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2023-09-20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音乐学科测评的方式如下:一是学习性测评。主要按照教育部“基础指标”要求, 对中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音乐艺术课程学习的出勤率、参与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各类艺术活动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二是学科性测评。主要通过学期、学年学科性考试考查考核, 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等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的情况, 了解通过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相关的艺术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发展水平。三是发展性测评。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加校外艺术学习、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 (主要指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 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和展览等) 和在学校现场测评 (包括校级艺术活动) 中展现的某一艺术项目的特长 (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等) 以及参加区县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学生艺术比赛 (展演) 活动获奖情况, 了解学生的艺术特长和优势。

为了更好地迎接各级的测试工作, 我区在市教委的领导下, 在区教委德体艺卫科的统一部署下, 组织抽查了8所小学, 区教科所初等教育研究室统一命制书面测试题, 分发给区属各小学, 由学校自行组织测查。对应各项指标, 各学校反映出来效果总体不错, 优生率达80%以上。

其中, 一所乡镇小学校还参加了市级测评, 抽测的是五年级的一个班级, 抽测人数53人, 最高分是95, 最低分30, 平均分58。虽然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测评, 孩子和老师都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对乐理、乐器的理解认识等基本音乐素养掌握不够, 学生主动参加课外音乐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不够。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抓课堂教学和深入进行核心素养的研究, 力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就可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测促教, 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在市级测试中, 采用了重庆市现代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院承担的项目“重庆市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测评系统研究”的一个测试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将改变传统的音乐课教学考试的方式方法, 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学生音乐素质综合测评, 并对测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而大数据一词对于现代人是一点不陌生的, 它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处理、整合、分析, 让数据说话、发声, 展现研究案例的全貌。为了更科学地展现学科特色, 一般采用听力题, 这也是充分考虑到音乐学科是听觉的艺术的性质。这样, 通过学生的聆听体验, 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测试方式, 恰好是我们教学中较容易忽略的。这样的测评方式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科学和具有借鉴意义, 将测评反映出来的结果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 测评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以让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也利于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所以说, 测评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 也越来越多地提出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立足课标, 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 要充分抓住音乐课堂, 从学科的性质, 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抓起,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 聆听体验是贯穿音乐学习的重要的过程和方法, 仔细地听, 就像读书一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听音乐多感受, 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对情绪情感的表达等都已经很充分的感知了。通过实践创新去充分演唱、演奏、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音乐学习中, 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发展。其次, 利用区域、社区及学校的社团活动, 如在元旦、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和学校举办的艺术节, 让学生走出课堂, 登台出演独唱、合唱等文艺节目, 甚至走出校门参与区域、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 让学生得到锻炼, 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 我区几所学校还建有乡村少年宫, 也要充分利用好, 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促进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相信在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提高的状态下, 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也会透过测评反映出来。

音乐是多元的、无国界的, 音乐文化需要传承, 相信我们的艺术教育会越来越好。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是审美教育, 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 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 激励人的精神, 温润人的心灵。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共同育人。

摘要:测评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学业水平的检测中。本文探讨了测评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促进教育教学, 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测评,目的和意义,提升

参考文献

[1] 百度网络。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简而言之, 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为目的的, 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核心素养将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富强三方面结合,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核心素养是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稳健进步的保证, 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分支, 以培养具有高级实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为社会输送从事一线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社会组织, 需要把握课程策略的方向目标问题, 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以及社会效益的问题,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本问题, 而课程教学质量问题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课程的方向目标和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上。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形式, 因此, 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高等职业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涵盖着人、产品、环境、社会多方面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设计, 它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产品链接的桥梁, 也不断平衡着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处理彼此的关系, 就需要研究学习艺术与设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上, 需要结合以上多关系的思考策略, 制定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总的来说,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策略上运用了以下三种不同的策略, 即以学科为主要课程特征的课堂策略, 以大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 以及以社会需求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这几种教学策略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策略表现出了顺应此要求的特征, 文化特征、人本特征和社会特征, 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这些属性恰恰是核心素养所关注的。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一种持续发展变化的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不断演变而随时变化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而, 在课堂教学策略上, 应培养以核心素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学科一直以来强调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型及应用型人才, 关注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能在艺术设计行业具有实践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然而,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必须同时看到现今国际国内人才需求的发展形势, 在把握高职艺术设计技能应用型教学策略的前提下, 不能忽略了核心素质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必须兼顾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强调核心素养, 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合社会生活整体与高等职业教育个阶段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持续发展的关键。

今天的高职课堂教学策略, 尤其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技术的层面。在课堂教学策略上, 必须要重视和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并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培养, 也并非天生就有, 需要透过在高职个阶段的课程中分阶段进行长期培养, 并非单一层面的素养培养。在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策略上以全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为目的, 教学的策略上,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变学生被动的学习课程为主动适应社会素质要求学, 教学的内容上, 围绕社会职业能力要求, 要变单一的技能训练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涵盖的内容必须广泛, 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 将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富强三方面结合, 使艺术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育的时限性上, 从全局观来看待核心素养的培养,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制定课程策略, 要变核心素质教育为终身教育。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较为重要、关键的素养。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一直以来强调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型及应用型人才, 关注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能在艺术设计行业具有实践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然而,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必须同时看到现今国际国内人才需求的发展形势, 在把握高职艺术设计技能应用型教学策略的前提下, 不能忽略了核心素质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必须兼顾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留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心中生疑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 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可见, 不是学生不想质疑问难, 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和空间, 使得学生质疑问难的参与面不广, 学生失去质疑问难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 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 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 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质疑学生, 有的教师甚至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质疑和释疑, 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 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兴趣和信心。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为每一节数学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 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 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 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 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化“有疑”为“擅疑”

“思源于疑”, 学生只有对自己所要认识的新知产生疑问时, 才可激发他们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 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语言、声音、动作、活动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 创设出能引发学生产生学习疑问的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 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 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教师还可利用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 从而激发他们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还可利用课题内容或已发现的规律、性质或法则作为创设情境的载体, 通过学生的猜想, 激起学生的悬念。

三、传授方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往往在数学课堂质疑时不能把问题提到关键处和点子上,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 教给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

1. 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如出示“三角形的面积”课题后, 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

2. 在操作实践中质疑。

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用同一个三角形通过操作, 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样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吗?

3. 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

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 学生可自我置疑: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 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质疑。

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 学生知道了比的后项不为0,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质疑:在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中, 西班牙对爱尔兰的比赛结果是4:0, 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呢?

四、恰当释疑, 提高积极性, 让学生喜欢质疑

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 必然全压抑学生的质疑积极性, 释疑的方法不妥, 也会影响质疑的效果。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做答, 更不能轻易否定, 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自主解决, 比较困难又有价值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去研究讨论,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质疑。

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过程中, 必须注意培养的渐进性与有序性。对低年级学生, 教师要采取“先模仿, 后引导”的方法, 开始就是要引导他们学习模仿, 而且要给全班学生都提供模仿提问题的机会, 对提问的要求不能太高, 应着重教他们如何针对内容, 如让他们学会遇到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就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与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到了中、高年级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个体不理解的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发问, 还要学会多从知识之间的联系去找问题, 质疑问难, 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总之,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必备条件之一。相信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从而构建出真正的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 由于学科的特点, 一般的数学教师很难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究其原因, 课堂上的提问均是“打乒乓”式的一问一答, 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的课很少很少, 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 学生最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而正是这种课让学生乏味,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香玉, 《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学习 (上) 》, 2012年01期。

[2] 王翠华,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提问》, 《新课程 (教育学术报) 》, 2008年06期。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摘 要: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明确学科知识、厘清教材逻辑、渗透学科方法、体现育人价值。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教材逻辑;学科方法;育人价值

一、缘起:让人难以释怀的“半坡人培植了小麦”

2016年1月,笔者有幸担任某区教师招聘面试评委。面试时间15分钟,包括模拟上课、说教学设计思路两个环节,面试者有40分钟的准备时间。应聘者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曙光”。毕竟是三取一,面试者因紧张出现口误的现象不少。不过,有一个细节着实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讲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作物时,三位面试者中有两位说到了“半坡人培植了小麦”,并且还作板书(面试要求必须有板书)。因此,笔者推断这不是一般的口误。

由于有纪律要求,评委无缘与面试者有任何言语交流。但是,“半坡人培植了小麦”终究让人难以释怀;同时,三位面试者的模拟上课及所阐述的教学设计思路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材逻辑未厘清、学科方法未渗透、育人价值未体现。而这些直接关系着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追问:值得探讨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2014年以后出现的新词。《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自然无“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但课标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1]1;”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5。”

浙江省教研室牛学文老师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区域认知、人地观(生态意识);历史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国家认同;综合思维:古今综合(纵向)、中外综合(横向)、时空综合(纵横);社会实践:图表实用 、资料(史料)实证、社会活动”[2]。

张华中老师借鉴台湾课标把“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中学生为适应现代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核心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认同和融入历史的态度。[3]

结合上述两家之言,笔者试着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定义如下:初中生为适应现代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历史与社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态度。其中,核心知识包括区域知识、时序知识、人物知识、史观知识;核心能力包括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认读、分析区域的能力,运用时空知识准确表达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能力,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或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核心态度包括求真求实、社会责任、民族自尊、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地和谐、绿色发展等。

三、思考:探寻学科核心素养的备课对策

“半坡人培植了小麦”,如果在现实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当场质疑:“老师,在书本哪里?”“老师,书上是粟呢?”“老师,小麦就是粟吗?”对此,教师可以立即纠正。但是,学科核心素养隐含在教材逻辑、学科方法、育人价值中。

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的经验是,把功夫下在备课上。试以“中华文明的曙光”这一课时为例,对此作一阐述。

(一)厘清教材逻辑,传递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知识”

“半坡人培植了小麦”首先涉及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新石器时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农作物的栽培。教材有类似的表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伴随着农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改进,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定居聚落。原始聚落犹如星星之火散落在大地上,为人类迈向文明社会积蓄着力量。

审视教材逻辑,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是课标中“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的起始内容,上接“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重在探寻人类文明的“源”。教材单列一课“中华文明探源”,从实物资料、口述资料两个维度叙述文字产生以前的中华文明之源。前者侧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后者则倚重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中华文明的曙光”的教材逻辑又是怎样的呢?教材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人们生产、生活的画卷。按笔者的教学实践,教师至少可以理出以下教材逻辑(见表1)。

社会是特定时空里人们生产生活的总汇,这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念。表1的第一栏大致勾勒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先民的生产、生活画面。从中可知,这样的生产生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事实上,三位面试者因为自身的知识结构里没有这样的图谱,因此没有一位能将第一栏中的框架完整呈现,所谓的板书多为碎片。至于第二栏,虽为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终因面试者没有引导学生建立与第一栏内在联系的意识,形同虚设。

表1简要呈现了“教材逻辑”,至于呈现形式,按“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可以先出框架(见表2),具体内容则让学生先自学、再释疑逐步完成。考虑到学生是刚接触历史部分的学习,学法也可以是先教师示范、后学生仿学。呈现形式,当然还可以是思维导图。呈现时间,可以是随堂板书,也可以上课时下发任务单。

说到底,表1体现了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表2理顺了“教材逻辑”。通过教与学,学科核心知识由教师转给学生,是谓“传递”。

(二)渗透“论从史出”,传导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能力”

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命脉所系。“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上述笔者整理的表1并非简单罗列,列成两栏是为了方便说明问题。第一栏解决“是怎样的”,第二栏要求为“是怎样的”提供依据,即隐含着“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事实上,教材一直在贯彻这样的意图。除了第二栏中的七幅图,教材另给三幅图:图8-39 龙虎堆塑(河南濮阳)、图8-40 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玉龙)、图8-41 安徽含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玉龙),并设思考题:“对照图8-31(引者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以下这些文物(注:即前引三幅图)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你能从这些文物的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111如果完成了表1与思考题,其实也就完成了对“论从史出”的传导。同时,“时空知识”在这个思考题里也得到了无形的对接。

那么表1中的空白栏是否表示没有相应的考古成果呢?当然不是。实际教学中,此时学生会顺势问“证据呢?”这考验教师备课时的预见性。如长江流域的陶器制作工艺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书本第112页“图8-43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刻有蝉纹的象牙盅”作证据,也可与第一课“图8-12 黑陶钵”作比较。没有现成证据,可借助学生的所见所闻。当然,教师可考虑具有区域特色的“证据”。试举一例:关于新石器时代出现城市的论断,教材提供了黄河流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似乎成了“孤证”。事实上,教师可以图文并茂地补充良渚古城遗址资料。

从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考古学家们历经18个月,初步探明了良渚古城概貌。古城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290多万平方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第一次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址,是同时代面积最大的古城。专家称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摘编自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于杭州学生而言,良渚文化遗址近在咫尺。这样的资料权威、接地气,不仅能激发学生去走访遗址的热情,也能在学习历史的入门期无痕地烙下“史证”意识,是谓“传导”。

(三)坚持“求真求实”,传承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态度”

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笔者还是认同任世江先生的观点:“求真、求实应该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为什么说是底线呢?求真、求实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真实,那么历史课就根本谈不上启迪智慧。”[5]

教材在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展现了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中美洲文明的典型遗存,并给出了以下结论:“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各自独立产生,交相辉映。但我们也从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发现一些共同的现象,那就是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这些都是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4]108对照这些“重要标志”,中华大地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展现的画面的确尚未迈入文明时代,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显得真实可信。那么,前引专家观点“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突破了教材的叙述,如何看待?我的观点是,首先,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衡量标准不是唯一的;其次,考古发现常新,教材更新相对滞后,只有“历史真相”不变;第三,这也恰恰表明,“中华文明探源”工作依然是在路上的事业。

这就是“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牛学文. 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4):13-14.

[3]张中华. 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9):36.

[4]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任世江. 编余杂俎[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236.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园情怀, 更加关注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 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 就表明它是关键必需, 是少而精, 并不是面面俱到。“它与学生一般素养、学科素养在概念和意义上是不同的。”

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近几年, 我国各地经常出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因承受不起家长或老师一句批评的话而跳楼自杀、因学生之间相互斗殴致死致伤的事屡屡发生。这些学生自杀事件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也反映了我们教育方面的缺失。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迫在眉睫、不容等待。

三、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个学生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学生与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往往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紧密相连。

(一) 国家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国家深入到教育系统中了解教育状况。首先国家要深入到学生、教师、学生家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去, 详细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问题、具体原因等, 只有这样, 才能对症下药。

2.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制定教育法律法规。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 我深深感受到目标与实践矛盾重重, 严重阻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句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为了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我们幼儿园在“重阳节”计划开展关爱老人的主题活动, 带幼儿到敬老院去, 了解老人的生活, 和老人一起玩耍、给老人表演节目, 给老人带去快乐和欢笑。当我园活动一切准备就绪, 明天一早就开始行动的时候。县教委一声命令, 文件有规定, xx人数以上走出学校开展活动要经过县教委同意。xx人数以上要经过市教委领导同意。发生xx人以上安全事故局长要下课, 发生xx人以上安全事故要追究县长的责任。当安全涉及到行政领导的职务时, 领导高度重视, 经常采取一刀切的措施阻止一切外出活动。幼儿又少了一次体验老人生活的感受。只得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照本宣科用嘴巴讲述如何关爱老人。现在, 连带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花园去寻找春天的基本活动也取消了。

我国要彻底改变一些旧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并提出具体详细的措施与方法。

3.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是行政领导管理为主, 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老师每天要填写很多安全资料来接受本单位领导和上级领导的检查。这些资料许多是重复的内容, 老师怨声载道而又无可奈何, 甚至是造假。比如现在的电话家访, 老师要记录每个家长的电话, 打电话的内容。老师一天忙碌于应付这些无用的、重复的资料和检查, 在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方面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专家引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理念。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学校收费、卫生、防疫等非教育专业问题。

4.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我国所有小学、中学、大学的考试制度都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这种片面的评价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 不能代表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建立全面的、立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并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布, 接受所有学生、老师、家长的监督。

(二) 社区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

1.社区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区要积极发挥自己的辐射功能, 和学校一起共同制定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策略。如学校的开放日活动、教育专家讲座, 可在范围更广的社区举行, 让更多的家庭了解教育理论和方法。

2.社区宣传家庭教育。社区还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家庭教育, 提高居民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 学校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指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个人发展能力以及品德修养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刻不容缓, 这既是我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 也是世界各地在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那么, 学校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呢?

1.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制定层级计划。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制定学校计划、教学计划、年级组、班务计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全校行政领导、教师、职工、学生目标统一、齐心协力, 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致于造成上下脱节、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情况。

2.变革育人导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改变过去那种以知识、考试为主的方向, 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3.改革课程。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 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 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4.注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5.变革课后作业形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应减化学生课业负担和作业。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不再是以书面作业、作业题为主。也许中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几个同学合作去调查关于所在地的婚庆公司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报告。

(四) 家庭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也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可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家长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 只有从孩子摇篮中开始陶冶, 才有希望, 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越早越好。”孩子在幼年时期行为习惯不固定, 在心理上对父母存在依赖感和信任感。此时父母的行为习惯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孩子从小到大,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对其性格、品德、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 讲究文明礼貌, 作风正派, 为人正直, 是非分明等等。比如在孝敬父母方面, 如果在平时能多关心老人, 多孝敬父母, 你的孩子也会懂得这是一种美德, 是值得学习的。

2.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 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 如不继续学习, 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知识也存在老化的问题。孩子的求知欲相当强, 经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所以家长要善于学习, 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 不仅为孩子做出了榜样, 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3.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教育素质, 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这些观念、方法、能力, 就构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质。

家长要有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全面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上, 对问题的原因、性质、程度、后果做出恰如其分, 客观及时的判断, 并提出切实可行、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

4.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引导孩子。作为家长, 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的表现和情况, 并向各阶段老师反映孩子在家情况, 并向老师请教好的引导方法。特别是孩子的缺点更应该及时了解后及时引导纠正, 逐渐改掉孩子的缺点。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孩子们是家庭的希望, 是国家的未来, 为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大目标, 群策群力、团结一心, 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所需人才共同努力奋斗!

摘要:世界在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 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全球需要优秀品格、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国家、社区、学校、家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实践和研究

3、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科幻画教学策略与研究

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馆校合作策略研究

5、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园个别化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6、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7、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8、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9、核心素养背景下“全国卷”高考政治题型分析和应考对策研究

10、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 特征

11、关于司法腐败的法社会学思考等

12、重视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13、中学语文课堂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研究

14、中职公共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思考

15、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师学前专业美术课程研究

16、“互联网+”时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建设研究

17、立足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

18、文化认同的审美差异:新中国宣传画演变中的波兰因素问题

19、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20、“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

21、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摭探

22、美术核心素养下乌鲁木齐市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析

23、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措施研究

24、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设计教学策略分析

25、如何在初中起始阶段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6、核心素养:让数学教学从有限的课堂走向无限的人生

27、通过师范生的培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初探

28、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29、创作背景的剥离对艺术品视觉效果的影响

30、浅析如何培养初中生美术核心素养

31、信息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32、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探究

3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

34、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35、浅谈初中美术教学践行的核心素养

36、冲突与融合: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

37、论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38、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初中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39、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进策略

40、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初探

41、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现状

4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运用

43、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开启课程新视野

44、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的美术课堂转型

45、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课堂的开展策略

46、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47、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设计探究

48、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分析

49、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路径分析

上一篇:贸易的基本流程范文下一篇:家长教育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