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时光范文

2023-09-18

最后的时光范文第1篇

公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历 二月五日(周历四月五日),子贡前去看望已经病了的老师。

孔子在心里是有着感应的,他越来越想自己的学生了。颜回走了,子路走了,闵子骞走了,仲弓等人都走了,连儿子伯鱼也走了。老师知道,那个子贡该来看他了。果然子贡来了,上午的太阳从寒风里筛下,沐着正在悠然散步的自己的老师。子贡突然感动了,几十年的岁月里,就是这个人像父亲一样用全副的心血教育着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没有一天的懈怠。他看着这个病了的老师,拄着拐杖,风正动着他的白发与白了的胡须,仍然是那么的高大。高大之中,还更有一种飘逸与洒脱,铸于这金黄色的阳光里。一个想法就在子贡的心里萌动一如星辰升起在夜空里:这个人,眼前的这个老人,这个从百姓中来又归于百姓的人,肯定要成为有人类以来,最为不朽的人了。

子贡看到了老师那急切的眼神。他紧走几步,扑到老师的跟前,攥紧着老师的手。手是这样的冰凉,还有着微微的颤动,子贡本能的更加地攥紧了。他下意识地觉得,要通过自己的手,将自己的体温传给老师。但是他,突然在这寒风里感到着一股强烈的暖流,从这双冰凉的手上传达于自己的心上,还有袅袅的音乐在这暖流之上盘旋。有泪水就在子贡的脸上悄然滑落了。

老师似乎没有看到这些。他埋怨着子贡:“早该来了,怎么来得这么晚呢?”一边埋怨,一边将昏花的眼睛从子贡的头顶望向遥远的天际。有一声叹息,从他胸膛的深处露出。随之,孔子便唱起歌来:“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苍凉如钟,孤寂如磬,清纯如瑟,回响在寒风里。

唱着的老师又哭了。泪水如小溪般欢畅地流淌。子贡听到老师如歌的倾诉:“天下无道久矣,没有人能够尊奉我的主张,‘莫能宗予’。夏朝的人死了,要把棺材停在东厢的台阶上;周朝的人死了,要把棺材停放在西厢的台阶上;我们殷商的人死了,是将棺材停放在堂屋的两柱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中间,受人的祭奠,子贡啊,看来,我就要死了。”

子贡惊诧了。老师真的要死了吗?可是老师却像谈论四时运转一样的超然物外,虽然含着钟的苍凉,磬的孤寂和瑟的清纯,而那颗心却像这当空的太阳在微笑着灿烂着。

还有那阳光里闪着玉一样莹光的泪水,是老师在哭吗?

他知道,已经不用任何安慰。老师当然是在哭学生,哭自己,哭这个苦了天下苍生的无道的社会。但是这欢畅却又耀着玉的莹光的泪水,又是在欣悦地向这个仍然饱含着温情的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挥手作别,更是向着那个刻刻迫近的死亡,招手相迎。这泪水又分明是一条河流的使者,正将老师的生命导入于无际无涯的海洋。

齐鲁的旷野里,北风猎猎地吹着。

病了吗?脚步怎么会如此轻盈?踏在这片生于斯养于斯并将要没于斯的土地上,孔子的心里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的感觉。

七十三年的岁月,正踏出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他欣慰地看到,是他罄尽生命,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出了一片文化的沃野。他不能不想,走了之后,在这片沃野之上,还会因为小人的践踏而又荆棘榛榛吗? 孔子捋了一下被北风吹得有些凌乱的胡子,将目光洒向空旷的田野,也洒向自己曲折斗转的一生。他经验过多少小人的行径啊,也屡屡被那些得势的小人们所伤所害所欺所骗。

我们至今翻阅《论语》,仍然能够感受到孔子对于小人的憎恶与唾弃。他们是毁坏社会的蛀虫,也是毒化社会风气的苍蝇与蛆虫。在整个《论语》里,孔子有二十四次提到小人,只有四次是指平常的普通人,而二十次全是或刻画或直斥这种缺德的小人。

孔子在《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部分,就对这种小人进行了第一次刻画:“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会讲大道理,会往领导心里奏事,并能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但是有一条,就是不真做正经人。“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这是说小人的阴险。他明明对人心里藏着仇怨、嫉妒,却装出一副公允甚至亲热的样子,与人周旋,遇到机会就会暗咬一口,甚至可以致人以死地。

正如小人是君子的一面镜子一样,孔子也好把君子当作一面镜子,用君子的光明与磊落,照出小人的小与卑鄙与阴险来。如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小人就烦别人的美别人的好,别人一美一好他就心里难受,有时难受得百爪挠心似的,想法阻拦非要破坏或者迫不及待地去扒个豁子。于是,“成人之美”也就成了大家欣赏的一种君子之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能够团结别人,却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会随声附和,而小人正好相反,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说话行动,哪怕明知是个谬论,只要对自己有利,也会坚决赞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安详舒泰,从不骄傲凌人,小人却把手中的权力(哪怕是一点点小权力)用在盛气凌人上。究其根源,君子知道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而小人则只考虑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利益,从来就不会也不懂得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

对于君子与小人,孔子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总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这里孔子是说的胸怀胸襟,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心眼。君子是大胸怀大胸襟大心眼,坦荡正直,光风霁月,哪怕泰山压顶也会泰然处之;小人则是窄胸怀狭胸襟小心眼,卑鄙龌龊,阴暗险冷,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当狗做猫都行,就是不做人。 虽然孔子不会像道家所提倡的那样“以德报怨”,但是他也早已释怀了。小人的脏总是脏了自己,将自己的丑陋显于世上,更把君子衬托得益发高大与光彩起来。孔子的嘴角间,露出了一丝别人不易觉察的微笑。他从脚下抓起一把土,轻轻地扬起,让风吹去。他的那些对于小人的曾经的憎恶,也如这沙土一样随风散去,只留下怜悯在心头热着。“举枉措诸直”,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让小人得势、君子碰壁,但是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会长久吗?违了公理违了人心怎么可能长久呢?小人不也是受害者吗?在社会与时代的鼓励与怂恿下,他们让自己宝贵的生命酱在污秽之中,并成为对社会与他人有害的蛆与蛀虫,这是可悲可悯的呀。风中的孔子,期待着自己用数十年岁月所耕耘出的那片文化与教育的沃野,能让更多的君子长成大树,甚至期待着在中国层出不穷的小人,也能够在这片沃野里变成君子,过上几天光光明明、坦坦荡荡的日子。

风越来越大了。太阳,正在东方升起。

三 孔子不知道,云彩是在夜间涌起的。但是他似乎对于云彩的蔽日并没有什么感觉,心头仍然晴朗着。

后世加给他的头衔他当然无从知道,但是学生们已经把他尊为“圣”了。他记得那是在与子贡的一次谈话中,子贡曾经问他“夫子圣矣乎?”当时他回答子贡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诲不倦也”。子贡这时就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其实,称号是什么对孔子而言有什么意义与关系呢?在他的一生里,不管穷通与否,不过始终在以一个君子要求自己罢了。一部《论语》,竟有一百零七次说到君子。他曾经告诫过自己的学生子夏,要他们当君子儒不要当小人儒。当老师的,自然要言行如

一、表里如一,做好表率了。

将天下苍生的苦难担在自己的肩上已经很久了。君子不担谁还去担?头破血流过,走投无路过,甚至还遇到过看似无法越过的绝境。但是有过一刻的忧愁与恐惧吗?没有,从来没有。“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七十三岁,不能算短了,谁能知道一个无愧无悔着的生命,是多么的快乐吗? 他为担着天下苍生的苦愁而快活着。那是站在人生的高处,有风雪雷电,有险峰幽谷,有悬瀑深潭,有峭崖危石。有这些当然要万苦千辛,要有炼狱般的考验,但也正因为有这些,才有着常人没有、小人更是无法享受到的巨大的收获与欢欣。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让死神把生命拿去好了。能够拿去他的生命,却无法拿走一个君子心头的仁爱,因为他的仁爱已经在他的“道”中载着,直奔后世而去了。这种仁爱是什么?这种仁爱就是既可以把幼小的孤儿也可以把国家的命脉都交付给他,就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与屈服(“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也”《论语·泰伯》);这种仁爱就是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炼自己君子的德行,让天下苍生全部得到安乐的生活。

那是谁?那是他吗?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孔子正从远处而来。他乘着殷朝的车子,穿着周朝的服装,戴着周朝的礼帽,奏着尽善尽美的韶乐,而所处的时间,正是在夏禹的时代(“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

大禹的时代是那样地令人向往。大禹承接了舜的帝位之时,就接受了舜的嘱托——“四海固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假如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帝位也就会永远地终止了。就是这个大禹,宁愿让自己办公室的建筑简陋得如百姓的住房一样,也要省出财力去为天下兴修水利。就是这个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且是新婚之后的第四天就长别家人,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去了。就是这个大禹,“亲自操稿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杂为治理,腓是腿肚子,胈是肉,亲自──看来“亲自”一词古已有之──操着家伙,顶风冒雨,带头苦干。不仅干,还是真干实干长干,不然不会干得腿肚子上没了肉,小腿上磨光了毛。

戴着周朝的礼帽,乘着殷商的车子,奏着韶乐的孔子,正从远处而来,走在夏朝的时空里,并高声地咏唱着:“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舜和禹真是高大而又崇高啊,他们拥有天下、富有四海,却整年地为百姓操劳,从来不为了自己。

是雪在翻飞吗? 孔子望着窗外混沌的世界,有一缕留恋的火苗在胸中窜起着。

他最是难舍自己的学生。

一个一个,三千个学生就在这雪的翻飞中挨个从自己的面前走过。

多想让他们停留一下,好再摸摸他们的脸他们的头他们的手。就是闭上眼,光凭手,也能摸出是颜回还是子贡。多想为他们掸去身上的雪,再为他们端上一碗开水,让他们捧着慢慢地喝,既暖手又暖身还暖心。但是得提前交待那个性急的子路,水烫,要慢慢地喝。不然,肯定会烫着他。多想听听他们读书的声音,那是比天籁、比韶乐都要美妙百倍的音乐啊,那是可以忘生忘死的声音啊!不管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还是汗流浃背的三伏酷暑,一旦学习起来,大家总会忘掉了寒暑,出神入化于精神的妙境里。更想再与学生们来一番越磨越深、越磋越透的辩论,哪怕受更多的抢白、更多的质疑。那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有照亮灵魂的火焰燃烧不息。颜回走过来了,我得告诉他,还是要好好保养一下身子。这不是樊须(即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亦名迟)吗?不要走得这样匆忙吧,是不是还对于我骂你的“小人哉,樊须也”有所不满?那次你问种庄稼和种菜的事,我确实是不懂,当时也有些躁,话是说过头了。我现在想起来,学会种田与种菜有什么不好呢?我不是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话吗?老师也有不知的事情,你问得好,你不想再问问别的什么吗?问吧,问吧,老师真想听你的提问呢!

可是,谁也没有停留,还是一个一个的,从孔子的面前走过,向前走去。

但是,在这雪落中华的时刻,无限留恋的孔子,从学生那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听到了一个嘹亮的声音,在雪野中回响: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老师笑了,这是樊迟的声音啊。老师继而哭了,笑着哭了,因为他听到了这整支队伍共同发出的生命的大和唱:仁者爱人,仁者爱人„„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有道德的君子从此再也不会孤单了,这一列学子的队伍,还会无限地延长、延长,壮大、壮大。

一种莫大的欢乐与幸福,就这样充盈于孔子苍茫的胸际。

不远的将来,又有一个叫孟子的君子大儒,还在感叹着孔子当年的欢乐与幸福。他告诉世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而王天下不与焉。”这种欢乐与幸福,给个皇帝也不换!岂止不换,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欢乐与幸福。 雪下着。孔子笑着哭了。

他知道母亲在等着他。

那个叫颜征在的女性,注定要因为儿子而流芳永远。

母亲墓前的树已经长得又大又粗了,而母亲的容颜却越来越清晰如同就在眼前。虽然学无常师,但是母亲当然是自己的第一个老师了。母亲在困境中的从容与果敢,母亲对待生活的乐观与进取,还有母亲一视同仁地照顾抚养身有残疾的哥哥,以及母亲待人接物的得体与大气,都是那样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年幼的孔子。那座尼山和尼山上的那个山洞,好多年没有登临了吧?母亲生前可是常常会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朝着那个方向走神呢。

尤其是母亲的笑容,美,还带着一种莫名的宽容。身体病着,可是只要一看见儿子,笑容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脸上,是那样的温馨。流亡的十四年里,母亲的笑容就常常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从而给自己艰难的行旅增添起力量。她曾为父亲献出过如花的青春,她更无言地为自己的儿子献出了整个的生命。 如果没有年轻时做乘田、委吏的经历,怎会有后来“弃天下如敝屣”的胸怀与气度?

在孔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除了母亲,还有自己的妻子亓官氏。太苦了她了,在那十四年里,她是怎样度过的“守寡”一样的时日呢?其中的艰辛当是一言难尽的。一丝愧疚就在心上浮起了,还有一声轻轻的叹息。

对了,还有那个南子。她也早已不在人世了。但是她的好心她的照抚虽然被世人,包括自己的学生所误解,但是孔子心里是有数的。一种感激总也在记忆的深处藏着。十四年的流亡之旅,七十多个国君与大夫,没有哪个能够真正理解孔子重用孔子,倒是这个担着好多“风言风语”的南子,对孔子有着真正的敬重。多少年了?也不用去计算了,但是那次相见却如昨天一样。还有她在帷幔后面的回拜,和回拜时所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的叮当撞击的清脆声响,都历历如新。如果母亲健在并且知道南子对自己儿子的好,肯定也会对南子有着好感与感激的吧?

雪一定会把母亲的墓盖得严严实实了。等着我母亲,儿子就要来了。

六 黄昏。

点上那盏灯吧。多少个这样的黄昏与多少个夜晚,就是在这盏灯下,孔子让自己整个的身心,投入在这些文化典籍之中。投入其中,犹如鱼在海中鹰在云上。

双腿已经有些麻木与僵直了,只好斜靠在床头的墙上。把那断了牛皮绳子散落了的竹简重新穿好,再打上牢稳的结。手也不听使唤了,一个结就要打好久好久。但是孔子的头脑却空前的清楚,犹如雨后的春晨。

就是闭上眼睛,他也熟悉每一片竹简和竹简上的每一个字。有时,他会觉得,这些竹简比自己的儿子还亲。那些个权贵们是不把这些东西真当回事的,他们没有工夫去想想它们的价值,当然更没有工夫去看上一眼。即使迫于应酬必须要学习,也总是在皮毛间打转,很少能从肌肤深入灵魂中了。

连睁开眼睛都觉得难了。干脆闭上眼,只用手轻轻地柔柔地摩挲。

有风从窗子的缝隙中探进来,灯光好似春天的柳条般摇曳着。孔子的身影,也便在墙壁上荡来荡去,是那样庞大,又是那样坚定。

那只一条腿受伤的麟已经死去还是回归了山林?手中的这些竹简,却是比麟更有生命力的生命啊!它们就如这盏灯吧,看似脆弱得很,轻轻地一口气就可以把它吹熄。但是,当它们已经刻在人们尤其是仁人的心上之后,那是再也熄灭不了的啦。人,人的情感与思想,还有烟雾缭绕的历史,都会因为它们而不朽,因为它们而再生。它们就是一盏盏的灯,再黑的夜、再长的夜,也能被它们照亮。一旦把心灵点着,就是点着了一颗颗星辰,那就更是黑夜与大风都无法扑灭的了。

后来有一个叫秦始皇的愚蠢的皇帝,以为把这些手持灯盏的知识分子和正在亮着的灯盏一起扑杀,他的皇帝位置就可以万岁了。但是历史早已证明,“焚书坑儒”只是宣告了一个专制王朝的短命,并将这个专制制度的罪孽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是孔子后人的一面小小的鲁壁,护下了这粒文化与文明的火种。那些专制统治者应当明白,多少知识分子,包括普通百姓的心灵,不都是一面永远站立的“鲁壁”?这是任何焚烧与虐杀都无济于事的。

也许孔子早已看见了这一切?摇曳的灯光里,有微笑正在孔子的胡须间游走。

这个冬日的黄昏听见,有苍凉的咏唱正从这栋屋子的门缝间逸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没有一点寒冷。

孔子真切地听见了雪花的脚步,那是尧的脚步舜的脚步禹的脚步周公的脚步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知音的接踵而至,真是让孔子喜出望外了。

携手间,已经在飞了。

轻灵的魂魄,也如这纷扬的雪花,翔舞在天地之间。是飞舞在泰山的峰巅间吗?只有醒目的松柏,在这银白的世界里吐着勃郁的绿色。这当是泰山上的君子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齐鲁莽莽,世界茫茫,壁立万仞的泰山也如这轻灵雪花,在宇宙间飞翔。

从来没有过的解放,从来也没有过的自由,就这样弥漫在孔子的生命间。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音符,共同组成了无边无际、无上无下的和鸣。这是天上的音乐吗,可分明又是在人间,而自己的每个细胞,也都成这个和鸣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一种大安详、大欢乐降临了。

是寒冷的锐利刺痛了孔子?他从梦中醒来。

已经无力翻身了,他看到有银色的东西正侵入在床头上。是雪吗?他艰难地微微侧过脸去。一种喜悦一下子就亮起在这深夜里:雪霁了,这是月亮的吻痕。

孔子没有担心,也没有疑惑。雪花,泰山,知音,他们存在过,就不会丢失。或者,这眼前的月光,就是梦中的雪花变的?

全身也许就只剩下心口窝处还有一点温热,他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来临。一辈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的孔子,就要直面死神了。

平静如水的孔子甚至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要用这心口窝处仅有的一点温热,去温暖那个被人误解的死神。

它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精灵啊!是它给人以最终的休息与解脱,也是它给人以最终的平等与自由。这种自由,是自由得连躯壳都抛弃了的。

死亡也是这样的美丽。可以是一片树叶飘扬着从树上降下,也可以是一颗星辰燃烧着从天空陨落。可以是山溪渗入于渴念的田野,也可以是黄河跳下万丈的壶口。但是它们,都带着生命的光芒,升华于安详而又欢乐的至境。

八 寒冷又在慢慢地离去,那颗臻于圆融的灵魂,轻柔得如天鹅的羽毛,飘逸着似天上的白云。

就这样,灵魂飞扬在漫天的月光里。

那就是自己常常驻足的泗水吧?它正在月光里粼粼着玉的光泽。是的,泗水在等着孔子,等得好久了。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泗水笑了,无言地说着:我从来的地方来,我到去的地方去。孔子笑了,一河的月光泛着澄明也在笑呢。忍不住,孔子掬起一捧河水,啧啧地饮下。啊,连肺腑也被月光照彻了。

天与地,月与河,人与世界,植物与动物,灵与肉,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全都处于一种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和谐中。只是这种和谐不是静止,而是一切的生命都因为大自在大解放而处在欣欣向荣之中。

不是吗?瞧这条泗水,它不是日夜不息地在流吗?一切的生命,一切的时间,不是都如这泗水一样在日夜不息、一去不回地流淌向前的吗?

死亡也是一种流淌啊。

随心所欲、自在安详已经好久了。但是今夜,生命却新生出一种从来也没有过的欢乐与美妙。

好吧,那我就走了。 公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七十三岁的孔子死了。

孔子死了吗?他的生命正化作一条船,载着满船的明月,与泗水一起,正驶向烟波渺沔的远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最后的时光范文第2篇

如此平淡的梦想,平淡到让人生疑,是不是作秀?

但这是最真实的愿望。5个月前,她被确诊罹患黑色素瘤,医生说她的生命只剩下不到半年。坚强乐观的女孩感动全场,她的愿望清单,更是让无数人唏嘘。

节目播出后,有人在微博上发起了“我的愿望清单”话题页面:“假如生命只剩下最后几天,你最希望做什么?”

有人说,我会和最爱的人,去我最想去的地方,看看我之前没时间看的风景;

有人说,我会把最想吃的都吃个遍,不委屈自己的肚子;

有人说,我会把一生的积蓄都整理一下,把它给我想给的人;

有人说,我会找个没有人的地方,静静地坐着,想想以前发生的事情;

有人说,我想找时间,好好陪陪父母;

还有人说,我会去买张彩票,万一中了大奖,就留给亲人……

看到这一个又一个“临终愿望”,不仅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故事。

2009年,一架空客班机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1分钟后,飞机遭遇飞鸟撞击,两台引擎全部熄火,随后与地面失去联系。飞机高度不够,无法返回机场迫降,机长不得不冒险在哈德逊河紧急迫降。

机上有个叫里克埃利亚斯的人。他的座位紧挨驾驶舱,亲眼目睹机舱内冒出浓浓的黑烟,从空服人员充满恐惧的眼神中,他意识到,人生结束了!飞机越来越低,掠过桥面,向河面冲去,然后一寸一寸没入水中。生命进入倒计时,在人生的最后几分钟,他无法平静,想到了许多事情。

然而奇迹发生了!6分钟后,飞机迫降成功,机上人员全部生还。

坠机事故两年后,克埃利亚斯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告诉人们,在他自认为“生命的最后6分钟”里,自己到底思考了些什么,以及这些思考对之后的人生带来了哪些改变。演说的题目叫“坠机让我学到的三件事”:

他学到的第一件事:“瞬间一切都改变了,我首先想到我的人生目标清单。那些我想做的事,所有我想联络却没有联络的人,所有我想要经历却没有经历的事,都来不及了。我不想再把任何事情延后。”

第二件事:“虽然我犯了些错,但是我的生命其实不错,我后悔竟然花了许多时间和生命中重要的人讨论那些不重要的事。我决定除掉我人生中的负面情绪,此后两年,我从未和妻子吵过架,感觉很好。我不再尝试争论对错,我选择快乐。”

第三件事:“当飞机逐渐下沉时,我感觉到死并不可怕,但是我很悲伤,不想就这样离开,我希望能够看到我的孩子长大。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成为一个好父亲,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克埃利亚斯仿佛闯入了一部恐怖电影中,又侥幸逃了出来。当濒临绝境时,他才真正看清楚,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后的时光范文第3篇

如同金子

耀眼的光泽使你无法睁开双眼

最后的日子

如同金子

你一言一动都珍贵得无价可比

在记忆的集册里定格成最清晰的永远

/

总舍不得最后的映像

从眼睫的缝隙中凝视阳光下的世界

那消瘦而不能形容的脸廓

那紧裹棉衣终不能驱寒的神态

总是哦总是历历在目

/

最后的日子

如同金子

花开花落后的今天

晴朗的日子如同纤绳

把记忆栖息于思念的岸边

在阳光下翻晒

我总是不能不敢轻易地举手搔额

遮住阳光而从暗淡的眼神中凝眸

扰破你安祥的静谧的梦

/

最后的日子

如同金子

光泽异常且珍贵异常

异常清闲的日子

你在彩虹的升腾中

跚跚爬上我相思的帘幕

又如彩虹般淡淡抹去我暗淡的神色

最后的日子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最后的时光范文第4篇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数学是大多数学生讨厌的学科,而我们教师更多的只是告诉、教会学生就这么用,就这么做。怎么才能让学生不那么讨厌数学呢?我想应该从尊重数学开始。

当我第二次翻看《明朝那些事》时,我不禁又一次感慨: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历史就应该这样写。本着这样的思维,在严谨的数学叙事中加上事件节点人物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一些,最起码,让学生喜欢读,读的有趣味。从而使学生明白伟大的数学家是怎么影响整个世界的。尊重应该从这里开始。

这个念头一直萦绕脑海,直到我无意中打开选修3-1,才鼓舞起余勇,翻找资料,以费马大定理为主线说说几千年来数学家们前仆后继的历史。

222xyz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公式:。

有人说:“这不就是勾股定理吗?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谁不知道?”

没错我们中国人知道勾股定理十分久远,公元前1100年,西周开国时期,周公与商高讨论测量时,商高就提到过“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段话被记载于《周脾算经》中。而西方记载勾股定理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泥版“普林顿322”大约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的事。

但是中国人说的数学严格的说,应该叫算学。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数学典籍注1,但是你看这些书籍的章节结构,就不难看出它鲜明的特点——实用。比如:《九章》中的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等,就字面意思也能看出它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实用的民族,就比如勾股定理,你拿去用就可以,不用计较为什么这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典籍中很少有公理和定律的原因了。所以在世界主流数学史中,我国数学家是没有太多地位的,说起这个就不得不说有一个让国人气愤的事情,1972年,美国数学史家莫里斯·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注2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为了不让本书内容漫无目的的铺张,所以有些民族的数学我们就自动忽略了,如:日本、玛雅、中国。”他还说:“他们的数学对世界人类的主流思想是没有什么贡献的。”很让人不服气的说法,但是你回到数学历史的主流,不难发现我国的算学,跟世界主流数学的目的就不一样。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古希腊。说道古希腊,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毕达哥拉斯。我们引以为豪的勾股定理,在初中的课本中也是用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来引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勾股定理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要证明这个结论。从这里你就可以发现东西方数学的区别,西方数学史这种死心眼般的研究精神,完全就是一种剔除了理性的宗教迷狂,是一种不出于实用的目的完全的智力上的比拼竞赛。就是佛教里的“贪嗔痴”!比如那些著名的数学问题:“四色问题”,不就是四种颜色就可以区分出复杂地图的行政区域么,放在我国,知道了就可以,但是在西方就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还有“哥德堡七桥问题”,就是不重复的走过七座桥,对中国人来说我们讲究的是说走就走的旅行,神经病才研究这个,有这功夫,走两遍不就观光了吗?这就是实用主义和智力竞赛之间的区别。从一开始就分道扬镳了。

毕达哥拉斯就是前文那个公式的发现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唯心主义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政治和宗教团体旨在用“数”去描述世间一切,他们从数学中感受到了整个世间那种美妙,他们认为数就是世界的规律。这也难怪,没有手机食物单调,娱乐空乏的年代,人们尤其是那些高智商圣贤智力充裕的人们找到了这个世界上让他兴奋的事情——从事“数”的研究,他的门徒们发现原来世间一切,上帝就是通过“数”来统治世界的。比如:音乐,和音好听,是因为一根弦是另一根弦的整数倍。凡此种种,这不就是天神的暗示么,我们就应该在数中生活啊,我们的一切包括生命就应该奉献、祭祀给这些数。公正的说这个学派早期它推动了数学研究发扬了这种精神,但后期也阻碍了数学的发展,著名的数学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就是又这个学派成员西帕索斯发现了2,从而颠覆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信仰,因为毕达哥拉斯终生的信仰就是,世间一切都是由整数构成,小数是两个整数的比,而西帕索斯发现一个问题:当x=y=1时,z等于什么?现在的初中生都知道是2。,而根据那个时候的数系,这推翻了毕达哥拉斯的世界理论依据。因为根号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被两个整数表示。我们来证明根号2永远不能化成分数即可。这里又要用到反证法(高中数学课本有证明过程我复制了一下),我们先假设√2=a/b(a,b都是正整数不用说了吧)。现在,我们平方一次,a^2/b^2=2,于是,a^2=2*(b^2),这样一看,a^2就是偶数了,那么,a必然也是偶数。那就设a=2m吧,(2m)^2=2*(b^2),4*(m^2)=2*(b^2),b^2=2*(m^2),再一看,b也成偶数了,好吧,设为2n。现在问题来了,根号2不仅可以化成a/b,还可以化成m/n,而且,后者更简洁。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一直化简下去,而分数必然存在最简形式,不可能无限化简,于是得出矛盾。所以,根号2永远不能化成分数。毕达哥拉斯最后没有办法解决,就像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一样西帕索斯本人也就被同门扔到河里杀害。此后30年数系才进一步扩充到了实数领域。

考虑到希腊文明的数学挺牛的,而这个毕达哥拉斯还不够牛,只是名气比较大而已,所以,我们得让古希腊人多出场几位。接下来,我可以推荐两个与费马大定理有关的重量级人物。

一个是欧几里得,欧几里得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几何学,最牛的著作叫《几何原本》。不过,他也有很多数论成就,所以,在费马大定理的故事中,他的名字会反复出现,根号2是无理数是他第一个证的,有无穷多个素数是他第一个证的,算术基本定理也是他第一个证的。罗胖不是提到“比如说我们学平面几何都知道,由那么简单的几个公理,居然可以推出如此缤纷的一个定理的世界”,第一个系统性(这个系统太牛逼了)地干这个事情的人就是欧几里得。至于那么简单的公理到底是几个?这个是有数字的,23个定义,5条公理,5条公设,这是所有推导的基础。当然,《几何原本》也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却仍然笑傲江湖两千年,直到希尔伯特写出《几何基础》,才算彻底完善了欧几里得几何。不过,欧几里得还是给后人挖了一个坑,就是他的第五公设比较啰嗦,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公理而像一个定理。于是,无所牛人前赴后继去证明这个东西,却发现,所有宣称证明了第五公设的人,其证明都陷入了循环论证的陷阱中,换句话说,证来证去只是它自己不同的变形而已。这个第五公设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呢?很简单,欧几里得几何叫平面几何,这个第五公设只在平面几何中成立,而别的公理或公设却都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修改一下第五公设,别的公理不变,非欧几何就诞生了。事实上,非欧几何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数学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水平不够,而是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高斯早就研究过非欧几何,但迟迟不敢发表,因为担心遭受各种攻击。还有一个波尔约,研究非欧几何成就斐然,可惜被高斯一盆凉水浇灭了激情。再一个就是罗巴切夫斯基,名气最大的非欧几何创始人,生前遭受各种打击,仍不屈不挠传播罗氏几何,死后多年才被承认,被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这三个人不约而同地研究了非欧几何中的双曲几何情形,却留下一种椭圆几何情形,让黎曼捡了个漏。不过,黎曼搞定这种情形可不是凭运气,他从思路上就领先其他人了,其他人都是从公理系统出发研究,黎曼手握微分几何之武器直接玩起了曲率,不仅补充了椭圆几何的情形,还一举统一了欧氏平面几何、罗氏双曲几何和他的椭圆几何。这种牛逼人的牛逼事儿讲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好啦,下一个古希腊人,丢番图。欧几里得写了本《几何原本》,成了几何学的一代宗师,丢番图写了本《算术》,也是数论中的经典之作,他本人也荣登“代数学之父”的宝座。他提出的丢番图方程让无数后人为之奋斗,至今仍有大量问题未能解决。《算术》是本好书,费马有空就抱着读,费马大定理就是读《算术》的心得。

按照时间顺序,下一个该费马出场了。费马这辈子活得可是够值了。官场得意、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子女争气,更牛逼的是,一个业余爱好让他名垂青史。读读别的数学家的故事,贫困、疾病、家庭不幸,还是来自同行的打击,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简直就是“天才多磨难”,而费马的小日子,滋润得让人嫉妒。而且,费马这人不像同行那么玩命死磕,不就一业余爱好嘛,玩票心态就好了。结果,很多灵感嗖嗖地冒出来,挡都挡不住。后来人们一总结,这家伙比很多职业数学家成就还大: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对于微积分诞生的贡献仅次于牛顿和莱布尼茨,概率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及17世纪数论界第一人。不过,费马还是干了一件不厚道的事儿,就是在费马大定理的问题上,他宣称自己有了一个美妙的证法,就是不说,害得数学家们为之死磕了三百多年。

接下来,该欧拉上场了。欧拉是有史以来最多产的数学家,虽然眼睛不好使,但心算能力却是一流,简直是一台人体计算机。成就太多太多,就只好省略了。我们知道几件事就够了。欧拉无比牛逼,却仅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n=3的情形,说明费马大定理真的很难。此外,罗胖提到哥德堡七桥问题,想说明西方人这种琢磨精神和中国人不同,其实,这个论据不充分,论点也不对,中国人也搞出了很多孤立的趣题和难题,这一点,东西方人是相似的。区别在哪儿呢?区别在于西方有欧拉这种数学家,他不是搞明白一个孤立问题就完事儿啦,而是由此出发,上升到理论高度,圆满地解决一类问题,更牛逼的是,一群数学家马上跟进,搞出更多东西,直到形成系统仍在推进,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数理系统的可怕之处。其实,这个哥德堡七桥问题本质上就是一笔画问题,中国人恰好也研究过,但中国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游戏,从来没想过要搞出一个数学分支。而到了西方人那里,“七桥问题”的研究是图论研究的开端,同时也为拓扑学的起源。顺便说下,“四色问题”和“七桥问题”是同类问题,属于图论,也可以看成拓扑学问题。别看“七桥问题”被欧拉轻松搞定,这个“四色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道难度绝不亚于费马大定理的难题。爱因斯坦的老师闵可夫斯基就曾经在学生面前夸下海口要证明之,结果失败只好放弃。最后,这个证明是依靠计算机完成的,虽然计算机的证明无法核对,这让很多数学家很不爽,但是,这提供了证明问题的新思路,也标志着计算机将在数学世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你能说,这种问题的研究没有意义吗?更何况,在证明的过程中,虽然多次失败,数学家们得到的东西可比问题本身多得多,这正是证明难题的意义,它会催生出很多宝贝,从而进一步完善数理体系。

下一个,该讲高斯了。高斯的贡献就不说了,这种神级人物,有多大贡献都是正常的,我讲讲他的两个毛病吧。第一个,就是研究问题时,只发表成熟而完善的证明,却不让别人捕捉到他的证明思路的蛛丝马迹。这非常不好,他的思路会给别人很多启发,反而是证明步骤,可利用价值低多了。另一个就是,高斯本人很牛逼,可是,却没干过什么提携后生的事情,反而不利于别人成长。也不是说他故意打击人家,就是别人觉得他牛逼,想请他指点一二时,他要么压根儿不理睬,要么冷冰冰的。前文提到的阿贝尔,其成果寄给高斯看,让高斯给扔了,伽罗华临死前写的东西也没忘给高斯寄一份儿,估计高斯也没看,波尔约(这次可是他朋友的儿子)研究非欧几何的成果,想得到他的支持,他说自己早就研究过了,波尔约于是心灰意冷。当然,高斯虽然有缺点,但他由于过于牛逼,世人赞扬崇拜唯恐不及,缺点也就没人计较了。

伽罗华肯定也是要谈的,但是,前面讲的伽罗华的故事太多了,这里不再赘述。就说一点,有人认为伽罗华是一个好色之徒,这是不公平的。一来,他是法国人,他只是做了一个正常法国男人会做的事情;二来,他也没有到处沾花惹草;三来,这件事本身就可能是一个圈套,作为一个激进的共和派青年,政府早就想把他弄死。说到底,伽罗华是一个数学天才,但运气不好,他之所以政治上这么激进,也是数学方面处处碰壁郁闷无处发泄造成的。当然了,伽罗华的悲剧也有自身缺点,就是写东西太简洁,年轻人容易浮躁,天才更是年少轻狂,思想本来就已经非常超前了,又不表述清楚,那些前辈们怎么会认真看呢?

前面提到的这些人都是大神,年轻时就很牛逼,然后牛逼了一辈子(虽然有的人一辈子也很短)。事实上,数学这个东西,最牛逼的思想往往是年轻人创立的,年长者只能为数学大厦添个砖加个瓦,却很少再有开山之举。一个数学家,如果到三十岁还没搞出什么成就,这辈子基本上就这样了。所以,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只发给40岁以下的人,放宽到40岁,已经把各种意外都考虑进去了,可是,怀尔斯却是意外中的意外。他年轻时实在不够牛逼,三十多岁还在埋头苦干,到了四十岁却一举成名。我想,与其把怀尔斯的故事看成一个牛逼数学家的创奇,不如看成一个老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都说数学家成名要趁早,比如他的同行陶哲轩同学,人家7岁进高中,9岁进大学,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拿下铜奖、银奖、金奖,20岁获得博士学位,24岁当教授,31岁时拿下菲尔兹奖。而31岁的怀尔斯在干嘛,默默无闻。混到33岁时,怀尔斯终于决定要干点什么了,命运也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1985年,德国数学家格哈德·弗赖指出了谷山-志村猜想和费马大定理之间的关系,1986年,美国数学家里贝特证明了这一命题。怀尔斯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啦,费马大定理绕了一大圈,竟然和自己现在最擅长的领域椭圆曲线有关,必须赌一把了。于是,怀尔斯开始了长达七年的闭关修炼,当然了,修炼的时候还得偶尔放放风,因为之前不够牛,教授的位置不牢固,不发表论文会下岗的。修炼的过程前面讲过,就不说了,总之,博采众家之长,功力大大加深,七年之后出山,一举震动江湖。但是,数学家对待证明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数学证明一旦通过就永远正确,他们必须对后人负责,所以,怀尔斯的论文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六个顶级数学家开始对怀尔斯天书般的论文进行漫长的死磕,终于有一天,一个叫尼克·凯兹的发现了漏洞。说来也巧,当初怀尔斯论文发表前,想找个人内测一下,找的就是尼克·凯兹,那个时候,这哥们儿没发现问题,这都公开了,却揪出问题了,这让怀尔斯情何以堪:你丫是不是在逗我?事实上,这是个大问题,足以破坏怀尔斯的证明。至此,怀尔斯逆袭受挫,如果漏洞不能修复,不会有人为费马大定理的证明道路上多一个失败者而惋惜。好在这时怀尔斯已经混成了终身教授,不用担心下岗的风险了,宅在家里好好研究就行了。这次,他还找了一个助手,叫泰勒,这人是他之前的学生,一个牛逼而又值得信任的人,又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终于填补了漏洞且简化了证明。怀尔斯一跃成为武林泰斗,这一次,地位无人撼动。接下来,我们要给怀尔斯几句颁奖词:他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有着耀眼头衔,但一定以科学为生命,一定坚韧、谦和并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下两个人:谷山丰和志村五郎。志村五郎是一个勤奋的人,很多地方和怀尔斯气质很像,而谷山丰,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谷山-志村猜想是费马大定理证明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可是,在怀尔斯享受各种荣誉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愿意提及他们(虽然谷山丰在30多年前就自杀了,但志村五郎还在)。数学的世界,有时候,也是只认成功者。讲这件事,也是提醒大家:在费马大定理的故事中,怀尔斯不是唯一的主角,无数人为之奋斗过,他们甘为基石,他们也是英雄。

费马大定理的故事,至此终于可以结束了。

回顾人类解开宇宙奥秘的各个节点,探得进化论,主要靠达尔文;揭示力学原理,主要靠牛顿;艰深的相对论,可能有许多天才不懂,但创建它,也全凭一个爱因斯坦。发现元素周期律,创建精神分析理论,还有宇宙大爆炸、DNA分子结构模型……都只有一个两个人。唯独这个中学生都能看懂的费马大定理,各路英雄好汉,有的退避三舍,有的自愧无力,有的倾尽其力也只抓上一鳞半爪,连万能的计算机也无可奈何。但是,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它的困难,更要看到困难背后的意义,费马大定理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希尔伯特语):因为它,扩展了“无穷递降法”和虚数的应用;催生出库默尔的“理想数论”;促成了莫德尔猜想、谷山--志村猜想得证;拓展了群论的应用;加深了椭圆方程的研究;找到了微分几何在数论上的生长点;发现了伊利瓦金—弗莱切方法与伊娃沙娃理论的结合点;推动了数学的整体发展和研究……费马大定理催生出一批又一批重量级数学家,这是货真价实的事实,也是真正的厉害之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注1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数学典籍,如:前文中的《周脾算经》、东汉末年比美《几何原本》的《九章算术》、公元400年的数学入门读物《孙子算经》,而盛唐时的李淳风,就是那个有名的“推背图”的道学家,他在算学馆整理编注了著名的《算学十书》虽然水平很次,没能培养出什么像样的数学家,但不可否认对盛唐的商业和天文历法有积极推动作用,此后各种不提,直到共济会的利玛窦和我国的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等海外著作。但奇怪的是中国的数学新著往往都出现在乱世和盛世。数学家也星光璀璨,如:祖冲之,秦九韶,刘徽、杨辉,等。

最后的时光范文第5篇

青春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在我们的眼中,所有的困难都将不是困难,面对着的坎坷会在谈笑间倏然跃过,至于别人的流言蜚语、无端指责,更是不会挂念在心,让它们宛如一阵风似的,轻飘飘地荡漾在无边的苍穹。在我们青春的躯体里,有的只是青春的正能量,光洁的额头从来不会皱着,眉宇间断然不会写上哀怨,一笑一颦间也定然是简单轻松。青春的阳光从我们的身体里喷薄而出,照亮了周遭的每一寸土地。

青春也应该是毫无牵绊的。被茧包裹起来的蚕没有飞翔的可能,带着重负快步前行的侠士也难走多远,而青春的肩上是不允许有丝毫的牵累,不是我们的前面没有艰难险阻,更不是它们仁慈眷顾,而是青春从来不会正视它们,望着它们恶毒的眼睛,淡然微笑,它们自然也就没有了施压的勇气,不得不仓促逃离。脱离了牵累,扫去了羁绊,青春才能够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地跃步向前,成就人生最亮丽的一页。

青春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人生的颜色何止一种!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只有一种断然构不成绚丽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也不会允许它们挑选出一种来涂抹。像彩虹,只有七种颜色融合在一起,才会在雨后的天空光彩耀目,风光无限。单调、匮乏、暗淡、苍白,这些都永远会与青春的色彩绝缘,在多种色彩调和的世界里,青春允许勾描最炫的风景画,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红艳艳的花朵、绿油油的青草,组成最炫的青春。

最后的时光范文第6篇

这句话说得很经典,让人回味无穷。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小的时候摔倒了,我们总是用哭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好让疼爱我们的大人赶紧把我们扶起来;少年的时候挨批了,我们总是用哭来表示我们的后悔,好让怜悯我们的大人停止他们的“批评”;青年的时候委屈了。我们总是用哭来表示我们的无奈,好让“善良”的自己得到心灵的释放„„等等,等等的情景,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看来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有的时候哭是为了博得同情,这种哭是不值得的;有时候哭是为了释放自己,这种哭是值得的;还有的时候哭是为了不舍,为了曾经拥有,为了今后幸福,为了感动,为了欣慰,为了„„这些哭都是值得的,也就是《魔戒》中在最后甘道夫说的那句话:并不是所有的眼泪都不是好东西。

总是听到这样的一些话:“眼泪是珍贵的,要把它留给值得的人”,“眼因多流泪水而愈亦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亦温厚”;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一些话:“眼泪是不坚强的表现”,“眼泪是懦弱的象征”等等,总之,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眼泪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该释放的时候就要释放,该珍惜的时候就要珍惜,该流的时候不要忍着,不该流的时候一定要忍着。也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一定不简单,好好体会吧!

上一篇:行业发言稿范文下一篇:保安员工个人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