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生态范文

2024-07-24

高等教育生态范文第1篇

•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

控途径。

• 2概括起来,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答:(1)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2)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 •(3)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4)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 3进入90年代,生态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什么方面?

•答: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社会经济发展主题。 • 4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答:

• 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问题,探讨协调农业

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 1. 概念: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的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的结构 • 2.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 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 4.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

1、生物组分

2、环境组分

•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价值流、

• 6.农业生态系统有那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区别: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7、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8、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9、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章 生物种群

1概念:种群、种群密度、天然密度、生态密度、环境容纳量、环境阻力、种群调节、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调节、种间调节、生态对策、邻接效应

2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种群的遗传特征

4、邻接效应 3种群的增长模型类型及发生条件?

答: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其增长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包括:

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二、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4举例说明种群间相互关系类型。

答:

一、正相互作用

1、 互利共生

2、偏利共生

3、原始协作、4种间结合

二、负相互作用

1、竞争

2、捕食与寄生

3、化感作用

5什么是生态对策?类型?不同对策生物生态特征?

答:

1、生态对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2、一类是生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率(r)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用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另一类是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最大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

3、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k对策生物具有稳定环境的作用。

6简述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

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作

2、 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 蜜蜂与虫媒授粉的互利作用

4、 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第四章 生物群落

1概念:生物群落、群落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群落的交错区(生态交错带)、边缘效应、生态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

2、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

答: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群落的水平结构

3、群落的时间结构

4、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5、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3群落演替的原因与类型

答: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

1、外因演替,①气候性外因演替 ②土壤性外因演替 ③生物性外因演替 ④人为演替

2、内因演替

4典型旱生演替系列是什么

答:①第一群落阶段 ②苔藓群落阶段 ③草本群落阶段 ④木本群落阶段

5简述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

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

3、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

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5、农田杂草防除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1概念:耗散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生态金字塔、林德曼效率及十分之一定律

2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人工辅助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饲料等。它的投入可以大大强化和辅助生态系统中生物对太阳光能的固定、转化和流动。

3什么是耗散结构?并简述耗散结构理论 。

答: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持续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表述了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不断交换,增加系统的负熵,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和一定的稳定性。

4什么是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有几种类型?

答: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5生态系统的能流路径有哪些?

答:第一条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取食消化,称为二级生产者;二级生产者又被称为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所取食消化,称为三级生产者;还有四级五级生产者等。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蚀食物链;再分解者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蚀食物链;再分解者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O

2、H2O和无机物质。

第三条路径:无论哪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

5、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能流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能量流动分析是对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转化、散失过程的描述,一般多采用的是模型图解法。

步骤:第一步,确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第三步,确定各组分之间的实物能量流动或输入输出量。

第四步,将实物量换算为能量。

第五步,绘制能量流动图。

第六步,能量流动分析

7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是什么?

答:扩源、强库、截流、减耗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概念: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库、物质流、周转率与周转期、循环效率、、食物链的生物学放大作用、生物浓缩

•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两大类型

• 答: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 3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来源及损失途径。

• 答:来源,一是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二是化

学固氮,即通过化学工厂将空气中氮合成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也有少量氮在空气中闪电时氧化而成硝酸,随降雨而进入土壤中。

• 损失:一是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氨的挥发;二是氨

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淋洗而损失;三是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引起的环境问题?

• 答: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大气库中CO2浓度的剧增。

• 5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与氮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

6、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与磷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

• 答:主要表现为土壤供磷能力因有机质分解及取走收获物而逐渐下降,而施用磷肥

可有效补充有效磷。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淋失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 • 7农业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基本步骤)

• 答:

8、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有哪些?

• 答:

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 9.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 答:农业面源污染、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农药施用对环境的污染、农牧生产废

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农业资源的分类

• 答: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特点

• 答: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和综合利用原则

3、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控制

• 答:

4、论述中国现阶段面临的生态问题。

第九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1概念: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阈值、生态平衡、生态容量

• 2自然系统稳态机制?

• 3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有哪些?

• 答:

1、生态失调在结构上的标志

2、生态失调在功能上的标志

• 4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 答:一是自然原因,如气候条件突变,灾害性病虫害的突然的发生;二是人为原因,

如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工业“三废”污染等,而人为因素常常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 5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有哪些?

• 答:

一、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二、不超过生态阈值

三、优化食物链结构

四、人为调控生态环境

五、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6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

• 答:

• 7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 答: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从自然界继承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和可

持续性;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承载了经济、社会服务职能,受人类在不同层次的干扰和调控。因此,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和稳定,取决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人类技术调控手段。

第十章

• 国外替代农业理论

• 答:尽可能减少现代工业产品尤其是化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减轻工业产品

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充分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组织生产,实现农业生产自身良性循环和长久发展。

• 生态农业

• 可持续农业

•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 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和内涵

高等教育生态范文第2篇

1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 )不是梦。

A. 职场幸福

B. 职场成功

C. 职场创新

D. 职场提升 答案A 解析2 单选题 (4.0分) 当自觉臻于生态体验的境界时,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会展现出( )的职业道德。

A. 美善和谐

B. 严守纪律

C. 自由自在

D. 心情舒畅 答案A 解析3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立身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夹杂着( )的职场和人生体验。

A. 正负相间

B. 相互抵消

C. 势不两立

D. 各取所需 答案A 解析4 单选题 (4.0分) 对“三重生态”关系的领悟力、判断力、(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和谐状态。

A. 融通力

B. 适应力

C. 同化力

D. 顺应力 答案A 解析5 单选题 (4.0分) 在生态体验式职业道德的境界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再为工作过程和职场中的( )而计较,而烦恼、纠结。

A. 琐事

B. 机会

C. 人员

D. 金钱 答案A 解析6 单选题 (4.0分) 生态体验式职业道德的( ),是领悟和融通三重生态关系。

A. 核心内容

B. 主要内容 C. 基本内容

D. 思想框架 答案A 解析7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禁止性指向,即( ),不能突破。。

A. 职业道德基础

B. 职业道德底线

C. 职业道德常规

D. 职业道德起点 答案B 解析8 单选题 (4.0分) 深层透视,不难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场中的实际表现,折射和体现出其( )。

A. 职业道德水准

B. 职业道德规范

C. 职业道德意志

D. 职业道德经验 答案A 解析9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选择正确的职场实践路向,即由利己、索取指向,自觉调适到( )指向。

A. 悦己、悦人

B. 利他、奉献

C. 克勤、克俭

D. 克己、奉公 答案B 解析10 单选题 (4.0分) 当你穿越了职场的生命云层,你会感受到一种空前的职场和谐美善,深层体验到职场的安宁稳靠,人人( )地工作和创造。

A. 心情宽松

B. 心情舒畅

C. 心情放松

D. 心情紧张 答案B 解析11 单选题 (4.0分) 生态体验理论作为一种( )理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场发展具有根据性的意义。

A. 原创

B. 继创

C. 模仿

D. 拓展 答案A 解析12 单选题 (4.0分) 生态体验式职业道德的实践理趣之一,是选择( )的职场实践路向。 A. 正确

B. 合度

C. 多样

D. 偏正 答案A 解析13 单选题 (4.0分) 行为学家研究发现,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会在( )内建立,通过言谈举止等来判断。

A. 6秒钟

B. 5秒钟

C. 8秒钟

D. 3秒钟 答案A 解析14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把日常工作变成一种品牌探索,把经验上升为理论,进入一种既有明确方向感、又充满思想智慧、省时又省力的( )工作状态,自觉而自由地享受职场泉涌性的快乐与幸福感。

A. 生态休闲

B. 自在休闲

C. 身心休闲

D. 全情投入 答案A 解析15 单选题 (4.0分) 职场占据一个人生命中清醒时( )的时间和空间,职场幸福是不可忽视的人生大问题。

A. 60-70% B. 40-50% C. 25-45% D. 15-30% 答案A 解析16 单选题 (4.0分) 我们幸福的是收获了生命的感动、智慧的启迪;我们自信的是有( )为伴的七彩阳光之路无限光明。

A. 自然光线

B. 生态体验

C. 同侪互助

D. 生态文明 答案B 解析-4.0分 17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广义的界定是指拥有( ),并以其专业技术从事专业工作,且因此获得相应利益的人。

A. 固定的专业技术

B. 特定的专业技术

C. 普遍的专业技术 D. 一般的专业技术 答案B 解析18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开启职场智慧密钥之三:正确认识专业技术工作本身的价值。专业技术只是生命和生活的( ),而非全部。

A. 主要部分

B. 大部分

C. 一部分

D. 小部分 答案C 解析19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在不同的职场( ),有着不同的表现。

A. 境界

B. 时空

C. 地位

D. 层次 答案A 解析20 单选题 (4.0分) ( )关系,即人与人、人与族群、人与文化、族群与族群、文化与文化的关系。

A. 元生态

B. 类生态

C. 内生态

D. 新生态 答案B 解析21 单选题 (4.0分) 生态体验式职业道德的核心理念,顶层哲学命题是( )优化生命样态。

A. 三重生态圆融互摄

B. 生态环境和谐

C. 生态文明形态

D. 生态因子和谐 答案A 解析22 单选题 (4.0分) 按照( )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A. 工农业人员

B. 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

C. 社会工作人员

D. 企业员工 答案B 解析23 单选题 (4.0分) 专业技术人员全息沉浸在( )中,可以不断优化生命样态。

A. 生态体验

B. 开放体验

C. 生态行为 D. 群体成长 答案A 解析24 单选题 (4.0分)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掌握在( )自己的手中。

A. 那些奋斗的人

B. 我们每一个人

C. 那些会享乐的人

D. 少数有资本的人 答案B 解析25 单选题 (4.0分) .在生态体验理论下,遵循生态之道和生命之道,融通( )关系,让专业技术人员实现性命合一。

A. 三重生态

B. 两重生态

C. 四重生态

高等教育生态范文第3篇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B1104

姓名:葛兰

学号:1311110405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更是创造美丽中国的必需之路。 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资源;美丽中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篇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

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人类社会经历了四个时期:原始文明即蓝色文明、农业文明即黄色文明、工业文明即黑色文明、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类文明经历了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资源约束趋紧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约束、土地资源约束、能源供应约束上,环境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上,生态系统退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上、水土流失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上。中国跨越式发展付出的沉重的代价:资源匮乏之重,环境破坏之大,家园毁坏之广。如果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理念上的一场革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文明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农业文明的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到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面对如此情形,国家不得不大力倡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我认为有四大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

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对策的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

(三)保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

(四)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民族的共同理想,除了物质的丰富之外,还应包括拥有绿色家园、健康生活。党的十八大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实现绿色崛起。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未来一定可期!

参考文献

[1].建设生态文明 让美丽山西绽放异彩 .国家林业局 .

[2].环保部长周生贤撰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3].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高等教育生态范文第4篇

班级:二年级

任课教师:孙永利

课题:春天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让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与人类的活动。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带来的愉快。

教学难点

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校园春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赞美春天的诗篇。

2、设计“找春天”记录表格。

3、制作“春天头饰”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活动任务

1、 谈话引出

2、 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3、鼓励学生向春姐姐打招呼。对呀,现在正是五彩缤纷的春天,我们班上,你们看,谁来了(一学生戴头饰走出来)?快跟春姐姐打招呼吧!

3、提示课题,齐读。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去大自然寻找一下春姐姐,看看春姐姐究竟藏在哪里呢?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纸条——春天在哪里),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课题。

二、展开想象的翅膀——写春天

1、春天,这么美,曾有无数的诗人赞美春天,平时你读过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歌?

2、读一读。

过渡:今天,教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赞美春天的诗,那就是艾青爷爷写的《春姑娘》,想听吗?好,让我们美美地来欣赏吧!

(1)师朗读《春姑娘》。

(2)生齐读。小组交流:读了艾青爷爷的《春姑娘》这首诗,你感悟到了什么?(春天来了)

三、情境教学,感受春天——找春天

过渡:这三位同学读完诗歌,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看到了如花似锦的春天。老师带领学生到赵小校园内寻找春天。刚才看了之后,你发现了我们校园内哪些春天的小秘密?你们知道哪些花也是在春天开的吗?你们的知识真丰富,平时肯定喜欢看书,是吗?小朋友还发现了哪些春天的秘密?实物出示柳枝,你们看,这就是刚发芽的柳枝,绿绿的,正如诗句所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有小朋友有新的发现吗?一场春雨过后,把一些小动物都惊醒了,你们知道哪些动物醒来了?带领寻找春天的动物:松鼠、蝴蝶、青蛙。 你们发现了春天那么多的秘密,你能用哪些词来夸夸春姐姐呢?(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柳绿花红)„„

总结:

高等教育生态范文第5篇

(一)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 大力开展对公众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公众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公众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着力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主要应抓好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要教育公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要教育公众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中的定 位;要教育公众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要教育公众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使公众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 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公众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不仅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也使他们学会负责,具有“道德感”和“义务感”;引导公众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产生质的飞跃,并完善其人格,为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公众树立环境 法律 意识,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使他们从环境他律转到环境自律,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

高等教育生态范文第6篇

[摘要] 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设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教育 绿色学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1 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

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是,它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起造成许多人死亡和痛苦的“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等重大环境公害事件之后,人类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鉴于此,西方国家很早就将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道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重视。比如美国分别于 1970年和 1990年两次颁布环境教育法,在教育总署下设立环境教育司,并设立了环境教育基金会和各种环境教育奖金。在英国设有环境教育委员会,并且设有国际环境保护教育中心。此外,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并具有完整的中小学和大学的环境教育的教学计划,同时十分注重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各科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的职前培训。应当说日本人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与其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

2 我国的发展现实要求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2.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这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党的重点关切问题。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入夏以来出现的太湖、巢湖、滇池等地爆发的蓝藻水污染危机,说明二十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已到了危险的临界点。空气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现象也极为严重,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辐射、电子垃圾等新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锐减。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已经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我国、印度和俄罗斯名列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榜首。作为传承知识的载体、培养人才的学校必须将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道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心纳入德育的整体结构,通过对人们进行环境知识、生态意识、环境伦理的长期教化和引导,使人们自觉养成热爱自然,善待生物,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试想在一个“生态盲”、“环境盲”的国度里,要想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是十分困难的。

2.2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转变伦理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由于贪得无厌的利己主义本性,使得个人或民族不可能从“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不可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也不可能对其活动后果真正负责。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悄悄的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中国制造的商品的主要进口商是美国(21%)、欧盟(19%)、中国香港(16%)、日本(11%)及南韩(5%)。全球消费者受益于中国商品的好处,而环境负担却是由中国公民来承受。据报道,发达国家目前正以每年 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运送有害废物。自1980年以来,发达国家已有1000多艘船只,总计1163亿吨有害废物运抵第三世界国家。因此要把关心和爱护生态系统纳入到新的道德观念中,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要提倡人人负有为人类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谴责和抵制为贪图私利和眼前利益而制造、转嫁污染的不道德行为。

2.3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精神。《礼记•中庸》说道:“惟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万物均是自然化育而来,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只有彼此尊重,和谐相处,才能生生不息,世代绵延。我们的祖先还十分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从中吸取营养。在《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君子要效法天道刚健有力、周而复始的品格,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出君子要效法地道平顺居下负载万物的品格,醇厚品德并勇于承担重任。这是我们祖先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认识的结晶。构建生态文化,必须弘扬这种深厚绵长的精神和理念,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3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环境教育

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尊严和荣誉的尺度,环境意识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实施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则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生存和人类的可持续教育,纳入绿色学校的教育之中。学校的定位,不仅在于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而且也为恢复自然生态、建设自然生态服务。因此,绿色教育已成为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办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其次,“绿色学校”是人类生态观念变革在学校系统的积极响应。在这一社会生态的转型期,迫切需要发挥学校作为绿色文明中心的精神辐射作用,既使建设未来的文明使者熏陶了绿色文明,也使社会感受到学校的绿色文明。其三,“绿色学校”将解决“绿色无知”问题。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们故意所为,而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反映出人类在生态上的“无知”。“绿色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将人类、非人类生物、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用绿色理念认识其规律、规范其行为。理解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确立起人与自然关系中由自然到必然的人类义务和责任,树立“绿色意识”。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目前我省绿色学校累计达到1665所,其中国家级14所、省级97所;已创建绿色社区(小区)575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21个、市级201个。

3.2 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责任制,提高领导层的生态道德水平

各级领导层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制法规、社会经济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在环境保护和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决策者的主导作用。但是,现行考核政绩制度容易产生短期经济行为,既不符合经济规律,更违反生态规律。这些局部的“成就”掩盖了巨大的社会成本。此外,它还将管理部门和领导人的前程紧紧捆在一些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主观数字上,成为统计腐败的源头。毫不奇怪,代表人民利益的环境,往往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最大牺牲者。早在1994年我国就对淮河污染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治污金额超过600亿元,地方政府官员每年签署环保“军令状”,而淮河污染依然如故。资料显示,淮河流域至今没有一位领导因为未完成治污目标而被处分、处罚或下台。因此,抓好领导者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党的重要任务。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和责任制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责任制,正确把握和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同时在环境保护中抓好环境教育,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进而激发领导者带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3.3 鼓励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人类怀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绿色、和谐、自然、健康”为宗旨进行的适度消费,是在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一种消费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这一工作的主体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政府应大力推进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杜绝“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让全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节约资源,并且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改进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的实现,将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为广大消费者将通过“绿色选票”遴选那些有益健康,无害环境的产品,并向消费品的生产市场发出“绿色信号”,这种绿色需求将刺激企业转变产业结构,挖掘绿色产品,以增加绿色食品的供给,从而保证绿色消费的实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俭以养德”之古训,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科学生活方式,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3.4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按照生态文明观念,资金、技术不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钥匙,道德文明的力量最终能够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其纳入道德与文明规范及评价体系。这就要求人民从生态知识过渡到信念,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培养人对自然的文明程度,自觉地反省自身的道德观念,反省文明地评价人对自然生态活动的善恶,寻找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文明准则。

生态文明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大范畴。生态善恶 ,是指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凡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行为都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念,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生态良心,能使人类肯定地认识到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关系,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监督和评价其它人的社会行为。生态正义,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正义感,与所有危害人类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生态义务,建立在人民对生态危机及后果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在生态道德文明原则指引下,自觉自愿地承担义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凭藉生态良心,以强烈的生态正义感承担生态义务。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2)

[2] 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

上一篇:股份公司管理范文下一篇:高考时政热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