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成人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医学院校成人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越来越受重视学历的时代,学历己成为入职的第一门槛,而更多的社会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学历。那么,成人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大力倡导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日,发展却举步维艰。面对成人教育学发展中存在的一此问题和情况,其学科定位无疑是当下亟待解决的。本文对成人教育学计算机学科定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学科的定位、课程设置及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给予建议,确立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的独立定位,这一定位将会对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理论体系的扩充、实践操作的践行、价值体系的确立以及学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日常已经与计算机融为一体,但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如今的社会,计算机学科的掌握是最基本的知识,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比较被动,这一节课老师教什么知识点就学什么知识点;老师演示什么方法就掌握什么方法。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这门学科的技术,学习没有了兴趣,就开始讲话玩手机;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则感觉老师的教学速度过快,对于新学到的知识以及技能难以掌握和吸收;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对于学习不够踊跃,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比较弱,无法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目前有很多高职类院校成人教育都已建设了计算机学科。然而,如何针对计算机这门学科建设,要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宗旨,将能力准确定位的融入到课程之中,严格遵守并切实有效的贯彻到底,而不是空喊一句口号,这方面是困扰我们的许久的难题。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建设:

1、认识学科的定位

如今成人院校计算机学科建设的改革,首要的一个问题便是成人院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定位仍然是不清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假设其中的定位模糊不清楚,学生将会缺乏核心技艺。课程及其相对应的辅导资料都是人们所需的最基本教学材料。成人教育不仅是一种学历补偿,还是给予学员就职、创业本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关乎国运民生。同时,成人教育也是教育公平和民主化的表征延伸,体现着对人的发展的深层人文关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人力资源领域的开发与竞争将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因此,我们必须对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定位做出理性思考。我们认为,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定位除了以前被普遍认同的教育功能之外,还应突出農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更例,转变农民身份,拉开城市框架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过程己成为事实上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不断推出的新过程,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使用;企业职工的素质、技能水平只有在不断地提高与提升中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使得大家通过成人教育不断的提升自我。

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是一个飞速发展且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型专业。计算机学科的建设加快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建设,为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资源库,为计算机教学的快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降低了教学难度。 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以灵活和合用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眼前,使得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建设速度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提高知识动机以及投机心理动机。按以来往说,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成人由于其基础常识较为示弱,并且按平常的环境来讲没有很高的学历,就这方面来讲成人有可能有想晋升常识程度的动力。除这个之外,我国对评职称和提拔相关干部等方面,学历一样的同等重要,甚至是第一门槛,也是让部门劳动者不是为了进修相干常识以更好的办事,从公共的角度动身,仅仅是为了测验,从而举行尽力的进修。

2、提升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课程的积极性

专业的教学规划是专业的开设、培养目标的确定、设置和指导安排课程的文件一般具有较强的严肃性,一旦拟定就必须认真的加以贯彻实施,不可以随意更改,因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关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在制定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这一方面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应注意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要能够科学地预见这一门技术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应能够及时地调整计划来应对技术的发展,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由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改为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自身教学引导方式,提升每节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当学生构成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常识的认知后,给学生安插一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计划使命或课后任务,可以对进步的学生提升进修积极性,从而对学习计算机这一门学科的学生本身去摸索计算机方面常识并能够将其把握。可以或许插手当代化讲授手艺,操纵好当代化的讲授体系建立起进修网站,应用互联网举行教导讲授,建立讲授教案,由过程应用计算机举行讲授,扩大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这一门学科的常识面,增添除讲课堂内之外的常识,采取当代讲授的体系激起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这一门学科产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可以自主的学习,从而使讲授质量和讲授效力有效地进步。

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课程计划是对各门课程技术进行了分析,大量的优化和整合,突出学生综合管理知识和综合发展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每一年或许可以按期的完美和优化各个专业的标的目的、课程纲领、讲授打算和实训打算等根基讲授文件,包管课程讲授或许可以顺利进行。所以,从根本上说,“互联网方面的教育是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应更新学科建设的理念,正确定位学科发展的目标,构建学科体系的均衡结构,实现各层次的优化衔接,构建学科协同发展的机制,扭转学科边缘化的困境。

3、深入探究计算机这一门学科

互联网的普及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知识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我国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型学科,对互联网的重要性是必然的,但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其“独特性”就表现出来了。事实上,在我国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对于互联网以及相关学科的“依附”问题由来已久。计算机学科研究的方面有很多,目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四个大方向:分别是:AI(人工智能)、Systems(计算机系统)、Theory(计算机理论)、Interdisciplinary Areas(交叉领域),各个大方向又会有很多具体的研究方向。而基础课则主要有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网页设计与制作、C语言、python程序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等。 对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建设的钻研工具熟悉的浮浅化与看法的陈腐化,概而论之,对学科工具的科学与深切的掌控程度是辨别学科建设完美程度的根基指标之一,任何学科的建構都必需以开端肯定本身怪异的钻研工具和钻研视角为基点,而对钻研工具更切当的掌控和更切确的界定,与学科本身的成长及当时代的成长凡是必需同步。所以,计算机学科建设必须表现成人高等教育钻研工具的时代特征,不断深入探讨,不断的更新,走在社会的前端,带领社会实现现代化。

在质量的基础上,必须提高学习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思维能力,基础型实验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演示、技能训练、认知和其他类型的实验项目。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传授学生知识和方法、训练工作技能等。基础实验必须由全体学生高质量完成。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型实验设计要求计算机专业知识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学习生活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计算机技术知识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习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完成。

4、不断创新和改革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教学程度,相联系的成人教育教学也跟着重视起来,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确定的是改革的思路。计算机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注重设计和改进实验教学环节,实现“教与做”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一边讲一边示范,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的好处。要突破常规理念,大胆创新,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以前以“教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一些灵活又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说练结合、讨论式、启发式、现场演示、互动练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尽可能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互动;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与计算机本身的优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图片、动画、文字等元素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更要改变常规教育教学研究内容,结合生活,加强社会实践。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在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改革中,教育改革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中心要点,因此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改革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核心要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建设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我国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中国成人教育.2016(01).P11-13

[2]王赛娇. 新工科理念下成人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改革探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00(021),P.76-79.

[3]张克刚.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及改革路向,中国成人教育. 02(2013):20-21.

[4]王凡.浅谈成人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郑州煤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2).54-55

本文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计算机学科建设研究》,2021-232Y,研究成果之一

医学院校成人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高校财务面临核算模式和工作内容的巨大挑战和转变。以S高校为例,分析新制度实施的一年时间中S高校如何从旧的管理思维模式无缝衔接到新制度、新方法,如何在新旧衔接方面、规章制度方面、人力资源方面以及财务信息化方面适应新制度、实施一系列应对策略,从而了解新制度实施之后取得的初步成效,以期为其他高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新旧衔接;高校财务

2019年1月1日开始,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全面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这一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旧会计体系的终结,新形势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由此奏响乐章。改革在2019年开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覆盖2018年的各项政府会计制度专题培训做铺垫,由制度正式开始实行之后,广大会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与之相适应和调整为基础,实现了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在这过去的关键的一年里,S高校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首先,是新旧制度的衔接,它包括财务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预算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以及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新旧衔接。S高校严格按照五个步骤进行新旧衔接的转换,第一,根据原账编制2018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及部分科目余额明细表;第二,设立2019年1月1日的新账;第三,登记新账的财务会计科目余额和预算结余科目余额,这其中包括结转原制度科目余额、补记未入账余额并对相关新账科目余额进行调整;第四,按照登记及调整后新账的各会计科目余额,编制2019年1月1日的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个科目的期初余额;最后一步,在新制度下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编制2019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表,填列预算会计报表年初数。为了这五大步骤的顺利执行,S高校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一,升级调整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正确转换;其二,清理以及核实本校的资产负债,如按照不同学院和部门分类开展了往来款项的专项清理工作,对一些呆账死账的账龄进行逐一分析,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按规定程序清理了一部分往来账款;其三,分析整理相关科目的明细信息,例如整理出引起收支或资金变动的科目,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往来账款的情况以及财务会计科目来对预算会计的结转和结余科目进行期初余额的调整等等。在程序方法上,采用先财务会计后预算会计的方法,依次攻破了原账科目分析转入、新账科目余额调整、原账净资产科目与新账净资产科目以及预算结转结余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三座大山,从而完成了四项主要工作。一是按照新制度规定设置新账,编制新旧制度科目对照表;二是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相应科目,其中包括直接转入和分析转入;三是将原未入账事项登记进入新账财务会计科目;四是对新账有关科目余额按照新制度要求进行调整。在2019年1月,S高校年终决算按照政府会计制度做了相应的结转,顺利完成了第一年的决算及年报工作。

在新旧衔接工作中,S高校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基建的新旧转换格外重视。针对新旧固定资产会计科目的衔接工作,力求数据指标值的科学提取和有效衔接,对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会计处理质量的科目,在衔接中严格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确保会计科目数据的真实性,精确摸清S高校固定资产的“家底”,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面对固定资产的计提补提折旧、年初净值确认、折旧年限确认、无形资产补提摊销等问题,在全面盘点、彻底清查本校资产的基础上,S高校财务处和资产处以及双方的软件公司多次开会交流,在2019年新制度施行后立刻补提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S高校是市属高校中率先补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高校,并且做到每月计提折旧和摊销,这也得力于资产设备处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效管理,使得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基建会计账并入“大财务”会计账,核算方法上,按照基建账务设置的科目体系,根据其余额与政府会计账重新设置的相关科目进行对接,将基建账务科目分别对应预算会计科目的各大类和财务会计科目的各大类,在重新置换后进行账务处理,并按项目分别核算。对于高校基建会计,重点对基建账和学校“大账”中有关基建的科目进行了梳理和对账,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好了会计科目的明细,做好了合并的工作底稿,顺利完成了基建的新旧衔接工作。

如果说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是技术支持,那么顺应改革而对相关财务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调整就可以说是理论支撑。2019年,S高校财务处修订了《经费报销指南》,编写了《上海理工大学财务处报销审核要点》,从而让广大师生的报销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新制度下为大家提供精确的报销指导和信息更新,既能减少科研工作者的报销烦恼,又能提高高校财务的报销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可谓“内外兼修”。此外,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手册》,结合本校特点,编写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上海理工大学财务处核算内部操作手册》。《操作手册》主要包括上海理工大学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主要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和主要经济事项的账务处理举例等。这些例子和账务处理是从S高校常见经济事项角度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业务情况,目的是为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提供操作方案,为财务人员的日常核算工作提供实际业务的参考处理,并进一步推动高校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便于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

众所周知,在新旧衔接工作中,所有问题在优质财会人员手中都将迎刃而解。为了应对复杂新颖的财务管理事项、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会计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参加市教委和市财政举办的各种专题培训和高校交流会之外,S高校还通过各种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了新制度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新准则的各项规定和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判断能力和职业素养,确保实施过程能“不变样”“不走样”地进行,为新制度提供人力支持。首先从2019年3月开始,定期开始了专题学习,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如核算中敏感金额的审核控制、资金来源以及费用类别科目的对应关系、科研經费的审核要点、房屋设施维修项目的归口审批等等。随后从5月开始,进行了每周一次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深入学习,每次以一个重要文件展开制度学习,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平日工作中的账务处理实践经验,进行“头脑风暴”,充分提出疑问、互助交流,在切磋思考中转换思维,加快适应新制度的历程。每个季度,财务人员还会轮流撰写核算简报,总结这一季度的工作情况和新制度的执行情况,包括成果和疑问,避免机械化工作,勇于面对和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方法。

如果说技术支持、理论支撑、人力资源是点和线,那么财务信息系统就是一张网,能够有效链接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消除信息孤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对新制度的智能化推进。在2018年底,为提前适应新制度,学校让海天软件公司制作了一个测试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财务人员每天模拟新制度下财务软件的使用进行制单,讨论新制度下的操作流程、制单方法以及软件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升级。事实证明,这段时间的模拟非常有效和必要,在1月1日新软件正式上线之后,大家不仅能非常熟练地投入运作,而且能提出对软件功能的有效建议,在多次与软件公司的开会交流后,海天财务软件已经在诸如运行速度、批量接单能力、校外劳务申报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财务处和资产处的系统实现顺利对接也得益于提前准备和实践过程中迅速地时效反馈。另外,通过建立全校范围的财务答疑微信群,面向廣大师生的报销等疑问随时答疑解惑,这其中涉及财务软件的使用问题都会及时反馈给软件公司,从各个角度推进财务信息系统的优化。

虽然S高校在衔接技术、规章理论、人员培训与信息系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组织建设、核算观念,还是资产清查、新旧衔接、信息技术,在未来依然面临着更多挑战。从新的战略全局出发,高校财务不再只是“账房先生”,只有继续努力搭建交互平台,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平行记账的智能化水平,持续培养优质的财务人员队伍,不断完善财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功能,政府会计制度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落地生根,高校才会散发更蓬勃的生命力,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才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燕.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9,(28).

[2]  温雅,宋菲,蔡艳.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如何应对挑战初探[J].医学教育管理,2019,(5).

[3]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的通知(财会[2018]19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门户网站,2018-08-14.

[4]  王曙.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中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思考[J].知识经济,2019,(19).

[5]  许永令.解读政府会计制度的创新变化与新旧制度衔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3).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直属高校直属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意见(教财[2018]6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8-05-22.

[7]  马永义.政府会计制度中“平行记账”的原理与实务探析[J].会计之友,2018,(3):11-15.

[8]  陈永军.高校基建财务账与学校“大账”合并方式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2017,(9):106-107.

[9]  王秋娜,熊娜,田映红.从资产清查实务工作中透视高校往来款项的管理问题[J].中国国际财经,2018,(2):51-53.

医学院校成人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资、教学、管理、经费等微观静态层面的制约因素描述上,而从宏观动态视域的关照还不够,尤其是缺乏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困境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科学认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实然与时限的新建期”、“矛盾与共生的高等教育要素”以及“释放与跃迁的大学职能”三个方面的现实困惑,期望能为这类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考理路。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要素 大学职能

反观近十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具体办学实践,虽然在合并、升格、调整、更名等形变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它们对本校长远发展的价值与理念的追求,但这类院校的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不足,缺乏内涵发展式的理念,社会认知度较低,现实中它们盲从趋同、追赶发展、忽略特色,似乎还没有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确立自身的真正坐标和方位。显然,这类院校要转型跃迁就必须要走出自身“新建期”以及高等教育要素与职能发挥的困惑。可见,科学而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对破解新建本科院校各类困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然与时限: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困惑

1 “新建期”是这类院校发展的一种实然存在状态

对于如何判断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标准,学界广泛认同的是以1999年为时间界分,将此后伴随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体制变革所设置的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科院校合并或独立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统称为新建本科院校。显然,这种解释不仅明确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起始时间、缘由及基础,同时也为新建本科院校在今后的本科办学历程中深深地打上了“新建”的烙印。其实,任何一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和周期,更何况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相反,它在“新建期”的状态与调适很有可能成为其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石。尽管社会普遍认为扩招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导火线”,但这类院校的设置却是同整个国家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教育改革与资源整合紧密相关。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看作是高校扩招的副产品,更不能认为这类院校是所谓“高等教育大跃进”的衍生物。虽说新建本科院校是从事于本科教育的“新生事物”,也是产生于高等教育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如果仅从时间上来判定其“新”与“旧”的界限,未免有失偏颇。比如,有些原来建校基础较好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及学科的优势,几年就拿下来硕士点,将来即使是申请博士授予权也并非天方夜谭,一些院校的发展势头甚至远远超过了老牌本科院校,这样如果还以成立时间长短来判定是否“新建”就有点贻笑大方了。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真正实现转型,必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共性层面的转型,即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从专科办学层次向本科办学层次的转型发展;另一个是个性层面的转型,即学校在实施共性层面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办学定位,进行独具特色的相关转型。实际上,这是对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的基本指向,同时也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是否仍属“新建”判断标准的一种全新回应。由此看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远不止于本科教育时间的“新”,更应该从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加以界定“新型”与否。

实际上,这类院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步入本科院校行列。因为它们除了具有老牌本科院校的特点外,还有区别于其的特殊规定性。正是这种特殊规定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期”的“应然存在”。具体来看,这涉及新建本科院校的以下特性和任务:一是大众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产物,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本科教育需求,但无论是现实中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或是先天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因缺陷”,要满足这种需求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二是应用性。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老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差异,或日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应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定型,更没有先例可循,这对于刚刚合并或升格不久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经历一个摸索的阶段。三是地方性。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建校基础一般都来自当地的一些专科学校,他们或多或少都与当地政府或社会有一定的联系,但这些学校有的是属行业垂直管理,它们多是服务本行业或是特定的系统,这些学校合并组建或升格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后,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投资,生源也来自于地方,学生就业也要面向地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彻底打破体制机制约束,与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进行良性互动,寻求地方政府支持并获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付出艰辛和努力的过程;四是过渡性。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内涵上升本,寻求内涵转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量的渐进和质的跃进过程。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新建期”必将长期蕴含其中。

新建本科院校这种“新建期”的存在远不止其特殊规定性的要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层面的指导是现实之需。首先,从世界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力平台,因此,进一步明确“新建期”阶段的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的相应义务和责任,必然有助于落实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战略地位。具体来看,由于我国地级以下的城市以及农村人才聚集尚处薄弱环节,而新建本科院校大多设置在次中心城市,它们的出现无疑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与基层经济社会接触的最密切层次,这不仅优化了高等教育的布局,更重要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可以预见的是,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过程中找到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动力,但是它们要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城镇和农村进程中的作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需要磨合的“新建期”是必然存在的。其次,“新建期”的确立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成长规律和发展态势。尽管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呈现“增长极姿态”,还不能称之为高等教育的真正“增长极”。因为这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殊性紧密相关: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教育的母体合并生成或独立升格,它在教育模式上必然要经历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新旧转变,而这种融合的过程却伴随着思想的碰撞、资源的整合以及体制的变迁而极易变得日趋复杂且难以把握。换言之,“新建期”的确立,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由高等教育的增长点向增长极转变的过渡特征所决定的,这对于保证新建本科院校在动态平衡中实现顺利转型至关重要。最后,“新建期”的确立有助于国家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宏观调适。新建本科院校该走怎样的路?该如何发展?不仅仅是这类院校自身的关注点,同样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

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正是促进这类院校扩招后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正由于对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期”的评估,引发了对本科教育分类的思考和探索。实际上,本科教育分类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则为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了实践素材,尤其是“新建期”的确立,其作用不仅在于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要求,也利于国家对这类院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

2 “新建时限”是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考虑

作为任何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来说,都希望尽快能脱离“新建”二字,因为“新建”就意味着自身实力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差距。那么,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应该是多久?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共识。有一些学者认为,“经过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后,就不再被视为新建本科院校”。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将新建本科院校置于高等教育的动态发展阶段,但其忽视了新建本科院校产生是“高等教育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不利于研究这类院校在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如果从历史的动态角度看,不可能再过50年、80年它们还属新建本科院校行列。因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建期”界限,如果以时间来界分,大致为15-20年。其一,这个年限可经历3个左右的教育评估周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提供了稳固的积淀期。对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办学标准并形成初步的办学特色,以及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具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其二,对几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合格性”和“特色性”是发展的两个必经阶段,3个左右的教育评估周期基本能满足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及层次要求;其三,从学校属性和人才培养类型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典型的“教学型、应用型”范畴,也就是说这类院校要找到与重点大学以及一般高职院校不同的发展战略,并稳步提升办学层次。总的来看,这个时间跨度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向探索预留了相对充足的空间,并且符合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的总体构想。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期”都是这个固定的时限,由于办学时间长短不一、资源的不平衡性以及新的本科因素运行的不确定性的存在,“新建期”持续波动情况不可避免。

二、矛盾与共生:新建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要素”困惑

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构成,要素决定了系统的性质。一般而言,在社会系统中,观念的变化决定着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当前我国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理念,其基本要领在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理应具备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并用来指导高等教育基本要素的协调发展(这里主要指代学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四个要素,即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而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完全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高等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无法有机统一:重数量、轻质量:重追赶、轻特色;重投入、轻效益等等。一种高等教育外延式的发展理念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现得更为明显。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变迁路径来看,它们的成长与发展正经历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高等敦育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行为的直接目标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以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可想而知,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一场轰轰烈烈的“扩张运动”必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上,在短时间内,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扩大了,教师增加了,但负效应也同时显现。已有资源无法承载由于规模扩大所引发的各项需求,教室仪器不够、经费短缺、图书不足、办学空间狭小等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在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之初,却又产生了与自身办学条件、甚至是与办学目标、办学类型严重不适应的新的矛盾。为此,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文逐渐走上了“求高、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从要素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发展行为的实质是把结构要素与规模要素“强行匹配”。那么,这到底能不能使新建本科发展产生规模效益或者结构效益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简单来说,规模效益是指以一定规模的投入获得最大规模的产出,而且只有规模结构合理,才能获取较好的效益。结构效益则指大学的构成形态所产生的效益。一所大学的结构涉及到大学的办学层次、办学形式、运作方式以及学科专业布局等等。可见,大学的结构既具有多样性,又体现复杂性。一般而言,大学的结构决定着大学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大学结构直接反映了社会的需求结构。

显而易见,优化大学结构对于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最初都是单纯地追求“规模效益论”,认为学校只要规模不断扩大,就能获取更多的经费,学校层次类型就会自然提升,进而不断增强办学效益。的确,这在大众化教育的初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然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带有一定的“政策痕迹”,其各项结构也必然带有明显的“政策作用”。比如,学校合并组建后,为使专业结构能够发挥整体优势,对相同或相近专业进行整合,但这是否就可认为是优化结构,就一定能够带来结构效益呢?当然不是,因为原来专利,学校的某些々业可能带有很强的行业属性,甚至已经是国家的特色(建设)专业,它们既有一套成熟专业设置的思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有着稳定的社会需求。在学校合并后,尽管统一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来重置或整合专业,但是如果专业与专业之问、专业与行业之间以及专业与社会之间“磨合”不畅的话,很可能发挥不了专业结构预期的效益,甚至不如以前专业结构设置所带来的效益。扫描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思路,绝大多数都是在强调“改老”、“扶新”,盲从追赶,简单模仿,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校间专业结构的同质化倾向。试想,如果以这种所谓的结构要素来“消化”现有规模要素或“托动”新的规模要素,那高等教育的另一种要素——质量要素及其质量效益又如何更好体现?

众所周知,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逻辑起点与归宿。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主要指自身能满足个人、群体以及社会的需求程度。质量要素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基本要素中的中介要素,因为质量不仅是效益产生的重要基石,还是规模和结构的最终归属,而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仅是质量效益在具体层面的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舰模的扩展与结构的变化并不总是合拍,这也成为大众化过程必然带来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论虽如此,但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却在规模持续扩张后,表面上急速改善办学条

件,实际上它们对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未来适龄人口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程度的把握、对教学思路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打造学校特色以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认识等,这些事关质量问题的核心要素却仍处在模糊或摸索的阶段,那种仅仅寄希望政府政策的干预(如短期内的加大经费投入等),而忽视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超常规发展方式(如盲目增加专业来改变专业结构、突出发展研究生教育来提升层次结构或是异地增设校区来改变布局结构等),显然有违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本无从挖掘质量效益而言。

正如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新建期”那样,这类院校的“要素”困境同样存在特殊性:它们不仅要着眼于一般高等教育规律中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要素的协调发展,其现实生存与发展生态决定它们更需要在规模扩张、保证质量、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以及适应性增强的五个递进关系中寻求破解“要素”困境的良方。

三、释放与跃迁: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职能”困惑

尽管学术界对大学职能的表述众说纷纭,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被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也就是说·无论哪所大学由于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开展的任何活动都是大学职能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必要途径。从大学属性来看,人才培养应该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这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缘由;而科学研究是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根本法宝;社会服务则是前两种职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大学目标的最终归属。可以看出,大学的职能不仅反映了大学的基本属性,也体现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态。反言之,如果一所大学出现运行状况,即说明其存在职能发挥的障碍。新建本科院校的职能“困境”不仅表现在大学基本职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更突出地体现在职能间的内在关系是否能保持逻辑统一。

尽管教学与科研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项大学基础职能的最重要途径,按照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它们之间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一方面,教学与科研是两个互动的体系范畴,教师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才能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因为它们各自的对象、范围均有所不同。毋庸置疑,任何一所高校都试图通过教学和科研的手段来发挥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具体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社会需求以及生源特征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是研究型大学,更不可能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而且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规模的急遽扩张,如何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上寻求突破口,并迅速在质量上达到本科教育标准,应该成为这类院校至少在“新建期”摆脱外延发展并向内涵转型的最重要诉求。沿袭这个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在组建初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以教学为中心,尽快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从而以质量来占领更广阔的生源市场。事实上,欲求通过教学质量手段来助推人才培养职能的实现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这在新建本科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它们的生源基础不够扎实,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经费短缺……,显然,这里每一种制约因素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予以扭转,新建本科院校还要花大力气去熟悉和适应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然而同时考虑到社会需求,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又不能放弃办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且还不能与本科的专业及教学方式重叠。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单只本科教育教学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已经有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树立了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比如,突击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盲目拓展学科、急速申报新专业、积极争取各种项口等等,确实,这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正如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同时且有效兼顾教学、科研一样,年轻的新建本科院校更难以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将教学和科研视为“两个并重的中心”。换言之,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内涵及关系都有差异,同一类高校也可能因为不同发展阶段职能也不尽相同。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正如上述新建本科院校不仅面临艰巨的本科教学任务,而且对刚升格的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学校还谈不上具备科研基础,因为组建前的“原班人马”往往在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素养上还不能达到本科科研的要求,科研氛围和影响还要经历一个积淀的过程。何况要发挥科学研究的职能,还必须要依赖于学科建设与专业的内涵建设。虽说新建本科院校拓展学科专业建设的目的可能是寻求科学研究职能的实现,但学科和专业建设不仅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兼具战略性意义。新建本科院校该不该同时抓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或者哪个先、哪个后,不应人云亦云,盲从追赶。客观来看,学利,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要依靠学科支撑的,专业的设置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又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就必然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群,依托专业的学科知识基础。对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就四面出击,随意增设专业,其结果不但是难以形成特色,而且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严重阻滞了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试想,在同质化专业基础上培养出的人才怎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又何谈人才培养质量?

可见,如何破除同质化发展模式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升的一个重要诉求,这就不得不说说新建本科院校怎样才能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前几年,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仍在呐喊“综合化”、“研究型”或“高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逐渐变得务实了:以教学应用型为导向、立足地方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并且纷纷要提出办出自己的服务特色。然而仔细揣摩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思路,就会发现一个相同点:要么大家都是朝着一个方向“高歌猛进”,要么都尝试“标新立异”,似乎没有在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中找到自身与群体间的共性和特色。纵观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理念和服务行为:或者完全模糊老牌本科院校搞“第二课堂”,制定相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时间表”、提出雷同的学科专业布局,或者是完全抹杀升格前的专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行业服务面向等。客观地看,新建本科院校扬长避短,走出特色,是这类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盲目去标榜个性,刻意去寻求特色,忽视本科教育的有益经验和一般规律无疑是失败的前兆。概言之,新建本科院校也只有要在改革与发展中克服趋同现象,同时又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共性,发展切合实际的个性,才能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才能长久服务社会。

(责任编辑:袁海军)

医学院校成人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文化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建立育人新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新形势;文化建设使命;文化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编号:WJ125ZD015;主持人:撒承贤)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淑珍(1962-),女,辽宁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组织,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特有的文化是学校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这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一、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

任何生活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生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面

高职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高等教育文化,其次是工业文化,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亚文化。是指各类组织成员未来实现自己在其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体现的文化形态。在内部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和方式文化、精神文化。要在“职业性”上下工夫,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文化职业性,融合为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坚定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在校内形成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要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命

(一)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是要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2]。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一些青少年会上网打游戏,却写不好中国文字和汉语作文。他们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差,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们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以至出现精神空虚、道德缺失、信仰危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意识,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学习。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内在地提升他们做中国人的荣耀感。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我们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不同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高职学生从国家层面上应具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层面上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再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个人层面上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健康体魄,不畏艰险的身体素质;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心里素质。

(三)高职院校文化是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反映一个大学的特质,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孕育良好风气的深厚土壤。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的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内在根基。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建校的新理念,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和特色。

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点和发展趋向。学校的文化品牌主要体现为: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良好的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增强文化自觉,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体属性出发,积极主动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注重从高职教育类型属性与高职教育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定位高职教育文化,不断培育和丰富具有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的文化。

在文化建设层面,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及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着力培育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确立高职院校人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努力满足师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院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学校融入区域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的发展价值取向;要转变“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办学思想,加强高职院校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经营好、发展好文化资本这一个特殊无形资产,让每一个高职院校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成果,使高职院校校园真正成为提高师生素质、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三、高职院校的育人新体系

(一)以现代人视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在以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以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文化赋予教育的功能更为强大,它体现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体现在为学生个人发展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其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2010年3月召开的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要把工业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

(二)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职业素养教育好比是树的根茎,职业技能好比是树干,而树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是否会枝繁叶茂,则取决于根系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教育文化建构是一个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的文化设计与建构,要贯彻工学结合理念,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要秉承职业作为文化之根而结出文化的职业之果的精神,要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工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素质与技能并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即为“职业素养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二者是统一的整体。职业素养教育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三)建立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已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体系。相比之下,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却很欠缺,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十一五”期间实践证明,职业技能提供了学生进入行业的机会,而职业素质提供了学生在企业发展自我、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机会。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是职业素养的高低。“知书达礼”是社会对具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总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应包括具有综合文化的共性素质和体现职业性、岗位性的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是对所有教育层次的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 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所打造的专业方面的基本素养,它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素养。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就业取决于所学专业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岗位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综合素质。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当职业发生改变时,学生依然具备这些素质,不会因职业岗位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去胜任新的工作岗位。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发展,就会成为具有特色的名校。

鲁昕副部长在谈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专业建设应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探索一条凸显文化育人功能的地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应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浓厚职业氛围为载体构建物质文化,以培育职业精神为核心构建精神文化,以恪守职业规范为目标构建制度文化,以强化职业素能为主线构建教学文化,以丰富职业活动为抓手构建行为文化,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文化理论的开拓,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的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培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我们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2]陈占安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夏焕堂

医学院校成人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提升成人医学教育改革效果与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 需要依据社会的需求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

在对成人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时需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考虑, 以便能够使人才结构呈现多样化, 并使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进行改革时需要增强其应用技能, 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进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3]。

(二) 加强对成人学生的核心技能的培养

所谓的“核心技能”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普遍的可迁移性特点。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目前相关人员提出的关于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即交流技能、创新技能、演算技能、自我提高技能、与人合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信息处理技能与外语应用技能等。只有对成人学生进行有效的上述目标的培养,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其核心技能, 进而能够更加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临床实践的需求[4]。

(三) 在市场导向的前提下对成人医学教育专业进行调整

作为成人医学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 社会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进行改革前, 相关人员需要需要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从而能够设立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专业, 以便能够有效的提升成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诸多医学院前而言, 为有效的达到上述目标, 各学校需要将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原则进行结合, 努力提升本校骨干专业的稳定性, 使其成为本校的特色与品牌专业, 同时针对目前社会上的相关需求, 开设例如口腔技师、针灸推拿、医学美容与英语护理等专业, 从而能够拓宽成人学生的就业渠道, 丰富我国的医疗队伍, 增强队伍建设能力[5]。除此之外, 相关改革人员还需要深刻把握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特点, 从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拓宽卫生服务范围与内容, 从而使医学疗愈改革能够有效的使用自身的发展特点, 最终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四) 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建

作为成人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建能够有效的突破原有课程的限制, 有助于提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进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课程的灵活性、适用性与实践性, 为此可按照如下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建:

1.在课程体系重建过程中, 需要确保课程体系能够与各专业进行搭配适用, 同时有需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对可能的培养目标进行及时调整, 进行灵活变动[6]。

2.可将选修课程纳入到正常教学计划中, 以便能够与专业课程共同完成;同时也可安排学生进行自学, 或相关教师可组织知识讲座, 以提升学生的业余知识水平。

3.相关人员需要依据专业的基础要求进行基础文化的讲解, 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 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4.除开设理论课程外, 为有效的提升成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人员需要为成人学生设立实践课程, 以便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5.在设置专业课程时, 需要按照实际的岗位需求安排专业课与选修课, 以便能够提升成人学生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五)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

纵观目前成人医学教育的实际现状, 生源不足、学生的素质文化水平参次不齐、学制为三年, 若想在此种情况下有效的提升成人学生的素质能力,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改革, 以便能够使医学教育发挥其应用作用。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下, 教材中的诸多教学内容以无法使用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因此需要对诸类内容进行有效的简化与合理的调整, 例如对于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 并且对于与教学目标不相关的内容进行删除, 以便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成人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教育, 从而能够使其在较大程度地上掌握相关知识, 从而为提升日后的岗位使用能力提供可靠保障。

(六) 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

近年来, 随着“目标教学”的出现, 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较大冲击, 同时也在较大程度地上对促进教与学双方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对“目标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可知, 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 例如模式僵化, 课时少与内容多等, 为此相关人员需要在“目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 以便能够使教育模式使用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呈现出一种全新面貌。通过对上述目标的探索, 目前诸多医学学校提出创新教育与因材施教模式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创新教育不仅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同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索, 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

因材施教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原则在于利用目前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 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也间接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 采取联合办学模式, 以提升学校的实力

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有效的实现改革目标, 提升学校的综合能力, 不同的医学学校之间可采用横向与纵向联合办学方式, 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所谓的横向联合主要是指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院校进行结合, 以便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补, 并实现对课程的精简优化。所谓的纵向联合主要是指将具备练好条件的医疗院校的办学层次进行延伸提高。通过采取上述两种联合模式, 不仅能够推动区域内医疗教学水平的提升, 同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进一步提升具备条件学校的教学水平, 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带头作用, 促进其他院校的共同发展。

二、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 对成人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成为目前教育界的重要内容, 为提升成人医学教育水平, 则需要按照上述措施进行综合改革, 从而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提升成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摘要: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医学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所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被动接受, 从而无法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导致医学教育发展较为落后, 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科的发展需求,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改革, 以便能够提升成人医学教育质量, 发挥医学教育学科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研讨成人医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威, 刘树泰, 柳忠豪.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之我见[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 24 (2) :183-186.

[2] 常学辉, 张良芝, 王振涛.中医全科医学院校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光明中医, 2013, 28 (11) :2423-2425.

[3] 蒙缜之, 黄岑汉.西医院校进行中医课程改革之我见[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 35 (1) :95-96.

[4] 徐秋玲, 刘涛.实验针灸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5) :89-90.

[5] 李宏莲.中职医学生素质教育与班主任素质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0) :8-9.

[6] 吴静, 门秀丽.病理生理学教材内容更新之我见[J].基础医学教育, 2017, 19 (7) :14-17.

[7] 金嶙.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和体会[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职工医院管理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

[8] 李薇佳, 朱方石, 王春如, 张蓉.我院近五年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现状分析及思考[A].新起点新征程--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医药继续教育论坛文集[C].2007.

[9] 曹博, 曹德品, 程志, 张凤民, 李光, 雷蕾.以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A].2007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

医学院校成人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在一度蓬勃发展之后似乎走入困境, 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 论述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并尝试提出对策, 指出其今后的出路。

1 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生源紧缺

从整个社会背景来看, 1999年以来, 全国各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使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市场面临着萎缩和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据统计, 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 比1998年增加52万人, 增幅高达48%。到2002年, 这一幅度下降至相对平稳的10%。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为655万人, 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335万人, 比2002年增长5%, 扩招人数达15万多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400万人, 比2003年实际录取的382万人增加20万人。而且由于社会上一些传统观念的偏见影响, 有的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含金量不如普通高校学历高, 相比成人教育文凭而言, 他们更愿意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这导致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生源不断流失, 有关方面不得不采取降低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办法, 留住生源。可结果却使生源质量下降, 成人高等教育走入新的困境。

1.2 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思想定位不当或不明确, 成人教育“成人性”不够突出

首先, 从学校层面看, 目前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计划均由其独立制定, 从课程设置到课时安排, 都近似于同等学力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所采用的教材几乎都是普通高校同层次使用的教材。忽视了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

而且成人学员出于实际需要, 希望获得那些可以马上应用于实际当中、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意义的知识。从成人学员自身来看, 他们对于这种参与成人学习的方式本身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导致他们仍然以一种完全被动的方式参与学习, 即成人学员对于自己学习者的定位不够准确, 以上问题暴露出了成人教育“成人性”不够突出的缺点。

1.3 忽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强

在成人教育办学过程中, 目前还存在片面追求通过率, 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够毕业的现象。或者是片面强调学历教育, 只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职业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现象。因此, 成人教育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得不到普遍认可, 这大大影响了成人教育办学的声誉。

1.4 成人教育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 因此其考核方式以书面考核为主, 长期以来采用的大都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试办法, 考试形式单一, 这种考核方法一方面不能很好的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 另一方面对成人学员的学习也起到误导的作用, 不能有效地激励学员学习。

2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的出路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在高校扩招和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当一部分是未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 另一部分是已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因此, 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适应大众化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趋势, 立足培养对象特点, 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提高培养对象综合素质, 面向基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 把成人教育纳入职业教育轨道, 调整功能定位, 发展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 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以及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变化, 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

2.3 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职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素质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根本。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为了全面实施我国高职成人素质教育, 各高职院校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每一专业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学校要重视学员专业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投入,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高职成人学生学习上的诸多客观困难, 各学院应加强教学和教育方法的研究,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 调动高职成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 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强的优势, 相对避开成人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困难, 使学生将实际经验与讲授知识融汇贯通。

高职院校还应把学生综合技能培训和考核纳入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之中。结合专业情况广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诸如英语、计算机等级、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技工等非学历文凭证书培训, 通过技能培训,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 成人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离不开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成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发展和改革高职成人教育, 突出职业教育, 开展成人素质教育, 对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近几年随着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 直接带来了成教生源的萎缩和质量的下降。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对策及发展思路。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尧.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崔彦, 王伟杰.成人的教育参与理论之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蒋正浦.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趋势的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 (3) .

[4] 何红玲, 等.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2.

[5] 董明传, 毕诚, 张世平.成人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风险投资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港口企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