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

2023-09-22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第1篇

一、大力夯实阅读基础

(一) 加强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的教学是最枯燥的, 但也是最必要的。因为字词句是文章之根, 也是阅读之本, 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 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我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 像造句、解释等。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 如:《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古诗, 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于是我就细细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 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 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 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

(二) 抓好语段教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 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那么, 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试想短短的一个语段都无从下手, 更何况一篇文章了, 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带着笔纸去读, 在设计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 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而且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

二、积极营造阅读氛围

好文章自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感受了人生、陶冶了情操, 又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对我们对文章的细读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优美文章的教学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 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摆设的图书架, 因为原来几本破旧的图书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 在开学初我自己出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个较大的图书架, 然后我发动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把手中的书籍都放上书架, 同时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爱书, 当然图书的所有权还是学生的, 另外我还专门指定了一个可靠的图书管理员。回头看看书架上的书, 还是挺丰富的, 什么《四大名著》《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真像个小书店。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堂自由阅读课和规定中午12点以后包括读报课的时间为阅读时间, 充分保证阅读的时间。几个月下来, 我发觉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有问题找资料、有空闲翻书架。上述的做法也保证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 但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不光要会读书, 同时也要学会看电视、看生活, 你可不要小看这点, 这可为语文阅读增加新鲜的血液,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我还会每个也抽出一两节课时间用来专门与学生谈天南地北、话古今中外, 不知不觉, 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 我与学生们的感情也交流了。

三、正确把握“导”“放”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 善于提问、巧妙设问, 启发引导, “润物无声”,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己独立思考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开启智慧。

1.阅读教学中的“导”。实际上, 教师的导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 掌握准确的学习技能, 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的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语段教学中仅仅对内容深化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语段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把“分层”具体化为:“他们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写了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第6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就让学生找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桥、水、城”三方面, 在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提问:“怎么样的桥, 怎样的水, 怎样的城呢?”很快学生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给了我听, 在学生找不完全是再适当指导。

2.阅读教学中的“放”。教学中的导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关系, 放是在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导与放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渗透的, 导与放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

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 我选择了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其次, 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第三步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 这样气氛才会热烈。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1到4自然段时, 我先让学生提问, 他们的提问如:“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呢?”等等这些问题就非常有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老师的提问中学到了提问的方法, 也有了自己的思维, 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代替他们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学生, 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 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教师的导与放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是辩证的统一的关系, 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同时为了避免盲目阅读, 我们要充分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 读的指导、读的评价等。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 也要读, 缺一不可, 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阅或只注重读, 这都是片面的。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第2篇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出现在语文教育中的新词语,“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的,“群文阅读”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集中阅读、学习,最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探讨,达成共同认识的语文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总结。由于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单篇文章教学为主,而“群文阅读”则是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文章的教学,课堂教学比较集中,也具有概括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一种新型模式被提出来的时候,讨论和尝试的人就会数不胜数。

一、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和同步指导中的阅读材料魏巍的《我的老师》组织起来,主题是“难忘的老师”。在连续的两节课8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完成四篇文章的阅读,并书面完成老师的两个阅读任务:(1)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2)在关于老师的记忆中,相信你也储存了许多珍宝,把你最美的记忆捧出来与大家分享。上课过程中,老师除了开头布置阅读任务、中途巡视学生阅读情况,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记录、答题,也可以说是两节很清冷的课。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答案吧。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最喜欢刘老师,理由是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心中没有“差生”的概念;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最喜欢孔子老师,理由是他教导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关于记忆中的珍宝,学生们或喜欢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赵老师,或喜欢有时严厉有时幽默却又和蔼的王老师,或喜欢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陈老师,还有学生喜欢会讲冷笑话的孟老师。从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内心具有平等精神的老师,喜欢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学生们的语言是稚嫩的,但感情是真挚的。他们用带有诗意的语言写出了记忆中的“珍宝”,那些教给他们真、善、美的老师,永远留在他们记忆的沙滩上。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能谈得上理解。”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不停地追问,没有不停地对知识条分缕析,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怀保留了一种心境,成了一个精神丰盈的独立的个体。 2.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

如果一开始以为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只有静默地阅读和翻看,那想法必定有失偏颇,“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如何有效地运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体会语文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选择和组合文章的能力,将文章进行筛选、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外联系到生活。群文阅读对学生是新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专业素养的提升。关于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我选了老舍的文章。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编者一共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七篇文章,数目可观。包括《猫》《母鸡》《趵突泉》《草原》《林海》《北京的春节》《养花》,这些文章有写生物、写风景的,更有写风俗的,既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语言风格的独特,是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在上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时,我把文章进行了融合,以同样出自《内蒙风光》的《林海》入题,抓住文本中“绿色”这一意象,为学生们呈现了《风景区》《五月的青岛》《非正式的公园》《济南的冬天》等一组文字,通过反复地朗读,巧妙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感受作者悦人悦己的“乐活”情怀。老舍先生对绿色的喜爱,正源于对生活的挚爱,那种随风灵动的色彩,将在六年级的学生心里留下重彩的一笔,为其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老舍文章主旨的把握,埋下伏笔,多一份笃定。我想,理解作者最好的方法,不过就是让学生在更多的文字对比中感知和升腾。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指出,小学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其中的一个作用是:唤起儿童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老舍语言的通俗易懂与幽默风趣把文学和儿童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老舍语言的诗性之美就可以唤醒儿童对文学新的兴趣和趣味。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老舍的文章当作一颗颗珍珠零散地教学,尝试从“单篇的精读”走向“群文阅读”,需要的就是老师下功夫地发掘和串联。这样,老舍的文章便成了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成为儿童感受生活、认识母语文字之美的开始。

3.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式群文阅读

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学大儒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同为人母,初读之,已顿生感怀,再入文本,不觉泪眼婆娑,学生又有怎样的阅读体会呢?他们会如何感悟和表达?是想说说不出来的伤感,还是不知从何说起的忧戚?群文,给予了我方向。教学之初,我用心阅读了季老先生的《留德十年》,从中体会心有梦想的作者留德的缘起,追梦途中历经的孤独、战争和思念,《怀念母亲》正是其中的一个篇章,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恰好在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也充分地流露了出来。“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的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这简简单单却充满情感的内心独白,让六年级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思母之切”,也学会了情感的表达。一个平时淘气好动的男生不能自已地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就只要在母亲的身边就好。”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堂课,在石进《一个人的时光》轻音乐的萦绕中,学生们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挂念和愧疚。不同文本中的情感复现,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一个母爱缺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报终天之恨”。这其中深切的自责和悔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用爱的方式进行心灵的触碰。

二、收获

从课内的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的整体性,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到一篇带多篇,确定核心主题的“主题阅读教学”。再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作者的内心、阅读世界的整本书阅读,这条路我们在旖旎中前行,沿途都是学生们学有所得的笑靥。想到朱永新教授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想群文阅读也因此彰显了它的魅力和意义。

1.从单篇走向整本书阅读

群文阅读就好比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场,它吸引着学生们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满是好奇心地想去作文的世界里一探究竟,比如上完《怀念母亲》,学生们被季老先生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一个劲地问我:“老师,季老先生这么想念母亲,为何还要远走他乡?”“他在求学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怀念母亲的文字?”当然,最好的答案在书籍里!我顺势把书放在讲台上,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前来借阅了。在这期间,他们经历的不是一个“被告知”“被接受”的过程,而是一次主动参与、寻求、探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在兴趣的带动下,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最终得到心灵的张扬,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这必定促使更多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长此以往,也就不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从自我感悟走向群体性分享

在班级中尝试过群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会发现,班上的学生慢慢地会更愿意把自我的感悟向同伴去倾诉和分享。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狭小的空间、狭隘的品读,而是在书籍中寻求自己或者同伴的影子,随着书页的增加,学会体会他人的心智变化,自我的精神成长,读懂他人也更了解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我,在书中发现自我,或检查自我。”在这种阅读期盼的带动下,班级的读书会也得以更生动地开展,想起之前《城南旧事》的读书交流会,班中涌现了多少个小英子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秀贞疯不疯?”“宋妈爱不爱栓子和小丫头?”“藏在茅草堆里的青年是不是坏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会惊讶于学生们读书的细致,那些细枝末节的线索全部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并透过英子的双眸,读懂了宽容,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善恶之间内心的挣扎,读懂了万事万物矛盾的存在!在群体的分享中,学会的是平时生活所不能教给他们的道理,或者说是平时生活中他们没有留意和察觉到的真谛。在群体的分享中,他们的思想更深邃,目光更长远,书香气更浓。

3.从单一积累走向多元化创作

教学久了,就会发现从来没有单独的读,也从来没有单独的写,写作往往是在阅读积累和言语表达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群文的指引下,班级学生的写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了不同篇目中关于绿的描写片段。比如《五月的青岛》中“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短句的运用使得绿色富有跳跃的节奏感和语言的音韵美。《风景区》中“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画面的切换,给了人无限的绿意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比喻的方式,展现了水墨山水画一般灵动的色彩……在多篇阅读的基础上,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练笔的环节,写一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抹色彩。跟以往单一的课堂小练笔不同,学生们学会了借鉴和积累,笔下的色彩更丰富,更有层次感。我不禁想,群文阅读单单只是丰富了他们的文字吗?这何尝不是在丰盈着他们的人生?

三、思考

1.群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是确定教学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根据适合的议题萃取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怎样选取文本,多个文本怎样组合在一起呢?我觉得首先要遵循“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则,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寻找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有效搭建学生生活与文本沟通的平台,把群文阅读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其次,选取群文要有线索及议题,就像“珍珠项链”那根丝绳,那根丝绳可以各式各样。基于教材的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本身就有议题。而基于自我建构的群文阅读教学,则需要教师多角度确定议题,从而围绕议题精选文章。(1)从文章内容角度定议题。如把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可以“读了课文,你的感悟和启示是什么?”为主要议题。以第一篇教学带后两篇,这样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2)从人文内涵角度定议题。例:以成长教育为议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议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等。(3)从表达方式角度定议题。如:将《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等文章组合进行群文阅读,以“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要议题。在“议题”的确定上,应尽可能开放,涉及的面广一些,大一些,并且“议题”最好不出现倾向性的观点指向,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都有话可说,给学生以最大的发挥空间。

2.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是建构写作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和谐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手段,那么写作就是目的。群文阅读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一个从多篇文章中学习和发现的因素,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提高写作水平才是目的和归宿。(1)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渗透篇章构思。群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学习写作知识,要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几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怎样构思,怎样行文。(2)群文阅读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写作实情。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学情,同时也应该考虑他们写作实践中相关问题的状况。这样,在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才会切中语文教学之根本。(3)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点面结合”。群文阅读中的写作知识传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每一组阅读材料中要确定切合学生的“点”,重点剖析“点”,兼顾全篇及多个文本统筹规划。从整体层面,尤其是从写作素养建构的层面,思考、细化语文之写作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建构写作素养。

3.有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拓展教学时空 群文阅读教学所呈现的文本多,同时又倡导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发表观点。阅读文本、交流讨论、自我反思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如果仅用40分钟的时间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觉得宜推行60~70分钟的大课,同时进行课外阅读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达到提升其阅读、写作能力的效果。综上所述,饶有趣味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为他们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我想群文阅读的价值绝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教学的主动思考和理念的自动更新,相信这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惊喜,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崔峦《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解读》

3.冯学敏编《‚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第3篇

一、 探究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大胆的把问的权利和解答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驰骋。

“学贵知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疑、敢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宴子使楚》时,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学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和帮助释疑。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如(1)楚王几次侮辱宴子,宴子又是怎样反驳的?(2)你觉得宴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赫尔巴特说过:“教学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行。”显示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凡卡》、《再见了,亲人》、《童年的发现》等课文都可采用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教学。其中《凡卡》这一课中的写信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信的内容是什么?"、"回忆的往事是什么?"、"文章这样写凡卡说明了什么和揭露了什么?"等这些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再概括性的分析总结。运用自主学习能化难为易,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抓住重点讲读法

"抓住重点讲读法"不是逐段地讲解,而是根据具体文章的需要,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暂时跳跃过去。这一教法常运用在情节曲折、迂回、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它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条理清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典礼前——典礼中 —— 典礼后。然后只抓住三个"点"进行自学讨论:①典礼开始前抓住了哪些人来描写?②典礼开始中分别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典礼结束后做什么?学生读议后,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直奔主题法

"直奔主题法"适合应用于课文有中心句的文章。运用这种教法就是先让学生先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在写什么?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想想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比如,第十册《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运用"直奔主题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五、培养兴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动作、插图、实物、质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板书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了解“亲人”一词的本意后,提问:“在课文中,‘亲人’指谁呢?”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时,教师顺水推舟提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可以称为亲人?”问题一提出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题分析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第4篇

1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理解和阐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方法, 它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革新和改变,是学习的一轮新的革命开端。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 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方法,从实践学习和自由生活中选择性得进行学习和探究,探究的方法主要是主以个人为单位或者是和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和研究,用同样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亲身实践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只要能够有效地把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就可以达到它所呈现的目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技能。

探究性的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会和感受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感受和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优越感等。 它的不同在于,它是学法指导的提升和发展。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研究问题和学习思考。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 能够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究和品读语文课本中所出现的各类语文表象及现象、把握其中特有的规律、获取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其有关的知识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即是以课题探究为主要承载体的学习方法,也是语文课文学习探究过程的探究性学习,而且这是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途径。

2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深刻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去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充分培养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展现出更新鲜,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成长,在团结协作中增加能力,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新。 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兴致是天生存在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和确定想要学习的内容,在这其中,他们能不断发现问题,并且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要点。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并且得到了探索研究的真实体验。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能够使被动学习知识技能转换成主动地去截取知识, 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依赖性。 使学生在辽阔知识海洋里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用心阅读,认真思考,勇敢探索,培养出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才能透过语文实践探索去不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3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人长处和以及整体协作的力量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需要学生展现出自己身上的学习特长, 而且需要小组里面的每一个同学的团结协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中,作为教师需要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凝固和结合起来。 这样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在让认真仔细的学生负责检查校对文献材料, 让思维活跃的学生负责相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剖析, 让文笔洋溢的学生负责好文章的写作这一块,让懂得运用电脑技能的学生负责电脑的具体使用;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工作, 让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简单易操作的工作等等。 像这样的均匀合理的分工既可以使得每个学生都因各自的长处而有所, 使每个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各自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 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创新能力。 当然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除了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化结合以外, 还需要留意到组里的学生整体的价值观。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与伙伴及时交流与沟通,配合默契,形成能创造纵向沟通、 横向团体协作的好气氛;教导学生在体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兼顾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团结协作学习能够带来的个人能力无法企及的快乐,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4优化点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新的课程纲要指出: 评价学生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它的意义在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促使学生能力不断发展。 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更加具有探究能力、更加富有不一样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曾经提出一个观点: 集体教学中最有效的赏罚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和他做这件事情做法的认可。 教师不断地给予赞扬和评价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拥有并且长时间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错误有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他们每次取得一点进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拥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能力,再利用鼓励这一个有效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勇往直前,敢于提问,乐于解惑,从而引导学生在自由深刻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让学生自我感觉到我能行,我很行,从而逐渐养成乐于探究,愿意探究的习惯。

简而言之,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新的的学习方式,它并非是对其他学习方式的不肯定。 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凸现了出了学生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创造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从而让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地提高,充斥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展现出了我们的时代特色。

摘要: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一定的教学资源条件环境下,需要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主体地位;高度在意朗读在阅读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力及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第5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同学的语文知识会不时丰富,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与大量的阅读密切相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规范》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同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身的视野。”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需通过适当的教学战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教学”正好为同学构筑了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同学对所学文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从信息论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吸收)过程。从这方面讲,“拓展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同学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同学“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和形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开拓同学的视野,活跃同学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同学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二、实验措施

大体有这样几个内容是我们语文课堂经常进行拓展的: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学科拓展。

1、向文本拓展

关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为互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填补课本空白三个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发生的。互文拓展,和我们以前进行研讨过的主题教学相似。比方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教师就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推荐给同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互文对照学习,但是也是同学学习这个神话的一个互文参照。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比阅读。

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一课时,我就和课本里的《猫》,还有课外的一些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同是写动物,手法不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样,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学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许多,估计以后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作文,应该可以胸有成竹了。

学习一篇课文,从而了解许多篇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出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2)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生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的阅读指导。它的方式有很多种。

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同学、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同学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协助同学正确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同学对文本的向往。和在武汉的听课中,有好几堂课都有这种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还有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激动心情,对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文本,有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

要对同学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和介绍。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推荐同学去阅读他的《我与地坛》还有他的《务虚笔记》,同学很感兴趣。有的同学把史铁生所有的作品都找来读了遍,写了篇长长的读书笔记,感触极深。如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许多。我凭借自身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向同学推荐介绍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带领同学在人类思想精华的海洋里漫游。事实证明,积极的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同学,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这就是浸染书香的益处。

3)填补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引导同学想象,借以对同学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搭石》一课中,让同学想象还有其他人来走搭石,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老师让同学想象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空虚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同学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论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方说让同学写观察日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写信、游记等。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让作文学以致用。这就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语文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以语言文字进行顺利的交际,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学科拓展

向学科拓展就是将音乐、绘画引进课堂,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等学科融合起来。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于小学来说,可以更好的激发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在武汉的很多课堂里,就有这种学科之间的拓展,运用得恰如其分。让同学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的知识的魅力,更增添语文学科的美。

三、实验效果

“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同学,让经典滋润同学童年。”拓展阅读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师生个个看书、做笔记、写读后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活动中,班级里已经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

1、拓展阅读活动激发了同学的语文学习兴趣

据同学问卷调查得知,有20%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习语文,50%的同学喜欢学习语文,只有10%的同学不太喜欢学习语文,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阅读活动陶冶了同学的道德情操? 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同学,影响着同学的言行,陶冶了同学的情操。

3、培养了同学的语文能力? 我们出了一张阅读测试卷,实验同学的成果明显高于同龄同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发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学的读写水平? 我开展课外阅读时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了同学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同学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有十几名同学在阅读和作文中获奖。

5、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同学的视野

局部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学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反思

几年来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上,不能偏颇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内容也要符合同学的实际。

2.局部同学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同学的阅读、作文能力较低。这些同学的提高急需解决。

廖小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第6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同学的语文知识会不时丰富,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与大量的阅读密切相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规范》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同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身的视野。”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需通过适当的教学战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教学”正好为同学构筑了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同学对所学文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从信息论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吸收)过程。从这方面讲,“拓展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同学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同学“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和形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开拓同学的视野,活跃同学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同学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二、实验措施

大体有这样几个内容是我们语文课堂经常进行拓展的: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学科拓展。

1、向文本拓展

关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为互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填补课本空白三个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发生的。互文拓展,和我们以前进行研讨过的主题教学相似。比方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教师就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推荐给同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互文对照学习,但是也是同学学习这个神话的一个互文参照。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比阅读。

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一课时,我就和课本里的《猫》,还有课外的一些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同是写动物,手法不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样,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学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许多,估计以后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作文,应该可以胸有成竹了。

学习一篇课文,从而了解许多篇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出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2)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生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的阅读指导。它的方式有很多种。

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同学、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同学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协助同学正确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同学对文本的向往。和在武汉的听课中,有好几堂课都有这种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还有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激动心情,对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文本,有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

要对同学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和介绍。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推荐同学去阅读他的《我与地坛》还有他的《务虚笔记》,同学很感兴趣。有的同学把史铁生所有的作品都找来读了遍,写了篇长长的读书笔记,感触极深。如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许多。我凭借自身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向同学推荐介绍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带领同学在人类思想精华的海洋里漫游。事实证明,积极的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同学,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这就是浸染书香的益处。

3)填补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引导同学想象,借以对同学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搭石》一课中,让同学想象还有其他人来走搭石,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老师让同学想象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空虚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同学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论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方说让同学写观察日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写信、游记等。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让作文学以致用。这就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语文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以语言文字进行顺利的交际,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学科拓展

向学科拓展就是将音乐、绘画引进课堂,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等学科融合起来。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于小学来说,可以更好的激发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在武汉的很多课堂里,就有这种学科之间的拓展,运用得恰如其分。让同学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的知识的魅力,更增添语文学科的美。

三、实验效果

“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同学,让经典滋润同学童年。”拓展阅读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师生个个看书、做笔记、写读后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活动中,班级里已经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

1、拓展阅读活动激发了同学的语文学习兴趣

据同学问卷调查得知,有20%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习语文,50%的同学喜欢学习语文,只有10%的同学不太喜欢学习语文,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阅读活动陶冶了同学的道德情操? 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同学,影响着同学的言行,陶冶了同学的情操。

3、培养了同学的语文能力? 我们出了一张阅读测试卷,实验同学的成果明显高于同龄同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发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学的读写水平? 我开展课外阅读时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了同学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同学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有十几名同学在阅读和作文中获奖。

5、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同学的视野

局部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学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反思

几年来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上,不能偏颇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内容也要符合同学的实际。

2.局部同学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同学的阅读、作文能力较低。这些同学的提高急需解决。

廖小华

上一篇:农村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团建活动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