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范文

2023-09-21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篇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注意: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21、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注意: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2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2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注意: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5、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注意: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1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注意: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注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3、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4、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注意: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5、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6、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注意: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7、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9、、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注意: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10、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

(注意: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1、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很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1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注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3、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注意: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15、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7、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8、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9、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注意: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0、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注意: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1、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意: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22、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注意: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23、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注意: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注意: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2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注意: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注意: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原因和结果可以任意转化。

(注意:转化是有条件的,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5、只要是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注意: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先行后续的特点,而且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6、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注意: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7、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

8、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9、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0、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注意: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注意: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注意: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注意: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注意: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每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 (注意: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17、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9、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注意: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注意: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注意: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3、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注意:前对后错)

24、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注意: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注意: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7、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8、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注意: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9、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这是知识的混淆)

31、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注意: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3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

(注意: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注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注意: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注意: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注意: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注意: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注意: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1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16、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 (注意: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

1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8、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9、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注意: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20、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

(注意: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

21、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2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4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注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5、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注意: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注意: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注意: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

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

(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注意: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点解析

第一单元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

1、哲学与世界观 联系:(1)二者对象相同,即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2)二者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而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世界观与方法论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发展要以哲学为指导。

二、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

区别:二者具有物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联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所以二者是共性和个性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三、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四、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

五、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

2、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

5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3、总之,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因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因而,从实际出发就只能从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注:对问题(1)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问题(2)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七、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它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只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二)16至18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

3、唯心史观──用唯心主义观点观察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三)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二单元

一、联系的地位,特点

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因果性。

二、联系是客观的与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否矛盾

(1)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

(2)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是失败。

三、物质的根本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根本属性

(1)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就物质相对于意识现象而言所独有的性质──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属性占有重要地位。

四、运动、变化、发展关系

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三者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僵化的。

区别:(1)定义不同: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指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观点相对立。变化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成都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的不断更替过程。

(3)范围、深刻程度不同: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五、具体科学规律与哲学规律关系

区别:(1)具体科学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2)而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

联系:研究哲学规律是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基础。研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六、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二是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三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联系:(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去发现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达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能解放,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谈不上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二者都是我们的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区别:(1)二者含义不同

(2)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解放思想侧重于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尊重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第三单元

一、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

三者有密切的联系: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

6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二、哲学上讲的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别

(1)概念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逻辑矛盾是指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2)存在的范围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而逻辑矛盾只存在于思维领域,且在思维领域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逻辑矛盾。

(3)反映的角度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从动态方面来反映事物,是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侧面来讲的;而逻辑矛盾是从动态方面反映问题,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断定。

(4)存在的性质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逻辑矛盾是主观的。

三、矛盾分析的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内在联系

1、从空间上看,普遍性──事事有矛盾(各个事物包含的矛盾是不是都一样吗?)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2、从时间上看,普遍性──时时有矛盾(每个事物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 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3、从空间上看,即使把每一个事物内部不同的矛盾方面相比较,也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特殊性。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相同点:二者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二者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不同点:(1)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2)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各有其特点,反对一刀切。

六、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都是错误的

事物的特殊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而普遍性则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个性,只是概括出了他们的共同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二者既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区别:(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主要矛盾有一个,次要矛盾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一个,矛盾的次要方面有一个。

(2)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容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4)二者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不可忽视一般。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主流和本质,但又不可忽视支流。

联系:(1)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2)二者都要求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3)主要矛盾中包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八、“两点论两分法”和“与重点相统一中的两点论”的比较

区别:(1)含义不同,“两点论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而“与重点论相统一的两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二者依据不同。前者哲学依据是矛盾普遍性原理;后者哲学依据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而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都属于矛盾特殊性。

(3)二者强调的内容不同。前者只强调两点,强调全面;后者强调的是带有重点的两点。 联系:(1)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的“与重点论相统一的两点论”中的两点,实质上与普遍性原理要求的“两点论”中的两点论是相同的。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范文第2篇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注意: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21、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注意: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2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2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注意: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5、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注意: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1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注意: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注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3、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4、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注意: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5、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6、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注意: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7、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9、、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注意: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10、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

(注意: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1、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很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1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注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3、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注意: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15、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7、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8、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9、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注意: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0、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注意: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1、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意: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22、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注意: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23、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注意: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注意: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2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注意: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注意: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原因和结果可以任意转化。

(注意:转化是有条件的,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5、只要是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注意: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先行后续的特点,而且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6、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注意: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7、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

8、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9、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0、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注意: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注意: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注意: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注意: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注意: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每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 (注意: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17、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9、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注意: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注意: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注意: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3、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注意:前对后错)

24、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注意: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注意: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7、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8、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注意: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9、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这是知识的混淆)

31、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注意: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3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

(注意: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注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注意: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注意: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注意: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注意: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注意: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1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16、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 (注意: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

1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8、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9、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注意: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20、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

(注意: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

21、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2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4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注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5、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注意: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注意: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注意: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

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

(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注意: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点解析

第一单元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

1、哲学与世界观 联系:(1)二者对象相同,即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2)二者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而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世界观与方法论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发展要以哲学为指导。

二、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

区别:二者具有物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联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所以二者是共性和个性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三、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四、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

五、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

2、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

5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3、总之,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因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因而,从实际出发就只能从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注:对问题(1)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问题(2)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七、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它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只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二)16至18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

3、唯心史观──用唯心主义观点观察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三)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二单元

一、联系的地位,特点

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因果性。

二、联系是客观的与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否矛盾

(1)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

(2)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是失败。

三、物质的根本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根本属性

(1)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就物质相对于意识现象而言所独有的性质──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属性占有重要地位。

四、运动、变化、发展关系

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三者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僵化的。

区别:(1)定义不同: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指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观点相对立。变化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成都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的不断更替过程。

(3)范围、深刻程度不同: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五、具体科学规律与哲学规律关系

区别:(1)具体科学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2)而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

联系:研究哲学规律是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基础。研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六、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二是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三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联系:(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去发现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达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能解放,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谈不上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二者都是我们的党永葆生机的法宝。 区别:(1)二者含义不同

(2)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解放思想侧重于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尊重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第三单元

一、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

三者有密切的联系: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

6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二、哲学上讲的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别

(1)概念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逻辑矛盾是指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2)存在的范围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而逻辑矛盾只存在于思维领域,且在思维领域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逻辑矛盾。

(3)反映的角度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从动态方面来反映事物,是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侧面来讲的;而逻辑矛盾是从动态方面反映问题,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断定。

(4)存在的性质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逻辑矛盾是主观的。

三、矛盾分析的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内在联系

1、从空间上看,普遍性──事事有矛盾(各个事物包含的矛盾是不是都一样吗?)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2、从时间上看,普遍性──时时有矛盾(每个事物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 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3、从空间上看,即使把每一个事物内部不同的矛盾方面相比较,也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特殊性。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相同点:二者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二者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不同点:(1)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2)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各有其特点,反对一刀切。

六、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都是错误的

事物的特殊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而普遍性则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个性,只是概括出了他们的共同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二者既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区别:(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主要矛盾有一个,次要矛盾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一个,矛盾的次要方面有一个。

(2)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容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4)二者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不可忽视一般。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主流和本质,但又不可忽视支流。

联系:(1)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2)二者都要求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3)主要矛盾中包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八、“两点论两分法”和“与重点相统一中的两点论”的比较

区别:(1)含义不同,“两点论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而“与重点论相统一的两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二者依据不同。前者哲学依据是矛盾普遍性原理;后者哲学依据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而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都属于矛盾特殊性。

(3)二者强调的内容不同。前者只强调两点,强调全面;后者强调的是带有重点的两点。 联系:(1)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的“与重点论相统一的两点论”中的两点,实质上与普遍性原理要求的“两点论”中的两点论是相同的。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范文第3篇

2、望梅止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会不同。

4、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5、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唯心主义。

7、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8、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9、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0、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1、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2、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事物,必然事与愿违。

13、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5、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6、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7、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稳定和相对静止。

18、高瞻远瞩———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难处理好。

20、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2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3、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2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点看问题。

25、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6、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7、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29、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0、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1、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促进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

3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3、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 1 页 共 5 页

3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是符合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6、以卵击石;螳臂挡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37、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8、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3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40、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4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善于从矛盾的转化方面来看问题。

42、教学相长———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43、满招损,兼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45、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4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矛盾的特殊性。

47、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8、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49、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50、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的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51、画龙点睛;提纲契领;纲举目张———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52、统筹兼顾———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53、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主次矛盾关系。

54、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主要矛盾)。

55、白璧微瑕———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要从整体出发。

57、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5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事物的量的积累。

60、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质变。

6

1、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6

2、当机立断;机不可失———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6

3、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

4、顺水推舟———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6

5、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6

6、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

7、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6

8、人定胜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夸大。

6

9、愚公移山;事在人为;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办事情才能成功。

70、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7

1、鞭辟入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 2 页 共 5 页

7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要反对经验主义。

7

3、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7

4、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

5、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7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7

7、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

8、叶公好龙———害怕实践,逃避实践。

7

9、真金不怕火炼———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80、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不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和学习是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

8

2、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8

3、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8

4、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8

5、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二、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和揭示的哲学观点汇总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第 3 页 共 5 页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第 4 页 共 5 页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

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范文第4篇

1 构建情境教学, 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良好、积极的教学情境, 不仅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作为高中学生而言, 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 仍然会出现不能对新知识很好的提取和利用的现象, 对其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主动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做好衔接, 这样就会把前后知识相联系, 结合图式理论, 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网络,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们知道, 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启发、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情景教学, 以学生的视角, 让学生参与其中, 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如在讲述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这样讲解内容, 促进知识的迁移。首先让学生回忆历史上所学的有关民主革命的史实, 对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出现的正确和错误路线进行对比, 认识两种路线在根本上的区别, 明确从实际出发与制定路线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 教师可以转变思路, 创设情境, 让学生参与其中,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实现主体参与式学习。首先让学生结合情境和以往学习过的知识,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主动谈谈主观与客观具体统一与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的理解, 也可以通过描述生活中的实例, 然后开展小组讨论, 对此进一步整合观念, 理解知识内容, 然后教师评析学生的观点, 并一一解析学生理解的对与错,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领会课堂内容。这种创设一定得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起到了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效果。

2 整合学情与教材,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而来的, 但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却并非学生所有的认知结构。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意掌握教材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基本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还要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不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 优化课堂教学安排, 整合学情和教材知识, 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在此过程中, 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安排和整合教学程序, 让学生能感觉到知识的层层递进, 相辅相成。如在学习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这部分内容时,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的相关知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为此, 教师在设计时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 理解企业兼并、企业破产概念。让学生从理论上懂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优胜劣汰, 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所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出现兼并和破产就显得极为正常了, 并且这也算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者经济现象, 这是激励企业跟新技术装备, 改善经济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2) 理解兼并意义和作用。 (3) 掌握知识核心:“强强联合”。 (4) 了解企业破产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从易到难, 层层深入, 而且之前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为掌握下一个知识点打下了基础, 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3 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 实现知识迁移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现知识的迁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 忽视对其理解或者前后联系, 从而出现知识点之间的割裂, 学习难度也日渐增强, 知识这部分学生日渐失去对学习政治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在平日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强化认知, 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运用比较法。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 虽然看上去相对独立, 但是他们之间都存在者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 弄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对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清晰度稳固度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比较法, 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进而提高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频率, 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如讲解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作用的三点表现时, 就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区分“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主导———国有经济;支柱———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不同。此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举一反三,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同时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摘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政治教学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众所周知, 充分地利用知识迁移可以促进有效性教学的实现, 优化高中生的认知结构,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本文中, 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历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 将从怎样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等方面, 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进行探讨, 希望能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知识迁移,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陈慧玲.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的问题研究[J].大观周刊, 2012 (3) .[1]张陈慧玲.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的问题研究[J].大观周刊, 2012 (3) .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范文第5篇

1、《草原》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戏剧《茶馆》、《龙须沟》。

《草原》情景交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四个画面,体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背诵

1、2自然段)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意思是说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总结了全文。

2、《丝绸之路》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至罗马,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我还知道古代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都与这条道路有关。

3、《白杨》作者袁鹰,这篇课文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借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背诵第12自然段)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通过记叙建设者们穿越冻土区、战胜恶劣天气、克服极度缺氧三大难题,使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的奇迹的故事,赞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以及出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5、日积月累: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1、《牧童》描绘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喧嚣,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刻画了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背诵默写)

《舟过安仁》表达了诗人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他们聪明伶俐的赞赏之情,两小童:无忧无虑,天真、可爱、聪明;(背诵默写)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清平乐”词牌名,“村居”题目,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大儿、二儿:孝顺懂事,小儿:顽皮可爱。(背诵默写)

我知道的描写儿童的诗:(自己补充印象深刻的)

2、《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了20世纪二十年代主人公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课文写了四件事:观察骆驼咀嚼、谈骆驼戴铃铛、想替骆驼剪毛皮、问夏天骆驼去哪里,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3、《祖父的园子》作者萧红,选自《呼兰河传》,表现了作者儿时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幸福、自由、快乐的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童年的发现》作者是俄国费奥多罗夫,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人物形象:求知若渴、天真无邪,有惊人的想象力。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例子: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

5、《儿童诗两首》

《我想》作者高洪波,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童年的水墨画》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

日积月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1、《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南朝刘义庆。杨氏之子:风趣、机智。中心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背诵全文)

①甚:很;②惠:同“慧”,智慧;③诣:拜见;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 ⑥曰:说;⑦未:没有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二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孔雀既然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2、《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斗智,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晏子形象:机智聪明、爱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相关成语:举袖为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3、《半截蜡烛》是一个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法国,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伯诺德夫人一家特点:机智、勇敢、爱国。

4、《打电话》是马季和郭启儒合说的相声,用夸张手法讽刺了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日积月累: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1、《再见了亲人》作者魏巍,时间:1958年;地点:朝鲜;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本文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

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 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起侵略者。 三个反问句。

2、《金色的鱼钩》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老班长形象: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最后一句的理解:鱼钩虽然长满红锈,但它却象征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3、《桥》中老支书在生死关头沉稳、果断,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形象: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

本文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4、《梦想的力量》中加拿大男孩瑞恩的梦想是:“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瑞恩形象:善良、坚定执着。

《程门立雪》描写了杨时、游酢去拜访程颐的故事,赞扬了尊师重道的精神。 日积月累: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1、《将相和》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作者是汉代司马迁,采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在这部著作里有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等,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中“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和好,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为背景,写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蔺相如形象: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 廉颇形象: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2、《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四十六回改编,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这部书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物形象。我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如:“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空城计”等。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识天文、晓地理,知人心,巧谋划。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周瑜:自负、嫉贤妒能。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多疑谨慎。

3、《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我知道的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行者武松、浪里白条张顺等,我还知道“拳打镇关西”、“误入白虎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醉打蒋门神”等故事。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这几件事。 武松形象:豪放、勇武、机敏、倔强。

4、《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第一回,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我知道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大闹天宫”、“龙宫借宝”等。

石猴形象: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日积月累: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 — 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 — 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 — 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 — 说变就变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

1、“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于西周后期,周幽王为了讨褒姒欢心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2700年前的人们利用烽火传递信息。

2、希腊人菲迪皮茨奔跑40多千米只是为了传递“我们胜利了”的信息。

3、1493年,哥伦布曾经用漂流瓶给西班牙女皇传递信息。

4、《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我们知道了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

1、古代,驿差长途跋涉.2、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3、现代,电报、电话.4、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理解网络的两面性:网络可以开阔视野,使人们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对外交流方便,获得各种信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有同学沉迷于网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下降;有同学甚至受不良信息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调查研究问题:

1、确定研究的问题.2、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3、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料.4、形成自己的观点.5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信息获取的途径: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观看影视节目、收听广播„„ 研究报告的写法:

1、问题的提出

2、调查方法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4、结论

5、诗句积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讲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

小嘎子:顽皮、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 胖墩儿:沉稳、憨厚、老实。

2、《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吴敬梓。 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作者清代曹雪芹,“凤辣子”就是王熙凤,描写她的诗句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课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示王熙凤性格。

王熙凤形象: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

4、《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告诉我们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到真本事。

5、《金钱的魔力》选自《百万英镑》,作者是美国马克.吐温。本文采取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托德形象:以貌取人、见钱眼开、傲慢无礼。 老板形象:逢迎拍马、唯利是图、圆滑世故。

6、《入木三分》讲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日积月累:

(描写外貌的)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描写神态的)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描写动作的)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描写语言的)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第八单元知识梳理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季羡林。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的景色指开花时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花的海洋这美丽的景象;奇特的民族指德国人爱花养花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的境界。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景色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揭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我们在班里轮流打扫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级图书角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背诵第三自然段)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有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2、《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的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的散文。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水上城市,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技术的高超、小艇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背诵4——6自然段)

文中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的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

3、《与象共舞》 写了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4、《彩色的非洲》从非洲的骄阳蓝天、植物世界、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几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课文中心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日积月累: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 (俄国)普希金

补充: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梳理范文第6篇

1、识记字音

故垒(lěi) 还酹(li) 樯橹(qin?) 纶巾(guān)

公瑾(jǐn) 料峭(qio) 一蓑(suō) 萧瑟(s)

2、识记词义

(1)重点词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

何妨不妨

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如: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用在陈述句中。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一时时时

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如:一时多少豪杰。时时:常常。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3、名篇名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放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常见误区提醒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 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下阕先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 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 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 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 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一篇:冬季施工总结范文下一篇:中介租房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