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介绍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我国建立“音乐救助体系”的迫切性,提出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建立“音乐救助体系”中,国家、政府应加大投入,进行试点,专业教师要配备到位,同时联动学校、家庭、乡村,利用各种资源,推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 音乐救助体系 音乐教育 建立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是孔子对音乐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主张。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一直在迅速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作用。委内瑞拉政府于 1975 年发起的“音乐救助体系”,40 多年来,既培养了音乐人才,又让贫民窟儿童和问题少年远离毒品和犯罪。委内瑞拉与中国的国情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学习,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救助体系”,以应对城乡差别大、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地区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原来的成长模式,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

一、委内瑞拉的“音乐救济体系”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经济欠发达,据统计数据显示,有 75% 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中。贫困造成了赌博、偷盗、吸毒、贩毒、暴力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动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少年无所事事,很多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使得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陷入无法摆脱的贫困“怪圈”。1975 年,在政治家、音乐家阿布莱乌的倡议下,委内瑞拉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音乐教育,发起了“音乐救助体系”。这个体系的正式全称是“青少年乐团体系国家基金会(缩写 FESNOJIV)”。“音乐救助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它培养了很多杰出的音乐家,最关键的是,它成功地拯救了那些生活在贫困边缘的青少年。音乐从根本上改变了委内瑞拉孩子的命运,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当初建立“音乐救助体系”,并不是为了培养职业音乐家或演奏家,而是通过学习音乐,参加乐团,用音乐抵御现实生活的残酷,用音乐占满孩子的业余时间,避免贫困儿童和问题少年滑入犯罪和毒品的泥潭。40 多年来,由于音乐教育体系的存在,委内瑞拉大约有 35 万少年儿童加入“音乐救助体系”学习古典音乐,这些青少年拿起乐器,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为“音乐救助体系”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供场所的文化活动中心遍布全国,政府每年提供 3000 万美元的资金支持,有一些中心虽然设备还比较简陋,但艺术氛围浓厚,音乐、体育、舞蹈、影院、圖书馆等受青少年喜爱的服务样样俱全。15000 名音乐教师来自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自愿参加“体系”的活动,热切地投身到“音乐救助体系”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经过“音乐救助体系”多年有效的培训及自身的努力,不少成员在世界一流乐团中担任乐手、指挥,成为引人瞩目的乐坛新星,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乐团。目前,委内瑞拉到处都有乐队,数量众多的幼儿交响乐团、儿童乐队、青少年交响乐团、职业管弦乐团、几百个不同规模的歌舞团、合唱团,活跃在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音乐救助体系”使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从中受益,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建立“音乐救助体系”的迫切性

(一)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城乡差别大。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尤其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普遍面临师资短缺、设备落后、开课率不足等一系列难题。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贫困学子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音乐教育的缺失对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远的。建立音乐教育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现代的音乐教育,从而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走进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留守儿童人数超过 6000 万,将近 1000 万孩子常年无法与父母见面,即使在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也无法团聚。许多孩子只能在电话中听到父母的只言片语,甚至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也不打一次电话。由于长期无法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人的情感关怀,导致留守儿童在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衍生了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自杀或违法犯罪的道路。2015 年 6 月 9 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 4 名儿童服农药自杀身亡,震惊社会,再次敲响了关注留守儿童的警钟。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创造有利于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存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音乐教育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在培养良好的习惯、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发挥正面的作用。

(三)贫困地区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由于在贫困的环境下成长,许多青少年过早的承担了生活的重担,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大部分贫困学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由于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不少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容易导致“心理贫困”。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存在自闭、自卑、孤僻、冷漠、暴躁等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缺陷和心理缺陷问题极大地妨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甚至引发虐待、伤人等刑事犯罪问题。2004 年,云南大学学生马某在学校宿舍杀害 4 名同学;2009 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贫困研究生杨某,不堪生活重负,在宿舍自杀身亡;2015 年多起校园暴力事件,引人警醒。这是生活中的压力不断积累,情感的宣泄缺乏渠道,最终引发了悲剧。

三、建立中国“音乐救助体系”的思考

委内瑞拉与中国的国情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学习,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救助体系”,造福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

(一)国家、政府加大投入,进行试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国家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不断深化,2012 年,国家财政加大了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占国内生产总值 4%,年均增长达到 21.58%。尽管成绩明显,但中国教育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中国的教育投入仍然与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差距尚远。政府应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特别是音乐教育方面,需投入的硬件较多,资金较大,如乐器、教具的购买,教室、教师的配备等,都需要经费保障到位。尽快成立研发团队,就如何依托乡村和学校,建立切实可行的音乐救助体系;就如何保证“体系”的有效、长效运作,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练习、合作、提高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制定出可行的课程标准和操作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小范围进行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行。

(二)专业教师配备到位。专业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保障。通过改善音乐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增加个人发展与提升机会等优惠政策,吸引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建立一支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重点扶持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在学习培训、职称晋升、薪金奖励、荣誉称号等方面向基层的一线教师倾斜,使专业教师有充分展示才华和抱负的舞台,积极投身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去。在社会上招募音乐志愿者是补充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的有效方法,鼓励和号召更多具有专业技术、音乐教学经验的人加入到“音乐救助体系”中来。借助慈善机构,争取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的支持,例如成立专项基金,在乐器捐赠、场地建设、乐队建设、演出展示以及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提供帮助。一些爱心人士已经在行动,如北京的爱心人士邓小岚,常年在河北的马兰村教孩子们唱歌、演奏乐器,成立小乐队、合唱团,举办森林音乐会,村里孩子们在音乐中推开了了解世界的另一扇门。“音乐救助体系”需要许多这样的爱心教师到各个培训中心、教学点为孩子们免费辅导。若干年后,学有所成的“音乐救助体系”受益者可以加入到教师的行列,反哺“音乐救助体系”,形成“音乐救助体系”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学校、家庭、乡村联动。首先,学校可作为主要的学习场地。可以在乡村学校划出专门的音乐教室,用于教授音乐课程及乐队训练,制订适合于各年龄段孩子的乐团、合唱团组建计划,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排练。寄宿制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建立驻校乐团、合唱队、小乐队、小组合和民乐团,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进行学习与排练。让学生在团体合作、参与演出等活动中提高兴趣、保持持续的参与热情,愉悦身心。其次,家庭要安排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减少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学习音乐,督促孩子在家中进行练习,积极参加团队演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关注和呵护。最后,在乡村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的氛围,把音乐教育结合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建立从市到各县、区、村和边远山区的音乐文化活动中心、音乐教室,乡、村委会切实做好组织音乐展示活动、保障教师后勤服务等工作。学校、家庭、乡村联动,使“音乐救助体系”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让音乐教育在贫困地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鼓舞效应。

(四)利用资源,充分开发。建立乡村与城市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市区群众艺术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有场地、有设备、有师资的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在各大学艺术系、藝术院校成立艺术实践基地,与“音乐救助体系”内的学生、教师保持互动,定期开展交流、学习、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灵活开放的艺术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互联网资源,远程解决音乐学习中的教材、师资、交流等问题。如“1教室”公益项目,旨在将艺术教育的资源引入乡村课堂,以本地教师系统、持续培训为核心,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除此之外 ,还有在线艺术教育课程“于斯课堂”、尚课无忧、多艺、美术宝等,都为推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

改善民生、消除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有 4000 万,保障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更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加快推进农村音乐教育进程中要体现“中国特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道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原来的成长模式,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创始人阿布莱乌说:“音乐能够为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帮助他抵抗物质上的贫穷,培养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的人生也许就这样开始改变。”音乐代表了欢乐、和平、希望和无穷的力量。希望在中国的“音乐救助体系”中,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艺术实践,体会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报.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解读[EB/OL].(2011-09-15)[2016-09-21].http://www.culturalink.gov.cn/portal/pubinfo/108/20110915/8358acd812a045ed8b0206ffb609b2f0.html

[2]陶西平.用音乐改变人生——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2(3)

[3]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首次“达标”[EB/OL].(2013-03-05)[2016-09-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05/c_114898916.htm

[4]红色后代邓小岚:用音乐打开老区孩子的心灵[EB/OL].(2013-08-25)[2016-09-21].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13/08/25/013178876.shtml

【作者简介】黄鹂鹂,女,广西团校高级讲师,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编 刘 影)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掌握音乐的节奏,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和欣赏音乐的方法。体态律动在音乐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要重视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音乐教学是小学阶段实施美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音乐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合理地运用体态律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与众不同,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力得以均衡发展。体态律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学生音乐节奏感及肢体动作方面的训练,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实践运用

新课程改革程度日益加深,音乐教师也在积极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适应新的音乐教学形势,更好地满足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的需求。体态律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它注重学生自身的感知,促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也即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其有意识地做出各种动作,使其将从音乐当中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身认知。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体态律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听觉方面的感知与身体方面的感知融合为一体,使听觉、与思想情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情感。音乐教师要注重体态律动在教学实践当中的意义,要结合课堂情况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协调能力及音乐感知能力。

一、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真正感觉到音乐学习的魅力,才会自觉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课堂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利用能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来强化教学效果。大多数小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与游戏相互结合,设计出更多新颖有趣的音乐游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当中适当地安排体态律动游戏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音乐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当中合理地应用体态律动,更好地展现教学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当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让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活力,显著地增强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尽管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在听到动感的音乐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但音乐理论本身存在一定学习难度,小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有限,在学习时会感觉困难重重,这也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最突出的问题。小学音乐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进行反复的探索,要积极地寻找真正合适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体态律动可以显著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多学生在欣赏完作品之后无法指出不同歌曲之间的差别,就是因为其自身能力不足。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需求,有目的地设计律动,然后引导学生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不同的律动所展现的音乐风格也完全不同,在音乐教学当中发挥的功能也不同,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合理地选择,才能让体态律动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增强学生合作能力是实施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音乐教学当中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是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歌曲都由不同部分组合而成,歌曲的表演同样也需要多个角色共同合作,这意味着很多歌曲不能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演唱歌曲,也可以让两个或者多个小组合作演唱,上述过程具体包括理解歌曲、分析歌曲、设计体态律动,进行反复的练习,应设计练习体态律动的过程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

(一) 通过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需要借助声音来抒发情感,不同风格的作品情感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欢乐的歌曲节奏较为轻快,抒情性强的歌曲大部分都是中速,而基调较为忧伤的音乐速度也比较缓慢。从本质上讲,如果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地体会音乐的律动,这也是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比较好动,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安静,但大多数学生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极为活跃,学生愿意配合教师。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设法维持这种轻松的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还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合理地加入体态律动。

以《幸福拍手歌》为例,由于歌曲本身的节奏极为轻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可以试着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结合歌曲内容,做出各种动作,在轻松的音乐旋律当中体会幸福的感觉。还可以通过体态律动体会歌曲本身的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进而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动作幅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熟悉体态律动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音乐的旋律,通过体态律动来更好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幸福拍手歌》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的动作力度比较小,就难以体会歌曲本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地体会音乐的力度,通过欢快的音乐感染学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表达自己的体会,从而强化音乐教学的效果。

(二) 通过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感受

就音乐的具体表达方式而言,节奏是体现音乐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部分音乐家认为,节奏就如同音乐的骨髓一般不可或缺。音高虽然也是音乐的重要元素,但要想通过音乐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只依靠音高显然不够,唯有节奏与音高相互组合,才能充分体现音乐的魅力。音乐的功能在于感染人的心灵,当富有节奏的音乐响起时,人的身体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节奏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可以体现音乐的节奏特征,进而加强人们对音乐节奏的感受。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客观规律。比如,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音乐的美妙,表现其丰富的情感,大部分音乐都会通过节拍的变化,来展现音乐旋律的多样性,为了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出各种动作。比如,在强拍处,可以引导学生拍手,当音乐处于中拍时,可以引导学生做拍腿的动作,当音乐处于弱拍时,可以引导学生交叉双手,然后拍击自己的双肩。通过鲜明的节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歌曲当中包含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当学生沉浸在让自己感觉快乐的音乐中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出各种动作。在学习音乐时,学生既可以运用自己的双手拍打,也可以运用双脚踏出节奏。当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做出各類肢体动作时,对音乐的感悟也会随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会不由自主地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通过学习音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身体和心灵也会在音乐当中逐渐放松。

(三) 通过体态律动更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在聆听音乐时,学生的身体也会下意识地做出某些动作,究其本质而言,学生所做的动作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在学习音乐时,学生不仅会关注音乐材料及音乐结构方面的特征,还十分重视情感方面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表达自身的体会。小学生自身感知能力不足,经验也不够丰富,所以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在欣赏音乐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体验,并通过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如果想开展好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将音乐欣赏与体态律动融为一体,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以《友谊地久天长》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适合采用哪种乐器进行演奏;如果采用不同乐器进行演奏,歌曲的情感是否会出现变化。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首歌曲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不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友谊,还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在演奏乐曲时,可以采用钢琴,也可以采用大提琴,但钢琴本身的音色较为明亮,容易让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听觉体验,大提琴的音色显得浑厚而低沉,容易将人带入一种特殊的意境当中,学生体验也会变得更强。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先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再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运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再要求学生依据音乐进行体态律动。在倾听钢琴版歌曲时,学生的动作显得较为轻快,而在倾听大提琴版本的音乐时,学生的动作速度较为缓慢,但情感性更强。教师一面为学生播放乐曲,一面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变化进行体态律动,在播放乐曲时借助多媒体灵活地切换声部,通过不同声部的相互交织,来引导学生更加灵活地进行体态律动,让学生试着将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进行融合,使音乐欣赏教学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四) 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还不成熟,需要外界的良好引导,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更喜欢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游戏,在他们的心里,所有让他们快乐的事物,都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音乐本身具有比较突出的娱乐性,所以,很多学生都十分喜欢音乐课,与音乐教师之间也比较容易保持融洽的关系。但小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有限,对音乐的理解处于比较浅显的层面,难以形成整体的感知,也无法根据音乐进行大胆的联想,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之所以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限制。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教师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的手法,要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入体态律动的新方法,一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二则可以强化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引入体态律动,既能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还能强化学生对音乐课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的方法,从而解决学生学习音乐时仅停留在浅层面的问题,让学生从音乐当中获得更多独特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外在的情感得以内化,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确保音乐教学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五) 通过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创造力

小学音乐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很多都是由前辈音乐家们结合自身体验,融合自身情感创作而成,有些则需要长期的反复思索和酝酿,有些则是源于突然闪现的灵感。所以,即兴创作也是小学音乐教学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即兴创作与即兴表演都能充分地增强儿童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因此,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各类即兴表演,同时加入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将音乐与身体动作相结合,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节奏的律动,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来把握两者间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结合自身情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小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积极地理解音乐的情境,以及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等。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关心学生思想层面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不能一味机械地进行灌输。唯有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其体会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就感,为学生将来的音乐学习做好准备。

三、结语

在音乐教学当中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及情感,从更深层面理解音乐,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音乐理论,掌握音乐知识,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转换为自身的动作,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才能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进而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音乐教师要正视体态律动的重要作用,并根据音乐教学的需求灵活地加以运用,改变过去机械、固化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并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为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於萍.巧用体态律动 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2):18-19.

[2]林明燕.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0(5):147-148.

[3]李茉.一场动起来的音乐教学革命——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动\"[J].中国音乐,2019,No.159(05):128-133+187.

[4]穆田恬.体态律动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6(10):2.

作者简介:柳明清(1991-),女,河南商丘市梁园区人,硕士学历,助教职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音乐)。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音乐艺术是特定文化的产物,脱离了文化,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章概述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概念,明确了两者间的联系,并就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协同发展的实现提出相应对策,意在为音乐艺术的长足、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与支持。

【关键词】传承 发展 专业门槛

音乐艺术虽然不是主课,但是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跟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与文化课相辅相成。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艺术就成为了重点,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丰富音乐文化知识又要借此放松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一、音乐热

步入二十世纪音乐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为孩子进行音乐兴趣教育的选择,往往不顾孩子本身的感受,盲目的选择一门或者多门音乐艺术类教育逼迫或者机械式学习,这是音乐学习上的一大难题,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不分辨孩子对选择科目的感受就做出选择,这样很容易造成畸形教育。不喜欢的东西往往不愿意付出努力,往往是浪费了时间、生命和金钱,这都是音乐教育的盲区。

二、音乐门槛

随着大学热,学生们为了上大学往往就音樂类专业作为门槛。顺应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各大高校扩招,大学里的艺术类院校就成为了学生们上大学跳板。短时间的学习音乐考大学,大学门槛太低造就了专业和非专业门槛模糊不清,大家认为只要是会就能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高师生源上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考生质量大幅度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一些学校甚至利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往往优秀的孩子被一次次错过。而艺术类院校的文化也成为了老大难,通常艺术类院校比较注意专业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综合素养,这种招生方式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三、音乐教学方式腐朽不堪

七八十年代的教学课堂里并不重视音乐的存在,有些甚至不开设音乐课堂,有些孩子到了大学才知道有音乐课;而音乐课上也跟文化课教授上无太大区别,老师拿着书本繁琐无谓的念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不理解的理论知识。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国音乐文化士气低迷。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音乐教育高度上升从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地位有所提高,短几年内音乐机构仿佛一夜出现在人们的眼中,音乐真的变得重要了吗?据了解,一些学校小学生毕业后往往只会唱几首儿歌,而初高中生由于学校抓质量抓升学率音乐课进行的稀稀拉拉,有些学校开设音乐课只是摆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让中国音乐教育腐朽不堪。

四、落后音乐不间断崛起直接或间接影响音乐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歌手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经典歌曲仿佛已成昨夜黄花,兴起的大多是一些不堪入耳的音乐。这类音乐作词不堪入目,作曲简单。影响高深艺术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受此类音乐的影响变坏,变得不爱学习,间接影响了各类成绩下滑。传统曲目变成了他们眼中的老古董,抵制排斥正规音乐教育,给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带来了难题。

解决上述问题建议:

(一)认清学音乐是为什么

让家长了解什么是音乐,怎样选择音乐教育,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教育。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怎么看待音乐。音乐是一门语言能让人感受到平常所不能感受的东西。往往刚学习音乐的孩子岁数不大,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家长要让孩子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对音乐所抱的态度,避免一时兴起产生念头随之消极对待,此时家长就要做出相应对策对其鼓励教育。

(二)加强高校监督力度

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观点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养的考察,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中饱私囊,专业和文化相加。我认为专业艺术院校不但要注重专业条件,方法技术等,更该注意音乐理解和表达方面,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为了防止录取途中出现黑哨等现象,考生可以安排到专门考点当场录音,由专门的人员统一评分。一旦发现徇私舞弊行为取消考试资格三年内不予参考资格,音乐笔试类题目安排机房,学生统一在计算机上答题,随即在题库里抽取一百份样卷,做到人人题目不同,杜绝提前泄题和互相抄袭行为。对派去招考的老师进行隔绝式住宿,除了考试当天不予随便走动,杜绝通信来往。大大降低低素质招考问题。

(三)引进优秀教师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学生音乐素养取决与老师教学经验对音乐的看法和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杜绝音乐课如一潭死水的出现,老师多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课堂情绪,利用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只有孩子们去亲身体会,才能让音乐变成自己的。自己多实践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引进国外音乐教育,国外的音乐教育具国内音乐教育有领先地位,中国的音乐教育本就是国外引进,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来教习孩子,让孩子在日常文化学习中学习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四)市场加大力度管理

当今信息化社会,利用网络犯罪现象成风,要加大对网络的管理,要刮起一股讲文明,树新风的好习气,学生从自身思想上杜绝不良音乐带来的负面影响,自我规范、热爱学习、热爱生活。适当了解传统音乐,中国古典音乐,争当宣扬中国国粹艺术的小先锋,回唱经典老歌,红色歌曲,促进社会生活的进步,使音乐往好的方面发展。

综上所诉,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二者不可或缺,音乐文化往往影响音乐教育的方向,而音乐教育又从而改变音乐文化趋大众之所向,陶冶人民大众的情操,放松心情愉悦心情。音乐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着不能忽视的地位,而音乐教育随着近年音乐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也加大了力度改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音乐家,侧面上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充分了解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高校音乐教育对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作用的基础上,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不同的建议,以促进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和传承。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音乐教育;融合与传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很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音乐家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应进行创新和改革。将民间本土音乐文化融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中国的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对保存和发展民间本土音乐和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1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民间本土音乐也可以俗称为本乡音乐,其源自人类各项活动,创作灵感来自人们的内心,未受到现代元素的影响,将地域人们对朴质的气息反映出来,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浓重的地方色彩。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在课堂上很少能听到民间本土音乐,很多学生也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民谣。这样的现象着实反映出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正在消失,因此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应被重新认识。

1.1民间本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音乐不仅是在人类能够交流后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还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广泛存在于当地人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和娱乐生活中,是人们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形成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更是广大人民群众交流生产经验、积聚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因而带有浓重的本土文化特征,散发当地独特的文化气息。在很早以前,各朝代的统治者就是通过收集民间本土音乐的方式来了解当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因此,民间本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2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中民间本土音乐教育的紧迫性

曾经有学者对陕北地区的民歌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民歌歌手的年龄与会唱民歌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歌手受教育程度却与会唱民歌数呈现负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的民间本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遭到消亡的命运,从而也让我们看到民间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缺失。如果,不赶在这些拥有宝贵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的老人离去前把这些珍贵文化传承下来,那么我国将会失去大量的民间本土音乐作品。

2高校音乐教育对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作用

2.1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间本土音乐

高校是一个集中传播和系统传播民间本土文化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进行民族文化宣传,保护了民间本土文化,使学生加深对民间本土文化的理解。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能更好的抓住民间本土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内容,还能更系统和全面的传播民间本土音乐,并得到各界的反馈和交流,从反馈和交流中不断发展民间本土音乐。

2.2有利于民间本土音乐的创新

音乐同世界万物一样,也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新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创新的源头之一,通过不断的接受新的音乐文化,融入各类音乐元素,使音乐实现创新。高校音乐教育助于加强民间本土音乐与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促使民间本土音乐吸收其他音乐的精华,为民间本土音乐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3对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和传承的建议

面临如何加快、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中民间本土音乐教育的重任是摆在高校教育以及各位音乐教师的重要问题。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建议来加强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和传承。

3.1对于学校方面的建议

第一,将民间本土音乐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零散、缺乏从整体上把握音乐文化,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对于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的课程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常被忽略。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突出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的主导性,增设地域特色的印业课程,可以多设置一些相关的音乐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从文化层次来整体把握我国音乐文化的内涵。

第二,重视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由于不少音乐教师缺乏相应的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知识,高校应加强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具体通过交流会、校际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进修相关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等渠道来培养师资。

第三,加强高校民间本土音乐资源库建设。建立高校民间本土音乐资源库为高校音乐教育实现本土化提供丰富的后备资源,有利与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高校以提供足够的专项建设资金,或者可以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向当地政府申请科研经费的形式来筹集建设资金。该资源库内应包括史料类、文献类、民间戏曲、民间歌舞、民间乐器、图谱以及相关的音像材料等方面的资源。资源获取途径除了查找相关文献外,还可以采取深入民间采风、与该地域文化部门合作等方式。

3.2对于教师方面的建议

第一,树立实施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及创新意识。广大音乐教师是教学活动在组织人,执行人,更是学生学习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的领路人。面对许多地区的民间本土因为有文化濒临消亡的局面,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转变观念,加强对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与传承意识外,还应要求教师树立起实施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及创新意识,从思想上提醒应加强重视度,这样才能保障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第二,提升自身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知识涵养。在进行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时,音乐教师除了具备吹、拉、弹、唱、指挥、编曲、编舞等方面的基础技能,还应具备对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能力。只有教师提升了自身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知识涵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和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3.3对于学生方面的建议

第一,提高对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的关注。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观看和参与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汇演活动,多渠道了解和关注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二,积极参加民间本土音乐文化活动。学生应积极参与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社团举办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多以民乐队、合唱团、艺术协会等团体主导,这些活动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学生应踊跃参与、敢于挑战、敢于接受多元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不断的接触中接近、喜欢、探究民间本土音乐文化,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来完成民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

4小结

高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基地,应树立起以音乐文化传承和融合为主导的多元音乐教育观,意识到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在实际音乐教育教学中引入、尊重、认识、理解和创新民间本土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发展民间本土文化和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梅.本土音乐在当代专业音乐教育中价值的重新判断与定位[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2)

[2]龚妮丽.本土音乐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定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3]杨惠兰.浅谈在现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弘扬[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听障儿童因其听力受损,因而对他们来说,音乐区角活动开展起来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就与音乐区角活动无缘。本文以笔者所在小班听障儿童为例,他们年龄小,听龄更小(听龄集中在1.5-3周岁),在立足于小班听障儿童引导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音乐区角活动来从多角度激发孩子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看、用小手去操作,形成多感官感知音樂,以小区角探知大世界的态势,这样才能够为小班听障儿童的康复和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眼睛;耳朵;手

一、小班听障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特点

小班听障儿童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于正常小班儿童所表达的特点,从目前小班听障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听力存在缺陷,所以聆听不够完整,呈现出了断断续续地、零散的的状态;其二,不能够将听力和话语能力进行结合,会出现聆听与话语表达等脱节的情况;其三,对音乐的好奇心很强,会积极主动地用优势感官(如眼睛、手)去探知音乐的世界。

二、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开展的措施

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充分满足孩子康复与成长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探究。

1.用耳朵倾听,聆听音乐世界的奇妙

听障儿童并不是听力完全丧失,他们有的有着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残余听力会被无限放大,有的借助人工耳蜗亦能够听到世间美妙的声音,所以,教师在引导时首先要强调“多听”。比如,教师尝试着在音乐区角活动中播放跳跃活泼的音乐,然后让听障儿童自主地去聆听,并放大教师的引导动作,引导孩子们尝试着去发出声音,去哼唱出自己内心的愉悦。比如,在音乐区角中,教师结合本周“鸭子”的主题播放了儿歌《数鸭子》,并适当地将声音调大,然后引导孩子仔细地聆听,部分孩子听不出旋律时,教师可配以小鸭子走路、数鸭子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含义,通过动作提示后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小耳朵去听一听,可以边听边拍手,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聆听。

2.用眼睛观看,察觉音乐世界的“好看”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五官感受实际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用耳朵进行聆听的时候其实他的眼睛也在发挥着作用,那么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他们的听力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教师便可以通过促进孩子的视觉感受来帮助他们对世界进行感知,让他们在用眼睛观看的过程中去看到音乐世界的美好。

比如,教师可以将各种各样的乐器摆在音乐区角之中,然后引导幼儿用眼睛来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乐器进行欣赏。比如,在音乐区角中放入打击乐器、也可以放入在日常生活能够能够发出声音的一些物件,比如“锅、碗、瓢、盆”等,让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去逐渐感知到声音的来源,感知到处处有音乐的身影,只要用心聆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只要用心去听,还能够收获一个个有趣的画面,进而实现视觉审美。

3.用手去操作,感知音乐世界的趣味

音乐世界的感知离不开儿童用手去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成长和康复的过程中去感知到音乐的趣味。根据儿童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学理念可知,小班儿童还处在前运算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知都需要通过具体而形象的过程或者事物来进行。比如,在音乐区角中,教师准备了日常生活中的“锅、婉、瓢、盆”,并引导幼儿去积极探索,例如,有孩子因为好奇便立刻拿起小木棒对这些日常中看似只能烧菜盛饭的锅碗瓢盆进行打击,引导他们一边打击、一边聆听,感知生活中常见物品均能通过打击发声,并且通过多次敲打感受到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当他们偶尔因为敲打而得到声音时便雀跃不已,当他们通过敲打感受到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时会欣喜若狂,这样看似简单的“制造声音”的活动能够增强听障儿童聆听的信心,从而在生活中养成制造声音,聆听声音的习惯。再比如,教师在音乐区角中准备了“装着不同量水的玻璃瓶”,并引导幼儿去进行敲敲打打,通过操作、聆听、观察多感官结合感知水的量不同或敲击的力度不同,敲击玻璃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听障儿童而言,他们虽有听障但和健听孩子一样,喜欢唱唱跳跳、喜欢节奏韵律、喜欢美妙的音乐,教师如果能够按照科学的规划恰当地引导他们,他们一样能够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他们心中会充满了美妙的旋律,他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朱晶,卢晓月.音乐教育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9,17(06):459-461.

[2]康彩玲.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措施[J].教育观察,2019,8(33):138-139.

[3]慕蝉蝉. 听觉口语法促进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在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基础上,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发展对策进行思考分析,以为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传承   学校   音乐教育   探析

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扩大,对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升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中,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开展,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下文将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与意义分析基础上,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关系,对其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发展对策进行思考研究,以供参考。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其重要意义分析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发展形势影响下,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多元化文化建设与发展局面的形成。受多元化文化发展背景影响,导致现代文化体系中,以西方文化体系为主导,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中逐渐应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其传播发展的媒介和途径。同时受到全球工业化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过程中,导致民族文化中融入的现代化元素越来越多,对其传统模式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使得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族文化兴起与发展所依赖的土壤逐渐丧失。因此,表现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地位与影响逐渐丧失、衰退,面临着十分迫切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形势。民族音乐来源于田间地头、来源于节庆仪式、宗教祭典等各种生活场景,与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少数民族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是其生活方式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体现。而现代化发展使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对民族音樂文化的创作环境以及传承发展等,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使其音乐文化在现代文化格局中呈现出不适应等,引起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错位与分裂表现,从而对其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产生影响,使其面临逐渐衰退、落后的变化发展局面和形势,迫切需要结合当前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背景,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以促进我国整体文化建设与发展水平提升。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与积累下形成的具有突出的民族与区域特色的文化,其中包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迹,也包含有各地区与民族人们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展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在丰富民族文化以及推进民族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其他文化相比,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自己独有的鲜明特征与文化形象,其中更是展示了各民族地区的地理形态、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将其通过音乐形式进行展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得作为传统文化范畴的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模式不相适应,导致其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减弱,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也受到相应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促进其在多元文化发展环境下的价值影响被发掘与传承保护,从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分析

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中文化内涵与知识的宣传教育,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从而促进与音乐有关的文化精神传播发展。因此,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音乐教育是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文化的传承是建立在对文化的学习基础上,而文化学习与教育是促进文化自信提升以及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基础,文化学习的最为重要与直接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开展,不仅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计划性与目标性特点,并且是围绕音乐开展,其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学生音乐知识的培养,进而促进其音乐有关的文化素养与知识能力提升,在音乐创作及文化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突出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规律性特征,具有社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传承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在以学校音乐教育作为阵地,通过向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递、承接,实现学生音乐母语语汇积累以及音乐母语思维培养等基础上,提高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与体验、理解、传承、热爱,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展。

其次,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深度与广度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合理的引进并融入民族音乐文化部分,不仅能够丰富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提高音乐教育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并且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作品同时,也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文明等的学习了解,提高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程度,进而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通过相应的价值体系影响,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最终推进我国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三、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思考

首先,应加强学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有效落实。根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学校音乐教育开展中应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与传播力度,通过有关项目资金扶持或者是特定教学环境投资、教学设备支持等方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从硬件、软件等多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落实。

其次,学校音乐教育开展中,要想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应注意从内容选择上加强控制,通过合理的内容选择确保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效果。由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开展中,要想通过教育活动开展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品或内容中选择适合学校音乐教育开展的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内容的选择教育,以教育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与较高文化涵养、审美等,为学校音乐教育开展制定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在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与内容学习下,实现其传承与保护发展。

此外,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专业师资力量培训,为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与传承提供相应的师资支持。同时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有關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部分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范围促进学生有关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提升,以达到相应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学校音乐教育中,在实现有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师资力量培养中,应重点培养哪些具有民族音乐文化钻研学习意识以及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师和学者,并加强其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责任心培养和提升,进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在系统性、集中化与针对性的培训开展,促进其具有较高的民族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提升,以充分投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学校音乐教育事业中,通过自身的知识能力对民族音乐风格与演唱、作曲等综合把握下,促进教学有效开展,以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推进。

四、结语

总之,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融于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范雨涛,刘汉文.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以羌族传统音乐学校教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8):220-225.

[2]肖沙.现代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8,38(11):256.

[3]王珊珊.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06):45-46.

上一篇:在职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营销技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