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

2024-07-27

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并且提出改进的办法。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结构 改进方法

一、当前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是既存在市场机遇也存在发展挑战。在我国经济发展与重视农业的政策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严峻的国际过夜发展形式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挑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经济调整体现出世界范围的局面。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也提出农业结构向技术化发展的深入趋势,我国农业巨额够的长期不合理,不具备强大的竞争能力,没有自我品牌等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

1.重视引进,却轻视开发

当前很多农业科技园都将发展的重点内容放在新产品和技术的引进上面,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农业方面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多农业科技园还存在着整体科研水平较低,重视引进,轻视开发的现象。我国当前很多用于研究和展览的新产品,一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国内对高科技产品的消化水平有限,品种和设备也都需要进口,这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这方面来看,我国在农业经济结构的划分上,重视引进,却轻视本地的科研开发,这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重视建设,却轻视管理

农业经济虽然是我国基础性的经济,也同样属于高科技和高回报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也需要有效的管理来维系其顺利和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经济,存在着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现象。在建设某个项目过程中,能够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一旦项目建成,却很难维系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顺利进行。有一部分农业经济产业区虽然是以公司形式经营,但是实际上还是由政府部门出面进行管理,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放手管理,及时推退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3.重视农业建设,却轻视技术发展与人才发展

我国农村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不具备竞争力。我国农村人口多、是典型的劳动力供给式结构,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乡镇企业缺乏对职工的专业训练与技能培养,对农业劳动力的刺激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通过农村工业,但是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很多的劳动力就是通过进城打工。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不能发挥农业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4.重视生产,却轻视市场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重视生产却忽视市场的现象,很多农业经纪人只顾生产,不顾与市场的接轨,缺乏对农业市场的深入研究,对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心中没数,盲目的模仿和跟进,结果只能是对市场的趋同,产品单一,造成买卖难的现象。因此,在重视生产的同时,需要对产品的市场进行探索和研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种类和数量的生产,形成有效的市场信息,而市场就是收集市场信息最大的渠道,因此,与市场的有效接轨是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应当受到重视。

5.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

很多农民在引进新的项目和技术时,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益,只看一些短期内见效的小项目,但是却对投入大,见效慢的项目视而不见,比如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等等高新技术,另外,一些农民对农业的基础建设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忽视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当前很多农业地区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差,而使农业经济结构不稳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差,在面对环境恶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因此,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必须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浪费资源。

二、改进当前农业经济结构的方法

1.调整农业结构

在当前的农业种植结构中,在加大科学力度的同时,要立足于现有的土地资源,珍惜国家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根据需要,加大对粮食的种植面积,通过大量实验的证明,对于增产效果明显的新技术产品,要增加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的产量。在种植结构方面,北方干旱地区要加快对干旱作物的种植,以优质的玉米、马铃薯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2.加快以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的工业企业发展

当前,林果业已经发展成为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西部地区,国家有着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充分挖掘其内部存在的潜力,将这些优惠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林业建设和产业建设方面进行全面发展,提升林果业的产业优势。也就是说,加快以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农民与企业之间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3.重视农产品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体系建设是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农业产业文化的核心,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环节不够发达,就使农产品无法转化为货币,也就无法实现其经济效益。在农业品的体系建设中需要协调政府投资于民间集资方式的结合,形成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体系,而且要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严格规范市场的交易活动,使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面对农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客观的面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巩固我国农业大国的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永昌:WTO绿箱政策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J].北方经贸,2008(11)

[2] 冯世荣:盘锦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探[J].垦殖与稻作,2009(B04)

[3] 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8(C00)

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证券市场;投资行为

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建立在研究人的各种理性投资行为和证券交易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家学者们逐渐发现传统的金融理论已经无法对于证券市场的非正常交易现象和证券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行为金融理论,充分考虑了实际中人在心理上的认知偏差、情绪等导致的偏差估计,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在实践中投资者往往只能保持有限理性,他们对投资产品的未来会有不同的估计,从而导致了证券价格的各种异常。行为金融学关注于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有着更加丰富的理论应用。

一、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表现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决定了它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投资者不成熟的投资方法和观点上,以及“与庄共舞”的期望,甚至击败做事商。但往往个人投资者能做的仅仅是窥探市场信息和进行技术分析。许多的投资者希望通过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变得富有,因此他们押注于此。投资者们在股票市场长期投资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赚取现金红利,而是赚取资本收益或买卖股票的差价。这样就使得许多的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的炒作,且投资者长期追涨杀跌的现象严重。以下将对常见的两种非理性行为进行总结分析。

(一)过度交易

经典金融理论的指导表明:在投资过程中缺乏信息的情况下,投资者通常会做出避免交易、维持现状的决策,这在股票市场上则表现为股票交易量逐渐降低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自2005-2020这16年来,中国股市的年换手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中国股票交易市场相较于主要由高科技成长股构成的、以高换手率为主要特点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换手率高出三倍以上。

如今随着我国股票交易市场的发展,其投资人也由投资个体主导逐步向机构投资人主导转变,我国股市还保持如此之高的换手率,这只能解释为机构投资者也同样存在过度交易。

高换手率意味着股票流动性较好。但过高的换手率往往对应着浓厚的投机行为。若换手率在长期范围内都普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就能从侧面反映出股票市场参与者常以“投机”的心态进行投资决策。换手率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将对股票市场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体现在高换手率背后的过度投机行为将直接导致市场效率降低,对市场的资产合理分配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在很多个人投资者身上已经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而言,处置效应的直接危害首先可能是直接损害自己的个人资产财富。所以华尔街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忠告: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在利润面前,个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心理使他们认为“赚到口袋里的才是安全的”。而面对亏损的时候,又不愿放弃将失败转化为胜利的机会,在思维误区中越陷越深,从而不愿抛售。错误的投资决策让证券投资者难以通过投资股票来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财富,而一旦缺乏止损策略就会直接让他们的长期亏损情况变得更为严重。再者,处置效应的出现会接连给投资者带来一系列的心理恶果,例如当股票走势出现重大拐点时,为了有效锁定投资者当期的收益,个人投资者往往急于抛售股票,导致股票卖方的压力过大,股价就会大幅度下跌;然而当股市大幅下跌时,证券投资者不愿立即放弃对于股市进一步好转的信心和希望,导致熊市的交易量大幅减少。如此打破了证券市场平衡发展的态势,可能会引发熊市的提前到来,阻碍个人投资者的交易积极性。

二、相关建议

(一)对改善投资者行为的建议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强化法制建设

对于DHS模型中因泄露私人关联内幕信息等而导致的过度参与内幕交易的非理性行为,应当要进一步强化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禁止内部信息对于股票市场的价格操纵,加强相关部门对潜在的内幕交易者和特权人士私人信息非法获取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依法处罚,有效降低人为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有效的惩戒机制使得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提高信息质量,以减少私人信息间接对过度交易造成影响。

2.避免可得性偏差与自我归因偏差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造成财富损失,很大原因是在决策时出现可得性偏差和自我归因偏差,防范出现可得性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准确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防范可得性偏差的关键则是在投资决策前,经常性思考及检验之前的投资决策对如今的投资交易是否适用。作为投资者,需要谨慎地对待自身的成功经验,避免陷入到過度的经验主义当中,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投资判断,建立起一套自身的投资方法。

3.避免过度自信和盲目乐观

个体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常常因为过度的自信导致投资的非理性行为出现,所以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避免过度自信就显得特别重要。非理性行为在投资中往往会导致风险指数大幅上涨,导致投资者无法充分应对市场风险波动,从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对于过度自信和盲目乐观心态,首先应保持理智的心态,避免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就需要投资者在实施投资行为的过程中对各个阶段的决策不断进行重新审视评估,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总结、提炼成功投资的经验,以更加客观的视角正视投资行为。

4.加强投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普遍缺乏投资指导理论和金融知识,如此客观上也促进了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出现。因此,投资者应加强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学习,进行有价值的投资,同时建议投资者能够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从而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识别自身非理性行为,以便在投资实践中自觉纠正。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通常个人投资角色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信息搜集等层次都不具备优势,所以只有通过自身投资素质和投资分析能力的强化才能实质性起到防范市场投资风险的作用。此外,伴随着国内证券市场内的产品不断丰富,都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更加复杂多变,因此这就要求个人投资者与时俱进,以持续性的学习顺应当前市场的发展。

(二)对改善投资者策略的建议

1.反向投资策略

在实际中,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常常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超预期涨幅和跌幅的情况发生,这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有关。其具体表现为先前的投资盈利者预计股票价格持续走高;而先前的亏损者预计股票价格仍将跌落,反向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这种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预期股价的反转进而套利。

2.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顾名思义即是以投资总金额为基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份额,由于股票股价会随着时间变化有所波动,投资者可以按照股价的变动状态进行分批次的分配投资,以此来实现平均股票投资成本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股票价格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分配金额将做适当调高;股票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的时候分配金额将对应减少,从而降低股票一次性购入导致的价格单一所带来的次生风险。但从成本平均策略的实质上来看,仅仅是对投资股票的成本按分配比例进行平均,其本质与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相悖,因此不是投资决策的最佳选择。通过选定某一个特定时间股票的合理价格并以一次性购入的形式进行投资是实现预期效益最大化的直接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面对良好购买机会和价格的双重选择时往往存在较大难度,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成本平均策略的实用性优势,对于投资者来说,成本平均策略虽不能满足预期收益的最大化,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投资策略失败带来痛苦而产生的处置效应。

在当前的证券市场发展之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依然还处于较为容易被左右的阶段,一方面与当前国内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投资者教育与投资者学习的开展范围还相对较小,投资者自身未能够获得有效的投资交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从促进经济发展与证券市场发展的角度,证券市场依然需要进一步地强化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行为。

参考文献

[1]别丽梅.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2]曹瑀.行为金融视角下个人投资行为分析[J].现代商业,2015(27):113-114.

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的论述,启示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

关键词:现代财务 行为财务 标准财务理论等

现代财务理论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马科维茨于1952年发表《证券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财务学。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 finance)。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 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

(二)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2、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同时,应避免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Shefrin,2000)。

3、尽管行为财务是在对标准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不能将两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从行为财务的发展过程中可看到,它是在标准财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变量,对传统的理论模型加以调整。而且,行为财务尚不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再加上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正确的态度是把两者相结合,BPT,BCAPT就是很好的例子。

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计划行为理论是在多属性态度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创业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创业教育的形式是分层递进,建立并发挥优势。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意向;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本贤,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江苏徐州221116

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创业教育以及其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创业意向作为其中的研究重点已被纳入视野,本文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一、计划行为理论简述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在多属性态度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主要应用于对多种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计划行为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并重点阐述了6个主要观点:其中,基于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前提。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新增变量知觉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的最大区别)视为实际控制条件的近似量度,能够预测最终行为的成功与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主要变量决定行为意向等是理论最为重要的部分。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喜爱或不喜爱);主观规范是指个体感知到的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执行某种特定行为所施加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的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控制程度的估计(容易或困难)。决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信念分别是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图如图。

计划行为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分别得到大量支持和广泛运用,同时也在诸如以下的争议和质疑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是否可能存在执行意向这一中介变量;是否增加诸如行为经验这些可能变量;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关系相对较弱的原因是应该完善主观规范的概念还是个体因素本身就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人规范、示范性规范、指令性规范对个体行为是否存在或有哪些不同的影响作用;知觉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有无差异,自我效能能否作为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指标,如何对知觉行为控制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等等。

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

创业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会看似偶然,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创业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特定行为。所以,可以用相关理论来解释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解释创业意向的社会心理学模型主要有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和创业事件模型(SEE)。这两个模型均表现出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较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两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互对应和交叉,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体现出更好的连贯性和细节把握,本文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国内学者基于中国文化背景进行了计划行为理论的验证性分析,样本为高校学生。李永强(2008)认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效用大于国外学生。莫寰(2009)认为只有知觉行为控制直接影响创业意向;创业态度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影响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其他两者之间都没有发生交互作用。齐听(2010)认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都是大学生创业意向形成的因素,且创业态度最为关键。这些结论的不一致或冲突在国外基于该理论对创业意向的验证性研究中也时常出现,这与前面提及的理论本身尚未成熟相吻合,也可能因为地域(发达地区高校与欠发达地区高校不同)、样本(在校大学生、毕业生不同且目标都有易变性)、度量方法(比如采用欲望、倾向、计划、行为预期等不同的创业意向的度量方法,结果会有所不同)、因素概念(比如有没有对创业意向进行阶段划分,结果会有所不同)等导致。但,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和分析框架,是创业意向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具有很高的认同性和适用性。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创业态度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创业意向,创业意向则可以进一步解释和预测创业行为(并非所有的创业意向最终都能转化为创业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意向主要由创业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决定,创业意向决定创业行为,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可以决定创业行为。第一,创业态度是创业及创业结果对大学生的吸引程度。决定创业态度的创业信念包括信念程度(即对创业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评价,比如,创业是机遇还是风险)和结果评价(即对创业结果的评价,比如,风险创业值不值)。创业及创业结果的吸引力越大、大学生创业态度越积极,创业意向就越高,创业行为的概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小。第二,主观规范是大学生创业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决定主观规范的信念包括期望程度(即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创业行为的期望。比如,家长认为应该去创业)和遵从程度(即对这些观点的依从程度,比如,一贯按照家长的期望做事)。大学生创业决策时感受到的压力越大,创业意向就越低,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小。第三,知觉行为控制是大学生实施创业行为的控制能力,自我效能可以作为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指标。决定知觉行为控制的信念包括促进或阻碍创业的因素(比如,创业需要资金和机遇)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比如,资金和机遇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阻碍愈少、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创业意向就越高,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总之,大学生态度愈积极,知觉行为控制愈强,重要他人或团体支持愈大、社会压力愈小,创业意向就愈大;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大;反之就愈小。

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

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很好地预测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同时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计划行为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要基于以下两种假设:一是创业教育是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为目的的;二是创业是可以学习的,比如,德鲁克认为创业家可以从自身的某些特征中获益,大多数这样的特征可以通过学习或培养得到,但创业家的人格特质不可能通过学习或培养得到;蒂蒙斯总结了创业可以获得(学习或培养)的六种核心素质(责任感和决断力,领导力,对机遇的执着。对风险、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创业性、自力更生和适应性,超越他人的动机)和不可获得的令人向往的三种素质(精力,健康和情绪稳定,智力);维斯珀把创业知识分为一般性商业知识、一般性创业知识、具体的机遇知识和具体的创业企业知识四种。维斯珀和雷丁的观点相同。雷丁认为一般性商业知识、一般性创业知识是可以在课堂传授的,另外两个在课堂上无法传授。创业是可以学习的,至少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反馈是积极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的内容无疑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要素以及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的转化。第一,创业行为的控制能力越强,创业意向就越高,自我效能、充分的准备、资金、信息、人际网络可能反映知觉行为控制,那么知觉行为控制要素就可以从这些环节人手。从体会成功、替代强化、言语说服、假想成功等环节提升自我效能,从创业培训、资金支持、信息提供、项目孵化等环节优化创业条件。第二,重要他人或团体的积极影响可以产生创业意向,那么主观规范要素就可以从榜样示范、榜样宣传、良好创业氛围营造、创业案例教学人手,创业案例未必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校园的、身边的可触可及的重要他人的成功案例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积极的创业态度可以产生创业意向,独立、挑战、财富、成就、认可、应变、冒险等可能反映创业态度。格劳斯贝科辨析出伴随创业成功的五种态度(他所指的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有些交叉):一直对现状不满足、健康的自信、擅长所做的事(即合理的能力)、关注细节、容忍模糊性,那么创业态度要素就可以着手从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以上几个环节进行改变。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的重点理应是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第一,从创业教育的起止点来看。创业的起点标志是行动,即项目的选择,创业的终点标志是运转,即新企业创造了一个发挥功能的系统。终点之后是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持续久远的发展过程,是企业管理。所以,创业教育的起点应该在创业的起点之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产生创业想法和创业意向;创业教育的终点即是创业的终点,是产生了创业行为并使企业能正常运转。所以,创业教育的重点就是从创业教育的起点至终点的内容。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终点后的企业管理不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这虽都是高校教育的内容,但要明确学科的界线划分)。第二,从创业教育的阶段来看。我们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精神教育、创业体验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三个阶段。创业精神教育阶段是关于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是关于自我效能、创业风险承担、自我价值实现、成就动机等创业素养中个体影响因素的教育;创业体验教育阶段是创业专业知识、创业能力的教育,是创办企业、经营企业等能力提升的教育,是帮助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的教育阶段:创业实践教育阶段是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进行再提升和验证的教育,是针对有创业项目且正在实施的大学生进行的帮扶教育。根据创业教育的阶段划分,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是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体验教育阶段,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创业实践教育阶段不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它是学校牵头,学校和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负责,以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为主的帮扶阶段。第三,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要素来看。主观规范很难通过创业教育进行刺激和改变,课堂上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家长、亲朋等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态度只能在课堂外尝试推进。大学生感受到的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而高校所能及的是校园创业环境的优化和校园创业条件的改善。而创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创业风险投资体制的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设立、地方支持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导向的营造。高校或许能起到建议或呼吁的作用,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创业态度的改度和自我效能的提升,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巴林杰和爱尔兰总结了阻碍创业的九种谬误,比如“创业需要非凡人士、创业要冒很多风险、创业需要大笔资金、创办成功的企业需要丰富的从商经验、做生意的最佳创意都已被用过”等,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分别证明“你能够成功创业、创业的风险不像你想的那么多、创业所需的资金不一定很多、各种阅历的人都能创办出成功的企业、好创意不胜枚举”等,以此来纠正这些错误观念,这是创业教育可以做到的重点。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的形式是分层递进,建立并发挥优势。创业教育初级阶段是一种普及性教育,但未来走向必然是分层次的递进式模式,可以按照创业教育三阶段的基本内容循序渐进,也可以按照影响创业意向三要素的影响程度划分教学对象。影响创业意向的三要素都可以产生创业意向,假设某一因素足够高,那么重点强化这个要素的内容是最具效益的工作。当然,另外两个因素某一方面的暂时缺失,是否导致最终实际创业行为的失败,暂无法验证。根据盖洛普优势理论,大学生要按照影响创业意向三要素进行优势识别和建立自身创业优势。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不可能是优势的多面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彰显最强的优势领域就是创业成功之道,控制损害能避免失败,但无法达到卓越或出类拔萃。所以。创业教育就是要关注大学生如何尽量发挥创业优势,在发挥优势时设法控制弱点。

主观规范是影响创业意向的社会因素,创业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创业意向的个体因素,但创业最终由内在的动机、主观态度、能力等人格特质产生,所以,从人格特别是前瞻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指个体不受情境阻力的制约,主动采取行动以改变其外部环境的倾向性)人手加强创业教育是其重要的途径。那么,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前瞻性人格是不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可能增加的变量?前瞻性人格与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关系如何?这些都为后续研究留下可能和空间。

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行为金融理论是目前西方国家金融研究的前沿理论,它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并在客观上完善和修正了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内容三个方面。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创新;现代金融理论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

1952年,马柯维茨发表了《证券投资组合选择》一文,被视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在其后的25年中,现代金融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产生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著名的理论模型,基本上形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现代金融理论通过理性原则对金融市场的行为作了理想化的假设,加上严密的数学推理与表达,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简明、高度提炼的公式指导。然而,随着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现代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模型缺乏实证支持并且与现实经济生活相悖,使得现代金融学理论上日趋完美和实践指导上苍白无力的矛盾突现出来。由此,促成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究者是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Burell教授,他于1951年发表的《一种可用于投资研究的实验方法》一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并提出通过构造实验来检验理论的思路,开拓了一个将量化的投资模型与人的行为特征相结合的金融新领域。随后的1967年和1972年,该大学的教授Bau-man和Slovic分别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和《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呼吁关注投资者非理性心理,更加明确地批评了金融学片面依靠模型的治学态度,并指出金融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学的发展方向。

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Dania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的两篇文章对行为金融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一篇是1974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介绍了由启发式经验法则导致的三类认知偏差,并讨论了其对投资者实际判断和决策的影响;另一篇是1979年的《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正式提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性学说“期望理论”,该理论以更为贴近现实的假设严重冲击并动摇了现代金融理论所依赖的预期效用理论,标志着行为金融理论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了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心理学和行为理论与金融学结合的研究成果。它通过实验手段,从对人类实际的认知和决策行为的研究出发,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反思,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仍然只是学者们的理论片断。其主要研究成果可分为:(1)投资者的认知和决策偏差;(2)期望理论;(3)有限套利;(4)金融异象的解释。

(一)投资者的认知和决策偏差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和个人能力,形成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多数人怀有乐观主义(op-timism);人们总是带有自我归因偏差(biased self—at-tribution)认为理想的结果是由他们的能力所导致的,而不理想的结果是由外部原因所导致;历史无关性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历史是无关的;人们经常先锚定(anchoring)某一初值,然后相对于此初值做出估计、调整,估计结果会被这个初值的暗示影响;投资活动中行为人必然会受到其他行为人和整个环境的影响,产生一种募仿、攀比、追随和互相传染的从众心理;文化与社会传播加速了人们相似想法的产生;投资者一旦发现如果采取不同的选择本来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时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对不确定性感到厌恶,即模糊规避(ambiguity aver-sion);人们往往给予新信息太少的权重,持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人们倾向于在披露相关信息后再做出决定,尽管这些信息可能对所要做的决定毫无意义;人们经常高估比较容易联想到的事情的发生几率,有易得性偏误(availability);人们推断事件概率时经常搜索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即记忆偏误(memory bi-as);代表性启示(representative heuristic),即认为局部可以反映整体;人们在潜意识中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即所谓注意力反常(attention anomalies);不同参照系的选择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即参照系偏差(framing)。

(二)期望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假设下的投资者的决策框架依据自身的财富水准和对结果发生的概率而做出一种预期效用的优化选择,这种决策模式建立在对各种信息资讯的充分占有和对情景的全面分析基础之上。而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变迁、投资者的知识水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分析判断工具及自身心理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上述的预期效用最优决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期望理论对投资者的决策框架进行了修正,提出在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者的决策动机会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变量的影响,在决策的编辑阶段往往会依据个人决策偏好而对各种备择方案进行编码,在决策评价阶段,相对于参考点,投资者对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决定了最终决策方案的制定。

期望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价值函数代替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的创新之处在于:(1)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2)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3)价值函数呈现不对称性,亏损导致的不快乐大于相同数量盈利所带来的快乐,其差异达两倍之多。

(三)有限套利

套利是金融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Sharpe和Al-。exander(1990)定义为“同时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买卖同一种证券或本质相似的两种证券的行为”。换句话说,套利是利用资产定价错误、价格联系失常及金融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机会,通过买进(卖出)价格被低估(高估)的金融资产,同时卖出(买进)价格被高估(低估)的同质资产来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从理论上讲,套利不需要套利者提供资金和承担风险,并且套利者可以在实现无风险收益的同时使价格失常的证券回归其基本价值,他们会及时地纠正证券市场上出现的所有非理性定价,因而套利是完全的。

现实市场中的套利行为涉及到很多风险因素并受到很多条件限制。正是考虑到套利的风险和限制条件,行为金融理论提出了“有限套利”的概念,指出

套利并不能够完全地纠正市场上存在的非理性定价,其作用是有限的。套利首先要面对模型风险、基本因素风险、噪音交易者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素。从套利的限制条件方面说,套利活动受到委托代理关系、不同质替代品、卖空机制、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成本,乃至套利者的禀赋、专业能力和市场准入等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四)金融异象的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对“股权溢价之谜”(equity premi-ll/n puzzle)的解释有两个,其一是期望理论(Barberis、Huan~,Santos,2001),其二是模糊规避(Maenhout,1999)。行为金融理论用信念和偏好(Barberis、Huang、Santos,2001)对“波动性之谜”(volatility puz-zle)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涉及到代表性启示和过度自信。Lee、Shleifer和Thaler(1991)引入噪声交易者的概念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做出了成功的解释。对证券价格协同性(comovement)的解释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Lee、Shleifer、Thaler,1991),投资者总是倾向进一步投资他们所持有的股票品种,这成为一种市场共性;其二认为(Barberis、Shleifer,2000),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当噪声交易者将这种组合变化传递到所有证券,就带来了证券价格的协同性。行为金融理论用人们对很不可能的情况赋予过高的概率来解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

三、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

一个理论的完整结构应该包括范式、方法和理论内容三个方面。范式是同一理论的研究者共同信仰和遵循的理念,它主要包括一系列关于这个理论所考察对象的根本属性的基本原理或基础假设,也包括这个理论的研究规则。方法是理论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理论内容是某一理论关于所考察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主观归纳和总结。范式、方法和理论内容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独有特征。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行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它至少已经在范式转换、方法变革和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一)研究范式的转换

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具有不同的范式基础。现代金融理论以人的决策是以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为假设前提,同时认为市场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淘汰非理性投资者。在此假设条件下,运用均值一方差的风险测量方法最终可以确立投资者的最优决策,由此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范式基础。在信息经济学产生之后,现代金融理论也借鉴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并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解释股价的波动性。但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认为,人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地遵从于最优决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讨论人们应该如何最优决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用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行为,在现代金融理论范式中几乎已被完全忽略了的对人的行为心理决策的研究却在行为金融理论范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中,市场中的参与者是不完全理性的,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其机制常常会失灵,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而这种持续存在将证明市场选择理论的不完全性。现代金融范式虽然也承认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但却认为市场选择机制是有效的,胜者必定是具有完美理性的投资者。

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范式差异还体现在对风险的理解和刻度上。现代金融理论的范式用均值一方差的分析方法来描述和刻度风险,行为金融理论采用的却是以预期财富和财富低于某一水平的概率来描述和刻度风险,尽管理论形式和内容都还不完善因而有待发展,但行为金融理论的风险刻度方法显然比均值一方差的风险刻度方法更符合实际。

(二)论证方法的变革

现代金融理论是以逻辑理性主义——严格的数学逻辑推理——为其自身的实现形式的。用数理逻辑演绎推导经济学原理最早始于德国人戈森。戈森模仿牛顿用数学方法揭示物理运动的统一力学规律,建立了类似的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而戈森进行边际分析的数学方法也正是牛顿发明的导数方法。在戈森之后,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数学分析方法,比如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这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具有摹本意义的公理化理论体系。后来经过帕累托、阿罗、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发展,数理推导最终主宰了现代主流经济(金融)学的发展和演变。数学之所以能够受到现代主流金融学的青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数字天然地具有逻辑上的关系,数学推导天然是符合内在逻辑的;第二,数学将分析的假定前提固化为一般形式,有利于在同一基础上讨论问题;第三,数学方法使经济学拥有了一个统一的语话体系,可以规范经济问题讨论的形式过程,使经济学的推理和分析过程呈现出数理逻辑的严谨性;第四,对已有讨论的结论和定理进行公理化或者公式化,有助于理论本身的积累和以后讨论的使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行为金融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更注重对于人在实际金融活动中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因此,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经常使用的实验方法和描述过程就成为它的一大特征,是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有意识地加以调节控制,设定某些不变条件得到其他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从实验中,既可以描述问题,也可以说明问题。比如,行为金融理论对经济学传统假说的检验和修正。就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决策理论和实证研究。当然最为典型的代表应该是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期望理论。Kahneman和Tversky在总结一系列心理实验的基础成果后认为,期望理论可以成为对于预期效用函数替代的一种模型框架。最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对于期望理论中价值函数的分析还是权重函数的描述,都完全是来自于对实验结果反映,也就是说,期望理论完全是由实验经验归纳而成的产物,深刻地不同于传统理性模式下一切模型和推导均来自于数学逻辑抽象的结果。

(三)理论创新

行为金融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先行者在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基础上,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些理论创新,改良了部分现代金融理论模型,主要包括:(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1994)提出了BAPM理论,改变了CAPM的假设,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考虑到噪声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就需要以正切均方差效应资产组合代替CAPM中的市场组合。于是,BAPM中证券的预期收益就取决于其行为β。(2)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Shefrin和Statman(1999)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认为资产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3)投资者心态模型。投资者心态模型是将决策偏差融入考虑而构建的一组行为金融模型。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a,1990b)所做的DSSW模型引入了代表性启示和小数原则的概念;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所做的BSV模型引入了保守主义和代表性启示的概念;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n(1998)做的DHS模型强调过度自信造成私人信息较公众信息更容易导致偏差;Hong和Stein(1999)的HS模型描述在正反馈交易中,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直至市场产生过度反应;Banerjee(1992)提出的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的非理性行为。

四、小结及简要评论

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解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机制,实现了研究金融市场“应该”怎样运行到研究金融市场“实际”怎样运行的转变。行为金融理论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内容三个方面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创新,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为我们更好地研究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责任编辑:高 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快,行为金融学也随之进入研究者的视线。行为金融学主要是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并用来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反常现象。本文将论述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分析其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心理因素;应用;

近年来金融市场出现的反常情况已经无法用传统的金融理论解释,因此研究者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将其归因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行为金融学也随之兴起。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理论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学,与传统金融学相比,它更注重对投资者心理的分析,对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现象有更大的帮助,可以为专业人员分析金融市场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心理因素,包括盲目自信、从众心理、过度迷信、过度谨慎、目光短浅等,盲目自信是指投资者没有认真分析证券市场的交易走向,就单纯凭借自己的直觉看好某个市场的发展从而购买证券,或者是只了解一点相关知识之后就满目自信,以偏概全,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相关的行为。从众心理是指投资者并不完全了解金融学,只是关注别人怎么投资,看到别人通过投资获得了收益就盲目跟投,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及公众信息的影响。过度迷信是人们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某一天运气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从而产生投资的意图或拒绝投资的意图,忽略对投资规律的分析,总是把自己的投资与运气挂钩,将偶然的机会作为自己投资的依据,很容易产生亏损。过度谨慎则是投资者只想享受投资的利益,不愿意接受投资带来的亏损,因此在投资时不够果断,总是想再看看股票的情况,结果导致在该买进的时候没有买进,该卖出的时候没有卖出。过度谨慎的投资者看到市场有轻微的波动就会产生过度反应,沉不住气,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样的投资者很难通过购买股票获益。目光短浅是指投资者只注重眼前利益,看到某支股票上涨就想着大量买进,某支股票价格下跌就想赶紧出售,这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做一名合格的投资者一定要理智冷静的看待市场价格波动,将目光放的足够长远才能收获更多。

2、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意义

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投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而实际投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学习,投资者对金融行业一知半解,这也导致他们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他们容易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或者其它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他们的投资行为经常发生变化,使投资市场出现反常现象。传统金融学常常认为投资者会选择最合适的投资方案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基于这样的想法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投资者由于心理变化而出现的异常投资行为,也就无法根据投资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相應的解决措施去处理金融市场的动荡情况。而行为金融学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不足,依据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去分析他们的投资行为,能够很好的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反常现象,并且对解决消费者心理变化造成的金融市场波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3、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混乱动荡的情况,导致中小投资机构和个人的投资行为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关单位或个人通过运用行为金融学能够进一步的改进自己的投资行为,得到投资启迪,下面我将一一分析具体应用方法。

3.1 中小投资者对于行为金融学的运用

中小投资者包括个人由于资金实力不足,缺乏系统的金融知识学习,再加上有想要躲避风险的侥幸心理,因此在投资时容易受到大众的影响,使自己的投资决策出现问题。这类人群通过应用行为金融学,可以增加自己金融知识的储备量,将金融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且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投资行为。另外,投资者应用行为金融学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投资心理变化,从而让自己尽可能规避心理影响,冷静理性的分析接收到的投资信息,认真梳理金融信息,综合判断金融市场的波动情况,选择获益最大的投资方案。在听取他人意见的时候,投资者还需要分析他人的投资背景和投资偏好,有选择的接收别人提出的合理成分。

3.2 机构投资者对于行为金融学的运用

机构投资者有职业的经理人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相较于个人或中小机构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行为还较为合理,在金融市场发展平稳时他们倾向于去选择获益大的投资方案。而且机构投资往往有强大的风险规避团队和严谨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对于机构投资者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提高机构投资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再严谨的团队也会不自觉的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机构投资者还是要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心理学和金融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减少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这也是对委托人负责任的表现。

3.3 国家金融部门对于行为金融学的运用

目前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股市行情依旧并不乐观,股民们对金融市场保持悲观看法,不认为自己能通过投资获益。这主要是因为在股市出现大的价格波动时,国家没有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干预,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股民心理极为煎熬,使他们不愿意再次进行投资。通过应用行为金融学,国家金融部门能够更好的调控金融市场,解决股市出现的动荡问题,另外,国家金融部门还能扩展新的途径引导投资者投资,恢复他们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4、结束语

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但是通过许多金融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金融市场也在稳步发展。行为金融学的发现和研究也为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相关部门或个人要合理应用,创新和探索行为金融学应用途径,抓住时机促进金融市场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希.探究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J].财富时代,2019,(07):196.

[2]余杨.试析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J].财经界,2019,(01):72-76.

上一篇:文化交融实现并购重组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