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2024-01-12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在护理专业以及日后工作中, 《健康评估》作为首要环节, 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体健康情况的检查, 以及对心理和社会方面进行系统的资料整理。随后依据整理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提出患者身体状况的健康问题, 并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健康评估课程是依据护理程序手段, 思考临床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健康评估能力。健康评估课程,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鉴别病症体征, 还能对实验室与其他部门做出的检查报告进行准确判断。同时, 要求学生了解某一病症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进而发觉患者的护理需求, 及时作出护理判断, 保障患者接受及时的护理程序。

二、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师生互动交流

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教师无法及时监督催促学生学习健康评估知识, 也无法起到辅助学生了解健康评估知识的作用。在健康评估教学中, 多数高职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手段, 通过讲解健康评估以及护理知识, 学生相对被动, 学生逐渐对健康评估教学感知到枯燥、乏味, 对专业护理学习失去动力。由于高职教师与学生沟通较少, 致使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健康评估能力的高低, 对学生近期的专业知识学习缺乏了解。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健康评估学习的反馈, 导致在护理专业教学中, 学生渐渐失去健康评估学习积极性。

(二) 教师数量与学生失衡

近年来, 伴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招生数量随之增加, 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教学课堂中, 逐渐呈现出大班教学的现状, 教师队伍与学生数量失衡。在这一教学环境下, 教师无法顾及班级每位学生, 同时, 由于多数学生对护理知识理解起来相对难, 对健康评估缺乏兴趣。即使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 护理专业教学成果仍达不到预期。而高职院校对这一现状, 并没有提出良好的解决办法, 导致近几年,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得不到良好的提升, 限制了高职院校自身进步以及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

(三) 教师专业素养较为薄弱

健康评估课程模式, 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熟练掌握传统身体检查、读片等专业能力, 还需要具备将专业知识及技能让学生明白、清晰的理解。据研究表明, 目前,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 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贯彻健康评估教学多样化能力不足。教师在健康评估中, 没有充分将课堂知识与临床应用相互结合。同时, 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关注度不足, 没有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 还是利用自身多年的护理教学经验进行健康评估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会导致学生在未来医院进行护理工作时, 无法熟练应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评估。

三、革新健康评估教学方式

(一)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进行相对常见的病症评估、身体状况评估以及医学影像教学。在病症以及体征检查教学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健康评估教学资源, 针对静态评估, 例如, 患者表情、黄疸、肿块等病症, 将其呈现出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 进行图片表现出来。

在动态评估时, 例如, 步态、胸腹运动等检查过程时, 教师将其利用视频呈现出来。而心电图等影像学, 教师可以利用临床X光片与患者的病症相融合, 进行讲解。合理将临床案例融入到护理教学中, 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病状的呈现效果, 加深学生对健康评估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优化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成果。

(二) 落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护理专业教师, 可以利用一体化教学方式, 进行心电图以及身体状况评估教学。落实课堂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操作方式。在进行心电图与身体评估教学时, 带领学生在实训室中, 对模型以及心电图机进行实践操作, 进而落实一体化教学。教师应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前, 为学生明确讲解各类仪器的操作的要求, 使学生科学性的操作。这一健康评估教学体系, 不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落实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箱融合, 还能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动作记忆, 使学生加深对健康评估护理程序的操作记忆,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在未来医院时, 可以熟练利用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进行患者的健康评估。

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能力培养策略

(一) 针对高职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入学时, 其分数较低, 学习动力以及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 自主学习意识也较弱。多数健康评估课程是在第二学期阶段, 与微生物学科以及病理学科共同开设。

在教师讲解病症体征时, 学生对疾病发生的原因理解不足, 致使学生学习健康护理面临一定难题。针对学生的现状及特征,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接受护理知识的能力, 以及其对健康评估学习遇到的难题。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健康评估教学,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将对学生而言无法理解的护理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 保证学生可以将课堂中健康评估的知识以及病症原因和其呈现状态深刻记忆。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 使学生对健康评估有一个新的认知, 强化学生护理学习的成果。

(二) 选择合适的健康评估教材

健康评估, 触及临床各类疾病的病症体征以及实验室等患者检查内容。据研究结果表明, 部分高职院校针对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时设置较少。因为部分内容护理人员平常工作时较少触及, 因此, 要想将全部健康评估内容传授给学生, 难度较大。因而, 一方面, 高职院校在选择健康评估教材时, 应对其内容合理取舍。将较为常见的疾病的病状体征作为健康评估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讲解这一部分护理知识。另一方面, 心肺复苏、听诊等检查方法, 学生把握基本操作方法即可。心理以及患者评估内容在护理知识已经学习过, 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习题,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而针对影像光片等结果判断, 在工作中是患者时常咨询的问题, 在健康评估教学中, 教师应这一方面重点讲解, 加深学生的理解, 促进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知识的准确利用。

(三)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近几年, 我国网络教学平台崛起, 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将其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以此提升教学成果。健康评估教学难度较大, 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并且相对繁琐, 多数内容并不是相同的理论知识结构, 一种病症可以产生多种疾病,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 教师应针对当今大学生特征, 制定趣味性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护理知识, 强化学生对护理知识的记忆。在当今教育背景下, 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可以将健康评估教学趋向信息化。首先, 在教学中, 将较难理解和记忆的病症体征、健康评估过程教学中, 渗透图文、视频及临床案例等媒体文件, 吸引护理专业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健康评估的兴趣, 优化护理专业教学成果。其次, 教师可以将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 制作成教学视频, 将健康评估教学课件等教学内容, 利用媒体平台, 发布到平台中, 引导学生关注, 教师媒体平台中, 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同时, 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指引。这一方式, 不仅能加强师生互动, 在优化师生关系的同时, 强化学生对健康评估的学习动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健康评估的学习难度较大, 教师应及时革新原有的教学体系。本文探索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能力培养策略, 分析了相关策略, 对培养学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意义。

摘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 健康评估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 我国医疗水平逐渐进步,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健康护理能力, 有利于培育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晓莲, 毕晶, 张艺蓉, 华嘉志, 骆菁怡.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教学体会[J].全科护理, 2018, 16 (10) :1261-1262.

[2] 梁春光, 李思思, 刘涛, 宋若冰, 王晴, 高野.微观系统工程理念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 (5) :75-76.

[3] 黄小丽, 杨玉琴, 周香凤, 叶锡勇, 刘媛洁.思维导图在高职护生《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8, 25 (30) :139-14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护理专业发展不断趋向完善,护理服务内容日益得到扩展,社会各界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护理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是护理专业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核心能力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同时也是检验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高职护理;核心能力;实践教学

本世纪护士核心能力的开发及培养已经逐渐引用到我国的护理专业教育领域。2003年,国际护士会(ICN)提出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框架,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对于高职护理教育,我国教育部、卫生部于2003年12月联合发文《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中国护士核心能力。护士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1]。

护士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护理服务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态度等在护理服务中外在综合表现,包括三个层次:一、基本能力,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二、专业能力,应具有观察和判断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三、核心能力,应具有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2]。

护士核心能力使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实践是当代护理教育的热点,我系为了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在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培养,结合实际,不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进项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的而建设,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高职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效提高。

1 确立特色鲜明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召开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向导,新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部分医学基础课进行整合,扩充护理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旨在注重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育人质量。

1.1 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能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急救,实施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包括基础护理技术与专科护理技术;努力实施整体护理,能对各种人群指导自我保健及健康咨询。

1.2 沟通与合作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护理措施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和保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尊重爱护患者,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护信任关系及合作关系,爱岗敬业。

1.3 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能力:要掌握各科常见疾病的相关基本知识,在护理实践学习中不断探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训练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能力。

2 教学改革

核心能力的重点在于整体护理的能力(即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技能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条件与恰当的考核方式。

(1)改革护理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等。

(2)改革核心課程的考核方式,引进一站式考核项目和案例综合实训考核项目。

学生核心能力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建立多主体评价体系,建立起教师、学生、标准患者三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上,通过口试、笔试、病例处理等方式考核学生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等方面内容。对学习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一站式考核:它是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护理学生的临床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和锻炼的方法。考生通过事先设计的临床场景进行现场实践考核,包括对模拟病人的评估、资料的采集、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等,由2-3名主考人对考生进行评价。

(3)规范实训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实训手册》及实训标准。

2016年在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全体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11门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归类为114个实训项目,制订了5本《实训标准》《实验实训手册》,使得我们每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有标准、有计划的开展实训项目。下一步想利用录播系统录制实训标准。

(4)制定《护理专业技能达标手册》并按照计划开展技能达标活动。

将护理专业的核心技能分为8项,每学期进行2项技能达标,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通过,技能达标前期任课教师布置技能达标练习任务并由各班主任督促学生进行课下练习,后期每班配置2名专业老师按照达标手册标准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做到人人练操作,人人争优先。

(5)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进sp标准化病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素质。

标准化病人(SP)又称模拟病人,就是一群经过一定训练的健康人,模拟疾病的症状,提供护理学生针对同一临床问题的训练及考试,SP会竭尽所能模拟实际临床护理时病人的各种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间的过于配合。

本学期计划将本系所有教师先培训成标准化病人,因为老师的接受能力比较快先把老师培训起来,当我们上课有需要标准化病人的时候,就可以用我们没课的老师扮演标准化病人。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医院顶岗实践、护理专业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护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

4 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

于2017年初初步完成了护理专业实训室的改造工程。购买相关专业设备,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春燕,王菊香.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

[2] 牛继平.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在高职院校临床护理实验教学中的探讨[J].学术论坛,120

[3] 闫瑞芹,沈宁.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455-456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教育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报告指出, 护理是我国四大紧缺人才领域之一。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实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护理教育的特色。但在现有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 存在实践技能不强, 毕业后不能马上顶岗工作, 职业适应和应变能力不够等问题。这种现状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亟待探索和完善。

临床护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有: (1) 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 (2) 具有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 能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医生抢救病人; (4) 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信息收集处理和资源利用的能力; (5) 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6) 能够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 (7) 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通过相应等级考试,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书刊; (8) 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并通过相应等级考试。

本研究针对现阶段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以期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护理人才有所裨益: (1) 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完善; (2) 师资队伍建设; (3) 适应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改进; (4) 实训、实习条件的优化; (5) 新的培养理念的提出。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定性观察法、文献研究发、经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研究方法。

(1) 在理论教学中, 缩减文化课程比重, 利用校本教材删减深奥的理论知识、过时的相关内容, 把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2) 在实践教学中, 适当增加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模拟练习课的比重, 通过实践教学, 提高动手动脑、团队合作、沟通、信息处理等能力, 强化在做中学的理念。

(3) 在社团活动中, 渗透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意外事件处理等能力, 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等的培养。

(4) 在职业指导课中, 培养服务意识、就业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 使学生始终绷紧就业这根弦, 使学生明白“好学校不如好专业, 好专业不如好就业”的就业理念。

(5)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院做专题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 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 开设第二课堂, 使护理专业的学生, 不但掌握护理专业的职业技能, 还要掌握相关相近专业的职业技能, 如家政服务专业技能, 拓宽就业途径, 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

(7) 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前期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借鉴前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成功的经验, 汲取失败的教训。

(8) 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善于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定期进行探讨和经验交流, 并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9) 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使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 又有医师资格证或护士资格证, 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 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始终的是一个新旧培养模式的对比实验, 具体情况如下:

(1) 2008年9月开始, 选择我院护理系2007级学生为研究样本, 护理1班为实验组, 按照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护理2班为对照组, 实施传统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2) 在研究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并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3) 在学年末进行双盲测试, 测试方法为:请就业单位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为测试师, 学生不了解测试师, 测试师随机对2007级护理系护理1班和2班的所有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职业技能理论、职业技能实践、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就业意识、分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等, 然后进行综合评估、打分、比较。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如表1)

(实验结果以测试师小组的最终评分为准, 评分标准由测试师小组确定, 满分10分)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新培养模式的实验组, 在保证职业技能理论成绩与对照组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在职业技能实践、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就业意识、分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方面, 显现出较明显的优势。

4 研究结论

4.1 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对自己应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不清楚。

高职护理不同于本科护理, 也不同于中专护理,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缺乏对就业压力和市场需要的敏感。

(2) 师资方面, “双师型”教师匮乏且质量不高。

(3) 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培养熟练的职业技能的需要。

(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缺乏高职护理专业特色。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套用本科医疗或护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套用生物医学培养模式。

(2) 教材与备课: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过长, 与临床实践操作的更新速度不相匹配, 部分高职护理教师不能不断地充实护理新知识、新技能, 即教师不能突破教材, 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3) 实践教学模式:临床教学实习安排过于集中, 与理论教学间隔的时间长, 学生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实践教学方法多采取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的方法, 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 使学生口头语言交流能力不强, 缺乏对人的情感关怀。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单一, 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理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 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在教学手段上,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未能凸显其优越性和有效性。

(4) 学生实训、实习条件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教学医院匮乏, 目前教学医院各层次实习学生几乎人满为患, 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学校和教学医院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短缺, 教师忙于日常工作, 实习管理不到位, 不能认真落实实习大纲;校内护理实验设备、物品陈旧, 滞后于临床实际。

4.2 新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的提出

(1) 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正确定位自我职业技能要求。

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中的技能训练, 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开展社团活动, 为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优质平台。

(2) 建立满足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需要的课程体系。

(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学的特征和临床护理岗位的特点, 仔细分析临床工作对护理人员技能、素质方面的需求, 形成课程设置方案。重组与整合教学内容, 选取与护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 摒弃与护理学无关的部分, 同时注意各模块的课程设置比例的合理性。

(2) 教材与备课: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再创作, 编写好讲义、教案, 制作课件。教案设计以护理程序为知识构架, 多利用校本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3) 实践教学形式:突出实践教学部分, 在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上, 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就接触临床, 形成“临床→课堂→临床”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方法上,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视听教材、模拟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样化实践教学, 不仅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 而且注重对人的情感关怀和语言沟通技巧。在实践教学评价上, 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病例讨论和临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 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 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班型大小、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法, 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5) 技能比赛:校内的技能比赛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最直接的检验, 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一环。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技能比赛, 如护理操作比赛、护理礼仪比赛等, 为学生技能的锻炼提供条件;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比赛的机会, 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 优化“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专业教师可来源于高等学校毕业生, 也可来源于学校的附属医院和社会, 即在附属医院或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临床工作经历两年以上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2) 创造条件,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对来自附属医院及社会的青年教师, 重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 可以听1~2轮高年资教师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 参与实验实训课的课前统一示教, 坚持试讲制度, 考核合格后再上讲台。对刚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 重点是实践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 可以用一定的时间脱产到医院参加临床工作。回到学校后, 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再实施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开展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 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3) 构建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方法:“双师型”教师不是终身制, “双师型”教师需不断地进行学习与临床实践。每两年组织一次考核, 突出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

(4) 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学校可在进修培训、科研经费、职称晋级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激励教师争做“双师型”教师。

(4) 院校合作, 加强实验室环境、实训基地建设。

(1) 在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专业教师与教学医院的兼职教师合作, 研究、设计实验室环境, 改造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 使校内实验设备更新速度及时跟上实习医院设备的更新节奏, 充分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

(2) 学校应通过与实训基地的合作, 建立稳定的、有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校外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临床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3) 重视实习医院的意见及其意见反馈工作, 将实习医院盖章确定的实习报告归档, 做好实习效果评估工作, 将学校的学生培养向医院的用人需求靠拢。

(5) 加强教师教中做, 做中教的教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中做, 做中学的学习理念。

这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地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的核心, 即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如在进行静脉输液, 氧气吸入, 观察测量生命体征及礼仪训练等教学内容时, 教师先用多媒体讲授, 再在模拟人身上示范教学, 或教师真人分组示教 (一组大约十人)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彼此相互进行操作, 并利用课外时间,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在实训模拟人身上练习操作步骤。

5 结语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研究, 是解决现有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对其需求的矛盾的一次尝试。高职护理教育是一个与社会需求保持“零距离”的领域,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应是与时俱进的, 它值得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摘要:明确研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通过确定研究对象, 实施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结果等工作, 提出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护理,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1 任务型教学法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课堂运用中的基本模式[2]

1.1 口语课堂交际任务的设计

首先, 在所用教材中挑选一些贴近护理工作情境, 学生感兴趣并觉得有话可说的话题作为口语教学的内容, 同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向学生提供和输送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达到有效练习口语的目的。可设计学生单向活动和交互性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实用护理英语》[3]第四单元Admitting a Client to a Nursing Division (病人的入院收治) 时, 先让学生自由说话, 就病人入院收治的基本步骤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 不但激活了原有的认知, 活跃了思维, 学生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基本步骤都尽可能用英语表现出来, 她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唯恐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给说了。接着, 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型小组, 分别就“病房的准备”、“入院程序”、“紧急护理”等合作性任务进行实景模拟表演, 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角色, 且必须分工协作,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意义协商和交互修正, 促使交际任务的完成。

1.2 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任务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 在语言输入 (input) 变成语言吸入 (intake) 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情感过滤[4], 即学生的情感状态 (动机、自信心、焦虑) 。学生在最佳情感条件下, 如:动机强烈、自信心强、焦虑程度适中, 最容易获得语言输入。以“输入”与“互动”假设为理论依据的任务型教学, 正是提倡学生学习情绪的最优化。因此, 必须帮助学生扫除语言输入过程中的“情感”障碍, 减轻学生语言输出时的心理压力, 以确保学生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充满竞争的环境引发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 因而, 教师要尊重学生, 多采用小组合作任务, 由几个能力不等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取代为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喜爱,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具体可采用学生小组成绩划分法、组际交流与竞赛等方式, 同时做适时的小组报告, 激发学生爱表现的欲望, 强化口语练习,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听说能力。

1.3 任务型口语教学的评价

在任务型口语教学中, 除了任务设计、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任务外, 对任务完成的评价至关重要。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 (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 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因此, 在实施任务型的护理英语口语课堂中, 教师或同学的评价是对学生任务完成的反馈和总结, 忽视了真诚的评价和鼓励,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实施任务型教学就必须使用形成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 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从而产生继续进步的动力。教师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例如, 教师应从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在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习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 多给予肯定与鼓励。

2 任务型教学法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课堂运用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概述

本实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培养学生职场交际能力的原则, 力求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 创设真实性任务, 切实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实验旨在探索任务型教学法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中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通过对比任务型教学与传统型教学, 验证任务型教学法在涉外护理口语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1) 实验对象与实验时间。

实验对象为08级涉外护理两个班, 共计92名学生。涉外1班为实验班, 涉外2班为对照班。根据入学的分数看, 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基础大体相同;两个班的授课内容和课时完全相同, 只是授课方式不同。实验时间为半年。

(2) 实验教材与实验方法。

实验教材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徐淑秀和李建群主编的《实用护理英语》。试验方法以班级为单位, 实验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手段, 即前测、后测数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2.2 实验过程

本实验历时一年, 分三个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为方案设计阶段, 主要查阅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有关文献, 归纳总结相关理论, 并请示主管领导, 批准实验。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为实验研究阶段, 首先, 进行前测考试并统计成绩;其次, 开展实验, 实验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 对照班实施传统教学;第三, 进行后测考试并统计成绩;最后, 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数据。2009年6月为总结阶段, 对实验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数据进行全面总结分析。

2.3 实验结果分析

在进行实验之前, 同时测试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口语表达能力, 测试包括三个方面:回答问题、情境对话及命题演讲。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口语成绩在实验前的总体方差为齐性, 两班口语表达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具体数据见表1。

2008年11月开始, 实验班采用任务型口语课堂教学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口语课堂教学法。经过为期半年的实验研究, 表明任务型教学法更加适合涉外护理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具体数据见表2。

利用Z检验检验实验前后成绩进步是否显著,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Z>1.96, P<0.05, 说明两班成绩差异显著, 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随后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态度, 进一步验证任务型教学法在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使用效果。问卷调查显示:任务型教学法不但改善了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 让他们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口语水平,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 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涉外护理口语课堂所彰显的主要优势

3.1 有利于学生将语言能力目标与工作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涉外护理口语课堂, 能通过各个步骤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目的语, 口语课堂所设置的话题和开展的活动都和她们日后的工作相关。如:怎样给病人导诊、怎样书写病历报告、怎样进行烧伤护理的、收治入院病人的步骤等。这些话题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 活动的形式又灵活多样。由于任务型教学法可以紧扣护理学生的专业知识, 模拟真实社会的活动, 采用视听说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充分接触目的语, 这样就可让学生在较真实的护理环境中学会英语交际, 发挥协作精神, 在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以便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涉外护理工作中去。

3.2 可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任务型教学是人文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理念的充分体现, 强调“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人人参与过程、积极内化, 最大限度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实现自我价值。首先, 任务型口语交际活动是来自现实生活, 或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是学生内在需要的体现, 因此学生有话要说;其次, 任务型教学要求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将来工作实际的口语话题, 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使他们有好奇感, 从而想说话;最后, 任务型口语交际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能一直给学生以新鲜感, 并且教师有意识将要掌握的语言内容自然的设计在口语任务中,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习得语言能力, 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就产生一种成就感,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3 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口语交际策略的能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 任务型教学就转换成了任务驱动型学习, 它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 在任务型口语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把学生所学的语言较顺利地应用于真实交际, 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处理模式不是单向顺序的加工, 而是并行的加工, 即同时在多个层面上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处理, 因此所学的语言就是交际的工具;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 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 有利于学生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David Nunan[5]曾说过: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抛弃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是把新的与现有的做事方式结合起来。任务型英语教学理念的提出, 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淘汰。我们首先要对任务型教学有全面的理解、深刻的分析和明确的概念, 既要探索在教学实践中的平衡过渡, 也要深入研究任务型教学的机理,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应用任务型教学既要注意吸取其优点, 又要意识到其局限性, 要批判的吸收、创新地应用, 避免产生误区和偏差, 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摘要:本文着眼于任务型教学法和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的结合, 其目的是探讨口语教学的新模式, 即把任务型教学法正确地运用到涉外护理专业口语课堂之中, 使学生所学即所用, 让口语课堂教学真实化和社会化, 培养学生流利、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涉外护理专业,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护士国外市场有多大[EB/OL].http:www51FUWU.com.cn.

[2] 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 1996.

[3] 徐淑秀, 李建群.实用护理英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4] Yule, G.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近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员工的矛盾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出现较大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搞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差异点、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

二、调研对象与内容

1.政府:对整个汽修行业的新政策,新法规 2.行业:汽修行业发展情况 3.用人单位:需要的汽修人才

4.企业员工:工作岗位运用的知识、技能

5.往届毕业生:学校学的知识是否学以致用,在岗位中运用情况

三、调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调研思路

本次调研对象包括政府、行业、用人单位、企业员工以及往届毕业生,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为本专业建言献策。政府的态度将决定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的发展情况决定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单位是我们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归宿,我们要培养他们满意的人才,企业员工是学生毕业后的转型对象,他们可以提供很多的经验,往届毕业生提供的信息是对我们原来人才培养方案最直接的检验。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访谈、网络调研、综合分析。

四、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1.政府:2016年3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在5月底之前,取消对“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和安全标准”的二手车的限制迁入政策。随着解除二手车限迁的城市增多,二手车残值大幅提升,各大toB端企业也加紧进行全国布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沈荣表示,“限迁政策的逐渐放开,使B2B平台业务将加速与线下经销商对接,未来二手车的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也将成为可能”。

2.行业: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私家车已经占据民用车辆保有量73%以上,汽车维修服务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基本的民生服务业。汽车维修业的服务范围、生产经营模式及作业方式在过去的30年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汽车维修服务范围从为道路运输车辆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工作用车服务变为为全社会民众服务;汽车维修生产经营模式从过去的旧件加工修复为主变为以养护为主,配合更换配件零;维修作业方式从过去定期修理、大拆大卸式的生产作业模式变为以不解体检测诊断、视情维修为主。最根本的变化是从过去重点对车服务变为对人、对车一体化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48万家,相比2006年35万家,累计增长达到37%。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在2011-2014年汽车维修行业的经营增长走势稳定在20%以上,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表象。目前全国约有1.3亿辆汽车,平均车龄3.23年,估计2015年超过保修期的汽车数量约为670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为54%,市场主要集中于维修、养护等方面。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5亿辆,维修市场需求规模将再翻一番,维修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元。

未来,汽车维修市场将会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加充分地市场环境。保守估计计未来几年汽车维修行业年均增长在15%-20%之间,到2020年汽车维修市场规模达到2500亿元。

3.企业: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置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汽车产业现代化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提出要求:

(1)现代化汽车产业对汽车维修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修理人员以机械装置为主的汽车维修方式已经不适应维修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汽车的要求。要从事对现代汽车的维修,除了掌握机械类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信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使用新设备的操作技能。所以说,当代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要求是尽快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技能性人才。

(2)汽车维修手段的现代化

尽管我国当前汽车维修业的技术水平依然滞后于新款车型的技术开发,但将随着汽车现代化的日新月异而快步迈进高科技领域。面对着众多的现代化汽车,我们对汽车的维修观念也必须随之而更新,要从光凭经验、感观为主的维修方式转变为“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的现代汽车维修方式。以对汽车的检测为例,在轿车中,大多数都装备了电控单元,它除了控制汽车的运行状态外,还具有判断、记录汽车故障的功能,诊断设备通过接口与汽车电控单元相连,读取故障代码,向汽车维修人员提供故障的症结所在。近来,汽车远程诊断技术的推广又势必推动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维修方式迈上又一个新的台阶。

(3)汽车维修方式的科学化

当代的汽车维修方式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从在汽车出现了故障后再去修理,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也就是说,当汽车运行一定路程或时间后,就要进行强制维护,视检测情况做适度维修,从而确保了汽车的良好运行状态,降低了故障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汽车运用的安全性。可以说,这种汽车维修理念上的更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难以估计的。

其二,是以汽车维修从“修旧式”向“模块化换件式”转变。以往的汽车修理主要是对受损部件的修复,但任何维修后的部件在性能上是要打折扣的,如果采用“模块化换件式”的维修方式,用新部件换下受损部件,从而既保证了汽车维修的质量,又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提高了汽车的营运效益。这种汽车维修方式的转变,势必大大提高了对汽车修理工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电脑调漆技术的应用则使原来的汽车维修漆工失去了用武之地,从而要求对汽车维修的工种结构加以调整,实现工种结构上的升级和优化。

综上所述,汽修行业旧有的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已经跟不上汽车维修业的发展脚步,需要对旧有的从业人员进行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4.企业员工:主要归纳为两点:

第一,从课程的角度来说,《汽车构造》、《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维护与保养》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相关性很大,对工作帮助很大,在学校课程设置的时候宜增加学时,对学生严格要求。

第二,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习职业素养相关的知识,这对他们以后熟悉岗位,并在岗位中脱颖而出具有重要意义。

5.往届毕业生:

第一,应该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数。 第二,有针对性的强化工作中用到的技能。

五、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分析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汽修人才作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具有“高等”、“职业”的双重属性。理论界公认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能力本位”、“校企深度合作”和模式的“系统设计”。四川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一致。

2.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1)第一次浪潮: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

大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教高【2000】2号文明确指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改革特征: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

(2)第二次浪潮: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

大约产生于21世纪初,北美的CBE和DACUB,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受到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的发布,改革达到高潮,16号文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改革特征:课程评价标准坚持“能力本位”、“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于职业适应力。

(3)第三次浪潮:基于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

产生于2004年左右,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改革特征:课程开发要素为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工作过程本位改革,是一个颠覆性改革模式,是课程结构质变形态。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处阶段不同。 3.实训建设

本专业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汽修人才,要突出技能,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实训环节要有效进行,必然是人、设备、管理机制三位一体才能实现。人:即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其一,实训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有的院校唯学历论,是不可取的;其二,加强实训学生思想教育,只有学生用心学才有效果。设备:即实训设备。此乃实训的硬件基础。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把人和设备用好,才能保证实训环节顺利开展。目前各高校实训投入不一。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现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1)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修工作能力为主线,深化“校企结合、工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四个紧密配合”(即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紧密配合;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配合;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紧密配合;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为学生构建促进其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进行详细的分解、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加强教材使用管理,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把关,注意采用体现汽车新知识、新业务、新方法的新教材;并要求采用近3年来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在2-3年内开发遵循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发展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校本教材。

(3)加大实训投入,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注重研究、探索、构建并实施对学生进行有效务实的方法实训、技能(课程)实训和综合能力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现状

截止2015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四所,在校生人数1100余人,全省平均就业率95.9%。其中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主要竞争专业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此专业四川省高职院校中共有26所,在校生11700余人。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较大,专业前景较好。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2014年,2014年招生135人,2015年招生182人,2016年148人,自专业开设以来每届保证三个教学班的规模。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将本专业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至2016年,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有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整车、汽车营销等方面实训室,实训设备设施较完善,保证专业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专业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特色人才方案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目标,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方案,为专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六、调研结论

通过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企业员工、往届毕业生的调研得到以下结论: 1.市场对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需求巨大,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2.过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求变才能取得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制定符合市场的新人才培养方案;

3.强化实践技能。调研反映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实践能力还不够强,不能做到一毕业就能上岗。

七、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专业建设思路

1.充分调研,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投入,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3.不断根据市场变化,改变专业建设思路。

(二)专业建设对策

1.充分调研,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继续定期调研汽车检测、维修企业的技术发展新动向。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分析汽车检测、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工作领域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为基础,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在本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探索以课程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学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课程作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5年内力争3-5门主干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

3.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课教学体系 初步尝试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学中,做到没有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之分,也无理论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之分,采用现场教学,将理论和实验、实训教学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验、实训,实训时贯穿理论知识的讲授。

4.建立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的考核体系

过去的考核体系重视理论课考核,轻视实践教学考核,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失去了监控而得不到保证,这对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缺陷。改革设想是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后(进一步做到完成每一独立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同时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知识和技能考核均合格方能通过该课程(或单元)的学习。

5.进一步拓宽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产学结合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 1)邀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利于根据企业需求对口培养专业人才; 2)进一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作用; 3)企业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训场所,指导实践; 4)派送教师到企业实践;

5)加强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在科技、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6.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5年内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加大引进力度

有计划地面向全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师。重点将具备教师条件的行业生产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2)建立高素质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常年聘请具备教师条件的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

3)加大培训力度

为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后备力量,每年选择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每年选送表现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深造,每年选派专业老师到企业实践进修。

7.改革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使技术更新快的专业课教材内容始终紧跟汽车新技术的发展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专业特色,重视教材建设。下一步在专业教材建设规划上,将按两条线发展。第一条线:以选用近三年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主,鼓励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第二条线: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特点,对技术更新快的课程或专业模块由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自行编写单行本或讲义,内容力求反映汽车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便于根据新技术变化而及时修订。汽车新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去年还是新技术,今年已经落后。教师应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而传统的教材出版周期长,往往教材刚出版,一些内容已显落后,因此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特点,对技术更新快的专业模块,以独立单元为单位编写单行本或讲义,使学生始终能获得汽车最新技术知识的讲授。 8.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教学环节的需要,体现生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不断添置和更新实训设备;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单位联系,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把实训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训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统筹规划,校际间要加强联合,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9.强化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6篇

一、专业名称:交通运输(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二、修业年限:2年

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汽车运输企业、物流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大型企业的运输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等工作。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保险理赔行业、汽车检测部门从事汽车检测诊断、维修组织、实验测试、销售理赔等工作,也可以在机械制造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五、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1、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的基本技能。包括力学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工电子等,初步具备相关的设计开发能力;

2、掌握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汽车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具有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3、掌握汽车构造、汽车运用、汽车维修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和维护、维修载运工具的能力;掌握物流基础、物流工程、物流设备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物流企业组织管理的能力;

4、掌握一般的工作方法和实验方法,通过课程实验、机械制图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以及各类实习,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工程技术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主干学科:运输组织,物流工程,车辆检测

七、主要课程:

交通运输工程学、运筹学、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物流导论、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运输组织学、物流设备、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交通运输企业管理、汽车设计、汽车保险与理赔。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

总学分:86学分

1. 课内教学总学时/学分: 912学时/57学分

29学分 2. 实践性教学环节:

1

九、

青岛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专升本)2010级教学进程表

2

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教学安排一览表

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院长:

3

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教学安排一览表

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院长:

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一览表

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院长:

上一篇:会计职业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湖南大学高等分析化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