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经济问题范文

2024-06-24

农村发展经济问题范文第1篇

1.1 农民收入比较低

农民是完全靠土地生存的, 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民收入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近年来, 很多农产品低价运行、频繁波动, 增产也不增收, 国家出台政策取消最低农产品保护价格收购以后, 导致粮食价格持续走低, 产量虽然提高, 但农民的腰包并没有鼓起来。一些人为的恶性循环竞争, 争相调低农产品价格, 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收入与效益。

1.2 农业科技发展滞后

在大力推行改革创新以来, 虽然我国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 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没有做到全覆盖, 力量非常薄弱。目前, 经费短缺、人员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不灵等因素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普遍原因, 推广宣传的力度也远远不够。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

农村人口占据我国很大比例, 随着土地的不断流转, 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未来,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 农村人口只增不会减。同时,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 机械化作业逐渐推广, 会有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下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

1.4 农民贫富差距很大

当前, 贫富差距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上日益凸显, 发展极为不平衡, 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财富总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 而大多数人甚至连温饱都达不到, 低收入人群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

2 主要对策

2.1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就要严格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思路与原则, 大力创新, 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潜力。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和能力, 研究农业新品种, 告别品种单一的劣势, 多选择一些优良品种进行大规模种植, 不再一味的种植, 要学会考虑市场的需求, 真正让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依托地区资源优势, 突出区域特色, 大力培育特色, 打造精品, 逐步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就需要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农民, 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劳动技能。要寻找专业的农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民工讲课, 对农民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以及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深入农业生产现场的一线, 面对面、手把手的向农民传授先进实用的技术,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

2.3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是发展的第一要素, 我们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科技平台, 加大创新力度,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将科技与经济两者紧密的融合起来。二是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经费及设施投入, 只有在充足的资金基础上才能谈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民占我国人口很大一部分比例, 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阶段也是将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也应注意农村精神方面的同步发展, 只有在农村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农村经济才会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 农民才能从中获益, 从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关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形势下,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实现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 大力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农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范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与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2] 张长娟, 贺卫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J].学习论坛, 2005.

[3] 陈玉光.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农村发展经济问题范文第2篇

1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收入比较低

当前, 农村农的产品产量递增趋势并不是很理想, 一些农产品产量时高时低, 农民增产增收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无法得到保证。而且因为有的地区遭受洪涝、旱灾等, 引发了农产品产量普遍持续降低的现象, 导致了农产品单位产量明显降低。特别是近年来, 很多农产品低价运行、频繁波动, 增产不增收, 甚至出现了增产减收等不良趋势。取消最低农产品保护价格收购以后, 粮食价格持续走低, 粮食丰收却减收。农业的整体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主要由于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 既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也不能稳定农产品的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竞争, 争相调低农产品价格, 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收入与效益。而且农资价格居高不下, 既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也压缩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1.2 剩余劳动力过多

剩余劳动力过多, 是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国农村资源极为丰富, 可谓是地大物博。但是,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比较大, 人均占有资源相当比较少, 人多地少的矛盾尤为突出, 而按照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人均资源占有量, 合理的农业劳动力数量比较少, 必然就催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农村人口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同时,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 也必然会带来农业资源总量的持续下降, 而农业产业所需的劳动力也会持续减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这样, 明显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也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 更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3 农民贫富差距大

农民贫富差距大, 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劲。当前,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发展极为不平衡, 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全面发展。而且即便是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 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 财富逐渐在向少数人聚集, 而多少人则生活刚刚解决温饱, 甚至没有解决温饱, 低收入人群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那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 则大部分搬迁至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 严格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1.4 农业投入相对少

农业投入相对少, 加上其回报比较慢, 除了政府对农业产业进行投入外, 其他方面的资金几乎没有投入农业。因为资金的缺乏, 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 自然因素以及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时, 农业科技创新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受到了限制, 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有效正常运转, 导致了很多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运用处于被动状态, 不能很好地支撑农业生产的升级发展,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2.1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就要严格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思路与原则, 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 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要积极发展农业新的品种, 选择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如蔬菜、瓜果、花卉以及园林产品等, 进行大规模种植, 真正让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此外, 要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名、优、特农产品,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大力抓好优质水稻、烤烟、瓜果、牲畜、水产品等的生产发展, 以优质农产品挤占市场。依托地区资源优势, 突出区域特色, 大力培育特色, 打造精品, 逐步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就要把培训农村劳动力纳入整体工作规划,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着力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既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以及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深入农业生产现场向农村劳动力传授先进实用技术, 认真帮助他们提高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此外, 要稳步推进小城镇化建设, 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以及非农产业转移。同时, 通过内外转移相结合, 逐步降低农村人口,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与经营。

2.3 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就要按照资源、资产、资金和技术集中的原则, 通过利率、税收、贷款、融资和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与优惠, 重点向农业产业倾斜。要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率好、质量优的农业产业。同时, 要结合区域的实际,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积极组建一批市场好、效益高、潜力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逐步形成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的农业产业企业群体。并在农业生产经营上逐渐实现大、中、小企业有益互补、相互依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 积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市场化以及现代化程度, 防止恶性循环竞争。

摘要:当前,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农民收入比较低、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民贫富差距大、农业投入相对少等问题。笔者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并提出了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切实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 2008 (3) .

[2] 许绍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企业, 2008 (12) .

农村发展经济问题范文第3篇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影响和制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困境,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图对此问题形成比较系统、有一定意义完整的体系,对科学发展观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影响;制约;科学发展观;深层次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和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理论。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把这一理论称为“科学发展观”,并根据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对这一发展观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它既是科学的,又是可行的。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20世纪的后20年,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能否认由于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失衡”的现象,突出表现在: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我们以前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发展,过于追求GDP,而忽视了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发展观认为,无论经济还是社会,唯充分就业为大,怎样有利于就业就怎样发展经济,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高投资就业弹性,随着经济增长逐渐降低失业率。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发展观,是唯经济增长为大,以为只要经济高速增长,就业问题就会随之解决。事实证明恰好相反,我国近年由于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顾实际情况,片面重视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轻视最能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和中小企业,使投资就业弹性和经济增长就业弹性降低。1990年至2001年的11年,国有工业企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需要的投资额由22820元增加到338720元,增加13.8倍;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就业人数由100万人降至60多万人,因此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失业率越高,就业压力越大。失业问题又会加剧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升高到0.46,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跨进了收入很不平等的国家行列,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不符。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主要是失业、分配不公、“三农”、生态环境破坏、干部腐败和黄、赌、毒、黑、骗等问题,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对抗。

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是亿万农民的人均收入、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远远没有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所以,目前我国的小康社会仍然是不完全的、低水平的小康,有人形容城乡差别说:“城市人好像生活在西欧,农村人好像生活在非洲。”“三农”问题成了我国一切矛盾的焦点。”’

(二)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必然不惜重复建设、盲目生产,掠夺性开发土地,滥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不但祸及后代,也殃及当代。其中最严重的是发生了两轮“圈地热”。第一轮发生于1992年至1994年春天,共圈地1.5万平方公里(其中八成是耕地),超过当时城市用地1.34万平方公里。第二轮发生于1998年,至今已圈地36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过第一轮圈地,也超过当前城市用地面积。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06年地球生态报告》称: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量(自然资源消耗量)为1.6地球公顷,生态赤字为0.8地球公顷。比世界平均指数高近一倍。专家测算显示:仅“十五”期间我国生态赤字就达到5万亿元之多。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就是环境恶化、灾害加重、发展不可持续。

(三)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不协调的问题

经济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与消费失衡,造成不断扩大的供给能力与最终需求的缺口难以通过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予以消化;经济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过剩的生产能力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造成过大的贸易顺差,加之大量资本流入,导致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和国际收支失衡。有些地方片面重视外源性经济而不重视内源性经济发展。有些地方领导,为了显示政绩,追求外经贸高指标,上级对下级压任务,在区域之间开展对引进外资的“让利竞争”,实行“低地价”、“零地价”、“低税费”、“零税费”。对出口实行低价倾销,引发国外反倾销诉讼;低档商品出口遭遇技术、绿色等贸易壁垒障碍;过度降低关税,招引洋货对国内生产冲击。应当认识到,不是任何外资外贸规模扩张都是好事,只有那些能够获得优势互补和比较利益。并且促进国内发展的外资外贸规模扩张才是有益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47%。进出口总额增长率高于国内贸易增长率,2003年出口和进口总额增长率将分别超过30%和40%。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开放应当从着重扩大规模转向着重提高水平。

失衡也许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但是为了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要求我们自觉摒弃传统发展观,树立整体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时代的要求。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困境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是作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出来的。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新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说,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即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形态。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

速推进工业化,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这种过渡形态,延缓了社会转型的进程。突出的表现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按照所谓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划分,我国城市化显然是属于滞后型的。据联合国人居中心2001年6月《世界城市状况报告》预测,20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将达到50%,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占60%,届时我国城市化将会超过这个水平。

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问题。农业问题是个效益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关键是提高农业效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要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下一步的经济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国家政策要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除了受工业化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城乡有别的管理体制;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城乡有别的投入机制。总之,体制性因素事实上形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相互隔离,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为了积极而又稳妥地实现这种转变,避免大规模社会变迁所可能产生的混乱和震荡,需要同时从城乡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注意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就业的机会和生存的条件,以及加强公共管理,等等;另一方面,是妥善处理农村土地问题,避免还没有长期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根本没有非农职业的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沦为流民。在这两个方面目前都存在着许多尖锐矛盾,有许多政策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就是要以体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各项制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使城乡经济体制向不断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方向转变,为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第二,推进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换社保”的政策;第三,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第四,促进最低生活保障向农村延伸,逐步扩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第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福利水平;第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七,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第八,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适当扩大乡镇政府服务半径,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二)统筹区域发展,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共同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这是我们党从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担当起新的历史责任,丰富并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总体要求是: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切实加强薄弱环节,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在布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划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政策上,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在机制上,鼓励东部地区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步骤上,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地区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差距,要小于区域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一般说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因此,归根结底,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性质有所不同。

(三)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只有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社会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始终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保证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社会全面发展而言,就是要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各族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财

政支出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困难群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民生的发展项目,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在上学、看病、住房、用电、饮水、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遏制毒品和艾滋病的蔓延,维护全体人民的身心健康。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已经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经济快速增长已经使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社会生活高度发达已经使自然环境呈现恶化状态。人类的社会实践证明,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出现的大问题。它制约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把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同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

由于基数过大和增长惯性,我国人口是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的态势。综合各方面的预测结果,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14.5-14.9亿,2035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或者稍多一些。人口问题是三句话: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解决因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各方面的“统筹”,都要从中国有十多亿人口的基本国情出发。

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长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经济快速增长使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与日俱增。资源约束将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不能不考虑这种基本事实。例如,水资源短缺很难通过国际贸易解决,在缺水地区不能发展高耗水工业,城市化要考虑水的承载能力。GDP翻两番,资源消耗绝不能翻两番,甚至不能翻一番。一靠技术进步和节约,二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因为第三产业资源消耗少。过去20年经济增长9%以上、能源消耗增长4.2%的经验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

环境问题我们早已有所觉悟,提出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际上仍然没有能够避免。这和发展阶段有关。总的情况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未经处理的污染物排放量将继续增长。在环境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国内有研究报告估计,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有报告称,在人口达到高峰之前,环境恶化的局面很难根本扭转。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不能不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也直接关系人类生活质量。人和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振兴中国的经济

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我们面临着与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与10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我国已经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世界。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资源大国。我国的所需资源和产品出口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迅速提高。我国即将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以及针对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世贸组织某些条款对我国出口的限制。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调整增长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在1980-2000年间,按照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是14%,仅次于美国的20.7%。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处理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关系。市场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为此,我国实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有应对国际经济摩擦的思想准备和积极进取的措施,包括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制定国际经济摩擦的应对机制,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建立双边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关系,消除WTO条款的负面影响,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提供国际援助改善贸易环境等,以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最终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是“共赢”的局面。

统筹就是兼顾。对于执政党和政府来说,统筹兼顾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这一系列“统筹”,都是从对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来说的,都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也可以说,发展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单纯讨论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说是狭义的发展观,经济发展也有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是广义的发展观,这同样存在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人们认识的规律,实践的进步,是从狭义的发展观逐步走向广义的发展观。

实行这“五个统筹”,也有一个如何相互协调。突出重点和分阶段实施的问题。“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对集中地抓好某些方面的统筹协调。例如。在农村经济比重大的地区和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和比较高的地区,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自然条件比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统筹协调的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农村发展经济问题范文第4篇

一、当前农村体育发展所遇问题

(一) 经济不发达

农村大多地处偏远上去,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通, 经济欠发达。相对而言, 经济来源大多为农业生产, 农业为当地主导产业。农户白日辛苦劳作, 特别是在农忙时节, 无更多时间与精力它顾, 参与人员数量不足, 自然体育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二) 运动意识不高、不到位

农村部分人意识不到体育事业的重要性及积极影响, 把体育运动当做一种负担, 如果有时间的话, 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一些消遣娱乐节目上。一些家长朋友一心通过搞好学生学习, 以改变命运, 而忽视了孩子个性化的发展, 忽视了体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体育事业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另一方面是对人心智的锻炼, 在从事体育事业过程中, 收益颇多。

(三) 体育设施不齐全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大都来自政府资金投入, 农村缺乏如同城市中较为完备的公益组织, 而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中又经费有限, 政府更乐意把资金用于解决民生工程等的一些硬件设施上, 在地方体育发展上投入就很少了。农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不需要也难以建立起较为完善体育体系。

(四)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

体育事业在地方上的发展未纳入官员绩效考核, 地方积极性不高, 导致了上层不重视, 基层不关注。如何通过制度体制设计上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是当下为谋求体育事业在基层发展的工作重点。

(五) 运动项目过于单一

在农村的体育器材、体育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中, 由于地方资金有限, 地方有限, 缺乏大中型体育场所、设施, 体育项目也显得过分单调, 往往设立的都是成本低、易于建立的体育器材。

二、解决农村体育发展缓慢的措施

(一) 强化认识, 加强宣传

当地政府要组织相关宣传活动, 调动起当地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在农村开展系列宣传会,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在农户闲时, 如傍晚, 在村委会、农户聚集区, 实地讲解体育事业的好处。

(二) 文化下乡与基层体育发展配套使用

将体育发展与文化发展捆绑, 在文化下乡宣传文化的同时, 完善体育中一些基础设施, 通过文化站的修建, 带动地区体育发展。

(三) 举办体育竞赛

由县体育主管部门牵头负责, 在乡村举办体育竞赛, 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让人们在比赛中领会体育的乐趣, 感受体育所特有的美感。

乡村体育的发展如同一个风向标时刻监测着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们通过参与其中就能感受到来自体育所特有的美。乡村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 导致了一部人游离在体育外围, 因此, 通过各种渠道切实解决体育下乡至关重要。

摘要:体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备受关注, 城市体育事业伴随着其他配套设施的同步跟进, 正变得愈加兴盛发达。而农村一般地处偏远山区, 缺乏相应硬件支撑, 在如今体育大发展背景下, 农村体育呈现停滞状态。如何解决城市与农村两者间体育发展不平衡, 成为学者研究重点, 期望从制度构建角度入手, 解决农村体育发展停滞的问题。

农村发展经济问题范文第5篇

1 当前重庆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1.1 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2016年重庆市气候适宜,农作物长势良好,种养殖业发展势头较好。

1.1.1 粮油生产基本稳定

春耕春播有序开展,预计重庆市大春粮食播种面积172.2万hm2,同比减少1.5%,主要是2016年国家开始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小春作物进入收获阶段,目前油菜收获完毕,小麦处于乳熟—收获期。大春作物苗情稳定,长势良好,中稻处于返青期,玉米处于七叶期。

1.1.2 生猪、家禽养殖保持平稳,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养殖延续较快增长

一季度出栏家禽、牛、羊分别为7491.9万只、10.5万头、84.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2%、5.3%、9.7%;出栏生猪547.4万头,下降5.9%。

1.1.3 蔬菜产量稳定增长

2—4月重庆市蔬菜处于冬春蔬菜生产交替期,5月份开始进入地产蔬菜采收高峰期,蔬菜生产呈现上市品种和数量双增的格局。

1.2 农民就业和收入平稳增长

2016年以来,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随着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深入推进,回乡创业积极性较往年提高。据调查,2016年春节市外返乡过年农民工大部分已再次外出务工,约有30万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2.3%,较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主要是一季度多数农民工返乡过节,加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水平增长难度加大。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8.9%,较上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主要是春节节日效应带动供需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生猪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带动经营性收入增加;但同时由于一季度正值春耕生产,在土作物也正值生产发育期,种植业以费用投入为主,除部分设施农业以外,基本上没有实现收入,致使经营净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中增速最慢。

1.3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良好

随着农产品市场逐步完善,乡镇商圈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村商业网点不断增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农民消费支出逐年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1—3月重庆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5.16亿元,同比增长13.8%,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明显快于城镇消费增速,且差距不断扩大。农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生活消费支出稳步提高,教育支出、婚丧嫁娶、住房消费仍是农村家庭的重要消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支出逐年提高。同时由于气温回升、阳光明媚、交通条件改善,以及春节、清明、“五一”节日效应带动,重庆市各大乡村旅游片区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踏青、健身休闲、赏花观光(表1),有效促进了农村交通、食宿、购物、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增长。

1.4 农业农村投资项目有序推进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加之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投资工作有序推进,但增速有所放缓。1—3月重庆市第一产业投资累计达68.43亿元,同比增长5%,较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农田水利项目有序推进,2.7万口山坪塘整治、94.56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重庆市大中型灌区农田灌溉等项目加快推进,有效解决了群众饮水难和灌溉难问题。美丽乡村加快建设,以完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农村投资不断加大,重庆市20个区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社区化建设试点,探索将城镇社区建设管理理念引入农村,构建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管理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发展新模式。

注:资料来源于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1.5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重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成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不仅缓解了农产品卖难、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还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优化了农产品供应链。目前,重庆秀山、酉阳等8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在秀山、云阳等建设15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570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点,初步建成包含县级电商公共配送中心、乡镇和村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站(点)建设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畅通了双向流通渠道。同时,在重庆较为活跃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已超过100个,触网销售的农产品多达500余类农产品。主要包括淘宝、京东、苏宁等全国性电商巨头和香满园、亿农加、天农八部等重庆本土平台,基本形成了综合专业互补、市内市外并存、民营国有共生、大中小并进的多元共处发展格局。

1.6 农村改革有序推进

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农业财政投入股权化改革在20个区县试点,有效增加了农民的分红收益。通过推行差异化扶持政策,加大规模经营农户、农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政策扶持力度,有效调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重庆市政府印发《促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方案》,提出从10个方面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通过梯度转移、产业带动、搬迁安置、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低保兜底,加快推进重庆市7个贫困区县摘帽、885个贫困村销号、60万人脱贫。

2 当前重庆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仔猪高价位抑制了补栏积极性

目前,重庆市活肉猪、猪肉价格19.15元/kg、28.76元/kg,同比分别增长56.89%和39.03%,与此同时仔猪价格也涨至历史高点,达到30.12元/kg,同比涨幅达81.93%,养殖成本大幅提高。即养殖户购买1头15kg重的仔猪价格需要900~1000元,较2015年初涨了近1倍,鉴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仔猪高价位抑制了补栏积极性,目前养殖户仔猪补栏以自繁自养为主,且补栏较为谨慎,不少养殖户表示短期内不会考虑较大规模的增加能繁母猪和扩大养殖规模[1] 。重庆市养猪户占农户比重28.1%,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1个百分点。同时,受春节节日效应影响,1、2月重庆市生猪存栏量持续减少,加之3月以来由于补栏成本大幅提高,补栏积极性不高,生猪存栏量增长缓慢,因此短期内猪肉将仍呈供应偏紧格局,进而支撑猪价高位运行。

2.2 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

目前,重庆发展农村电商普遍存在的好产品较少、物流配送难、人才寻找难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的瓶颈。(1)由于农业发展集聚程度不高,农特产品产业布局小而散,供应量达不到规模,品牌效应不强,能够提供的高质量、高效益的产品有限。(2)由于农村物流网络不发达、配送成本高,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度较大。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商品大多数是要通过物流才能送达到消费者手上,而目前物流公司配送范围很难覆盖大多数村落,加大农村消费者取货的难度;同时网购商品一旦出现问题,退换货与维修等售后也将难以落实。(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信息反应迟钝,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而懂得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很少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严重缺乏。

2.3 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仍然偏重

由于重庆市去冬今春气温偏暖,降雨偏少,多雾天气居多,这种气候条件造成越冬害虫成活率高。截至目前,重庆市小春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43.25万hm2(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72%。如小麦条锈病在丰都、綦江、云阳等局部田块最高病叶率达100%。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长7.6%,忠县局部田块最高病穗率83.3%。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长7.39%,丰都、潼南、永川局部田块最高病株率100%。大春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6.43万hm2(次),较上年同期减4.9%,但部分地区病虫害发生较上年偏重。由于4月下旬以来的持续阴雨天气,马铃薯晚疫病在中低山发生面积上年同期增长39.13%,黔江、忠县局部田块最高病株率90%。水稻1代二化螟枯鞘危害开始发生,已在綦江、涪陵、秀山、黔江、石柱、武隆等地见虫。玉米螟开始危害,发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长4.5%。

3 促进重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管理服务,稳定农业生产

加强大春作物田间管理,适时追肥、调控好大田湿度,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保证作物良好长势。利用有效降水时机,继续做好农田水利工程蓄保水,同时加强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防范。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种养积极性。强化农业生产监测信息、农产品市场供给信息、强化生产信息与市场信息互动作用,强化农机农技深度融合,大力推广以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为突破口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切实解决农业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稳定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继续做好生猪饲养管理,加强疫病防控,稳定生猪价格,以市场手段引导养殖户理性养殖,避免大规模“一窝蜂”式的补栏、出栏[2] 。

3.2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村商业模式

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对接整合优势资源,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传统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运营网络,构建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鼓励发展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为农民提供优质、实惠、可追溯的农业生产资料。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一网多用,缩小城乡居民在商品和服务消费上的差距。提高电子商务扶贫开发水平,提升贫困地区交通物流、网络通讯等发展水平,增强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推动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销售,增加贫困户收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村道路及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3] 。

3.3 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扶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结合市场需求,全面落实产业精准扶贫,大力推进七大特色产业链建设,引导城市资本、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布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同时,按照五大功能区产业发展基础和重点,积极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发展产业链配套。积极开发创业项目,构建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加大创业融资支持、财政资金引导、减税降费力度,鼓励更多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

摘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农业内涵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2016年以来,重庆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但也存在仔猪高价位抑制了补栏积极性、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仍然偏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等问题。建议加强作物田间管理及灾害性防范,稳定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村商业模式;推进特色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农民就业,农村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 虞华,张士洲,原娟娟.供应偏紧格局依旧后市猪价高位调整——2016年1季度我国生猪生产现状及后期走势分析[J].饲料广角,2016(5):22-25.

[2] 刘丹.生猪价格“撑杆跳”补栏谨防“一窝峰”[EB/OL].http://www.feedtrade.com.cn/additive/AJSsupply/2064047.html,2016-04-13.

农村发展经济问题范文第6篇

1.1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完善情况是作为衡量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农村发展得到了重视, 在多年的通过努力下, 我国农村已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然而,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很多农村甚至还没有实现公路的互通。人们日常所需的用水还需要自己去挑, 不能够实现家家有自来水, 排水排污设施则更未普及。村民的生活废水、污水、养殖废弃物等随意排放, 导致农村环境急剧恶化。不断恶化的环境从质和量方面影响了农产品,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 农村水利设施的减灾能力不强、对大型水库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标准化的农田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不高、农村的医疗设施不到位等等多方面原因, 致使目前我国许多农民的生活仍旧比较困难, 经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1.2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民的收入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纵观近年来,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旨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然而, 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 每年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导致农民收入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近年来, 很多农产品低价运行、频繁波动, 增产也不增收, 国家出台政策取消最低农产品保护价格收购以后, 导致粮食价格持续走低, 产量虽然提高, 但农民的腰包并没有鼓起来。另一方面, 相较城市而言, 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 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并且其差距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2013年我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605元, 扣除物价因素相比前一年则增长了5%, 从这数据表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变慢, 相反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却不断加快, 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越穷的人越穷, 越富的人越富,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应对策略

2.1 完善农村基础建设

解决农村基础建设落后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应注意到农村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 在政策方面, 国家应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相关的扶持制度, 在城镇与农村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 旨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差距。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农村基础建设进行某方面的侧重, 可以更好的发挥当地的优势。此外, 还要不断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形式, 只有同时吸纳多方面的资金, 才能保证农村基础建设的顺利进行,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因此,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迫在眉睫。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 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第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战略思想, 大力创新, 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潜力;第二, 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 协助他们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改进劳动技能, 培养出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农民, 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第三, 一方面, 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另一方面, 则是增加资金投入, 只有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经费及设施投入, 才会有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农村经济问题由来已久,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探索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经过几十年的尝试与改进, 农村的发展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 然而距离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摘要:自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就目前而言, 我国仍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仍是现阶段影响我国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做初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沈家文.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1) .[1]沈家文.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1) .

[2] 唐怀念.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现代商业, 2012, (21) .[2]唐怀念.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现代商业, 2012, (21) .

[3] 方进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 2013, (11) .[3]方进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 2013, (11) .

[4] 程晓梅.农村经济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 2013, (36) .[4]程晓梅.农村经济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 2013, (36) .

[5] 蒋洪昌.提高农经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繁荣[J].吉林农业, 2016, (01) .[5]蒋洪昌.提高农经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繁荣[J].吉林农业, 2016, (01) .

[6] 李杨.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 2017, (05) .[6]李杨.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 2017, (05) .

上一篇:年度教务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奶茶店开店流程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