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1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在教学中要重视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具体地说就是要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 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 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特别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因此, 应正确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深入理解这一矛盾的双方的联系与依赖程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做到以下几点: (1) 在课堂教学中以建构主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教师总是一个劲地抱怨学生考试时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都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 “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 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 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 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 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2) 精设导语, 激发兴趣。精设导语,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从根本上减轻学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学会创造, 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许多数学书本中的知识是抽象的, 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源于现实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所以从学生熟知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导入, 不仅能使学生感知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

3 要“用活”新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结合网络资源带来的便利条件,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新教材不仅在教材内容设置上有了变化,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思考。在新教材中的每一节课设置可以很多情境, “说一说”就是让学生参与的过程;“想一想”、“做一做”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而“议一议”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说、想、议、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试一试”则是对形成的理性认识的应用的过程, 强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以练促学、加以巩固

以练促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生活活泼的思维活动, 同时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练不仅有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 更有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 所以适度的课堂练习是达成高的教学效果有效途径。但对课堂练习“度”的掌控是教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如果滥用“练习”就会使数学教学变成“题海教学”, 使学生沉没在练习题的汪洋之中。但如果放任学生建构知识, 也会浪费课堂资源。适度的精选练习, 可以促进学生“模仿、记忆”的进程, 加速认知平台的搭建。因此, “做”与“说”在课堂上要有机的结合, 使例题起到练习题的作用, 练习题达到例题的效果, 这样能帮助学生认知自我, 建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情况, 结合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在教学中要重视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用活”新教材, 以练促学、加以巩固。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春梅.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理想之路[J].科教文汇, 2008 (8) :32~33.

[2] 余作为.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 2008 (9) :25.

[3] 余以建.新课改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 :23~24.

[4] 王玉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新课堂, 2008 (9) :10~12.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应用互联网技术为主要课堂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计划设计更加科学化,课堂教学手法更加灵活,促进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逐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程度逐步加深。教师作为教学课堂中的主导部分,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目标高效完成。

二、 当前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在现代教育转型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如表1为2013年-2015年我国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查表。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13年-2015年以来,初中数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后,教学资源应用率、教学完成高效率、教学设计科学化几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但提高幅度效果并不大。我国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

结合表1中数据分析结果,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不足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灵活程度较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实践教学中;第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依赖程度较高,多媒体成为教师教学中课本的“复制品”,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程度较低;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缺乏整体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只存在课堂教学中,造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局限化。本文基于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合理应用。

三、 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合理应用

1. 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手段,是我国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发展趋势。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灵活应用。例如:教师对苏教版初二数学知识《勾股定理与平方》进行课堂讲解时,应用动画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程度,或者应用数学游戏开展课堂教学,打破了多媒体教学仅仅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模板,促进现代技术手段在初中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此外,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能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在网络资源中寻找多种形式的典型习题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2. 教学课堂坚持“学生为主体”

初中教师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设计,初中数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需要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实现课堂教育技术手段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将数学探索的目光放在社會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例如:教师开展初中数学《勾股定理与平方》讲解时,运用多媒体使三角形相关内容结构图进行展示。

3. 制定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计划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方式,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开展因材施教,例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勾股定理与平方》教学,课堂设计中开展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结合课堂速记、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

4. 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做好学生课后辅导

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计划高效完成,同样还可以将这种技术手段应用在学生课后辅导上。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运用微信,QQ等多种技术手段协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做好学生课后辅导是合理应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体现。

四、 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教育发展与科技发展结合的重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协助教师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实施改革取得成效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闫霞霞.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差异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王军红.数学新课程改革下高一师生适应情况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范力允.藏族地区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

[4]张峻铭.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讨论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关注点,以教学实例阐述了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生活性;数学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最大的好处就是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消化和吸收。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所谓情境教育,实际上就是注重了教学情境的设置。作为知识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习的素材。

情境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已有的知识经验,更要服务于数学的学习,下面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抓住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案例:教学数学七年级下册(苏科版)《认识三角形》时,我在教学时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我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 cm,体重125 kg,臂展221 cm,腿长141 cm。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认识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节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姚明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或数学经验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问题情境只是本节课的开场“序幕”,不是本节课的主题和高潮,因而不能复杂、繁琐,要切中重点,做好铺垫,引出主题。

案例:教学数学七年级下册(苏科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计算:(1)102×102 (2)102×103。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设疑:你对102×102=104可以做出几种猜想?两道题结果都正确的是哪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出现了两种猜想: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学生通过观察102×103=105,从而否定了后一种。这个设计从学生已掌握的乘方和熟悉的乘法知识出发,通过巧妙设疑,合理启发引导,使学生于正常的思维处产生了认知冲突,形成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初步感性认识,走进了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下列问题做好了铺垫:

计算:(1)105×108;(2)10m×10n;(3)2m×2n;(4)am×an(m、n都是正整数),总结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

认知论告诉我们,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是生活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建构知识,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弄清楚本课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出发点,做好学生的学习准备,启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经历。

案例:在教学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比0小的数》时,教材是从知识竞赛计分的问题引出负数的。考虑到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问题1:小东同学用4元钱买笔记本,若每本1元,则买3、4、5本时分别剩余了多少钱?用算式表示。

问题2:气象台预报,明天气温要下降4~6°C,若明天某时的气温是5°C,则当温度下降4°C、5°C、6°C时,某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经历,可以用负数表示不够减的运算结果,即列出算式4-5=-1、5-6=-1,也就是还差1元、温度降为零下1°C。老师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人们也正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不够减的情况才引入了负数。负数引入的这一难点,通过这两个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本中负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情境的数学作用,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吸引眼球”

如,某教师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呢?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除了把握好上面四个方面外,数学教师还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同时还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新思维、新发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经常与他人交流,虚心学习。数学问题情境是一节数学课的开场,万事开头难,但每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对难点的最好回报。要知难而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享受快乐,充满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赵国忠.备课最需要什么.1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2][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1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数学是学生初中阶段以及人生学习生涯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从学生的根源处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进行正面且积极的纠正。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学生学习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所进行的。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以及探究的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是学生主要吸收知识的场所。学生在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以及理解都需要从教师的课堂中有效的获取。为此,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并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时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积极且有效地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知识的获取,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數学综合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设趣味性的情景式教学,构建轻松愉快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情感,教师若要有效的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思维,应在课堂中创设趣味性的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置身处地的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同身受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情境学习当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前,充分的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数学课堂,并帮助学生逐渐地建立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情境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轴对称》这一课时当中,教师创设“生活在轴对称的世界当中”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引发学生思考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定义。并在情境中学习后,创设小组探究学习,教师将对称图形分发到小组当中,学生根据对称图形以及不对称的图形进行区别,并找到轴对称线。

引进更为科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并将其广泛的引入到教师的课堂当中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对其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上有着一定的难度,若是学生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将无法对其充分的理解。然而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可以将抽象化问题转换成为具体且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中的困难问题,并在课堂中帮助教师以及学生有效的去解决课堂难题。将问题直观具体的呈现到学生眼前的同时,营造高效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课堂,帮助学生从根源处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并降低初中数学课程的难度。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进行开发与引导,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应用实践能力。例如在《几何图形》这一课时当中,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利用多媒体创设flash动画,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几何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并且通过在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中产生良好的空间概念,并利用积木在小组学习中多面的观察使学生交流体验。

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初中学生的印象中,不仅仅是数学课堂是刻板枯燥且无趣的,数学教师更是学生惧怕学习数学的一大困难。传统教学中,学生遇到困难问题去找教师答疑解惑时,部分教师进行敷衍式地回答,拒绝与学生开展积极并且良好的情感互动,在课堂中也依旧采取着遇到错误便批评,指责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差距增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长此以往,教师无法构建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氛围,学生之间的数学差异也增加。那怎样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体验呢?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增强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在数学课程提问环节采取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良好的态度,营造充满爱的班级学习氛围,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其次,教师在课堂以及课后作业的表扬方式中,转变评价的方式,不要对学生继续采取批评以及指责的评价方式。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真正的对自己的教学认可,并不断的反省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开展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形成正面且积极的数学课堂学习风气。

例如在《正数和负数》这一课时当中,学生是进入初中后的第一节课,教师此时留给学生的印象决定着今后的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开展趣味性的教学,并结合积极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与定义,理解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通过正确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激发良好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不断地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地去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总结与整理,为今后的数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课堂质量,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地优化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根源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中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桑春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文渊(小学版),2019,(10):144.

[2] 高柱平.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中旬,2019,(8):195.

[3] 刘宝珍.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20,(35):69-70.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理解能力,教师应结合传统数学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会简化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让学生能够从数学文化入手思考数学问题。此外,教师也应与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实际学习能力相结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文化的渗透时机,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

人类在数学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就是传统数学文化,但现在的教学中很少将传统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突破。但却不易于学生找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向,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学习责任意识,也难以产生数学学习情感。从长久角度来讲,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责任感。

一、开发资源,均衡各领域数学史内容

数学是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无数数学家含辛茹苦的奋斗史,他们的努力探索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是我们进行德育渗透的优秀素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的适当环节,对数学历史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相关数学历史的同时,对数学家产生敬佩之情,对数学学科产生热爱之情,由此对学习数学产生动力。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有理数运算一节,可以在教材中引入《九章算术》中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意思是(两有理数相加)异号时(绝对值)相减(符号取绝对值较大者),同号(绝对值)相加(符号取其原来的符号),正数加零为正数(本身),负数加零为负数(本身)。此法则与教材中法则意思相同,且对比教材中的叙述,此法则文字十分精炼,朗朗上口,学生乐于习诵。教师可以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总结出有理数四则运算的国家,以及中国对于有理数运算发展的贡献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熟知了运算法则,而且做到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数学课程思政融入中学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优秀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数学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是无数数学家在刻苦钻研、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为数学领域的良好发展注入了活力,也让他们得以在数学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通过数学优秀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刻苦钻研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等,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教学“正多边形和圆”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教材上的阅读与思考部分“圆周率π”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介绍我国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的生平事迹,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祖冲之对测量精度与尺度标准的钻研和探究,感受祖冲之將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了解这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性与伟大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

三、通过互动教学学习传统数学文化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为学生明确应在传统数学文化思维理念下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以互动的模式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确保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知以螺旋式的状态上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完善传统数学文化思维意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不够完全,对深层次的传统数学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互动式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相应的数学机制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认知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学生介绍传统数学文化,并为学生指出传统数学文化与数学问题的包含关系,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开展互动学习,探讨核心数学主旨,深度探究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并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提高学生的互动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并以任务导入的方式引导各组学生开展学习,教师需结合传统数学文化,将数学内容分为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并找出数学问题中包含的传统数学文化元素,这会在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数学文化。在小组互动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让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展示过程可由各小组自主决定,这会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观意识,让学生敢于表达数学想法,也可以体现出传统数学文化的重要价值,凸显学生探索数学文化的意义。小组学生可以利用PPT展示、利用实物演示、利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多元发展能力,也可以在小组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学习模式,使小组学生在表达本组别学习方式之外,也能学习到其他组别的学习模式,但无论哪种展示方式,学生均应突出传统文化与本数学主题的关联性,将传统数学文化厚植于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责任意识。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将数学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人文价值,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再者,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思维意识,在数学学科渗透数学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观念,改善学生数学思维,确保学生可以获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希.探究数学文化进入初中课堂的对策[J].新课程,2021(21):215.

[2]茅健美.数学文化“进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智力,2021(15):101-102.

[3]宋歆.初中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14):76-78.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分班分层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弊端,而学科分层的有效实施,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效能,逐步成为教学的常态。文章以初中数学的学科分层教学为例,围绕如何顺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教学“五环”的分层设计入手,认真探讨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运用、作业和辅导的实施、教学评价的使用等方面的分层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常态;因材施教

近年来,分层教学是国内外教育界较为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之一。学校的管理、学科的教学也经常实施分层教学。它以“因材施教”为主要理论依据,其初衷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一些学校以分层教学为依据,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人为地分成了不同程度的班级。这种以分班为形式的分层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义务教育教育阶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一、以分班为形式的分层教学的弊端

(一)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容易滋生不良情绪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猛、成长迅速的时期,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如果仅以一次或者几次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忽略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就过早地进行了人为的定性,给一些学生贴上了“尖子生、优秀学生、学习困难生”的标签,使得一些所谓的尖子生傲气太重,盛气凌人,也会严重挫伤一些不能进入尖子生行列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尖子生的家长期望值过高,学生心理压力大;学习困难生的家长灰心、失望,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

(二)不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可能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个别学校,由于分班分层的奖励不当,并向“好班”倾斜,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造成教师的“凝聚力”涣散,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学生违反班规校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那么,该如何克服分班分层教学的弊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呢?于是,学科的分层教学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均衡班中实施学科分层,应该是目前分层教学的主流。下面以数学科为例展开探讨。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以小组活动为形式,奠定学科分层基础

在初中数学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性格、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思维和数学成绩的差异,每一组都进行上、中、下三个层次的搭配,并且都挑选一个组织能力较强、责任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小组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指导他们进行合理分工,并且要让他们明白:很多时候,学习小组的活动,是分工的不同,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一定要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组摸球的试验。试验要求:袋中装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情况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如果把“摸到白球”记为事件A,把“摸到黑球”记为事件B,那么哪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接下来,教师提出:“在摸球试验中,如果要摸10次、20次、400次、4000次,该如何操作?”然后,学生开始了小组探讨活动。在这一小组活动中,学生都认识到:如果要摸10次、20次,自己都可以操作,而且很快就能完成。但是,如果摸400次或者重复大量的试验,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充分合作,才能更加迅速而科学地完成既定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小组的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探究性,解除了学生的心理疑虑,为数学的分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五环”,有效实施学科分层

实际上,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创设适当的条件,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习目标有层次,教学过程有侧重,学习辅导惠及全体,作业更有针对性,评价鼓励更科学。

一是备课分层。它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要在透彻理解大纲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学生的目标达成怎样;哪些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属于较高的要求,应该是中上层学生才能掌握的。对于这些,教师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授课分层。它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的不同,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坡度,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提问分层、练习分层。同时,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努力实现探究知识的分层。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授课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说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而授课的分层,恰好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最大的优化。

三是辅导分层。它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从中下层学生落墨,因此,会有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如果优等生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想要的知识,就会对教师失去信心,从而自己盲目去扩充知识,缺乏了合理的指导。堂上辅导的时间有限,学生的人数比较多,因此,辅导很难面面俱到。为此,在班级中可以实施“兵教兵”“兵带兵”的学习策略。例如,数与式的运算、方程、概率与统计、尺规作图等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辅导,可以让小组长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课堂中的分层辅导普及全体,更有成效。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把堂上的辅导适当扩展到课外,认真指点尖子生挑选习题,使习题少而精。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的实践活动,让中层生、学困生得到更多的体验和帮助,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升更高的层次。

四是作业分层。它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措施。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作业只有做到合理分层,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因此,在数学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完成。必做题是一些简单的基础题,让中下层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选做题,则是一些难度稍大、比较灵活的题目,它除了帮助优等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还强化了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他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洞悉与后续知识的联系。作业的分层设计,能让中下层学生理解并会简单运用新的知识,并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优等学生吃得好,吃得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是评价分层。它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起点、标准去作相应的评价。测验、考查作为一种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手段,教师也会经常使用,但是绝对不能“唯分数论”。教师要善于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或者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对于中等生,教师既要激励表扬,又要指出其不足,更要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于优等生,还要采取竞争评价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只有认真实施分层评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

学科分层的有效实施,既克服了义务教育阶段分班分层的弊端,又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要积极实施数学的分层教学,要不断发挥其强大的效能,让学科分层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常态。

上一篇:保育员个人师德总结范文下一篇:路桥建设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