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范文

2023-09-18

企业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摘 要] 企业管理现代化进入了管理创新的新阶段,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良好趋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企业管理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目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取得胜利的保障。明确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要素,用企业的管理创新来化解转型升级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风险。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转型升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3. 037

0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直面现实,着力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根本问题,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自主创新思想的具体体现[1-2]。所有的改革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按照戴维斯和诺斯的观点就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能够获得更大利益的活动。也就是说,制度主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权衡的结果就叫制度创新。这句话清楚地揭示了制度创新成为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因。它不断提醒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应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启发人们,经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这是全国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3]。

1 企业管理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管理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但是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前提,企业管理不率先能实施创新,将制约企业的科技创新,将阻碍着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管理是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将决定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这一重大举措的成败[4]。

2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模式,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方面的细节管理。

2.1 管理思想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是指从独特视野、另类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管理活动的新观点、新见解。

2.2 制度创新

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当前经济工作重要任务。

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实践中相邻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划分很难界定。

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了相应的经营制度。但是,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同样,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而管理制度的改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经营制度的不断调整,则必然会引起产权制度的革命。因此,反过来,管理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营制度;经营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产权制度。

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3 职能创新

职能创新就是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方面采用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计划的创新、控制方式的创新、用人方面的創新、激励方式的创新、协调方式的创新是职能创新的几个方面。

2.4 结构创新

结构创新是指设计和应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组织结构。结构创新按其影响系统的范围可分为技术结构的创新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创新两类。技术结构创新是调整人们的分工、协作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效率;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创新是调整人们的责、权关系,以提高组织效能。

2.5 环境创新

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就企业来说,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创新。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创新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其重要性越来越接近企业的战略创新。

3 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针对我国的经济现状,尤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为了寻求更广泛的发展,需要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现有的管理措施,从实际出发,优化管理理念,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将对转型升级期间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

3.1 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

规范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引导中小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基础管理,强化精益管理、现场管理,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对现有的经济发展形式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抓住转型升级期的机会,根据当前市场发展前景,确定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创新,要求企业内部必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将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转型阶段需要有战略目标,改变原有的管理思想,不断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将管理理念纳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中,尽量消除企业管理创新的障碍。此外企业管理者要以创新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从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同时要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体系,从各个部门、环节等多方面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进而形成一个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3]。创新驱动,人才是根本。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

3.2 加强技术及产品创新

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

要想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必须从知识、技能、技术等方面入手,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加强技术及产品创新。积极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及先进技术,保证信息的畅通性,在沟通交流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拥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尽力建立属于自己技术研发中心, 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技术研发力量,加快研究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其次积极探究新技术创新模式,让其他科研机构及大学科研力量加入企业自主研究中,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技术及产品创新机制,深化企业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相统一,创造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4]。

3.3 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为了促进本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需要实施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如果企业坚持原有的发展原则,会导致失去很多发展机会。因此需要在网络的帮助下,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配送管理及资金管理纳入统一考虑范围内,保证信息的畅通性。推动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制度,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多种渠道和方式,构建经济合理的运作方式,满足当前发展需要。

3.4 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需要管理者从整体出发,了解员工的日常生活,不仅给予工作上的帮助,同时给予生活上的支持。尤其在转型阶段,给予适当的激励,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员工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建立特色企业文化,根据转型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中,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中小企业参加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活动,加强管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推广,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知识被认为是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组织学习 、知识管理和加强协作能力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3.5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应对形势发展变化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倒逼。在当前“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过去那种拼资源、拼环境、拼投资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除了积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别无他途。新旧转换间,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毫无疑问,只能从转型升级中来,从结构调整中来。唯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充分释放发展内生动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突破瓶颈,摆脱困境。要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大力推进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变;大力推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推进企业向内外销兼顾转变;大力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3.6 创新机遇的预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着许多环境条件随机变化的情况,由于条件的改变,企业將面临新的挑战与机会,企业的竞争地位会受到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会给企业的创新带来机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商机。因此,企业把握创新机遇,预测成功率,对于制定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部署是关键的环节。

创新机遇的预测需要企业有良好的运作组织,高层决策者要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发现能力。这是因为:不论是引人注目的创新还是微不足道的改进,大多数创造性活动不仅事先未曾计划好,而且完全出乎企业的意料。企业要充分发挥信息沟通平台的作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可通过宏观经济数理统计模型预测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蕴藏的机遇[5-6]。

4 结 语

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在于创新,创新是管理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经营者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只有不断地创新。一个企业的管理过程,如果没有常规性的创新意识,无意于开发新市场,就没有能力组织力量研制产品,更谈不上战略、组织制度的创新,这个企业将无法生存。

转型升级阶段是改变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需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开展多种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计划。积极探究新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有效的技术及产品发展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资金的多次应用,满足市场需求[7-8]。

现在深化改革到了制度创新阶段,企业管理 现代化也必然要进入到管理创新的新阶段,也就是说到了建立管理科学的阶段。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元志,谭文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7.

[2]李洪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6).

[3]罗晓梅.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 [J].探索,2016(5):5-13.

[4]芮明杰.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90-193.

[5]游博,李素霞,游翔.宏观经济数理模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海外文摘,2018(9):90-95.

[6]吴德庆,王保林,马月才. 管理经济学[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55-170.

[7]徐纤纤,孟呈祥.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11(12):100-103.

[8]吴群.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J].经济与管理,2011(14):200-204.

企业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企业管理创新,是在传统企业管理基础上创造的更有效的整合企业有限资源,创造出新的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证明,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根本之道在于不断进行以质量为导向和以适应市场为模式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经营成败与兴衰的关键。

一、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质量第一”为导向

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企业盈利、创效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为此,取得效益的基础是质量。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由数量为中心的管理向以质量为中心管理的转变,市场的竞争也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产品质量是连接企业和用户、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是企业为社会所接纳的必由之路。因此,以质量为导向,应是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一)质量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增长的质量。而增长的质量取决于整个生产经济的投入质量、运行质量和产出的质量。投入质量包括投入生产的物质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源的质量。如生产资料的质量、设备水平、生产经营人员的文化水平、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熟练程度等。运行质量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结构、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产品结构、工艺水平与质量管理等。产出质量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利润与效益水平等,这三个方面涉及到企业所有生产环节与经营部门,各个环节与部门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由于企业生产

经营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所以投入质量、运行质量影响着产出质量。反过来,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投入质量和月星质量。因此,海信集团管理应当注重提高投放质量,不断改善运行质量,来达到提高产出质量的效果,并以各种手段促进他们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海信集团要站稳脚跟,必须要靠质量取胜与市场,必须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企业管理中贯彻质量第一的思想,以质量占市场、出效益。然而,中国国有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存在着重产值、轻质量、重指标、轻竞争的思想,造成在生产建设及流通领域中存在着质量差、品种少、效益下降的现象,致使许多企业成本上升,亏损增加。据近年来对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计算,在国内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只占6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只占出口产品的5%左右,而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就更为数不多了。由于忽视质量,中国企业生产中每年因不良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正因如此,就必须重视质量管理,就要认清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从改革实践来看,凡是经济发展壮大的企业无不得益于“以质量为中心”,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如海尔集团的电冰箱,产品之所以能在全国乃至世界消费群体中具有信誉,可以说就是实行了质量管理为纲的成功者。

在当代国际经济贸易中,市场竞争显著的特点就是非价格的竞争。即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取胜,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海信集团是国内电视机行业中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中型企业之一。自1992年市场开放后一直徘徊在低谷之中,1996年企业重新定位经营战略,提出了“以顾客需求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经营”

的思想方针,制订了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质量战略和以质量管理为根本内容的经营战略,率先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在电视机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中。通过对电视机生产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实施有效地监控及监督管理,确保了电视机产品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与日韩商界的经济合作,使海信电视出口日本韩国,在国内同行业为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又恢复了其原有的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质量管理为导向。

二、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适应市场为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更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规则要求下,创新的形式多样化,其中都在围绕市场开拓创新,以增销增效为目的,一般情况下,就如何更快地适应市场,企业管理创新应该具备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改进产品和服务,不断适应市场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发明新技术,不断创造市场的模式,如日本索尼公司。而经济竞争力较弱,技术水平不是较高的国家企业,一般采用适应市场的模式,为此进行企业管理创造,一定要以适应市场为模式。

(一)市场决定企业管理创新的成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变成了企业的“饭碗”,用户成为厂家的“上帝”,订单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市场需求”成了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即使有了好产品,如果不进行市场开拓,不被用户所理解、认识和采用,产品就不能变成商品,就创造不出效益。企业同样没有希望。另外,企业的转轨变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发展,应先从生

产型逐步转为生产经营型,在发展成为市场经营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以适应市场为努力方向,逐步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海信集团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领域的拓展,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方面的变革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即管理领域从生产管理拓展到产销一体化管理;管理观念从产值观念更新为市场、竞争、效益观念;管理方法从分散指令性管理到系统、弹性化管理;管理手段从落后的管理手段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管理。所有这些过程都面临着适应市场的问题。要使海信集团经营与发展从过去依赖国家转变为面向市场,使企业从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建立以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为特点的新的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因此,要确定“适应市场”的管理思想与经营观念,并使其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指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面向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空间,质量是企业进入市场的特别通行证。因此,以适应市场为模式的企业管理创新,同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而且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致的。推行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必须面向市场,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质量,以适应市场来满足用户需求。如日本企业的质量观就是顾客的质量观。海信集团能够成功进入日韩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根据市场不断地改进内在质量,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质量观的要求,终于使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应适应市场为模式和以质量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创新,是在企业中实现全面

质量管理的同时,推行“全面管理经营”,最终达到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当今,作为国有企业如何深刻理解社会管理赋予的主体内涵,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强化创新国企社会管理职责已是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方法,逐步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支持企业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对社会管理就没有了责任。国有企业在国家的特殊主体地位,赋予了企业对国家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必须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履行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

(一)企业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主体是由于经济关系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企业是由一部分带有利益关系相互联系的人群组织,它既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独立的小社会;而企业的人既是企业的成员又是社会的一份子,这种紧密联系的群体,形成了大社

会,承载着共同的社会管理功能和责任。所以说,企业与社会密不可分,企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承担了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社会对企业也负有相同的责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

(二)社会管理不完善影响企业的发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企业的员工在社会中,如果面对的是分配公正、就业公正、医疗公正、教育公正、司法公正、腐败减少,环境和谐等良好氛围,党和国家的号召将变为员工们的自觉行动,更能激发出员工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企业的发展将注入智慧和活力,并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反之,出现社会管理不完善,消极和不稳定因素增多,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很可能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企业和社会的不稳定。

(三)社会管理创新将不断促进企业综合能力提升。企业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将管理功能、服务职责与群众工作和改善民生融于社会管理当中。因此,企业在参与国家大社会管理和单位小社会的治理服务中,需要着重抓好提升社会管理意识,加大对社会的投入,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开展社会捐赠,组织慈善活动,积极参与大社会管理,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同时强化社会管理教育,不断加强员工思想政治、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社会意识等综合教育和正面引导,切实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扎实搞好单位“小社会”的治理,确保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和软实力。通过企业内部不断追求社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综合能

力将不断提升,进而更快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有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治理和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科学、协调、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有企业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地带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谋划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加快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实力,使企业有能力也有信心去推动国企参与社会管理,才能不断提升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职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热情;才能尽力搞好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减少矛盾;才有能力向国家多交,向社会多捐,以履行社会管理的更多责任。

二是以创先争优为载体,推动社会管理融入企业工作之中。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以初见成效。但此项活动不仅限于阶段性的推进,而是坚持常抓不懈的持续工作。通过把创先争优与社会管理同企业组织领导、生产经营目标、员工队伍建设、服务职工群众和“比学赶帮超”相结合,强化社会管理有关工作的统筹和部署,坚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责任,着力培养高素养职工队伍,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促进企业合力的凝聚和发挥。

企业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关单位;车队管理

管理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需要管理,事需要管理,物也需要管理。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如此,管理才显得十分必要,万不可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管理者们已形成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共识,大家坚信管理能够提高质量,管理能够带来效益。为此,我就机关单位车队,谈几点体会。

1.机关单位车队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不能否认,传统的车队管理在整个单位后勤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单位领导用车及时、便捷:食堂所需粮食和蔬菜,能准时足额送达:临时用车,定时用车,调度配备科学合理等,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变化,时代向单位车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创立新型单位,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单位的车队管理也必须要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新的管理理念。

2.机关单位车队创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2.1首先要求管理者能高瞻远瞩,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这就向管理者提出了一个要能与时俱进的要求。时代要求人们共建和谐社会,我们的管理也应一改过去机械生硬的做法,多渗透人文关怀,讲求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2.2其次对车队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2.2.1进行关于单位车队的性质和特点教育,使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单位汽车运输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它的服务性。单位的汽车运输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搞好服务既是车队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2.2.2进行全心全意为单位职工服务的教育,使车队职工树立优质服务的观念,努力做到出车及时准确,服务热情周到,做到让车等人,不让人等车。

2.2.3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车队职工养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养成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好品德。

2.2.4进行组织纪律教育,使车队职工养成服务调度,听从指挥,遵纪守法,安全行车,优质服务的好作风。

2.3不断探索构建高质量、高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

2.3.1建立服务工作的反馈考核制度。车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优质服务。合理调度安排出车,检验一次出车的效果,要看它的全过程。由于运输工作具有作业分散的特点,一般都是单人单车执行任务,考核服务工作质量有一定困难。所以,在考核服务质量时,建立司机服务工作的反馈制度,加强服务质量的反馈。

2.3.2建立优质服务考核奖惩制度。我们依次制订了司机优质服务工作规范,车辆优质服务管理规定,服务工作反馈考核制度和优质服务奖励制度。以班为单位,开展争创全年优质服务班活动,制订优质服务班评定标准,每季度由单位职工对各司机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车容、车貌、环境卫生进行民意评定一次。

2.3.3加强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制订预防事故的具体措施。成立了由车队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组成的安全检查维修鉴定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并制订车辆安全检查制度,车辆维修保养管理规定,每周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查,发现故障及时予以维修及处理。对于每次安全技术检查结果和维修过程,我们都建立档案,以方便今后检查维修。

2.3.4加强思想教育,树立积极预防事故的责任感。坚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预防事故的根本保证。车队领导平时特别注意每个司机的动态和开车的快慢,发现问题,及时谈心,指出司机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此外,我们还每月定期召开一次预防事故教育会:运用过去事例进行剖析,指出事故原因,指出预防事故的办法,有时还进行司机行车安全和车辆保养经验交流会,新老司机都把自己的行车过程和在车辆保养方面需注意的东西交流出来,使司机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领导进行总结并反复讲明事故的危害性和防止事故的重要性,使司机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

2.3.5进行预防事故知识的宣传,增强预防事故的自觉性。车队除了每月组织一次交通法规知识学习、教育外,还把驾驶员守则、岗位责任制打印装上镜框,挂于司机休息室和办公室,让司机有空就看,使他们能自觉学习,增强预防事故的自觉性。

2.3.6加强车队经济管理

(1)单位对车队的经济管理

单位给车队核定行车收费标准,每当出车即按行车公里和标准收费,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补贴、奖金,公里补助费、加班费、安全奖励、油、材料费、维修费、养路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停车费、事故费等,年终结算,节余按40%提成给车队作发展基金和奖金等,超支不补。

(2)车队对内部的经济管理

车队内部的经济管理,主要是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把车队每个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完成的工作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执行纪律、政治和业务学习等挂起钩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①制订车队奖励分配制度

车队司机工资标准按单位同类人员工资标准发放,补助则按司机行车公里补助,并设有各项奖励。其中优质服务奖占单位提成节余的20%,全勤奖占10%,安全奖占20%,年终奖占35%,其余作为车队发展基金,其中年终奖又分为三种分配方法。①基数分配占10%,即提取总提成10%作基数,按全队人员平均分配到个人。②20%按全年行车公里分配,即按车队车辆全年行驶总公里数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司机平均公里数,并确定平均公里数的奖金分配系数,再确定各类人员的分配系数进行分配。③5%按行政职务高低进行分配。

②购买车辆保险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

按照省政府采购中心和市政府采購中心文件规定,参照招投标做法,进行车辆招投标。凡是每台车需要购买保险的都由三家保险公司报价,在保险条款赔偿比例等一致条件下,选择保险价钱最低的公司投保。通过这样投保,车辆保费比原来减少30%,为单位节省了开支。

③改革车辆维修制度,实行定额管理

根据在关文件精神,制订车辆维修保养管理规定和定额标准,维修定额和维修质量与维修工的奖金补助挂钩,促进缩短维修工期,提高维修质量。同时车辆的大小维修均由安全检查维修小组进行签定,哪项项目可以在车队维修,那些可以去修理厂维修等等,都有明确规定,而且与修理定点厂商定修理项目收费标准,通过单位审计,杜绝乱收费现象。经过一年来的改革实践说明,实行经济管理,使职工得到实惠,积极性大为提高,车辆的自修率和修理水平大大提高,节省了维修费用开支,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④改变车辆加油方式,合理选择加油站

选择加油站的原则:油的质量要好,油价低,加油方便,来回路程短。具体由车队领导带领安检组几个成员进行考察,从中比较,选择3个加油站与车队签订供油协议,并按每天市价给予每公升优惠5%。

⑤实行车辆管理指标公示制度

为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车队实行车辆管理指标公示制度,在板报上公示每个司机每月公里数,每公里耗油量,本月使用零配件、维修费用、违反交通规则次数、被单位职工、学生合理投诉次数,车辆途中故障次数,发生交通事故等指标。由司机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从而降低用油量,减少零配件费用,杜绝了违反交通规则和车辆途中故障。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加强单位车队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车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邓汝春,车队的管理与沟通驾驶园,2008,(07).

[2]周健,浅谈单位勤车队的管理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1).

企业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摘要] 科学发展观使企业管理创新获得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通过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创造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劳动产品,满足了人的多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创新 产品 审美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对现代历史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概括,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管理理念

1.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的必然反映,也是对过去片面发展观所付出代价反思的结果。它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要加速发展经济、建立物质富裕的社会,也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以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实现人在经济物质领域的需求,更要重视、实现人的政治、文化、精神、 社会等诸多领域中的需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同时,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基础,它突破了原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局限,确立了企业管理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规范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从而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2.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

西方管理实践的发展表明,以西方为代表的人类管理理论一直将人的问题置于重要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等人以“经济人”为理论前提创立了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后,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提出了“社会人”的理论前提,注重在管理中对人的关注,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古典管理论;而“管理丛林”时代及至21世纪的各个管理学派,以“自我实现人”、“复杂人”、“观念人”为理论前提,都更多地关注了管理中人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更多地是从政治范畴审视人的地位与作用。在严格意义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主要以物为中心,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以及对人的关注一般予以排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开始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和变革,但这种创新和变革还未真正将人作为管理活动中首要和基本的对象。而对于西方管理理论及其人本管理的借鉴,又因为管理理论的二重性而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也决定了西方管理理论无法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企业管理创新获得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企业管理的宗旨是运用科学方法、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经营产品,并获取最大盈利。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宗旨,必须突破企业自身封闭的系统,面向和依赖市场。因为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只有经由这种交换关系,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企业才可以由让渡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由此可以发现,这种市场的商品交换关系,涉及着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商品消费者两个方面,而且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为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完成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企业才获得盈利,达到生产经营劳动产品的目的。以科学发展观观照企业管理过程,决定了企业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满足消费的需要者,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企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将颠覆 “以物为本”的传统管理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

1.劳动产品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把握市场交换关系中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特性,开发、生产、销售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充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其中,审美价值作为劳动产品的重要属性是必然涉及到的问题。

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的结果。而人类的劳动生产,从来都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单纯和绝对的物质生产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是以社会属性为本质的类的存在物,不仅有物质生存的肉体需要,而且还有意识和思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本质上讲,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为了满足人的包括精神需要在内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展开和发挥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本质力量;而人在享用劳动产品时,就不只是享用其物质功利,还要得到精神和情感的享用,由是而得到需求的全面满足。人类面对劳动产品,不仅只有生理的、实用功利的物质需要,还会生发强烈的精神——审美价值的需求。固然,劳动产品的实用功利价值是审美价值的基础,并且往往先于审美价值为人发现,人类首先以实用功利的观点,要求产品具有一定的功能、内容和质量。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必然会在实用功利基础上,生发对于产品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并且要用这种需求苛求产品具有完备的结构、功能和形象,要求产品外在感性形式美的丰富。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发展,劳动产品越丰富,人的需求也越是丰富,人对于劳动产品的精神的、审美的需求也就会越加强烈,由此导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日趋转向对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满足,导致企业管理日趋关注人的需求与发展。

2.人的需要与人本管理

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市场中同类、替代和新的产品不断增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加大,事实上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人们在选择、消费劳动产品时,不只考察是否实用、经济,还要考察和追求审美价值;不只考察其质量、功能、技术的因素,还特别要求其造型、款式、色彩、 形象、包装、装璜及节奏、韵律、视、听、触感等因素,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它与人的精神、情感、审美的平衡,以此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一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中曾提出了人类社会的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相平衡起来”。这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企业的管理活动和过程,必须注重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审视,审美价值是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必要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是附着于劳动产品之上,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中转化而得到的商品的经济意义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可以使商品获得超出其自身原有价值之上的新价值因素,形成商品本身的价值放大和倍增。当商品将包括这种附加值在内的全部价值实现后,带给企业的将是丰厚的盈利,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是人本管理的实现。企业管理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在劳动产品实用功效基础上创造审美功效和价值,使人们在获得、使用产品时,既有实用功利的满足,又有情感和精神的欢悦,实现各种需求的最大限度的平衡。

3.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终极目标,并不只是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是要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其中包括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进步,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注重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问题,切实关注人的多种需求。当我们通过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创造出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劳动产品被社会成员、消费者接纳和使用时,这种劳动产品不仅只是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在创造着“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是在丰富、提高、升华人的情感层次、文化修养、审美理想、精神追求,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推动。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和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而有序的发展,由此全面地创造、充实、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的水准,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范文第6篇

【摘 要】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电网企业对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网企业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通过对管理人员开展精准化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电网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电网。文章主要通过引入新的培训理念及策划科学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公司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管理人员;培训策划;创新;实践

0 引言

电网企业管理人员代表着企业的中坚力量,不仅掌握着决策权、管理权,也是企业改革发展的组织者,管理人员个人管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及日常工作的绩效。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方案的不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电网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电网企业对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以此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求抓住精准化的培训目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满足人才队伍建设需要。

1 管理人员的培训模式及重点方向

1.1 以调研论证为支撑

通过对企业管理现状的调研,获取精准的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管理人员开发出不同的培训方案,有效提升管理能力。对于精准培训的开展,前期需要对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进行精细划分。例如:电力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根据管理岗位的具体管理方向归类为党务类领导及经营管理类领导两类。通过进一步调研并根据电网企业的管理部门和不同的管理岗位,展开二次精细化分类工作,开发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精益管理等培训模块。培训目标精细化分类完成之后,根据具体的管理类别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管理问卷,开展精准化的调研工作。调研方向主要在于了解不同管理层的业务需求及重点方向,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个人管理能力进行精准测评,这种调研对培训课程的内容开发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为培训内容设计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依据。

1.2 以需求与问题为导向,精准设计培训方案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央领导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管理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一方面,明确指出好干部在国有企业必须具备的个人职业素养及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队伍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问卷调研、能力素质测评等,全方位了解培训需求,精准设计培训内容。通过创新设计不同的培训教学形式,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视频教学、行动学习法等,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员养成勤于思考、主动探索实践的思维模式,提高管理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落实高质量、精准化的培训内容,对培训师资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内容要充分地与培训目标相对应、相匹配,确保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内容模块,聘请党校、高校的优秀教授、学者,以及电力企业内部专家等进行授课,在授课之前,通过与授课老师深入交流,并结合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授课老师明确培训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授课,从而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此外,企业应当组建内部培训师资队伍,有效把握培训内容,进行案例收集和深入解析,结合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通过案例分享、交流研讨等方式,促进学员间的相互交流,進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2 以培训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抓手,精细开展项目实施

培训全生命周期是指开展培训课程前的准备工作要落实、具备对培训过程的掌控力、完成培训课程之后的有效测评等。

2.1 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培训开始前,通知学员本次培训课程的具体安排,要求参与培训的管理人员围绕本次培训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结合企业管理现状和自身的发展需求对本次培训做出训前报告,并围绕国企改革的要求及电力体制的改革目标,联系工作实际,提出个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提出相应的工作思路与解决措施,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参与培训的人员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个人的思考进行深入解析。

2.2 具备对培训过程的掌控力

组织培训的工作人员(班主任)在开启培训课程之前,应组织参与培训的人员召开班会,由班主任向培训学员详细介绍本次培训的目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思路与安排,并且提出本次培训的要求,明确培训学员在参与培训期间应当具备的学习心态,并引导学员积极参与不同类别的交流研讨等,这是组织培训工作必须具备的掌控力。

2.3 以精细管理为抓手,完成培训课程之后的有效测评

一方面,根据培训课程的具体结构,在实际开展培训工作中配备得力的班主任,另外还需要配备符合标准的助学师、引导师等辅助培训师资,辅助师资主要负责收集及汇总培训中所产生的最具参考性的管理案例,通过严格筛选,用于后期引导学员进行第二次研讨课程设计。另一方面,培训方应当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性,建立本期培训的学员微信群,提高学员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班主任的管理与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在完成相应的培训工作后鼓励所有学员建立企业之间的主题小组,并且通过培训方引入相对应的导师,进一步拓展培训的附加价值。这种措施不仅可以增强学员间的互动交流,而且导师能引导学员把握机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导师同时设计出学员的考评措施,通过结合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出勤情况、培训过程中的发言次数与主动性,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分享效果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定。

3 精准化培训实践成效

3.1 设计精准化培训的课程内容

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开展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调研与访谈,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并且以问题分析与解决为导向,以增强企业的协同管理观念、加强企业改革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为主要思路,针对培训内容的不同模块,精准设计培训课程内容,精细组织培训实施,促进培训效果持续转化,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培训模式的主要亮点

电网企业一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侧重于知识的沉淀,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培训方始终采取“实践、实战、实用、实效”作为培训的主要目的及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于企业管理人员在各自岗位的工作能力及管理绩效提升等,并将其作为考核培训效果的主要方面,培训方要求参与培训的学员能够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培训目标,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并且利用行动学习意识去开展对实际管理工作的研究,将培训内容中的“干中学,学中干”模式用于实际工作中,以培训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从实际工作出发,做到授之以渔。此外,针对学员的学习态度、个人学习习惯和学习工具的引入,针对性地开发出学习、工作和发展相结合的培训内容作为附加课程,引导学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安排学员通过考核的方式(即以试卷问答的方式),以培训内容为考核的中心要素,考核学员的培训效果,并要求学员发表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意见、建议、观点等,提升培训管理水平,增强培训效果。

4 结语

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队伍现状,由培训方设计出有针对性、精准化的培训内容,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机制,与时俱进,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升領导者的能力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周长江,孙涛,王存超.创新电网企业干部培训[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7(1):64-65.

[2]周长江,张寒.电网企业创新青年干部培训方式的探索与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167-169.

[3]林跃晓.基于行动学习的电网企业年轻干部培训[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2):64-65.

[4]肖思宁.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促进青年干部能力提升——浅谈电力企业青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223-224.

[5]刘颖瑜,徐鑫,方利宝.电网企业管理人员“集群式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1-36.

[责任编辑:钟声贤]

上一篇: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范文下一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