此,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水平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在一定的限度内信息活动强度加快, 有利于学生兴奋过程的高度集中, 使学生在记忆过程初期出现的“瞬时记忆”能在教师有意识地信息强化后, 较快地转变为“长时记忆”, 从而提高学习与认识的效果。在学生困惑不解时使用信息技术, 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开心、愉快, 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自己知识。在六年级下册《科学》中《垃圾的处理》教学中, 因为学生对垃圾处理缺乏了解, 认为天天打扫卫生, 把垃圾到垃圾坑里就是了。老师上课做了实验, 知道了垃圾的危害, 但是对垃圾的有效处理产生了许多疑点, 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 展现网上收集的垃圾的有效处理的图片,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处理方法中体会到垃圾处理的好处,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走出疑点,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把住盲点, 恰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学所应用, 对教学过程的参与, 将更能帮助学生广泛了解一些大至宇宙的运动, 小至动、植物的细胞结构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和结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的盲点。学生通过人机交换信息, 共同解决盲点,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有助于解决这些“盲点”问题, 并能帮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如在六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教学中, 利用进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当学生一坐在电子计算机前, 面对着一种新颖的媒体, 学生的兴趣马上就集中在面前屏幕上的月球全图上, 被屏幕上不停变化的画面所吸引, 迅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电子计算机的一个优点就在于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这时学生处于无意注意的阶段。在这时, 教师指出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地球的卫星——月球, 了解一些简单的月球知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任务, 求知欲望逐渐增强, 通过按动键盘, 屏幕上的画面变化, 知识的不断显示, 这样学生的注意就会结合着课文向有意注意发展, 并保持学生的注意的持久和稳定, 促使学生迅速感知, 记忆牢固, 思维灵敏, 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解决了的一些处理困难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操作电子计算机帮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强烈外在因素的优势弥补学生个人心智方面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子计算机在学习中的应用不仅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效地同步发展

4 突破重难点, 慎用信息技术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 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 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教学《微小世界和我们》时, 由于没有高倍显微镜或没有实物, 对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和病毒无法了解, 我们就运用信息技术, 展现这些细菌和病毒的形状和危害, 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也学习得深入, 知识掌握牢固。

上一篇:学校结核病防治责任书范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应用交流研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