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

2023-09-20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第1篇

张斌

(陕西汞锑科技有限公司旬阳分

公司, 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面临的困境,使企业加深了对财务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并寻求应对或降低金融风险对企业危害的方法,预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让企业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09)03-0106-0

22008年美国发生由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和过度的使用金融杠杆是其两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美国人不储蓄,光消费,而且借钱消费。这种超前消费拉动了美国经济,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美国不敢再借钱,也没人愿意借更多的钱给他们。所以美国的消费开始急速下降,原来的国际经济结构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导致了美国经济增速下降。美国这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过度的使用了经济杠杆。投资银行为了赚取丰厚的暴利,通常采用20-30倍的高杠杆操作,这种高杠杆在经济好的时候可以为企业赚取暴利,但是当经济出现下降时,它的负作用也会成倍的体现并放大。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的扩展和蔓延,这种危害开始席卷全

球,中国经济亦深受影响。大量产品积压,出口受挫,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造成大量企业倒闭。经济增长放缓正全方位地考验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和发展潜力。面对困境与危机,企业不禁要去反思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否认真对待并清楚的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否思考如何将风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是否思考在风险来临时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虽然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不是一个企业和某个人能做到的,他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一名财务工作者,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必然能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很多启示。

启示

一、必须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很多矛盾被高速发展的经济掩盖,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判断高度乐观,我们追求高速度,期待天天暴利。此次金融危机给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当头一棒,它告诉我们:风险其实无时不在,经济增长也是道路曲折。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应当让企业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无时不在,昨天还风光无限,今天却是一片萧条。企业要居安思危,决策时要更多的考虑风险并做全面的权衡。人们不会忘记雷曼公司的白领,昨天还穿梭于高档办公楼间,今天却要收拾行囊,步入失业的行列。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害,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做决策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筹资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使用资金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进行投资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只有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企业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

启示

二、中国企业已置身于世界大环境之中,决策必须放眼世界。

当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初,所多人还在暗自庆幸中国能够一枝独秀,不受影响,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冰岛破产,欧洲唉声四起,亚洲如临大敌,中国出口下降且大量企业倒闭,这一切表明,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都绑在了一起,谁也不能不受影响而独善其身,所以我们大家必须一起携手来应对它。

正是由于置身于世界这一大家庭中,所以企业在做决策时必须放眼世界,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宏观分析不仅仅是中国这一局部宏观分析,而面对的是世界大环境。世界经济存在着分工,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各国为了保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必然就会打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危机进行转嫁,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做出正确的防范决策,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

三、不要一味的追求暴利,要确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美国的投行,利用房贷而进行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为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在他们赚取超额利润的同时,也埋下了危险的祸根,随着美国房价的下跌,这种危机终于暴发出来,并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

从此也让我们看到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暴利,对待利润的追求应该保持合理的预期。就如同中国的开发商预期房价一样,在2007年价格涨幅达到极致,大家还在讨论中国房产的钢性需求,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房价还会不断的上涨。可按收入和房价进行比较,中国房价都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但有谁会考虑购房者的承受能力?这种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繁荣肯定不会长久。当初万科降价时,市场一片争议,然而一年后,由于万科的“提前撤退”,其市场占有率提高了50%、现金充裕,万科为新的腾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企业不能违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受市场影响”这

一规律,要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价格的变动,不能一味的要求自己的产品处于高价位。只有多研究市场规律,并顺势而为,把握时机,适时的加大销售回收现金,才能够使企业长远的发展。

“高收益、高风险”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当我们在为赚取高收益而高兴的时候,也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

启示

四、不得盲目扩大规模、扩大投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紧缩贷款,造成市场流动性紧缺。这启示我们不能盲目的扩大规模,扩大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和资金链断裂,即使决定了投资,也应该有足够的现金保障,避免短贷长投或将维持正常经营的流动资金用于投资。

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是由于企业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并将其付诸实践。然而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会出现一些盲目扩大投资的现象,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时候,企业可以动用流动资金或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当出现类似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就会出现资金断流而陷于困境。有些企业认为帐上有一分闲钱即是浪费,都要拿出去做投资,这样的发展,一旦预测失灵、或者形势有变,则立马资金链断裂、难以运转。

曾记得2004年国务院要求45天内清理不合理投资钢铁新项目,许多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国家让其强行下马,表面上觉得很可惜,但是看到今天全国钢铁产品滞销,各大钢厂纷纷减产停产,方体会到国家的决策是多么的英明。

启示

五、加强资金回笼,保持充足的现金。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存量现金,现金就好比是企业的血液,务必要重视现金流的顺畅。金融危机的暴发,让人们体会到处处缺钱的滋味,企业一定要懂得现金为王。金融风暴虽没给中国的银行体系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会改变银行体系的

经营思路,这次由美国开始并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已超过了简单的银行业问题,进入到整个经济实体,中国东南沿海不正是有大量的企业因缺少现金而倒闭。

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保有足够的“冬眠”现金,以顺利度过冬天,不要以为世上有救世主。虽然常常可以通过银行借来钱,但不要忘记银行也是一个企业,他也需要保证自己资产的安全,金融危机必然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决策。当企业处于困境时,各项指标也许就不符合银行放贷的条件,银行总是“闲贫爱富”,在你前途无量时它会锦上添花,当你前景暗淡时它又会“落井下石”。

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关注货款的回收率,动态的跟踪应收账款,及时的回收货款,使销售收入能够真正的变成现金。同时也要确定合适的融资渠道,以便企业能够有充足持续的现金保障。

启示

六、提高信心,捕捉机会,以期新一轮的发展。 金融危机固然令人担忧,但如果应对妥当,可以把危机转化为机遇。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危机,因为危机的作用必然淘汰一些不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企业,使得社会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只要能够把握机会,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搭上新一轮经济起飞的航班。

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出口企业,将无法熬过这个全球经济下滑的冬季,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如果能够借助金融危机之机将“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变成“中国创造”,那么我们的企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次危机,还会更上一层楼。

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如一二三产业

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内需不足等,要改变这一现状,必然就会有一些新的机会和机遇,只要我们能捕捉到其中的商机,一定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第2篇

像上海很多中小企业,有不少是韩国的、日本的,一看赚不到前马上不干了,这要想改变的话,恐怕有一定难度,主要措施可能是目前在营业的,通过放松银根、减税等措施,使这部分坚持下来的企业,让他们首先生存下来,如果这个做到了,不致恶化,那么形式经过一年或者半年之后,形势会好转。

金融危机的中国机遇

从我对各方面的了解,这次美国经济问题对我们国内经济情况影响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近几天大家也能知道,披露出来中投在美国的亏损非常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近期也一直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我感觉应该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我想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几个背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第一个背景,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我想只要外面环境允许我们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的话,我想中国是相当充裕的。短期内可能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当然可能需要时间的缓冲,这就引出第二块问题。从中央以及各方面,宏观决策层会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同时争取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包括大型出口商,都会提供缓冲的时机。

我们仔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年7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开始停止,而且出现了适度贬值,这就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这一点可以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防止了8月8日美元大幅度升值给我国汇率改革带来的冲击。我们可以翻阅历史发现,很多汇率改革的国家,包括日本,包括韩国、德国,从历史来说都可以发现,往往在汇率改革的第一阶段,当该国兑美元从升值转向贬值,大部分会出现致命冲击,日本、韩国、德国都经历过。我们国家,从各方面横向对比来说,应该是第一例,就是使美元反向升值对于人民币反向贬值交错的风险,我觉得产生很大的缓冲释放作用。近8月美元大幅度升值,包括国际上石油、农产品价格等大幅度暴跌情况下,我国汇率反而比较稳定,这点在我国汇率改革路上是里程碑;第二个作用,我们也知道这个时期人民币升值减缓,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说给了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一个喘息之机。我在这里也是对中小企业的一个建议参考,就是到年底之前,人民币会控制到目前的升值幅度之内,只要国内不出现大的金融动荡,可能人民币还会有略微贬值的过程,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安排第四季度出口生产,大的汇率政策应该会对中小企业有个好的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受到了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什么样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很好的发展,企业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各位专家对中小企业提出建议:

侯玉成: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变和提高。今年乃至未来,靠过去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会逐步遇到发展瓶颈,这需要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准备,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业技术需要进行提高和准备。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熟悉的人才,做一个必要的配备。

连杰:谈到中小企业发展有一点要提出,就是中国金融环境。在中国金融环境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行业是有机会的,金融行业将来也会产生很多种小企业,有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投资公司选企业,在实务中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行业空间,即使排名第一,但行业中只有一百万的生长空间,是不考虑的;第二是行业壁垒,这是限制竞争的因素,设计壁垒让后者无法追赶,甚至不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竞争,这就很有价值了。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施慧洪认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最后,三位专家谈到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 是机会?——可能给中国带来机遇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蔡洪平:“对中国而言,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意味着机会。我们不要把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美国挂钩太多。中国是一个经济结构非常坚固的国家,具有庞大的市场和需求,同时也有资源。这个时候,美国反而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光大集团董事长、银监会前副主席唐双宁: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如果看得准,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反向操作,出手收购境外金融企业,借机进入美国华尔街。唐双宁指出,对手的失败就是自己的机遇,本次金融危机能够促使美国金融机构收敛,中国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将有所加强。[详细]

专家观点: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的机会: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化,讨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声音越来越大。专家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将是中国的机会。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的最大机会是要认真研究,吸取教训,并不是说危机使美国的金融资产便宜了,中国企业可以去抄底,大赚一笔。

是挑战?—— 经济形势可能更严峻 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法国巴黎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认为:“华尔街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并不小,而且这个冲击可能意义深远。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还在发展,并没有结束,而这对中国来说,是祸绝不是福。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这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次,中国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另外,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并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中国的出口可能进一步下降。”[详细]

不是贸然收购的时候:对于华尔街目前的局面,中国一大型券商高层坦言:“现在可不是国内机构走出去的时候,一旦出去可能会片甲不留,……中国目前还成不了国际社会并购的主流。”

他认为,仍在动荡中的华尔街可能会经历一个重生的过程,其间相关的交易法规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太多,“目前根本看不清楚,金融危机影响力也肯定没见底。”如果在这种看似便宜货满地的时候仓促出手,贸然进行收购行为,一旦接手可能发现有更多的窟窿等着补,那时候想抽身都来不及。[详细] 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如果得到国会通过的话,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救市行动。不过,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可能会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恶化,加大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继续延伸,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成为密切关注的焦点。知名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美国救市不仅会使美国面临10%的财政赤字,而且会给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澳大利亚增加150亿澳元拨款抵御危机法国将于12月4日公布救市方案 保经济增长是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 英国减税200亿英镑

存贷款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 中国 日本经济七年后重回衰退阶段

9月15日,美国巨型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倒闭,犹如一场海啸,引发全球金融系统动荡。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家权力”,处理危机,消化金融“孽债”。其出手之重,已不再顾及“市场情面”,预示着美国版“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迎来了逆转的时代。美国一向自诩是在金融马背上长大的牛仔,特别是二战后,长期把持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聚敛财富,行使霸权,支撑美国经济繁荣。但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危机不断,捉襟见肘。自1987年8月上任到2006年1月退休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任19年,竟然处理了12次各种类型的金融危机,足见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事实上暴露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的破绽。

首先,美国主导的“资金游戏”面临极限。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的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99年美国颁布新银行法,进一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大流行,形成了“ 裁定型金融运作模式” ,即利用市场定价的扭曲,通过“低买高卖”,套取高额利益,展开“资金游戏”。而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价格体系日趋均衡,游戏利润率下降。为扩大利润空间,美欧等巨型金融机构大肆“创新金融技术”,编制金融衍生商品,人为制造“虚拟的金融世界”。如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编制,衍生出更多的虚拟金融商品,销往全球。这个过程被美国吹捧为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也被视为分散金融风险的最佳手段。问题是,金融风险犹如电脑病毒,不会因分散而消亡,相反,其不断分散的过程,恰恰演变为病毒扩散的路径,一旦在某个环节病毒发作,必将侵染整个系统。这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后,至今不断深化、扩散的根本原因。

其次,美国市场评级体系改革滞后。无疑,金融衍生商品的发展,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美国的金融改革并没有触及市场评级机构的垄断格局,当年靠“政府订单”扶植起来的评级机构依然垄断着市场,导致评级市场“道德缺失”,金融风险被掩藏,酿成病毒广泛扩散。

第三,美国金融体制存在结构性失衡。美国的新银行法仅仅扩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权,结果出现了金融机构集团化,金融产业大扩张,金融权力大膨胀。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财政部等,依然按照传统的格局“各司其政”,给金融产业留下了三不管的空间。

第四,最惨痛的教训是“规模=安全”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金融改革中,美国政府认为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越安全,因此,积极掀起金融机构并购浪潮,形成了巨型金融集团垄断的金融产业格局。如,美国前三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均超过1万亿美元,堪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媲美。 而雷曼兄弟公司的纯债务就高达6130亿美元。显然,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用事实击碎了“规模=安全”的定论,也让美国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重新认识到规模过大对金融系统的破坏性。

金融市场化与产业化,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必修课,关乎民间储蓄能否有效转化为民族生产力的蓄积条件,更是确保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制度条件。随着中国贸易发展,经常收支顺差连年扩大,“中国资金”、“中国资本”日趋国际化,金融改革与开放,成为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第3篇

摘 要:次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并通过其巨大的资本、金融体系和有效消费需求向世界传播。美国次债危机主要通过中国股市、房地产、金融体系和出口贸易渠道影响中国。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下受到损害的欧盟国家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最终会对中国劳动力就业产生深重的影响。

关键词:次债危机;经济发展;就业

美国次债危机愈演愈烈,已经引发了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甚至正在引发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次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将严重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进而对中国劳动力就业产生严重影响。对此保持警惕,对于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乃至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次债危机的产生

次债,全称是“次优级抵押贷款证券”,是相对优先级抵押贷款证券而言的。作为次债标的物的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那么,为什么贷款机构愿意向那些信用差和收入不高的人群提供这么高风险的贷款呢?这是因为自从2001年开始,为了刺激美国衰退中的经济和达到“居者有其屋”的政治目标,美联储不断调低利率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把制造财富效应的战场转移到房地产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买房,以推高房价继续上涨,贷款机构就开始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同时,房价的不断上涨又极大地提升了借贷人的信心,他们期望即使凭借自身收入无法还款,也能通过房价上涨带来的本金和利润还款。2003年末,美国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总额刚过3000亿美元,2006年就已达到2万亿美元,其中在2006年的新房购房者中,用次贷买房的人已经占新购买方人数的40%[1]

但是从2004年6月起,迫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压力,美联储的低利率开始了逆转。美联储不断提息,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申请次贷者的收入、信用状况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借贷利率比普通抵押贷款的利率高2%-3%,借助于房价上涨来还款的希望也宣告破灭,这就导致贷款得不到偿还,于是次贷风险迅速暴露。同时,在经历了近3年的次贷高增长之后,现在开始进入集中还款的高峰,但房地产泡沫破裂使得大量次贷负债人无法还本付息,一批发放次贷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只有破产倒闭这条路。目前已经停止营业的次贷金融机构已经超过50家,据说还有100多家也陷入了危机[2]。此时,次债危机已经宣告产生。

下面两图有助于我们理解次债危机的产生过程。

二、美国次债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历史上,每次金融危机都曾对发生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的甚至造成全球经济衰退。据美国《幸福》杂志提供的资料显示,最近20年间世界上出现的金融风波,都曾对当地经济造成不少的伤害。至少有14个国家因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生产总值损失达10%以上。最严重的首推80年代初期阿根廷、智利发生的金融危机,阿根廷为此损失国民生产总值达55%,智利损失达41%。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为15%。[3]那么,此次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

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对于身处此次金融危机的我们,该如何解读美国次债危机带来的经济影响呢?

首先,应该把目光投向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金融危机下,房地产市场是拖累美国经济下滑的最重要因素。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住宅投资环比大幅下降20.1%,远高于第二季度下降的11.8%,并拖累同期经济增长1.05个百分比。9月份新房销售量环比增长4.8%,同比下降23.3%。9月份月均现房销售量环比下降8%,同比下降19.1%。[4]现房销售的持续低迷和存货增加反映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现状。而近几年美国新增的GDP中,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新产出,已经占到了50%[5]。(由于2008年的统计数据很难获得,所以笔者运用2007年的数据。不过,笔者认为这并不妨碍本文的分析。因为2008年房地产的状况甚至更糟。)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导致房地产业更加动荡。由此可知,金融危机通过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与此同时,自2007年夏季美国爆发次债危机以来,美国金融业逐步陷入危机。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而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金融危机中幸存的最后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从此,华尔街结束了投资银行的年代。9月22日,美联储再拍卖750亿短期贷款,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以缓解信贷紧缩形式。10月7日,道琼斯指数四年来首度跌破万点大关。10月15日,美国股市再现“黑色星期三”。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87%,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跌9.0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8.47%。由此可见,作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金融业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

其次,我们简单的看看欧盟的情况。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经济如果发生严重的问题,其它国家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冰岛政府陷入破产危机,急需国际援助。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成员国不断有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2008年9月23日,英国主要住房贷款供应商—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由于股价大跌,财务脆弱,日益依赖英国中央银行注资,面临被收购的命运。10月4日,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宣布,由于商业银行停止对他们提供援助,受到德国政府支持支援计划失败,可能面临破产。根据资料显示,停留在美国的国际资本约有9万亿美元,其中4万亿美元可能由欧盟所持有。虽然它们不完全是次债,但按目前美国金融资产中次债的比例计算,欧盟人持有美国次债最多,[6]而经济损失正是次债“惹的祸”。

最后,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情况。某些学者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中国持有的美国房屋抵押证券的数量也有限,因此美国次债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股市、房地产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有限。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难道目前中国股市的强烈震荡与此次金融危机无关?房地产业的“相对萧条”也与它无关?我们要知道信息的传播和投资理念的扩散是超越国界的,其对股市的作用可能比流动资本对其的影响更严重。美国次债危机面前,人人自危。这种恐慌心理和信心的丧失,对股市、房地产业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关键是如何重塑投资者的信心。当然,金融危机对中国更为明显的影响当属出口,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国内消费意愿下降,市场需求下降。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都有可能加剧。这势必会严重损害中国出口。也许,你会说美国不是中国唯一的出口对象,我们还可以诉求于欧盟或者其它国家。你要看到的是,此次金融危机同样会影响欧盟及其它国家。美国消费减少,导致欧盟的出口减少,从而欧盟的进口减少(我们不要忘了,欧盟也是美国的出口国,美国才是最终的消费地)。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面对“越来越小的出口蛋糕”,竞争势必会加剧(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类似的国家似乎挺多)。与此同时,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导致中国的出口成本加大,严重地影响中国的出口。2007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40%。由此可知,出口的损失对经济的影响,我们不应忽视。

下面一图有助于我们理解金融危机如何影响美国和世界经济。

三、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国际劳工部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8年10月20日预计,在2009年底之前,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有可能造成2000万人失业。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员张丽告诉记者,“现在,外地返乡人员到人力资源找工作的人数已经明显多了起来。”可见,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中国金融相关行业。前不久,新浪网刊登的一篇报道描述到,金融危机下全球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约有200万人失业。华尔街大概6000-8000华人面临失业的威胁。由于中国金融行业起步晚,金融理念落后。尽管发展迅速,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相对低下的。在如此情况下,中国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必定有一部分面临失业。第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金融业将受到损失,金融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将降低。所以金融业不会有太多的新增岗位,甚至岗位有可能减少。第二,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不得不面临发达国家劳动力的竞争。第三,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不得不面临中国新增劳动力的竞争。其中,2009年中国将有逾60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不乏有谋求金融业工作岗位人员。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流入必将减少(受到经济利润风险、汇率等影响)。中国互联网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些企业往往依靠的是一个创意和国际资本而生成。在国际资本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也只好倒闭或裁员。

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冲击,还将表现在房地产业。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60000家房地产企业可能死掉40000家。金融危机下,中国房地产价格受到抑制,同时居民收入下降,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导致房地产需求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利润与现金来源。恰恰此时,银行收缩银根,企业贷款越来越困难。最后,支撑不下去的企业只有倒闭关门,而勉强支撑下去的企业有可能裁员来缩小资金开支。

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最为重要的是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香港工业界立法会议员梁君彦2008年10月29日出席立法会会议时表示,预计将有二成五,即约两万间内地港商厂房将倒闭,此将导致中国公司裁员,推高失业率。正如梁君彦所言,内地港企的倒闭正在珠三角兴起。2008年10月份,有三家香港零售业上市公司被清盘,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团旗下拥有6500多名员工的东莞两家工厂宣布倒闭,家电生产商百灵达宣布关闭内地的附属公司和厂房。数据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约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而其中大多是东南沿海城市企业。可见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受损,内需不足,加上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受损,中国出口贸易面临巨大阻力,导致出口贸易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出现就业岗位流失的现象。

下图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次债危机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就业。

四、结语

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房地产和出口贸易产生严重影响,导致这些行业的企业生存困难。如此困境下,企业有可能通过裁员等措施减轻本企业的经营压力,以求自保。所幸的是,政府正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政府明确要求,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的措施,并从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建.美国次债危机影响分析[J].开放导报,2007(10),40~42

[2]王建.美国次债危机影响分析[J].开放导报,2007(10),40~42

[3]余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启示[J].湘潭大学学报,1998(4),51~55

[4]张明.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和通货膨胀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时评),2007(11),

[5]王建.美国次债危机影响分析[J].开放导报,2007(10),40~42

[6]王建.美国次债危机影响分析[J].开放导报,2007(10),40~42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第4篇

自入世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际金融领域的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巨大冲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提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旦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很难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我国在享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巨大威胁,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埋下了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依存度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说明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越明显,但同时也意味着该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更高。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整个国际贸易市场不景气,这种情况下,我国也适当地调整了经济发展重心,出台了相应的宏观政策来刺激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有所下隆。

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各国蒙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一些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损人利己”的贸易保护政策,如通过非关税渠道加收各种费用,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成本高企,产业竞争力严重下滑。新贸易保护主义会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发展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会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针对对象,一些受牵连的对外贸易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就很难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巨大影响。

市场准入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从最初国家层面的金融危机演变为席卷世界各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当前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虽然目前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充当国际金融秩序的维护者,但在金融危机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该组织存在明显的功能缺位,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发生缺乏有效预警,也无特别完备的应对体系。我国由于对外经济尚未完全放开,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但也从中吸取了教训,对国际金融体制缺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对待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问题时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坏账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市场人心惶惶,许多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威胁,各国企业纷纷遭遇资金链短缺,一些企业纵然没有破产,但也在苦苦支撑,难以为继。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企业很可能遇到货到而不能及时收到款项的现象,使得企业坏账不断增多,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

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虽然从短期来看,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从长远来看两者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内需的扩大,即意味着进口需求的加大,而出口的增加,也会带动相关就业与投资,进而转化为内需。基于我国当前国情,内需的扩大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发挥社会保障收入的再分配调节功能,稳定消费者对风险的预期,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居民收入,进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借助产权制度与税收体系改革实现藏富于民,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进出口平衡发展:从世界角度来看,进口和出口的总量是持平的,对我国而言,也应当保持进口与出口的相对平衡。目前来说,我国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虽然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其中的隐患也不可小觑。一方面,贸易顺差会推动人民币不断升值,使得外汇储备贬值。另一方面,巨额的贸易顺差会导致其他国家的不满,增加贸易摩擦的風险,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更多不稳定的因素。如2018年4月,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计划对我国出口的一千多项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关税,随后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中美贸易争端陷入胶着状态,若争端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使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贸易战,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我国应正视贸易顺差所带来的风险,针对进出口产品的不同特点,妥善处理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有序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这样有助于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出口的经济拉动作用,推动我国逐渐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际,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方面,所受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各国纷纷将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指向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面对各国不断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很难拿出特别有效的反制措施。对此,我国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尽快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保护体系,以尽可能地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其次,要想不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我国必须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和革新,拿出更多质量过硬、独一无二的高端优势产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进而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此外,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之一,我国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稳健发展,就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同时要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其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保护伞,逐渐摸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之路。

促进产业升级:新形势下,应当以科技发展为支撑,通过结构调整方式,以高新、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可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做文章,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不同方式对其进行改造,利用高端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转移。同时,要建立健全项目投资决策咨询协调机制,严把项目绿色环保关,逐渐摒弃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走绿色、低碳、高效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据统计,欧美国家90%以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绿色环保商品,因此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还应大力引导对外贸易企业转变发展模式,通过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逐渐从出口数量型企业向出口效益型企业转变,提升外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切入点,从扩大内需、进出口平衡发展、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促进产业升级几个方面提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多角度人手,旨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又快又好发展。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第5篇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摘要 …………………………………………………………………………………1 引言 …………………………………………………………………………………1 关键字 ………………………………………………………………………………1 1金融危机中国应面对的几个焦点问题…………………………………………2 1.1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还是偶然…………………………………………2 1.2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是恪守单一,还是走向多元………………………2 1.3政府干预和市场原则:度在哪里…………………………………………3 1.4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3 2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原因…………………………………………………………3 2.1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3 2.2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3 2.3高度关注金融危机…………………………………………………………3 2.4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3 2.5亚洲金融危机影响…………………………………………………………4 3金融危机的影响…………………………………………………………………4 3. 1对信贷市场的响 …………………………………………………………4 3.2对企业的影响………………………………………………………………4 3.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4 3.4对电力行业的影响…………………………………………………………4 3.5对重工业的影响……………………………………………………………4 4对于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处理?……………………………………………4 4.1政府的做法…………………………………………………………………5 4.2企业的做法…………………………………………………………………5 4.3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的任务………………………………………………5 4.4专家的看法…………………………………………………………………5 4.5中国经济……………………………………………………………………5 --------------------------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4.6货币政策……………………………………………………………………5 参考文献……………………………………………………………………………6

关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李忠华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专业 2010级)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针对于中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前景的考虑,首先通过对金融危机下,中国所面临的几个焦点问题的分析,继而讨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政策、企业、金融市场和就业方面的影响,并接用图表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如何应对这次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焦点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措施

About financial crisis of Chinese

Li Zhong-hua (Fujian farming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East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tudy specialized 2010 grade) 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 in the world on this big stage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spect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a faces several focus problem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n discuss in China policy, enterprise, financial market and employ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cinch chart describe. On this basis, through how to deal with the dilemma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Focus problem; Influ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sures

引言:

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当今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是承认是这样。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国际经济和中国之间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问题、影响及其处理的措施。

1金融危机中国应面对的几个焦点问题

1.1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还是偶然

目前,众多学者们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此出现了--------------------------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制度说”、“政策说”和“市场说”等多种解释。“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危机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政策说”则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市场说”则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针对上述的三种解说,笔者认为他们的解释都有道理,并不能主观上否认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明,它们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上阐述金融危机,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科学、准确的阐释金融危机,对中国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1.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恪守单一,还是走向多元

改革现有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也可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最重要的金融制度变革。在一定时期,单一的货币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贸易的活跃。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贸易结构的重大调整,其结构的不稳定也日益出现。然而建立具有制衡机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内在要求。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自身经济地位相应的作用。 1.3政府干预和市场原则:度在哪里

在当今金融危机下,不少人存在理论上的误解,认为各国政府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包括收购部分金融企业股权的措施是国有化,由此过分夸大政府的作用。而实际上政府无论以何种方式干预,都是对实体经济系统性危机做出的反应,是一种对市场功能缺失的校正。在世界经济大国美国下,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发生及演变过程的表现上又有巨大的差异。美国从次贷危机——次债危机——金融结构和投资机构财务状况恶化,而且目前的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出现的问题不具有这样的逻辑特征。 1.4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

金融新秩序的重建,是各国政府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时所考虑的核心内容,中国也 不例外。正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在经济大乱之时必有大治,大治则必有大制。因此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来说,应考虑下面三个问题。首先,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和完善监管体系,建立行为准则,增加市场及产品德透明度;其次,改革当今的金融组织,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完善组织内部,救助体系和金融职责;最后,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与格局调整。

2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2.1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2.2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

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2.3高度关注金融危机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4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2.5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3金融危机的影响

3. 1对信贷市场的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的主体仍然是信贷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预防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出现一定的惜贷现象,信贷增速下滑。2008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合计)比上年增长15.23%。其中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96%;金融机构中长期累贷款(本外币)比上年增长18.46%,增速比上年回落4.16百分点;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49%,增速比上年回落9.8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关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以及工业贷款的增速下滑明显。 3.2对企业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达经济体系身陷衰退,世界经济举步维艰。“全球型经济寒潮”的侵袭不少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CSR项目预算的消减,大型企业受到影响 失去订单和价格的支撑,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甚至企业倒闭,裁员潮流爆发。

--------------------------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3.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体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整体增速减慢。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下滑,第二产业增长明显放缓。除了第一产业受到国家支农政策的影响出现上升之外,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速在2008年均出现明显的下滑。

3.4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对于我国的电力行业。2008年以来,我国用电需求整体增速放缓。2008年10份更是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全社会用电量与上一年同比负增长。第二产业电力需求下降明显,主要是化工、建材、冶金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前10个月用电需求增速均回落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家电、汽车等消费品行业的持续疲软使得其对钢材、冶金、有色金属以及化工等产品的需求大打折扣。

3.5对重工业的影响

工业发展受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明显。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加幅度比上一年回落5.6个百分点。10份经济的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

4对于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处理

4.1政府的做法

对于政府来说,各方联手,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大势所趋。在国际上中国应同各国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督,并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完善中国自身的经济制度,鼓舞企业的创新,对于宏观调控应注意把握,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2企业的做法

在金融危机下,针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有不少的社会领导者指出,金融危机的发生是那些为了赚大钱,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忽视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因此,中国应引以为戒,企业们应该做一个诚信和负责的利益追求者。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应采取谨慎、稳妥和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完善企业本身的制度,增强科技技术的投入运用。

4.3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的任务

在金融危机下,新的历史时期面前,中国的政治发展面对了很多新的挑战。多种行业在这次风暴中受到很大的打击,例如钢铁、煤矿、电力等能源价格的下滑及其产量的下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所面对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这将如何转变中国现有的生产形式和消费方式,以及最终如何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为此,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四个方面刻不容缓的任务:其一,扩展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基础;其二,必须结合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与实践,创造新的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的新形式;其三,政府必须确立为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必须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其四,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为这种新的政治模式提供“第一推动”。韩国汉城大学国际学院赵英男教授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与其他东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研究得出中国也在实施东亚发展型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而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模式。因此,在当今的形式下,制定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模式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这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机遇。 4.4专家的看法

根据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王缉思教授认为:在日益错综杂乱的--------------------------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世界政治中中国将扮演四种角色,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各个文明之间的交融,保障国际格局的平稳过渡,倡导合理的国际规则和秩序。中国的外交战略,首先依据的是本国国情是主权、安全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需要考虑金融危机子啊的国际趋势和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教授、中国政治足额会顾问赵宝煦先生认为,以和为贵是当今世界谋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这个特殊的境遇中,中国更应继续坚持自己的国际战略,即应继续坚持我们的国内建设和改革,在发挥推进世界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也要在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上发挥作用。 4.5中国经济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世界经济动荡,而经济仍安然无恙。有人心存嫉妒,对中国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幸灾乐祸,但也有人对中国寄予希望,指望中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这是社会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中国不是向美国那样,它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积累,这种局面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在解决燃眉之急时,应该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企业的改革创新,预见到危机过后的发展机会,把危机变成机遇。中央已斥巨资四万亿元投资公共事业,改善民生事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扩大内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能被他国的舆论所误导,中央财政上对于宏观问题除了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间接扩大内需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四个方面的制度。对于人民的当务之急是人人有工作,有正常的收入。 4.6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来看,2008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一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二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5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基准利率,4次下调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这些措施为稳定经济全局其道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适度宽松的基础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国计民生、中小型企业和技术的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增加就业岗位。 结论:

参考文献

[1]吴晓求. 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2]张春华. 责任御寒: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考. WTO经济导刊,2009,(1) [3]庄俊举. “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研讨会综述. 国际政治研究,2009,(1) [4]李仲周. 应对金融危机,切忌平均主义. WTO经济导刊,2009,(3) [5]吕帖,余剑.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经济管理,2009,(4) [6]张杰. 中国金融成长的分析.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米建国,李建伟.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2002(4) [8]易纲.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 经济研究,1996,(1)

[9]王钦,黄速建,刘建丽.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 经济管理,2009,(4) [10]郭清马. 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3) [11]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 金融研究,2007,(5)

--------------------------精-------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第6篇

摘   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个国家通过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本文主要介绍全球60个国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治理结构改善的最新进展,全面梳理各国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成员部门的构成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实施情况,重点分析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角色定位及职能分工,研究发现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成员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大多数金融稳定委员会并不是为了制定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而设立的,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也无法为货币政策提供有意义的替代政策选择。因此,我国应完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职能设置,加强成员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职能。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稳定委员会;中央银行;治理结构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9.06.009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在评估和改革金融稳定治理结构,加强微观审慎政策制度建设,建立或加强对全系统或宏观层面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在所有可能的宏观经济和信贷市场背景下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衡量和监测系统性风险、实施减轻已识别的系统性风险的政策以及建立实施政策的制度和治理结构。由于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各成员机构都拥有自己的职能分工和政策工具,所以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机构构成和领导设置非常重要,可能会影响到各成员机构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态度和实施效果。本文统计分析60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情况,重点评估金融稳定治理结构的领导决策,成员部门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大多数观点认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减少周期性系统性风险。Vinals(2011)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涉及动态调整监管政策的参数,且需要与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相结合,是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政策。Goodhart(2011)认为,宏观审慎政策决策者必须认识到,强有力的结构性调控并不能抵消贷款和借贷的顺周期性,还可能造成经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陈三毛等(2017)认为,逆周期风险管理可以使金融机构在资产价格上涨和波动性下降时降低杠桿率,使经济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关于金融稳定委员会的组成机构和权威部门的设置问题,大多数观点认为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实施宏观审慎管理。Vinals(2011)认为,需要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特定风险和整体宏观风险,金融稳定治理机构将涉及具有不同职能分工的多个监管机构。Elliot等(2013)认为,金融稳定委员会可以有意地进行信息共享而不是政策实施,实践发现顺周期货币政策的调整在政治上不受欢迎。Tucker(2014,2016)指出与货币政策相似,实施宏观审慎政策而产生的直接风险导致决策者倾向于推迟行动,直至金融系统的漏洞暴露无疑。宏观审慎政策可能会影响信贷周期和信贷资源的重新分配,所以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决定应由投票产生,而不能由选举产生的官员直接决定。Bodenstein等(2014)认为,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每个政策制定者对其他人的目标的认可,可以通过将次优的纳什均衡分配显著接近合作政策结果来改进具体政策制定,新成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将有利于协调二者关系。Peter(2016)认为,金融稳定治理结构很重要,金融稳定治理结构必须拥有正确的制度设计,而不是仅仅侧面展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问题。

关于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委员会中的作用问题,多数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应当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权威部门,负责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管理。Vinals(2011)认为,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各成员机构在工作任务和职能分工方面有差异,建议中央银行应在金融稳定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Goodhart(2011)认为,中央银行从其货币政策和最后贷款人职能中产生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具有政治独立性,银行监管机构更关注微观审慎问题,证券监管机构关注投资者保护,财政部关注其他社会目标,其他部门都不太愿意放缓信贷扩张,这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框架中的角色发生冲突。曾刚等(2017)认为,中央银行应当承担宏观审慎管理职责,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徐忠(2018)认为,中央银行承担金融机构流动性救助和风险处置的双重职能,唯有加强金融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才能发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作用。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情况,多数观点认为应赋予金融稳定委员会一定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权力,同时加强相关成员机构的协调。Cihak等(2012)认为,如果金融稳定委员会成员机构的现有工具已被用于实现具体任务,各国可能无法实现新的金融稳定目标任务。Carrillo等(2017)认为,只有货币政策实现价格稳定和信贷利差放缓时,在实现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的过程中,采取至少两个独立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才会有效。徐忠(2018)认为,中央银行应拥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权力,必须将监管部门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移交到中央银行,才能发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调控的职能。

二、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治理结构

(一)金融稳定委员会构建情况

截至2018年,60个样本国家中已有42个国家建立正式的或准金融稳定委员会(31个国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建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其中,36个国家通过正式立法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6个国家为准金融稳定委员会①。另外,在18个没有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国家中,16个国家由单一机构承担宏观审慎职责,其中15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单一机构承担宏观审慎职责,1个国家设立专门的审慎监管机构(秘鲁是审慎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分开的)。芬兰和以色列尚未通过任何程序文件正式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只有非正式安排,但这些安排仅发生在工作人员一级;沙特阿拉伯拥有金融稳定的机构间安排,但没有形成正式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新西兰负责宏观审慎政策的中央银行与财政部之间签署了书面谅解备忘录,当需要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时,中央银行行长必须与财政部部长协商;新加坡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之间建立了非正式的咨询安排。

(二)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设置情况

在42个有正式或准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国家中,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是最常见的主席人选(负责设定会议日程,并在宏观审慎政策中代表政府),审慎监管机构负责人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唯一的主席人选。其中,25个国家财政部长、18个国家中央银行行长是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或联合主席。罗马尼亚和巴西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主席在成员间轮换,日本和菲律宾则没有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

(三)金融稳定委员会权力情况

多数金融稳定委员会(42中的33个)有3到5个拥有投票权的成员机构,其中9个委员会有3个投票机构,15个委员会有4个投票机构,8个委员会有5个投票机构,仅4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成员机构有6个或更多。中央银行、财政部、证券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公司都是最常见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成员机构。许多金融稳定委员会成员包括来自所有成员机构的多个代表,还包括外部成员或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权威性

(一)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权责

“硬权力”是指给予政策制定者对宏观审慎工具的直接控制,或指导其他监管机构的权力;“半硬权力”是指政策制定者对其他监管机构有建议权,同时提出“遵守或解释”的要求,该要求可以用来影响其他监管机构采取系列监管措施。金融稳定委员会极少拥有“硬权力”,主要是促进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只有12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拥有硬或半硬权力来指导逆周期调控措施。其中,法国金融稳定高级理事会和英国金融政策委员会拥有硬权力,10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只拥有半硬权力。30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只有“软权力”,只能发表意见,警告;只有建议权,不能提出“遵守或解释”要求;只有信息共享职能。如2014年,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向市场监管机构提出建议,要求有序消除固定资产净值变化,降低投资者在允许投资具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主要货币市场基金中运行的风险。英国金融政策委员会就自有抵押贷款的周期性发展向微观审慎机构提出建议。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软工具,可以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识,并了解监管当局采取缓解行动的必要性,沟通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金融稳定性报告进行披露。由于各国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发布金融稳定报告,因此只有少数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金融稳定报告,包括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墨西哥金融体系稳定委员会。各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传达的情绪与金融周期相关,中央银行能夠非常准确地传达金融稳定报告中的金融状况及其变化,但金融稳定报告对金融周期影响不大。

(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制定实施

金融稳定委员会几乎都不能制定宏观审慎工具。尽管大多数国家拥有逆周期资本缓冲、进行压力测试和调整贷款价值比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但金融稳定委员会几乎都不直接制定和实施这些工具,主要是中央银行或审慎监管机构已被授权使用这些特定工具。一是对于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54个国家建立了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权力机构,但只有2个国家把这项权力赋予金融稳定委员会。二是对于压力测试工具,37个国家中央银行负责开展压力测试,18个国家的审慎监管机构中拥有这项权力,没有一个国家是金融稳定委员会或财政部负责压力测试。三是调整贷款价值比工具,40个国家建立了贷款价值比的权力机构,23个国家的中央银行、9个国家的财政部和7个国家的审慎监管机构拥有这项权力,但仅1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拥有该项权力。

四、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特殊作用

(一)中央银行的特殊角色

因为中央银行拥有与制定利率和汇率稳定政策以及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每个国家中央银行都应当在宏观审慎政策中发挥主导作用。当中央银行也负责微观审慎监管时,其在宏观审慎政策制定中作用应该更加突出。如果中央银行不是特别有影响力,货币当局不能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来降低金融稳定风险,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33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居于宏观审慎政策的主导地位,其中15个国家中央银行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单一权力机构,1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被任命为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主席或联合主席。

中央银行应当在宏观审慎政策制定中发挥比金融稳定委员会更直接的作用。一是承担审慎监管职能的中央银行具有信息优势。二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以及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具有技术优势,在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分析方面专业性更强。这对于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降低顺周期性风险至关重要,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最后贷款人,维持货币体系稳定的核心目标与金融稳定重叠,与微观审慎政策相比,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审议和程序更类似于货币政策。三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其与市场和公众沟通的经验,使得风险预警等信息的沟通达到更好效果。

(二)中央银行在逆周期资本缓冲决策中的作用

最近一些国家决定赋予中央银行在逆周期资本缓冲决策的作用,在提高逆周期资本缓冲标准的8个国家中,7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提出建议并负责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仅有2个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发挥协调作用。中央银行比金融稳定委员会在逆周期资本缓冲决策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这是由于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涉及评估分析信贷与GDP之间的差距,需要中央银行基于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职能做出综合研判,这不是审慎监管机构的特定风险评估职能所涵盖的。3个国家(挪威,瑞典和瑞士)中央银行比审慎监管机构或政府希望逆周期资本缓冲决策能够快速实施。其中,瑞典中央银行鉴于系统性风险增加,为了加强银行抵御能力启动逆周期缓冲,同时考虑到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及瑞典家庭部门的高负债和不断增长的债务,建议逆周期缓冲率应设定为2.5%,实施阶段最好少于12个月。

五、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治理经验

(一)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主席人选

一是如果财政部是政府组成部门又是金融稳定委员会成员,中央银行不是政府组成部门的时候,那么财政部长作为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是法治程度越高的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作为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的可能性越大。三是信贷与GDP之比越高的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作为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的可能性越大。

(二)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职能

一是大多数金融稳定委员会主要目的是促进和加强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而非制定和执行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稳定委员会结构似乎并不是作为审慎監管机构,也不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之上的权威机构。二是在没有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国家,多数情况下中央银行是金融稳定治理的单一权力机构。大多数委员会并不是为了制定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而设立的,因此,它们无法为货币政策提供有意义的替代政策以解决金融稳定问题。三是在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国家中,中央银行几乎都是委员会成员之一,但不一定是委员会主席。财政部从来都不是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单一权力机构,只能通过金融稳定委员会发挥作用。四是大多数金融稳定委员会没有宏观审慎监管的“硬工具”,不能发布“遵守或解释”要求,逆周期资本缓冲、压力测试及贷款价值比率等审慎工具主要归属于现有的监管机构。五是大多数国家中,微观审慎监管机构都是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员,并有政策运用工具,但其一般只作为联合主席。六是建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自动工具触发机制,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向政府申请使用政策工具,而非仅仅发出潜在风险警告。

六、启示

2017年7月14-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要职能是统筹负责金融改革发展和监管问题,统筹协调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增强监管协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作为国务院层面的议事协调与权威决策机构,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领导担任。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鉴于我国刚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实际情况,为尽快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职能,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完善顶层设计,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出台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文件,明确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定位、职责权限及工作机制。中编办需尽快明确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与人员编制,赋予其权力和职责,也可尝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赋予其法律地位,为工作的顺利推进增添法律效力。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对涉及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重大事项(包括货币政策、监管标准、监管规则、危机处置、责任划分等)进行研究、协调,赋予一定的决策权和建议权。

二是落实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建立高效的监管信息收集、共享机制。金融稳定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有权从成员单位收集相关数据或信息,并根据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协调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同时,参照国际实践,本着原则公开、保密例外的监管信息透明度规则,促进监管信息有效共享;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纠正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整体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三是明确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应建立自动工具触发机制,赋予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在满足触发条件时有权发出风险警告,并有权向政府申请使用政策工具,有权对维护金融稳定措施不到位的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建立自上而下的联合监管问责机制,并分解落实到金融监管的各个环节,确保金融监管政策落实到位,金融监管信息充分共享。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逐步统一金融监管规则、统一同类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监管标准、补齐金融监管制度短板。

四是赋予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宏观审慎监管权。人民银行应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危害,并拥有决定是否采取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的权力。宏观审慎监管决策权包括两个方面:逆周期宏观调控和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容易导致实体经济的过度波动,这反过来又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交叉性金融产品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容易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这需要人民银行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同时有权决定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基础设施采取强化集中监管措施,以避免产生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陈三毛,钱晓萍.宏观审慎监管组织体制的构建路径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7(4):58-69.

[2]马其家.美国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11(5):11-16.

[3]马险峰.组建金融研究办公室打造国家金融监管智库——美国重建金融监管优势的一项改革举措[J].期货与金融衍生,2012(1):1-7.

[4]孙迎春.国外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比较与研究,2013(10):63-67.

[5]王刚,姚博元.宏观审慎监管治理机制研究——基于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实践的分析[R].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2012:128-136.

[6]吴冶平,杜建新,付崇,赵廷,康茜,桑煜.金融危机后的国外金融监管变化和影响[J].中国证券,2011(1):52-57.

[7]曾刚.美国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对中国金融委的启示[J].当代金融家,2017(10):22-27.

上一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下一篇:校外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