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资源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1

城市与资源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创新方法之TRIZ理论的成人培训特性与应对策略的初探

3、养老保险融资机制的法律反思

4、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路

5、基于公立医院运营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6、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7、浅析民办高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策略

8、法学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法探析

9、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战略意义

10、商科院校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1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12、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3、从国外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看我国高职改革

14、现代学徒制实践中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

1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发展路径选择

16、基于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路径探讨

1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18、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19、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研究

20、法与金融理论视阈下的上海金融法院:逻辑起点和创新难点

21、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究

22、诉讼法学混合式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探析

2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后MOOC时代成人法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25、云南人民出版社等123种重图书

26、高等院校MPA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

27、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系统化改革理论与实践

28、校外资源在中学生职业兴趣培养中的应用

2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与探讨

30、区域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与实践

31、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2、改进、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问题探究

33、民办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多学科分析

34、成都地区和谐企业文化建构的劳动法思考

35、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36、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论述

37、中国劳动关系的十字路口

38、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性研究

39、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40、论法学专业研究型教学中的教师

41、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中的运用研究

42、“法院—社会调解”模式的基础与制度建构

43、高职多媒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44、“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生身份确认定位研究

45、广西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刍议

46、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

47、试论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模式变革

48、共享经济视域下竞争政策的完善路径

49、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

城市与资源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浅析环境资源成本内生化理论

3、河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4、地理学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协同创新

5、生态哲学之维:生产力与资源环境关系透视

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工业园构建与发展研究

7、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高峰课程探究

8、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9、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反思

10、资源环境约束下河南省企业发展模式转型问题研究

11、有效利用资源与促进环保的税收对策

12、财政分权政治晋升环境规制失灵: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13、城市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规律与理性模式思考

14、环境资源配置优化中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

15、企业战略中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博弈研究

16、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

17、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18、长三角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9、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20、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另类途径

2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特征与演进机制研究

22、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23、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的思考

24、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比分析

25、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26、论两型社会: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互动的解释

27、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工业生态创新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28、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29、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30、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3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析支援

32、自然资本:内涵及其特点辨析

33、国土规划两大核心:空间经济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4、实证分析案例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35、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36、中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理论表征与实践深化

37、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问题和对策

38、论循环经济条件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39、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0、影响我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开展的十个问题

41、生态劳动的困境、逻辑及实现路径

42、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43、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测算与时空演变分析  

4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45、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及驱动因素

46、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47、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农业生产率研究

48、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主动适应性成长能力解析

49、我国第三产业与环境问题研究

城市与资源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新时代提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议

3、三峡生态屏障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4、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分析

5、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在土地利用现状中的应用

6、农业生态学教育体系的创新设计及应用

7、植物工厂及其LED照明发展新动态

8、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学与评

9、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0、气象类院校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研究

1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教学改革

12、农业院校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3、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浅探

14、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构建与探索

15、滩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16、循环经济下云南省产业结构改革

17、中国西南边疆山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态势分析

18、GIAHS价值的五色缤纷

19、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生态与环境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22、浅谈大学跨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23、新时期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24、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探讨

25、低碳村镇:低碳经济的一个新概念

26、基于海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色分析

27、新常态下海南农业旅游营销研究

28、浅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

29、“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应用探索

30、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

31、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32、珠三角(2008—2020)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综述

3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

34、协同创新环境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5、利用“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推进专业英语教学

36、农业资源遥感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37、浅谈高校《土壤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38、“作物栽培学总论”的引导教学与课程思政

39、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40、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以及其构建研究评析

41、《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2、基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43、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44、“双一流”高校涉农学科建设现状及思考

45、农业循环经济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6、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研究

47、实验室管理机制及人才培养措施研究

48、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49、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城市与资源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论自然资源物权构造的理论困境

3、政府责任与资源环境审计:综述和启示

4、浅论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

5、论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法

6、论可持续发展观与我国环境立法

7、民法典时代环境权的表达路径及思考

8、浅析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

9、完善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效益审计机制

10、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突破、缺陷与实效问题

11、陆海统筹视域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重构

12、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回顾与反思

13、论我国林地地役权制度的完善

14、生态系统完整性理念视域下无居民海岛治理法治路径探析

15、近70年来美丽中国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16、反垄断视角下数据驱动型平台并购的隐私保护研究

17、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学理反思与法律建构

18、试论环境保护法与我国自然资源的关系

19、论比利时布鲁日历史城区保护管理及启示

20、我国环境资源法治建设探讨

21、中俄政府环境责任比较研究

22、敬重黄河生命 倡导河流伦理

23、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24、儿童保护中国家干预力穿破家庭壁垒研究

25、试论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

26、资源税改革:体系思考与立法指向

27、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8、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29、构建保安处分制度与有效应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研究

3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31、基于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32、民法典时代环境权的解释路径

33、再论环境犯罪的修订:理念演进与趋势前瞻

34、第七章 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演进与特点

35、中国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初探

36、环境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现实考量与进路分析

37、“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法的新发展”研讨会综述

38、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立法:现实困境与对策选择

39、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制度中的角色担当

40、对“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

41、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绿色投资及其发展思路

42、论中国的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

43、法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44、依托法制开展生态治理的必由之路

45、从土地索赔到荒野保护

46、循环经济视角下环境审计研究

47、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48、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环境会计必要性分析

49、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研究

城市与资源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1、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联系

在城市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 所谓的城市规划指的是在将城市当做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 对相关措施加以利用, 对于城市内部当中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分配, 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城市进行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发展的和谐。在城市规划项目中, 土地资源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对城市当中的土地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当中, 需要将城市的整体规划作为重要的基础, 以此为基础, 达到土地利用的目的。此外, 在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当中, 应当要依据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俩进行,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 来对城市规划过程当中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划分, 对土地利用的框架速度进行调整。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实际利用的过程当中, 应当对相关城市规划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从而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发展。

2、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协调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现状而言,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以及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与经验方面的影响, 以至于二者之间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突袭协调不一致、步调不一致等问题。首先,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主要负责的是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 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则是通过土地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的, 并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两个部门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沟通, 但是各自为政的情况依然是比较常见的, 这样的话就容易使得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以至于各种矛盾凸显, 影响到城市的实际的发展。其次, 在当前阶段中, 我国还是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 但是在这个阶段中, 城市扩张的速度依然非常快, 但是在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出现落后的情况, 尤其是在城市当中出现乱搭乱建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的管理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2.2、土地规划与布局缺乏合理性

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 对于土地规划的要求比较高, 尤其是在整体性方面, 所以在实际的规划过程当中应当与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有效地结合。对于各个管理部门来说, 其职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就会比较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对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虽然我国在相关管理规定方面已经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之中对于整体性却没有充分的加以重视, 没有切实落实好协调工作, 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3、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优化策略

3.1、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 要想使得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能够有效的协调与配合, 首先应当促进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只有保证两个部门的有效沟通, 才能够促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之间的合理协调, 促使城市规划过程中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 并且由可以对城市规划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了使得这一目的能够早日实现, 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建立通用的信息化平台, 对城市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信息进行实施的交流与共享, 保证两个部门之间可以紧密的配合。其次, 两个部门之间应当建立一个工作协调机制, 比如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 促使资源与信息之间得到共享, 采用重大问题集中商量的方法, 来进行决策。最后, 两个部门之间要加强业务的协作,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 对土地利用以及城市规划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共同研究出解决对策。通过两个部门之间的共同努力, 可以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重要局面。只有真正实现两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 才能够提高城市规划的工作水平与效率。

3.2、做好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虽然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工作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但是国外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可以对其经验进行借鉴。首先, 对土地资源进行有序开发, 依据土地资源的收益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 对土地资源阶段性的利用与开发方案进行设计。这样的话可以使得土地资源能够实现循序渐进的开发与规划,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效能大大提升;其次, 对于城市景观与园林绿化体系应当加强建设。对于城市当中已有的生态、自然以及人为景观应当加强保护与利用, 对于这一类景观的土地资源, 应当先做好城市规划, 使其能够成为城市建设项目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得城市的环境治理大大提升, 营造一个优美的城市景观体系;最后, 对城郊的土地资源应当加强规划, 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 城郊区域是重要的发展区域, 如果可以对这一部分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的话, 就能够大大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协调是重要的基础。虽然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利用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将这些问题充分重视, 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有效地措施, 使得问题得以改善, 从而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当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 对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以及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是重要的内容,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但是,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利用当中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 从而使得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 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土地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 林伟.探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体系构建[J].智能城市, 2017, 3 (05) :175.

[2] 郎文婧, 李效顺, 卞正富, 曲福田.徐州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及其空间扩张模拟[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33 (07) :592-599.

[3] 闵媛慧, 张明.江南丘陵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研究——以瑞金市为例[J].江西科学, 2017, 35 (01) :107-112. (2017-02-20)

[4] 张敏.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 (07) :262-263. (2017-05-17)

城市与资源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是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全市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提供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成体系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具有探索意义。

关键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

一、研究背景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等问题,难以满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解决现有的问题,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调查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2020年自然资源部于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对新时期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2021年,又相继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体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

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

我国初步形成的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思路是构建“1+X”型的自然资源调查体系。其中“1”为基础调查,是对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开展调查,以地表覆盖为基础,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范围、面积、权属性质等内容;“X”是专项调查,是针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特性、专业管理和宏观决策需求,组织调查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人文地理等信息。

在监测方面,根据监测的尺度范围和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其中,常规监测是定期开展的全覆盖动态遥感监测,重点监测各类自然资源的年度变化情况;专题监测是对地表覆盖和某一区域、某一类型自然资源的特征指标进行动态跟踪,掌握地表覆盖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变化情况;应急监测则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以第一时间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支撑。

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土地、森林、水、草原、矿产资源调查等各项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至今时间尚短,各省市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完全实现“统一履职、统一型权、统一收益”,导致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调查监测标准未统一

在各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各资源的权属界线、单元界线、类型线、资源界线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空白等现象。在实际调查监测、利用保护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长期以来各部门出于工作需要,形成了各自的调查监测标准,各资源调查监测标准未有市级或省级层面的统一。

(二)調查监测数据不成体系

机构改革将原先一些职能部门进行了切分,由此造成一些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也出现了切割,目前,森林、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专项调查、监测、数据更新等工作的开展,大多还是由机构改革之前的相关部门负责,因此就产生了当前调查监测数据不完整、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三)调查监测指标不够细化

由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复杂,各业务部门(处室)针对所涉及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保护的工作方向各有侧重,导致了部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停留在一级分类指标,没有对自然资源调查检测的指标和数据进一步细化。

(四)缺乏专业实施人才

一方面,调查监测工作繁杂费时,现有专业人员难以完成全部测绘、分析和研究工作,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不够深入;另一方面,目前部分业务部门的工作仍然参照原有的工作机制,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流程、规范等方面还未有统一的培训,这可能会对后续数据资源整合造成困难。

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建议

为使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持续稳健推进,进一步规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履职,应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解决以上问题。

(一)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顶层设计

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一要开展各类自然资源状况、产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构建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机制;二要制定统一的调查监测标准和调查监测指标项;三要实时跟踪掌握各类自然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形成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四要严格控制调查检测质量,构建完善的自然资源调查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二)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统一管理

根据国家数据库标准和建库规范,建立统一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国土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综合查询等管理功能。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自然资源大数据综合分析和服务平台,实现各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与空间规划、基础测绘、专项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综合大数据管理体系。

(三)构建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明确各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赋予自然资源数据以生命。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分析评价体系,推进各自然资源调查的综合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数据,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专攻调查监测、数据登记、数据分析、数据与政策相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高调查检测团队的业务能力;引入专业研究团队,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项小组,加深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探索,打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浮于表面的现状,将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落在实处。

五、结语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分析评价、人才建设等相关机制的建立,能够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思路,对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EB/OL].(2020-01-17)[2021-07-06].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18/content_5470398.htm.

[2] 于雪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6).

[3] 黄灵海.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的构建[J]. 中国土地,2020(5).

[4] 叶远智,张朝忙,邓轶,张瑜,王建邦,张剑.我国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监测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测绘通报,2019(10).

[5] 胡林,陈俊菡.数据科学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监测关键问题[J].林业和草原机械,2020(2).

上一篇:数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企业并购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