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

2023-09-20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梁启超先生就提出法治精神在中国“古而有之”, “法治主义起于春秋中叶, 逮战国而大盛。”我们现今虽不能看到先贤留下的关于法治思想的鸿篇巨制, 但也可从记录他们思想的吉光片羽里略知一二。

春秋时期的管子作为法家的的先驱人物, 在《管子·明法》中明确提到“以法治国”;《商君书·君臣》提出“缘法而治”;《商君书·慎法》的“任法而治”, “以法相治”, 以及《慎子·君人》:“事断于法”;《韩非子·饰邪》:“以法为本”。很大一部分法家代表人物都充分肯定法律在社会中充当及其重要的角色, 法律也被他们视为规范民众行为的基本原则。这在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历史环境中, 是法治思想的极大进步。

商鞅是古代法治思想文化无法忽略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变法关于“法治”的改革推动了法治思想文化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在诸侯各国推行儒家思想之际, 他在秦国率先推行了“变法”, 在“以法治国”方面, 商鞅提出:“断家王, 断官强, 断君弱。重轻, 刑去。常官, 则治。省刑, 要保, 赏不可倍也。有奸必告之, 则民断于心, 上令而民知所以应。器成于家, 而行于官, 则事断于家。故王者刑赏断于民心, 器用断于家。治明则同, 治暗则异。同则行, 异则止, 行则治, 止则乱。治则家断, 乱则君断。治国者贵下断, 故以十里断者弱, 以五里断者强。家断则有余, 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 故曰:夜治者强。君断则乱, 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国, 治不听君, 民不从官。”

商鞅将法律作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工具, 以此规范百姓行为规范, 来实现通过法治理国家的目的。商鞅这一做法不仅仅提高了当时秦国的实力, 更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 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 向全国推行法家的“法治”思想, 并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制定各项政策、法律制度, 在全国推行实施。从法治角度来看, 这一举措, 推动中国法治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商鞅还提出“所谓壹刑者, 刑无等级, 自聊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 有不从王令, 犯国禁, 乱上制者, 罪死不赦。”这一观点,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一定程度的触动等级制度, 实现了相对平等。

当然, 以巩固封建统治、维护新兴地主阶级为出发点的改革, 推行的政策措施是无法完成真正的“以法治国”目标的。即便实现相对平等, 商鞅所肯定的法律终究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罢了。另外, 他所提倡的以法规范百姓行为, 其刑罚过于严峻, 提出了“连坐法”、“鼓励告奸”、“燔诗书而明法令”等主张, 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 更有悖于人道主义精神, 也导致了后来秦朝的灭亡。

汉代董仲舒吸收了秦朝百姓揭竿反抗严刑峻法而覆灭的教训, 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各家学说, 提出“德”和“刑”并用, 主张“德教”为本, “刑法”为辅, 礼法并用, 不再将法家思想作为主要治理理念, 而是转为重视“德教”, 将法治文化融入在治国方略之中, 构成了中国封建政治外儒内法、阳儒阴法的实际运作模式。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法治”的现实, 但是具备了某种“法治”思想的渊源和萌芽。历经各朝的不断发展, 法治思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断。古代法治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只有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动态的分析, 才能充分掌握它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规律, 从而更好地启示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

二、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 历届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法治建设。虽然有波折, 但法治建设始终未终止。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升到革命的高度。毛泽东一再强调:一定要守法, 不要破坏革命的法制。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也提出:“国家的迫切任务之一, 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有短暂的搁浅, 但随着1978年2月, 梁簌溟先生在政协小组直属会议中提出中国宪法常常是一纸空文, 人们对于法制的期待相当迫切坚决的相关论述, 触发了新中国第二轮法制思潮。邓小平对于“人治”的做法嗤之以鼻,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也指出未来中国民主政治的航向:靠民主、靠法制。于是1978年12月,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最终将共和国定格到法制的轨道上。至此, 中国政界及官方用语仍习惯用“法制”一词, 法学界已倾向于使用“法治”。

“法制”向“法治”的过渡是“依法治国”内涵的深化, 是法治思想体系建设的质的飞跃。这显示了法律由治理国家的制度、工具转变成一切以法为根本的根本性变化。现代法治内涵中就提出法律拥有至上权威, 一切办事的原则都是依据法律。这也是从古代的“法”为辅, 到当代的制度化, 再现代我们所提倡的的“依法治国”的循序渐进的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

三、去“糟粕”, 取“精华”

我国传统法治文化对于现今我们构建法治社会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如传统法治文化体现的是君主的意志, 君主即是法律, 法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的工具, 这就导致法律皇权至上, 人君凌驾于法之上, 有悖于法治的基本含义。当然, 传统法治文化中包含的“民本”等思想, 有助于现代法治思想体系的完善, 我们可以吸取其精华之处, 促进我国法治体系更加完整易行。

(一) 摒弃传统法律文化中过时的思想

我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没有系统的概念, 其形成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加强君主中央集权, 古代君主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于一身, 这便无法避免人情感的约束, 最终后果就是将“人治”发挥到极致, 这与现代法治内涵相悖, 由此我们必须摒弃, 以宪法为根本, 尊崇法律, 以维护人民权利为宗旨, 建设完善一个与“人治”完全不同的法治国家。此外, 古代过于严苛的刑罚严重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 这在崇尚民主、平等的现今, 是亟待改善的。

(二) 构建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法治体制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 以及不同的出发点, 所以古代历朝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治体系。现今,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当务之急就是构建完善的法治体系, 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 普及法治思想, 依宪治国, 以法治国。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普及宪法, 改善民众法律意识薄弱的现象, 督促民众学法、懂法、用法。

(三) “法”不是工具, 是根本依据

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出发点的局限性导致古代法治文化中, 法律只是规范民众行为的手段, 是巩固社会稳定的工具。将法律仅看成一种治国工具手段, 人仍然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是由人支配的。现代的法治应该将法作为宗旨, 任何人不得高于法律, 法律是维护人民根本权力的基本保障, 不因个人意志改变而变动。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做到所有人平等, 都受法律的约束, 法律是根本依据, 不能由任何人去支配利用。

(四) “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

去其糟粕, 但不舍其精华。传统法治文化中所体现的仁义道德, 用“德治”辅“法治”, 在建设当今的法治文化中, 可以充分吸收。将古代的仁义道德贯穿于现今的法律体系, 不盲目的以刑罚为手段, 而是充分利用通过感化, 道德约束等不同方式, 将会促进法治的更好实施。“德治”与“法治”不是相对立的关系, 法治对道德的评价标准起到正确的引导, 道德又可以弥补法律的空缺和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者互为补充, 缺一不可。

摘要:中国古代无系统完整的法治体系但已形成一定的法治思想文化, 法律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 实现君主专制。其中许多思想与现代法治文化相悖, 但不乏值得我们在建设现代法治体系充分吸收利用的闪光点。为了现代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我们应该以“去糟粕, 取精华”的态度对待古代法治思想文化。

关键词:古代法治,思想文化,现代法治体系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A].范中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 商鞅.商君书.修权.

[3] 裴佳黛.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形成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13 (24) .

[4] 严周菲.商鞅变法的再认识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04)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一、石家庄体育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体育保险事业起步较晚, 是在20世纪末才逐渐引入, 较西方国家的体育保险而言, 晚了很长的时间, 发展相对来说并不完善, 体育保险体系相对单一并且所保障的往往只是因参加重大体育比赛出现的意外伤亡或者造成的严重的伤害, 其他的体育相关保险并未列入其中。然而, 石家庄也是高度重视体育活动, 在很多体育赛事的举办上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体育所造成的运动员受伤现象也很多, 石家庄急需完善国家的体育保险, 真正能够在各方面使得运动员的权益得到保障[1]。

(一) 体育保险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

体育保险起步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对于体育事业而言, 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对于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有很大裨益的。这些需要石家庄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 尤其是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 需要政府部门对于相关政策积极制定, 保障相关措施的正常运行。正是由于我国的体育保险事业比西方国家的体育保险事业晚了几百年, 相关体制还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监管, 对于体育竞技者、投保人以及被保险者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责任明确规定, 使得我国的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滞后。同时, 因进行体育活动后的伤害性较大, 而体育从事人员以及竞技人员在受伤后通常得不到更多的保障以及相关法律条款的支撑,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积极性。石家庄也是虽然重视体育的发展, 但是对于体育保险的推进相对滞后, 无法更好地保障运动员的健康。

(二) 相关运动员的投保意识不高

虽然体育保险事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运动员对于体育保险的认知仍然并不透彻, 即使有些运动成员也在进行体育活动前购买相关的保险, 然而对于保险的具体条文却不是特别清楚, 缺乏购买保险的主动性。运动员认为体育保险应当是国家体育局为体育运动员购买的事情, 而自己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关心。

(三) 体育保险业务繁杂, 所能投的险种较单一

体育事业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尤其是体育宗旨指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 高风险性的体育事业也同样会有高额的赔付率, 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没有专业人才的介入, 很难推进体育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难以保障运动员的健康。并且很多的保险公司对于体育保险所开设的险种很单一, 只是拥有最基本的保险业务, 对于更多更难更细的险种, 并没有进行设定, 因而也无法真正满足运动员的需求, 适应运动员的运动特点, 缺乏更加专业的体育保险产品。

(四) 体育保险专门人才匮乏

国家发展体育保险事业, 针对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的人才, 应当设定不同满足层次的保险人才。并且针对每一类体育项目的危险程度不同、投入成本的高低、隐性危害的存在几率, 体育保险应当极大地需要精通保险险种及保单内容的工作人员, 有专业的开发研究人员。在石家庄体育事业的发展中, 体育保险起步晚、运营状况有待改善, 操作过程相对困难, 并且受伤后所接受的赔偿也并未能真正保障伤后的各种所需, 在体育保险行业中, 就是因为缺乏专门的专业型人才导致保险行业的发展滞后。

(五) 体育保险重视不够

笔者查看石家庄市的有关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发现地方对于体育事业一直都很支持, 然而, 在各种体育竞技比赛的相关规定中, 从未出现相关的保险相关提示或者相关警醒, 这就造成呼声高、但实施度低的情景, 一是由于地方性政府并未真正意识到体育保险在运动员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在体育的后期保障工作中考虑的不周到, 做的不到位, 二是由于体育保险事业的起步晚, 起点低, 发展本来就相对滞后, 导致一些偏远地方并未真正理解体育保险的优势, 甚至并未听说过体育保险, 这就造成在安排体育运动时, 直接忽视运动员运动后所造成的相关伤害。

二、石家庄发展体育保险的各种必要条件

(一) 体育运动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随着体育类型运动的不断发展, 各类体育项目也在不断扩增, 但是这也同样带来了很多的隐性危害, 有些甚至是挑战人类的极限, 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中, 无法避免甚至无法消除在体育运动中的各类风险, 这些风险都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运动员在不断的训练中, 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风险, 而这些危险一旦发生, 没有体育保险的一一保障, 势必会造成很大很严重的后果, 带来人员、财产以及物力上的极大损失。

(二) 体育保险作为体育运动的后勤保障具有很大的优势

现阶段下的体育保险事业, 在石家庄的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动员在进行各项体育技能的训练中, 需要面临高强度、高难度的日程训练安排, 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在极大程度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随时都会有可能出现突发的损伤, 有些情况下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直接影响到运动员今后的生活及各方面的保障。而体育保险作为体育运动中对运动员的直接保障, 需要不断的完善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体系, 真正使得运动员在进行相关体育运动及训练中得到极大的保障[2]。

三、石家庄体育保险发展的相关措施及建议举措

(一) 在体育保险方面,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 公民的体育保险意识不强, 对于体育保险认知不到位, 政府需要大力扶持, 相关的工作部门、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更加完善, 针对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制定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及相关说明, 确立体育保险的重要地位, 从而减轻体育保险的不完善而对于运动员造成的身体以及心理上的伤害。并且任何一个体育保险条例的制定都需要体制内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 各单位应做到相互配合, 从保险立法的确定、相关法律条文的拟定、修改以及完善等方面都做到严格, 各环节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二) 对体育保险进行宣传, 扩大人们的认知面

体育运动存在极大的风险, 但是人们对于体育保险的认知还并不够、不全面, 这就造成石家庄的体育保险在推行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困难, 使得体育保险发展相对滞后, 运动员也并没有强烈的投保意识, 并且再加上对于经济计划的制约, 对于保险行业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颇。因此, 应当加大对于体育保险的宣传力度, 让石家庄每一个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人都意识到保险对于运动员的受伤以及退役后的极大保障, 有利于石家庄体育保险的推进。

四、结语

在石家庄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体育运动项目类型的不断增加, 极大的需要体育保险的推进, 为每一位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员做到真正的后勤保障, 进一步推进体育发展事业的同时, 也有利于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增强石家庄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

摘要:体育保险是在我国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体育保险体系尚不健全, 基础薄弱, 在技术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弥补我国体育保险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以保定区体育保险为依托, 分析体育保险的发展现状, 为石家庄体育保险事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提升体育保险的水平。

关键词:体育保险,体系,不足,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关晶, 王国军.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瓶颈与突破[J].体育科学, 2017, 37 (1) :81-89.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1 校区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校区图书馆于2007年8月完成搬迁, 整个图书馆占地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 其中是一个综合书库 (为地下车库改造利用的, 没有暖气和没有空调, 地面被运输车碾过, 尘土较多。) , 一个阅览室 (学术报告厅改造而成) 和两个电子阅览室 (教学实验室) , 设立办公室、流通部、期刊部和技术部四个职能部门, 共有工作人员15人。各个服务窗口实行是全天式的服务模式。在近两年中, 随着馆藏文献 (包括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 的不断充实, 图书馆已经成为本校区人气最旺的地方, 年均接待读者74万人次, 借还图书37万余册, 书刊上下架74万余册次, 每周开放时间达90小时以上。

2 近两年校区图书馆所做的工作

(1) 工作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制度取得较好成效。2007年在馆领导的领导下, 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采取相对固定管理模式, 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⑴人员固定后, 各岗位工作人员经过两年长期的稳定工作后, 加强了对本职岗位熟练程度, 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解决各种工作中的老问题、新问题, 拓展了专业知识, 积累并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基本能够面对图书馆发展道路中各种困难、问题, 并能形成一些较好的对图书馆前景发展的工作意见。⑵人员固定后, 责任心明显加强, 对待工作积极负责。工作不拖沓、不推诿, 工作人员关系和谐, 相互帮助、发展, 在老同志带动下, 新老同志团结和谐, 团队阶梯渐现, 利于工作发展。⑶校区整体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在校区总体工作人员配备中, 硕士以上学历人员7位, 占近一半的人数;副处级1人, 副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6人, 初级职称5人, 军转干部2人;二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3人, 这些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管理理念、业务知识和工作热情。这已是目前校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人力资源财富, 对校区图书馆目前以及将来的建设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无论是在个人评优, 还是在集体评先上, 校区的老师们都名列前茅, 两年来共有3人被评为“优秀馆员”, 2人被评为“优秀部主任”, 7人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2) 文献资源建设。⑴纸质文献不断完善。近两年来, 在馆领导以及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实现了馆藏文献的基本构建, 目前已收藏图书34万余册, 期刊561种, 报纸61种, 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外语、新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学科门类, 基本满足本校区教学的需求, 以及学生的阅读要求。⑵电子文献资源不断完善。依托本部图书馆共享, 有10多个电子资源为师生提供无障碍上网。电子阅览室每天平均接待上机人次达360多人次, 两年上机充值达30.7万元。

(3) 管理工作的规范。“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 校区图书馆在近两年来, 始终把规范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 常抓不懈, 开展了一下工作:第一, 对外服务方面制定了入馆须知, 读者阅览规则、读者借阅规则等;第二, 对内制定了流通部、期刊部、技术部和办公室三部一室工作条例、业务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 以及“诚信服务”公约和“做文明读者”公约等。第三, 制定了部门负责人定期检查、个人一年一汇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个人考核制度;各部门学期小结、年终总结的汇报制度。第四, 制定校区馆领导每周不定期巡检工作制度,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4) 读者服务工作的完善。秉承“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宗旨, 以人为本, 开拓创新, 围绕中心工作, 校区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读者与文献服务活动。成立校区“读者协会”, 依托“读者协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其中有:以“诚信服务, 做文明读者”为主题的文明读者签名活动;以“充分利用图书馆, 规划好大学生活”为主题的讲座;以“传递信任, 传播知识, 传承快乐”为主题的图书漂流活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 拉近了我们与师生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对校区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

3 面对新形势, 影响校区图书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1) 缺少现代化的图书馆大楼。随着校区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学生的数量将不断增加, 对图书阅览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强, 校区图书馆在建筑面积、阅览座位、藏书等方面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一个瓶径。

(2) 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校区图书馆为加强管理, 建立了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阅览室管理制度等, 由于校区图书馆搬迁时间较短和新情况的变化, 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 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目前虽然校区图书馆馆员学历层次相对本部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整体结构上看,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图书情报、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性强的人才。由于受传统图书管理因素影响,现代图书馆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新技能还不够强。由于缺乏竞争,整体服务意识和进取精神还有待提高,紧迫性、创新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 馆藏资源有待优化。由于受高校编制体制的调整, 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断变化, 学科专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做了调整, 使师生对需要藏书的质和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藏书建设原则与采访标准及藏书结构模式, 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已不能适应学校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求, 馆藏资源配置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有待进一步优化。

4 应对措施

(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编制《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图书馆发展规划是事业发展的途径与手段, 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 也是图书馆分阶段发展的依据, 更是行动的指南。通过制定发展规范找出问题, 发现不足, 不断完善, 不断改进。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基础, 在对图书馆发展状况分析的基本上, 既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又要结合近期和中期目标, 经过科学论证、认真谋划, 明确今后校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建立切实有效工作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的图书管理和服务体系, 培养和引进图书专业人才, 促进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 为学校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 近年内在校区建设一座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图书馆大楼, 以满足师生的学习要求。图书馆大楼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性设施, 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硬件基础, 对于增加藏书容量、扩展阅览室, 进一步增强提供图书公共服务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要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需要, 以及师生的学习要求, 积极争取各方面力量, 结合校区建设总体要求, 建设一座内部设施灵活、建筑布局合理、师生使用方便、馆舍利用易扩展、阅览环境舒适、文献保护适应、经费使用经济的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大楼, 有效解决师生的学习需要, 更好地为师生提供阅览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

(3) 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施人才强馆战略, 做好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校区图书馆事业要发展, 人是根本要素。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决定着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工作水平和社会地位, 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造就一支高素质队伍, 实施人才强馆战略,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对于提高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有着特殊的意义。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培训, 培养馆员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提高个人修养、创新的观念, 通过有计划的组织馆员参加各种类型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拓展知识面和提高业务素质, 适应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要改善和创新用人机制, 真正从工作实际情况需要出发, 从外部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 建成一支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4) 坚持以人为本, 完善制度建设, 以适应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图书馆规章制度是馆员和读者共同遵守的工作规程和行为准则, 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和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是一个图书馆办馆水平的具体反映。规章制度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实现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需要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要更新管理与服务理念, 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内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 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服务指标体系, 通过定量与定性的评价, 对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评估, 改进工作, 推进事业发展, 更好地为师生学习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师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为根本目标, 要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图书馆制度建设中, 推进图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

(5) 在现代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努力实施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策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文献和网络虚拟资源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图书馆信息建设为基础加强馆藏数字化建设, 建设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成覆盖全校区、服务全体师生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以互联网、校院网为基础, 实现与总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形成便捷高效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联合体。以图书馆网站为依托, 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加强网上德育、智育和生活品质教育活动, 建设“特色网络校园”。坚持弘扬“红色的”, 建设“红色网络校园”, 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坚持发扬“金色的”, 建设“金色网络校园”, 把图书和资源信息中的多样知识和资源, 呈现给学生, 促进其学习各方知识的需要, 为今后就业积蓄知识能量, 引导正确的学业观;坚持营造“绿色的”, 建设“绿色网络校园”, 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生活环境,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

(6) 广泛加强行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奉行“走出去”原则, 借鉴国外高校图书管理先进经验, 加强与其它兄弟院馆的交流与合作使馆员走出去参观学习, 视野开阔, “扬其长避其短”。在实践中更改自己工作弊端, 从而改善工作方式, 提高效率, 使校区图书馆发展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复合型图书馆。

摘要:通过对校区图书馆的调查研究, 对校区图书馆在教学、科研, 服务师生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 并总结出了好的做法;对目前校区图书馆面对新形势, 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完善推进,校区图书馆,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廷兰.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J].东岳论丛, 2008 (5) .

[2] 张先岐.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施人才强馆战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2)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1 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 现代数控技术是集机、电、液、计算机、制动化控制于一体的综合技术, 数控技术人员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外, 还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综合性教育和综合能力训练, 才能胜任其工作。其次,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 离开实践, 就谈不上素质, 实践是知识转化并升华为素质的根本条件。故在数控技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都必须引入相应的实践教学来加强和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工作实践的素质。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这方面离上述要求相差很远。一方面缺乏与数控技术课程配套的教材,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财政对职业技术学校资金投入的不足, 造成职业技术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严重缺乏,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更不能满足数控技术所要求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实习设备的缺乏, 使得学生对本应在机床上训练的技能只能根据书本上的描述去想象。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的学生, 是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因此, 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设备的购置、建立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应该是当务之急。

数控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建议应包含: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电火花线切割等加工设备, 数控模拟软件, 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修综合实验台, 能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电极调速与控制、机床精度检测与调试技术、数控设备故障诊断等基础实验。

2 完善实践教学方案, 实施模块化和分层次教学

建立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和动手能力的人才。因此, 实践教学, 要按照加强学生 (学员) 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 进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2.1 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和分层次教学

根据数控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状, 在教学中建议采用“模块化”和分层次教学。所谓“模块化”教学, 就是考虑到教学学时和学生学习精力有限而将专业课和实践课都分成模块。其中, 专业课可分成数控加工操作模块、数控工艺设计模块、数控程序编制和数控设备管理与维护模块。实践课可分成传统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模块、现代加工操作训练模块 (主要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操作与编程训练)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以及将来发展的方向, 选择学习模块。所谓分层次教学, 就是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和能力的差异, 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在实施“模块化”和分层次教学中, 也必须适应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摸索和创造出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数控专业技术的教学模式。

2.2 在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2.2.1 传统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

进行传统的车床、铣床等机械加工操作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 是培养学生掌握数控加工操作技能的前提和条件。通过传统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加工零件的图纸、所操作机床的结构、机床的切削运动和工件的安装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刀具的材料与几何参数、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和使用量具。所有这些又恰恰是数控加工操作和编程所必要的专业基础。

2.2.2 数控加工操作和编程训练

通过一定时间的传统机械加工操作训练, 在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后, 再进行数控加工操作和编程训练。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可安排如下。

训练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 (Auto CAD) →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训练。

训练二:数控机床的仿真加工训练→数控车床的加工操作训练→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操作训练。

上述训练的课时, 应该不低于总学时的45%。传统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与数控加工操作和编程训练应各占一半, 并且教学结束后严格考核, 并要求学生通过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考试。

3 制订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教学大纲

根据职业技术学校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数控专业人才的要求, 应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关键。必须制订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控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本着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必须、够用”的原则, 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优良素质的培养, 要作到专业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 并保证重点课程的课时。应以数控专业的招生对象→学制→培养目标→专业素质及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职业等级证书为主线, 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

摘要: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基础, 加强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加快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推广数控技术、振兴制造业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在教学中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数控技术,教学,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可理解为高校在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校园及周边的安全防范、信息报送、事件处置等相关工作, 确保学校安全稳定。而做好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学校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员, 发挥各部门、各岗位的重要作用, 共同参与校园综合治理工作, 形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防网络体系, 且体系内相关关口部门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安全敏感意识、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综观当前高校校园综治工作的具体情况, 可以发现综治群防体系的以下特点。

1.1 体系设置混乱

自2005年浙江省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以来, 明确规定各高校必须重视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有代表性的是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安全信息员队伍和义务消防员队伍等组织。然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鉴于人员、经费、管理等实际因素, 很多高校出现了组织一支队伍、设置多种功能的现象, 或者以其他混淆视听的名义开展此类群防队伍的建设, 导致综治群防网络体系设置混乱、人员不明、职责不清等严重后果, 严重影响了群防网络体系的架构工作。

1.2 职责功能不清

部分高校确实下文明确了学生安全信息员队伍、教工安全信息员队伍、义务消防员队伍、学生保卫部队伍等群防组织, 表面上看似机构健全、人员清晰、功能完备, 实则不然, 这些组织并未被纳入日常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中, 其日常的具体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清, 也未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 而成为学校对外名义上的一类组织, 组织成员也由于欠缺学校必要的重视、支持和管理, 而导致工作以应付为主, 最终造成角色定位错误, 严重影响了投入学院综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联动机制不全

也有部分高校, 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有清晰的工作职责, 并建立了配套的激励机制、明确了指导老师, 并经常性参加学校的各类安全管理工作, 表面上看似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 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但同时也忽略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各类队伍或组织间缺乏必要的日常联系和交流, 未形成有效联动机制, 导致无法形成综治工作合力极大地削减了群防群治所能发挥出来的最大效能。

2 高校群防体系架构设想

针对上述现状, 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好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切实发挥综治群防网络体系的重大不可或缺地作用, 必须完成以下工作。

2.1 制度保障

一是必须要以文件的形式对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激励机制进行公示和明确。二是建立各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 经常性开展一些联动处置突发事件的演练, 帮助各组织明确其在处置学院安全事件中角色定位。三是明确一名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 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和处置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2.2 科学架构

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综合调研情况, 笔者认为综治群防网络体系可以按照以下模式架构。

(1) 监督指导体系:一是学校层面, 成立由一把手负责的、保卫处、学工部、后勤公司、各二级学院 (系) 等综合治理关口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定期对学校综治工作开展督查、指导工作, 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形势分析会, 准确把握政策和重点敏感时期、事件的工作举措, 并下达正确的指令。二是群防体系内各组织层面, 必须指定一名具有一定处置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人员, 负责监督和指导本组织工作的开展。

(2) 信息处置体系: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以部门为单位建立教工信息员队伍, 同时在政府综治部门的指导下,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隐蔽战线工作队伍。由各归口管理部门指定的负责联络人员,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定期收集信息员所反馈的信息, 同时开展遴选、甄别、研判、报送等信息处置工作。选定的信息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意识、正义感和责任心。

(3) 事件处置体系:事件处置体系设置要体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基本特点, 学校在设置该体系时, 除保卫处、校卫队、监控中心等常设处置机构外, 必须辅以学生自助组织、义务巡防队、义务消防队、重点要害部位安全管理员等多种形式, 通过定期组织安全技能培训、法律法规学习, 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处置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员配置优良的基础上, 必须配置诸如车辆、警械等必备的装备, 以提高处置体系的反应速度和对抗能力。

(4) 日常管理体系:安全工作, 重在预防, 日常安全管理便是做好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公寓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管理者的作用, 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做好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管理, 使得大部分学生接受学校预设的安全管理模式的规范, 并能及时发现违规学生, 及时进行劝诫和制止。

(5) 后勤保障体系:后勤保障部门要做好物资供给、医疗救助、车辆保障等相关后勤服务工作, 该体系也是群防网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要:高校历来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领域, 国内外各类势力也将高校作为渗透和侵害的重点对象, 尤其体现在国家重点、热点和敏感时段, 高校的政治稳定、治安安全, 显得至关重要。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归根到底便是做好校园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唯有做好综治工作的方方面面, 方可确保绝对安全、绝对稳定, 而综治工作的关键又以群治群防体系的建设为依托。笔者通过走访下沙高教园区高校, 经过详细了解和调研, 充分翔实地掌握了各高校综治群防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 并采用专业的分析和归纳手段, 力求探索和充实高校的综治群防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范文第6篇

一、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的原因

(1)信用法律法规缺失。信用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很难有效实现,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健全(金融有关立法非金融有关立法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对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作出法律规定,这使得整个征信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领导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建设不到位。

(2)信用管理部门分散。目前,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制订一套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缺乏对各领域,各地区信用信息整合的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形成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整合的合力,存在着多头建设的问题。

(3)信用标准规范模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各地的信用评级的统一化本身就带有不公平性,怎样把握才能恰到好处,这更增加了统一标准的难度。

(4)信息发布共享障碍。政府信用信息封闭,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微观经济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我国征信行业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内普遍缺乏自律机制,各个行业各行其是,行业自律程度松紧不一,中介业务标准程度不一。此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等等原因都导致了信息共享的障碍。

(5)失信惩戒机制薄弱。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正常运作的经济政策法规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信用体系缺乏会导致各个方面出现问题

(1)从企业来说,信用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与企业间诚信水平低甚至诚信失常,会使交易过程中契约的有效性时刻面临挑战,让快捷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

受到限制,阻碍贸易的扩大,企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守诚信规范,损害的只能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从金融环境来说,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

(3)从社会来说,信用缺失使道德失范,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冲击,还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影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信用缺失使经济秩序混乱。在信用机制不健全及相关法律缺位的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人不遵守市场规则,不讲信用,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利益。此种现象一旦成风,则会导致企业的恶性竞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使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下降,造成一种很难治愈的社会创伤。社会的经济秩序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经济活动主体也就无疑要步入畸形发展的道路。

(5)信用缺失导致相应制度的扭曲。信用缺失往往影响到整个社会相关制度的正常运作(银行的借贷制度商业的交往习惯法律制度的构建政府行政管理的运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制度是基于信用而构建的,一旦信用被打破,则原有的平衡必然陷入混乱,相应的制度就会出现扭曲,我们反思今天的制度构建往往最后会追根溯源至诚信这一最基本的话题。

二、着力建设我国的信用体系,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的三维制度模式

(1)将道德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2)以产权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就没有真正的能力讲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没有动力讲信誉、守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没有内在的压力守信用;市场主体对其财产权没有信心,就必然产生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市场主体没有外在的约束,讲信誉、守信用就缺乏感召力。因此,要彻底解决我国的信用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只能是进行产权改革,使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成为真

正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产权主体。

(3)以法律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制度框架;抓紧研究,出台与社会信用直接相关的基本法。 此外应注意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巨大作用

(1)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与规则要靠政府。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与规则的核心形式是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法律法规起草的主体,是政府授权的有关政府机构和部门,通过大量的立法调研起草法律草案,并依据相关的规定进入立法程序。

(2)政府在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的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做出努力。在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实施对相关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开放。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用信息开放的同时,政府还需考虑旨在为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电子政务建设,信息集中的政府部门(如工商局、质检局)应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实现公开开放的数据的上网,推动电子政务。

(4)加强对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是很重要一个角色。

上一篇:电磁铁教案范文下一篇: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