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4

中国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其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能以简练的方式欣赏中国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中国画教学的对策,以期为学生中国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策略

前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学好中国画,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鼓励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当前,有些教师仍然采用小学美术教学固有的教学方法,此外,学习中国画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热情,导致小学美术课讲授效果不佳。

一、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绘画技能

相对于西方绘画而言,中国画更注重造型,即传达形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画课程,能使学生有机会去捕捉物体的整体形象,并接受造型训练。另外,中国画主要利用点、线、面的联系,这就要求画手的手、眼、心、脑的反应速度比较快。学生通过临摹中国画,提高自己的观察、理解、分析等能力。

2.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各种画有不同的风格。从这些绘画作品中,人们可以了解创作者的性格和想法。中国画结构严谨,笔触多变,形成了自由轻松、简洁大气等多种美学风格。中国美术教学中,通过欣赏和临摹中国画,引导学生理解创作者所传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创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志向,发挥中国画的德育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中国画具有创新、独特性,对创作者的创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结合中国画与小学美术教学,可使学生领略到绘画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要求,进行自己独特的创意。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中国画的素材和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文明艺术的典范,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小學美术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不太了解中国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画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思想感情。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相对有限的审美能力,使得中国画欣赏与创作困难重重。这样间接地减少了一些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基本功作支撑,例如创作者要有长期的绘画经验,才能形成一定水平的调色能力。当今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绘图软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绘图工作。部分学生喜欢使用电子绘图软件进行创造性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2.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有限

由于固有的教育理念,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美术教育重视不够。比如,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有的教师允许学生临摹课本上的中国画,或允许学生随意欣赏课本上的中国画。这一教学方法不符合美术课程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美术课程的持续学习。另外,有些教师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缺乏生动性,很难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作用。

3.小学生中国画教学方法单一

作为中国画代表的水墨画,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上差别不大,在创作手法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但是,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体现中国画的丰富内涵。使部分学生在欣赏、临摹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难以理解作品的意境,使临摹作品常常失去原作的气韵。同时,有些学校的中国画课程设置不合理,设置了较多的教育内容,讲授美术技法的形式乏味枯燥,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三、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合中国画教学

1.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中国画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心理和身体发育还不成熟,对事物认识不足,思考方法不够成熟,然而,小学生往往存在各种心理活动。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为了满足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艺术教育应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提供宽广的学习途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理解,更要遵从优秀的艺术实践。要了解一个作品的意义,就要了解作品的灵感来源,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师态度和专业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中国画并积极展示,而且老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各种特点,激发学生的中国画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带领学生感受课堂之外的魅力

传统小学美术中国画教育中,美术教师常以课本素材进行教学,造成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这样的美术课堂难以展现出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应该刻不容缓地探讨出适合小学生中国画教学的课堂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中。例如,相对于刻板沉闷的“禁锢地”,学生或许会对户外的美术教学形式有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课外写生,让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自己去感受其无限魅力,画出有灵魂的画作。同学可以画小草和花朵,也可以画房子和人物,甚至可以画山川河流。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相同。美术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抉择绘画内容,进行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以学生兴趣为本,从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入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中国画艺术知识和技巧,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掌握相应的艺术技能。在一系列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带领学生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英.小学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探究[J].教师,2019(23):78-79.

[2]张敏.如何优化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J].好家长,2018(48):232-232.

中国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国画的魅力性在于风格独立,从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现手法上分析,中国画受西方元素影响,逐渐发生变化创新。将当代语境作为研究切入点,对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尤为关键。通过近年来大多研究发现,将西方意境表现形式结合应用到国画创作中对提升作品艺术价值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以中国画艺术创作中意境表现手法为核心,对其进行结合分析,为国画艺术提升与推广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境;中国画;意境;表现

前言:从国画发展角度分析,将意境表现手法进行侧重研究十分关键。受当下语境及西方形式介入影响,对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造成较大冲击。然而现阶段关于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 等相对研究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以线面融合为意境表现手法、以水墨色彩语言搭配为表现手法等。本次研究对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当代语境下对中国画艺术创作影响

伴随当下国际艺术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传统艺术形式虽然依然被人们认可,到受现代思维及当下理念影响,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出现较大矛盾问题。中国画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讲中国画艺术创作在于反应历史、反应作者表达意图。但当代受西方文化及艺术形式影响,中国画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出现西化情况。主要体现在绘画思维、色彩搭配及构图理念方面。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艺术创作意境表现手法方面。传统中国画内容形式主要以山水、花鸟等为主。在当代西方语境影响下中国画内容创作形式也发生改变,例如将人物、事件等作为创作主题,强调绘画材料、颜色搭配及空间层次感营造,将已经表达变得更为深奥与复杂。可让观赏者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艺术魅力。这种影响性虽然可提升中国画的意境表现高度,但也对传统意境表现手法造成冲击,因此产生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的矛盾点。

二、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意境表现手法分析

1. 以线面融合为意境表现手法

传统中国画主要以“线”为主,唐宋到明清中的名家都将线的勾勒进行发挥,通过对创作内容中的线条勾勒与点缀,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诠释。让观赏者更为主观的领悟及掌握创作者意图。西方艺术思想及绘画形式介入,将传统国画中的“线”进行延展,形成“面”。这种“面”在西方油画或绘画作品中极为常见,通过面的表现让整个内容更具立体感,在传达创作者意境方面也更加精准,且表现手法也相对直接。因此,中国画在意境表现手法上逐渐形成“线面融合”方式,将线条的艺术美与面的延展性进行结合,将所表达思想与意境进行二维延展,让观赏者即可通过线的独特魅力、也可通过面的形象立体,迅速掌握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意境。

2. 以水墨色彩语言搭配为表现手法

我国传统国画中主要以水墨形式为主,中国画的魅力所在正是水墨、水彩形式的结合应用。但随着西方艺术与形式融入,当下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现手法也发生变化。西方色彩语言与油画形式中都将“色彩”应用进行诠释,成为表现意境的主要手法。此时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文化特点,融合西方优勢的意境表现方式,即水墨结合色彩语言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对诠释作者思想与意境表达十分重要,将单一的“黑白”对比进行丰富的色彩语言表达,将意境呈现进行鲜明的颜色注入,让整部作品更加具有生命性及鲜活性,仿佛会动的影像。这些都是西方色彩语言及影像效应的体现。在进行结合搭配中国画创作者更注重中国水墨的鲜明表现张力,而不是单一的模仿西方色彩搭配。在融合过程中将水墨的特点性与魅力性进行呈现,且意境表达与诠释精神更加精准与独特。如图1:

从图1作品中可感受到中国水墨色彩应用的特点性,将渔舟上的鸬鹚与周围环境的默契度、和谐感进行衬托。同时通过西方色彩语言将冷暖色度、色彩反差等进行体现。鸬鹚颜色与渔舟颜色相似,对背景芦苇草形成极大的色温反差,这样就形成一种张缓、惬意的精神境界,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正是自然惬意、丰收爽快的洒脱境界,是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满足。因此,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国画水墨水彩的利用及色彩语言的诠释,让整个作品更加具有鲜活性,那鸬鹚栩栩如生、仿佛会动也正是此意境呈现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对国画进行进行创造中一定要注重其结合性,将西方艺术创作元素与优势进行借鉴,投入到艺术创造中的意境表现中去,且效果较好。但不能遗忘或放弃传统国画风格与形式,单一的模拟与搬运西方形式不利于国画艺术发展。从当下语境中获得新机会、新方法才是其重要核心。所以,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起到预期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探析当代语境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意境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线面融合为意境表现手法、以水墨色彩语言搭配为表现手法等,从西方艺术形式与当代语境上对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现手法进行侧重分析,为日后创作与提升提供参考。另外,从未来发展与意境诠释的角度出发,通过将意境表现形式、手法等进行相关介绍,让当代语境下中国画意境诠释与表现更为精准、鲜活。

参考文献:

[1]杨丹妮,杨雨霏.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阐释——以”气韵””意境”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9(6).

[2]姜博之,潘熠龙.探究视觉艺术在国画中的艺术审美思维——评《化形为境:中国画论视野下的现代视觉设计》[J].林产工业,2020,v.57;No.336(04):130-130.

[3]许宁.方寸之间的雅趣风流——品扇面书画艺术之美[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00(001):36-37.

[4]郑格.用传统中国画之”点”营造人物创作意境——以郑军里水墨画为例[J].南方文坛,2019,000(001):175-177.

中国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中国绘画;鉴赏;教学;策略

一、高中美术阶段中国画欣赏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①中国画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因此它也是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重点。中国画的鉴赏教学内容包括了解中国传统画家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品评方式及作品内的表现方法、历史背景。学生需要学习中国画的造型语言,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画的多种创作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培养艺术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学会情感表达和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加深中国文化的热爱,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二、国画鉴赏课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第三条,“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②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重视美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国画的魅力不仅仅存在于图像所呈现的美感的享受,更多是作品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对于中国文学、音乐、哲学、历史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利用在其他科目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来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基于理性而做出合理的感性的评价。

因此,教师需要多层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并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搜集材料,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器材、图书馆等,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文献资料、图片、标本、图册、影像资料或是计算机软件,立足于当代,将中国画鉴赏中难以理解的精神性的知识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拉近中国画与学生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开拓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情境,从而感受绘画中的内容美、形式美,激发他们对中国绘画的热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理解中国艺术家如何在绘画中传达美,最后让学生产生在美术思维方式之外对绘画的多种理解。

(一)文学

在中国画的学习中,除了重视技法的表达,还非常重视文学的修养。与文学相比,美术的表达更加具象化,表现的内容也相对狭窄,学生往往只会关注“好看”,而忽略了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很难超脱于物象之外,产生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绘画和文学的结合让学生理解美术和文学的内在关系,利用对语言的理解深入对绘画的理解,这样更能被接受。例如,基于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教师就可以品鉴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就可以直接引用曹植的《洛神赋》,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感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境情绪,并让学生进行想象,找出自己和艺术家思维的区别,从而关注于艺术家在进行画面表达时的构思和技法。此外,中国画本身就更在意诗意的表达,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中国画中诗画相融,这在文人画中最体现,诗句竟然成为了画面中的一角,所以学生在品鉴中国画时,也必须把文学的品评作为中国画鉴赏的重要部分,这不仅是看作画面结构的一部分,更是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绘画意图的重要来源。此外,中国古代大量优秀的画论、画评,例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谢赫的《名画品录》,等等,这对中国画的鉴赏产生着很大的教育意义。课堂上,巧妙地运用这些古代画论,可以从理论的、系统的角度告诉学生品鉴的方式,从历代古人的评论中,得到多种权威的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观点,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二)历史

中国画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传承与创新,其鉴赏和品评的方式必须是基于作品诞生的背景的,因此高中时在鉴赏作品时需要结合历史知识。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史料,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差异,和大众审美的差异,这可以给学生描摹生动可感的历史画面,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描述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风俗画的时候就可以引入史料,从文字资料中了解北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又例如,在鉴赏《韩熙载夜宴图》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绘画里面的历史小故事,根据故事的情节,由点到线及面地细致地观察其中的历史场景、人物神态动作、服饰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地观看、认识统治阶级的生活环境、精神世界。美术对历史有着记录的功能,所以了解一幅作品诞生时代的审美趣味、社会、种族、心理及画家个人的风格,中国画的鉴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三)音乐

音乐资源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音乐和美术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都可以进行不同情致的表达。比如,中国的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条的“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就是从音乐的角度活泼地来对中国画艺术形象进行描绘的。在西方,康定斯基等许多艺术家一度探索过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系以追求绘画之外的音乐情致,尤其抽象绘画出现之后。因此,教师可以向西方学习,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加入听觉上的享受,可以创造出舒适的学习氛围,听觉的刺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视觉感受,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情境中,引发他们的思想情感。比如在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古琴的音乐,让色彩形象和音律产生一种对应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置身天地之间的感觉,通过构建两种艺术门类的沟通,真正做到心灵与对象的深层次沟通,主观地感受到中国画内在的精神和神韵。

(四)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拓展学习资源,开拓视野。”③在这个信息时代,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已经是一名教师必备的技能。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必定需要罗列展示许多图片资料以及音乐、影像、文字资料,这些都需要幻灯、投影、电脑的参与,教师也必须学会运用一些像powerpoint这样的必要的电脑软件将原始的资料进行提炼、组合、展示,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构图方式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软件photoshop在画面中用线条标识出布局的走向,圈出画面中的重点,如“之字形构图”、“甲字形构图”、“由字形构图”等,同时可以运用这个软件将画面中的不同物象单独建立图层放大缩小,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展示出个体对整体的影响,使学生有一个占星的认识。中国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多样。

三、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他们需要理解美术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欣赏艺术作品,从而学习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理解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这对高中美术教师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不光体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更多的是让教师关注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的改革。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中国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它和中国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自然科学等都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光看一幅作品,很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产生对作品理性的评价,情感上的态度,所以通常也是以教师“知识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充分挖掘各类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为学生充分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多表达、多交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独特的喜好和评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独立的审美情趣。就像阿恩海姆说“在艺术及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所知的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④所以,在进行中国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当课堂中的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学习的过程中,补充鉴赏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事实依据,例如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的描述,画论的引用,从而引发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参与知识的积累,做到高效的学习。

(二)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行为

《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到“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等三个方面”⑤,所以教师应该和学生产生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中国自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句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描述了中国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附属的地位。中国画的学习模式,历来也是学生跟着师傅进行着被动学习,讲解之后进行记忆和练习,这很难促进学生主观思考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课堂之中观察、发现、应对及积极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也就是在学习传统中国的文化,正是因为有着深沉的文化历史的积淀和内涵,才会让中国画在鉴赏的过程中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为辅助,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个人知识素养,中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整体课程计划的独特把握。此外,正是因为中国绘画总是能给学生一种“神圣”、“看不懂”、“古板”的心理错觉,使得学生在鉴赏初期,就和作品本身产生了距离感,因此,教师更需要在课堂前或是教学过程中,以一种像朋友一样的身份和学生,平实地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觉得中国画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例如在学习山水画的课程开始前,教师就可以将眼光超脱于教材,鼓励学生在学校或当地图书馆、艺术馆、艺术作坊等寻找、搜集实体的资料、自我观察思考、拍摄照片,介绍一些图片视频网站、美术期刊网站辅助学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美和中国画创作的来源,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让他们发现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和乐趣。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感受,在这种学习讨论中,学生可以加深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印象,从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知识与经验。

(三)构建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⑥

这些教学建议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十分综合的个人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迎合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眼光的学生。中国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含义是远超图像本身的。在鉴赏中国画时,教师也不能仅仅是解释、关注一幅作品,因为艺术作品是涵盖在整个艺术史中的,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这就要求教师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量,并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能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例如,美术教师可以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关注融入当代、地方中国画的元素,或是借鉴相关其他学科的学习,打破纯中国画教学的桎梏,通过这种交互式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梳理,系统地整理鉴赏课中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鉴赏课更加生动活泼起来,高效地引导学生,这样其实也是一个有效途径,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向更深、更广、更新发展。

美术教师在进行中国鉴赏课教学时,不光担当了一个知识传输者的角色,实际上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宣传者。教师正确的教育观、评价观,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向学生们传输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文情怀,引发学生对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关注和认可,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有目标性、科学性地通过进行各种教研活动、集体交流、阅读最新资讯等方式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积累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学习新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运用到实处,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12.8重印),(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012.8重印),(7).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12.8重印),(16).

④胡之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5.

⑤胡之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4.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12.8重印),(15).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胡之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余洋,马晴.中小学美术教育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色彩构成;基础教学;配色技巧;可行性

以线造型和色彩表现是工笔画创作的两个重要手段。进行工笔画的创作,对色彩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现在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一门针对色彩基础教学的课程。高校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对色彩的学习,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国画创作特别是工笔创作中,色彩的表现能力匮乏。所以,设置一套适合中国画色彩教学的课程,是推进和发展中国色彩绘画创作的可行途径。

一、现在高校中国画专业学生在色彩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现在高校中国画专业本科生,入学前接受的是西方绘画体系,如素描、水粉、油画等。他们的教育基本是由课外培训班来实现的。虽然他们掌握一定的写实造型技能,但并未接受相对系统的理论教学,色彩教学也不例外。在写实造型和色彩造型的前期学习中,他们所接受的色彩系统都是遵循光原理的立体色系统。这与中国画色彩表现理念是有一定程度的冲突的,无疑给中国画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会有系统的色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可以弥补入学前色彩学习的不足。

2.在“水墨为上”绘画理念的影响下,现在的高校中国画专业仍然重视传统水墨画的教学,让学生强化“唯笔墨”的观念,这也造成了国画专业色彩基础教学的困境。对于中国画,牛克诚先生把色彩作为一个“缺失”的问题提出来[1],是发人深思的。比较能体现中国色彩绘画魅力的当数重彩绘画,因为重彩绘画可以真正接触矿物颜料等各种品类颜色,“品类丰富的矿物颜料和高温结晶颜料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多样的创作可能”[2]。但在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并没有设置重彩这一门课程。学生往往是在毕业创作中,在专门研究重彩绘画导师的指导下才得以真正学习。

3.工笔画创作和研究在当代渐渐活跃,在一定程度上让色彩绘画重新回归中国画阵营。但现在的工笔绘画大多表现出色彩弱对比的效果。蒋采苹先生早就意识到:“现代的工笔重彩画实际上只有‘工笔淡彩’,并没有‘工笔重彩’。”[3]随着工笔画的复兴,这种色彩弱对比的审美也渐渐成为新的主流,因为在近几次的全国美展上,色彩弱对比的作品数量最多。这无疑会引导高校学生色彩学习的方向。色彩弱对比可以渲染画面的气氛,容易使画面色调实现统一,弥补画面构图的不足。毋庸置疑,色彩弱对比在画面上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色彩强对比,稍有不谨慎,缺点就会暴露无遗,如色彩生硬不协调、表意零乱、构图不理想等。成功地处理好色彩的强对比,需要足够高的修养和技术水平。因为色彩强对比的色性矛盾较大,需要创作者具备高超的调和能力和统筹能力。在理论上,放弃色彩强对比的做法,对于色彩绘画的发展是不利的。最起码,色彩强对比那种有力的情感表达是色彩弱对比无法做到的。

4.目前关于中国画色彩规律研究或色彩基础教学的书籍少之又少,大多是关于中国画赋色技巧、介绍中国画颜料之类的书,如王定理、王书杰的《中央美院中国画传统色彩教学》、刘源的《中国画色彩艺术》等;或是梳理中国画色彩发展史之类的书籍,如牛克诚的《色彩的中国绘画》等;或是关于形而上的东方色彩哲学、美学类的书籍,如李广元的《东方色彩研究》、彭德的《中华五色》、王文娟的《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申少君的《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等;或是从中西色彩发展史、中西色彩美学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书籍,如日本城一夫的《色彩史话》以及我国李广元、李黎的《中西色彩比较》等。在这些书里或有谈及关于色彩基础规律或原理的知识,但也没有形成系统,对于学生而言难以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基础的学生研究这一类书籍是疑惑的,不能落到实处。要想掌握色彩规律和原理,学习色彩构成无疑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但色彩构成与我们追求主观色彩的审美观有些冲突,所以把学习色彩构成所掌握的色彩知识直接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意象色彩的表现,从而削弱中国画本质性。所以,如何将色彩构成与中国画色彩表现进行有效结合,色彩构成可以完善中国画色彩表现的哪些方面,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色彩构成所能改进或完善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配色技巧问题

在工笔画基础教学中,主要传授色彩的赋色方法,注重技的讲授。学生也更多地从赋色技巧上进行学习,这可体现在本科低年级的基础临摹课程上。中国画专业的基础临摹课程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讲究笔墨书写性的水墨画临摹,如传统浅绛山水临摹或传统水墨大、小写意临摹等。在这类临摹课程中,学生几乎不能进行色彩的探索与研究。二是程序性复杂的工笔画临摹,如传统工笔花鸟、传统工笔人物或传统青绿山水临摹。在这类临摹课程中,学生虽然可以接触色彩的学习,但更多是对绘画程序、赋色技法的学习,而对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原理等色彩规律性的研究,几乎不是临摹课的重点。因为临摹范本中已经呈现了该作品的色彩搭配樣式,学生只是在临摹作品中如何呈现出范本的色彩而已,更多的是对绘画程序、色彩材料的学习。在临摹课程中,就算教师对范本色彩表现进行赏析,也是点到即止,更多的心思还是放在绘画程序或作画技巧上。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赋色技巧,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色彩的搭配问题,不能解决色彩的表现问题,这一弱点充分体现在工笔创作这一课程中。

在工笔创作中,学生往往根据物象的固有色进行色彩表现。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对中国画“随类赋彩”这一色彩观的误读。“‘类’就是类相,它是对自然色彩的概括与综合,而不是具体物象的再现。”[4]如果一味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而不进行有效的色彩搭配和色彩调和的话,往往就会导致作品表现力不足,感染力弱,也凸显不出主体的色彩表现个性。在工笔创作中,色彩表现可以重视物象的固有色,但这种固有色更多是概念中的固有色,才有“类”的出现,物象的固有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作品表意功能的指导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比如“绿色”,落实在作品上可以是淡绿、翠绿、草绿、橄榄绿、墨绿、石绿(矿物颜色石绿中有头绿、二绿、三绿……)等。这些绿色如果放在色彩构成系统里,就可以用色彩三元素—色相、明度、纯度进行诠释。绿色如何在作品中实现?选择淡绿,还是选择翠绿、草绿、墨绿等,这取决于作品的表意功能。作品中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状态,或表现不同的意境。在创作的色彩表现中,单物象固有色就存在诸多的选择,更何况在物象与物象之间、物象与底色之间有无数种构成的可能,都可改变色彩表意的可能性。如何进行色彩搭配与组合,这正是色彩构成所研究的问题。

色彩构成是西方比较成熟的色彩体系,是比较系统地认识色彩原理和色彩规律的理论体系。它运用最基本的色彩元素去解决和分析比较复杂的色彩现象。色彩构成教学研究形态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形态与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表现性,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如果把色彩构成的知识运用到工笔创作上来,就可以明显提高色彩的配色技巧能力。所以,色彩构成解决的是如何进行色彩搭配与组合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中国画赋色技巧的问题,更不是改变中国画的色彩审美特色。要在尊重中國色彩观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工笔创作的配色技巧能力,让工笔创作能够有效地实现色彩的表现,促进中国画色彩的发展。

三、如何在工笔创作课程前有效引入色彩构成教学

(一)引入色彩构成教学的时间

色彩课程不应放在中国画专业本科一年级。因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对中国画的掌握几乎是处于零基础阶段,用笔、以线造型、赋色技巧等都还没有接触,更不能从宏观上认知中国色彩系统和西方色彩系统。这时直接学习色彩表现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在低年级开设色彩基础课程,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因为低年级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基本都是临摹课程,传授的是基础知识而不是创作实践知识。所以,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对色彩原理和色彩表现的学习,应在基础课程后,在工笔创作前。这样,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对中国画色彩体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学习色彩规律和表现是比较有效的。如果结合工笔创作实践课程,在色彩表现上马上就能得到验证。

(二)让学生了解中国色彩表现的平面性

色彩构成是西方总结的一套完备的色彩体系。我们要利用这套体系来解决中国画色彩的配色技巧问题,在引入色彩构成体系的同时,也要保持中国画的色彩特点和色彩观。这是根本落脚点。在讲授色彩构成课程时,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色彩观的差异性和中国色彩表现的平面性。这一步骤比较重要。因为学生入学前接触的色彩基础是西方的光学色彩系统,而中国绘画在色彩表现上不是追求光影的立体性,不表现光色的三面五调子,而是通过“类”的区分,在同类物象中几乎用同样的赋色方法和赋色程序进行色彩表现。当然,为了突出同类物象的空间层次感,也对同类物象做出微妙的色彩变化,要在整体上保持色彩平面性这一中国画的色彩观。这也与工笔的赋色程序密切相关。在中国工笔绘画创作中,为了凸显色彩的“薄中见厚”,要进行三矾九染的赋色程序。在同品类物象的描绘中,每一层次都用同样的颜色,并运用同样的赋色方法。中国画颜色是以水作为调和剂的,在横向平面的局部难以追求色彩表现的丰富性[5]。而西方油画颜色是以油作为调和剂的,在横向平面的局部善于追求色彩表现的丰富性,善于在小局部追求颜色的微妙变化。中国画色彩表现具有平面性和单纯性,西方油画色彩表现则具有立体性和局部丰富性,这是中西色彩观最本质的区别。教师在讲授此区别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经典绘画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绘画色彩的演变过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有关色彩的画论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中国画的赋色技法,特别是工笔的赋色技法进行分析。中国画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对中西色彩表现的差异性是有深刻体会的。学生如果掌握了中西色彩表现的本质与区别,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就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系统地学习色彩构成原理

在学生掌握了中西绘画色彩表现的差异性,并且明确学习色彩构成是为了提高配色技巧能力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色彩构成教学。中国画专业的色彩构成教学大体可分为“色彩的基本原理”“不同色系组合的表现性”“形与色综合表意构成”三大部分[6],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分节次进行讲授,每节课程必须具有针对性。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以中国经典绘画作品的实例加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课程讲授中,教师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提问,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并让学生在课后练习多种情感表现的色彩构成。色彩构成的课时不宜拉得太长,以48课时为宜。

(四)在工笔创作中实践

系统地讲授色彩构成之后,进入工笔写生与创作的核心课程。有了前期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学生在写生和创作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并预想后期的色彩配色问题。在写生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形态造型与色彩面积比例等,同时考虑到创作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这样,在写生和创作中就会有目的性。在写生和创作稿完成后,学生再按照创作初衷,运用色彩构成原理制作多组色彩配色小样,并和老师共同研究、分析每组色彩配色,选择其中最符合创作初衷的色彩小样进行创作。“色彩构成的学习”“完成写生、创作稿”“运用色彩构成知识进行配色”“进行工笔创作”这四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都不可缺少,缺失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四、工笔创作前引入色彩构成教学的意义

目前,中国高校甚至专业性艺术院校在中国画专业的教学中并未把色彩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或根本没有专门的色彩教学课程,大多是关于色彩技法的课程。以线造型与设色是中国工笔绘画的两个重要语言手段,在高校工笔画课程中学习色彩的表现规律尤其重要。在工笔创作前引入色彩构成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让色彩构成有效地服务于工笔创作,弥补中国画色彩教学的不足,在传统的色彩审美上结合科学的色彩分析法,使色彩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

对色彩规律、色彩原理的学习,能让学生迅速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工笔创作中利用色彩构成知识进行色彩搭配和色彩表现;避免在工笔创作中只表现物象固有色,以及普遍表现简、淡、灰色彩效果的现象;培养学生敢于利用矿物颜色及其他可利用的一切色彩原料的能力,让工笔画的色彩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中国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材料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技术。在中国绘画中,艺术家通过简单的笔墨和简约的线条表现出艺术本身具备的形、意、境,有效提高了中国画的水平。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画进入了封闭创作的误区。综合材料理念的出现,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思想。本文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综合材料基本理论,详细分析了综合材料介入中国画的表现艺术。

关键词:综合材料   中国画   表现艺术

一、综合材料基本理论分析

所谓综合材料,就是多种媒介材质,包括油性颜料、化学试剂等能对绘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物质。综合材料绘画是综合材料的表现形式,主要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非传统绘画材料的内容。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会在图画上张贴报纸,再通过颜料作画;有的艺术家则借助现代化的设备,把艺术内容展示在观众面前。

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综合材料绘画的理念早已运用于绘画创造中,为综合材料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代艺术背景下,表现中国画内容的形式丰富多彩,可借助多种设备展示,如当前社会流行的沙画等。

二、综合材料在中国画中的表现艺术

1.综合材料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

中国画是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核心的绘画艺术形式。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受综合材料的影响十分明显。如中国画主要通过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完成创作,艺术家把自己对该事物的认知、看法表现在画纸上。宣纸、绢是中国画的主要创作载体,与其他创作载体不同,宣纸和绢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与渗透性,能赋予线条更加完美的艺术色彩,有助于完成中国画中转折、方圆等笔法,进而提高中国画的整体意境。随着社会的变迁,大众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加快了综合材料运用于中国画的速度。如刘国松先生就尝试在油画布上进行山水写意,给人造成新的视觉冲击;部分艺术家在高丽纸上使用水分覆盖的绘画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国画创作的多个方面都能体现出综合材料的使用。如从图画色彩方面来看,中国画已呈现出两种发展模式,分别为:①维护笔墨画绘画模式,强调中国画中本民族的特色;②尝试挥发方式创新,通过中西绘画的结合,推动中国绘画发展与变革。又如从图画构图来看,我国绘画已形成了固有的图画模式,包括夏半边、马一角等。在综合材料的介入下,中国画的构图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新构图的模式下,艺术家能自由地表达构图内容,尽情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再如在创作过程中,部分艺术家以塑料板、木板等为画纸,把腐蚀、雕刻等方式与传统绘画结合起来。综合版绘画是综合材料接入的主要表现形式,艺术家在不同版画基础上,根据个人喜好,调整色彩鲜明度。

2.实例分析

《史书系列》属于综合材料介入的代表性作品,其包含了陈心懋自2000年以来的大部分作品,有着明显的抽象性风格。从绘画材料来看,《史书系列》主要由水墨、宣纸、麻布、丙烯四种组成;在画面内容的选择上,通过麻布与石膏粉的结合,形成了具备立体浮雕风格的水墨画,并在胶的衬托下,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气息,达到展示文化内容的目的。

《史书系列》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古典风格,也综合了多种元素,包括丙烯、胶等,它把若干不具有书画色彩的元素联系起来,使其具备了完善的信息表述效果。在欣赏陈心懋先生的作品时,胶、石膏粉、木刻文字等多种媒介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格局,为中国画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综合材料的介入,将是中国画未来发展的主要形式,正逐渐被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与表现技法,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对材料的独到理解,使中国画具备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参考文献:

[1]杨鹏.综合材料对中国当代版画影响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2.

[2]张江岳.综合材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J].大舞台(美术),2013,(6).

[3]李丽娜.浅谈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J].丝绸之路(艺术散论),2010,(14).

[4]崔勇.浅谈当代中国画中综合材料的介入[J].知识殿堂,2013,(2).

(作者单位: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中国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传统中国画教学中,色彩是必修课,而色彩的观念性、象征性、哲学性意蕴成为传统中国画审美的重要内涵。色彩本身具有多样性表现,挖掘传统中国画色彩的精神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情感旨趣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着重探析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内涵,并从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形式美、色彩的情感等方面,来探析色彩教学的内涵传达。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色彩内涵;审美意蕴

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用色是展现画家精神旨趣的重要内容。传统中国画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而不同的色彩所呈现的绘画形式美学以及所蕴藏的情感价值也是不同的。色彩的运用是传统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彰显中国画独特匠心与魅力。学习中国画,色彩教育至关重要,如何将色彩运用融入到中国画实践中,就需要从色彩的精神内涵挖掘上来梳理其审美意蕴,促进学生掌握中国画的色彩技巧,提升中国画绘画水平。

一、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的精神内涵

总体而言,对于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东方哲学意蕴,尤其是在壁画、漆画、花鸟画、重彩人物及山水画中,对色彩的表现与审美更具特色。

(一)对儒家思想的体现

梳理传统中国画中的色彩意蕴,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儒家提出的“礼”,作为社会认同价值,不仅是孔子“不越规矩”的一生写照,也在于从“礼”的践行中表达言行一致的秩序理念。传统中国画中的色彩是基本元素,而儒家将色彩与尊卑、贵贱、等级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秩序。如“青、赤、白、黑、黄”为正色,而“绿、碧、红、紫、骝黄”为间色。《论语》中提出“恶紫之夺朱也”,将紫色与红色不能并论,体现了色彩之间也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同样,儒家思想对色彩的定级,崇尚色彩的主次、秩序,突出五色与其他间色的和谐关系,必然对传统中国画在用色方法上带来更多的要求。

(二)对老庄道家思想的体现

老庄道家思想与其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老子提出“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这些都是“罪恶的人”造成的。所以,从老庄道学思想来看,人与自然本身是和谐的,只是人的欲望、恶行破坏了天人合一的秩序。庄子也提出,人的欲望要顺应自然的实际,要从“无为”中来顺受自然,才能成就一切。由此,对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色彩,其运用首先要服务于人的精神表达,而非单纯的视觉审美。道家思想对传统中国画色彩的使用,不求艳丽夺目,而主张返璞归真,追求寂静沉稳,突显朴素之风。如在五色体系中,老子推崇黑白,将黑白视为色彩的本源。尽管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的,而对于大美,唯有朴素能够与之争美。后世对老庄道学思想的继承,也讲究“无”即是“道”,對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带向了自由表达心灵境界的时代,尤其是在传统山水画中,水墨样式成为中国画的色彩审美理想。

(三)对佛教思想的体现

自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以来,其在中国画色彩审美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佛教中对青色、绿色的大量使用,与儒家思想是悖立的,但其佛教思想与儒家的并立,使其对后世传统绘画带来更为多元的色彩认知。我们从汉代的帛画、陶器等绘画中不难看出,黑、白、红、黄、金为主要暖色调,而南北朝以后,佛教壁画开始大量运用蓝色、绿色,特别是在色彩表现的绚烂上,更是盛极一时。当然,佛教思想所带来的传统绘画的技法,敷色的方法多用平涂,对色彩浓淡过渡不讲究,以色彩的明暗变化来突显立体感,更受到传统中国画的借鉴和接受。

(四)对禅宗思想的体现

除了儒家、老庄、佛教思想外,禅宗文化在唐代发展至巅峰,后续年代也是流传深远。禅宗精神讲究“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对传统中国画绘画而言,反对森严的戒律,倡导顿悟、修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传统文人画的影响更是深刻。传统中国画画家们,往往让精神逃离喧嚣,让精神沉静于山水意境中,在内心宁静中寻找绘画的永恒形式与表现。因此,禅宗思想对文人画的色彩审美带来的冲击是最直接的。如文人画喜黑白,追求朴素、静穆,抛却艳丽与华彩。

二、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审美意蕴

(一)传统中国画色彩的情感意蕴

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色彩除了呈现作品的颜色变化外,更多的是融入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也让欣赏者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色彩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表现载体,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意义。生活中的色彩是多样的,色彩本身与画家的情感是相通的。如对于灰色,可以传递忧郁的心态,多用于表达内心苦闷、怅惘的情绪;如对于黄色、橙色以及红色,作为暖色调,其多反映了画家积极的心态。可见,在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体系中,情感表达是其重要表现方式。无论是研究传统中国画还是创作中国画,对于色彩语言的表现,更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墨分五色”,来挖掘色彩的丰富意境。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笔墨是重要表现手段,也是洞悉画家思想情感的重要内容。不过,对于中国画中的色彩,并非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而是具有广义性的色彩。如黑与白都是重要的色彩,也是画家应用最广泛的色彩表现手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虽然后世对该“五色”提出了不同理解,但对墨色的运用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义却是一致的。

(二)传统中国画色彩的意象意蕴

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意象是藏于形的本质内涵。在艺术创作领域,意象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感受与理解,也是其在创作实践中表达的某种精神旨趣或主观意念。意象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表现特色,往往也通过色彩的应用来实现。很多画家在对色彩的理解与运用中,融入了丰富的主观意象,来展现作品自身的意象美。色彩是可以变化的,不同色彩的变化表达了创作者内心的主观想法。我们从色彩本身的意义来延伸对色彩的丰富理解,再通过作品的色彩来挖掘所要表达的意象内容。可以说,意象是色彩运用的重要目标,也让色彩更加有意义,而非单纯的色彩本身。意象升华了色彩,也让传统中国画的意义更为深远。我们研究传统中国画,往往从意象写生与古代绘画中发现色彩的丰富寓意。古人读书破万卷,行走万里路,其对大自然的理解与对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实践,都将之融入到内心,并付诸于绘画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画家所看到的物象与所想到的意象进行融合,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创作境界,才能将绘画与画家的感受,对景物的理解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在意象创作实践中,画家的创作过程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意象内涵,从而借助于色彩的意象来创造中国画的意蕴格局。

(三)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节奏意蕴

色彩的节奏美是色彩艺术形式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传统中国画中,敷色、烘染过程需要强调色彩疏密、粗细、浓淡的变化,而这些色彩创作手法,给传统中国画赋予了丰富而多变的节奏意蕴。同样,在单一的墨色体系中,利用墨色深浅变化,来弥补单一色彩的视觉形式,恰恰能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视觉愉悦。事实上,每个欣赏者在面对色彩变化时,都能够感受到节奏感,而节奏感于人的视觉审美,又是通过色彩的色差、线条变化来实现。对于静态的绘画作品,色彩明暗的变化、线条的曲直都反映了色彩节奏之美,这也是构成中国画传统形式美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如在《唐人宫乐图》中的人物绘画中,不同女性人物在形象上的变化,都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刻画妃嫔的行为举止,有的行酒令,有的吹乐助兴,从她们的面部神态上可以看出陶醉于声乐中的恬淡与释然。这些细节的实现,就是从红、白、黑、褐等色调的合理运用来实现,也给欣赏者如痴如醉的色彩节奏感。再看《千里江上图》中的江水、群山,这些自然景观在刻画中,王希孟选用大青绿色调,也让整幅作品壮观雄伟,动感十足。也就是说,在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的节奏本身是有规律的,就好比人的呼吸、昼夜更替一样。同样,在欣赏传统中国画时,也会随着人的内在心境变化,对色彩节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清代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残荷、怪石,空白也是一种色彩节奏的运用表现。在欣赏过程中,怪石往往被置于左下方,而旁边呈现石榴树,树上有鸟,鸟有大小高矮之分,使得整幅画面趣味横生,浑然天成。色彩在疏密相间、浓淡相宜中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情境。

三、传统中国画色彩内涵的审美传达

(一)从色彩视觉性上把握色彩精神内涵的传达

视觉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感觉,人是通过视觉神经来形成对物象色彩的呈现。在传统中国画中,色彩的地位独具特色,而色彩视觉性把握,就需要从色彩精神内涵的挖掘中来体验,来感知。欣赏传统中国画,色彩视觉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内涵,可以从作品的审美意蕴中来感受。如借助于传统中国画中所表达的物象,来分析画家的精神意旨。墨竹、墨兰、墨梅、墨菊,本身黑白水墨样式,能够表达出画家的人格精神,追求高洁、超逸的精神寄托。在传统中国画中,文人画往往借助于创作题材来表达理想人格与心态,他们在选题、绘画、色彩语言的运用中,将作品与人格特质相融合。如青、赤、白、黑、黄五色观念中的儒学思想,就是通过以情运色手法来展现色彩视觉特性,关注色彩的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

(二)从色彩实践与表现上来传达色彩的审美精神

依托传统中国画对色彩精神内涵的挖掘,在展现色彩的审美意蕴上,要强调对色彩精神内涵的梳理,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意蕴,传达色彩内涵上,要立足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表现,从创作实践中来学习传统绘画的色彩方法。当然,对于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的色彩表现,首先要从模仿中来学习,之后,要融入对作品的理解,对创作对象的艺术表现力,在把握中国画色彩精神内涵基础上,融入绘画技巧的创新,提升色彩的审美精神。如在对黑与白的运用中,黑又为实,白又为虚,虚实相生而传达出至简至朴的色彩意蕴。潘天寿提出“黑与白为至明朗、确实之对比,又为至高雅、质朴之配合,吾国绘画以黑、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

(三)创新色彩教学方法,强调色彩思维的养成

探究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内涵与审美意蕴,需要从传统的色彩教学中,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要引导学生挖掘对色彩的深层意蕴的理解。通过对色彩色相、纯度、补色、面积、明暗、冷暖的對比运用,来分析其规律和特性,展现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审美意义。

四、结语

如果说线条是中国画之骨,那么色彩便是中国画之肉,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以珍贵的矿石及动植物的提取液为原料,色相纯正明丽,最具表现力,也是传统中国画营造画面意境、传达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方法,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精神,合理运用色彩,寄托情感与意蕴,营造丰富多彩的色彩感情世界,是当今中国画创作所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希.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

[2]孟和乌力吉.浅谈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J].科技资讯. 2015,(02).

[3]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体育教育学院

上一篇:人大工作论文范文下一篇:牙科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