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2023-09-23

文化导入商务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承载着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以三本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教学实践,通过文化导入的实例分析,阐述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文化导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同时又制约着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二者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及习得。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当前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有限,因此,长期以来,英语被当作孤立的符号系统,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被定义为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导入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作用。

二、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语言创造的动力和表达的内容,它规定着人们的语言观念,制约着语言产生发展的方向,从而使语言带上自己的文化特征,形成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刘守华,1992:147-148)。不了解文化就难以理解语言,要理解文化又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做基础。只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理解和体验语言中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王东霞,2010:124-126)。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胡文仲、李润新等就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导入等概念。作为文化导入中的文化,是表现语言模式,行为习惯、行为方式及其传播方式中涉及的知识、信仰、价值观、时空观和物质财富、社会环境等。从理论和教学实践可操作性的角度,他将其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大类:表层文化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如语构文化、语用文化、交际习惯的表征活动;深层文化具有内在性、抽象性,如思想的、历史的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大致属于此类,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无论个体的言语行为如何独特多样,交际的情境如何变化多端,都可在社会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实例分析

英语教学中无数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结果,对于教学过程不够重视,致使学生走进“学习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这样的误区。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日渐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即便是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点记忆的持续时间及深刻程度十分有限。下文中,笔者将列举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比较典型的文化导入的实例,来例证文化导入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例1. 关于secretary一词“部长;大臣”词义的文化导入

学生对于secretary词义的认识仅限于“秘书”一意。而此词还有另外一意为“部长;大臣”。初见此意,学生主观上表现为惊讶,认知系统反应出一定程度的怀疑及抵触。若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此意,记忆的可持续度可想而知。但若是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此意,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对secretary“部长,大臣”词义的文化导入做简要说明。该词义字典释义为“(American English) the head of a government department, chosen by the President部長;大臣(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6th Edition)”,此处特别注明,该词义限于“American English(美式英语)”,事实上该词义确与美国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军中的威望已经非常之高,全票通过被选举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但华盛顿自称是军人出身,不擅长处理政务,再三推辞。由于当时华盛顿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是总统一职的不二人选,因此大家对于华盛顿的推辞提出了以下对策—给华盛顿任命数名秘书来分管国防、财政、教育等各方面。作为总统的直接下属来分管整个国家某一领域的秘书,因此secretary就衍生出“部长,大臣”一意,并且沿用至今。

通过上述文化导入,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secretary一词“部长,大臣”词义的渊源,消除了认知系统中对该词义存在的抵触感,准确有效地将该词义纳入记忆。

例2. 关于“老人”一词汉译英的文化导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向来以“老”字为尊,学生把这种惯性思维也带到了英语学习中,看到“老人”一词首先想到的译文为“the old people”,殊不知这样的译文并不符合西方的传统文化。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相互竞争,而这一点在美国尤为明显。美国常被形容为“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乐园,中年人的站场,老年人的坟墓”。可见,“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及地位并不对等,西方人不愿意承认老,更不乐意被别人视为“老”,他们有着一颗不服老的心。退休后创业开办公司,环游世界,参加各种社交、公益活动是西方老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自驾游、驾船出海等一系列中国老人通常不会挑战的活动在西方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却很常见。因此,当你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或是在地铁里遇到无座的老人,除非对方明确示意需要帮助,否则你若主动提出帮助,非但不会被感谢,反而会招致对方的厌恶。在西方,老人的独立意识很强,不愿轻易麻烦他人,如果你主动提供帮助,他会认为你觉得他老了,不能自主生活,成了社会及他人的负担,自尊心会受挫。

所以在翻译“老人”一词时,应该首先做以上的文化导入,使学生意识到将“老”译为“old”只实现了词义上的对等,并没有体现文化上的蕴意。此处,应该考虑到“老”字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因此,做委婉语处理,将“老人”译为“senior citizen”更为适宜。

四、结语

通过以上例证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导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结合三本院校的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高效地进行知识点的文化导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红斌.论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意义及原则[J].零陵学院学报,2004,(4):169-172.

[2]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47-148.

[3]王东霞.关于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4):124-126.

作者简介:

崔超(1987.08~ ),女,籍贯:河南省安阳市。系安阳学院(安陽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翻译。

文化导入商务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经过探索和尝试, 认为在教学中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不但切实可行,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词汇、听说、课文等方面, 论述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1 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要揭示词语蕴藏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如: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让学生明白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在课堂上, 我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 窥视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的。如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时, 因我班有位女同学在一家大公司的面试中被录用, 获得了去该公司实习的机会。我告诉大家说:“She is a lucky dog.”她听后流露出不快的神情, 其他学生也感到不解。学生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 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 难怪学生误解。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 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人们把它当作宠物, 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与狗有关的词语多是褒义的。英语中, 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 习语“a 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听到这里, 那位同学才释然。我还补充了其他一些短语和句子, 让学生仔细体会其含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得意时) 等等。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 使学生会正确使用, 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以后课上, 我又有意识地提到“a lucky dog”, 他们再也不理解成“幸运狗”了。遇到有同学交好运时, 也会来上一句:“You’re a lucky dog.”

2 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 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 由于说话方式不妥, 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 或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 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 顾在教学中, 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 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 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 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2.1 把握礼貌原则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

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一个谈话者是否礼貌直接决定了谈话的成败。和我们的汉语一样, 英语里也有许多的礼貌用语, 如Thank you;Please;Excuse me;Sorry等, 其中“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但学生在使用时, 往往会受到本族语的影响, 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误解。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学生因习惯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而说成I don’t need;Don’t bother。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 你若想要, 就说声“Yes, please.”不想要, 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的坦荡直率这两种不同风格。同样, 学生在听到“You look so beautiful today!”经常会这样回答“No, No.”而对别人的赞美, 正确的、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可见, 在讲英语的国家里, 人们常常以“迎合”对方的方式予以接受, 以示对对方的肯定或尊重。另外, 在讲英语的国家里, 人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很少说You should do sth…;you’d better do…;而代之以委婉用语, 如Would you mind doing sth…?Would it bother you if…?Would you please do sth…?I’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等等。表示拒绝时, 要说I’m afraid;Sorry;Thank you all the same.在表达建议时很少用祈使句, 而用Might it be a good idea to…;If I were you, I would…;Let’s…;shall we?How about doing…?Why not do…?等等。

2.2 了解谈话禁忌和互不干涉、尊重他人的文化内涵

在讲英语国家里, 每当朋友、熟人见面时, 总要相互打招呼或相互问候。但涉及个人隐私就不问。所以, 我要求学生牢记谈话禁忌和由此引出的几个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等。和英美人士打招呼通常可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语言学家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还应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 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 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 角色扮演。在仔细分析文章Attitudes towards to the Aged (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三册第十二单元) 后, 我让学生们按照不同的角色:背着包过马路的老人, 中国人, 美国人, 分组演了一段短剧。学生通过自己的短剧表演, 再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背着沉重行李过马路的老人绝然不同的态度。美国人首先考虑的是尊重老人的独立、维护老人的自尊, 而不是马上走上前去帮助老人背包。他们认为, 独立、自尊比沉重的行李更加重要。而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要孝顺、尊敬和帮助、照顾老人, 所以他们会立刻上去帮助这位老人卸去重荷。这种态度的不同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这样, 通过设置的特定社会文化氛围和背景, 让学生亲身实践, 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逐步提高了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话题讨论。在介绍了如何Making Predictions (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三册第十三单元) 后, 我利用课堂总结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归类出一些用于预测的词, 如predict, expect, forecast等;关于自己的预测有多少把握的词, 如absolutely, certainly, likely, definitely, probably等;关于说明上升或下降趋势的词, 如r a p i d l y, s l i g h t l y, dramatically, sharply, greatly等, 学生们就利用这些语言点就某些小话题展开预测, 如明天是否会下雨;房价是否会上涨等。接着学生围绕话题“China will hold the Olympic Games in 2008, do you think what will happen to China then?”展开讨论、预测。并且, 在学生进行讨论时, 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 使学生有了更深的想象空间。接着又引入另一话题“Where will you recommend foreign tourists to visit if they come to Wuxi?”如此这般的创设与构思, 让学生的操练就好比是滚雪球, 不断地做“加法”, 既实现了知识上的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让学生在相关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 又为他们创造了自由表达思想、尽情展示英语水平和锻炼能力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他们在“做中学”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3 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英语教材中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 如:西方节日习俗、西方饮食文化、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课文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学习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下面例子中的apple of disorder是属于西方文化特有的, 我们的学生如不具备相关知识, 必然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例中A认为Ann是个不错的女孩, 而B却不这么认为, 说Ann是个apple of disorder。这里的apple of disorder来自希腊神话, 讲的是海神之女Thetis和希腊英雄Peleus结婚, 未请掌管争执的女神Eris参加, 大怒的她决意不邀自来, 在婚礼上制造不快。她送出金苹果说是送给最美丽的人, 从而引起众神争夺、产生不和。据此, apple of disorder意指“祸根”或“纷争之源”。因此, 例中B实际上是说Ann是个到哪都是个惹事生非的主儿。这样,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肤浅地停留在课文所提供信息上, 而是向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西方人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的窗口, 比单纯地讲解课文内容有趣生动, 因而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实践证明, 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 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 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2.4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 吸收和体验异域文化。

通过有关图片、名画等,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体、历史和风土人情, 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 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下面的对话 (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一册第九单元) 。

教师若先利用投影仪把英国地图呈现给学生, 学生就了解英国是由England, Scotland, Wales, Northern Ireland组成的, 有了直观感受, 他们很快就能明白对话中的男士为什么会说“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了。可见,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 吸收和体验异域文化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 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立足课堂,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 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 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才能融入生活, 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摘要: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 要由以往单纯“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向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本文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 详细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导入,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S].2006.

[2] 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7 (3) .

文化导入商务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 德语已成为 “小语种中的大语言 。 ”随着德语学习者的增多 ,如何建设和完善高校德语专业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类似其他外语语种,多年来我国德语专业教学一直将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课程设置也侧重德语知识如词汇、语法和技能的培养,其中基础德语、口语、听说、阅读、高级德语等德语技能相关课程占绝大比例。 夯实语言基础,熟练应用目标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过于强调实用技能性的应试教育理念忽视了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以及对人的文化养成功能。 这一倾向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文化精神匮乏,人文知识严重不足。 国内外语界专家和学者发出了“外语专业不能办成语言中心, 外语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的呼吁。[1]事实上“思辨缺席”是包括英语专业的所有外语专业学生的通病。 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此外文化作对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影响。 只有建立起对本国和它国文化的客观认识, 才能形成文化自觉。

2德国文化的多层次解读

文化所指范围极广,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很多学者将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 科学技术成就等几种反映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即“大写字母的文化”;另一类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即“小写字母的文化”。[5]按照广义的文化定义,“文化包括四个内容层面:精神心理层面———涉及精神信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特性及伦理观念;行为层面-涉及生活方式、家庭模式、礼仪准则、交际形式和人际关系等;制度层面———涉及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组织和法律典章等;物质层面———涉及服装、饮食、居住、交通、工业技术等物化现象。 ”[6]

根据目前我国的德语教材,德国文化及文化教学可分为以下层次和类别:

2.1德语交际礼仪与德语知识的文化内涵

德语交际与德语的文化内涵属于文化的第一层次,即物质文化,也可以说是表象文化。 按照交际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交际中的语言准确和恰当使用;非言语交际包括肢体语言、穿着等。 德语交际包括吃、穿、住、就医、求学等诸多日常生活场景,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与德国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并分析中德差异。 如点餐时中国人常说的客套话“随便”“Ist mir egal”和德国人的回答“我们这儿可没有随便(这道菜)“Egal gibt es hier nicht”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 就语言知识层面,德语单词和习语的形成多有社会和历史渊源。 比如关于一周七天的名称既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又有日耳曼人的诠释。 周四Donnerstag一词来自日耳曼的第二主神———雷神Donar,而周日Sonntag是太阳日。 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化现象的教学, 不仅可摆脱了语言学习中天天与语法和单词打交道的枯燥, 迅速地掌握相关表达, 同时逐渐走进德国,了解中德文化差异,避免社交语用失误,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更高目标。

2.2德语国家国情和历史

在基础德语精读教材中涉及的德语国家概况和习俗只是德语文化中最表象的,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 这些文化现象在基础德语教学阶段只是零散地出现,很少能够系统、深入地被探讨和研习。 因而笔者建议将德语国家的国情,历史与社会文化等列为更高一层次的文化学习, 以期学生对德语文化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比如德国的节日圣诞节(Weihnachten)是所有基督教国家的宗教节日, 还有其他一些宗教节日如耶稣升天节 (Himmelfahrt),三圣节(Heilige Drei K nige)等 。 这些西方的传统节日多数是宗教节日, 我国学生对其来历和传统了解得并不详尽。 再如德国的教育,学生除了解德国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基本情况等, 还应该较深入了解德国和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和当代欧盟的相关教育政策,如博洛尼亚进程等;如德国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和青年问题; 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以竞争为基础,并结合社会平等的原则发展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的联邦制和德国的几大政党,例如基民盟(CDU)、 基社盟(CSU)、社民党(SPD)等;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德国史上的著名人物海尔曼、查理大帝、马丁·路德,神圣罗马帝国和德国人的罗马情结等。

2.3德国宗教与哲学

文化的最高层面体现在人的意识层面,即精神文化,其涉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囊括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等,直接影响或塑造了人的思想体系。 根植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德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分属于西方和东方文化, 由宗教和哲学塑造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很多不同。 在历史上德意志民族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密切,自克洛维一世(Chlodwig Ⅰ)皈依基督教后,德意志人民快速地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基督教曾一度起到教化和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 尽管今天基督教的信徒越来越少,但宗教已成为德国文化的基础,并早已浸透到德意志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中。 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塑造了德国人的工作观和 职业观和 近代德国 人的心态 。 职业一词 在德语中 为Beruf,与Berufung(召唤 ,使命 )同义 。 马克思.韦伯认为 “德语的职业一词含有宗教和经济的双重意义, 职业不仅是工作谋生的手段,更包含一种神圣的使命。 工作中不可玩忽职守,因为他不能以随便的态度对待上帝;每个人,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恪尽职守。 ”[7]

哲学是各学科之本,包含着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 德国是哲学家的国度。 尼采、康德、马克思这些哲学家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哲学带动了德国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比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开辟了哲学解释自然现象之路, 而康德提出的潮汐假说和星云假说对当时的科学思想有直接的启蒙作用。 了解德国的哲学体系,才会不拘于文化的表象,才会理解德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在欧洲的所有民族当中,德意志民族是做事情最彻底、最内在,因而也是最耽于沉思与瞎想的民族。 ”了解德国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德国的哲学和历史,我们才能够理解德国人的多重性格。

3德国文化导入的原则与教学实践

3.1文化导入的原则

德语教学的过程也是文化导入的过程。 鉴于学生课时和学习时间有限,笔者认为文化教学应以德语相关知识为基础,即在德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导入德国文化。 根据文化的特点,文化导入过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广泛性原则

文化现象包罗万象。文化素材可以就地取材。任何一个文化片段都有可能成为文化导入的材料。一个单词或常用表达、一个句子到一篇课文,德国人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到一件事情的处理方法都有其文化根源。 因而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用部分素材。 做到形象、有目的地导入文化,同时切忌文化内容导入过多、过散;课堂教学以德语为重;重视文化教学又不刻意为之。

3.1.2代表性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文化导入的时间过多会影响语言教学, 造成主次不分。因而文化取材和教学又不可过多过杂。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 正确得体地利用交际并对德语国家的文化比较了解。同时要与德语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尤其是德语初级阶段,文化的引入要围绕着德语教学,同时文化素材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导入的德国文化应为德国的主流文化,最好具有积极意义。

3.1.3循序渐进原则

德语教学过程的文化导入也应遵循文化的多层面, 并考虑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可从文化现象入手,基于精读教材,在德语原文的学习中就某个单词、习语、句子和语法现象和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德国文化,并解释其文化渊源,并指导学生就课文相关主题进行跨文化学习。 经过一至二年的基础德语学习,学生能够较流利和得体利用德语表达和沟通。文化现象相关的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习得并不困难, 但要真正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却是极为困难的。 经过了文化现象阶段的教学后,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围绕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展开,适度地指导学生了解德国及欧洲的历史、宗教和哲学。

3.2文化导入的方法

3.2.1讲解法

德语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充分考虑了文化因素,如《当代大学德语 》 (Stuidenweg Deutsch), 《 文化视窗———高级德语 教程 》 (Kulturfenster), 这些德语专业精读教材都注入了 “文化和跨文化理念”。 在德语知识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讲解相关文化、 习惯与社会习俗等现象。 对于初学者在讲解“Sie”和“du”即尊称的用法时,可通过称呼向学生介绍德国人的礼貌和“内”、“外”的距离感,与德国人交往时不要询问体重、年龄、收入等私人问题。 在讲第二虚拟式的时候, 借助课文向学生介绍德国人的礼貌表达,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德语。

3.2.2对比法

文化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分析的过程。 文化教学可以采用对比法来来使学生认识到中德文化的异同。比如动物,猪在德文中不 仅仅是邋 遢的代名 词 (Schweinerei), 还有幸运 的含义 (Schwein haben),为新婚夫妇送去一对幸运猪是不错的礼物 。 而龙在德语和汉语中含义迥然不同。 中国的龙是宏大、气势磅礴、 威武英勇的化身,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生龙活虎这些成语我们耳熟能详。 德国的龙(Drache)长相怪异,体型似巨形蜥蜴,长着翅膀,还能喷火,是鬼怪和邪恶的化身。 再如数字,汉语是好事成双,德文是好事成三(Alle guten Dinge sind drei.)。

3.2.3归纳分析法

用归纳分析法是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分析找出文化内涵或文化历史渊源。比如常说日耳曼民族是文化民族,拥有歌德、康德、黑格尔、贝多芬等众多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同时德国又是个野蛮的民族,实行军事扩张、种族主义。如果不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地理和宗教、哲学思想上加以分析,会很难理解这些看似悖论的现象。

4结语

文化习得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德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文化相关课程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形式的掌握, 又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的了解,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 文化教学不是独立的专业课程。 它只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8]教师可利用好教材,找出与德语教学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日常生活交往的习惯和礼仪、社会习俗、德语词语、习语和谚语的文化内涵、和课文涉及的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如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在课堂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通过视听说的多感官刺激,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德语并体会文化,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文化习得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识课。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哲学和历史等领域课程来完成。 第三种可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在社团或者德语角的活动中习得文化。 比如举行经典诵读活动、文化讲座、文化精品选读、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加入活动,自主习得文化。 文化是从现象到价值体系的复杂集合体。 文化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部完成。学生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对德国文化怀着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和分析。

摘要: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根据文化的特性和现有德语教材,德国文化可大致分为德语交际礼仪与德语知识的文化内涵,德语国家国情和历史及德国宗教与哲学等几个方面。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应遵循广泛性、代表性和循序渐进性等原则,并采取讲解法、归纳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同时,文化的习得是漫长的过程,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德国文化怀着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和分析。

文化导入商务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1 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1 讲解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词汇教学中, 应介绍一些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 例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是一样的, 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低”之类贬义的词语, 而英语中“a lucky dog”的意思为幸运儿, 从这儿就可看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此外本文还有许多词, 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 学生才更易于掌握和理解。

1.2 创设对话所发生的文化语境

在具体交际中, 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时间、地点、语题、交际双方的情感和个性、社会角色及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 在语言练习中,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文化语境:

第一, 角色表演。例如:在讲有关打招呼的用语“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时, 应让学生懂得不同问候语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可设置这样的情景, 在外地旅游时偶然遇到一位老朋友Mary, 这时打招呼可以用“Hi, Mary!Nice to see you!What a surprise!”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就不合适, 这句话是用在与对方初次见面时。

第二, 将阅读课文改成对话。例如:在学完“Famous People”这一单元之后, 可设置以下练习:Suppose a student named Wang Ying is interviewing Ernest Hemingway about his life and struggle for World WarⅠ.Please make a dialogue between them.

1.3 帮助学生获取课文中的文化信息

教材中涉及到什么就讲什么, 帮助学生获取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讲授“Festivals”这一主题时, 我们就可以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 增加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西方人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 视时间为金钱, 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 以致吃饭问题显得无足轻重, 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 所以词汇hamburger、sandwich、chips and fried chicken等就应运而生了。

1.4 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让我们知道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 但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就会不一样。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学生。”按照中文的语法, 应说“He is my a student.”但按照英语语法应该说“He is a student of mine.”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在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这对于学习英语语法, 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非常有帮助的。

1.5 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学生本民族的文化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开阔学生的视野, 既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 又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 在与别国文化的比较中, 学生也能加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如基础职业英语Unit II Holiday为例, 文中重点介绍中国的春节, 还要介绍对本国优秀的传统节日进行宣传和介绍。如果只注重介绍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的意义和由来, 就容易使学生盲从。因为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

2 中职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注意语用差异

2.1 称呼

称呼习惯方面, 中西方有很大不同。英美国家常称男士“Mr.”, 女士“Miss.”, 这些称呼应与姓相连。“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相连也不与名相连, 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张校长、林老师”等称呼, 在英美国家除某些特定工作头衔, 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 一般是直呼其名, 显得亲切、自然。如在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 doctor”, “doctor”如果直接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 而应说, “Good morning, teacher (Teacher Lin) ”。

2.2 表示关心

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多大了?”以表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 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 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所以在交际中, 要避免问一些“关心”式的问题, 例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你每月赚多少钱?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 涉及个人隐私, 不宜过问, 否则就是失礼。

2.3 谦虚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常常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小小礼物, 不成敬意”。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不是很好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在教学中, 应教学生听到英美人士的赞扬时, 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2.4 打电话

打电话时,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习惯。例如英语国家人们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电话铃响, 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 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没有打错电话。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一些打电话时的常用语, 如介绍自己时要用“This is…speaking.”而不是“I am…”。问对方是谁应说“Is that…speaking?”而不说“Are you…speaking?”

摘要: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效地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这不仅有利于语言知识的获取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有利于跨国交际能力的培养。

文化导入商务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双向文化导入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分析

大学阶段的教育与中学阶段的教育性质完全不同, 此阶段是国民教育的最高级别, 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此点, 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 相信在此种系统化的教育背景下, 学生才能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外国先进文化, 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但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 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和研究方面, 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 较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延续的仍是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文化推介方面的教育工作。其次,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虽然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增设文化教育课程, 但其文化教育课程仅局限于欧美文化的渗透方面, 忽视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 使得学生并不具有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长此以往,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

为此, 本文认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明确文化双向导入的重要性, 重视双向文化导入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在此种西方文化导入+中国优秀文化输出的教育背景下, 才能够达成中西文化兼容并具、文融互补的教育目的。这样当学生们将来处于东西文化碰撞局面之中时, 才能理性思考与判断, 不出现不知所措及走错误道路的情况, 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原则分析

(一) 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的理解要深入与透彻, 不是指数量相等而是地位平等。具体而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之时, 需先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平等性进行认可, 以平等的文化意识来看待中西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

对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 需以客观、平等的心态来看待, 避免出现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两种不良行为。相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双向文化导入, 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需体现于教学内容和培养能力两大方面。具体而言, 教学内容方面是指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 要对本土文化进行完整而准确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培养方面是指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输入能力的培养, 也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化信息输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适应不同文化的环境和内容进行了解,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要让学生准确、自如运用英语介绍和表达本土文化信息。

(三) 递进性原则

对于任何国家与民族文化而言, 其形成过程都是极为漫长的, 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精神和人文特征, 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与掌握, 所以,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时必须要遵循递进性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 教学之中需做好系统设置文化课程工作, 并要精设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递进性的提高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更好地提升大学英语学习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具体途径分析

想要真正意义上做好大学英语教学的双向文化导入与中国文化传播工作, 就必须要对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进行不断优化, 具体如下:

(一) 系统设置课程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 基本都是依靠选修的形式进行, 其课程设置仅围绕老师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进行, 体现出了极强的分散性特点, 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通过对某院校大学英语文化课程的设置调查发现, 选修课程通常包含大量的英美文化, 如“西方文明史”“圣经名典”“英美短篇小说”等, 而介绍中国文化的选修课程却较为单一, 仅有“中国文化比较”这一门课程。此种教育引导之下, 学生必然会重视英美文化学习, 忽视本土文化学习的情况。为此, 这就需要仅遵循上述所言的平等性原则, 构建平等的课程体系, 增加中国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课程,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豪感, 为中国文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二) 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老师是教学的重要引导者, 其素养如何必然会对双向文化导入效果产生影响, 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之外, 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能力, 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奠基。而想要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就需要老师加强学习, 革新教学方法的同时, 对本土文化相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搜集, 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全面掌握, 用英语精准的介绍中国历史及文化。当然除了做好这点之外, 还需要对当代经济、中国近现代发展等成就的深入了解。另外,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 还需要有革新教学手段的意识, 基于学生的实际运用多种创新教学手段, 保持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树立客观的文化观, 提高将来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 革新中国文化类教材

就我国的大学英语文化教材的市场而言, 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和介绍欧美教材的数量相比而言, 其差距仍十分的显著。并且同一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而言, 其英文翻译差距较大, 这必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并且会让学生的学习处于矛盾状态, 局限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比如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至今的英文译名都没有得到统一, 存在着多译法的情况, 如《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等, 这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广自然是不利的。因此, 高校在实际教学之中, 需要不断革新教材, 具体途径为组织英语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专家, 与国内比较权威的出版机构合作, 有效讨论后增设合理的中国文化类大学英语教材, 使跨文化双向交际得以顺利开展, 为中国文化的更好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四) 完善考试形式

目前我国较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之中, 都是围绕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来学习, 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花费到积累词汇与学习语法方面, 忽视了英语作为载体的作用, 对英语表述的内容不是视而不见, 就是重视度不足。为此, 文化类课程中, 需要完善考试形式, 将填空、选择等类的客观试题比例需缩小, 要增加主观类试题, 如文化类的书评、杂记等, 或者可以尝试融入一些演讲、口头介绍试题, 加强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需要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责任, 既要重视欧美文化输入, 也要强调中国文化输出, 以此来确保大学生们树立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而想要实现此目的, 还需要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的研究, 为我们国家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从以往的过于强调欧美文化输入的教学中走出来, 注重双向文化的导入, 以此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提高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之时, 老师需要坚持平等、双向、递进等原则, 并且要从文化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介、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 提高中国文化传播程度。

关键词:大学英语,双向文化导入,中国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肖玉凌.大学英语教学中阶梯式文化导入模式的应用[J].文学教育 (下) , 2017 (8) :97-99.

文化导入商务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这一要求进一步突显了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把英语文化导入英语语言教学的必要性。而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两大源头之一的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英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为了提高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还是理解欧美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学和哲学, 我们都必须对希腊罗马神话有一定的了解, 它能让我们进一步理解西方民族源远流长、丰富而深刻的人文思想。

1 现代社会的神话元素

现代社会的神话元素可谓俯拾皆是, 无论是科技、工商业还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 无不体现出希腊罗马神话对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 体现了西方人崇尚神灵和英雄的文化心态。

1.1 神话与科技

几千年以来, 人们总喜欢把天空和大地上的物体以及他们周围世界的方方面面与神话故事中的神联系起来。在每个纯净的夜晚, 我们仰望苍穹就能“看到”古代神话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宇宙中有几百个星座和行星都是用神话中人物和怪兽的名字来命名的, 如:武仙座 (Hercules) 、双子座 (Gemini) 、金星 (Venus) 、火星 (Mars) 等等。

1990年10月欧洲空间局和美国宇航局联合发射了尤利西斯太阳观测卫星 (The Ulysses Mission) 。Ulysses即希腊神话中智勇双全的英雄Odysseus。攻陷特洛伊城后, 他不顾海神波塞冬的咒语启航回家, 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 一路上历尽艰难险阻, 但他都以过人的智慧逃过一个又一个劫难。今天把卫星的太空探索使命比作奥德修斯的漫漫历险, 其寓意可谓形象生动。

1.2 神话与工商业

希腊罗马神话的深刻内涵和丰富韵味给人以无限魅力和遐想空间, 使之在现代工商界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成为公司名称和商品品牌的不竭源泉。一方面, 用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名给机构和产品命名、借神话人物形象作为商品标识, 更易加深消费者的印象;另一方面, 这些名字所蕴涵的意义使商标与产品功能在意念上有所联系, 这能勾起消费者的联想, 激起他们的现实购买欲望, 从而达到更好的品牌营销效应。

例如, 叱诧于国际时尚之苑的意大利品牌范思哲 (Versace) , 设计风格强调快乐与性感。它的品牌标志就是蛇发女妖梅杜莎 (Medusa) 。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美丽少女, 因与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 比美而被女神剥夺美貌, 并将其头发变成毒蛇, 成为一头面目狰狞的怪物。梅杜莎是致命诱惑力的化身, 她的美貌迷惑人心, 使见到她的人即刻化为石头。这种美的震慑力正是范思哲品牌的追求, 代表着其华丽性感的风格, 用梅杜莎作为品牌标志无疑在传达品牌主题的同时还能让人产生生动的联想。

耐克 (Nike) 是一个专营体育用品的美国品牌。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企业。1971年公司为改善形象, 决定易名。一位喜爱古希腊文化的职员从古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Nike的身上获得了灵感, 于是提出以Nike (耐克) 作为公司的新名字。Nike是胜利的化身, 她所到之处胜利也紧随而来。耐克公司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靠胜利女神的庇护, 打造出一个著名的公司。同时“胜利女神”也把胜利这种体育精神赋予了耐克产品, 终使耐克这个品牌成为现代商业王国里的一个奇迹。

1.3 神话与大众文化

神话似乎成了雅俗共赏的永恒题材, 诅咒、罪恶、惩罚的故事模式永远为人类所津津乐道, 而现代社会讲故事的最好途径要数电影。2000年Coen兄弟借用3000多年前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归乡与妻儿团聚的构架, 拍摄了一部另类的音乐喜剧电影“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逃狱三王) , 男主角就叫尤利西斯, 电影讲述了他与两位同伴越狱返乡并最终与妻儿团聚的经历。Troy (2004) (特洛伊) 就是改编自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 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 变成一部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有些电影就是表面看来和神话毫不沾边, 如“Braveheart” (1995) (勇敢的心) 和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T h e Patriot” (2000) (爱国者) 以及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动作片都是以困境中的英雄为主角, 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神话故事的模式。

说到希腊神话与音乐的联系, 不能不提到一首由上世纪70年代软摇滚组合之一Seals&Crofts的经典英文名曲Windflowers (风之花) 。这首歌取材于爱神维纳斯的故事。爱神一直爱慕打猎的美少年年阿多尼斯 (Adonis) , 并警告他千万别和猛兽打交道, 然而不听劝告的阿多尼斯终在一次与野兽撕斗的过程中丧命。女神为此悲痛欲绝, 她滴落的泪水和阿多尼斯的鲜血融合, 变成花瓣随风飘散化作了风之花。歌曲中父亲以一过来人的身份, 试图告诉儿子, 美丽诱人的背后往往暗藏着千万种危险:“Windflowers, my father told me not to go near them……and he told me that they carried him away……So take a warning, son.”只有了解了歌曲的背景知识, 才能充分理解歌词的涵义, 在充满沧桑感和梦幻般柔情的民谣歌手的吟诵、演绎中走进一个清新、舒畅而荡埃涤尘的梦境。

2 英语语言中的神话元素

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 其形成与发展必定深受神话的影响。英语语言中的比喻和借用使得英语语言形象生动,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希腊罗马神话。

每个源于希腊神话的词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tantalize和tantalizing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斯 (Tantalus) 。有一次他邀请众神到家吃饭, 为了考察他们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就把儿子杀了熬成一锅肉招待他们。众神觉得坦塔罗斯过于残暴, 就惩罚他站在冥河里, 每当他口渴想要低头喝水时, 水面就会下降, 这样他就喝不到水;而他的头上又是累累硕果, 每当他饿了想要吃果子时, 一阵风又会把果树吹到半空, 这样他也吃不到果子。所以tantalize就引申为逗弄、引诱但是又不让你得到, 其形容词意为“可望不可及的。”Narcissus (纳西斯) 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位美少年, 他拒绝了其他女神的追求, 只因他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他为了拥抱自己的形象溺水而亡。就在他溺水的湖边, 长出了一丛紫蕊白瓣的花, 人们称之为水仙花。这就是Narcissus (水仙花) 和Narcissism (自恋) 的由来。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的故事多数人不会陌生, 他设法窃走天火送给人类。他这种肆无忌惮的违抗行为激怒了宙斯, 宙斯命人用锁链把他缚在一块岩石上, 让一只饥饿的神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 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不在宙斯面前丧失勇气, 坚定地面对苦难。由此, 我们今天才有了promethean (具有反抗精神的) 这个单词。

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还为英语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习语典故。

(1) Beware of Greeks bearing gifts (英语谚语, 意思是你不该相信那些突然对你友善的敌人, 相当于中文“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和“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思) :当年希腊人佯装退去, 假意留下一匹木马作为礼物, 特洛伊人将其带入城中之后, 特洛伊城之围便以一种有创意的方式落下帷幕。此外,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现除了借指计算机病毒外, 还指表面看来无害但实质带有危险或危害的人或物。

(2) Procrustean bed喻指“强求一致的制度或政策”, 与成语“削足适履”颇为相似。传说柏鲁克洛斯德 (Procrustes) 经常拦路抢劫, 并把受害人绑在床榻之上。如果受害人身高超过床榻, 柏鲁克洛斯德就截断其下肢;如果受害人身高短于床榻, 他就抻长其下肢, 使其与床榻齐长。

(3)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进退两难, 腹背受敌) :在意大利和西西里之间某海峡, 一边盘踞着一座巨大的岩石, 即一次可以吞食六名水手的六头妖怪Scylla。另一侧的巨嘴怪兽Charybdis每天三次吞吐海水造成巨大的漩涡。如果你想逃脱Scylla的六张血盆大口, 你就会离Charybdis太近而被卷入漩涡。如果你想避开Charybdis造出的巨大漩涡, 你就会距离Scylla太近而被吃掉。故而, 在英文中出现了这个表示进退两难, 身陷险境的短语, 意思是无论怎样选择都没有好结果。

3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文化内涵

3.1 人性观

希腊神话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其人本精神。无论是神还是英雄, 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希腊神话中的神不像基督教的上帝至高无上无所不能, 也不像中国神话中作为道德偶像般的神灵那样让人顶礼膜拜, 他们是古希腊人民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根据人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神人合一”的神。他们不仅和人同形同性, 还具有同人一样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同时神还兼具人的社会属性, 他们等级森严, 各司其职, 尔虞我诈, 争权夺利。古希腊人并不赋予神明过分的崇高性, 而是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这反映了古希腊人强调人在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人性观可以说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 尤其对日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英雄观

希腊神话除了神的故事外, 还有许多由神与人生下的“英雄”,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阿喀琉斯 (A r c h i l l e s) 、海格立斯 (Hercules) 、伊阿宋 (Jason) 、奥德修斯 (Odesseus) 和俄狄浦斯 (Oedipus) 。他们都是智慧与力量的化身, 一生要经受无数残酷的现实和道德考验才能完成各自的使命。奥德修斯足智多谋, 用木马计率领希腊联军攻破特洛伊城, 在归乡途中以坚强的意志、卓绝的智慧战胜种种恶魔。大力士海格立斯最终以超群的智慧和勇气不畏艰险完成了12项重任, 受到希腊人的崇拜。这些英雄与大自然和命运作不懈抗争, 体现出一种超越人的神化境界。虽然很多时候要忍受挫折与磨难带给他们的痛苦, 但他们与生俱来的无坚不摧的巨人风格和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总能引导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对后来西方甚至世界文学史中的英雄概念影响深远。

3.3 个人价值观

希腊神话中关于英雄的传说, 体现了个体的力量和奋斗精神。这些英雄大多英勇、高尚、正直, 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以阿喀琉斯为例, 虽然神谕他要么默默无闻寿终正寝, 要么战死疆场名垂青史, 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特洛伊战争中建功立业。他对个人荣誉的执着追求高于一切, 当阿伽门农夺走他的女俘, 使他的荣誉受到侵犯时他甚至可以置民族和集体危亡于不顾, 一怒之下毅然退出战争。这些都对后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是西方个人主义理念和价值体系的源泉, 也形成了西方人强调探寻冒险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价值取向, 由此形成了西方人重开创、求进取、大胆冒险的人生观。

4 结语

希腊罗马神话犹如巴尔干半岛上的一眼圣泉滋润着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各个角落。它不仅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更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打开了一扇窗户。要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了解英语文化, 就必须掌握一些希腊罗马神话方面的知识, 这是英语语言的发展规律使然, 也是英语语言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摘要:本文从现代社会出发踏上希腊罗马神话之旅, 探求希腊罗马神话对现代社会各领域、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以及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化,影响,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Guerber, H.A.The Myths of Greeceand Rome[M].Dover Publications, Inc.New York, 1993.

[2] Dr Humphreys, Gillian.Ancient Greecein the English Language[EB/OL].http://www.csb.gov.hk/hkgcsb/ol/news/no14/WP14.pdf.

上一篇:中国奶类饮食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清理亏损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