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13

中专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现状;遵循的原则;教学体会

【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专语文课程体现得尤为突出。对中专生来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深厚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在职业能力上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显现的内涵。从这点上说,专业技能是中专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文知识则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基础。而人文知识的积淀离不开语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功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然而.目前的中专语文教学仍有许多还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专语文教学课程存在的现状

1.学生方面

中专的学生素质一直令人堪忧,除了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机不明等因素之外,大部分学生已学语文十多年,却写不对一张请假条,表达不清一个意思,读不通一段文字,写不好一篇文章。动笔就白字连篇,开口则语法混乱.语文学习离不开课外阅读,从阅读兴趣和阅读量来看也不容乐观。根据笔者问卷调查,阅读中,对于是否读过伟人的作品显示:认真读一些的占9.8%,偶尔读的占25%,从未读过的占69.2%。他们喜欢看的是球报、鬼故事、虚幻小说、言情小说等所谓的“快餐文化。我在这里虽然不能说它们毫无营养。但是学生从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

2.教师教学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化

目前尽管语文教学也进行过如火如荼的改革,基本上见不到“满堂灌”式的教师,但大多数课上还是传统的讲析为主,少有讨论和提问。若教学不能让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抑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就有点难以实现。

(2)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忽略深层次的语感培养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当前中专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却大相径庭。很多教师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学习语言的层面上,忽略对语感的培养。教材上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被教师逐字逐句地圈点肢解加细细品味,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缺乏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语感培养何从谈起,甚至连教学基本目标一一字词句的灵活运用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二.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语文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倾注期待,真情交融

对教师来说,以情为纽带,关注情商,应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功的教育理念。对中专生来说,学习语文可以帮助确立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教师,怎样看待他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和理解中专生的基础上,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予以激励和引导,树立“力求人人成功”的观念,务使“个个成功”的希望教育理念。坚信所有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尊重他们,以热情乐观的生活理念辐射他们,帮助他摒弃被遗忘的心态重拾自己也能受尊重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那些难度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单一性较强的问题自然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回答。课堂上的一次次成功,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挖掘自我潜能,激发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1.2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体现了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故此,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比如,马路旁边的广告牌,MP3的说明文……到处都可以让学生学到语文,语文教师应开辟语文生活化的学习领域,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2.2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重在“有趣”,贵在“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包括口语交际,阅读欣赏及写作能力等等,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课上得有趣,又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或搜集信息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以“趣”为形式,以“符号操作为实际内容,做到“趣”是为了“实”,“实”中见“活。比如,我在上每一节课时,习惯花2分钟讲一个笑话或典故以吸引学生。这样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事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时事、热点、笑话、影评,也可以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形式也可多样。老师重在抛砖引玉,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推上讲台,大胆地“说”,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比口干舌燥教他们如何分段,概括主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好。我总以为改进教学活动,无论是把活动带进课堂,或以角色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乐学,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拉近了学习与学生的距离,这就离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一一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将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也就不远了。

(2)构建新型课堂,优化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联系社会,重在“有用”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进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实现心灵体验的最大可能。教学时应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巧妙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设计与生活联系的机会。

当然,课堂是变化多端的,教无定法,决定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很多。但只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广留时空的余地,用教师的“主动”带出学生的“五动”,即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和动手,课堂效率就会不断提高,離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目标也就越来越接近了。

参考文献:

1.宋荣,窦长保. 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新设想[J].新课程(教师),2010,(02).

2.郑燕萍.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困惑与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8).

中专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几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但是,职业学校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招生困难,职校学生素质不断下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日渐增大。所以,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并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内容实施方面提出了一定见解。

【关键词】职业学校 中职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一、中职语文课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具有人文性及工具性的基础课程,包含广阔的知识,它不仅能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起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气节,热爱祖国;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眼前的一切,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体会人间亲情,学会感恩,尊敬师长、善待家人、团结同学、回报社会!

二、语文课加强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内容实施

1.巧妙运用作者简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作者简介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一生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起来。一切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富强,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这就是他毕生殚精竭虑的全部目标。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写景状物的词句,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2.利用教材内容,加强引导教育,提升学习动力

中职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转轨阶段,压力是比较大的。随着环境的改变,部分学生能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但也有少数的学生,由于本身思想还未成熟,自制能力较弱,纪律性较差,学习兴趣不很浓,上课懒散,听课开小差,作业马虎,学技能时怕脏怕累怕辛苦,甚至有个别的不尊重老师、顶撞老师等等。对此甚至还觉得很酷、很有性格,其实,这正是未成熟的表现。在学习苏力的《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一文时,教师就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教育学生应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因为在校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既要学会成长和成熟,又要学会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科技日新月异,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定要有成熟的思维,学会分辨是非,有明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学会处人待物,养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把握机遇,开创自己的未来。因此,职专生要自强不息,把握好每分每秒,充实自己,作好准备,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职专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增强竞争意识,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在教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做好德育渗透工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2]刘景忠,《聚焦与反思——近距离观察职业学校课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

中专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专生语文学习心理以及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使教师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学习心理,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中专 语文学习 心理

近几年来,许多中专语文教师常常抱怨语文课难教难管,学生也普遍反映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语文课上看杂志、小说、玩手机甚至睡觉等现象已司空见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在下边听得昏昏欲睡,语文课堂整体效率不高。教师为备课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学生却因厌学而收获甚少,有人把原因归咎于学生的基本素质下降、文化底子差、没有上进心等原因,而很少有人真正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摸不清学生的思想动态,怎么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诚然,现代的中专生比起多年以前,在基本素质上是有下降的趋势,但也没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现代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中专语文课还是可以上好的,学生也是愿意学习的。

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准确把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规律,不仅能使教师对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与应该采取的教学手段作出符合实际的调整和控制,还能对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作出超前指导,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专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实用性等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气质、知识经验及学习环境等因素都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其积极因素,化解其消极因素,调动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引导与促使他们学习心理的健康發展。

基于上述议论,我对150名中专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进行了调查测试(主要是问卷和座谈的形式),从中看到中专生对语文学习大致抱有四种心理:

一、欣赏心理

45名学生以持欣赏心理为主,占被测学生总数的30%左右,他们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基础较好,成绩多居中等之上。他们要求多读好文章,大多是小说与散文(在调查中,“你最喜欢的课文是什么”一栏,他们中65%的学生填了小说,25%的学生填散文),他们认为语文课应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些学生往往视野开阔,思维较灵活,学习自觉性强,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授课内容要求较高,讨厌单调呆板的课,对满堂灌输的教学形式抱有反感情绪。他们中70%的学生赞赏师生共同读讲、讨论的教学形式,对于练习,不持消极态度,完成及时,质量较高;他们中52%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少于5课时;他们还希望教材能更丰富、新颖,老师能不断创新,使自己在语文课上有更大的收获。

二、创造心理

持创造心理的有15名学生,占被测人数的10%,他们大多是语文尖子,起点高,基础扎实,对语文兴趣浓厚,钻研精神较强。有的曾在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中获过奖,或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短小作品。他们想在语文学习中施展才能不断提高,甚至希望日后成为业余作家、诗人;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对于教学中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的说法,敢于提出异议,有时还敢与老师就某一问题展开争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努力争取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主持“讨论会”“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宣传自己的小设想、小设计。事实说明,持创造心理的中专生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三、实用心理

对于语文以抱实用心理为主的有75人,占50%左右。他们的成绩分布相当不平衡,从中下水平到名列前茅者都有,多数人对学语文较有兴趣,而且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些实实在在的知识与能力上(在“你认为语文中最有用的是什么”一栏中有42人选填“演讲与朗诵”,33人选填本专业应用文)。这类学生大多能按老师要求学习,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人已开始考虑到毕业后的工作,有较鲜明的竞争意识。如果在学习中考出不理想的成绩,就担心自己不合格,说话或写作的能力弱于他人,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他们不喜欢摆“花架子”的教学方式,对东拉西扯式的引申发挥流露出不耐烦,希望教学内容与方式实实在在;对待作业大多能认真及时完成且看重分数,积极参加上台演讲、 外出调查等活动,勤于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过关心理

明确表示自己对语文学习存在“过关心理”的学生很少,只占被测学生的10%,他们或者基础比较差,或者兴趣偏窄,不爱学语文。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较差,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对于学语文抱无所谓态度,认为专业课学好就行了,有的自称到中专后对语文兴趣降低,并且以为中专语文教材缺少吸引力。对作文练习及上台演讲往往产生畏缩心理。其中不少人每周用于学语文的自修时间不到一小时,除老师规定交的作业外,基本上不进行课余写作、课外阅读;除言情武侠小说外,什么都不看,他们希望学完语文能顺利过关,六十分就行。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兼有上述几种学习心理的某些特点,处于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十分强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整体的研究,他认为教师首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赞可夫和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学习心理对于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不同学习心理对语文学习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过关心理当然是消极无益的,而欣赏心理、创造心理、实用心理也各有所长,各有所偏。从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这三种学习心理应该互相吸收、互相补益,综合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当然由于学生个体条件的千差万别,也应该允许他们各有所重。教师的任务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内部状态的积极性,克服和消除其心理的消极因素。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的种种特点,分辨其中的良莠,从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对于持欣赏心理为主的学生,必须提醒他们克服纯兴趣心理,防止求知的片面性,鼓励他们加强知识的运用与实际能力的锻炼。对于以实用心理为主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克服用什么学什么的狭隘求知心理与实用主义的观点。即使对具有创造性心理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真正懂得“万丈高台起于垒土”的道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刻苦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更高的层次进取。教师对于不同学习心理的积极一面都应该加以保护与引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益。对于抱消极过关心理的后进生要多做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一有点滴进步,即予以鼓励表扬,以期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保持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除了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功底深厚等必备条件外,我认为语文教师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创造心理素质优势:

一是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透过表象看到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哪怕是课堂上的一个“小花絮”,也应该从学生的神态举止中察觉出教学的效应,从而准确判断分析学生的心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

二是要树立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要使语文课有生气、 有活力,必须不断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富于进取,敢于创新,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且创造新的教学形式,那样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努力创造的良好心态,同时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与知识水平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是教师应有亲切自然的教态和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以自己博学、幽默的形象博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把他们的潜在智能与创造能力最大的限度地调动起来。

中专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语文课是中专基础学科, 语文学科也是一座绚丽多彩的艺术之宫。语文的美育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比起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的广博丰富性, 思想内涵的深刻性, 艺术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等, 无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美育的作用, 似乎并不能直接创造什么物质财富, 但它却可以使人因认识了审美规律, 树立了进步的审美理想, 培养了高尚的审美趣味, 加强了对美的感受能力, 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 而使他们一辈子的内心充实, 精神饱满, 于是能不停地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也正是从这个角度, 郭沫若说它“虽然貌似无用, 然而有大用存焉, 它是唤醒社会的警钟, 它是招返迷羊的圣笛, 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 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恐怕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家所讲的“无用”乃是“至用”。“至用”者, 大用也。它能用美“统一人们的感情, 并引导着趋向同一目标去行动”这不是最大的作用吗?

那么, 如何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中专语文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下面, 笔者谈谈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大自然千姿百态, 山川湖泊, 草原大漠, 四季物转, 气象万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孙犁的《荷花淀》, 叶圣陶的《黄山三天》,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描绘了祖国山河绚丽多姿的景象, 或雄伟、或险峻、或秀丽、或幽深、或壮美。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通过审美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魅夷曾说“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 也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 历史和精神”, 这种对自然美的见解是深刻的, 自然不仅是我们物质财富的宝藏, 也是我们精神财富的宝藏。

分析文学作品时, 尤其是在写景方面比较突出的诗歌、散文、小说, 要特别注意对自然景象的分析, 因为作品中展示的自然景象, 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观, 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 是一种入化了的自然美。例如: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八句为例。这是一首优美的咏雪送人的古典诗作, 它弹奏的是激越深沉的乐章, 描绘的是壮阔瑰美的图景, 抒发的是真挚而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开篇四句极写塞西北的风威雪早:“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一开头就以雄健的笔力, 勾勒出塞西北特有的瑰奇壮阔的雪景图, 将人们引入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虽然北风狂悍, 白草摧折, 大雪飞扬, 自然环境如此险恶, 可是在作者看来却有春意盎然的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 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 极为新颖贴切、传神。盛开的梨花不仅是一朵朵, 而是一团团, 是层层叠叠, “千树万树”, 如云似海, 与积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 忘记戍边生活的艰险而内心充满喜悦。

接下来诗人坦步描绘大西北气候的严酷:“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的意思是:“在珠帘罗幕的中军帐内, 裘皮大衣、锦缎被子都显得过于单薄而不暖身;那么在大漠深处冰天雪地戍边的将领则倍感严寒逼人了, 身上的铠甲奇寒刺骨, 双手冻僵, 角弓难以拉开。这四句虽是写人, 实则写雪。从雪的壮美到雪的威严, 通过人的感受很形象而又真切地刻画出来, 同时, 又突出了戍边将士的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学生从欣赏景物美中, 很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2 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描绘的人物美

通过审美教育,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映现实, 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体现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思想。人物形象的美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并侧重于内容。因此,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不仅要感知人物外在形式的美,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美、性格美。例如《荷花淀》中写水生嫂月下编席, 她坐在凉爽干净的院子里, “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不久在她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派和平恬静的水乡风光, 正在编席的水生嫂象圣洁的仙子, 与明月、清风、雾霭, 荷香等优美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构成了空蒙蒙奇妙的诗意。在这里, 荷花淀清新、纯朴自然景物的美和水生嫂矫健、灵巧劳动身姿的美交想辉映, 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 也揭示了生活的诗意。当她得知丈夫已报名参军, 明天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时, 她那灵巧的手竟震动了一下, 手被划破了。但她却默默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个细微的动作非常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水生嫂缠绵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深爱自己的丈夫, 不愿与之离别, 但她又深明大义, 理解支持丈夫的选择。夫妻话别, 虽是极普通的家常话, 却字字如铸千斤, 让我们常常感到在祖国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这些普普通通纯真善良的白洋淀军民把对亲人, 对故士的爱升华到与祖国命运生死与共的境地。他们的爱早已超越了狭隘的自我, 倾注给了饱受日寇铁蹄践踏的美丽家乡, 倾注给了争限民族解放的祖国。读着《荷花淀》, 没有人不被白洋淀英雄儿女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所打动, 更能理解这场惨烈的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它给人以感奋、启迪和教育, 是最生动形象的美感教育。

3 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作品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的批评中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意境”中作家的情、意对自然特征性的选择、提炼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意境中的“景”浸透了作家的情感, 因而“美不完全在物, 也不完全在人心, 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文学作品中的美妙艺术境界里, 去理解作家为我们展示的鲜明、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 掌握作品的内涵, 理清作家的思路, 从外在的艺术形式中去探寻包含在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受到启迪和教益。如《荷塘月色》和《荷花淀》同样都有描写荷叶荷花的景象, 但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荷塘月色》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超凡脱俗的景象:田田荷叶婀娜多姿地摇曳在荷塘上面, 宛如碧波上的仙女们;荷花零零, 或如粒粒明珠, 或如碧空中的星星, 或如刚出俗的美人;荷香缕缕, 尤如飘渺的歌声。这里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创造出一种幽静而深邃的意境。这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表达他苦闷、彷徨、希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而《荷花淀》反映的是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后期, 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时代, “战争和革命, 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面对凶残的敌寇, 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纷纷拿起武器英勇抗战。特别是广大妇女们不但勇挑生产和家务两副重担, 而且毅然送夫送子上前线, 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感于此, 作者满怀激情创作了这篇小说。字里行间, 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英雄人民的崇敬与挚爱, 也传达出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感受:那白洋淀上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如“钢墙铁壁”一般, 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在作者眼中竟幻化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这样刚毅的形象, 这种奇特的比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注入了浓烈的战斗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当学生理解了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思想感情的融铸和艺术加工, 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时, 既可以受到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心的感染, 又可获得艺术熏陶,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增强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文章不是无情物”, 哪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倾注浓烈的思想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作为语文教师, 可以也应该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 使学生受到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样语文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摘要:审美教育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 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 让学生从感悟中体验美, 再现创造中获取美, 增强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素质, 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64.

[2] 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造上的态度[A].文艺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1:1054.

[3] 鲁迅.论睁了眼睛[A].文艺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1:1050.

[4] 郭沫若.文艺之社会使命[A].文艺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1:1055.

[5]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2:44.

中专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项是 ( ) (3分) A、片言只语 有朝一日 迫不急待 洗耳恭听 B、血气方刚 挑拔离间 下车伊始 发人深思 C、哄堂大笑 拍案而起 焦燥不安 无懈可击 D、离经叛道 从容不迫 炉火纯青 叹为观止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B、真正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C、不管鸟儿的翅膀多么完美,如不借助空气,鸟儿永远无法飞上蓝天。 D、炎热的酷暑,在浓荫密布的树下乘凉,的确无比惬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招考办的工作人员提醒考生,想报考军事院校、飞行技术、航海技术等专业,近视眼可能成为考生们的“绊脚石”。

B、李鸣不在现场,对这件事的经过完全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问啦。 C、听到有儿童落水,正在海边乘凉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进水里去营救。 D、这是一段语言十分优美的文字,请同学们慢慢品位。

4、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人生还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 ②但人生更像一本难懂的书,我们每个人则是孜孜不倦的读书郎 ③人生是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各色笔的画师

④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 A、②④③①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5、下列空白处应该填入( )(3分)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 ……,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

”。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百般红紫斗芳菲

D、乱花渐欲迷人眼

6、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在《悼念玛丽•居里》中,爱因斯坦从二十年真挚友谊的亲身感受中,阐述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及其在取得科学功绩中的作用。

B、《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是一篇悼词,内容丰富而又集中、激情洋溢而又质朴自然。

C、《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作者郭沫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论证了“年轻的精神”的特征,褒贬分明,爱憎强烈,并勉励青年为未来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D、《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是一篇颇具特色的答词,作者以有关海姆佗市的一则民间故事为框架,构思了一个荒诞而有趣的故事,巧妙而自然的将讲演要素融入其中,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模仿西欧人讲话的风格,紧紧抓住了听众。

7、默写。(4分)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②《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8、综合性学习 (6分)

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1)你所在的小组讨论后认为:小事有时决定大事的成败,小事往往反映人品修养的高下。大家想拟一个能突出这一中心的演讲标题。你拟的标题是什么?(不超过8个字)

(2)小组推选李明在班会上演讲。为了写好演讲稿,李明请大家为他列举一种不重视小事的生活现象,并提供一句关于不可轻视小事的名言。

你列举的生活现象是:

你提供的名言是:

(3)、李明准备先谈小事与大事成败的关系,再谈小事与人品修养高下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之间需要用一两句话来衔接。请帮他写出这个过渡句。

(4)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班会结束前,你作为主持人作小结,想结合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说些什么?(8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完成9-12题。(12分)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法国]左 拉

①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②我是在居斯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的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整整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欢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③《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④莫泊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三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zhì)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留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300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⑤先生们,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收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一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9、作者在这篇演说中,是从哪些方面对莫泊桑进行高度评价的。(多选,填序号)(

)

A、外貌 B、作品 C、勇气 D、才气 E、喜好

10、莫泊桑初入文坛便能“跻身于大师行列”,请你以第②段的描述为依据说说他具备了哪些优秀品质。

11、阅读第③段,简要说出莫泊桑的作品具有哪些特点。

(1)

(2)

(3)

12、第④段中,作者侧重从哪个方面对莫泊桑的作品进行评价?

(二)阅读文段,完成第13——18题。(16分)

女教师的47个吻

①查(zhā)文红,从上海自愿来到安徽省砀(dàng)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开学第一天,当她兴致勃勃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教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②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就是下午的意思。”“这校孩子怎么教?”查文红激动地说:“我热爱我的事业,自愿来当一名编外教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可他们……”校长表情有些凝重,叹了口气说:“以前来了几个教师,都没坚持几天就走了,送给你这几个看看,你再想想吧!”

③查文红回到宿舍,展开了那张纸,一首诗呈现在眼前: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④这不是温家宝总理的那首《仰望星空》吗?此时读起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她想到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此刻,她明白了老校长的用意。

⑤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她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上课时,她总先用普通话讲,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时髦”的语言。

⑥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了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⑦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查文红,让她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好早点儿回家过年。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⑧“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⑨“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⑩“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⑪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⑫<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亲亲我吧。”于是,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⑬47个孩子一起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⑭“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13、研读选文第⑥段中画“<> ”线的句子,概括回答出查老师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4分)

14、选文第⑫段画“<> ”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诗歌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2分)

16、请指出《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2分)

17、你认为查老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18、查老师的到来,使她的学生们有哪些变化?学生的变化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分)

三、(14分)

(一)文言文阅读,根据《送东阳马生序》片断,完成各题。(12分)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遗( ) 馁( ) 贽( ) 夷( )

俟( ) 腰( ) 再( ) 被( )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22、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古诗阅读。(4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24.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四、写作(任选一题)。(50分)

1、结合《送东阳马升序》这篇文章,以“勤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2、那一幕,有的蕴含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诠释着人的高尚节操,有的则诱发着自私卑鄙的恶臭,有的践踏着公共的道德良知、、、、、、 你一定遇到过不少难忘的“那一幕”吧?请以“难忘的那一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中专语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1 相似联想

这种联想是借助事物之间相似之处展开的联想, 又分三种。 (1) 取其“形似”。据《世说新语》记载, 东晋谢安冬天与家人聚会论文, 突然下起大雪, 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堪称这种联想的生动事例。《珍珠赋》中, 由珍珠联想到稻谷象“金黄的珍珠”, 棉花象“雪白的珍珠”莲蓬象“碧绿的珍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由复盆子联想到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2) 取其“神似”。《松树的风格》, 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进而联想到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香山红叶》, 由香山红叶联想到老向导也象秋天的红叶, 越老越红。《猎户》中写到“百中”老人, 联想到贾岛诗中的隐者, 增添了“百中”老人的神秘感。 (3) 取其“境似”。朱自清《威尼斯》, 由威尼斯的地理特点联想到中国江南水乡的情景, 由威尼斯运河的夜曲联想到中国秦淮河的夜曲。《荷塘月色》中, 由月下荷塘的情境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境。这种联想常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加深读者对所写事物的印象, 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2 相关联想

这种联想是以某一事物作引子, 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的联想。鲁迅《风筝》, 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 展开联想, 引起如何扼抑音年弟弟制放风筝的往事回忆。马金的《秋夜》, 由写字台上的《野草》联想到鲁迅的战斗精神。汤显祖《牡丹亭》中有一场戏, 是写丫环春香陪老夫人到后园祭奠已死三年的杜丽娘, 春香低头看见自己身上的罗裙正是杜丽娘生前穿过的, 不由睹物思人, 倍加伤感。这种联想在文章中常用于倒叙, 造成悬念, 使行文自然合理, 使情节曲折有致, 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3 对比联想

这种联想是就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鲁迅《故乡》, 写中年闰土时联想到少年闰土的形象, 以此与中年闰土的形象相对比, 突出闰土的悲剧性。朱自清的《绿》中, 为了表明梅丽潭绿得可爱, 联想到什刹海的绿杨, 虎跑寺近旁的“绿壁”, 西湖的波光, 秦淮河的水色。通过对比, 说明梅雨潭之“绿”恰到好处、无与伦比。

4 类比联想

这种联想是将相同或类似的两种事物、两种现象放在一起, 加以类比, 揭示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 对所描写的事物推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包身工》中, 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赚钱, 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反动性。《惊人相似的一幕》, 由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力、时间、战术联想到希特勒对捷的入侵, 从而推出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联想有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5 因果联想

这是一种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 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因果五法”。运用这种联想, 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 说理严密。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由看到赵贵翁与路人可怕的眼光, 联想到20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赵贵翁代为不平, 因而约定路人同他作对。叶圣陶小说《夜》, 老妇人因为女儿女婿被捕, 提心吊胆, 眼前老是出现“一滩血”的幻觉;听到货车铁轮的响声, 就仿佛看见被绑着的两个, 手足上戴着击触有声的镣铐。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 因“一桥飞架南北”, 联想到“天堑变通途”。《念奴娇·昆仑》, 因要“把汝裁为三截”, 联想到“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

6 假设联想

这是一种以逻辑学中的假言判断为基础的联想。运用这种联想, 可使论述或说明的道理更加深入。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 为了揭示李岩的悲剧意义, 假设了四种情况, 如果四种情况都能实现, 将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历史局面, 由此引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眼睛与仿生学》中, 由老鹰的眼睛视野宽阔、视敏度高等特点, 联想到如果“电子鹰眼”的研制成功, 就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 就可以象鹰一样, 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 做到百发百中。

7 接近联想

这是一种由事物之间的形象、性质、特点等相接近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能把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全面、突出, 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思索。巴金的《灯》, 由“灯”的作用联想到“灯塔”、“火炬”的作用。《狂人日记》中, 由“海乙那”联想到狼与狗:“‘海乙那’是狼的亲眷, 狼是狗的本”。《绿》中, 由潭水之“绿”想到“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是就“蓝”与“绿”色彩接近的联想。唐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新嫁娘不了解婆婆食性, 联想到与婆婆食性接近的小姑子, 表现了她的机敏与聪明。1991年高考作文第一题, 要求以圆月与衬物为例想象作文, 也属于这类联想的作文题。

8 引申联想

这是一种就所写事物深入扩展的联想, 运用这种联想, 能进一步开掘事物的内蕴, 升华文章的主旨, 加强作品的意认。这种联想, 往往表现为浪漫主义手法。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 由看到长江大桥的兴建, 联想到“更立西江石壁”的工程及这个工程完成之后引起巫山神女的震惊, 化腐朽为神奇, 使作品更加深刻隽永, 耐人寻味。《绿》中, 由潭水之绿, 联想到“裁你以为带”、“挹你以为眼”, 表现对“绿”的极度赞美之情。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 小女孩由火柴的火光, 联想到圣诞树的烛光, 又由烛光升高联想到天上的星星, 由天上的星星联想到流星的坠落, 由流星的坠落联想到奶奶讲的故事, 由奶奶讲的故事又联想到奶奶生前给予自己的温暖和慈爱。这样一步步地深入联想, 深刻揭示了小女孩幼小心灵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 形象地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联想的形式很多, 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时, 可以一种联想为主兼及其他联想形式, 也可以几种联想综合使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给予同学以精透的赏析, 实际的写作训练, 必能开阔同学写作思路、使之触类旁通、写出内容丰富、深刻含蓄、文情并茂的得意之作来。

摘要:联想, 作为一种思维形式, 是指人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思维方法, 作为一种写作方法, 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 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

上一篇:公路工程系统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化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