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2023-09-16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人才培养,其关键在指引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文章从社会实践教育的理念培养、组织实施、运行模式、师资力量等现状入手,研究如何通过参与组织全员化、实践内容课程化、考评机制多元化等途径增强社会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推动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赵欣(1981-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护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南通 22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南通大学共青团工作专项研究重点课题“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tj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化的任务;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学习,并明确了践行和培养的重要战略目标。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当前大力弘扬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一定的规范和主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和指导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高校作为文明薪火的传承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思想引领是人才培育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所在,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所倡导的价值准则,这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使命。

社会实践教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从而实现全面育人效果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正确认知形成及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高校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之间转化、递进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通过社会实践的教育途径加强大学生的“三观”培养,坚定其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政治立场,最终形成其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实践教育推进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也是认识的来源,正是实践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当今,实践育人也是全面落实我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系列重要讲话也多次提出要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知、认同、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教育丰富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形式,拓展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途径。通过实践,在校大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深刻感知并生动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将思想上的认识内化到自觉的具体行动中。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可从不同角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功能。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在具体情境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知与认同;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类实践,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自觉倡导引领良好道德风尚,潜移默化中推进核心价值的转化与提升;专业类实践则通过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深化其专业素养、提高创新意识与思维,以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引导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诚信友善,在生产劳动中勤奋尽责、磨炼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践行和弘扬,是检验核心价值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

二、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整体规划和理念培养欠缺,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性和重视度较弱,核心价值教育的全局意识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起,各高校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改进。然而,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其最终目的是社会实践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和高校各部门从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来全面贯彻落实的教育理念。社会实践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其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保障。无论社会还是高校自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偏见,或将社会实践教育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列为理论教育的“从属”地位,主要交由团委负责,每年象征性地组织一些活动。如果不将社会实践的组织和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服务的实践功能。

2.组织实施和运行模式局限,社会实践教育的灵活性和特色重点不鲜明,核心价值的养成教育针对性不足。教育始于认知与认同,为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与认同,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时,主要以“主题式”模式为主,即响应上级政府和部门号召,围绕社会热点,基本遵循相对固化的流程组织实施,开展政治理论宣讲、社会热点调研、生态文明建设、专业实习见习等形式的具体活动。这类活动主题鲜明,时间、规模和经费都有保证,对核心价值的认知与认同无疑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内化。由于实践主题都是自上而下,运行模式难免千篇一律,实践教育的灵活性较差。在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的空间、实践涵盖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不易凸显教育的重点和特色,在拓展实践范畴和内化道德行为等方面不能因人因团队而异,核心价值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受局限。同时,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组织方式,将大部分资源投在少数实践团队中,这种“精英实践”的做法导致学生参与面不广,实践教育的覆盖面和个性化不足。

3.师资优化和资源整合不够,社会实践教育的协同性和创新性不够,核心价值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不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教育存在于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实习见习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团委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课程的实习见习环节,一般由高校专业理论课教师指导定期开展,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但独立性也很明显,与其他形式实践教育的协同性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绝大部分院校都缺乏合理安排和组织实施,整体流于形式。寒暑假集中的团委社会实践,一般都能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和积极意义,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育人效益都集中呈现区域性、阶段性特征,而且活动进程和安排随意性较大,社会实践教育缺少整体性和延续性。各高校之间、历年各实践团队之间以及同年度各具体项目之间都相对独立,缺少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实践教育整体创新性不佳。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的复杂的教育工作,在指导师资、经费保障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及资源整合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在实践内容设计、实践地点选择和实践行程安排上受到一定限制。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有许多的成功经验,然而仍需对各高校现有的社会实践教育进行扩面、提质、接地的改革与创新,这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扩面:明确社会实践教育的指导思想,扩大教育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实现实践对象全员化、实践类型全方位、实践内容全程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引领社会实践教育的主旋律和发展方向。大学生自身、高校乃至全社会,广义上都是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理应都纳入社会实践教育的参与对象。大学生是实践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应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实践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等研究生,构建优势互补的梯队团队,以实现实践教育真正的全员化。高校是社会实践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推动者,应以学生为本,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实践育人的理念支持和机制保证。社会各级政府和部门是实践教育的支撑和依托,在基地建设、合作教学方面提供社会支持,要积极构建和谐的整体氛围,以发展全员全社会育人的良好局面。

在教育模式方面,要努力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的常态化和多样化,消除传统观念中对社会实践的狭隘理解。充分利用节假日、特殊纪念日等时段,将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互动相结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构建立体全方位的实践模式。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教务和团学等部门的协调管理职能,鼓励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实践团队,搭建研本互动平台,探索和丰富实践教育活动的新形式。在教育内容方面,应将与核心价值教育有关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纳入社会实践教育中,并根据学生所在专业和年级的差异性,构建分层推进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社会实践教育纵贯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2.提质:深化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推进“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实践教育”的过渡与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深入化、具体化,必须推行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落实到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同和内化,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育人的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探索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明确了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各高校努力在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转型道路上探索,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课程化发展,有益于实践教学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同时有益于以课程的形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体现了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实施载体,只有推进课程化建设,以课程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促进社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系统化,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真正的育人效果,实现实践教育的科学、有序、实效。

3.接地:健全社会实践教育的运行保障,全面优化教学、学习和考评的多元化、过程化管理。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运行,首要前提是构建各项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以健全和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保障。教学方面,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化指导教师队伍以推动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广义上,是将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践行核心价值教育所涉及的社会、高校及家庭的相关人员,都纳入实践教育的师资队伍中。狭义上,是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以及实践单位相关人员参与指导和协调。全员化全社会化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机制,可以进一步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其他企业和组织之间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

学习方面,体现社会实践教育的过程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年级、专业特点及其他课程安排,合理选择时段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高校可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或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记载本》等,并指导学生自行记载参与实践教育和相关活动的情况,在毕业前给予相应的实践学习和实践拓展学分。也可进一步完善综合测评体系,将实践拓展情况与学生的评优评奖等工作结合,真正将社会实践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开发。

考评方面,优化多元化考核方式,综合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成绩评定时,既兼顾其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实践强度和服务时间等现实表现,也考查学生实践结束后上交的活动总结、调查报告等相关材料和成果。在课程质量反馈上,综合采用三方评价机制,即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校内专职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课程评价和监控。制定实践项目管理、考核评优及学分认定等相关政策办法。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总结表彰、经验交流及指导教师工作量核定,提升师生双方参与实践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结合实践教育经费保障、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完善落实,共同构建社会实践教育考评管理长效的激励与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超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

[2]李维意,徐兰英.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3]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

[4]李薇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探析[J].高教探索,2014(6).

[5]刘正峰.中外大学核心价值实践教育途径比较[J].江苏高教,2013(3).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能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合理地理解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清化学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利用学科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很受重视,而普通高中相对比较轻视。事实上,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其他科目一样,也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应该说,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中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后,又会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活动。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意义是显著和深远的。那么,如何通过中学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社会实践

在进行学科课程知识教学时,通过创设社会实践的教学情境(图片、音视频素材),引发学生对社会实践中与化学知识相关问题的关注,感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作铺垫。让他们明白,今天学习化学知识,不仅是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主要的是为将来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精神或物质财富做准备。

在具体实施中,除了教学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时,大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外,在其他模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创设的情境问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知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弱与掌握知识多少的关系,关注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弱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让他们牢固树立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理念。

而在课后,我们还借助于书本“实践活动”栏目的要求,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查阅资料、交流探讨等,进一步让他们感知社会实践,形成一些基本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社团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生社团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如今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的学生社团,已经走出学校,走进工矿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包括参观、宣传、模拟操作或实际操作等具体活动。

在“化学社团”活动中,我们曾经让他们直接参与学校操场围栏(铁制)的油漆工作。从初始的除锈,到后续的上防锈漆、装饰漆;从油漆的配制,到后期毛刷的清洗;从刷漆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到对不慎沾有油漆的衣物和皮肤的清洗。都让团队成员去思考其化学原理,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

而面对近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肆虐的雾霾天气,一方面,我们让学生走进社区、医院进行调查,了解因雾霾天气引发的疾病或造成事故事件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借助这些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宣传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再有,我们还组织社团成员赴化肥厂、酒厂等与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化工厂,参观工厂的生产流程,了解生产工艺和技术革新,调查工厂副产品的处理等生产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明白目前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同时感受到社会劳动者的可爱、可敬。

三、兴趣活动中,让学生设计社会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时,我们除了带领小组成员进行一些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验延伸的探究外,我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发小组成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而在这一专题活动中,从形成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的设想开始,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我们要求兴趣小组成员,要认真谋划,精心策划,认真打造。拿出切合实际、可操作的方案,再与“化学社团”合作,进行实施。一方面,拓展了兴趣小组成员兴趣的广度,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能力,更主要是让他们的兴趣活动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整合,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感悟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经过程。因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才能感知到学校与社会的差别,才能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才能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爱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才能学会尊重劳动者,也才能明白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认真刻苦地学习。

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节假日、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社团活动时间等。积极开展与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针对现在广泛使用的电动车、手机所造成的废弃电池的回收和处理等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并设想出解决问题策略。然后,通过评比,评选出优秀的团队、个人予以表彰。这样不仅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会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进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当然,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社会实践能力的时候,我们还要不断提醒他们,在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时,既要勇于创新开拓,也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立足于眼前,更要着眼于长远。这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有意义,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一、调查现状

1.教师问题

在农村小学,教师的一部分是由70年代的民办教师直接转为的公办教师,一部分则是由近几年来代课老师通过考试转来的公办教师,他们支撑起了农村的教育。但这些老师年纪偏大的较多,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体制落伍,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因为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形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许多教师仍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保守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模式。年轻的或是骨干的老师都不愿留在这样一个地处偏僻,卫生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的地方,这也导致了农村小学优秀教师外流严重,这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各种落伍的教学体制,不单不能顺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还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耗损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农村家长为生计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非常严重。把本当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权力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那些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照当,那无疑也加重了教师的许多负担。

2.教学问题

在这些边远的山区农村小学里,虽然素质教育也提出有好些年了,但在如今農村小学的课堂却一如既往。也许是受教育目标的错位,受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有些老师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育人的独一方针,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权衡教师教学程度的唯一标准。其实这也是难怪有些老师会这样,因为有关的主管部门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唯一依据,加上老师的考核制度的实行,这种“应试教育”将会在农村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学校早已征订了英语教材,要求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但是许多农村小学的英语课程一直没有开设,那些教材只当是一堆废纸。我还发现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落后甚至缺乏,造成许多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学生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3.学生问题

由于父母的长期在外打工,这些留守儿童形成了生活上缺乏照应,行为上缺乏管教,学习上缺乏辅导的“三缺状态”。家长都是采用“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孩子,这无疑使得这些孩子极易养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正是由于这种物质的享受,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上进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监护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一般不会对孩子的行为有太大的关注。孩子的家庭辅导基本上等于零,这样更加导致他们知识面的狭窄,获取知识途径的单一。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这一群体普遍产生了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学业隐忧增多,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等诸多问题。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和责任最终将会或多或少地转嫁给学校,最终致使农村教师的责任加大,农村小学的教育加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更加难以开展了。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状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据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的不足之处。根据目前教育的现状,教育的成长也不能仅仅成为一句空洞的标语,其问题的处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经之路。不然,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部分,丢掉了基础教育的根本,也就谈不上什么公平接受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完全改变农村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调整农村基础教育的亏弱环节,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根本教育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要使学生有好的学习氛围,我认为必须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条件:以教育投入为主,具体结合本地农村的教育实际,出台多项政策,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大教学仪器设备,以硬件促软件,用现代化的设备引领教师观念的变化,还要多组织教师多进修及培训,以改善农村教师的现状,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只有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农村的教育,也仅有这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们也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融入到和城市孩子一样更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扶植

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有力地发展农村孩子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人才的需要。由于农村儿童的留守现象逐年增加,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怀、激励和帮助。老师应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过程与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用一颗爱心推动他们学习,成为他们追求梦想的动力,激励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不能让学生不学无术,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联系生活现实和出产实践,并自觉地抵触以考试为焦点和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体制。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我们还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办学条件。

三、结论

这次的社会实践使我收获颇丰,看到了农村教育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体会到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条件,是农村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主要关键。只要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渐提高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价值

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求对高校学生开展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加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以及实际行动以起到指导高校学生行为的实践精神以及内在素质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学生重视生活实践,树立高校学生社会价值观以及理想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然而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育人边缘化,分析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简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是根据大思政改革理念提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而大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学融入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1]。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训实践以及校外社会实践三方面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其中思政理论课和校内实训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实施显性和隐性教育以达到育人目的,而校外社会实践是在学校和社会双重主导下,由学校带队教师指导,以实践教学为手段,对学生主体开展实践育人教育[2]。这种教育模式构建主要是为高校学生能将理论教学有效运用于社会实践,同时树立高校学生社会价值观以及理想目标,以使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重要人才。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体现

(一)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很多表现形式,包括校内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校内实训实践资源以及校外大量社会实践资源,如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类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很多高校未整合实践教育资源而造成实践教育资源浪费。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训实践以及校外社会实践相融合的理念为指导,提高高校学生思政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是指能够影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大思政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环境是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两者相结合,其中校内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制度环境与行为环境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家庭、校园周边环境,媒介、网络虚拟环境等。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联合形成复杂又动态的系统环境,从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3]。

(三)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

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以高校学生为发展中心的前提下,积极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育人功能,从而拓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空间和时间,实现教育多元化以及教育社会化,从而丰富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三、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脱离高校学生的主体

很多高校灌输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实际上,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关心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视为对学生日常行为或者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从而脱离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降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强而实践少

很多高校思政教育都是理论强而实践少。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只是把大学生召集起来,然后灌输思政教育知识,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而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的学生根本很难集中注意力倾听思政教育,从而使思政教育实际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此外,很多高校学生能理解某些思政概念和定义,然而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上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中。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强而实践少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接受和思考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从而难以有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

(三)高校思政教育未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每个高校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高校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才能有兴趣将思政理论教育运用于社会实践,然而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忽视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阻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抵触思政教育,甚至诱发学生心理疾病,以采取极端的手段发泄自身发展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愤恨。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血刃案等。高校思政教育未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从而不能有效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一)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人为本,结合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要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目,坚持以人为本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制定指导方向,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思政教育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诉求,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既要强调社会价值,也要重视学生自身价值的满足,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制定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还不完善,要能有效的实施高校思政教育,就需要先明确思政教育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应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教育理念,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心理世界。高校思政教育根据明确的思政教育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进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性强而实践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能激发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因此,高校要改善思政教育方法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应多增加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过程,并积极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例如,强调学生的团结互助,传统灌输式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若在实践拓展训练的某些环节中学生能亲自体验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果。

五、结束语

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目标、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价值观的有用人才。我国现当今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有效的策略进而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实施。

——————————

参考文献:

〔1〕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06-110.

〔2〕杨秀云,钟佩君.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理念新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04-107.

〔3〕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2):10-14.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暑期 实践 社会 德育

College Studnets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Model Innovation in Summer

MENG Xiangping

(Guangdo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Key words college; summer; practice; society; moral education

0 引言

大學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积极的与社会接触,了解并最终融入社会的良好形式,是树立、提升服务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吸收新的知识,从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1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组织工作存在盲区

当前,学校把社会实践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文艺表演、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组织这类活动的时候还带较强的政治任务色彩,导致学生不积极参与,甚至有时还是被迫参加的。比如:各学院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严格重视安全,加强联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与组队和分散开展活动的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健全保障措施。各学院团委要及时与校团委联系,及时上报个人分散社会实践进展情况,开学后将本学院的社会实践总结报校团委。学校组织工作的凌乱必然造成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的漏洞,导致这类活动实质上没有很好地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与择业就业、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没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2 专业指导力度不够

1.2.1 学校重视不够

尽管教育部门制定了很多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要求和规范,很多高校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但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严重影响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进行,其最直接后果是重形式、轻效果。

1.2.2 缺乏专业的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指导

从每年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寒暑假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力军是各高校的在校优秀生和学生党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另外,部分高校老师也没有从根本上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加以重视,他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他们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学,从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专业的老师指导。

1.3 实践体系亟需完善

1.3.1 一是协调机制不顺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依托,以社会为平台,以实现服务社会和增强才干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但在实际中,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间由于缺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漏洞的出现,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对问题进行有效灵活的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最终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效顺利开展的严重障碍。

1.3.2 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一些高校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安排和评价体系之中,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档案,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参与者的现实表现、取得的实践成果等都没有在评比三好学生、表彰先进集体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体现出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有的高校只注重宣传发动,但缺乏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和后期总结影响了社会实践作用的发挥。

2 大学生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高校组织大学生暑假参加社會实践,直接关系到能否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提交实效”的有关精神,以及能否有效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内容,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本文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石化学子帮好人万里行——2012卓越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活动”为案例,分析其社会实践组织工作。

2.1 活动概况

2012年5月19日,在中国好人网成立4周年庆典大会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宣布将中国好人网建设成为大学生校外德育基地,并且为中国好人网授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德育基地”牌。这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好人网合作的首个项目,该校于近期正式启动了“石化学子帮好人万里行——2012卓越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活动”。

2.2 组织工作架构

(1)领导管理机构。成立了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刘仲仁、副校长韩占生任正副领导组长,校办、教务处等处室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管理机构。

(2)教务处拨出专款设立专项,从资金上大力支持。

(3)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配合。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部长、团委、思政中心联合发文,制定了学生活动参与证明放入学生档案,学生参与情况纳入评优、入党、就业、助困等学生评价体系等规定,并为所有参与学生购买了保险,还制定了学生活动经费报销标准,统一定做了志愿者服装。

(4)专业指导和讲解。从先后召开了项目情况说明会和志愿者培训会,该校思政教育中心主任陈运辉等老师两次亲自上台讲解,并耐心回答了学生的提问。承办单位机械工程学院还精心制作了涵盖通讯录、安全注意事项、写作模版、宜携带物品等内容的活动手册。

(5)实践成果。该校上下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得到了有关学生的积极反应。尽管临近期末,通知发出后同学们踊跃报名,甚至有的学生为此辞退了已找好的兼职、放弃了家人安排好的旅游计划,最终经过选拔和考查,胡斌、湛小翠等来自南方相关省份的38位同学成为“帮好人万里行”志愿者,赴湖南、贵州等9个省份开展志愿服务。

3 大学生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式创新方法

假期社会实践工作不仅仅是大学生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优秀平台,也是团总支开展团学工作,深化团的职能建设,树立团的形象的重要平台。通过创新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可以使一大批同学用自己的经历教育自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优秀学生。

3.1 推进“三化一体”建设

3.1.1 “机制化”保障

(1)思想上加强重视。校领导必须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实践队队长及队员的培训,从中评选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给予表彰,鼓励各实践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联系专业,并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各小队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和总结。(2)充分准备,完善政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进一步注意活动形式和载体的多样性,力求让广大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同时,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从组织指导到考核认定等方面的一套适应活动开展的量化体系。但要使各项制度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许多配套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3.1.2 “项目化”运作

(1)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实效性。项目必须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要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既可以是社会服务类项目、社会调研类项目,也可以是素质拓展类项目。鼓励将各种类型的实践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2)调查研究,按需组队。在组队参与社会实践之前,院领导要求今年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另一方面加强与实践合作单位的联系,进一步确保实践活动的具体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1.3 “基地化”建设

在大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大力发掘和整合这类资源,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地社区街道、挂钩县市联系起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和巩固好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展,在各实践小分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与各实践接收地方和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同学们在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在实践结束后,与各实践接收单位通气,及时了解同学们的表现,以便在总结表彰时增强针对性。在实践过程中也应当加强与分团委、宣传部门、媒体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院地合作、及时沟通,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极大方便,以便确保了实践成果。

3.2 实现“三个转变”

3.2.1 实践形式转变

(1)大力宣传,激发热情。学生会负责同学在我院领导的要求下对本次暑假社会实践进行大力的宣传,鼓励各班级、各团支部、各学生会部门积极参与,鼓励各实践小队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勇于创新。通过设立项目,使得各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的活动更加具体务实。(2)深入基层,扩大范围。实践需更加务实、深入,深入基层的程度也需不断提高,不仅关注周围社区,还可深入到周边县、乡,展开深层调研和服务,保证社会实践充分接触社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中可锻炼队员们高度的积极性和团结一致、不怕吃苦的精神。

3.2.2 运行模式转变

要求各实践小队由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担任队长,以确保各实践活动项目的学术性和安全系数。此外,在出发前,团总支要专门召集所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37页)学组织培训会,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同学们对于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保证活动质量。

3.2.3 实践成果转变

联系专业,提高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注重与专业相结合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内容及就业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为追求短期效益而做表面文章,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与国家政策及社会影响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坤.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4):43.

[2] 安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师资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世纪桥,2009(7):95-96.

[3] 何思妤.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刍议[J].新西部,2010(2):113.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大学生是全社会的资源,就好像他们是你家、我家、他家的孩子,社会各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从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会判断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缺陷来看,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有益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 实践 社会 高校

08年7月,媒体报道了某地几所高校数百名大学生参加暑假工被骗滞留广东、露宿街头的事件。虽然经过两地警方和学生所在高校的共同努力,被骗学生全都进行了妥善安置,但是这次“暑假工事件”却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大学生到底怎么了?从采访中可以看到,“交了很多好朋友”、“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之类的想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经济利益的需求,相反,学生们“看得很开”,他们似乎将这种受骗打工的经历当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从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会判断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完善的缺陷来看,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大学生步入社会有益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 党和政府,特别是高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材,通过实践服务社会。

一、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存在的不足。

自从1993年有了青年志愿者式的社会实践以来,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形式是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为“三山”等老少边穷地区做知识扶贫,捐图书,有时给农民开展一些讲座等。但是,这些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2、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纳入完全的教学计划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3、组织层面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考虑。

4、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新形势。

1、实践对象的要求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开展实践活动主要以服务农民为主,他们的期望值相对较低。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更加灵通,对实践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我们社会实践活动能提供更多的能促进当地生产、生活发展所需的服务项目。

2、实践的覆盖面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偏远农村为主,如今随着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其覆盖面已波及到了农村、街道、社区、企业等多个层面。

3、实践主体的心态发生了新变化。以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以义务奉献为出发点,报着去支援、帮扶、救济服务对象的想法开展活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如今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培养社会竞争力、寻找就业机会等,从而变得更加主动、积极、用心。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尝试逐步把社会实践纳人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并把社会实践内容直接纳入教学计划中,统筹安排,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和规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学习教学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统一,形成规范,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做好基地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完善机制,需要加强基地建设,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高校需要通过共建社会实践的载体——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长期的阵地依托。

(三)针对社会需要开展实践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从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服务。高校在组织开展组队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循“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每一个实践团队在组团之前派人对拟开展的活动地区或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摸清实际需求,推出“订单式”服务,确立服务项目。前期工作做得越细、调查研究搞得越深,对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把握得越深,实践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就越明显。服务越具体、越直接、越深人、越扎实,活动就越受欢迎,越能坚持长久,青年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就越显著。

(四)坚持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学校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特长,注意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情况,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类别的方式,开出实践菜单,满足青年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如研究生,要努力提升服务层次,增强活动成效,更多的是以开展科学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和政治优势,提高服务层次,切实为地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建立科学完整的活动考核评价体系

重视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需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建立合理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活动结束以后,高校可以考虑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应该作为学生评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推优”的重要条件。可以考虑采取实践活动学分制、发放社会实践合格证书、注重社会评价、回收评比实践报告等形式,切实推进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可以考虑对参与指导实践活动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与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落实,形成制度。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的氛围,扩大实践成果的辐射效应,树立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风气。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推动地方发展的重大意义。

1、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基层思想的解放。青年,永远是思想最解放、观念最活跃、热情最高涨的群体。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潮中,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引领这股最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爆发力的力量深入到基层,可以极为有力的推进基层政府和群众思想解放,从而为全社会的思想解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学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可以很好的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从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地方文化的繁荣。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好的人文、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将繁荣的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群众文化相结合,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高校一家的责任。大学生是全社会的资源,就好像他们是你家、我家、他家的孩子,社会各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只有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上一篇:全国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