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2023-09-17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第1篇

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发展尖端科学技术、促进优秀文化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历史使命。研究型大学具有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独特优势和便利条件, 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发挥自身优势,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作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 学校也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1 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教育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大规模高等教育改革。其基本特征是大学体制由单科院校和文理科综合大学构成且以单科院校为主。大学内部组织结构为“大学—系”, 系内设专业、教研组。教学制度以专业为核心, 按专业招生, 按专业培养, 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学活动, 并主要实行学年制, 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学生选修的自由度小。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又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教育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 虽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如改革人事制度、办学体制、教学内容、修订专业目录、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强调人文教育、探索由学期制转向学分制、重建综合性大学、恢复学院设置等等, 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从总体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我国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由于受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现实条件的限制, 长期以来传统的考试机制只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严密考核, 这在无形中鼓励学生去死记硬背, 容易养成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 压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在本科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对本科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 只重教学, 不涉及科学研究问题, 教学改革多偏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研素质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 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没有科研经历, 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不懂得怎样撰写科研论文, 这样很不利于毕业后成长。表现为毕业后在工作中科研意识不强, 搞科研的积极性很低, 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进步和发展, 缺乏社会竞争力。

2 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优势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 研究型大学始终肩负着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使命。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 研究型大学拥有它们无法达到的科研优势和教学保障条件:包括相对充足的办学经费、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完备的科研设施、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一流的科研团队和师资力量、良好的生源等等。这些有利的条件为研究型大学提供优质课程, 实施高质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 不仅有探究式学习的机会、获得表达能力的机会、提高欣赏能力的机会和为就业与深造做准备的机会, 而且还拥有与高级研究员一起工作、参观使用一流的科研设备、选择或改变专业、以及与具有不同背景, 文化和经历的人相互接触的权利。

作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最有力的引擎, 研究型大学担负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引领政治社会前进的历史责任, 这要求其必须面向国际研究问题, 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走开放办学的道路。科技综合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要求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必须摆脱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 对研究者而言要求其开放学术视野, 用开放的心态组织开放的团队研究开放的问题。这种开放的实质是突破专业学科、学校乃至学界的限制, 广泛进行与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联合、合作与交流等, 实现更深层次的研究突破, 实现更广范围的共享使用, 实现更大程度的效率与动力。这就使得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能体现出更强的开放性。

3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探讨

3.1 实施综合培养计划

科研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 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要将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以素质教育为宗旨, 突出“层次性、具体化、个性化”三个特征, 着力做好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教学为主, 融操行、科技和文体等素质培养为一体, 将教育教学的一切课内、课外活动都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将内容细化为政治思想与品德素质、文化理论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与心理素质, 并且把“政治思想与品德素质是根本, 文化理论素质是基础, 实践创新素质是本领, 身体与心理素质是本钱”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体现“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

3.2 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和实验设施的投入力度

加大实验设施投入, 按照“集中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改革”的方针, 建成一批实验中心。这些实验中心不仅设备先进, 而且在实验内容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课题性实验, 实行开放式管理, 从而使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中切实发挥重要的作用。

重视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知行结合。仅仅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创造方法不能形成创新能力, 而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丰富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方案来保障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坚持筛选综合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课题, 改革毕业设计教学。在毕业设计教学方面, 坚持做好毕业设计前的选题论证工作。一是毕业设计题目要结合生产实际,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毕业设计题目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先进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 使设计题目具有先进性。

3.3 改革现行考试方法

创新是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 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及其所强化的标准答案意识, 强化收敛思维而抑制发散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构建创新能力的基本思维方式也难以充分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 要求教师在考试中少出那些只有一种方法、一种标准答案的题目, 增加主观题比重, 尤其是多出一些综合性、一题多解的题目, 锻炼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变革考试模式把目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闭卷笔答为主要形式、以百分制为成绩衡量标准的应试考核模式, 改为适合能力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在课程一开始, 就通知学生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 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要达到的能力项目, 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

3.4 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调动本科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建立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 用来资助优秀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研究和创业项目, 表彰奖励在学术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以及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和集体, 同时资助有前景的成果转让与开发。

鼓励老师指导学生科研, 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可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教师结合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些现实和前沿问题拟定一个以上科研课题供学生选择。对于老师指导学生科研应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 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 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中给予加分。倡导鼓励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发表论文, 同时也给老师相应的奖励。

3.5 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

积极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 同时还要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 展示大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进行评比和交流, 既给大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舞台, 又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同时还强化了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氛围。内容广泛的学术报告和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 使学生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 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各种流派, 耳闻目睹知识的日新月异,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 创新能力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4 结语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 研究型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增强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是推广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这一现状, 以及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此基础上, 从实施综合培养计划, 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和实验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革现行考试方法, 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五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锡仪, 刘浩宇.加强本科生科研素质训练的必要性[J].医学教育学研究, 2003, 21 (5) .

[2] 刘玉霞.本科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 14 (6) .

[3] 王鹏飞, 任毅.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现状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3) .

[4] 李冬梅, 张玉平.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3) .

[5]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J].江苏高教, 2004 (6) .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第2篇

在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中,存在一个评价方式的问题。为了了解学生、教师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向,确定学生、教师喜欢的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评价方式,分别对大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参加过科研的本科生的反馈,分析了几种评价方式,重点分析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奖励课外实践学分两种评价方式。

1 本科生参与科研问卷调查

向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三、大二本科生和教师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收回195份,全部有效,收回率97.5%。

与本文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表2ㄢ

2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参加课外科研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师对学生参与科研持支持和欢迎态度,76%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课外科研活动。95%的教师表示愿意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

对于如何评价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和老师的回答不完全一致。

表1第3题反映出从未参加过科研实践的同学,对评价方式的取向,大二、大三学生的选择差别较大,大二学生选期末成绩加分的占46.2%,大三学生选参与发表论文的占51.7%。

表2第3题则是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55%的教师选择了奖励课外实践学分。

上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出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观念。产生这些差别是有原因的,我们认为大二学生多数还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自己,因为上大学之前一直以分数评价学生。大三学生已经认识到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而教师深知发表论文对于本科生的难度,能发表论文的本科生占的比例还很低, 如果仅以是否能发表论文作为评价机制, 不能全面评价大多数参与学生的工作和收获。多数教师选择的给学分的方式更为适合大学教育。

4 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反馈与分析

为了检验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效果,我们对参加过科研实践的同学进行了调查,部分题目的调查结果统计见表3ㄢ

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科研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了提高。在获得收获方面,75%的人认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提高;9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继续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对于评价机制,55%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是最好的评价机制。

本次实践中, 指导教师给参与学生提供了实践证明, 并且花费了较多精力指导本科生撰写论文。相比之下, 目前的本科生通过选修一门任选课程, 得到一两个学分并不困难, 而能在本科阶段发表论文却是凤毛麟角, 并且发表论文的艰辛和被认可程度他们也亲身体会了, 在学校没有设立科研学分时, 我们相信这是55%的参与学生选择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是最好的评价机制的重要原因。

但是毕竟多数参与的学生还达不到发表论文的程度,仅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评价机制会限制大部分学生。借鉴国外的一些模式,我们认为可以更多地以参与学生撰写报告,包括试验报告、阶段报告、研究报告、总结报告、作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学生绩效评定,其中优秀的能够发表论文的则进一步凝练成论文。

5 结语

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已经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由教师申请立项,专家审核项目,参与科研训练并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2~3学分。

摘要: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重点分析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奖励课外实践学分两种评价方式。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创新,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高璞珍, 田瑞峰, 宁德亮, 等.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J].教书育人 (学术理论教学版) , 2006, 4:23~24.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第3篇

一、科研思维对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始终坚持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责任感, 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探索创新的精神需要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 只有科学的科研思维的养成才能保证创新过程的有效性和操作过程的合理。在大学本科阶段,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 主要靠他们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该阶段形成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和勇于探究等基本素质, 而这些素质的提升正是科研思维形成的主要阶段。科研思维包含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解析思维等众多内涵, 是一种需要长期锻炼, 慢慢形成的思维习惯, 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教师的引导启发是科研思维培训的关键。目前, 大多数本科生都存在知识结构片面, 知识面窄, 实验技能低, 科研思维缺乏等问题, 作为一名材料化学专业本科学生, 科研思维的培养不仅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 同时对于今后科研与工作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材料化学知识系统的学习,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 能够帮助加深知识的应用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创造先进的理念, 进而实现社会主体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 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一种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大学本科阶段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培养材料化学本科生科研思维

(一) 重视通识教育, 打破专业壁垒

通识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它包含人格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人类核心知识三个核心内涵, 与专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不仅重视知识体系, 还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使其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而且注重能力培养, 鼓励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长春理工大学在制定新版培养方案时, 就提出注重通识教育培养, 打破专业壁垒, 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特色“大光电”选修课程, 以此为契机, 材料专业学生可以选修光电特色的其他专业课程, 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有助于知识储备和发散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进一步有效改善专业口径狭窄、课程体系封闭、基础不宽厚、缺乏通识性等弊端, 为科研思维的培养奠定广泛的基础知识储备,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注重科研思维的逻辑性训练

科研是以现有的知识为起点, 在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新知识的探索, 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寻找新的创新点, 通过不断的搜集和整合信息, 结合自身的实验条件, 进行实验设计。在整个科研过程中, 科研思维贯穿始终, 它是从观点的提出开始, 经过相关文献论证与可行性分析, 确定并开展实验方案, 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维逻辑。只有对科研实验的整个过程全面宏观的把握, 才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有限的时间内对科研思维能力进行提升。

在材料化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 在课程设置方面, 就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素养, 从文献查阅的实践实训, 材料化学计算机理论模拟与工具软件的使用, 再到专业课综合实践实训、科研训练等, 逐步随基础知识的增长, 逐步加强科研基础素养的培养。在授课方面, 注重将材料化学专业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 根据课程特点,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和系统的实验设计, 提供实验与验证平台、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论证, 使科研思维的锻炼贯穿始终, 从而锻炼科研的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

(三) 科研思维训练实施方法

材料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接受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科学知识的系统观和进行科研思维训练的前提条件。在具有鲜明光电特色的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科研思维训练培养与训练中, 既注重涉及科学研究思维培养所必须的相关科学知识, 为后续科研思维训练奠定基础, 又强调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科研思维培养实践过程。

在培养科研思维教学实践过程中, 本专业主要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在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内容设置结合光电特色, 符合学生知识储备及认知规律, 由于本科生基础及专业知识储备有限, 因此需要构建好知识框架和结构, 同时满足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并适度提高。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方法培训及交流活动,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理论教学环节, 教师提出开放性科研问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中去, 教学相长。在实践教学环节, 在大二阶段, 开展文献检索实训, 学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使用相关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 是获取大量原始文献的有效手段, 掌握检索工具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献的检索, 分析和综合利用的能力。对所阅读文献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是科研实验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三阶段进行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综合设计, 培养学生掌握测试方法, 为今后的科研结果分析提供有效手段。随后大四阶段开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综合课程训练, 针对特色功能高分子课程, 以制备特色光电功能材料为目的, 以前期积累的文献检索能力、测试分析技术、专业知识为基础, 学生自主调研论证, 设计实验路线, 测试分析并得出结论, 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实践体系。除此之外, 设置科学实验平台, 围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开展学生实验, 建设综合实验平台。

三、总结

伴随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引领,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加快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必然对学生培养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利用合理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其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作为理工科类专业, 在各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中积极挖掘、探索, 大胆尝试, 既通过完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效果, 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同时激发了学生被压制的自主学习潜能, 又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科研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其科学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发现, 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缜密的科研思维, 即使是被动接受科研训练, 只要具有一定科研的敏锐性和较为扎实的专业背景, 也会在日后材料化学相关领域工作中受益终身。近年来,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进入了京东方、友达光电、维信诺等国内外知名大型股份公司从事平板显示器件、照明器件、新能源器件的生产和研发工作。相关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评价较高。部分优秀毕业生考入985、211等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因此,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三方面开展的科研思维培养探索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以及目前教学型高校大学生科研思维培养中出现的缺少长效机制及科研思维培养的不连续、不系统等问题, 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化学专业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三方面开展的科研思维培养探索, 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材料化学,科研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峰, 胡骞, 刘静, 贾涓, 甘章华.材料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 2018 (8) :25-26.

[2] 纪靓靓, 马小娜, 孙敏, 李轶.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对大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 2017 (23) :61-63.

[3] 李存金, 闫永晶, 杨青.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13 (3) :29-35.

[4] 朱欣娟, 赵雪青, 李莉.科研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与实践教育[J].教学论坛2018 (9) :84-85.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第4篇

【摘要】高等学校中的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分别从转变教师观念、构建教学和科研共享平台、统一和完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和叙述了如何推动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的一些具体办法和思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 教学 评价体系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研是一种既有区别,但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对象都统一于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1 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19世纪初,著名教育家洪堡先生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重要原则,他指出大学应当肩负两种职责,即传播科学(教学)和发展科学(科研),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活动以传授已发现的科学知识为主,而科研活动是以发展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教学与科研的本质内容统一于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的活动,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因此,高校的本科教学活动的内涵本身就包括了教学和科研两种成份,而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创新性活动,因此,科学创新是教学和科研的共同驱动力和目标。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然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是一个老调长谈的话题,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我国的大学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定位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中,通常会比较地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展开,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的天职就是“上好课”。而在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里,由于教学效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后滞性,导致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而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上面这些的情况,都从客观将教师带入到将教学和科研相互对立的困境中。老师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和科研的辩证关系,感觉时间花在教学上就无法作科研,反之亦然。

教学和科研在短期上,是“对立”的,但在长期上,是“统一”的;在局部上,是“对立”的,在全局上,是“统一”的。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教师要真正上好课,就要作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将科研前沿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不断地追踪专业的发展状况,这也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从统计的数据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所有人员中90%是大学教授。从我国近几年评出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教学人员同时也都是科研硕果累累的研究人才。另一方面,虽然科研对于大学教师具有源动力,教师容易受到科研“名利双收”的驱动,但这就必然出现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即高校的科研活动的“功利”成份越来越重,在高校的科研活动,由于他的主体是承担培养学生的教师,高校的科研活动是教育活动整体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必须以教学活动和其他社会、经济价值作为共同取向,将科研活动的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开拓视野的学生,因此,无论哪种定位的高校,只有实现教学和科研相协调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无论是身处哪种定位高校的教师,只有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老师。那些顺其自然地把高校教师分类为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并进行自我定位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必须加以转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教学和科研在目前还存在在不少的差异,要想调节好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需要教师们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

2 积极构建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和互相促进,融合教学与科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工作条件,积极推动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融合,这里我们分别谈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利用教学和科研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构建教学和科研的共享平台。

2.1 科研推动教学

2.1.1 利用科研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高等学校中的各级重点实验室通常被称为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三件法宝之一,但科研型实验型实验室通常只对老师和研究生开放。自2004年建设以来,依托我们学院的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就始终把如何为本科学生提供较好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列入实验室建设规划,努力实现让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和实践,并配备专门的老师指导,高年级本科同学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接触到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将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近三年来由本科生申请承担的省级、校级、校级的各类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科技创新项目20多项。

学术交流是加强和提升学术科研的一个重要途径,学院在承办“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系列科研报告中能够兼顾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求,许多院士、知名专家除了安排针对老师和研究的科研讲座外,只要时间允许,通常都会在本科生校区安排专门面对本科生的综述性的学术报告和治学理念,让本科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感受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

教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我们通过积极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有效地将教授群体这一重要的科研资源积极地服务于改善教学条件中去。此外,我们还配备有丰富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经验的老师在大一年和大二年级中担任班主任,大三和大四年级中担任本科生导师,增加了对本科生包括学习在内的学习和生活的引导。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每学期都安排学习优良且有责任心的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或者课外下班辅导工作,提供了一个研究生和本科生交流的良好平台,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科研思路及时为本科生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本科生的学习方向性和目的性。

2.1.2 总结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和专业建议的核心,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团队。事实上,大学本科教学除了要求老师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没有科学研究,教师就不能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和动态,有可能沦为教材和书本的发声器。一个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因为他对教学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把握。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和风格必然会体现他的科研体会,会讲出科学思维方法,并将前沿科技融入到基础课教学,这正是衡量教学水平最主要标志,提倡教授上本科生课程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正在于此。

目前,我们学院教师多数都有参与科研课题,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地将参加国际国内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会议有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内容融入到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网络安全》、《数学思想史》、《数学建模》等。软件工程教研室的老师将横向科研课题中的有关软件开发、数据库、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内容和实际经验融入到本科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论》有关课程教学中。中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将参加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新课标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适时地引入到《中学数学教学教法》等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完善了教学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1.3 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的一种学术论文(设计),因此,在完成论文(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院非常重视引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内容,为本科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课题,并逐步完善和严格执行课题申报,项目审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设答辩程序,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学院除了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基地、省教育厅、学校等各级各类财政拔款经费改善本科生实践环境,还认真结合老师课题提升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学校首届本科生课外科技立项中获得立项16项,在学校名列前茅,项目均是结合各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并充分考虑了本科生的能力而设计的科研小项目。2000级陈艳梅同学“基于置乱的数学图像处理算法”和2002级林力伟同学“基于移动代理的自组网拓扑发现和更新策略”等两个项目由于结合了我院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项目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并得到相关教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参加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项目竞赛,均取得铜奖的好成绩。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的老师能够结合本专业方向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高性能计算平台系统,提供给信息和计算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网络安全方向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指导学生搭建网络攻防仿真系统并得到好评。软件工程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设计服装行业计件工资管理系统。同学们的反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从不会找问题到会找问题,从遇到问题就问老师到自己学会找资料找答案,收获很多。

2.2 教学推动科研

2.2.1 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改善科研条件

在一些教学型高校或者教学科研型高校,由于科研经费不是非常充沛,所以老师的科研条件不是特别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充分地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来为科研服务,一些地方性高校中通常会建设一些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实验中心,这些实验中心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实验和实践外,还可以作为科研的共享平台,例如,我们学院在实验中心中有中央和地方共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室,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实验室,这些设备都为老师们的科研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通常都会规划教授办公室和老师休息室,这些实验室也成为了老师在教学之余的科研场所,老师们可以在独立的空间里,优美的环境中,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

2.2.2 通过教学活动完善教师知识体系

基础理论是最普遍起作用的,应用最广的,老师经过深入的、反复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更高程度的融会贯通,更加熟悉和熟练,还可能拓宽自己的基础。教学要求深入浅出,深入也自然会为科研带来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果认为教学仅仅是浅,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一些老师认为基础课不值得多花功夫是一种误解,要真正地上好一门基础课,就必须深入了解该课程之所以作为基础课的原因,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位置,以及该基础课需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哪些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学能力。除了鼓励高职称老师上基础课外,也鼓励他们上选修课,通过组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事实上也是组织老师在该领域科研的思考,为下一步的科研打下基础。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学院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三下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一个方向课程的老师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一些教学改革课题就是在讨论中产生的。此外,同一方向的老师在讨论中通常也都会对目前国内外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讨论,介绍自己的科研活动,大家通常都可以取长补短,并从中慢慢凝聚研究方向。

2.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新”

考试和比赛本来是一种测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对于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这种“考试”手段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字院非常重视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比赛,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和荣誉,更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不仅可以把代数、概率论和方程等数学知识加以应用,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提高,有些同学通过了相关程序员的认证考试,更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提升,这对他们将来毕业后走进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富。许多优秀的本科生都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为科研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3 统一和完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一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脱节现状,需要完善现有的科研与教学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评价体系中通常教学和科研通常是两套互不相关的评价体系,必须将这两套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必须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对高校的评价体系,对老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只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都得到逐步健全,才能引导和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真正融合。

首先,在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所设计的综合性评估体系中,有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中都涉及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问题,这代表了国家对如何统一教学和科研的一种引导,对各类型高校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各个大学可以从实际出发加入落实和贯彻。

其次,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两点,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中引入学术活动因素,例如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融入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动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是否与本人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等。同样,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因素,例如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成效性,担任本科生课程的情况及所任课程的教学教改成果等。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要落实到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

最后,对大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从期末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更要以学生参加课外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情况和成绩等作为评价因素来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人才,也才能从需求角度来推动教学和科研的融合。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如何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方面看到一些不足,取得了一些经验,要办好一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教学和科研两者都抓。要综合运用道德、市场和行政的调节作用,通过导引、规范、保障、激励和评价使教学和科研更紧密,并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和科研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俊,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互动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80-84.

[2] 程小苏,刘粤惠,曾幸荣,刘涛.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74-76.

[3] 孙萍,张凤赐.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4):57-59.

[4] 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5] 宋志国,宋瑞敏.科研与教学冲突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5(5):591-592.

[6] 张楚廷,再论教学与科研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34-38.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对新建本科院校新时期科研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师资力量、科研环境、管理理念等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分层管理,各尽所能;互利合作,资源共享;改变观念,提升水平。

[关键词]科研管理 分层管理 优势发展 互利合作 新建本科

[作者简介]周琼(1977- ),女,四川宜宾人,内江师范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四川 内江 641100)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是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和高校结构调整,由一所所专科学校升级或者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级而成的本科院校。这类学校在新时期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本科教育的新增力量,由于其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区域性人才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虽然经过短时间的发展和21世纪初开始的本科评估,这类院校已基本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轨,但由于长期受专科办学的影响,这类学校在转型后仍然带有专科学校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的深刻烙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得到了全世界办学者的公认,因此,要想完全消除专科办学的烙印,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在这三大功能方面得到提升,其中科学研究功能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转型期间所应考虑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

1.教师科研理念有很大差距。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教师构成,一部分是原来在专科院校从事教学的教师,而另外一部分教师是新进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由于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培养专门型人才为主,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等。很多原来在专科学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在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后,普遍认为科研工作是额外的工作,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与教学无关,与培养人才无关,以为新建本科院校被认定为教学型大学后,其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教学与科研相互矛盾,这就导致这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不重视,甚至抵制做科研。但是有少部分原来在专科院校从事教学的教师,由于有对科研的兴趣和先进的理念,通过进修和攻读学位的方式,已经在自己的方向上作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对于新进的年轻教师而言,部分教师停留在“读研究生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进入单位后做好教学工作就行了”的理念上,因而科研兴趣不浓厚;而另外一部分新进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由于受到过一定的科研训练和熏陶,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师的科研理念有明显的差距。

2.学历不均衡。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主要由原来专科院校的教师和新进的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构成,但是由于原来专科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本科学历,这种构成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历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本科学历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其次较多的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少部分教师是博士研究生学历或专科学历。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存在学历极不均衡的问题。

3.科研实力不均衡。虽然原来进入专科院校的本科学历教师当时是非常优秀的,但是随着自身的发展,只有极少数教师通过短期进修、访问、自学、攻读学位等方式进入了科研行列,并且在自己方向上作出了一些研究成果,晋升了职称,成为各自方向的专家。另外大多数本科学历教师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极少进行科研,甚至对于怎样写论文等都不是很清楚。还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虽然进入了新建本科院校,而且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也受过科研训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部分教师平淡于教学工作,不太重视科研,因此,这部分教师科研实力不强。当然另外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于对科研认识到位,加上自身的努力,科研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于受到了严格的科研训练和学术熏陶,这部分教师科研实力较强。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实力参差不齐。

(二)科研环境

1.软件差。高质量、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队伍是高校科研赖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但是除此之外,科研环境也是科研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想作出高水平的成果,必须关注其研究方向的科研动态,关注其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背景等,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查阅资料是做科研最关键的前期工作,所以好的数据库是做科研不可缺少的软件。虽然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也买了一些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但是这些数据库只能反映一些学科国内的研究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做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而目前很多高质量文章所在的数据库如爱思维尔、Springer等,都是要收费的,而且费用不菲。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不会花钱买这样的数据库,这样就导致在查阅资料方面极不方便。另外,鉴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学历、观念,以及学校的性质等导致科研氛围不容乐观,没有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团队。

2.硬件差。好的数据库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国内外科研现状,另外,实验设备也是教师们做科研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需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工等专业,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做好科研的一个关键要素。但是多数专科学校转型过来的新建本科院校本身实验设备差,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但却很难买上先进设备,这就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实验环境差,制约了教师进行科研。

(三)管理观念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大多数来自原来专科学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意识到本科院校科研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还是抱着“作为教学型大学,搞好教学就行了,科研作为附带品能做就做,做不好也没关系”的理念,认为教师们将心思花在做科研上会降低大学的教学质量,科研与教学无关等。由此在政策上倾向于教学,在科研上并没有下工夫,这样就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

二、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的思考

(一)分层管理,各尽所能

由于教师科研理念的差距,对科研的认识不同,更关键的是部分教师对科研不感兴趣,也没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要让这样的教师去做科研,那就等于赶鸭子上架,适得其反。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考核不能一刀切,而应实行分层管理,各尽所能,优势发展,以人为本。即根据教师的科研能力,结合科研可持续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科研标准,以期达到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愉悦科研的目的。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能力,结合科研意愿、学历等把教师分为几个层次。

首先,科研能力强并且对科研感兴趣的教师,通过激励措施、目标驱动等方式鼓励其进行科学研究,使其作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根据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关于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的公平理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因此,对这部分教师,只要其达到学校规定的科研标准,就应获得比其他没达到此标准的教师更高的科研奖酬,这样就可以激发这些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具有博士学历但科研有所倦怠的教师,除了激励措施外,还应有在科研工作量上的绩效考核,以多管齐下的方式促进其进行科学研究。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教师是科研的主体,高质量、稳定的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赖以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于其在攻读博士期间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有扎实的科研基础,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抓好这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带动其他教师的科研,辐射全校。

最后,对于教学能力比较强、教学水平高、科研意识相对较差的教师,鼓励其在教学中做科研。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因此,这部分教师不能完全放弃科研工作,但是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学校在考核这部分教师的时候主要以教学工作量进行考核,同时,考核教学方面的创新。事实上科研的灵魂是创新,而高质量的教学同样需要创新。如果教师对所授课程中的内容和重点问题能进行系统地研究,形成科研成果,再把其运用于课堂授课中,那么讲授起来就能史料翔实、有广度、有深度、有说服力,就能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所以这部分教师的科研考核主要考核教学方面的文章,这样的科研考核不但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设计新教学模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互利合作,资源共享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在高校中进行科研的关键是教师。通过上面的分层管理的措施后,科研的主体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仅有科研的主体教师是不能保证其做好科研的,还要有科研环境。第一个环境就是要有追踪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背景的平台,这就是数据库。根据前面的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经费的原因,很难把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数据库都买下,因此,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做好科研的又一个关键因素。一种方式就是在需要查阅文献时,不定时地到附近数据库比较齐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查阅文献;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个人从附近数据库比较齐全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开通个人账号的方式进行文献查阅。这两种方式都有优缺点,第一种方式虽然可以节约费用,但是使用不方便,因为文献的查阅,对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的关注几乎是连续性的,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关注不够,不了解一定做不出高质量的成果;第二种方法对于个人来说就如学校买了数据库一样,使用非常方便,但是费用相对于第一种方式偏高。笔者偏向于第二种方式,因为对于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国内外数据的教师数量不是很多,可以通过科研经费的形式对这部分教师进行补偿。第二个科研环境就是实验设备。工科专业的许多成果都和实验设备有关,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很难作出高质量的成果。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数据库解决的第一种方法类似,可以通过和附近实验设备比较先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合作,到该院校或者科研院所进行实验、测试等。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做到互利合作、资源共享,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科研条件。

(三)改变观念,提升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虽然学校领导对本科院校的科研地位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一部分领导认识却不够,因为在新时期下对科研的要求更高,这部分领导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和老本科院校的教师相比不会作出什么特色的科研成果,所以就不怎么重视科研。殊不知新时期下,许多博士已经进入新建本科院校工作,而这部分教师由于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学术思维比较活跃,而且不乏部分优秀博士研究生,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通过进修、访问等方式,科研水平已经很高,因此,我们完全相信这部分教师可以在他们相应的方向作出一些成果来。因此,学院领导要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是统一体,是高校的两个中心,重视科研工作,加强科研意识,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科研考核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管理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余桂秋,李华良.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4(9).

[3]田振杰.科研与教学要紧密结合[J].教学研究与评论,1992(1).

[4]王志刚,张晓妮,王国辉.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1).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第6篇

微格教学, 英文为Micro teaching, 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微格教学的创始人之一爱伦 (W·Allen) 说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 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 或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英国的布朗 (G·Brown) 说:“它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 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我国学者黄晓东先生将微格教学定义为:“微型教学法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 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验系统, 它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电教技术, 系统地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与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 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

2 微格教学导入技能简介

所谓导入技能, 是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微格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所以又称为定向导入。微格教学导入技能应用于微格教学上课之始或开讲新课程, 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微格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同其他课堂教学的导入一样,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和戏剧中“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指导教师精心设计微格教学课堂教学导入, 能抓住受训学生的心弦, 立疑激趣, 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 使学生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 有助于受训学生获得良好的成果。

3 微格教学中高师数学本科生的导入技能训练途径探讨

任何事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障。导入作为数学课的起始, 虽然所占时间短, 作用可不小, 因此不容忽视。数学教师如何抓住上课起始的2~3分钟, 采用恰当精炼的语言, 或鲜活的实例, 或必要的演示来设疑激趣, 使学生情绪振奋, 精力集中地进入学习状态, 确实是需要数学教师认真研究和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 微格教学中必须探讨高师数学本科生的导入技能训练途径, 以利于未来数学教师用活用好导入技能。

3.1 训练学生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

导入新课

在微格教学中训练高师数学本科生导入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启发受训学生用其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也可引导其通过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导入情境, 训练受训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实际事例的叙述, 讲出其中道理, 而导入新课。如指导教师训练高师数学本科生在讲解棱柱、圆柱体积时, 可以先让受训学生思考: (1) 两只等高水桶, 一方一圆 (方桶底面正方形对角线与圆桶底面直径相等) , 哪个容积大 (装水多) ? (2) 装水相等 (等容积) 的两只水桶, 一方一圆, 哪个用料省?让受训学生凭直观回答, 然后引导他们导入新课, 使提问与新课的讲解密切配合。又如指导教师在训练高师数学本科生讲解“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时, 教师可引导受训学生借助姚明和潘长江的照片来比较两人身高, 从而得出2.26>1.60的结论, 自然引出新课的方法等等。

3.2 训练受训学生借助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设疑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训练高师数学本科生在讲解章节开始的数学新课时, 启发受训学生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联想,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激起受训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如微格教学指导教师在指导受训学生讲解“等比数列”一节时, 给学生讲印度国王重赏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故事, 让学生计算:如果第一个格放一颗麦子, 第二个格放2颗麦子……那么第64个格里应放多少粒麦子呢?一共放多少粒?从而引发一个计算结果的悬念, 继而导出等比数列及求和的新课。又如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这样来提问:“开动大家丰富的想像力想一想现在最流行什么呀”学生有答韩剧的, 有答听流行歌曲的, 有答流行动漫的等等。这时讲课教师再接着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老师发现啊, 今冬流行性感冒是最流行的!”学生们愕然的同时思想被激起波澜, 这时老师再接着讲“据科学研究发现流行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的繁殖是非常快的, 我们假设流行感冒病毒每30分钟分裂一次, 那么, 30分钟后分裂一次变成2个, 1小时后分裂二次变成2×2个, 大家想:一小时分裂2次, 一天有24小时, 是不是会分裂48次呢?一天后感冒病毒分裂成2×2×2×2×……×2×2×2, 共有48个2相乘, 而这又怎样表示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方。”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还可以启发受训本科生借助退耕还林讲话题讲“整式乘法”, 借助动漫讲“相反数”, 借助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其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 ,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 (海拔约-155米) , 两处相差多少米?来引入“有理数减法”等。

3.3 训练受训学生借助歌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歌是现在许多中学生的最爱, 以学生熟悉、喜欢的歌曲引入新课, 会收到极好的引人入课的效果。例如一首数青蛙的儿歌可以自然引出“单项式乘法”;一首杨钰莹的《轻轻告诉你》也可以自然导入“科学计数法”。比如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训练高师数学本科生导入“科学计数法”这一节课时, 可以先放一段歌曲“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 我会告诉你我有多真, 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 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然后问:“同学们知道太阳有多高, 银河系星星有几颗吗?”学生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这时指导教师再指导受训学生自己应事先备课上网查找数据“太阳的平均高度约为一亿五千万千米, 银河系的恒星约有二千亿颗”, 并提出“怎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这两个数”的问题, 学生们经过思考会正确得出“一亿五千万=150000000和二千亿=200000000000”, 教师再问:“上面这两个数字都很大, 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数学方法表示这类数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科学计数法”, 这样导入新课自然简洁更容易引起听课者的学习兴趣。

微格教学中高师数学本科生的导入技能训练途径还有很多, 今后将继续研究、探讨。

摘要:本文在论述微格教学一般涵义的基础上, 简单介绍了微格教学导入技能, 探讨了微格教学中高师数学本科生的导入技能训练途径。

上一篇:刑事辩护制度范文下一篇:办公室开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