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气象灾害一直以来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会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对气象灾害进行预警就可以提前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随着近些年来气象科技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经建立,可以满足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文献标识码:A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建立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但是实际应用上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环境变化较为剧烈,各种气象灾害频发,我国粮食生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分析预警能力,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早在多年前,我国气象部门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我国不同地域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为滞后,其中气象灾害的信息化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都较为薄弱。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地域广大使得不同地区进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难易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涉及各个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数据库较为困难。

同时由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不同部门之间协作性较差,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各地区气象信息检测系统没有形成网络,因此与国外一些气象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当前依然无法进行较为及时、全面、准确的气象监测预警。

除此之外,我国对气象灾害的研究依然是对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大于对灾害来临之前的预警工作,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系统的建立。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加快技术研究、强化技术运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1]

2 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理论研究,加速发展相关技术

理论研究是保证气象灾害预警在逻辑上可行的重要保证,技术则是在理论的技术上对实际应用做出的各种调整和规划。要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的效果,一方面要强化各种气象理论的研究,使技术发展具有可靠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技术,使各项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纸面,要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2.1 统一标准,建立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首先就要建立气象信息共享机制。气象的变化往往会涉及多个地区,凶此只有建立气象共享平台,才能保证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出准确的预报。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对气象灾害监测建立模型和软件平台,以期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准确性的提高。现阶段建立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涉及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参数,从而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2 强化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条件较好,其在农业气象灾害观测预警方面总结了大量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因此,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强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高设备的科技含量,丰富监测内容,实现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效果的有效提高,保证我国粮食安全[2]

2.3 强化损失风险

农业气象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社会经济损失的风险评估极为重要。我国区域广大,不同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同,不同地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同样级别的气象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过程中必须将损失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监测和预报,及時对当地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以及各项风险抵御能力进行评估,在灾害到来之前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损失。

2.4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要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效果的提高,就必须提高监测技术的科技含量,因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关键。随着近些年来气象科技的不断更新,很多新的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收到较好的效果,相关气象部门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储备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技术研究应用,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得到有效提高[3]

3 强化管理机制,保证灾害预警效果

随着近些年来气象技术的发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产生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实现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加强管理。农业气象灾害从监测预警一直到信息发布要经过多个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得预警效果大打折扣,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有效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管理机制。现阶段使用较多的是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同地区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切实加强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气象灾害预警效果的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1)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责任机制,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列入年度考核范畴。同时要将工作进行细致划分,责任到人,对于人为原因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问题,要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4]

(2)建立综合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可以有效提高监测预警效果,同时一些气象信息的分析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涉及的范围较广、部门较多,因此在建立该机构的过程中要注意部门之间的配合。通过进行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得现有的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在机构运作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快捷地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信息传达给农户,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3)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通过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和发布气象信息,使获得的气象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扩散,真正起到作用。

(4)在部门协作过程中要进行责任划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气象监测体系,各地区在农业、水文以及气象方面的观测和预警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过程中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的情况,各种推凌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必须明确责任划分,建立良好的统筹机制,实现监测预警能力的提高[5]

4 保证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随着近些年我国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新型的仪器和各种基础设施,很多仪器由于科技含量高,在进行购买和安装过程中都需要较大的花费。同时,在进行各种基础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程量较大也会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我国以往对于灾后重建工作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对灾害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气象监测预警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要重视金融服务和社会融资在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保险行业可以提供农业气象灾害的保险业务等,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保险在农业防灾方面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当前保险市场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专门提供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灾害频发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保险业除了针对灾后重建进行业务办理之外,还应该对气象灾害到来之前的预警工作进行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切实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作为一个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保险业只有对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有所认识,加大力度提高对防灾减灾的投入,才能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本行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5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较为严重,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气象监测站数量不足,造成覆盖范围较小,对各种气象信息收集的能力较弱,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建立多地区联合的气象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通过收集的各种气象信息对天气进行及时预报,在災害到来前采取各项措施,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加强技术应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灾害监测一体化平台的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才能实现我国农业气象监测预警效果的提高,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苏娟.发挥气象服务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14 (2):132-133.

[2]宋启,韦昭义.贵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与解除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 (20):135-137.

[3]林旭东,陈瑞林,曹冬华.农户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J]时代农机,2017 (9):138-139.

[4]鲍文.构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高效机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 (8):86-90+114.

[5]达琼,洛桑旺姆,尼玛拉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7 (7):172-173+207.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情况,分析其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从服务意识、体系构建、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完善气象服务体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气象信息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体系;智慧农业;精准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较高要求,使得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使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利用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助推现代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和完善策略,以期发挥气象信息服务应有的作用。

1 气象信息服务及其发展

气象是指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与过程的总称,包括风、云、雨、雪、光照等,其与气候、天气等在内涵上有着明显区别。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操作单一,主要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满足日常生活对天气情况了解的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中明确提出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为我国气象事业指明了方向。当前,气象信息服务以多媒体网络为平台,借助现代气象监测技术自动收集、分析和整理气象数据,然后通过手机、平板、网站、新闻、广播等渠道告知农民,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规避气象灾害的作用更强。

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基于B/S结构构建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更好地了解气象变化。农民收到气象信息后,对灾害性质有大致了解,并根据气象提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2.1 利用遥感卫星技术指导农事活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B/S结构的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抵御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可以说,智慧农业成为继工业农业、科技农业后又一发展新趋势,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来指导农事活动。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实现耕地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预估生产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便能够灵活调整用肥用药方案,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在经济作物生产中,依托传感器、水肥系统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并结合气象阈值所提供的灌溉依据,在降雨时直接执行延时灌溉指令。在此过程中,降雨量、延时灌溉时限、避免低温对农作物影响等信息,与气象、土壤等数据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使气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

2.2 利用实验监测站提供精准气象数据

通过气象实验监测站监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并以此作为确定农作物全育期和各个生育关键期的依据。同时,气象站实时监控风向、风速、温度、光照、降水量、土壤水分、测土施肥等气象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详实全面的数据。

依托气象APP实现实时服务与预警功能,及時向农民提供气象预警和灾害评估信息,并根据灾害发生概率提供科学的预防意见,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尽可能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另外,通过APP直接向农户发送农业技术等信息,并根据气象分析结果提供精准服务,有利于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引进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与当地地理信息的融合更加深入,可为广大农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

3 依托气象信息服务保障农业生产的应对之策

3.1 强化服务意识

在面向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和坚持气象发展方向,严格执行“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站台”的建设要求,做到实时监测和准确预报。同时,加强服务主观能动性,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敏锐度,想政府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念百姓之所念,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推动气象信息服务立体化、多元化发展。不断完善气象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建立涵盖多元主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并改善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广大农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3.2 构建综合性信息体系

为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作用与价值,还应构建完善的综合性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各部门的交流合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加快气象预警发布平台和实时监控平台的建设,并通过奖励机制提高气象局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气象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与评估,增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农业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抗灾水平。

3.3 提高信息服务精准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其转化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助推农业生产有序开展,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效能和精准度。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良好的应用体系,及时向农户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气象要素。同时,完善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气象信息发布流程,有序开展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3.4 加強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与气象信息之间关系密切,亟需一批具有丰富气象知识和扎实气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出台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通过高薪引进优秀的气象技术人才,推动气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同时,气象局还应依托政府部门与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共育机制,共同培养现代气象人才,为气象队伍储备人才。

4 结语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这使得农业生产与气象服务的联系愈加紧密。发生气象灾害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补救,能够减少农业损失。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在规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恶劣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使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书奇,张亚光,张鹤,等.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化农业,2020(4):10-11.

[2] 赵继锋.浅谈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27-128.

[3] 乌日罕.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6):154-155.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AI Haiyan, YI Hang, ZHANG Li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precision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保险公司、政府、农户三方面深度剖析了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产品设计不合理及推广方式不完善、政府宣传导向力度欠缺、农户规避风险意识不强且对保险存在偏见等问题,从而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指数设计精准化并不断完善、优化宣传推广方式等意见;对于政府部门给出了建立完善相应政策制度、给予资金人力支持等意见;对于农户提出了逐步消除保险偏见、多种途径细致了解保险等意见,为农业保险的供给侧提供相关借鉴,使其更好地助力于精准扶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气象指数保险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保监会也因此将农业保险确定为保险业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之一;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溯及源头,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供给侧,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局。

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的风生水起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国保监会列举开发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积极推进试点。由此可见,气象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注重从不同侧面对气象指数保险进行分析,既考虑了客观推广及自然因素对购保的影响也考虑了主观需求对其影响,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总结和评价现有产品的成败得失,对于推动精准扶贫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促进农业发展等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 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气象指数保险,是指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气象指数保险作为新型农业保险的典型代表,鲜明的表现出了理赔便捷,针对小区域、单一作物进行更加精准化保障的特点。

气象指数保险在国外起步较早,但在我国,气象指数保险还属新鲜事物,且此前国内的气象指数保险主要是针对农业领域。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气象指数保险正在逐步由设计层面走向初步试点。如2009年安徽省长丰县试点推出了水稻种植天气指数保险产品;2011年江西省南丰县开展了蜜桔低温冻害指数保险试点;2012年在福建长汀县开展了烟叶冻灾和水灾指数保险等。

2.2 烟台市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烟台市作为山东的农业大市,其特色农业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并促进了烟台市农业总体的发展,因而烟台市农业保险的发展势头远远好于山东省其他地市,针对特色作物的新型农业保险也逐步被设计出来。2016年第二季度,山东省首例樱桃降水指数保险在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薛家村展开试点;2017年苹果降水指数保险在牟平、招远、栖霞、蓬莱推行并已签订150单,果茶低温指数保险也已在莱阳市试点;此外海产养殖类气象指数保险、政策性气象指数保险如生猪、奶牛的价格指数保险也处于初步试点阶段。

2.3 烟台市樱桃降水指数保险的现状分析

櫻桃降水指数保险是全国首款采用天气指数对大樱桃裂果进行风险管控的农险产品,目前试点种植户主要集中在牟平区高陵镇薛家村,以其为代表的气象指数保险的试点效果、推行中的问题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为此,通过对薛家村采取了全样本的调查方式,来对气象指数保险需求进行实证分析。

2.3.1 计量模型和变量设定

为检验樱桃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本文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2.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樱桃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详见表1,其中,第1列为樱桃保险有效需求,即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第2列为樱桃保险潜在需求,即对模型(3)的回归结果。

首先分析樱桃保险有效需求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仅种植面积回归系数在5%检验水平下显著为正,与本文预期相符。而劳动力投入、樱桃价格、收入占比的回归系数在10%检验水平下均不显著,且劳动力投入和收入占比回归系数的符号也与预期相反。

其次分析樱桃保险潜在需求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劳动力投入、种植面积和樱桃价格回归系数分别在5%、1%和1%检验水平下显著为正,缺乏认识回归系数在1%检验水平下显著为负,这些都与本文预期相符,虽然收入占比的回归系数在10%检验水平下不显著,但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也与预期相符。

结合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在保险产品适合的情况下,劳动力投入越高、种植面积越大、价格越高、收入占比越高、保险认知越高的农户家庭确实更愿意购买针对樱桃种植损失的保险。但是,在面对实际销售的樱桃指数保险时,具有以上特征的农户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购买意愿,农户家庭的保险需求由于某些因素不仅被抑制,而且出现了一定扭曲。

3 烟台市气象指数保险存在问题

3.1 保险公司方面

3.1.1 产品设计不够合理

一是影响产量的气象因素多,如樱桃裂果多是由于采前经旱遇雨所致,而连续的阴雨天气、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樱桃的品种等都是樱桃裂果程度的影响因素。保险公司在进行指数设计时,这些因素是否考虑在内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办法去处理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二是数据采集地与参保地之间在气候、地形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指数设计覆盖范围越大,差异性就会越大,也就越难以发挥出气象指数保险独特的优势;三是绝大多数的农户不能对损失量做一个准确的统计,保险设计离不开历年损失量这一数据,历史数据的不完整和不准确也是造成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3.1.2 产品推广不合理、不完善

首先推广方法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保险代理人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且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或者方案向农户介绍保险产品,造成了农户对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赔付条件等内容了解不足,甚至产生错误理解,逐渐降低了农户对此保险的信任度。其次推广渠道不完善,多数气象指数保险仅通过传统渠道进行推广,没有很好地利用线上宣传这一途径。且售后工作不完善也阻碍其更好地推广,对于一个新的产品,保险公司没有做好走访投保农户以得到反馈来进一步完善产品等售后工作,甚至出现因保险代理人更换联系方式致使农户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

3.2 政府方面

3.2.1 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

政府的参与度较低,给予的政策支持不够,这是气象指数保险发展中的通病。部分保险公司有与政府合作的意向,但是由于政策的缺失,保险公司开发出来的新产品要想得到政府的支持十分困难,也阻碍了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

保费补贴政策方面,在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不仅根据不同险种对于投保农民提供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提供经营费用的补贴,而且也会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的支持。而我国仍采用单一的保费补贴方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开发得不到补贴和再保险的支持,不仅使农户惧怕风险而不愿意投保于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也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3.2.2 政府宣传导向力度欠缺

气象指数保险商业性强必然会导致保险公司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农户的经济利益,从而造成农民对气象指数保险的排斥,导致恶性循环。保险产品推广阶段,专业的保险推销人员往往得不到农户的信任,而作为政府在地方的代表的村支部干部则更容易得到农户的信任。而在目前阶段,村干部仅仅起到了支持保险入村的作用,尚未在新型保险产品的有效推广方面与保险公司形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局面,政府的宣传导向力度较弱,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3 农户(被保险人)方面

3.3.1 风险规避意识差且对保险存在偏见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家庭收入较少,文化程度有限等多种因素导致农户风险规避的意识薄弱,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高。加上农村整体风气的影响, 农户对于气象指数保险由于没有达到触发值而没有理赔这一情况,被保险人大多会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负面信息传送给其他被保险人,因此大多数被保险人对于新型保险产品存在偏见,也给气象指数保险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3.2 无法正确理解保险条约内容且了解不足

由于被保险人在文化程度上的劣势,无法完全理解保险合同上更为书面化的语言和词汇。而对于像气象指数保险这类新型保险产品,被保险人更难以准确理解其条款内容。就樱桃降水指数保险而言,在保险期限内出现裂果后,被保险人认为自己满足赔付条件,应当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但是经过保险公司的考察后发现,并没有达到应当理赔的降水量的触发值,无法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进行赔偿。 这就导致了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矛盾。

4 对策建议

4.1 保险公司方面

4.1.1 指数设计精准化并不断完善

保险公司在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时候,必须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农户、相应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应政府部门历史资料等进行精细的指数选取和设计。对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作物,仍需选择主因子指数,也可以增加产品数量,用“一揽子产品”优惠的办法来设计指数型保险产品;指数设计并进行初步试点后,保险公司要争取在试点村争取连续几年的保单,以不断完善产品。为了避免无理赔后农户放弃投保的现象,保险公司除了重视度加强,还可以推出优惠政策,比如第一年投保的投保人在第二年投保时可以享受折扣等优惠来鼓励农户继续投保。且保险公司在保险期限结束后,要对农户进行售后走访工作,了解农户的需求以及不满之处,对保险产品依据农户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产品完善。

4.1.2 优化宣传推广方式并改善宣传销售渠道

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属于一种新兴事物,而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较低且年龄较大,导致他们对保险的概念理解更为困难。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应当把重点放在提高农户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上。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设计一个针对普通农户的完善宣传体系,从而更直白细致地阐述创新型农业指数保险的理念和理赔方案等内容,让农户接受保险新产品;其次保险公司要加强与乡镇政府的沟通,以政府为担保和桥梁来对农户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户对保险的信任度。

在宣传销售渠道方面:一是保险公司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线上的销售和推广;二是气象指数保险首要推广目标可以放在这些农业经营面积大、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且更愿意接受保险产品的种植大户身上,以带动其在小规模种植户中的推广。

4.2 政府方面

4.2.1 建立和完善相应政策制度

首先是要为创新型保险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应的秩序,提供创新型保险推广更有利的制度环境来促进其发展;其次是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确保保险公司能够应对巨灾损失,持续稳健地经营。

4.2.2 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

资金支持方面:一是给予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贴和农户保费补贴,从而促进产品更好的完善,也减少农民投保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产品更好的推广;二是给予相关部门资金支持。像天气指数保险这类通过气象站不断增加来获得更加精确数据的保险,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来完善配套设备。人力支持方面,在气象指数保险的宣传和推广阶段,更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地方政府人员的宣传和带头作用来减弱农户对保险的偏见,增强农户的认知度。

4.2.3 协调多部门共同促进气象指数保险发展

以气象指数保险为例,其发展离不开保险公司与气象局、农业局、政府金融办等部门的相互合作,从而建立和完善气象指数保险运行保障机制,在这其中,政府应该发挥联系协调作用,使多部门共同努力促进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

4.3 农户(被保险人)方面

4.3.1 逐步消除对保险的偏见

及时了解保险行业的最新動向以及国家对保险行业的支持政策,认清保险存在的真正目的和作用,改变以往保险的看法,正确认识保险在规避风险方面的作用,学会用保险来降低风险。

4.3.2 多种途径细致了解保险

投保前,要细致保险的各项信息,可通过子女帮助下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向保险公司打电话询问等方式仔细斟酌再做决定;购买保险时要仔细询问保险代理人,若其在说明保险时出现含糊其辞,或者过分阐述保险未来的赔付效果,要慎重考虑是否购买;签订保险合同之前,要了解保险合同签订的基本流程和保险合同的正规样式,学会辨别保险合同的真假。

5 结语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之下,其核心在于“精准”二字,农业保险要想更好发挥其保障作用,加强其扶贫效果的精准化,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设计出更加适合于农业需求的保险产品,这便是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与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相比,更能够实现对农业领域的精细化、小区域的保障。笔者对烟台市的气象指数保险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刚刚推行的樱桃降水指数保险进行全样本调查,深度剖析一个初试点的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了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未来,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种类应当更加精细,产品设计更加符合特定作物和特定区域的需要;其发展也应当形成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其他金融部门联合发展机制;应与传统的农业保险产品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共同为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06):4-8.

[2]庹国柱,朱俊生.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保险研究,2014,(02):44-53.

[3]罗向明.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与补贴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4]汪丽萍.天气指数保险及创新产品的比较研究[J].保险研究,2016,(10):81-88.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实施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工程,实施城市安全气象服务工程,实施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打造新时代的“雄安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雄安新区 气象科技 智慧气象服务

我国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区规划建设须充分考虑区域气候安全、气象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气候、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河北气象部门有责任更有义务发挥气象在新区规划建设运行中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努力将雄安新区打造成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的全国样板。
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气候条件影响,主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设计。按照“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参照国际上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建设先进经验,新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保障新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是系好新区建设的“第一颗扣子”,提前将气象信息应用于新区规划,精细研判评估新区和辐射区的气候安全、气候资源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情况,支撑新区科学规划及通风廊道和生态红线的划定。编制覆盖雄安辐射区的京津冀地区精细化、格点化、数字化的气候资料和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为新区规划提供气象基础数据支撑。推荐权威气象专家进^新区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库,为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科学建议和业务指导。对新区各类气象灾害进行精细的风险评估,指导城市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设计,以有效避免因人类活动和城市建设对城市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气象科技优势,科学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理念,新区将催生城建、环保、交通、能源、旅游、水利、电力、物流等大量气象高敏感的社会经济重点行业和高新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的防雷安全、城市排水、雨洪和太阳能资源利用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新区在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气象科技的作用,使其为新区建设提供全程安全、专业、高效的气象保障。白洋淀生态环境脆弱,新区建设更应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气候条件对淀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围绕新区建设和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和长远需求,雄安新区正在布局并加快建设包括城市气候基准站、湿地生态观测站、水生态观测站在内的气候与生态观象台,并在新区启动区、白洋淀区域及周边布设湿地、林地、土壤、负氧离子等生态气象观测设施。对此,在中国气象局指导下,雄安新区聘请部门内外专家准确把握自身功能定位,高標准、高质量编制雄安新区智慧气象发展规划,并将主要建设内容纳入国家首批实施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项目中。

成立雄安新区气象服务机构,高效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按照“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战略目标和更高要求,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及运行发展离不开专业、广泛、精细的气象服务保障。气象服务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乎百姓福祉安康、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绿色生态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为此,河北省气象局成立了雄安新区气象筹备处,选拔优秀人才组建高水平的气象服务保障临时机构,为新区提供决策支撑、气象防灾减灾和其他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有力保障新区规划建设运行。
实施工程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能力

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发展定位和具体建设任务,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明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区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重点强化气象业务能力和科技创新的驱动,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实施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工程。建立智能化无缝隙格点分析预报业务和智能网格预报云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生成时间分辨率分钟级、空间分辨率百米级预报产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确率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的时效性。构建由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组成的立体化气象监测网,实现对天气系统和生态环境、地下空间、交通、电力,尤其是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性连续智能监测。依托互联网、社交应用、智能APP等服务渠道,构建集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为一体的智能化决策服务平台、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专项服务平台,生成网格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并实现智能精准靶向推送,以推动政府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满足公众对时空尺度更精密的预报服务需求,最终形成基于用户位置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数据。

实施城市安全气象服务工程。开展新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强化灾害风险源管理,编制新区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损失与防灾减灾效益评估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综合管理系统。开展针对不同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抵御主要气象灾害的设防标准,优化城市气象综合防灾布局。针对气象防灾减灾和保障公共安全的需求,完善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可行性论证等制度,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气象保障。建立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开展面向水源保障、流域安全、城市防洪、能源供应、交通运营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建立新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应急处置防范快速、有序、高效。

实施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建设以卫星遥感为主的生态环境气象综合监测网,实现对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的连续实时监测,提升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面向现代农业设施园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绿色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建立精准化、分众化、智慧型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构建客观化“绿度”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构建新区及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加大白洋淀及周边流域人工增雨(雪)作业力度,有效增加新区上游水库和白洋淀淀区降水量,为保护淀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持淀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提供气象保障。

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战略。抓住雄安新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机遇,争取设立国家级气象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气象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提升我国气象核心业务和科技创新全球竞争能力。利用新区政策优势和投资环境,争取在雄安新区建设国家级气象科技产业园和气象创新创业孵化器,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气象技术装备及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与研发,推动国家气象高新技术成果在新区先行先试。依托新区科技创新环境,面向全球招聘优秀气象人才,重点吸引海内外气象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到新区创新创业,着力加强科技研发、业务一线人才队伍建设,为新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河北气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强有力的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气象人的使命引领和责任担当,全力以赴融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立足雄安新区,力争成就“雄安质量”,确保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作者为河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参考文献】

①《雄安新区将建设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新华网,2018年6月13日。

责编/贾娜 美编/王梦雅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分析了跨国农业公司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和国际投资规则对跨国农业公司规制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跨国农业公司规制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跨国农业公司; 粮食安全; 投资规制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al corporations;Food security;Regulation on investment

近年来,农业跨国投资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跨国农业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规制这种不利影响以确保粮食安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投资不断增长已经引起投资主体的广泛关注。围绕农业领域跨国投资的潜在收益与风险的研究日益增加。从具体实践看,诸如世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倡导下的农业领域投资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粮食安全、环境污染以及就业等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以跨国公司为主的私人投资主体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则存在较大的争议。如何看待跨国农业公司的投资效应并评价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韩国学者尹炳先等[1]在美刊《每月评论》上发表的《谁正在威胁我们的餐桌?——跨国农业公司的力量》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农业投资导致中小型的农场和农户破产,依靠资本的力量和农业技术的垄断控制了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导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等社会问题加剧。印度学者范达娜·席瓦[2]的研究成果《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引用大量数据验证了发达国家的农业跨国公司以发展中国家的日趋贫困和环境恶化为代价操控了世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促使国内外学者关注发展跨国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或粮食安全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了农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的快速增长趋势,合同农业成为跨国公司农业投资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促使东道国发展利益最大化的几点建议(例如关注国内法律框架及东道国与跨国公司的投资合同)[3]。国内学者围绕该问题展开的研究较为丰富。尹成杰[4]在对农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策略与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这种战略布局在农业贸易、东道国农业产业自主发展、风险转嫁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完善、建立农业产业合作监督机制以及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周伟等[5]发现,跨国公司通过控制大豆的主要产区、种植以及控制粮食价值链的育种和加工2个高端环节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白梦娇等[6]对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垄断的路径、对我国市场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威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利用农业贸易规则、产业链整合以及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任静等[7]从农业生物技术垄断,林文维等[8]从控制粮食产业链等具体路径角度探讨了这些路径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总体看来,既有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清晰地认识跨国农业投资影响东道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及应对,但对从应用农业贸易及投资规则应对跨国垄断对粮食安全不利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够深入。探究当前农业贸易及农业投资的规则发生的变化,以及這些变化对消除农业跨国垄断以及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借鉴意义等,对于我国未来农业投资政策改革以及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1 跨国农业投资影响粮食安全的路径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1 跨国农业公司影响粮食安全的路径

农业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因此对一国农业的控制力往往意味着对该国经济的控制力。而跨国农业公司通过多种途径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1.1.1 通过控制和延伸产业链加强对粮食供给的控制。

跨国农业公司对农业产业链的渗透日益强化。跨国农业公司依靠其强大的技术和研发优势,控制了粮食产业链上游环节中的农作物育种、农业投入品研发环节。在农业领域,农作物育种环节基本被以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和杜邦先锋为代表的跨国种业公司控制,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在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种作物转基因种子市场上占据70%~100%的市场份额[9]。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农药、化肥研发环节则被孟山都、先正达、陶氏益农、加拿大钾肥等农化公司所控制,跨国公司在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大量购买土地等生产要素,增强了其控制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企业则被锁定在种植、简单加工生产等低端环节。农业产业链下游的农产品和粮油加工基本被ADM、邦吉、路易达孚、丰益国际和嘉吉等跨国公司所控制。以大豆行业为例,国际四大粮商控制了大豆加工行业全球市场的80%以上份额。跨国农业公司还通过独资、合资方式加强对东道国企业的实际控制[10]。

1.1.2 通过操控粮食定价权影响粮食安全。

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不单纯取决于实货的供求关系,还具有金融化的特征。我国是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粮食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全球四大粮商是包括大豆在内的主要农产品的定价者,大宗农产品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为农产品价格的国际定价中心,这些定价中心主要位于发达国家,上述因素导致了我国对农产品定价权的缺失。

1.1.3 通过粮食安全政策制定对一国施加影响。

跨国农业公司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美国孟山都、陶氏益农等公司的高管人员在政府部门任职,一些政府要员退休后进入孟山都等公司董事会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审批产生影响[11]。不仅如此,跨国农业公司对国际农业政策制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农业协议草案起草中跨国公司也发挥了主要作用。跨国农业公司还通过与东道国政府要员保持直接或间接联系对东道国粮食政策产生影响,孟山都公司的农药获批进入阿根廷市场就是此战略的成功应用。

总体而言,跨国农业投资在扩大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以及保证食物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业跨国公司投资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农业领域良好的国际和国内法律规制对于保障东道国粮食安全不可忽视。

2 跨国农业投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规制现状

当前关于跨国农业公司威胁粮食安全的规制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2个层面进行分析。

2.1 农业国际投资规则及其影响

国际范围内,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具有规制作用的规则主要包括经合组织(OECD)制定的《跨国企业指导原则》、国际劳工组织(ILD)制定的《关于跨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宣言原则》、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契约》、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可持续发展投资框架”等文件。上述文件构成了目前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部分,适用于所有行业的跨国公司经营行为。对于跨国农业投资行为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和世界银行(WBG)于2010年提出并共同推进的《负责任农业投资原则》[12]。该原则具体包括尊重土地和相关自然资源权利、投资应确保粮食安全、负责任的农业企业投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等7项原则。该原则提出后,2010年的G20首尔峰会把该原则作为共识的一部分,并倡议各国积极支持该原则。然而,上述国际组织关于跨国农业投资规制国际规则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从而影响了其进程和效果。

2.2 我国国内法律的规制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其修订在体现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对外资在农业育种、种子生产等领域的进入进行了规制。2017年6月,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版)》发布,该《目录》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鼓励类措施条款共有10条;第二部分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细分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两大类,外资进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领域必须是中方控股,而外资进入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领域虽然是限制,但缺乏具体限制措施。新《目录》发布后禁止外商进入的目录只有3条,具体条目参见表1。

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弱化跨国农业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垄断,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反垄断法律旨在预防和制止市场垄断,保护公平竞争,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然而,反垄断法只适用于对跨国并购整体行为以及市场垄断行为的处罚,对于打破跨国农业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作用甚微。我国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促使了更多跨国农业公司进入我国市场,不过扩大农业投资领域开放对我国农作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所起作用有待更深入地探讨。

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始于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埃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英文简称为FINSA)对其进行了完善,后来美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外国人合并、收购和接管规定》作为FINSA的实施细则。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始于2011年颁布的《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表2对中美两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从审查范围、审查内容、审查机制、审查程序以及审查中的信息披露和保密性要求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审查范围和审查内容方面,我國国家安全审查侧重于外资产业控制力是否增强,基于战略性部门以及本国生产者竞争力方面原因的审查比较弱。而对于粮食安全而言,农业部门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国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应给予重点关注。

现有的与农业有关的法律和部门规章制度有助于约束跨国农业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新品种保护、种子引进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有助于保护我国国内种业市场有序发展、鼓励我国育种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跨国农业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开办了大量农场和与种植育种基地,使用了大量新型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破坏。国家林业局、环保部在气候、土壤环境保护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相关的立法和规章制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国内关于跨国农业公司环境规制中,以政府为中心的单向规制占主导地位,法律行政手段为主,税收等经济手段使用较少。在相关法律制定过程中,国际组织、产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组织等影响力薄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法律规制的效果。

可持续发展或者负责任的农业投资政策及其原则在我国签订的国际投资协定中鲜有体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跨国公司进行负责任的农业投资虽然成为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但在我国签订的国际投资协定中很少涉及相关条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多数双边投资协定签订时间较早,集中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当时农业可持续发展尚未成为投资政策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协定中上述有关条款对我国有利有弊,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要求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要求,而且也意味着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中应遵循相关规则,从当前我国农业和粮食企业“走出去”实践看,要做出上述承诺的条件还不很成熟。

3 完善农业跨国公司规制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3.1 继续完善跨国农业公司的市场准入相关制度

各国针对跨国公司投资政策的改进提高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了跨国投资的成本,同时东道国对跨国农业投资的监管权利应适当保留。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继续完善针对外资并购或接管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执行细则,适当保留部分涉及农业跨国投资的前置审批环节,特别是加强跨国农业投资项目对环境、人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及评价。

3.2 防止和减弱跨国农业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力量

我国的《反垄断法》已经将境外的垄断行为纳入了规制范围,从法律上确保了我国对可能造成垄断、对市场竞争带来不利影响的跨国农业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及其项目的管辖权。但是实践中反垄断执法力度和执法能力弱,缺乏统一的、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为保证对垄断行为特别是跨国农业投资的垄断行为的执法效果,应尽快设立统一的、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保证该机构执法过程中的独立性。

3.3 完善我国国内农业相关环境规制和劳动用工法规

通过加强与FAO、ILO等国际组织及机构的合作,加强与产业协会及消费者团体的合作,把握国际环境规制发展趋势,并依据可行性原则修改和完善相关的国内环境和用工法规,同时应保证相关法规在执行中内外资标准必须一致的原则。

此外,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双边或区域投资协定中加入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的劳工、环境等条款也成为部分发达国家追求的目标,我国正在和美国商谈双边投资协定,与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协商包含投资条款的自贸协定,因此未来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条款可能纳入部分投资协定或自贸协定的协商范围,对此要加强研究,科学论证,以确保投资者保护和东道国监管权利的合理平衡。

3.4 增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实力,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

我国的农业企业在同跨国农业公司合作中应重视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企业可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及自身的全球战略需要收购国外的土地或并购一些有潜力的国外农业企业,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尹炳先,王得忠.跨國农业公司对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破坏性影响[J].国外理论评论,2007(8):44-47.

[2] 范达娜·席瓦.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M].唐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R/OL].[20170820].www.unctad.org.

[4] 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10.

[5] 周伟,BOULANGER MATHIEU,吴先明.农业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84-93.

[6] 白梦娇,贾利军.跨国垄断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与保障[J].农业经济,2017(3):120-122.

[7] 任静,刘丽军,宋敏.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锁定策略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39-46.

[8] 林文维,谭砚文.农业跨国公司产业链布局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世界农业,2011(11):15-18.

[9] 余莹.跨国公司控制粮食产业链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4(6):146-148,251.

[10] 朱考金.跨国农业公司在中国垄断以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6(9):30-35.

[11] 王宏.跨国农业公司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理与政策[J].甘肃理论学刊,2013(1):118-122.

[12] IAWG. Responsible Agricultural Ivestment[EB/OL].[20171010].https://responsibleagroinvestment.org.

上一篇:金融诚信论文范文下一篇:品德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