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高等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已经对全科医生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因而培养能够面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全科医生就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区医学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第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岗位能力,能够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同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因此,建设一支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体现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关于“双师型\" 教师的表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是今后l0年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指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职业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已逐渐达成共识,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统一。“双师”素质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个体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双师”结构是指职业院校中既有从事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又有从企业一线雇佣的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双师型”不仅用来界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类教师,而且用来界定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指教师个体素质,而且是指教师群体构成。

2 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考

2.1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2.1.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饱满旺盛的精力对待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增强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1.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第一位,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1.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育事业是光辉的事业。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淡泊名利,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努力做一名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2.2 建立健全“双师”培养机制,促进“双师”队伍快速成长

2.2.1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对于人才的引进,就要建立一种“二元”的师资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既可从普通高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也可以向社会招聘优秀硕士、博士,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来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教师学历结构;还可以向各医疗单位引进那些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符合医学类高职教师任职条件的医师、护师、技师等。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重学历而不唯学历,主要考察其教师素质及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2.2.2 加强在职培训学习

教育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让终身学习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

(1)学校可以邀请名师、名家来校作学术报告,也可以安排本校有威望的老教授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专题讲座。

(2)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3)每年有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高校或医院脱产学习或业余进修。

(4)组织教师到国家示范性的高等学校参观学习, 增长见闻。

2.2.3 夯实结伴成长工程

(1)开展技能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的互动学习。按照新老结合、理论型与技能型结合的原则,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起来,互相学习理论和技能,并安排他们共同参与理论课和实践课“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2)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医院的实践课任课教师互动学习。通过—对一结对子,校内教师向校外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校外教师向校内教师传授来自医院的最新技术和技能。尤其是要加强学校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两栖工程建设,使学校的教师可以胜任社区医院的临床岗位,社区医院的医师也能够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促进“双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2.3 积极探索科研运行机制,加大科研管理工作力度

学校要重视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推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加科研项目,通过教师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工 作,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同时,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学术性团体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 小结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是体现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色、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孙亚东.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

高等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医改的实施愈发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握新医改的人本特点,深入探索与实践与之相适应的医学生德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医改;医学生;德育教育

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国就此踏上新医改的征程。培养出既有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又兼具无私奉献高尚人文情怀的医务工作者,是当前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1]实践证明,要培养出一名真正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对医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2]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卫生改革的需要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强化医术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教育,不但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行动上落实德育教育,使其贯穿现代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3]

一、以实践活动为主载体,注重心领神会

德育工作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即把学生的自信、自立和自强作为德育工作的最初理想和最终诉求。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根据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特征,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载体,将德育工作的开展潜移默化地用活动表达出来,使科学的理论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心领神会,做到德育内容的内化。

首先,定期开展主题日活动。结合教育部要求和学校实际,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清明节可以到烈士陵园扫墓,在“九一八”抗战纪念日可以邀请当地部队军官来学校组织操练演示、一日军训,还可以组织学术讲座,组织学生观赏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教师节、护士节等节日组织征文比赛等,以集中教育方式,依托丰富活动载体,凝心聚力,对学生开展常规性主题活动。

其次,开展青年大学生礼仪教育。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和年龄特征等原因,自然的带有对传统的抵触心理和叛逆思想,久而久之“礼仪”成为青年学生忽视的重要教育内容。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事难成”,大学,尤其是医学院校,特别有责任规范学生的言行,教育学生“吃好饭,读好书,做好人”。应当在学校范围内,举办年度的大型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先进班级、五星宿舍、节约餐桌等活动。

其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依托,坚持每年定期举办别出心裁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丰富起来,更重要的是有所展示,实现价值,获得成果,陶冶情操,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其四,提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指导学生参加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申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赛事,通过赛事,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其五,大力推广“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假、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福利院做义工、义务献血等社会卫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其六,进行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社会上重点关注的特殊学生事件,通过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交流讨论等形式在班级展开自立自强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了解事件真相的同时,能够树立良好的三观,学习身边榜样,获得前行的力量,更好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学习氛围,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知识学习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强调人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医学生新的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教育开发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医学生德育教育人文情怀的升华。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大学教育所提供的大好时机,从而奠定德育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4]

二、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

当前的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了全员教育的时代,应当看到,学科教育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具备着强大的德育功能。要善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德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大德育教育的格局来保证医德教育的全渗透。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人们常说:“医者父母心”,这就是对医生不仅有技术的要求,首要的是一种仁心的期望。因此医学教育从来都是伴随着德育教育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医学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内容应是互为渗透、相互补充的,德育教育应与学科内容相适应,与专业学科的自身特点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其采用脱离教学内容之外的说教进行德育教育,不如充分挖掘医学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道德因素,将德育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自然交织,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和理解德育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精神,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临床诊断的相关内容时,就需要向学生们强调:充分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临床操作时注意观察患者状态,避免刺激过大。这些都在点滴中透露出对患者的关怀,体现了医者的高尚道德情操,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专业课上的德育教育。[2]另外,学生辅导员也应与专业教师一同,在就业指导、形势政策课教学以及安排学生活动时,时刻谨记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例如,组织家乡特色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更爱家乡,更爱国家,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端正学生的三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看待问题,激励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这是由当代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当代学生具有所有时代青年的一贯特点,喜好新鲜事物,精力旺盛,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娱乐形式丰富的环境中,乐于并且善于利用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对于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喜闻乐见。因此,要重构以往的德育课程模式,变单一枯燥为多元丰富。一是可以确立课程主题,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变课程为活动,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可以举办名家讲坛,可以观看影视作品。二是尽量多的创新活动载体,一方面尽量多的利用传统教育形式与新的科技相结合,使老办法发挥新功能;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活动载体。三是开设校外课堂,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转化环节。一方面,加强见习和实习期间的德育培养。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医学生服务患者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应鼓励学生多向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带教老师学习,感受到医生特有的严谨作风和踏实态度。另一方面,以“心手相牵”志愿者团队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三、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自我完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育重在自学,德育重在自治。”德育教育的自治就是以社会、时代对我们新一代医学生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为奋斗目标,激励自我成才的心理动力机制。[2]

1.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终极目标,实现民主。当代青年学生渴求民主却不理解何为民主,往往对现行制度持批判态度,但是要亲自实行管理,却是左支右绌,无从入手。高校德育教育就要引导学生从接受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服务,从而达到民主的实现。可以在德育课程中适当适时加入管理学课程,组织学生针对活动或者班级大事召开民主会议,从班级干部的推选、班级事务的实施多方面,都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2.以班风的确定启发学生心智,实现自信。班风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班级的灵魂,是凝聚力。一个班级是一个大集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班风的设立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增强凝聚力,班风建设得好,学生会更加自爱、自信、自强。

3.以生涯设计引导学生的行为,实现自立。在入学初期,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给自己订立大学目标和短期的人生目标,并督促学生按照制定的目标认真执行,实现学生的自立。

四、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注重濡染熏陶

1.营造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用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学校内形成大德育氛围,学生从入学初的专业教育到专业学习,再到大学期间的所有学习生活都沉浸在德育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是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种成长的效果,不易被改变,自然也是最为有效的。

2.树立模范典型——言传身教。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的行为模仿对象,是阳光的典范还是错误的引导,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关乎德育本身的生死存亡。要搭建平台,投入资源,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使辅导员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是在新医改大环境下对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的时代需求,它赋予了高校新的使命,德育教育成功与否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必然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必然影响着医改的实际效果。高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必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以此完成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培养人才的重大职责。

参考文献:

[1]尹记远,李秋心,和清.新医改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1(1):27-29.

[2]周进,陈绍坤.当代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8-479.

[3]郭冬梅.新时期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74-75.

[4]贾洪魁,盛婴.对高等医学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34-635.

高等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 素质教育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人才有很高的要求, 它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其本质是创造性教育, 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善于利用创新思维和能力开发出创造性成果与产品的人才称为创新型人才。这样素质教育就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对高校的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就需要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 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 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 在校园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发展。以全面推进素质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 使自己成为适应性强的创新人才[1]。

2 数学教育对医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日常学习中数学教育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日渐发挥作用。数学教育能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方式等。“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 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爱因斯坦) 。那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忘光后, 学校学习还能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只能是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知识会在我们离开学校后逐渐变得模糊, 甚至忘记, 能常伴我们的只有我们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理性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处事方式,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才能一生受益, 也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潜在力量。对于目前的医学生而言, 从短期利益来看, 可能认为数学与专业无关, 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艰涩难懂的数学上, 还不如将时间多投入到专业课上。但是从长期利益来看, 数学学习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死板的数学公式和庞杂的数学定理, 而是一种理性, 缜密的思维方式及灵活、细致的处事态度, 这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 从事医学工作都有很大的作用!

2.1 数学教育对医学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

我们来看数学的巨大作用。首先, 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尤其是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更是与数学密不可分, 医学中药物的药量、病人病症的各项指标实际上都是数学问题的延伸, 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必须基于一定的数学知识。其次数学也是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有效方式。理性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格的思维能力是医学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只有在学习总就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实现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目的。

2.2 数学教育对医学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民众素质的提高, 我国国民的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对行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对医学工作者也不例外。一个优秀的医学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 丰富的从医经验, 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如缜密的思维方式, 严谨的处事风格,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而以上这些良好品质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 只有系统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医学工作者。而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 同时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具有这些品质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对病人负责, 对医院负责。此外数学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一线的医学工作者的经验积累和刻苦钻研。医学工作者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 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促进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而在教育中培养医学生以上各项素质则是高等数学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3 数学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学与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数学教育在高效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很多医学类高等院校都开始开设医学数学建模课程, 通过这一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数学建模课程实际上是将数学和医学课程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是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医学学习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同时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为医学生步入医学岗位提前做好软件准备。因此, 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学数学建摸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伟大的马克思先生曾经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如同物理学一样, 医学和其它生命科学也必须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推理才能从本质上, 结构上达到科学完善的境地。医学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必须加强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摘要: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 它从古至今都需要得到数学的孕育。因此, 加强医学生的数学教育, 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是医学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教育,医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倪宝汉, 马春宏.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及探索[Z].

[2] 张世强.在医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4, 17 (2) :185~186.

[3] 敖登, 牧仁.试析数学教育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 19 (3) :335.

高等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医学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尽人意,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并非来自师范院校, 因此, 他们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和理论, 但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却相当匮乏, 因此, 教学水平难以达到一个新台阶。二是从客观情况看, 不少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 教学任务繁重, 许多青年教师基本未经岗前培训就上讲台, 有的青年教师甚至不止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因此, 有些老师只能边备课边上课, 缺乏足够的时间来领会教材的体系和把握整门课程的脉络, 更谈不上很好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三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临床的实践经验, 结果只会纸上谈兵, 所谓的解释只能冠以“从理论上讲”等等的字样。课程实践技能方面也只能是照葫芦划瓢, 谈不上什么经验。

2 提高医学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2.1 加强岗前培训,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青年教师不仅要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而且还应该辅之以导师制度。高职院校引进新教师较多, 而这些教师虽然有不少是高学历者, 但他们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出来的, 角色的转变还有一个过程。青年教师善于接受新事物, 新知识, 受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训练, 然而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训练, 大多数缺乏教学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和知识。所以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课程以及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 , 补充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另外, 在专业技能、教学经验、师德风范等方面, 还需要老教师的传帮带, 即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有利于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确保教学质量。

2.2 明确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以及培养目标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区域性。其培养的人才应紧紧围绕为区域经济、为本地区人群健康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因此教学组织应抓住这个宗旨, 立足于区域医疗、卫生预防、健康教育、劳动保护、妇幼老年保健等各个方面的直接需要, 增强为地方服务的直接性与有效性。二是其应用性。要求学生掌握在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已成熟、很实用的技能。临床和实验室的实习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较多的时间。学以致用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使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 就能发挥其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特色。三是其岗位性。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应该依据某些特定的岗位群进行, 以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为导向来培养专业化、专门化的应用型人才。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爱岗敬业, 踏实肯干, 救死扶伤, 实行人道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其成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适度, 临床专业知识面宽, 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 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高素质的服务于各级医疗机构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应以医学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 瞄准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和岗位群, 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需要的医学高等实用型、技艺型人才。

2.3 强化自身实践技能, 加强临床实践锻炼

实践教学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措施,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因此教师本身的实践技能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实验实训课评比、在职进修、假期临床实践锻炼、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4 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确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以基础知识必需、够用, 临床知识精、熟、通为度。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不断克服教学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 重学科体系完整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 重教师的中心地位轻学生的能力兴趣 (即“三重三轻”) 的弊端, 实现以课程为本位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实用、实践”原则, 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重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能力本位原则, 加强技能培训, 青年教师应把训练学生的能力视为重中之重。强化素质教育, 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3 结语

青年教师是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摘要:从现阶段医学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来看, 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以期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医学高等实用型、技艺型人才。

关键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医学教育探索, 2002 (1) .

[2] 姚竹秀, 何德梁, 杨东平, 等.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5) .

[3] 叶丹, 杨光红, 高立群.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1) .

高等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文化”与“素质教育”具有双向

互动效应, 对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于文化的概念,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2]提出了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 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文化还具有如下的一些特性: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 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文化大部分是隐性的, 只有与异文化接触时, 才会感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之处;文化对人们的行动具有指南性;文化是动态的、传承的;文化具有渗透性等。只有准确的理解和利用好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 将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 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消除一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 以达到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教育。

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相互促进,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文化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几年来, 我校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特点, 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医学文化、校园文化、心理文化、公寓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等方面积极探讨了医学高等院校留学生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模式与途径。

2 积极探索医学留学生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多种模式

2.1 构建医学文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

“医学文化”, 是医学科学实践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整合。医学本身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固有的道德准则, 有着深刻而明显的文化烙印。可以说, 医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医学知识、技能、方法这样的医学素质, 还包括医学伦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医学人文素质。只有当医学科学素质与医学人文素质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融合共建时, 才能真正实现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几年来, 我校对医学留学生的医学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1.1 打造“课堂-课程-课外”三维一体的医学文化培养模式

其一, “课堂”是指营造人本化课堂。课堂文化主要由教师、学生、环境三个主体要素组成。在课堂文化的建设上, 首先, 我们要求教师们不仅传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将人文医学理念传授给留学生。苏格拉底、白求恩、库普,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一段段鲜活感人的故事, 传递给留学生的是他们曾用生命去追求人生的纯粹, 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医学的生命之所在——人性的温度!其次, 我们教室环境布置上, 大力渲染医学文化。教室里增设了医学名家的肖像画, 医学名家的名言警句等内容, 在师生进入课堂的一瞬间就能充分感受到医学文化强有力的冲击效应。留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 环境的渲染和熏陶, 从身边开始, 从课堂开始, 逐渐树立起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的医学职业道德。

其二, “课程”是指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把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既有医学知识层次, 又有思想内涵, 内容全面的学科体系。使医学课程在多元文化的烘托下焕发出更多的智慧与活力。如: (1)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我校为留学生开设了医学史课程, 通过学习对医学发展沿革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对医学全程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和体会, 可以帮助留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未来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画下心中的蓝图。 (2) 医学伦理学的开设, 使留学生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道德, 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引导留学生在器官移植、基因转移等一些有争议的医学实践中, 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3) 我校的解剖学实验课堂上, 开展了“无语体师”活动。留学生在课前对尸体致敬, 记住他们的名字。在清明节期间, 面向大海开展祭奠活动, 牢牢铭记住这些为他们医学学习做出伟大贡献的“英雄”们。

其三, “课外”是指注重医学的社会性、实践性教育。实践教育是医学生向优秀的医生过渡及完成转变的重要过程。医学留学生只有在医疗和社会实践中才能使医德不断得到磨练、纯化和提升。因此, 我们十分注重医学留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一方面可以帮助医学留学生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如有针对性地组织印度籍留学生看望柯隶华大夫的遗孀。九旬老人谈到柯隶华大夫从印度远涉重洋到中国抗战前线救死扶伤, 为中国抗日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时候, 留学生们无不被柯隶华大夫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留学生们也更加懂得精湛的技术、浓烈的爱心和丰厚的人文素养才是一个合格医生的完美组合。另一方面, 利用实践教育的机会, 让留学生接触社会, 接触民情, 提升他们日后从医的道德水准。如我校举办的“留学生志愿者牵手单亲儿童素质拓展行”主题活动;留学生志愿者到老人服务中心献爱心活动;5·12汶川地震后为地震灾区人民献血献爱心活动等。每一次留学生志愿者的爱心公益活动, 都如同一堂生动、现实的医德医风教育课, 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们把爱心、把感动留给了中国人民, 把仁心仁术的医德理念融入到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2.1.2 倡导高尚的医德医风养成是实现医学文化的最终目标

通过以上三维一体的医学文化实现模式, 真正把医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而培养具有崇高品德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文化的目标, 也是我们开展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医学文化的实践中, 我校更加注重学生在临床教学实践阶段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 除了巩固临床技能, 更注重向医务人员学习礼仪知识、日常行为规范, 树立救死扶伤、高尚的医德, 为日后培养和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打造以留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的亮点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留学文化是指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过程中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 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碰撞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留学文化经过了文化的涤荡和冲刷过程, 克服了不良文化的消极因素保存了文化的精髓和核心部分, 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融合, 更好地实现留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以留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对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面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如我校每年一度的留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 中文歌曲比赛、各国独具特色的风情舞蹈表演, 不仅使留学生感受了艺术氛围, 而且提高了留学生的艺术创造和鉴赏能力增强了留学生之间沟通力和对多元国际文化的认可力, 进而增进了留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彼此间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间优秀的文化内涵;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应用性文化活动, 对留学生汉语言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医学生更好地与病人展开沟通和交流。此外, 我校还积极与电视台等传媒单位展开合作, 为留学生策划一些节目表演和社会实践的好机会, 为留学生实现自我, 了解中国国情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大环境搭建有益的平台。

2.3 营造公寓文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提供服务保障

可以说, 留学生来中国求学, 公寓就是他们的家。优美、洁净、整齐的公寓环境, 人性化、现代化、温暖的服务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杰出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都会说话。恰恰如此, 能让公寓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正起到了留学生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丰富多彩的公寓橱窗文化宣传是留学生了解中国及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公寓走廊上各国风光展示让留学生更多地感受异国风情, 仿佛置身于自己的祖国;每日的冷暖出行小贴士, 公寓管理员嘘寒问暖的问候, 使留学生体会到了管理中的人性关爱;每年的留学生饮食文化节, 无疑在促进各国留学生对异国饮食风俗习惯了解的同时也增进了留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公寓管理教师将中国人民善良、热情的民族情结融入对留学生的日常帮助和交流中, 为留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感受中国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 公寓如家, 温暖的公寓环境, 温馨的公寓设置, 温情的公寓管理, 使留学生拥有了家一样的感觉。

2.4 倡导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注入了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至今仍不乏大量优秀的文化被世人所沿用。在对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中, 学习感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留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打上浓重的中国烙印。书法、国画、京剧、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受到留学生们的追捧和推崇。特别是传统中医学置身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凭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一脉相承的优势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就此我校专门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医学、针灸学、推拿学等传统医学文化课程。中医学所倡导的“天人相应”的境界、推崇的“整体思维模式”, 不仅与当今以生物——生理——自然——社会为轴心的医学模式相吻合, 而且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融通, 同时还与当代人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返璞归真, 重回自然”的热浪相适应。“大慈恻隐、普救含灵”的理念和注重医家人格修养相吻合, 这些都是中医文化的内在灵魂。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 留学生们不但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了解医学体系, 而且为了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视窗。

2.5 培育健康的心理文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的心灵处方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工作状态。这一点, 对于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部分的留学生而言, 都会在来到中国之初或多或少的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3]是指一个人突然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 因为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因此, 健康积极的心理对医学留学生尽早安心在华学习, 克服异国求学所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具有重要的疏导作用, 同时帮助留学生学会感恩、珍爱生命、正确面对人生的痛苦、挫折和失败, 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校成立了留学生心理咨询室, 定期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为留学生讲座、谈心、缓解压力,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来华留学生活。还组织留学生参与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拍摄活动。通过这样拍摄活动, 提高了留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 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留学生心中播撒下感恩和爱的种子, 我们相信这种爱将得到传承和延续。

总之, 近些年来, 我校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医学留学生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模式, 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实践表明, 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医学人才中, 医学文化、留学文化、校园文化、心理文化、公寓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医学高等教育也得到迅速提升, 来华医学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面对这样的新形势, 如何搞好留学生的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医学留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 是当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自身工作实践经验, 延展了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性, 初步探索了医学高校留学生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全新模式和多种途径。

关键词:医学高校,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秀琴.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J].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第四届第五次常务理事 (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R].2009:1.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高等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思修课程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阐述如何培养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 它主要包括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法律意识、培养道德修养等内容。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课程教授学生要确立远大的理想,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我校思政教研室和语文教研室分别开展了“三段式”和“翻转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三段式”, 指教师讲授某一专项内容时, 依次按照“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三个环节进行。所谓“看一看”, 就是让学生观看一个小视频 (视频一般是一种社会现象) ;“议一议”, 就是让学生在对这个现象进行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讲一讲”, 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和讲解。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 一方面将思想教育形象化 (“看一看”) , 可以避免简单、空洞的说教, 另一方面借助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引导 (后两个环节) , 帮助学生澄清认识、辨明是非, 大大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化, 内化于心继而外化于行, 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二)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传统课堂重视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以及审美性的属性。由于传统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 该课程课程人文性就很难发挥出来。鉴于此, 毕节医专大学语文课程组总结出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答疑、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在学生课前自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课堂答疑”解决学生在文学常识和字词等方面的问题。然后, 针对某些作品鉴赏、认识分歧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评、点拨、引导, 帮助学生澄清某些错误认识, 以利于他们正确“三观”的形成。最后, 教师借助朗诵、演讲、辩论、情景模拟表演等实践活动——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 使学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所学人文知识, 铸就医学人文精神, 实现由知、情、行的有效统一。总之, “翻转课堂”为课程开展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长人文之“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觉的人文之“行”。

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人文素养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医学生确立高远的理想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洁的人格品质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把医学专业教育的特征与人文特征相融合。校园文化建设是配合医学专业能力的培育, 主要目的是把高职医学生培养成兼备医学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医务工作者,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区域, 以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 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 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基本形态[1]。”本文主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介绍毕节医专建设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物质文化建设

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作用, 好的环境对于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校园环境的设计应该有一个系统的人文规划, 加大人文景观建设的投入, 还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宿舍、寝室、办公楼等等建筑重新命名, 名称必须兼具人文底蕴和医学内涵, 还可在显眼的地方阐述命名的原因, 让学生能够理解命名的人文底蕴, 从而达到提升其人文素养的作用。通过树立名人雕塑, 并对其经历和医学贡献进行简介, 还可以把医学生誓词刻在显著的位置, 通过名人雕塑和医学生誓词时刻提醒同学们牢记自己是一个医学生, 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还需要有博爱的思想和奉献的精神。物质文化建设一定要在精不在多, 一定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 精神文化建设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 才能够形成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它能够培养高职医学生的理想信念, 道德修养、品格修养等等, 对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表现为:校风、教风、学风、校歌等方面。校风指一个学校稳定的精神状态, 表现为校训、校徽、校歌, 这三者在设计时一定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又要与医学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相关, 比如能够表现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 或者具有儒家思想中具有“仁爱”之心的儒医精神。毕节医专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凝练出校训:“厚德博爱笃学弘医”。希望高职医学生能够拥有仁爱的儒医精神、专心致学的精神。校歌《展翅的天使》体现了校训精神。毕节医专还努力建设教风和学风, 把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强调立德树人、严谨治学教风以及专心致志、求真务实的学风。

(三) 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活动

人文素质教育要以校园活动为载体, 高品质的校园活动才能促进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 举办人文类讲座

学校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教授来学校举办人文类讲座, 也可以让本校的人文类教师定期举行人文类讲座, 讲座的主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把本校教师纳入教学工作量化考核, 激励本校秀教师举办人文类讲座。同时对讲座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策划系列人文讲座时, 首先要确定讲授人, 让讲授人根据自身的特长确立人文主题写作讲座提纲。其次将提纲由语言与教研室初审再由上级领导审核。再次由学生考核, 达到一定的人数方可开设讲座。最后是实施阶段, 一定要做好前期宣传, 选择恰当的时间举行, 切不可强制安排同学参与。讲座之后, 还可用调查和采访的方式让学生反馈意见和建议。毕节医专曾举办了一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中国节日、浅谈中国饮食文化、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印记, 传承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等, 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起到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儒家的仁爱和诚信等等, 有利于提升高职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仁爱之心, 诚信的品格。

2. 社团活动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按照兴趣爱好成立各类社团, 这样既能够在学习之余丰富其业余生活缓解学习压力, 又能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为了提升社团的质量, 在活动策划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 加强对社团思想上的引导, 但不能一味地只注重活动的热闹性。毕节医专举办过关于母校60年华诞的作文比赛、辩论赛, 诗歌朗诵比赛、红歌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等, 在赛前组织参赛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 每个参赛队安排有一个军师作指导, 这样才能够策划出高素质的人文类社团活动, 让同学们能够在参与和观看社团活动时受到人文知识感染和熏陶。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模拟面试大赛, 求职信大赛, 中医问诊大赛、医学法律知识竞赛等, 可以通过竞赛提升高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校外实践提升人文素养

校外实践可以扩大人文素养教育的范围, 是提升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高职医学生通过这种亲身经历的实践体验比在学校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更为深刻, 在实践中同学们更容易把人文精神转化为个人的品格修养。通过社会实践作用:1使学生把理论付诸于实践, 提升专业操作技能;2使学生了解社会知晓民生疾苦, 进而培养高职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塑造其高尚的品格修养。学校可以针对自身和学生的情况, 采取临床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教育。

(一) 实习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见习和实习占据着高职医学生大学生涯三分之一, 是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时刻, 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重要阶段。

1. 临床教学中加入人文素养教育。

在临床教学中加入人文素养教育, 首先要提高带教老师的人文素养。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到学生的一言一行, 表现在带教老师的人格修养, 价值观以及敬业精神等等。因此医院在选择带教老师的时候要对其医术和人文素养进行评估, 合格者才能成为带教老师, 还可以把带教老师送出去学习, 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带教老师应该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实际的临床教学中, 使学生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把患者当成是机器, 而应该在看病过程中要实现人文关怀, 学会很好的与病人沟通、交流, 带教老师还要重视实习生的医德的培养。

2. 建立人文素养评价考核机制。

学校应定期向医院领导、带教老师、患者调查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 并且采取学生回避制, 可采取患者进行抽样调查, 让其反馈高职医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这样可以公正的看到实习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发现问题后, 可以请专家和学校老师对实习生针对所发生的问题举办讲座解决问题。还要把实习生的人文素养调查报告反馈给学校教务处, 为下一年的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计划提出意见, 从根源上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二)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培养文化和民族认同感, 还能够感受到民生疾苦, 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同情心、爱心和奉献精神。学校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又能够起到提升其人文素养的作用的调查。毕节医专在2015年寒假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 让同学们感受自己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培养其文化认知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我校专业课教师还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义务体检, 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身体状况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能激发高职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意识到作为一个医者的责任, 从而学会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

(三) 社会服务

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博爱之心和同情心。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医德、爱心、同情心, 在寒暑假都会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做爱心服务, 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谈心、表演节目等等。还会组织学生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 很多同学会给老人洗衣服, 做饭、聊天, 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讲故事。我校医学专业的教师经常会带领同学们去农村为老百姓举行免费体检、看病。这些活动使高职医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和弱势群体, 起到培养其同情心、爱心、奉献精神, 对塑造医学生品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活动结束后, 应该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 这样才能够让其通过反思的过程中把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培养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学校还可以在众多志愿者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雷锋典型, 表扬其爱心和奉献精神, 这样就可以起到榜样在身边的作用, 进而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提升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能操之过急, 也不能忽视。今后, 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此项工作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 还需要建立一个分工明确从上至下的领导团队。第二, 在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学生管理等方面都要医学专业与人文素养教育双管齐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作用,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医院和带教老师的联系, 共同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这样才能够教育出医德和医术兼备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第三, 需要学校、医院、高职医学生三方共同协作, 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医德和医术并举的医务工作者。

理解"人文素养", 遵循字面的内涵表述和组合意义, 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 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 (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 ;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 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摘要:为了提升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帮助学生尽快成长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文章基于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实践, 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三个方面对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 以期促进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步提高。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文素质,路径研究,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出版社, 2009:21.

[2] 葛金国.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 1990 (03) :60-63.

[3] 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78.

[4] 吴敏.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04) :202-203.

[5] 诸敏, 周厚彬.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9) :31-32.

上一篇:高职阳光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诚信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