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范文

2024-01-24

工业化进程范文第1篇

摘要:“第三世界”国家是指分布于亚非拉广大地区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国家群体。世纪之初,第三世界国家遭受了发展的种种瓶颈。第三世界国家的困境及出路值得关注。

关键词:第三世界 困境 出路

Key words: Third World Diemma Outlet

作者简介:史明俊,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世界”是指分布于亚非拉广大地区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国家群体。世纪之初,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遭受了困境。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局势变迁,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可以摆脱发展困境,寻找到刺激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三世界面临的困境:

一、政局不稳定

政治局势不稳定问题是大量第三世界国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无论是非洲、拉美还是南亚等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统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造成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原因众多。种族纠纷,边界冲突以及军人频繁政变等等。造成政局不稳定的诸多因素可以划分为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历史的讲,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纷纷取得了民族独立,但应该看到所建立的政权的脆弱性。第三世界长期处于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技术得不到或者只是畸形的发展。西方的殖民活动客观上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但未能在第三世界得到健康发展。当第三世界国家通过独立运动获得了现代性的政治形式时,其所处于的政治基础却是前现代的。这种前现代性集中的表现就是部族或者种族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真正的政治核心。每个部族均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图腾以及特殊利益。并且在殖民时期的影响下各个部族之间结下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冲突原因。本来就不统一的低国家建构在处于积怨之中部族认同之下更加脆弱。一旦国家内部某些大的部族为了自身利益挑起争端就会极大的影响国家内部的局势。人种歧视与部族争端掺杂在一起。部族是原始性的人类组织,而人种或者民族却是现代性的。造成人种之间的冲突和纠纷原因集历史和现代性于一身。历史中,西方列强通过殖民过程分割了逐个大陆,人为的造成了相同的人类民族分割于不同的殖民地,而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独立的国家基本都依据殖民地的领土范围。这样造成了同一民族被分割在了不同的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拥有不同的民族。而在现代性的民族主义思潮下,各个民族都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这就造成了民族独立引起的国家分裂。边界的冲突伴随着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激化。实际的国家边界是殖民时期留下的烙印,而多数民族和国家都希望依据种族聚集地区的版图划分国家之间的边界,这就引起了不同临近国家之间的矛盾和麽擦。各个国家之间为了维持或者变革版图而大打出手甚至出现穷国打恶战的极端情况,与部族问题相掺杂极大的影响了各个国家国内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造成政局不稳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技术落后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第三世界的普遍现象。经济技术的落后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历史上讲,第三世界国家本来就是科技革命过程中落伍于西方的国家,并且在西方的殖民化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虽然客观上殖民过程给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现代化的气息,但殖民者只希望第三世界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而无意于推进该地区的经济技术社会的发展。因此,该地区国家普遍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产品单一等现象。在殖民时期依仗殖民宗主国经济扶持尚可生存。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政治独立后面对棘手问题就是经济独立问题。由于在殖民时期与宗主国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当独立国家获得独立并争取独立在国际市场生存时,却发现自身仍然无法摆脱对宗主国的依附关系。经济增长依赖宗主国市场支持。经济技术的落后造成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部分工业品极度依赖进口,生存压力增大。

三、外债问题显著

外债问题是第三世界国家面对的另一个极为严肃的危机。资料显示,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均有不同情况的外部债务问题,其集中地区就是非洲和拉美。上世纪末的拉美债务危机就是这种问题的棘手表现形式。外债问题的来源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发展经济,采取改革措施时,由于处理手段失衡造成大量经济赤字而对外举借外债。外部资金的输入暂时的缓和了经济发展的困境,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并且为国家发展留下了隐患。伴随着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的失败,自身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造血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步入良性的快步发展渠道,自身经济恶化,令自身没有能力获得极其有效的经济成果,还债能力也大打折扣。债务问题其实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第三世界国家实现了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偿债能力才会产生,债务问题才会解决。

四、国际经济援助和资金短缺

在冷战时代,第三世界国家是处于两极两大阵营之间,是广阔的中间地带,是美苏两霸争取的对象。美苏两极为了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扩展自身的国际影响,从而在争霸的过程中为自身赢得更加有利的政治筹码,积极扩展对第三世界的控制和影响。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对外援助。美苏两个政治军事集团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内政外交,使其政治局势倾向自身。虽然这种援助以牺牲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家独立和主权为条件,但客观上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一定数目的资金技术支持,有助于该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繁荣。但冷战结束后,冷战的一极苏联不复存在,其主要继任者俄罗斯由于实力大打折扣不及成为新的超级大国,在全球事务以及第三世界事务中全面收缩。冷战的另一极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图谋完成其全球霸权是其主要战略意图。但由于争霸不再存在,第三世界事务在霸权国的任务清单上显示的不再那么靠前。除了一些关乎美国核心关键利益的区域(如中东),美国对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控制也处于收缩状态。这种战略的收缩虽然令第三世界国家摆脱了外部对自身的干预,但也丧失了大量经济技术援助,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出现劣势。除了经济援助,外国的直接投资数额也在减少。资料显示,国际金融走向趋向于在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经济援助的减少,资金上的回流使本来就不景气的第三世界经济面临考验。

第三世界的出路:

世纪之初,第三世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国际的也有来自国内的。要求得第三世界的发展需要逐个应对这些挑战。第三世界问题的关键是“发展”问题,只要获得发展,第三世界所有问题就将迎刃而解,也只有通过发展,第三世界才会获得新的希望。

首先,要力争国内局势的稳定。稳定是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获得稳定的政治局势才会为国内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由于造成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是部落认同情节的存在,所以促进部族之间的政治磨合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寻找部族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很显然这种共同点是存在的。没有一个民族希望自身永远处于分裂和贫穷的泥潭之中,所有的社会都想获得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因此统一的国家是所有阶层的长远愿望和根本利益切入点。因此,只要第三世界内部的各个种族将自身意识提高到这样的层次,从整个国家社会进步发展出发,考虑问题,就会化解种族之间的隔阂,为国家的真正统一和稳定铺平道路。谋求政治稳定和国家的真正统一就无法回避政治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由于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的任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调动一切力量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建立一个威权政府比较适合这些国家和地区。当然这种威权政府不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军人统治,而应由精通经济发展的文官组成,军队应该成为扶持文官政府的强有力的工具。当然在 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积极向第三世界推广民主政治和自由化意识形态,但在目前的第三世界的国情不适合走民主化的政治形式。鉴于这些国家部族认同情节的存在,为了降低政治稳定的难度,新的有力的集权政府应当基建于联邦制的政治实现形式。

其次,要在巩固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技术的革新。经济技术问题是摆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前的核心问题,其面临的多数挑战都将由经济技术的进步而得到迎刃而解。当然,在经济技术进步问题上,第三世界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难题。内部因素为经济基础设施薄弱,结构失衡,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缺乏竞争活力等等,外部有国际资金短缺,技术封锁,经济援助附加条件苛刻等。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援助和投资并非是要为自身培育新的竞争对手,而是希望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企图操控其经济政治命脉,促使第三世界国家依附于自身。发达国家所对第三世界进行的投资所涉及的产业多为在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竞争中淘汰下来的行业,其目的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令一些夕阳产业可以获得新的发展,为自身谋得福利。首先,要保持适度的对外开放。第三世界国家自身技术、管理经验等落后,资金短缺,国内市场狭小,无力自身支撑现代化进程。其应该在正视国际国内环境的情况下,努力与国际交流,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发展。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国际社会转移的经济项目,技术等多是发达国家淘汰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展中国家接受并建设相关产业,是否会加深依附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没有经历工业化进程。当然如果其可以通过跨越式发展直接自自身的农业经济跨越到知识经济时代固然好。但,显然在国际国内缺乏这种跨越的客观条件(国内没有知识经济基础,国外不会转移)。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接受国际社会的换代的经济技术项目投资。第三世界国家不可能跨越工业化阶段。他们应当在全球化冲击中,借助全球分工的时机大胆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令自身的经济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为经济的真正腾飞积累一个基础和条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就可以依仗自身新的层次的经济技术基础,向发达国家控制的知识经济进发,从而在全球化格局中谋取一定有利地位。其次,在保持开放同时,要大力扶持本土产业,自力更生。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资源人口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当积极运用这些优势,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产业部门才是国民经济的真正支撑。自身产业的良好发展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的良好方式。经济技术的进步也是解决外债问题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结语:

第三世界问题根本讲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在确立稳定政治形势的基础,通过开放和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经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工业化进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 物资管理 问题 目标 对策

工程物资是构成工程成本的主体,物资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若不严格控制,则极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导致物资采购价格虚高、物资质量低劣等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致使工程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物资管理在施工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实施规范、细致、系统、科学的管理,全员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1 工程施工进程中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物资管理认识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结构体制的不断改革,部分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包括员工思想观念上的认知,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1.2 物资管理成本问题

物资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对成本问题的控制一般项目部会成立成本管理小组,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和成本进行控制,财务部门进行监督,形成了物资综合管理机制,共同把物资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目前我国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物资成本管理问题比较严峻,具体表现在:(1)采购成本缺乏控制。对于物资的采购来讲,采购部门往往采用单一的采购渠道,使得物资采购缺乏市场对比,而且物资采购合同的签署考虑不够周全,往往使得采购成本升高。(2)仓储积压,占用大量资金。施工过程中无法及时管理和控制内仓储业务各方位的准确数据信息,物资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混乱,项目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库存积压,资金占用量大,物资周转缓慢,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3)成本控制缺乏监控力度。对于企业物资成本管理的监控能够使得物资采购、存储、供应等环节都必须要有专门的项目监控,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管理漏洞,造成资金不当流失[1]。

1.2 物资管理流程不畅

物资管理要与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相配合,并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流程化管理,而当前的物资管理缺乏流程化要求,没有对施工组织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对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的物资控制缺乏一致性,而且缺乏信息沟通,往往容易造成物资的重复购买,使得管理的内部协同机制受影响[2]。

1.4 现场管理存在不足

目前对于物资管理主要围绕采购、仓储、供应来展开,对物资的现场管理不够重视,这就容易造成现场物资存在丢失现象。加上施工现场人员比较乱,难于管理,有些品行不端的人趁机偷钢材、钢模板、脚手架等。另外,施工操作不规范造成浪费。例如:有些包工队不按照设计要求规范作业,在物资使用过程中超设计用料,比如应该做一层防水的地方却做成了两层,给工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基于这些考虑必须要进行现场的物资管理控制,保证物资管理的全程控制,严格堵塞物资管理漏洞。

2 工程施工中物资管理的目标分析

2.1 保证工程施工进程顺利

物资管理的要点必须要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进程顺利,要以施工进程为最终服务对象,以全面有效的物资供应进行物资提供。加强物资管理,对于保证工程施工生产,提高施工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物资管理的重要性物资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物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生产与安全,关系到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后备保障。物资管理工作的管理必须要保证企业财务、生产、技术、劳务和运输等各个方面的营运活动和经济利益,必须强化物资管理,努力减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增进企业盈利,促进工程施工持续发展。

2.2 保证成本控制效益

施工过程中的物资管理要保证对成本的控制,因为成本控制是现代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成本目标、实现成本计划的有力保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施工管理层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齐抓共管,需要物资管理人员的精打细算,同时也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速度、高质量下,确保以较低的投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物资成本内部控制的目标。

3 工程施工进程中物资管理的优化对策

3.1 提高认知,建立各项物资管理制度并落实

推进物资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效益,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对物资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物资管理制度,从物资计划、采购、合同签订到验收、保管、领用、报废,整个物资流程都有制度可循,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大现场业务指导,增强信息沟通,对物资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严加控制。

3.2 施工前物资管理

在施工前进行物资管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施工过程中物资的供应,并提前进行物资管理控制,避免出现物资供应不足和高价购买物资的现象发生。对于施工前的物资管理要实现目标计划控制。首先,对施工物资情况及进行全面的供应计划设计,对采购、供应、运输等环节的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提出较为完整的物资管理计划和实施计划。管理计划主要针对施工全程进行管理制度化建设、流程化建设和监控制度建设。实施计划则要对合同签订、采购、仓储、供应、运输等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罗列多项物资实施计划,保证对工程施工项目的全面供应。对于合同的签署必须要保证供应单位、法律顾问、财务部、审计部、分管付总经理、总经理多人进行审核,确保合同内容能够适应施工多个部门的认可,为流程化供应提供保证[3]。

3.3 施工中物资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物资管理要保证采购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三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严把材料入场验收关。对承包人采购的钢筋、水泥、砂、石子、电器材料、装饰材料等要抽检,检查审定承包人负责采购的材料设备价格,并具有最终否决权。在仓储方面,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其次,要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进入企业的供应商要建立档案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各供应商的声誉、资信等情况。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最后,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控制,要与现场监理部门进行沟通合作,对影响成本的物资消耗情况进行反馈,保证对现场施工物资管理的控制有实效性,同时能够第一时间地发现问题,着手进行物资控制。另外,在施工现场要检查对各类物资是否实行了分类、分区保管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资是否隔离存放并与居住、工作区保持规定的距离,库房设置是否具备防锈、防腐、防火、防潮、防盗等基本条件。重点抽查期末结存量比较大的物资,結合施工计划、现场工程量分析安全库存量和经济库存量的确定是否合理。

3.4 施工后物资管理

施工后的物资管理主要包括物资验证和物资仓储两个环节,对于物资验证必须要对相关的施工后剩余物资和设备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对需进行测试的物资可以请专业机构来帮助检测,确保进库物资供应“数量准确”、“质量合格”、“技术证件齐全”,在验收时,假如发现有不合计划标准等要求,或者同样的材料在价格上却不相等的,需要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对于施工后的长期物资管理工作则要进行防腐、防火等多方面的仓储管理控制,并对所有物资进行详细记录,避免出现物资流失的现象,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物资流通,避免出现物资长期积压。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工程施工过程中,物资管理重点及其要求要保证工程施工进程的顺利开展,并贯穿工程施工进程开展有效的物资管理工作,满足施工方案、施工组织措施对物资管理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应该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治国.新形势下施工企业的项目物资管理[J].大家,2011(9):57~58.

[2] 邹中林.新形势下施工企业的项目物资管理[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3):107~109.

[3] 俊芳.浅谈施工项目物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36~38.

工业化进程范文第3篇

4.所有仿真程序产生的结果都要有手写分析,即要判决仿真结果就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够得出什么结论,要如何改进等等。

实验一 随机信号的计算机仿真 实验目的:仿真实现各种分布的随机数发生器 实验内容: 1、均匀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用线性同余法,编写 Matlab 程序,产生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    ) 5000 mod( ] 1323 241 [ 1    n x n x

初始种子 x(0)自己选择。

线性同余算法就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伪随机数产生器,该算法含有 4 个参数:模数 m(m>0),乘数 a(0≤a< m),增量 c(0≤c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2、用反函数法,将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变换为具有单边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编写 Matlab 程序,产生指数分布的随机数。计算并比较理论 pdf 与从直方图得到的 pdf。

指数分布随机变量 pdf 定义为: 0 ), ( ) exp(2) (     x u x x p X , ) (x u 为单位阶跃函数。

先自行设置取样点数,取 a=5;产生均匀分布随机变量,转化为单边指数分布,理论与仿真符合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设计题: 3、用 Matlab 编程分别产生标准正态分布、指定均值方差正态分布、瑞利分布、赖斯分布、中心与非中心χ2 分布的随机数,并画出相应的 pdf。

y1=normpdf(x,0,1);

y2=normpdf(x,4,2);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瑞丽

p1= ncfpdf(x,5,20,10);非中心 p= fpdf(x,5,20);中心 4、设输入的随机变量序列 X(n)为 N=1000 独立同分布高斯分布的离散时间序列,均值为 0,方差为 1,采样间隔 0、01s。通过某线性时不变滤波器,输出随机变量序列 Y(n)的功率谱密度为: 2) 2 ( 11) (ff S Y 

(1)

设计该滤波器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2)

产生随机变量序列 Y(n)。

X0=0;

%设置产生序列的递推公式的初始值:X(0) N=1000;

%设置序列的长度 rh=0、9;

%设置产生序列的递推公式的系数 X=zeros(1,N);

%定义序列 X w=rand(1,N)-1/2;

%产生序列 w:在(-1/2,1/2)内均匀分布

%计算序列 X 的 N 个样本:X(1),X(2),…,X(N)

X(1)=rh*X0+w(1);

for i=2:N

X(i)=rh*X(i-1)+w(i);

End X(n)的功率谱密度

滤波器的幅度响应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附件: 实验二 数字基带调制 实验目的:数字通信系统中,基带传输的仿真。

实验内容: 用 MATLAB 编程仿真实现二进制脉冲幅度调制(PAM)数字通信系统的调制过程。要求画出 12bit 随机输入与对应的已调波形输出。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1.绘出 40bit 随机输入条件下调制波形形成的眼图。

2.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计算在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时,该系统在不同信噪比下的差错概率。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3.画出该系统的理论误码率(报告中还要写出理论公式),与蒙特卡罗仿真结果比较,就是否一致,分析结果。

设计题 4、设计 FIR 根升余弦滤波器,具体指标如下:

(1)码片速率为 1、28MHz,采样率为 4 倍码片速率 (2) 滚 降 系 数 0 、22, 冲 激 响 应 序 列 长 度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65

N_T=8;

%冲激响应序列长度为 2*N_T*Fs/Fc+1 R=0、22

%滚降系数 Fc=1、28e+6; Fs=4*Fc;

%抽样率为 4 倍码片速率 Tc=1、0e-6/1、28;

%码片周期 %[Num,Den] = rcosine(Fc,Fs,"sqrt",R);

Num=rcosfir(R,N_T,4,Tc,"sqrt"); [H,w]=freqz(Num,[1],1000,"whole"); H=(H(1:1:501))"; w=(w(1:1:501))"; Mag=abs(H); db=20*log10((Mag)/max(Mag)); pha=angle(H); plot(w/pi,db);grid;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axis([0 1 -60 1]);xlabel("归一化角频率");ylabel("RRC 滤波器幅度响应(dB)"); (1)[H,w]=freqz(B,A,N) (2)[H,w]=freqz(B,A,N,’whole’)

(1)中 B 与 A 分别为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向量,返回量 H 则包含了离散系统频响在 0~pi 范围内 N 个频率等分点的值(其中N 为正整数),w 则包含了范围内 N 个频率等分点。调用默认的 N 时,其值就是 512。

(2)中调用格式将计算离散系统在0~pi范内的N个频率等分店的频率响应的值。

因此,可以先调用 freqz()函数计算系统的频率响应,然后利用 abs()与angle()函数及 plot()函数,即可绘制出系统在 或 范围内的频响曲线 (3)产生一串(-1、1)等概率分布的随机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脉冲成形滤波。

附件: 实验三 数字频带调制 实验目的:对数字信息的频带传输进行仿真。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1.用 MATLAB 编程仿真实现二进制相位调制(BPSK)数字通信系统的调制过程。要 求 画 出 12bit 随 机 输 入 与 对 应 的 已 调 波 形 输 出 。

2.并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计算在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时,该系统在不同信噪比下的差错概率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3.画出该系统的理论误码率,与蒙特卡罗仿真结果比较,就是否一致,分析结果。

设计题 4.QPSK 调制,解调与检测的 MATLAB 仿真,并用蒙特卡罗方法估计该系统在加性高斯白噪声情况下的差错概率。

(1)

使用范围在(0,1)内的均匀分布随机数发生器,来产生等概率出现的四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进制符号序列,再将序列映射到对应的信号向量。

s11=-j;s10=-1;s00=j;s01=1;

%定义 QPSK 信号:4 种可能的取值

N=10000;

%设置发送数据符号的个数

%产生待发送的二进制比特数据流:长度为 2N

signal=rand(1,2*N);

qpsk=zeros(1,N);

%定义经过调制后的信号序列

%产生调制后的信号序列 qpsk

for i=1:N

if signal(2*i-1)<0、5

if signal(2*i)<0、5

qpsk(i)=s00;

else qpsk(i)=s01;

end;

else

if signal(2*i)<0、5

qpsk(i)=s10;

else qpsk(i)=s11;

end;

end;

end;

(2)

利用高斯随机数发生器产生均值为 0,方差为 N0/2 的高斯噪声。

NO=(10^(SNR_in_DB/10)) sgma=sqrt(N0/2);

n(1)=gngauss(sgma) (3)

设计检测器,用蒙特卡罗方法估计检测器产生的符号误差。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四 通信信道建模仿真 实验目的:无线通信信道的仿真实现 实验内容: 确定信号的 DTFT 谱分析 窗对频率分辨率的影响

1-1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1-2

1-3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1-4

2-1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2-1

2-2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3-1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 Zero padding DFT

v=2;

dft_vn = fftshift(fft(vn,v*N));

figure(3);

stem([-v*N/2:v*N/2-1]/(v*N/2),abs(dft_vn),"、");

axis([-1 1 0 35]);

title("DFT spectrum with 64 zeros padded");

xlabel("Normalized digital frequency");

%% Zero padding DFT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v=4;

dft_vn = fftshift(fft(vn,v*N));

figure(4);

stem([-v*N/2:v*N/2-1]/(v*N/2),abs(dft_vn),"、");

title("DFT spectrum with 3*64 zeros padded");

xlabel("Normalized digital frequency");

axis([-1 1 0 35]);

%%

v = 8;

dft_vn = fftshift(fft(vn,v*N));

figure(5);

stem([-v*N/2:v*N/2-1]/(v*N/2),abs(dft_vn),"、");

title("DFT spectrum with 7*64 zeros padded");

xlabel("Normalized digital frequency");

axis([-1 1 0 35]);

4-1: 产生并绘制 10 个高斯-马尔科夫序列样本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4-1: 功率谱、

4-2

R=0、5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4-2

R=0、5 功率谱、

5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五 信道衰落的影响与分集接收仿真 单径 A=0° 单路径移动台包络幅度-移动距离

单路径移动台包络相位

单路径移动台归一化频谱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2 两径幅度

两径相位

两径频谱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2 两径 R=0、5 幅度

两径 R=0、5 相位

两径 R=0、5 频谱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3:3-1 30°幅度

3-1 30°相位

3-1 30°频谱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3-1 45°幅度

3-1 45°相位

3-1 45°频谱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3-1 90°幅度

3-1 90°相位

3-1 90°频率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3-1 180°幅度

3-1 180°相位 3-1 180°频谱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4-1N=124-1N=256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5-1 幅度分布 N=12

5-1 幅度分布 N=64

5-1 幅度分布 N=256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6-1 相位分布 N=12

6-1 相位分布 N=64

6-1 相位 N=256

7-17-1 功率分布 N=12

7-1 功率 N=64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

工业化进程范文第4篇

摘要:农民、农村与农业是关系着中国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加强城乡相互融合,实现工农互补,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发展格局。本文主要对中国乡村发展进程进行总结,阐述解决温饱、小康建设以及实现共同富裕三个阶段的基本发展情况,提出结合区域发展情况,选择振兴方案,正确诊断乡村主要制约因素、精准判定乡村发展趋势以及强化城乡的良性互动的乡村振兴路径,以此来实现乡村战略化发展目标,解决乡村现存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乡村发展进程;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关系着国家长远发展与全局发展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长期性工作,必须要结合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乡村振兴路径,推动农村区域实现转型目标,帮助农村居民脱离贫困。现分析中国乡村的主要发展进程,并探究当前可用的乡村振興路径。

1中国乡村发展进程

1.1解决温饱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在1978到2004年之间,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还面临着温饱不足的问题。乡村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创新政策制度,推动机制与体制改革,以此使城乡要素有效流动,提高粮食生产量,实现对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在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为后续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工作积蓄原始积累。这一时期的农村发展重点工作主要为取消统购统销农产品制度,放开农产品价格,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产业化与商品化方向发展。农产品尚存结构性不足与剩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城市的发展剥夺了农村与农业发展机会。

1.2小康建设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在2005到2020年之间,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中加大力度,落实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全方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颁布多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面对偏远地区深度贫困、农村水环境严重污染、农村劳动力老弱化提前等问题,国家强化城镇对于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落实美丽农村建设工作。针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下达精准扶贫、脱贫的发展方略;基于构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速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资源[1]。在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从温饱走向小康,逐步建立多功能型乡村,“三农”政策体系得到健全。在这一阶段,乡村仍旧存在供需矛盾,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较大,缺少长效发展动力。

1.3实现共同富裕时期

这一阶段在2021年到2050年之间,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加大对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视,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加快发展速度,更快速地进入到高水平发展阶段。重新构建城乡之间的关系,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优化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体制给城乡发展造成的约束,使城乡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将解决人才、土地、产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实现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

2乡村振兴路径

2.1根据区域发展情况,选择振兴方案

中国的乡村地域空间具有较强的广阔性,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区域发展现状,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振兴方案,以此更为有效地解决乡村发展问题。面对生态环境较差、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劳动力水平低的区域,选择的振兴策略应涉及生态保护、文化建设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包括修复生态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产业进行生态化转变,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基层治理体系,普及义务教育等策略。若乡村地区频发出现自然灾害,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农村生活质量较低,生产水平不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较弱,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不大,在选择振兴策略时,要注重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基础设施与公共型服务设施方面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技能提升,以此培养技能型人才,改善区域的生产条件,具体措施包括优选良种、改良土壤以及整治土地。若区域的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难以提升效益,土地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破坏土地环境的情况,区域内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城乡之间差距巨大。

2.2诊断乡村主导制约因素

为乡村制定振兴发展策略时,还应精准把握不同区域的主导制约因素,如文化落后、组织混乱、生态问题、劳动力外流与产业缺失等因素。若乡村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文化,应开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工作,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构建服务体系,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加入时代内涵,激发乡村文化的生命活力。面对组织混乱问题严重的乡村,应优先落实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实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改善农村社会的治理情况。面对生态环境较差的农村,应将生态建设视作重点工作,打造宜居环境,改善生态系统,构建全新的生态化发展格局。对于劳动力严重流失的农村区域,应设立并实施职业农民制度,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全面兼顾农村社会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工作,增强对企业家等社会主体的吸引力度,落实人才发展与激励政策。若制约乡村发展的是产业因素,应集中力量与资源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挖掘区域潜在的产业发展价值,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2.3精准判定乡村发展趋势

乡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其发展需求与振兴策略也存在差异性。若乡村显现出负向衰退的发展趋势,在确定振兴战略时,需要全面展开优化、优先与优选的工作,以此确定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综合展开组织、环境、文化、教育与产业等方面的振兴工作,以此改变乡村现状,达成发展目标。产业振兴环节中需集中力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活动的节奏,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下,改善生态环境,打造高效化、集约化的生产空间;围绕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振兴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促进乡村本土文化蓬勃发展,引导农民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对于处于正向上升发展状态的农村,应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加大产业融合程度,打造宜居的农村环境,升级基础设施,大力宣传乡土文化,完善组织体系,借助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人力资源优势等实现取长补短,提高乡村发展水平。

2.4加强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乡村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时,其要素集聚水平持续提升,以此形成乡镇,而后演变成现代化城市。城镇规模等级越高,对于乡村发展的影响也更大,所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也给乡村的发展造成影响,若城乡发展要素被割裂,二者之间就会产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展上的差异体现在公共资源、人居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可通过政策与制度使城乡要素保持自由流通,以此优化配置乡村与城市的各种资源。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发展两项工作,打造具有城乡一体化特点的公共服务设施[2]。

3结论

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应结合乡村发展规律,根据区域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振兴发展方案,切实解决农村存在的产业、环境、教育、文化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乡村当前的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并且要注重与城市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以此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郭远智,刘彦随.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径[J].地理学报,2021,76(06):1408-1421.

[2]李璐璐,王策.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12):20-27.

工业化进程范文第5篇

[摘 要]高校教师发展是涵盖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以及组织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发展系统,而组织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根本保障和依托。已有关于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对象、内容、组织形式和类型等理论为教师组织发展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工作需要在顶层设计、发展战略、政策制订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促进策略,以促进高校教师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发展;组织发展;促进策略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4.013

一、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组织发展

伴随着新公共管理政策的逐渐兴起和政府对高校资助经费的大幅削减,不同种族、文化与社会经济阶层等非传统学生在高校课堂的同时出现,以及大量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中青年学者进入高校教师队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作为应对上述问题、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对策,高校教师发展在美国大学开始引起关注。19世纪初期,肇始于哈佛大学的教师“学术休假”制度被教育界公认为高校教师发展的起源[1]。高校教师发展作为一个蕴含丰富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实践的学术词汇,其概念随着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的变迁,以及不同国家地区而具有不同的教育内涵。目前,高校教师发展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一个涵盖了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以及组织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发展系统[2]。其旨在促进和发展高校教师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基本职能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核心在于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在高校教师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逐渐意识到单纯以教师个人为发展对象的高校教师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教师发展必须依托相应的组织,这不仅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实施路径,还是高校教师发展实现有序化、规范化和组织化的实践载体。因此,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应运而生。1962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尔伯特·麦肯奇(Wilbert.J.McKeachie)在密歇根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这意味着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制度化进程的发端[3]。紧随其后,英国、法国和芬兰等国家也陆续成立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支持服务中心。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教师组织发展带动高校教师发展的模式,不仅被发达国家视为学习的典范,也被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奉为圭臬,从此世界范围内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如火如荼地推广开来。

在国际层面,有成立于英国牛津的国际教育发展联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和北美地区的高等教育专业和组织发展网络(The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in Higher Education)等跨国高校教师发展组织;在国家层面,有美国高等教育教师专业与组织发展协会(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in Higher Education)、英国高校职员与教育发展协会(Staff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加拿大高校教师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协会(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ociety of Australia)等国家级高校教师发展组织。2012年,我国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入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高校名单,由此揭开了我国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建设的帷幕[4]。在高校層面,有美国哈佛大学德里克·博克教学与学习中心(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英国伦敦大学教学方法所(Teaching Methods Unit)、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师教学与教育发展研究院(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日本京都大学高等教育卓越促进中心(Center for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以及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等组织。虽然这些专业教师发展组织的名称不同,目的不一,归结起来大约有3种类型:分别为促进高校教师个体发展型、促进高校教师政策制订型和促进高校教师资源获取型,这些教师组织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途径共同推动了高校教师发展。

研究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的学者,首选美国学者斯蒂芬·菲利普斯和威廉·伯格奎斯特。1975年,他们首次提出了囊括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以及组织发展的高校教师发展理论架构,指出高校教师发展需要在“过程(Process)”“态度(Attitude)”和“结构(Structure)”等3个层面上共同推动[5]。然而,在实践中高校教师发展往往只是强调“教学”的个体发展,而忽视了高校院系等组织机构在制订政策和获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虽然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但也应该包含高校教师作为个人以及组织成员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与此同时,另外一位美国学者杰瑞·盖夫也从3个不同的角度对高校教师发展实践提出了系统的指导建议,试图搭建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框架[6]。区别于前者,他将高校教师发展划分为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以及组织发展等3个维度,而且这3个维度可以独立或联合发展。杰瑞·盖夫特别强调在组织发展中应创设能促进有效教学的情境,同时他还将情感发展纳入到教师发展的范畴。除此之外,1989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森特拉提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四层次理论[7]。该理论除了囊括传统的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以及专业发展等内容外,还将组织发展定义为对高校教师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提供支持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动力结构系统。

由此可见,教师组织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教师个人发展、教学发展和专业发展等领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并逐步发展完善为一项独立的高校教师发展内容。通常,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是根据高校组织发展目标和改进教育质量愿景,落实、巩固和提高高校教师、学生(包括研究生)和高校管理者发展的组织性战略、结构以及过程。该概念清晰界定了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目标、职能以及活动内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二、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理论研究

(一)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对象和内容

组织发展最早起源于商业活动和政府管理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教育领域才开始尝试对组织发展进行研究和应用。在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对象上,组织发展初期是面向全体教师,强调引导教师在革新教育观念、开发课程资源以及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同时也兼顾学校部分领导者和管理人员。英国剑桥大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本校教师和学生开设了多达300多门不同主题的“A—Z”列培训课程。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中、后期往往强调发展对象的多元化、协调性和系统性。一是在发展对象上不局限于教师个人,而是视组织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学校的组织结构、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等均处于组织发展对象的范畴[8]。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与学习中心”不仅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强调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实现改善教育教学氛围,以及推动教师组织发展的愿景。二是将教师个体发展与所在高校组织发展紧密结合,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例如艾博德尔教授主张从结构(Structure)、奖励(Reward)、规范(Norms)、资源(Resource)以及政策(Policies)等5个方面推动高校教师组织发展[9]。

在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内容上,组织发展早期主要涉及高校教师沟通技能学习、学生学习力开发以及领导服务能力提升等领域。例如森特拉教授认为,组织既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工作室,也是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中心,有效的组织发展项目应该包括为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平台[10]。在后期,组织发展内容随着教师发展功能定位诊断和现实需求变化而随之发生演变与融合,它逐步囊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术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发展战略实施以及政府教育政策落实等一系列内容。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教学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门设立了“教育质量评估办公室”,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教师教学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并按时向师生反馈教育质量评估情况。

(二)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形式

作为高校教师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发展,它不仅包含高校教师个体,涵盖了高校教师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以及创新氛围,还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主管部门和教师发展组织等部门,因而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形式也日趋丰富多样。然而,早期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形式主要是以非正式的临时组织项目进行,这种发展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高校管理层面,学校主管部门主要采取制定教师教学专业发展计划、教师教学外出培训学习项目、学历提升支持手段以及教师教学激励措施等形式组织实施。在院系管理层面,二级学院通常采用设立人文、社科和理工教学发展中心等形式落实不同学科的发展项目。在教师个体层面,高校教师则主要通过参与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与观摩、教学诊断评价以及教学改进计划等形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形式逐步由单一形式向专业形式转变,不断分化为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专业发展形式。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高校设立的教师发展专门机构,尽管名称多样、形式丰富,但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和“科研”两种组织形式。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与教学支持中心”“教学促进中心”以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教师培训与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名称。从组织名称上可以发现,上述组织发展形式体现了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功能定位与组织模式,目的在于支持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在管理体制上,高校教师组织通常由高校教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也有高校教师组织作为学校的直属单位单独建制;在运行机制上,教师组织发展通常隶属于各高校的教务处,由教务处负责组织的运行保障和基础服务工作。例如,我国20多个国家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隶属于学校行政部门(详见表1)。

目前,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形式已进入差异化、综合化和特色化发展阶段。杰瑞·盖夫通过对美国高校进行调查和归纳总结,得出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5种形式;即高校领导推动型、教师自我组织型、委派专人负责型、短期项目和教师发展专门机构型[11]。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形式的综合化和特色化也得到加强和巩固。高校教师组织通过对教学实践、学生学习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的有机统一协调,将视角从重点关注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拓展到教师个体发展以及学生成长需求,将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不断融入到教师发展的各个领域。华盛顿大学的“教学发展和研究中心”就将自身定位为学校各院系和部门的服务性组织,并充分借鉴市场商业化的服务理念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类型

根据组织发展目的,目前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大体分为3种类型:第一促进高校教师个体发展的组织。例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通过改变校内外兼职教师的雇佣方式,抽调部分院系数量相对富余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培训,调剂到其他教师人数相对欠缺的院系开展教学活动。促进高校教师个体发展的组织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高校在校生群体的差异性扩大,高校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师生沟通与教育教学质量标准问题;二是不少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新教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三是新教育教学技术的使用和推广。聚焦于高校教师个体发展的组织通常存在于教师组织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研究人员往往认为这种组织发展类型影响有限,作用与功能略显不足。斯坦福大学教授戴维·迪尔认为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往往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发展,而忽略了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过程或项目计划,反而限制了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2]。而陶勒和班贝尔则更加深刻地指出聚焦于高校教师个体发展明显地夸大了组织中代理人的作用,部分高校教师个体可能成为推动整个教师组织发展的原动力或搅局者[13]。第二促进高校教师政策发展的组织。聚焦于高校教师政策发展的组织,主要是面向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院系以及教师个体的管理政策,其宗旨是为了扭转教师组织发展中高校教师的不利因素或制定服务于高校教师个体发展的对策措施,为高校教师发展营造促进性、互动性和包容性等政策支持环境。美国教师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对高校教师入职、流动或退出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诊断性评估;同时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合作,共同制定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专业能力要求。第三,促进高校教师资源获取的组织。聚焦于高校教师资源获取的组织,主要是向高校教师提供针对性、配套性以及专业性的教师发展资源支持,以确保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等领域进行持续性的变革。纽约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为学校教学共同体所有成员提供实践资源,以提升他们在课堂授课和实验室中的教学效果[14]。虽然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名称和愿景各不相同,但是在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方面却殊途同归。许多教育研究人员认为,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協同性和总体性框架,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推动教师全面发展。

上述理论研究为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实践创新和改革突破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高校教师组织发展不同于商业活动或政府管理领域发展,它不仅关注高校教师外在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实践方面的单一性浅层次发展,而且更突出高校教师内在的个体价值、理想信念以及教学伦理等理论方面的多样化深层次发展,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因此,高校教师组织发展要重视顶层设计,实现教师发展内涵由“技”向“术”的历史性跨越。第二,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必须立足于教师教学学术与教学素养等高质量发展目标,努力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专业共同体发展。所以,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必须明确针对性——高校教师,加强专业性——教学学术,强调制度化——教学规范和标准。为此,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应当基于教学学术标准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素养,以及加强教学学术专业共同体的批判性评价。第三,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拥有完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涵盖高校教师“教”的发展、学生“学”的发展,甚至还包括高校“质”的发展。高校教师组织发展要通过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素养,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如果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只关注教师教学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那么再完美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也只是一场自娱自乐式的学术狂欢。因此,高校教师组织发展需要不断拓展其服务职能,加强学生学习研究,聚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第四,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是系统性发展,它不仅体现在教师个体发展的系统性,还体现在发展目标和手段由碎片化向系统性发展。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因新入职中青年教师而起,却不会止步于此。它不仅关照高校教师不同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还重视对未来即将进入教师行业任职的研究生进行培养。因此,高校教师组织发展需要对教师采取全程化和跟进式的服务与指导,它不仅需要向后延伸,积极支持和引导高校教师在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学发展,而且还要向前延伸,积极启动研究生的未来教育教学发展支持计划,以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对未来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职业规划和准备。

三、高校教师组织发展促进策略

目前,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理论众多,在实践层面上却几乎处于被高校遗忘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尼尔森和西格尔通过对美国20所文理学院的高校教师、管理者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和归纳分析,发现在高校教师众多发展项目和教研活动中,指向专业发展的项目和活动最受欢迎,指向教学发展的项目和活动受欢迎程度次之,而指向组织发展的项目和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15]。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理论只有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切实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素养,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实施和促进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实践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校教师组织发展体系

教师组织发展的顶层设计是高校教师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恰当的顶层设计能够确保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更加积极、组织行为更为有效。然而,当前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组织设计主要集中在中观层面,而对组织的顶层和基础设计不足。缺乏组织发展顶层设计往往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愿景和使命模糊不清,而组织发展愿景和使命又影响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方向。因此,明确高校教师组织发展任务和目标非常重要。哈佛大学前校长刘易斯曾经指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储存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是它们遗忘了教育学生的这种更加重要的任务[16]。因此,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应该追本溯源、回归根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人才培养的宗旨。教学型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应该主要围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展教研活动,以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而秉承科学研究理念的研究型高校教师组织发展也应该立足于通过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来强化教师素质,进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对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工作而言,高校首先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师组织发展愿景和使命,积极构建教师组织发展体系。

(二)明确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教师组织积极发展

高校教师是从事研究高深学问、探索客观规律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专业性群体,明确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战略,能够积极地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由高原迈向高峰。美国学者莫里斯·克拉克等以明尼苏达大学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对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7]。还有针对欧内斯特·博耶的研究报告《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提出高校热衷于以研究与著作作为教授赢得学术地位的主要依据,而对教学和服务等专业性实践视而不见的现实。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发表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发展应该围绕教师个人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发展以及教师组织发展等领域展开[18]。基于上述发展战略,美国教育联合会还制定了更加详细而全面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计划和实施项目,认为高校教师组织发展战略应当与教师“共同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提高了美国高校教师对教师组织发展的认同感及重视程度,促进了高校教师组织发展。

(三)参与政策制订,提高高校教师组织决策效能

实践证明,获取决策者支持以及让决策者與有助于决策的知识结合起来,是有效促进高校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组织决策效能的重要经验。知识与决策者结合一般采取两种类型:一种是把知识传递给决策者;另一种是把决策权授予具备相应知识的拥有者。传统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政策制定通常都是直接从高校管理者角度出发,他们通过获取高校教师发展的各种决策信息做出最终决策。然而,高校教师通常拥有关于教师组织发展的自我主张,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自主决策动力不足,从而影响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因此在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一是把握知识与高校管理者的决策匹配程度;二是积极支持高校教师参与政策制订,增强高校教师在组织发展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建立了教师工作领导小组,对教师组织发展政策采取综合性检视和校正工作,以确保相关政策能够彰显教师地位[19]。当然,高校教师参与组织发展政策制定既要完善相应的决策管控机制,也要考虑建立决策风险分散机制,确保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真正服务于教师。

(四)完善評价体系,建立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绩效指标

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必须要与教师组织发展绩效指标结合起来,不能够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机会的教师组织评价是没有意义的。高校管理者在规划教师组织发展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建立教师组织发展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教师组织发展进行评估。美国高等教育教师专业与组织发展协会组织编撰的《新从业者手册》,该手册就如何完善高校教师发展项目、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等问题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这在实践上也必将促进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能表明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组织发展的价值认可,也容易取得高校教师对组织发展的理解支持。组织发展评价体系本身就是一项有效的发展政策。为此,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应当建立健全教师组织发展绩效指标,清晰表明高校期望教师发展达成的目标,并且通过高校同行督导评价来促进教师同行一起学习成长、改进教学。虽然不同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方式不一定相同,这取决于高校发展战略的需要,但总体特征是为了促进高校教师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怡.论大学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术与教学学术 [J].教师教育研究,2018(02):27-31.

[2]解德渤.再概念化:大学教师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72-78+98.

[3]Mckeachie W J.What Theories Underlie The Pract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A].In Zahorski, Kenneth J.To Improve the Academy: Resources for Faculty, Instruc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C].Stillwater, OK: New Forums Press.1991:3-8.

[4]李红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建设趋势研究——以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陈述稿为分析样本 [J].复旦教育论坛,2013(01):29-33.

[5]Bergquist W H, Phillips S R.Components of An Effective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2 (02):177-211.

[6]Gaff Jerry.Toward Faculty Renewal: Advances in Faculty, Instruc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7:76.

[7]Centra J A.Faculty Evaluation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In J.C.Smart(Ed).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M].New York: Agathon Press,2003:155.

[8]秦冠英.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组织发展的基本历程、类型和启示 [J].大学教育科学,2015(03):91-95.

[9]Abedor A.J, Sacks S.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ulty Development(FD),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OD) And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ID):Readiness for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The state of the Art,2008(01):8-9.

[10]Centra, John A.Faculty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Princeton, New Jersey: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Nov.2001:11-24.

[11]Gaff, Jerry.Toward Faculty Renewal: Advances in Faculty, Instruc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Josses-Bass,1999:76.

[12]Dill D D, Sporn B.Emerging Patterns of Social Demand and University Reform: Through a Glass Darkly[M].Oxford: Pergamon Press,2015:170-193.

[13]Paul Trowler,Roni Bamber.Compulsory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Joined-up Policies; Institutional Architectures; Enhancement Cultur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15(02):79-93.

[14]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EB/OL].http://www.nyu.edu/cte/index.html.2019-7-10.

[15]Nelsen William C.O, Siegel Michael E.Effective Approaches to Faculty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2012:76-86.

[16]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

[17]Shirley M.Clark, Mary Corcoran and Darrell R.Lewis.The Case for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Faculty Development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5(02): 176-195.

[18]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Facul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Enhancing a National Resource[M].Washington: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2014:2-10.

[19]李娜.高校教師专业发展过程中组织支持的缺失与应对 [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79-83.

(责任编辑:刘増石)

A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Teachers’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AO Zhifeng,LI Guoliang

(1 Guizho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Science Academy, Guiyang, Guizhou 550081, China;2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teacher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promo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20-01-12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重点课题“贵州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7A048);贵州大学2019年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贵州大学本科生学习状况比较研究”(项目编号:GDGJYJ2019004)。

[作者简介]曹志峰(1982-),男,湖南资兴人,博士,贵州省教育科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李国良(1986-),男,湖北咸宁人,博士,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大学治理和科技活动管理。

工业化进程范文第6篇

应该说,拆迁纠纷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纠纷。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作为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司法裁判的法院不可能不介入其中,只要符合立案条件就必须依法审判。但法院在处理拆迁纠纷中,只能起到司法审查、裁决及强制执行拆迁房屋的作用,而不能提前介入或越权、越位介入拆迁。法院的职能决定了法院不能在拆迁双方最关心的补偿安置标准、方式上发挥实质性作用,至多只能起协调作用,故法院所起的最具实质性的作用在于:

1、审查整个拆迁程序是否合法、完备;

2、如程序合法完备则可以动用司法强制力拆除被执行人房屋。目前来看,由于拆迁双方的争议较大,通过调和解决的余地较小,直接导致了法院受理拆迁案件日渐增多。

法院在受理、审判、执行拆迁案件过程中,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案庭应严把审查关。

1、对于拆迁双方当事人达成安置补偿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反悔并起诉的,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拆迁当事人未达成安置补偿协议的,应当申请房屋拆迁管理机关作出裁决;拆迁当事人对裁决不服起诉的,应当作为行政案件受理。拆迁当事人既未达成安置补偿协议又未经裁决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对于拆迁执行案件,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政府行政强拆还是立案司法强拆,笔者认为,从节约司法资源和注重社会效果这两方面来看,一般应由被拆迁房屋所在地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为宜,而对于影响较大、必须启动司法程序的拆迁纠纷则由法院依法立案。

(二)审判庭应注重调解工作。

1、审判庭应组成合议庭审理拆迁案件,在查明事实,审查拆迁人拆迁程序是否合法、完备的基础上,着力做好当事人调解工作,依法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如多次调解不成,争议较大,则当判则判,当裁则裁。

2、一般不采取先予执行措施,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除非不先予执行将可能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损失的,法院可以先予执行拆迁。除此之外一般不适用先予执行措施强制拆迁。

(三)法院强制执行拆迁应遵循的两项原则。

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部门应组成合议庭,了解案情,察看执行现场,摸清被拆迁人的家庭状况及思想动态,多做双方当事人的协调工作,并告知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拆迁义务的法律后果。在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应做好执行预案,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强制执行前,必须进行一次听证。如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行为危及执行现场安全或可能引发恶性事件、造成不良后果,则应果断中止执行措施,等危险情形排除后再行执行。

对妨碍执行、情节一般的被拆迁人,可予以司法拘留;对暴力抗法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1、实施司法强制拆迁,应慎用、少用。

被拆迁人拒不履行拆迁义务,虽然违法,但其性质与其他违法行为有所区别,被拆迁人很难意识到他原本合法的住房通过拆迁人一系列合法的程序后,已变成必须拆除的对象,所以在执行中应多做协调和解工作,尽量少用强制执行措施拆迁。

2、选准执行对象,抓住典型。

选择执行对象时,一定要考虑通过执行要达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通过个案的强制执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拆迁地块乃至整个地区拆迁的顺利开展,开创和谐、文明、科学拆迁的新局面。近两年来,拆迁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极少数被拆迁人为了获取过高的拆迁补偿,为了共同的利益,有组织地抵制法院强制拆迁,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尽量想方设法将拆迁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孤立极个别拒不履行拆迁义务的被拆迁人。法院在选择强制执行被拆迁对象时,应基本符合以下条件:A, 拒不配合法院执行;

B,经济、身体状况尚可,却漫天要价,无理取闹;

C,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D,采取危险举动抵制拆迁或煽动其他被拆迁人抵制合法拆迁。

《物权法》即将施行,它更强调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均衡保护。对照《物权法》,笔者认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修改的时机已经成熟。总之,在处理拆迁纠纷时,应正确处理好公共利益、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又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如果利益攸关的各方都能从建设和谐社会、美好家园的大局出发,依法拆迁,文明拆迁,我们相信,所谓“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将不再变得艰难,城市的新形象将更加璀璨、辉煌。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房屋拆迁范围及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大拆迁、大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交通便捷、公园开放、人居环境优美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作为拆迁主体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拆迁中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拆迁纠纷已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城市拆迁纠纷产生的成因

首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由于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逐渐旺盛,房地产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房地产既能为企业本身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向政府交纳了巨额的税收,增加了GDP;既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造福人民,又使城市的形象焕然一新,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因此房地产业列入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

房地产行业形势持续看好,但是城市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前几年开发旧城区所需的“净地”已是凤毛麟角,地处旧城区的企业已基本搬离,这些地块也几近开发完毕。开发商的眼光只能投向旧城区的居民老

小区及城市周边地区。但相对而言,老小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些地块属城市中心地块,虽然是居民居住密集区,地价高,综合开发成本较高,但毕竟老小区的房屋或是平房,或是多层住房,建筑面积相对于开发后的楼盘而言很小,而一经开发后的楼盘一般多为十几层到二十几层,不但面积大,而且商、办、住多用途,属稀缺资源,售价更高,利润也将更可观,所以开发商蜂拥而至。

开发商明知居民老小区的拆迁有一定难度,他们所以要开发老小区,除了同行竞争激烈、优质土地资源日渐衰减及追求高额利润的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开发商坚信有政府的支持及司法强制力的保障,没有拆不了的房屋。

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向政府部门申领房屋拆迁许可证后,即委托房屋拆迁公司进行拆迁,如被拆迁人不能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或达成协议后反悔,只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包括行政裁决、仲裁、诉讼)后,即可由政府行政强拆或由法院司法强拆。

作为真正拆迁人的房地产企业在开发一个地块前最关心的是能否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及被拆迁房屋、土地的成本以及经开发后能产生多大的利润,他们认为按现行政策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就已尽了拆迁人的义务,并未过多考虑拆迁中被拆迁人的民意及拆迁所带来的诸多具体问题如被拆迁人的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等等。

而在拆迁程序中,政府对申领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门槛不高,尤其是政府拆迁管理部门缺乏对老小区拆迁地块内被拆迁人的生活状况、对拆迁的赞成度、拆迁给被拆迁人带来的显性隐性损失以及补偿安置标准如何接近实际等课题进行较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更谈不上将该研究成果作为是否符合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的依据之一。

拆迁过程中一些拆迁人员政策水平低,做思想工作能力差,不愿多与被拆迁人沟通、谈心,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更多地把拆迁希望寄托于行政强拆或司法强拆。甚至有些拆迁工作人员以此威胁被拆迁人,造成拆迁双方情绪对立,矛盾激化。

其次,作为被拆迁人的主体-市民,住房象征着家庭的归宿和避风港,住房是家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财产。他们面对拆迁,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对自己长期居住的面积小、户型差、年代久、环境差的住房感到厌倦,迫切希望圆上自己一个设施齐全的、明亮宽敞、环境优雅的新房梦,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留恋旧房所具有的区域优势(如入学、就医、购物等)以及对故居多年的感情,他们不大愿意为搬入新房掏出自己不多的积蓄甚至幻想能通过拆迁从经济上有所得益。

所以被拆迁人普遍的想法是要通过拆迁使自己原有的房产增值,并对此有较高的期望值。随着拆迁旧城区地块的增多,以及市中心房产的快速增值,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老小区被拆迁人对拆迁补偿安置金额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极少数人以维护自己合法居住权为由喊出天价,以至于拆迁难度越来越大。再次,围绕又好又快建设和谐城市的总体要求,政府把旧城改造、拆旧建新作为造福市民、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的一项民心工程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对此广大市民有目共睹。

一方面,房地产企业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GDP的增长、改善了城市的形象、解决了大量的就业,等等,房地产企业自然对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各级政府出于全局考

量坚定地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土地性质属国家所有,政府代表国家处分国有土地并且通过拆迁、收储、拍卖、出让国有土地给房地产企业,使国有土地增值并收益,同时又为地方财政创收,一举两得。

应该说政府在这几年的拆迁中,为和谐拆迁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加补偿标准,派出拆迁工作组协助拆迁,加强对拆迁的监督、协调,举行拆迁听证等等,尽量使整个拆迁过程公开透明,拆迁工作总的来说是健康有序、平稳发展的。

但是,政府在拆迁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应不断研究拆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出台新的政策。如加强对城市的科学中长期规划,避免随意修改既定规划导致房屋新建不久就惨遭拆迁;严格控制拆迁规模和范围;提高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门槛;拆迁决策前进行民意调查;提高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使之与市场接轨并更贴近实际;加强对拆迁人在拆迁中暗箱操作的监督并加大处罚力度;从拆迁人的拆迁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用于对有特殊困难的被拆迁人进行补偿,等等。

在拆迁过程中,拆迁人更多地考虑按法律、政策依据进行拆迁安置补偿,而被拆迁人则更多的强调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合情合理的诉求虽不一定合法但拆迁人必须考虑,双方的争议焦点主要表现为双方对拆迁房屋的评估价值(包括权证面积与非权证面积、每平方价格、营业房与非营业房)、货币补偿标准、是否原地安置以及被拆迁人的隐形损失等几方面,由于争议的金额高达数万至数十万元,故纠纷的双方互不相让,而拆迁人为缩短拆迁周期,不愿做过多的调解工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至于拆迁双方矛盾激化,甚至引发伤亡事件,既影响了拆迁的进程,又影响了社会安定。

上一篇:规范库管理范文下一篇:感谢人的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