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3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和方式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对他们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是非常不利的.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教师应革新教学思路,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意识,采取简单易懂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给予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适当地放手,还学生以自由,让学生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引 言

小学低段的数学大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密切,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借助生活案例来讲解,这样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而且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解,没有关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无法进行自主管理,因此多是采取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几乎成了“一言堂”,教师全权管理学生.这实质上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之中.在此就需要教师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管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感受班集体的温暖与团结.

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而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师则很难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在创新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数学知识发散性的特点,创设出开放、民主的环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例如,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以及建立了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设定的,为之后复杂的几何图形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会动的图片,引申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指导学生用两根手指来演示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主创新,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来画出不同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奇妙之处,促使他们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小学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受到了教师的表扬之后,他们的学习劲头会比之前更大.由此可以得出,创设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

二、课堂设置质疑、发问的环节,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意识,所以提问式教学也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观念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不光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疑问,与教师进行直接交流.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趁热打铁、拨开迷雾,所提升的不仅是学习效率,也能够让学生变得开朗,在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这才是教育之本.质疑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在低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使得整个课堂处于质疑、解疑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包含两部分: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用退位减法和之前所学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从而充分掌握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进位加法的知识,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店主有15个气球,被买走了9个,还剩下几个?学生能根据图示得出答案,教师为学生出示几个减法算式,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商量计算方法,并提示学生联系进位加法的知识来计算.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各自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可能会出现:10减9等于1,1加5等于6;15减5等于10,10减4等于6,同时提醒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让课堂处于辩论的氛围中,而对于学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给予表扬并进一步提问:“哪种算法最简便呢?”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問题,加深他们对这节内容的理解.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生活化情境的运用,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这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促使他们将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巩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譬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换算.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说一下储蓄罐的作用是什么,接着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引申出人民币的概念,引导学生说出认识的人民币都有哪些,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有1毛、1块、5毛、5块、100块等,教师提示学生几毛、几块又叫几角、几元,之后带领学生认识各个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认识人民币的途径,并组织他们向同桌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同桌之间一个认一个想,看谁认识得最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探究活动,这种方式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各人民币的用途,使学生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进而引导他们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并不断拓展新的形式,但不能过于依赖,以至于忘记了原本的教学要求.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这种生活化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利用其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但更应该清楚的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只是让学生的注意力投注到课堂,而是要投入教学内容本身,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个“度”,用有效且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多角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施,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基于当前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改也随之不断发展,教学游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为新课改的进一步發展提供了根本推动力.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代化多媒体设施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被教师所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设施,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多样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换为生动、形象的内容.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有关角的教学时,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图形大小不一样,但是角的度数一致的两个角.教师不明确告诉学生两个角的度数,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两个图形中的角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第一个图形的角大于第二个图形的角,还是第二个图形的角大于第一个图形的角,或者是两个图形的角一样大.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分享自己看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聆听,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学生分享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图片进行移动,使图片重合,通过重合的图片,学生看到两个图形的角度大小是一样的.接着教师再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对角的分类进行认识,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使角度发生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知识.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提升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筛选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处在创新的学习氛围中,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从数学的学习中获得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以此来提高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立谦.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9):102-103.

[2]张郁,娄群.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高年段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155.

[3]王二艳.走进课堂 走近学生:农村小学数学低段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点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106.

[4]曹俊杰.巧用数学游戏,精制数学课堂“大餐”:小学数学游戏教学设计模式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0(7):69-71.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时常会听到来自不同科任教师对课堂纪律不好的抱怨:“这堂课的纪律十分糟糕”,“某某同学上课不认真”。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一边带着歉意请老师多包涵,一边找来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当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多,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新时期课程理念改革的背景下,课堂纪律不好的因素或许并不只来自于学生这一单一的方面,我们教师对“课堂管理”这一概念的认识或许也有需要深入的地方。

所谓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能。现代教学理论中把教学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社会活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学习行为的激发着、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良好学习条件的提供者,需要熟练地运用交往的手段与艺术。课堂管理并不仅仅只是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行为的产生,它还包括教师为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组织技术。

因此,要实现课堂的优化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课堂学习管理不是靠简单的监督和控制可以达到目的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虽然教师在建立有效的、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保证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而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形成良好的品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学生行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会增多,问题行为就会减少。为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建立教室常规

教室常规是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例如,上课铃响后,学生必须准备好相关书本,安静坐在座位上准备上课;没有老师允许不能离开课堂等。教室常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危机行为有预防的作用。

二、明确影响课管堂理的因素

(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民主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教师就能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敢于发表意见、敢于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课堂学习气氛相应就会活跃、积极一些。反之,专制的方式会形成紧张、冷淡的关系,教师容易将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带入课堂。

(二) 学生的固有期望

固有期望是人们对某一种职业的人,在行为表现方面的期望。例如,社会一般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一切行为就应该符合比较高的道德标准,这就是人们对教师行为的一种固有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有一种固有的期待,他们希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管理,而这种期望自然对课堂学习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的不同时期,对教师有不同的固有期望。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及优化的课堂管理和学习,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并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与学生期望相一致。

(三) 教师的行为方式

教师的行为方式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就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而言,表现出的是习惯性做法和对其他教师的效仿。如果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进行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特征:

1、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具有强制性因素

这种强制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敬重感的教师地位,使学生敬畏感的奖惩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压力的考试、考查等。它来源于教师职务的影响力、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利以及成人世界管理少年儿童的一种法定资格。这种强制性因素产生的威慑力,对纪律和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尤为重要。但是,这种权利的使用必须有一个度,否则就会使学生走向反叛,反而达不到优化课堂管理的目的。

2、教师课堂管理具有亲和力因素

这种亲和力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向往感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的教师人格;使学生产生敬佩感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产生新近感的教师情感。它来源于教师本身具有的属于个人的专业影响力。是实现课堂优化管理的根本性因素。靠教师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自愿去努力,心甘情愿的服从老师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每一个“师范”出身的教师都不应该忘记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每一个教师都从学识和人格上成为学生的双重榜样和,那么课堂管理中或许就不会再出现那么多阻碍学习的因素。

3、 教师课堂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因素

这种可操作性因素包括教師对学生课堂活动作出判断的实践经验,实施变化的教育机智,以及高超的把握课堂技能。它和一个教师的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又不与从教长短成正比。教师只要善于思考、总结和学习就有可能提高自己的课堂可操作性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和解决课堂突发事件,实现更大的课堂管理效益。

(四)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整个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属于一种情感氛围。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极大地感染整个群体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交流和互动的兴趣,反过来又促成更好的课堂气氛。而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教师,无疑是创造课堂气氛,改进教室情绪的主要影响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1、 善于接纳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和意见。

2、 善与用赞赏和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

3、 善于发问,引起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4、 善于处理课堂上学生中积极力量(增进学生学习的行为)、中性力量(不增进与不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消极力量(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三种力量的关系。

综合来看,影响一个教师课堂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单纯来源于学生或是教师。课堂优化管理的实现必然依靠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断深化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和反思。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从教师的视角分析当代高职學生素质现状及造成教师对高职学生产生“素质较差”认知的原因,提出高职院校保障教师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措施:建立数据集散中心、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素质 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徐承萍(1980- ),女,安徽南陵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009)

高职学生因其特定学习阶段(如高中学习阶段)的学习困难、失利、兴趣、爱好或者其他原因,选择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会因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学习环境、同伴群体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其素质状况和本科大学生有所差异。根据媒体调查,某高职学院2005年开始招生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教师反映其与同期入学的初中起点五年制大学学生相比,综合素质更好些。但好景不长,教师对高中起点高职学生的支持声音不再,批驳声音见涨。在2011年教师座谈会上,与会教师普遍认为2011级入学新生似乎较2010级学生更加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不与老师互动,作业抄袭,应付考试,学习方式机械,学习动力不足等。在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访谈调查中,也能听到类似的高职学生素质变差的评价及上述类似的行为表现的描述。为什么部分教师会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似乎越来越差?

一、教师对高职学生产生“素质较差”认知的原因分析

第一,当代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客观存在生活习惯、人生价值观、自信心、学习能力、道德水平、行为控制等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在特定的教学班级,特定的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影响了整个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特定学生的不良行为经常发生或者某位教师经常能够遇到这类行为,就可能导致教师产生高职学生“素质不高”的认知。这可能成为误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此而言,不排除教师的认知存在偏颇,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即因为个别高职学生的特定行为造成教师对其所在群体——所有高职学生的总体认知、总体评价有失公允。

第二,部分高职学生因其所学专业不能发挥个人优势能力,与其兴趣爱好不统一,导致其不能胜任其专业学习或者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学习动漫设计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空间感视觉艺术能力,也要有对动漫艺术的热爱,没有兴趣,不理解受众心理,也不利于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如此,在没有获得有效的学习指导和专业调整情况下,不能胜任其专业学习或者没有学习兴趣的高职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倦怠乃至厌学。

第三,教师、学生之间的代际文化差距。即便是高职院校的新进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也在6~7岁,由于年龄、学历、社会阅历、文化关注点等方面差异,师生之间存在代际文化差距。特别是受信息化社会影响,大学学术生活和非学术生活之间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学生自我评价趋向多元、积极,对教师、课堂的权威感的认知在下降,如上述调查中所言,部分学生学习不勤奋,但对问题理解速度较快,对社会关注度提高,信息来源多样化,并不觉得学习吃力和困难。就教师而言,一般会认为学生应全力投入学习之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为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非学术活动(诸如过多的社团活动、娱乐活动、上网冲浪等)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学习。既然师生之间存在认知差距,那么,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外不花时间学习的学生不务正业,认为其不如自己当年上大学时学习认真、与其师姐师兄相比素质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根据高职学生素质状况实施因材施教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合理评价当前高职学生及其素质特点。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教师应消除偏见,不可厚此薄彼。正确认识、合理评价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具体分析特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素质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针对特定的高职专业班级因材施教,高职教师必须首先认真“备学生”。“备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和习惯,也就是本文所说的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备学生”是为开展教学做准备,在一门课程开始之前要研究学生,在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之前要了解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应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其次,正确认识、合理评价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还应考虑学生未来的可能发展空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创造性的教学方案。维果茨基提出个体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必须以个体一定的成熟水平作为基础,但是教学要推动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明天。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因此,教学设计应基于现有水平,着力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应成为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挑战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距离。

第二,因材施教要求施教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专业学科知识。作为高职教师,做到对高职学生因材施教,还应具备公正、平等、开放的态度,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所谓公正、平等、开放的态度,倾向于教师的态度,对每个学生不偏不倚,能够坦诚接受来自学生、家长、同事、社会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愿意并能够平等与学生交流。所谓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包括教师能够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能够及时关注行业、专业发展动态,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具有根据专业设置适时进行授课专业调整、自我转型的学习能力,能够多渠道收集学生的信息并能够深刻分析,合理解释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立足于教师积极的态度和卓越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既能够实时关注教育领域和专业领域的信息更新,关注关心学生,也要勇于选择合适的机会、新颖的形式把新理念和新精神传递给学生。总之,教师及时提升自身修养、扩大视野,便更容易理解学生的行为并合理评价他们。

第三,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结合高职专业特点与学生素质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结合高职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组织首先要考虑其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同时,还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是高职院校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实现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全过程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基本参考依据。教师应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论证、制(修)订、学习及研讨;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合理选用主要教材、辅助讲义、教学参考书等;应该关注专业或行业发展动态,实时补充更新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素质特点,教学内容组织还要考虑其范围、深度与结构,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和有生活情趣、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受社会分工、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多样,人才培养规格相对多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方面有更多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四,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结合高职专业特点与学生素质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案和手段。一般认为高职教育学生能力培养包括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等。对于专业特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诸多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对于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师模范作用的发挥及实验实训场所仿真文化建设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要超越课堂教学,拓展开发各类活动课程。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力结构和能力发展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一堂高职实践教学课中,教师选择哪种教学方式或手段应考虑该班级学生能力特点,这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备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之一。另外,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通过哪种方式去理解和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高职院校保障教师开展因材施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第一,建立包括学术与学生管理在内的各类数据集散中心,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方案设计、实施与调整、效果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如前文所述,因材施教,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现状,且结合高职专业特点。高职院校具有学制短,学生流转快,生源基础多元,课程数量、门类多,课程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对于教师而言,更够及时、准确、便捷地获取各类有关学生、专业、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基础数据和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数据极其必要,是能够持续、全面开展因材施教的基本保障。“数据集散中心”的形态、职能、工作方法等可以参考国内外有关高校“院校研究”的研究成果和案例。

第二,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确保教师合理选择并能选择到合理的教学内容,确保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符合社会、行业、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涉及办学理念、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等学院层面推进的工作,教师应积极投身其中,参与调研、论证、在确定的指导思想之下参与文件编写等具体工作,但教师的视野和拥有的资源有限,需要校方宏观把握、积极推进并深化各项改革工作。高职教师因材施教,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基于学生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完成计划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術和能力,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并关注其未来持续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更新体系,确保教师合理选择并能选择到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保障。

第三,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教师开展因材施教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方案设计之初及后续发展可能会突破学校传统、单一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教学管理要求,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需要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这意味着,教师推进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及其教育管理者必须能够提前或随时提供更为灵活的、适应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四,针对性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师生共同促进因材施教预期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积极品质是由一系列积极特征组成的,是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德。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根据李自维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积极品质的重要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是深刻的。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致力于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从而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品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因材施教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春,罗敏.信息化时代与大学生发展[J].教育研究,2002(2).

[2]赫欣瑶.高职学生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 [J].职业,2011(9).

[3]李自维,张维贵.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6).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不太令人满意,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面对命题作文时, 或者无所适从、难于下笔, 或者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因此即使绞尽脑汁凑够要求的字数或者“洋洋洒洒”几万言, 也得不到老师的好评。于是好多学生开始对作文失去兴趣, 进而懒于练习, 结果又导致作文水平提不上去、写不好, 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多数孩子“难下笔, 愁作文”。分析这种局面, 可能要归因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经历等因素的制约, 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孩子的表达、思维、感情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于城市孩子, 具有特殊性。

其一, 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于城市的孩子。简单讲, 农村孩子生活在一个既要兼顾课业又要兼顾农活的双重环境下。农村孩子农闲时间正常上课, 农忙时间要回家帮父母干农活, 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承担了更多的课外责任。

其二, 农村的小学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源陈旧、稀少, 不能够为孩子的表达、写作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任教的小学, 在全乡中还是比较好的学校, 但教学资源仍然捉襟见肘, 图书馆的图书大多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前的旧书, 每年更新的数量很少。因此, 不能充分提供延伸学生阅读的资源。

其三, 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贫乏。限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层次, 农村孩子没有网吧可资冲浪、了解时讯、表达见解, 没有影院可去观摩大片、开阔视野, 没有音乐馆可予欣赏名曲、陶冶情操, 也没有少年宫可供沟通交流、充实思想……农村孩子所能够度过课余生活的地方就是家和野外。因而, 农村孩子的感情生活缺少五彩斑斓的色彩。

以上因素都是客观的, 与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改变, 但是我们孩子的写作和表达水平必须想方设法予以提高。笔者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 逐渐摸索出一条改变农村孩子“难下笔, 愁写作”, 提高表达和写作水平的方法, 即“三个课堂”的教学理念。

2 充实第一课堂, 启发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只有创新才能够促进我们社会一波紧似一波的发展, 也才能保证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就要有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从孩子做起是必要的,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尝试性的引导孩子创新性的思维,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买椟还珠》一文时, 课尾提问学生:“这则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在选择的时候不能取末舍本”, 这种回答是正确的, 也是这则寓言原本要传递给大家的认识。笔者进一步提问:“如果你作为商品的生产者, 会从中得出什么启示?”学生就会认识到:要想产品有好的销路, 除了质量好以外, 还要有精美的包装,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顾客。再进一步提问:“如果你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又会从中得出什么启示呢?”学生会恍然大悟:在买东西的时候, 不能仅仅被商品的包装蒙蔽, 更要注重商品的质量。

3 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观察能力

一切思想和感情均来源于生活, 智者说:语言和文字是最枯燥的文学, 是人们标记生活和感情的简单符号。生活才是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的大作文。大自然是上天赐予的最优美的资源, 一山一树一花草, 个个含情, 物物有灵, 它们是上帝书写的最美的画卷和最多彩的文章。笔者把课外的生活和生活之外的自然作为第二课堂, 鼓励孩子们挖掘生活和自然中的要素, 写出生动优美的文章。

比如, 在布置命题作文“勤劳的妈妈”时, 笔者是这么安排的:三天的时间用来观察母亲生活和劳动的场景;一天的时间去体验 (仅仅是尝试) 母亲做过的几件事情;思考并回味母亲现实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和相应的责任;最后成文。

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还表现在, 在课堂教学之后鼓励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我规定学生至少保证每周一篇日记, 而且要拒绝流水账, 每周会抽出五篇日记供大家讨论。当时实行的时候, 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正顺应了孩子们愁写日记的心态, 减少了日记的量, 写作水平肯定不会提高。而现实情况是, 大多数孩子每周都能够上交三篇以上的日记, 而且水平都在一点点进步。

4 利用第三课堂, 提高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

笔者最不赞同“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 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烦或者使学生成为“书呆子”,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懒于思考缺少主动, 这些都是违背教育初衷的。近3 0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把学生当大人对待,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就某个问题或某个同学日记 (作文) 中的场景或词句进行讨论, 这种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参与兴趣和表达能力。简而言之, 就是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地想和积极地说”。

比如, 一个学生的日记写早上和爸爸一起去地里除草, 看到路边草叶上露水往下滴, 他写道“原来草儿也和我一样, 打瞌睡的时候也会流口水”。于是我便给学生留出1 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草儿是不是在流口水”?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 甚至出现了一些超出我想象的句子:我昨夜洗脚的时候溅出的水珠, 弄湿了草儿;草儿在哭泣, 是谁伤害了它;它因为想妈妈而哭泣, 妈妈把它播撒, 但却不能抚育它长大。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三个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课文、书写作文能力, 还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思考和勇敢表达, 裨益立现, 对笔者而言也是不小的收获。如果能将其形成习惯, 相信我的学生在日后继续进步的过程中, 能够很自信的融入到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存在具有特殊性, 农村小学生的写作面临着“难下笔、愁作文”的普遍现象, 作文水平普遍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性的利用“三个课堂”的教学方式,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写作和思考能力, 并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积极思考、主动表达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农村教学,小学作文,三个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玉鸿.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是什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10.

[2] 都玉华.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A].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D].2007, 4.

[3] 张斌.同路而行——农村小学参与式教学行动研究[A].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

[4] 钟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探索创新发展, 2000.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情况分析

通过参加校本教研、校外专家课堂演示案例和讲座、对本校师生问卷调查、以及日常与本县不同中学同行闲谈,发现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有如下现状:

1、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性,有参加交流互动的愿望。

2、语文课堂上,学生比较喜欢问答式的互动。

3、教师设计的互动方式与学生的互动兴趣成反比。学生感兴趣的,教师用得少;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师用得多。

4、学生要求互动讨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深度要适中。

5、学生要求展示互动的方式要多样化,展示的工具要形象化。

6、学生喜欢乐中学和学中乐。他们希望有游戏互动,在游戏互动中开发智力。喜欢智力游戏互动的学生占44%。

7、学生希望自己的能力,通过竞赛得到体现,而不愿意通过口语评价认可。因为学生来自农村,接触世面少,阅读课外书少,词语贫乏,口语交际能力滞后,怕出错。

8、每节课的信息量要适度。调查统计中,55%的学生认为一节课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在6—12个范围较好。

二、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基本问题

1、农村中学生因环境问题,长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课堂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创新精神。

2、交流互动的方式和讨论的问题与学生的兴趣距离较远,有待调整。

3、词汇贫乏,怕说错,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师生交流互动的障碍之一,语言词汇的教学有待加强。

4、学生希望问答、讨论、讲解的综合互动要能有效的帮助掌握知识和技能。

5、部分学生追求乐中学和学中乐,没有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

6、展示互动缺乏多样化,展示工具缺乏形象化。

三、对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基本问题的处理建议

1、大力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观念。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导者,基本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习。

2、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培养学生自信心,消除学生怕在教师面前说错话的心理。师生间平等相待,朋友式交流,气氛和谐,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师生合作讨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才不拘束,学生才敢大胆思考和说话。并且要多种互动交替使用,不可长期惯用某种方式,削减学生互动兴趣,失去课堂和谐的活跃氛围。

3、教师要外出听课取经,学校要请专家进来指导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走出去也好,请进来也好,我们的教师要谦虚好学,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努力转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观念。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通过自己看书质疑、师生共同释疑解难,总结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知识才牢固;读书只有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想、记)、手到,才会学有所得;学习只有敢于创新,积极联想,敢于想象,才会学有所成。只有教育学生完全意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时,学生才会积极围绕课题去合作讨论,创新探究。老师讲、学生记、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只是成为事半功倍。

5、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味的问题,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思考和归纳总结。问题深度适中,适合学生素质,学生思而有果,能用自己的话回答,才会有兴趣努力去想,努力组织语言来表述。

6、语文课的语文味要浓,重点加强字、词、句、篇的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及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识字写字,听懂别人说话内容,会归纳别人说话大意,欣赏和模仿课文、老师、同学及家长等说话的艺术与风格,用语言陈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能用文字把别人或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具有相应的写作水平。这就需要语文课教给学生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7、教师要把握每堂语文课的三维目标

一堂语文课的字、词、句、篇,知识是什么,技能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过程怎么走,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并围绕这些知识、技能、目标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避免随意扩展,离开课堂教学中心,影响课堂效益。调查答卷中,学生希望问答、讨论、讲解的综合互动要能有效的帮助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这个道理。

8、信息量要适度

语文教学的信息量要因人因材而定,防止吃不饱或吃不了。调查统计,55%的农村中学生认为每节课老师提的问题在6-12个较好。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也是有限的,每节课要让学生识记大量的信息是不现实的。我的教学总结,一节课给普通初中生传递4—6个问题信息,他们基本能够识记,如果再多,就要把问题趣味化,通过无意识记来增加解决2—4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层次的能力,确定每节课的信息量。学生接受信息量能否成功,好比人们吃饭喝酒,少了不饱就会闹,多了消化不了就会返回出来,结果没有收获。

农村学生课堂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而语文学科又是基础学科。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限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相对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围绕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教学资源,适当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学语文;学习效率;实践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对各个阶段教学都提出了一定要求,尤其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学生多数情况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未來发展。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做好全面分析,全面掌握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确保可以及时优化教学方案,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帮助。

一、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讲,部分教师年龄接近退休,普遍认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词,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没有融入新课改要求,甚至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限制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部分学生还会有抵触语文学习的心理。再加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数时间居住和工作地在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全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通入,导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师手段相对较为单一,通常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无法更加深刻的掌握和拓展课本知识。

(二)教学资源不足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受教学理念的影响,同时教学资源匮乏也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目前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农村小学语文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与实际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部分农村小学语文中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适当的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对学生产生相对较为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城市学校已经大规模运用信息化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讲,部分教师并没有积极参与培训与学习,对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够充分,无法高效的运用到学习当中,导致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知识面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

要增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应该重视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仅要让农村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教学技能,还要让教师具备终身学习发展的理念和素养。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如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语文教学变得更有趣,教学更接地气。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信任教师,能够与教师成为好朋友。

教师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力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以要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学校可以多引进一些城市内的优秀教师,或是为农村教师提供自我晋升的空间,让农村教师有机会与城市内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还可以开展“专家进校园”活动,多开展一些针对教师的专题讲座,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最后农村学校也可以进行内部培养,比如定期组织同一学科的教师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互相总结分析教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等。只有教师具备这些能力,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灵活应变,才可以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开展丰富化的趣味活动

农村语文教学与城镇语文教学的差异之一在于农村语文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城镇教师则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素质能力,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更丰富,更具有趣味。因此农村教师也要积极向城镇教师看齐,要多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以活动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课文借梦境来回忆往事,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报考学校与上学这一求学主题,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写出了父亲浓浓的父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教师可以重现课文中叙述的故事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盛大的庙会视频,给学生具备毽子,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踢毽子比赛;或是给学生观看一些小舟的图片,对此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坐船的经验,再与课文叙述的场景进行对比。在讲述课文时,教师还要进行合理的德育化教育,让学生知道感恩,使学生拥有家国情怀。这样一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就能得到提升。

(三)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同时也是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一花环节,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确保可以加强对学校资金及资源方面的投入,这样可以事先做好相对较为全面的分析,为学校增添更多的教学设备。其中适当的将多媒体设备融入,不仅可以拓展教学资源方向,还能够优化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帮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多年来,尽管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能否认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而且主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语文学科教学走上行稳致远的道路。基于此,教师应该要坚持素质教育,重视开展丰富的趣味学习活动,同时重视在语文教育中合理渗透德育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积极引进信息化的教学设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工具,进一步提高农村语文教学的质量,有助于拉近城乡教育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尹文学.浅谈小学语文在农村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新课程中旬,2020(5):58.

[2]李茂林.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20(8):152.

上一篇:农村公共产品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因材施教生物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