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教育范文

2023-09-19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礼仪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改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职业道德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JJG280)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介于本科学前教育和中等幼儿教育的中间层次,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幼儿教师,他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更是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之才。幼教职业也被誉为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是园丁,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近年来不断曝光“虐童事件”:扯耳朵、粘嘴巴、扇耳光、幼儿人肉坐垫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行为,严重损坏了幼教的形象,社会反响相當强烈。“虐童事件”折射出的“幼教之殇”,实质是师德的缺失。

教师的职业道德,核心是“师德”, 师德教育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职业道德品质,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标志,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礼仪教育更是学生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品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礼仪教育现状

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当前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由于学生生源复杂,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周围环境、教养方式等方面差异明显,学生礼仪素质参差不齐,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

教师在礼仪培养方面存在缺位。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一些教师无论在自身仪表,还是精神状态方面,没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现任礼仪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其他相近学科教师转行过来的。

学校对礼仪教育简化、淡化甚至被忽视。即便开设了礼仪课,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无论在内容、数量及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礼仪教育中还存在教学形式简单,学生受教育途径狭窄的问题。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理论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礼仪教学仅是“吃穿坐立走”的礼仪规范。除了在课堂上系统的接触礼仪教育,学生们大多会选择在网络上自学一些感兴趣的礼仪文字或影像资料,但主动学习礼仪知识的学生人数少之又少。学校的礼仪讲座也是学生们接受礼仪教育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场次、场地、学生自身认识等原因,起不到明显效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把礼仪教育提高到必修课的地位

现阶段的礼仪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系统学习规范训练的最佳方法,对学前专业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礼仪教育与职业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职业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二)加快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施礼仪教育中,教师展现出的良好礼仪风范,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学校要加大礼仪教师培养力度,划拨专门经费,创造条件让礼仪教师接受定期的培训、进修,不定期的参观考察,建立一支懂理论、会实训的优秀的礼仪课程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有计划安排礼仪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多渠道、大力度的培养,提升礼仪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为高质量的教学夯实基础。

(三)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知行合一

礼仪教学 “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这个特点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应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职业道德教育为一体,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做中学”,通过布置教学任务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艺术。

礼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因素,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上课发言先举手、课堂谈吐举止文明,对照镜子、玩手机、零食进课堂等不文明行为“零容忍”,使学生的礼仪意识多方面反复强化,逐渐养成良好习惯。礼仪教学必须与修身、立德、养性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以礼仪主题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礼仪修养要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个体既要作为礼仪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又要成为整个礼仪教育过程的参与者。我校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院举办《国学与先进文化系列讲座》,自2006年以来,举办国学讲座400多场,听课学生达到6万人次,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美德,拓宽知识视野,学会为人处事,塑造健全人格,指导人生之路,励志成才报国”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触及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

2、举办大学生逐梦行动“君子风度淑女形象”大赛,大赛的主题是“培养君子风度,塑造淑女形象;练就应用技能,助力健康成长;德才成就未来,奠基中国梦想”,彰显了学院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为学生实现个人的梦想,并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而助力。

3、为了增强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思想意识,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规划精彩人生 铸造锦绣前程”为主题,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助推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后的自我规划、走向职场、实现幸福人生目标,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素质、礼仪修养水平,促进了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4、强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引领、育人、凝聚功能,多部门、多渠道组织系列活动,把礼仪教育從课堂扩展校园、社会。有效、有序的展开立体化、多样化的课外文化活动,利用有历史纪念价值的传统节日,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影响深远、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贴进大学生的实际,走进大学生的心间,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事事关心”的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学礼,无以立”。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人才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深化高职生全面素质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要我们坚持高职教育的特殊属性,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深化礼仪教育教学改革,必将会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欧阳静.大学生礼仪教育手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2] 周悦娜.从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现状探索高校礼仪教育途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2).

[3] 徐秋梅.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的路径选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2篇

礼仪教育系统化之所以有助于教育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的提升,是因为礼仪教育的系统化可以克服礼仪教育实施中盲目化的问题和碎片化的弊端,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的协作衔接,增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

一、礼仪教育系统化的内涵界定

个体礼仪的形成与发展伴随人成长的一生,不单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任务,伴随之的礼仪教育也由此必然要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礼仪教育的这种长期性特征对学校礼仪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现实要求。

一方面,礼仪教育系统化是提升礼仪教育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的内在需要。追求实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礼仪教育的题中之义。礼仪教育实效的追求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把握,而礼仪教育是否实现系统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礼仪教育系统化之所以有助于教育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的提升,是因为礼仪教育的系统化可以克服礼仪教育实施中盲目化的问题和碎片化的弊端,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的协作衔接,增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礼仪教育系统化也是贯彻落实有关政策的现实需要。我国具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党和国家基于现实考量,不但高度重视中小学礼仪教育,更对其系统化建设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引导与支持。如2010年教育部就明确制定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因此,增强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系统化建设无疑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现实需要。

本文中的礼仪教育系统化,指的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安排中小学各学段礼仪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等,以完成各个学段礼仪教育目标任务的过程与结果。第一,礼仪教育系统化是一种理想性的目标追寻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性的目标追寻过程。对于礼仪教育而言,其系统化首先就是对自身整体结构进行合目的性理想改造和合规律性现实建构的实践过程,其目标就是保障礼仪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目标状态,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增值和最佳化。因此,作为过程存在的礼仪教育系统化具有永续递进的性质取向。第二,礼仪教育系统化也是一种结果状态。礼仪教育系统化除了是一种建构过程外,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果。在这种语境下的礼仪教育系统化,体现为系统结构的整体优化与和谐有序,是作为礼仪教育系统化建设过程的目标实现,是礼仪教育构建的最佳状态。礼仪教育系统优化状态的存续需要一定的条件,时空背景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诱使这种最优化状态发生变化。因此,礼仪教育系统化状态事实上也体现为一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性质取向。

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构建系统化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广大教育者也在实践中为之付出了诸多努力,但客观而言,直到目前,中小学礼仪教育在系统化衔接协作实践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没有得以很好地解决。

1.礼仪教育实施零散化

礼仪教育具有科学性。这种科学性首先要求中小学礼仪教育要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基础上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然而,从实践而言,虽然《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并初步构建了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但由于这些目标内容体系更多为原则性要求,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礼仪教育在事实上恰恰在实施中欠缺对科学性的应有考量,“缺乏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内容的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1]这直接造成现有教育呈现出以运动式为特征的零散化、碎片化状态。其突出特点就是教育实施者往往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自身经验或所谓“上级指示”“领导意见”来组织实施礼仪教育,而甚少去思考教育实施的科学组织和系统规划问题。这就直接造成了礼仪教育科学性的缺失以及盲目性、主观随意性和零散性等问题的出现。由于欠缺科学依据考量而造成的系统化不足、科学性丧失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礼仪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实效性的提升,因而值得我们警醒。

2.礼仪教育实施割裂化

整体性是礼仪教育的应然本意。礼仪教育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系统论原则,从整体上建构礼仪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乃至路径实施体系,以保证整个教育过程的完整性。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因为缺乏整体性的科学意识,现行中小学礼仪教育并没有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而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割裂缺失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不够突出,“重知轻行”问题突出。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既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也是文明礼仪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礼仪教育却恰恰存在着“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道德知识的传授多,而具体的操作技能少,扎实的行为训练缺。尽管知为行之基,没有知则没有行,但行更为知之本。如果礼仪教育仅仅止步于礼仪知识的传递,而没有扎实的礼仪实践训练,那么礼仪教育的目标将难以达成,其实效性更无从谈起。二是礼仪教育路径载体的完整性不足。尽管《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小学礼仪教育路径载体做了规定,明确要求礼仪教育实施路径要体现立体化的特征,但目前中小学礼仪教育的主要渠道却依然较多地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方式,呈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单一化问题。由于单一课堂教学为主的组织实施形式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因而往往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预期的教育实效。

3.礼仪教育实施无序化

作为一个层次衔接的系统过程,学校礼仪教育需要不同学段的协同协作,单一学段不足以承担起这个重任。这就要求中小学各学段的礼仪教育要从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品德规律为依据,将礼仪教育按照科学的阶段顺序进行分解和排列,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前后相继的教育序列。然而,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为礼仪教育序列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但遗憾的是,在教育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目前因序列化不足而导致的礼仪教育简单重复现象还是有所显现。这种因序列化不足而造成的简单重复不但显现于不同的学段之间,同时也体现在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礼仪教育的简单重复、不讲层次划分,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很容易给人以“空大套”的感觉,使得学生不仅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还为后续的教育定下了消极的基调。来自于学生“年年搞教育,年年不换样”的感慨就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注解。当前,礼仪教育因无序所引发的简单重复现象,已经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因此,礼仪教育序列化不足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三、礼仪教育系统化建设的着力点

对于礼仪教育系统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仅在于要准确梳理现有礼仪教育系统化建设实践中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反思、批判与超越。我们认为,打造系统化的礼仪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工程,可以从如下四个向度着力。

1.构建系统化的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建设是礼仪教育系统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尽管从过程结构视角入手,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系统化建设应该包含各个组成要素的系统化,如教育目标的系统化建设、教育方法的系统化建设、教育载体的系统化建设,等等,但这依然不能动摇教育内容系统化建设在其中的关键地位。之所以教育内容系统化建设是礼仪教育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这主要是由教育内容的地位和价值所决定的。因为,作为教育过程结构系统中的“血液”,教育内容既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动的中介”,[2]还是教育工作方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科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就会没有方向,当然就更谈不上实际效果。因此,礼仪教育的系统化首先要实现对教育内容系统化的追寻。礼仪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建设不但要弄清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总体上需要进行哪些方面内容的教育,更要关注这些内容在对象发展不同阶段的呈现次序及呈现方式。归根到底,礼仪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建构就是要在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品德发展实际和满足学生现实需要上做文章。

2.打造立体化的实施体系

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应由单一到复合,形成课堂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立体化体系。一是紧紧依靠课堂教育主渠道。课堂教育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系统性,因而打造系统化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首先必须紧紧依靠课堂教育主渠道。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已在德育课程中设置了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一批中小学校也根据自身实际尝试开设了以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必修课程中礼仪教育的分散性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碎片化,以课程为载体的礼仪教育实施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夯实专业课程礼仪教育渗透的同时,可以考虑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通过政策引导、课程规范等方式强化礼仪教育的系统化建设。二是搭建综合性实践活动体系。实践性是礼仪教育的应然之义和必然要求。真正的礼仪要被学生所掌握,必须结合礼仪实践活动来强化。因此,打造立体化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除了要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之外,还应在坚持知行统一原则的基础上搭建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体系,以形成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协同实施、相互配合的礼仪教育实施格局。

3.配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礼仪教育的良性开展离不开礼仪教育主体的承载与运作,礼仪教育的实施过程就是礼仪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礼仪教育主体的作用决定于其自身的观念和水平,对于礼仪教育的组织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教育者自身特定的意识与素质就成为了礼仪教育能否科学构建和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礼仪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切实保证礼仪教育系统化的科学构建、全面落实和有效开展。然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中小学礼仪教育严重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这对于礼仪教育的良性开展和系统建设无疑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打造系统化的礼仪教育体系,需要在礼仪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下功夫。为此,一方面可以考虑在专门礼仪教育课程建设基础上,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担任礼仪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相关培训,在提升既有师资队伍素质上着眼。

4.健全评价性引导体系

评价具有监督和导向功能。通过评价标准的引导,可以为實践指明方向,引导实践者实践。但长期以来,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得学校礼仪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来引导教育的系统协作问题,致使不同学段的礼仪教育往往存在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弊端,并由此引发了礼仪教育系统化建设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搞好礼仪教育的系统化建设工作,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以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功能和导向功能,引导学校与教师重视礼仪教育,贯彻落实礼仪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引导体系,既要求搭建一个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多维化评价指标体系,保障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要求建立多主体、多类型的评价系统,实现自我评价与他者评价、管理评价与专家评价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1]李涛.中小学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5.

[2]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7(7):75.

【郑敬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赵欣,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商务外语与学前教育专业科,讲师】

责任编辑︱张 丽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3篇

调查目的:幼儿园存在的一些游戏缺失问题

调查地点:xx幼儿园

调查对象:幼儿园小朋友

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问: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

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

孩子的游戏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一位幼儿园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情境:老师扮演鸡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头饰当小鸡,鸡妈妈领着小鸡们到小猫家串门,小猫不在家,但在家里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写着数字的卡片,让小鸡们找出这些卡片,并且根据这些数字在地板上绣花,卡片上写着几,就绣几朵花。

这样的游戏在如今的幼儿园里非常典型,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检查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简单的数字概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黄进说,但是我们却不禁要问:孩子们在老师设计好的游戏里,在老师的带领下没有一点自己去开发新的游戏情节的想法,这样的游戏其本身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是不是成了一种点缀?

有专家认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游戏当作糖衣,靠糖衣来诱使孩子们吞下知识这个苦片。人们认为在幼儿园里游戏对学习重要,是因为人们希望游戏能赋予孩子们一些经验、技能和知识。黄进说,但却忽视了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即孩子们在游戏中自主的、欢愉的体验。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学者提到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李季湄说,所谓游戏缺失,更多是从游戏被成人控制这个角度而言。不少专家认为,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了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里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经常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说: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孩子们根本不把这认为是游戏,是玩。游戏被当成了工具。

李教授说,当然寓教于乐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这样的所谓游戏,大部分还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游戏。

让孩子们玩自己的游戏。她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吃卤花生,有孩子突然问:这种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快孩子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卤花生是种出来的,另一派认为是煮出来的。曹老师提议孩子们干脆一起来做试验,看看卤花生究竟怎么做出来的。于是一组孩子开始种花生,另一组孩子则开始煮花生。答案当然很快就出来了,但煮花生的孩子却很有兴趣地加入到种花生的行列中。种花生的过程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才能让种出的花生有味呢,有孩子说直接把辣椒和花椒加到土里,但立刻又有孩子说不对,应该把辣椒和花椒泡水浇到土里;随即又出现了新问题:用热水泡、温水泡还是冷水泡?

这些问题,我都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曹伟说,他们完全能够解决,孩子们的能力和创造经常会让你意想不到。

曹伟说她班上的孩子们玩的游戏主题经常是从孩子们讨论的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出来,游戏情节怎么发展进行下去也由孩子们来决定,谁在游戏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不是由老师来指派,而是由孩子们自主决定,最后游戏做完了,再让孩子们自己来作评价。那你呢?起一个引导作用?记者问她。严格来说,引导这个词不准确,不是引导,我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和发现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曹伟说,我跟他们是平等的,是他们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

学前教育不但要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还要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体现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应当体现创造性,而不要把成人的期望和想法强加给幼儿。教师不能用组织作业或上课的方法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应当改变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

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们也有满肚子的苦水。据说,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多了,认字识数少了,就会有家长找上门来提意见,我让孩子到这里来是受教育的,不是来玩的。

刘焱教授说,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于婴幼儿教育的普遍信条,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提前开始的学习,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

【二】

学前教育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对学前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为促进我县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我县教育的整体水平,就我县学前教育工作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组织教育、食品药品、卫生、消防、交警等单位负责人一行到县城及罗依溪镇、默戎镇、坪坝乡、河蓬乡等4个乡镇2所公立、7所民办幼儿园及7个山村幼儿园进行了实地察看和座谈走访。

一、我县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与现状

(一)学前教育机构情况

2013年秋全县共有公(民)办幼儿园2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所(比2011年增加2所),所占比例13.6%左右,民办幼儿园19所(比2011年减少2所)占总数的86.4%,山村幼儿园78个点所。19所民办幼儿园有14所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目前,到教育局备案的幼儿园还有5个未取得办学许可证(断龙小天才幼儿园:幼儿68人,教职工4人;红石林镇吖吖幼儿园:幼儿104人,教职工5人;红石林镇茄通村幼儿园:幼儿34人,教职工1人;罗依溪大风车幼儿园:幼儿55人,教职工4人;山枣乡山枣村幼儿园:幼儿54人,教职工1人)。全县22所幼儿园中,其中县城8所,除县机关幼儿园为州级示范园外,其余的幼儿园都是简易园和未定等级民办园。今年尚有5所学校办有学前班(比2011年减少10所),分别为河蓬乡九年制学校、红石林镇九年制学校、断龙完小、草潭完小、双溪完小。

(二)师资队伍情况

各类幼儿园现有园长22人,其中学历合格19人占86.4%(比2011年增加6人),专业合格16人占72.7%(比2011年增加10人);有专业教师212人(比2011年增加14人),其中学历合格124人占总数的58.5%(比2011年增加36人),专业合格63人占总数的29.7%(比2011年增加20人);有保育员50人。农村学前班共有教师6人,学历100%合格,专业100%不合格。我县幼儿与教师比为19:1。

(三)学前教育普及情况

2013年9月,全县学前三年(3-6岁)适龄幼儿4720人,其中城区1962人占47.62%,入园入学4120人(山村幼儿园900人),幼儿毛入园(学)率为87.29%(山村幼儿园入园率占19.07%),入园率与上前两年比,有了很大的提高(2011年入园2074人,入园率44.1%;2012年入园2495人,入园率为59.4%)。尚未入园的幼儿主要分布在偏远贫困、居住分散的农村。

二、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相关单位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不断加强

一是县教育局制定了《xxxx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二是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管理和监督。三是食药、卫生、消防、交警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常规管理,制定和完善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制度,并加大巡查指导力度。

(二)办园条件逐渐改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

一是认真实施国家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项目建设,2011年至2013年共投入300多万元,建成龙鼻和罗依溪两所中心幼儿园。二是争取慈善机构帮扶,2012年11月至今年10月以来争取国务院发展基金研究会,先后为默戎镇、坪坝乡、断龙乡、河蓬乡、红石林镇等乡镇的村寨,开设78个幼儿学前教育点,招募了学前教育志愿者,免费为这些边远山村幼儿提供学前教育。三是实施贫困幼儿救助,2012年争取上级资金20多万元,为412名幼儿提供入园救助。四是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两年来扶持7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投入资金35万元,添置设备帮助改善办园条件。

(三)师资结构得到一定改善,师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自2011年起,国家、省、州加强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2013年我县有幼儿教师177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参培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一些民办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优先招聘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使幼儿教师的师资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师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的地位和重视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一是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发展很快,面对学前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不够,忽视其为公益性的特征,学前教育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最薄弱、最为忽视教育段,国家规定的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没有充分在我县得以体现;二是相关部门对举办学前教育的第一审批权不明确;三是公立幼儿园教师的编制、调配、招聘落实不到位;四是对县城新建第二所公立幼儿园的规划、征地、建设进度缓慢;五是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够;六是对民办幼儿园办园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等。

(二)幼儿园办园条件不具备。一是班额过大,教师不专业,保育不到位。按照幼儿特点和办园标准及要求,每班需配备二教一保,但在调研中发现,普遍达不到此要求,一般班额都是40-60多人不等。特别是县城几个幼儿园(含公立)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如县幼儿园9个班,每班平均幼儿48人,最大班额为60人;太阳城的未来之星幼儿园有一个班达到61人。二是公办园数量严重不足,入园压力大。县城共有1962人幼儿,而公立园只有一所,园所面积不足2亩,容纳幼儿430人(平均每班为48人),仅占城区幼儿入园的21%,从数据可以看出公立园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幼儿入园的需求。部分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滞后,建筑主体不符合幼儿特点和消防安全要求,有的将一些旧院落改做幼儿园,缺少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与场所,安全设施不完善,生均建筑面积与国家标准差距太大。三是幼教师资不具备,小学化现象相当严重,幼儿玩教具及学前儿童读物较少,教学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安全隐患仍然突出。一是校车安全隐患。全县19所民办幼儿园,有校车的幼儿园有12所,占民办幼儿园总数的63%。所有校车为廉价的微型车、面包车,而不是达标的校车,校车车况普遍较差,超载现象十分严重,驾驶员多为临聘或园长家属及其园长本人兼,并非聘请驾龄长,有经验之人驾驶。二是食品安全隐患。根据调查和现场察看,发现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幼儿伙食太差,食品来源无统一渠道。今年为了提高幼儿生活标准,增加营养,每月伙食费由原来的110元提高到150元,但绝大部分幼儿园仍没有提高和保证幼儿的伙食标准,同样存在购低廉食品,伙食单一,公示菜谱与实际供给不一样。如城西幼儿园午餐只是一锅豆腐皮汤,更有甚者是未来之星幼儿园,在我们连续三年的跟踪调研检查中发现,连续三年都是一锅南瓜汤,这样的伙食能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食品安全措施难到位,卫生难达标,食品留样不规范,幼儿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三是卫生安全隐患。大部分幼儿园空间狭窄,通风欠通畅,生源多,场地少,食堂面积狭小,没有独立的储藏室,食堂及储藏室(柜)卫生差,食品与杂物摆放不规范,防鼠设备不全等。

(四)师资力量仍显薄弱。一是数量不足。绝大部分都是一个班一个教师,一人多岗,罗依溪星星幼儿园的园长既是园长,也是教师,又是驾驶员,很难确保幼教质量。二是学前教师学历不达标、专业不合格为普遍现象,212名教师中(不含乡村幼儿园自愿者)高中以下学历88人,占总数的41.5%;专业不合格149人占70.3%;转岗教师多,占学历合格人员的50%。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师资学历参差不齐,初中毕业所占比例较高。三是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短缺。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办幼儿园编制管理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年龄老化十分严重,根本不适应当今幼儿教育水准。四是幼师、保育员与幼儿的比例严重不足。按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通知〔教师〔2013〕1号〕规定,幼儿园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是1:51:7,就目前我县城区幼儿入园总数、教师数、保育员总数来看,仅从数量上讲目前保育员为零,还缺幼师248人,远达不到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标准。

(五)管理欠到位,保教质量有待提高。一是对山村幼儿园管理难到位。各点上课不统

一、不规范,上多长时间,上什么内容监管难到位。二是对民办幼儿园尤其是无证园的管理不到位。存在准入不严格的现象。三是幼儿园管理队伍薄弱。教育局只有一个幼教专干,还兼带其他多项工作。四是小学化现象存在。由于办园的负责人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教育方式了解较少,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就出现了空档。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以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必须学知识,要的是孩子能够写多少、认多少,幼儿园的教师就只好按照教小学生的方法教育幼儿。容易导致幼儿从小厌学,失去自信心。

四、几点建议

学前教育既是今天的事业,也是明天的希望。针对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和着手,强化认识,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进一步提高对我县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将学前教育作为整个基础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贯彻落实学前教育各项政策、规定和要求。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管理的主体职能。三是将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考核内容。

(二)强化责任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要明确责任,确定教育行政部门为学前教育第一审批权,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对学前教育加大定期与不定期巡查力度,统一管理、统一量化、统一考核,建立评估体系,促进保教质量全面提高。二要加大对民办园、山村幼儿园的管理,形成并发展办园特色,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对责任不到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推迟招生或停止招生,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确保儿童入园后有舒适的环境。

(三)增加学前教育教职工编制,完善聘用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一要增加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年解决公办幼儿园的教师进编招聘工作。二要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监督落实完善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待遇问题。三要提高幼儿教师职称评聘比例。四要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落实培训经费,开展多形式培训,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有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门讨论,甚至也有专门的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如1983年,教育部就曾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南京师范大学的农村幼儿教育项目、学前一年课程研究,中央教科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河北、貴州两省等地开展的“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研究”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不从数据、政策、研究上做梳理、总结,而是想探讨视角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的城市视角

农村与城市是一对概念,谈到农村自然会提到城市。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农村学前教育还是城市学前教育,都是学前教育,也就有共同的规律、特点、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学前教育先发展,有发展的经验、教训,这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农村之所以是农村,就是因为它不是城市。城市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有些适合农村,但未必都适合农村。如果完全用城市的视角去看农村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就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代名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对策”之类的文章、研究,比比皆是。有人觉得用“问题”还不够,甚至要用“痼疾”“瓶颈”等词语,更能表达作者们的心情。

农村学前教育究竟有哪些问题?在2010年以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政府投入不足”“领导不重视”“硬件差”“师资水平低”“家长不重视”……相应的对策则是“加大投入”“领导重视”“更新观念”……但是,2010年以来,政府重视了、投入了、硬件改善了,农村学前教育还是问题多多。大家说,虽然投入增加了,但是大多投在了硬件上,这样投得不对,硬件改善了软件又不行,新园多、新教师多、教师的流动性大。反正,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不行,就是问题的代名词。

常年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总体思路是,用发展得好的城市幼儿园帮助发展得不好的农村幼儿园。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中,“结对帮扶”“传帮带”“支教”“送教下乡”“派驻园长”“派驻老师”等等是高频词。新近流行语是“集团办园”,通常是以县里比较好的几个“龙头园”,以这些幼儿园为核心成立集团。集团里有镇幼儿园、村幼儿园(点)若干。最成功的集团,就是把镇上幼儿园、村上幼儿园,办成跟县里龙头园一模一样,如此就能“让农村儿童同样享受城市里的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反过来说,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一个农村学城市、小城市学大城市的过程。

以上这些就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城市视角。

城市视角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对比视角、问题视角,将农村跟城市这个“标准”进行“对标”,更多地看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这种情况很像我们用成人的、对比的视角来看待儿童。对此,杜威有很深刻的论述:“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之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匾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我们把儿童换成农村、把成人换成城市,同样有启发。

城市视角的第二个表现,大家极力地看到、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优点,但这些优点更多地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比如,人们通常会说农村幼儿园的地方大、自然资源丰富、空气好,这是因为城市不具有。因此,城里专家到农村,对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有如此多的资源却不用,大惑不解。“遍地都是资源,四处都是资源,为什么不用呢?”在大家开出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处方”中,常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农村的表扬也带着深深的城市印迹。

城市视角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师培训的城市化。以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为例,不管是农村幼儿教师进城还是城里教师下乡,都是城市的优秀幼儿教师在讲、在做,农村幼儿教师永远是在听、在学。这样培训的结果,就是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农村模仿城市的过程。笔者曾经看到一个农村老师到北京学习回来后,跟当地孩子讲节约用水,“小便了要按小的那个按钮、大便了按大的那个按钮”;在另外一个农村幼儿园里,墙上贴着如何使用座便器的图片,但明明该幼儿园的厕所就是一条沟。并非农村幼儿园就只能讲农村,他们也有权了解先进、发达。但在这些洗手、喝水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孰重孰轻、孰先孰后?

城市视角的第四个表现,就是“质量评价”“评价标准”的城市化。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问题就非常突出。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园?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农村好园?

“示范园”“等级园”“优质园”的标准更多的是基于城市而提出的,对农村的考虑更多是降低标准。比如,城市60分通过,农村可以55分通过。

城市幼儿园有而农村幼儿园没有的,城市幼儿园没有而农村幼儿园有的,这种差异如果没有被考虑进去,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没有被充分地得到反应。比如,有的农村幼儿园可能并不提供午餐。

另外,这种质量是绝对质量(幼儿园跟一个客观的标准相比)还是相对质量(跟过去相比、跟当地的幼儿园相比)?有人向笔者推荐一所农村“好园”,理由之一是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脸先得干净。如果你未曾到过这样的幼儿园,如果你没有连走十几所当地幼儿园,满目所及都是脏兮兮、臭烘烘,那么是很难理解这种推荐的。也会很难理解在一些农村幼儿园会有卫生区(不是放卫生工具,而是洗脸、刷牙的地方),甚至有的幼儿园会一个月替孩子洗一次衣服。可惜,这些质量未必能够在各种评价标准中反应出来。

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需要视角的转换,需要从城市视角向农村视角的转换。其实,这种视角转换的探索,一直都存在,比如,解放前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先辈们的实验与探索就带有农村视角的意味。

两种农村视角

说农村学前教育要有农村的特点、要姓“农”、要有农村视角,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农村特点、农村视角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存在两种农村视角。

第一种农村视角,是指研究者站在农村的角度,代表农村,为农村而呐喊、发声、写作。这是一种底层视角。“底层研究将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关注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无声者、无名者,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底层力量的崛起”。底层视角特别关注那些哑然无声、被遮蔽的、被隐匿的民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说,“作家要为那些不能擁有自己声音的人而写作”。

在学前教育中,农村学前教育就是无声者、无名者,是被遮蔽的、被隐匿。当我们讲农村视角时,就是要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出声音。虽然农村学前教育被推到改革的前沿,成为“显学”,但真正农村教师、农村儿童、农村家长的声音,依然是不被重视的。

第二种农村视角,是真正农村人自己的视角。这里的农村人,包括农村幼儿、农村幼儿教师、农村家长、农村群众等。农村人自己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主体,他们自己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让农村幼儿教师通过改革实践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角”。要做到这一视角,特别不容易。

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第一,中国非常辽阔,中国之大大在农村,农村的差异更是非常之大。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农村”。有的农村已经非常富裕,有的农村还极度贫穷;有的农村集中居住,有的农村非常分散;有的农村交通发达、公路已经户户通,有的农村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有的农村还是费孝通意义上的乡土社会,有的农村已经城市化、经济化,村民已经遍布天南海北。第二,农村是发展变化的。40年前的农村、20年前的农村、10年前的农村、今天的农村,正在快速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教育。

农村儿童的视角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农村儿童理应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中心。当我们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农村视角时,当然不能缺失儿童的视角。

要了解农村儿童的视角,需要人们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在成人社会中,儿童是弱势群体,其声音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儿童权利公约》强调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第十二条指出“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农村,儿童的声音更容易受到忽视、没有被人们所听到。农村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父母都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农村学前教育相关的人员,如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儿童读物创编者,也应该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大约20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老师曾组织过一个“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的活动,一个13岁的回族女孩不断告诉访谈者“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困难就是洗锅”,很多城里人就听不懂。倾听农村儿童、理解农村儿童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这个项目里没有“农村学前儿童”。

农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水平、特点、需要,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实践上来看,大家都认可,对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可以通过“五大领域+学习品质”来概括。在这些领域之中,农村儿童的发展水平如何?哪些是农村儿童的长项、哪些是他们的弱项?农村儿童的发展有何特点、有何需要?哪些是现实的需要、哪些是未来可能的需要?越是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越是具有农村儿童的视角。

下面是值得关注的一些方面。

出身农村的人相对能对农村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用俗话讲,就是农村长大的人应该能够讲得清楚农村。虽然在学前这个阶段,他们还不能解释清楚农村,但应该为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解释农村打下基础。农村儿童没有“农村”性。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农村生活、成长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的根。

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生活经验正在快速城市化,越来越单调、贫乏。吃零食、用手机(或看电视),成为农村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尤其是随着农村交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比如因摩托车、电瓶车增多而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隐患增多。那种漫山遍野跑跳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大量的时间被限制在家里、院子里。与物质的贫困相比,农村幼儿生活经验的窄化、单调、贫乏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当然,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农村学前儿童”。比如,有的农村学前儿童通过媒体,了解了很多知识、信息;而有的农村学前儿童,可能有随父母到到过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曾在城市上过幼儿园。

在健康领域,在一些贫困地区,发育问题、营养不良现象还客观存在;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一个突出问题,如个人卫生(洗澡、剪指甲、洗手)、喝水(喝安全的水、科学地喝水)这样看似微小、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也是最基本的。在语言领域,农村学前儿童相对缺乏大量的阅读机会,在大胆与人交流、与陌生人交流、在大众面前表达等相对不足。

除了看到农村学前儿童发展上的弱项,还应看到农村儿童的发展强项,用强项去带动他们的弱项。在某地的一所村幼儿园,笔者发现孩子们活动时非常专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上课老师(也是幼儿园的园长)的老公进教室问一个东西在哪里,老师一边与丈夫对话一边跟孩子讲课。即便这样,整个过程中孩子仍然比较投入、专注。

笔者还曾模仿“三种文化里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方式,拍摄了一个农村幼儿园的视频并播放给不同地区的老师看,其中一个上海老师看了这一视频后,感叹这个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差、教师水平差,但是儿童很快乐”,城市里的幼儿园“设施条件好、老师水平高,但儿童不快乐”。

除了大众常说的农村儿童身体好、处理能力强、朴实、吃苦耐劳这些品质外,他们确实有不少强项,只是被关注得比较少。

农村家长的视角

通常情况下,农村幼儿家长被描述为不重视学前教育,只认可读、写、算。我认为,这是极大的误解。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深切感受到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遗憾,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不少农村的家长会到镇上或者县城里去租房,让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陪读。这样的做法显然不是不重视学前教育的表现,而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在一篇批评农村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的文章里,同时又指出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的问题在于,不知道重视什么、怎么重视。

农村家长更重视他们能够“看到”的学习、成长。为什么重视读写算?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孩子是否学到了、学得多还是少,农村家长看得到、看得懂,还是农村家长自己缺的、比不上城里人的。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一种常识。如果农村家长能够看到读写算以外的学习和发展,能够看到这些学习与发展确实在发生,看到其意义,就会重视这些读写算以外的东西。因此,农村幼儿园不只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还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某地的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为了让家长看到积木游戏意义和价值,让家长自己搭高楼、观看自己的孩子搭高楼等,通过多种家长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家长“看到”了搭积木的游戏是有好处的,就像是在学数学。家长们更加理解幼儿园的做法,认可、配合、支持幼儿园开展游戏。而曾经有所农村幼儿园学习城市幼儿园的做法,要求小朋友回家带一个桔子到幼儿园,以便开展活动,就被家长误认为老师要求带水果到幼儿园“孝敬”老师,而颇有意见。

农村家长学历不高,因此不要搞得太复杂、要符合农村家长的认知特点,尤其不要有太多的术语(可以想一想陶行知前辈)。农村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情况,要注意祖辈教养孩子的特点。要注意到他们有农忙、农闲之分,不要在农忙时开家长会、搞亲子活动。总体而言,农村家长是尊师重教的,需要幼儿园讲出让他们能够听得懂的道理、让他们能够看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的视角

农村幼儿教师,被认为是硬件改善之后,农村学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幼儿园的教职工配备不够,有些班级甚至只有一个人,且他们的学历不高、专业学习不够、一个班的儿童人数多。请注意,这些问题、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一些要求是否偏高、过高了,是否有些不合理?比如,大家要求农村幼儿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玩具。将如此有创造性的工作,交给农村幼儿教师这一群体,是否有些要求太高?

如果我们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农村幼儿教师,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多的专业、可爱和值得尊重。

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有些农村教师对孩子很了解。尤其是如果这些农村幼儿教师是来自本乡本土的,那么他们不仅了解儿童,还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其他很多东西,与孩子的互动也很有针对性。比如,在一次分发牛奶时,笔者注意到一个小女孩的情绪不太好,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见老师发完牛奶后,蹲下来跟小女孩说:“你看嘛,你这个这里写的是260,那些高的写的也是260,是一样多的。你喝嘛。”笔者并不知道这个老师是否知道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但在我们看来,老师如同皮亚杰般具有智慧。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清楚地知道对孩子而言,2+6与6+2是不一样的,还有当他们掰手指头时,困难在哪里。笔者越是在农村走得多,就越觉得那些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批评,有时候是不公平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说用城里的优秀老师去帮扶农村幼儿教师。笔者很是怀疑,这样是否真的能帮能扶。一些农村幼儿、家长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其分析、解决也是非常需要智慧的。笔者曾听一所村里的幼儿活动点的老师讲述,她在劝说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需要动点脑筋。这位老师是本村长大回到本村的。因此,有一位看着他长大的家长,就反问老师:“你读那么多书,还不是回到村里了。读书有什么用?”下面是他们的对话:“你晓不晓得咋个去雷波(县城)?”“晓得,就是去坐班车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去成都嘛?”“晓得,就是到雷波去坐大巴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不晓得。”“你把钱给我,我就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去。你娃娃以后有钱了都不晓得咋个坐飞机,你觉得好不好嘛?”家长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把娃娃送到幼儿园了。

农村幼儿教师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渴望学习。但在目前的这种培训体系里,真正“非常乡村”的老师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比如,农村幼儿园(点)存在一个老师一个班的现实,使得他们外出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是在当地学习,也可能意味着幼儿园要放假。即使参加了这些培训、学习,接受的大多也是城市取向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农村内容是非常少的。

农村幼儿教师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比如,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利用?混龄活动如何组织?班额较大情况下,活动如何开展?教室存在特殊情况(如不规则、小学教室、面积小而人多)下,游戏如何组织?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天气、地形、地势,开展活动?

也许,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幼儿教师的沉默。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的学历(如职高毕业)、专业(非学前专业)。农村幼儿教师自信心不足,不断被打击、否定。用一个农村老师的话说,他们的工作是“无人表扬、没人喝彩”。

农村幼儿园的视角

农村幼儿园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农村幼儿园新园多、新老師多,如何来看待“新”?新园、新老师,既可能是一种劣势,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很多农村幼儿园(班)附属于小学,因此容易存在“小学化”倾向,但更容易实现小幼连贯。这些幼儿园所在小学的校长,往往就是这些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人物。

以种植、饲养、玩沙、玩泥等活动为例。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而且农村的资源更丰富。出现的结果是,农村儿童对这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贯的东西不感兴趣。另外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分析了本园儿童的发展需要,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材料、资源,来发展他们,引发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自信程度不够,老师们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种植、饲养的成果,来交流、表达;幼儿园的孩子创意不够,就让他们在玩沙玩泥中玩出创意、玩出水平、玩出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种植、饲养,让儿童学会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指向农村儿童的核心素养、学习品质,该是多么好啊。有些农村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说,幼儿园的种植跟围墙外面农民的种植不一样,农民种植看收成,幼儿园里的种植看活动、看教育、看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有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必须从农村的角度去看、分析、解决,而不完全是一个简单地学习城市的过程。学习城市必要,但非必须。如果能将视角转向农村,发现农村幼儿园的好,让大家看到农村幼儿园的好,那么才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该做一做的事情。

笔者一直在跟澳门同济慈善会的工作人员讨论,希望能够发现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分析他们“好”在哪里,如何让其他同行、相关人员看到他们的“好”,如果可能,推广、复制这些“好”。笔者深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大家是否应该做点什么?替他们发出声音、为他们呐喊、为农村写作,或者,将他们请到舞台中央,让他们自己来诉说,更或者,将镜头对准他们,播放他们面临的困难以及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他们的挣扎、坚持和智慧?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我们继续要做的还很多。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科专业也不全是“弱势群体”,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这几年因为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视,公办幼儿园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光明。但也使得师范类学前专业幼师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为办好学前教育专业,首先应提高常规办学质量,加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技巧培养力度,解决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问题;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儿童文学、幼儿活动设计、幼儿各科教学法、音乐、琴法、舞蹈、美术等。考证项目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其专业优势有:与多所幼儿园建立“校园合作”机制;学制为5年,毕业时为大专学历,颁发江苏教育学院文凭,还可通过师范系统内部考试(专转本)、专升本等方式升入公办本科院校。2011年我校中考分数线小学教育(综合文、理科)第一志愿598分,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第一志愿554分,学前教育第一志愿587.5分,第二志愿601分;2012年我校中考分数线小学教育(综合文、理科)第一志愿409分;小学教育(音乐、美术)第一志愿372.5分;学前教育(双语方向)第一志愿404.5分;2013我校中考分数线小学教育(综合文、理科)第一志愿409分(语数总分196),小学教育(艺术教育方向)第一志愿396分,学前教育(双语方向)第一志愿409.5分(语数总分186)。从这三年录取分数线的趋势来看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已初步站稳脚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独具特色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得到了任课教师及学院各部门的广泛好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发现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设想,希望能与全校师生商讨,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好。

一、常规办学质量问题

中职幼教专业的办学,从最初仅为了培养中职生的就业技能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逐步走向规范,但是,对中职幼教专业的办学,主管部门缺乏相关的制度及管理规范,办学单位也缺乏经验与措施,从而使得中职幼教人才的培养往往雷同于中职普通专业的技能训练。现有师资的培养也缺乏常规的机制及措施作保证,中职幼教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少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教师的成长只能靠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大,繁重的课时任务使得教师无暇顾及科研方面的工作。所以,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中职的办学现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步骤,不断加强中职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办学最基本的保障。用好现有的办学资源,逐步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手段与方法,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投入。只有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才能改善教学手段。根据自身的情况,防止不顾现状的、盲目的扩大招生。逐步完善条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形式,进一步加强中职幼教专业的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积极主动向幼教专业办学比较成熟的师范类学校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对于教材建设,采取选用与自编相结合的办法。对于课程建设,及时补充与修订教学大纲,成立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逐步完善教学大纲的规范性。面向未来,积极寻找中职幼教专业发展的新路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培养高素质、高层人才的方向努力。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即使在校期间达不到专科的学历,但是给学生指引了自我发展的方向,学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国家认可的专科学历证书,这也为学生尽快申请教师资格证找到了出路。

总之,现阶段中职幼教专业的办学,不能仅看到招生与就业暂时的乐观,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并且要积极主动地采用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为中职幼教的发展找出新路子。把中职幼教专业的办学推到更高的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专业能力和技能技巧培养力度问题

幼教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呈多元发展方向。面对幼教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更新就业观是很有必要的,希望体现幼儿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多元化、边缘化,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1.宽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多开设相应选修课程,如开设跟专业有密切联系而在必修课中难以展开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常规管理”“幼儿特殊事件的处理”等选修课,还可以开设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如文学、影视、陶瓷艺术、瑜伽、跆拳道等。必修课与选修课要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同时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2.强专业技能训练。适当减少公共课内容。可以开设儿童简笔画、儿童歌曲创编、即兴伴奏、幼儿观察分析等专业技能课程,五大领域教育课程教学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以让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并能在工作中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强实践课程。在学生学习各领域教学法时,应安排更多的见习、实习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各领域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要领。能突破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在实习时或就业后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方面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校际间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迫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学前教育专业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理念和培养“德才兼备、形体健美的‘一专多能’的‘五型’幼教人才”的育人目标。特别强调一专多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幼教工作“全能化”的需要。“五型”即:双语型、艺术型、双师型、现代型、应用型。(1)双语型指既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又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用汉英两种语言对幼儿实施教育。(2)艺术型指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玩教具制作以及环艺设计等多种艺术才能。(3)双师型指具有儿童健康检测技术和幼儿保健技能,既懂幼儿保健又能胜任幼儿教学。(4)现代型是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电化教学手段。学会二维和三维动画教学课件技术。学会利用多媒体动态教学技能,学会操纵幼儿园电脑办公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幼儿园教学和管理。(5)应用型是指做到理论知识与幼教实践密切结合,加强真实环境中教学模拟和练习,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用人单位零对接。在幼教市场需求从数量的补充到质量的竞争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我们有责任根据国家、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新的要求,认真探索职业幼师培养模式,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铧.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分类培养[J].德州学院学报,2007.

[2]姗姗.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4.

(作者单位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编辑 马燕萍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中英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英国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英国;学前教育;特点;启示

一、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机构设置类型多样化

英国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特征。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1)根据财政来源和举办部门的不同,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非营利性公立幼教机构,主要招收3~5岁幼儿,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等提供经费,其中包括由社会福利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婴儿室)、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幼儿班和小学附设托儿所等)、由私人或团体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和游戏小组等)、需要接受政府财政监督的幼教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和儿童保育中心等),以及符合政府办园标准、自行管理的独立幼教机构。(2)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英国现有幼儿教育机构有寄宿制、半日制、全日制与计时制。(3)根据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以保育和教育为主的保教机构、专门照顾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心、为智力超常儿童开办的“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为给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而开办的“亲子中心”,以及为幼小衔接服务的“预备班”等。

2.三级管理模式协同化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案。英国政府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社区的大力支持也成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上至政府官员,下至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都会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英国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对幼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英国政府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家长都应与学校签订一份合同,规定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承担起各自教育的义务。因而,英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中央通过制订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各地学前教育的管理,地方在遵守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和自由。在资金来源方面,英国小学附设幼儿园主要依靠地方教育局、社区中心、各种募捐活动和家长捐款等。英国的中央和地方对学前教育机构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

3.“全面性”的学前教育目标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重点强调了“全面性”的早期学习目标,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视。英国政府根据课程目标将3~5岁儿童的课程内容分为六个领域,即个人、社会和情绪的发展、语言和识字、算术、对世界知识的了解、身体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列出每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在学前课程实施方面,英国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同时,英国政府在肯定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精心设计的游戏”,认为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愉悦性和挑战性。此外,英国政府还强调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指出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支持幼儿的学习。

4.多样化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英国幼儿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NNEB,即0~8岁儿童健康和教育的两年课程毕业证书;PLA,即2~5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年课程证书;CERT ED,即初等教育的三年课程证书;CCCE,即0~8岁儿童保育和教育一年课程证书;DCCE,即0~8岁儿童保教两年学院课程毕业证书。此外,有的保教工作者还具有以下几种证书:MCW证书,即0~5岁儿童健康和发展一年课程证书;CQSW证书,即社会工作两年课程证书;BAHons(早期教育课程360学分)证书;教育学士学位证书;M.A.硕士学位证书。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设置多种机构类型

为了满足目前英国社会的学前教育需求,英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机构制度。英国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公共形象和专业性,并且不断强化幼教机构对社区、家庭进行专业指导和援助的职责。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和幼儿园。其中,托儿所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主要对幼儿进行保教工作和为父母提供方便,秉承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幼儿园主要招收3~6周岁的幼儿,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对比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表现出机构单一的状况。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种类设置,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幼儿发展。

2.完善收费标准

英国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每日费用也有区别,基本上为19~35英镑;上午班与下午班的费用也不相同。此外,2岁以上幼儿与2岁以下幼儿的费用也不同,一般为27~35英镑。幼儿4岁以后,能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获得每周5个半天、每个半天2~3个小时的免费保教。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般是根据年龄收费,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需要退还于家长。而英国是统一收费,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且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并将这些费用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和改善教學设施等。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或者改善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适应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应建立公平公正、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学前教育政策,政府机构也要适时地干预幼儿园收费。

3.幼儿教师需持证上岗

英国学前教育部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并且证书种类多样,但对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一个班级的组成人员有教师、保育助理、保育学生和临时工作人员。保教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论幼儿的家庭背景、性格、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如何,保教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并尊重幼儿。英国的幼儿教师只有持各种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资格证书制度对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保障英国幼儿教育的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求幼儿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院长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但是,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证上岗现象突出,待遇普遍偏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4.编制利于儿童交流的班级规模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公共教育机构占大多数,并且以单独设立为主,以附设在初等学校为辅。其编班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按年龄编班,有的采用混龄编班,儿童数量的多少是决定编班形式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在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两个方面上都严格控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提高,但最大也不会超过1:8。因此,我国应借鉴英国的编班形式,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用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幼师比例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儿童间的广泛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周采.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胡福贞.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

[3]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

[4]简楚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行政与政策(欧美澳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782);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3XSYK051)。

作者简介:钱海娟(1976— ),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一篇:答辩考试总结范文下一篇:谢童唱的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