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

2024-07-27

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教师“大满贯”,学生“旁观”的怪圈,这样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互动。

【關键词】 高中;历史;互动;高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师不能只将为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目标,更重要应该培养出学生的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传授,学生听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主动构建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与运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互动的教学课堂,将教学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一、把握高中历史互动课堂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课堂应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互动课堂模式下,首先高中时期的青少年身体和思维都趋向于成熟,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具备一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问题也能从自身做出一些思考甚至解决一些问题。这一时期的教师更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充分表达出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互动式课堂能够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前提下,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路与思想,并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进行讲解。这种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课堂可以在帮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为学生创造和谐、纯净的学习氛围。其次实行互动式课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思维,而不是仅仅只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采取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教育改革,跟上时代的脚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丰富高中历史互动课堂教学方法

为开创互动式课堂而丰富教学手段必须要以“兴趣”二字为根本宗旨,笔者这里提供两种方法抛砖引玉。首先,要师生之间互动起来。师生和谐互动有助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不仅要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亲密沟通,更要注重在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也要在生活中、情感中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全方位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的和谐平等关系,这样的和谐关系不仅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在长期的师生合作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主动为学生组建小组,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有序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或课下时进行适时的讨论甚至辩论,这样的小组讨论能帮助学生了解互相的思路方法、思想观点,择善而从。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规范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地给予引导与指导,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方法、多重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小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互相了解,互相激励,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无错加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乃至达到更高的目标。

三、优化高中历史互动课堂教学策略

在高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打造互动课堂也存在着它的不足。首先目的性不强,许多教师对互动式课堂一知半解,只把互动理解为“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敷衍师生互动,没有认真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达不到课堂互动应有的效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其次,许多课堂中的互动内容不够深刻。只注重课堂互动的形式,确实达到了一种热烈地讨论效果,却没有在互动的过程中真正打通学生的思维,没有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导致历史课堂互动的实际效果不高。为了避免这种不正确的课堂互动,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现代教育思想,真正认真地准备课堂互动环节甚至打造互动课堂,在自己掌握运作互动式课堂的知识、技巧之后再把互动引入到课堂之中,不能一知半解,自己添油加醋,把互动式课堂搞得虎头蛇尾,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又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不断学习、创新,为打破传统封闭教学模式的怪圈,改变传统的“吊书袋”式的历史课堂,丰富课堂趣味性,创造新颖的互动式的教学不懈努力。

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历史是一门考查综合思维和能力的学科,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也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责任,所以教师应从新高考制度出发,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简要解读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并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反馈三个阶段,探索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此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高中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中圖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5.033

随着新高考制度的颁布和落实,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应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研究,是为了构建以新高考制度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达成知识、技能、素养等多重发展的目标。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反馈力度不足等是历史教学中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约束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学生缺乏学习和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不仅无法提升综合能力,甚至很难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除此之外,历史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知识视野被局限于课内及教材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对他们学习历史知识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以上情况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真正完成改革的任务,才能赋予历史教学生命力和活力。所以说,教师应正视当前历史教学的真实情况,以新高考制度为依据,大刀阔斧地展开改革和创新活动。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改革策略

(一)有备无患——做好课前教学准备

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充分理解新高考制度的相关要求,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说明在新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应以“有备无患”为教学原则,做好课前教学准备,使历史课堂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明确的教学方向。

1.创建教学资源平台,丰富史料素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提升学习效率产生不良影响。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教学应建立在具备丰富的史料素材之上,只有在教学准备时期搜集和整合大量的史料资源,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在此基础上的历史教学才能完成新高考制度下的教学任务,这说明现实情况与教学预期存在较大的鸿沟。学校应在教学准备时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史料素材,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借助互联网技术创建以史料素材、微课视频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平台。

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集体会议商议资源平台的创建方法、流程和实际内容,经多位教师和教务主管部门的探讨和分析,制订并公开可行性方案,征询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优化方案。之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资源平台的创建方案,利用线下图书馆、阅读角等放置历史图书、报纸杂志等供师生阅读,将微课视频、图文资料等上传到网络平台,按照课节、类型等将分设不同的板块,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线上平台上自由检索资源,保证他们在教学或学习中具备充足的资源储备,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供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既能获取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史料素材,设计出创新化的课堂教学方案,也能拓展自身的历史文化视野,从而带给学生正面的影响。

2.建设集体备课制度,打好教学基础。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期的重要任务,教师强化备课有助于他们做好教学准备、打好教学基础,而建设集体备课制度则是强化其备课效果的有效措施。学校可以通过建设集体备课制度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新高考制度的相关思想和理念,将其融入和渗透于具体的教学方案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才能更适应学生的需求,也能契合新高考制度的相关要求[2]。依据教学经验展开分析,集体备课的施行可遵循下列流程:(1)上层指导。由学校主管历史教学的领导和历史教学组组长制订备课计划,根据历史教师的实际教学进程、不同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制订定期集体备课制度,将教师按照综合水平分为不同的备课小组。(2)下层施行。历史教学小组按照拟定的计划展开集体备课活动,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新高考制度的相关条例和内容,不同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抒发感悟,对当前的教学方案提出见解和意见,并在组内展开探讨和分析,以此促进教学信息的共享和教学建议的流通。(3)实践反馈。处于同一备课小组的教师展开“集体公开课”活动,判定教师是否融入了新高考制度的相关思想,帮助授课教师找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集体备课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进而体现集体备课制度的价值和作用。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展开教研活动,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践行新高考制度的相关思想和理念。

3.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在教学准备期针对新高考制度的相关要求细化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方向,还能增强教学准备的效果,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在做好课前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细化、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和内容设计对应性的目标,如在导入阶段设定“启发学生历史思维,让学生了解本课学习主题”的目标,并按照这一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依据。在此目标的支持下,学生既能牢固地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又能掌握记忆知识的高效方法和技巧,并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扩展历史知识储备、提升历史文化修养。

(二)革故鼎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创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创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满足新高考制度的相关要求。教师可以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引进微课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互动教学法等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新颖的课堂形式及丰富的教学内容支持下,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3]。

1.借助微课视频引导学生预习,培养自主意识。创新化课堂教学模式首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作为关键的教学目标。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视频形式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最佳手段。为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引导学生预习,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预习指导。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还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这对实现新高考制度下的改革任务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可以首先分析和研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高中生当前的历史知识水平,利用微课软件制作形式简练、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体现出预习的基本内容,鼓励学生在预习阶段探索知识,并将微课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展开分析和研讨。在微课视频的帮助和启示下,学生能够明确预习的方向和具体的任务,不但能深入解读历史教材,还能养成自主搜集和归纳材料的良好习惯,知识基础才会愈加牢固,也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任务就能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确立。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中,为契合新高考制度的相关要求,培养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可根据这一课的实际内容制作微课视频。首先,在微课视频的开端,应指明本课的预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展开后续的预习和探究;其次,在明确预习目标后,教师传授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如“分析史料”“看图说历史”“一题多答”“对比归纳”等;再次,学生按照指定的流程开展预习活动,在“知识梳理”板块,明确“选官制度”“赋税制度”等概念的构成内容,及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影响,并在“问题探究”板块分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学会应用基础知识;最后,学生依据实际的预习情况,记录重难点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参照依据。

2.设置学习任务推动合作探究,增强探索能力。合作探究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反之则会阻碍他们多元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推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学生的真实状况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结构合理、人员配合度高的小组中展开合作探究。为了推动历史合作探究活动的有序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合作小组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学生在以往历史课堂中的综合表现,将学生分为“组间异质”的不同小组,促进学生在组内的思维交流,并通过设置小组长的方式,增强组内结构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在组内展开分工。此后,为各小组提供具有探究价值的合作探究任务,让他们主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问题,并经过组内探讨、商议,探索出最终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深入历史知识的内部探索其内涵,也能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展开系统化的论证和思辨,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探索能力,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促使他们更加适应新高考制度的实际要求。

3.开展述评活動赏析史料素材,深化感悟能力。述评活动是创新化课堂模式的一种外在表现,在历史课堂上开展述评活动,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历史教学的创新发展和历史课堂的改革,这足以证明述评活动的重要性。以此为根基,教师可以将述评活动引入到历史课堂上,从教学主题出发引进丰富的史料素材,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选择多种类型的史料素材,如影视资源片段、历史人物传记等,为学生创造评述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开放式环境,引导学生赏析史料素材,促使他们在共享信息和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扩大历史知识的范围[4]。在此活动中,学生的历史感悟力得到了提升,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历史课堂完成了新高考背景下的改革任务,学生的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也得以增强。

(三)温故知新——加强课后反馈力度

1.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夯实知识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课后阶段合理布置作业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课后反馈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层次化和趣味化的历史作业,顺应学生的主观需求,从学生的真实历史学习水平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出发,选取史料较为丰富且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的内容,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由选择作业的内容。为了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教师也要精心设计实践性质的作业,如问卷调查作业、实地探访作业等,让学生能在完成作业后及时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反思意识。这样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历史教学的课后反馈力度,也能与新高考制度接轨。

2.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明确教学漏洞。优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课后反馈的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中存在的漏洞,也有助于学生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教师应优化教学评价的方式,可以引进多元主体和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为了准确认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漏洞,满足新高考制度对于学生多元思维的考查需求,教师可以构建过程性、结构性相融合,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的评价机制。利用教学评价表,让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书写评价意见,对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果等进行评价,并对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内容和形式等展开分析。借助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在准确认知学习漏洞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的弥补,进而实现综合发展的目标,使历史教学既加强了课后反馈的力度,也践行和落实了新高考的教育理念。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价值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体现出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在以新高考制度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革新,教学内容的选择更为多样化,形式也更为新颖多变,所以课堂教学的整体势头良好。而在教学进程逐渐向好的背景下,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得以提升,并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禁锢,真正成为新高考制度扎根之地。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足,但以新高考制度为基点展开教学,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内容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互动和交流,学习满足感逐渐增强,历史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可以说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新高考制度的扎根提供了土壤,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新高考制度为导向开展改革和创新活动,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机会。而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入手,对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三个阶段的教学措施进行优化,体现出高中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使得他们能够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逐渐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魏璇.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698.

[2] 曹玲.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方式探索[J].成才之路,2020(29):46.

[3] 钱金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小议[J].魅力中国,2020(44):239.

[4] 王宏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魅力中国,2018(29):191.

作者简介:王晶(1967.9— ),男,汉族,甘肃古浪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历史不仅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科目。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到来,将其运用于历史教学活动中,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效率,确保高中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进而对具备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网络环境背景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做出分析,并视作切入点,了解实践的相关策略,以求达成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历史教学

前言:歷史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显而易见,通过在高中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到来,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变得更形象,拓宽高中生知识获取的渠道的方式,促使高中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实现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的激发,进而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实现更为可观的教学成效。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是否能够自主探索历史知识,兴趣是首要的条件之一,高中生只有喜爱历史,才能够将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激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取灌输式、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给予高中生自主、自主思考的空间,导致此种教学模式难以帮助高中生领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而通过网络环境下,教学工作的创新,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给高中生,促使以往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能够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高中生学习的兴趣,在日后也能够主动去并研究历史,不仅将高中生的思维开阔,同时,也调动起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二)增进师生间的互动

以往所采取的教学形式,只是禁锢于课堂中,而课堂教育教学实践非常有限,这便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也导致教师无法对高中生进行因材施教,如此,也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而在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工作,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师备课、讲解的效率,也节省教师在课上的板书时间,从而能够更多的与高中生展开互动、交流,对每一位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了解,进而为因材施教的开展起到有利的帮助,促使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受益,不断将其知识面扩张,并提升其历史成绩、水平[1]。除此以外,还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奠定基础。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想要确保高中生能够思考并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则必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高中生思考的欲望。教学情境能够促使高中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满好奇,进而更加自主的去学习知识、思考知识。除此以外,在教学情境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确保课堂教学氛围更具趣味性,保障高中生可以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为教学效率、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开展《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欧洲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等相关视频,并且为高中生设置问题:“二者之间存在哪些相似点?哪些不同点”随后,引导高中生围绕视频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二者船队均是按照军事组织以及海上航行进行编制的,但是,美洲新大陆最早的发现者其实是郑和,并不是哥伦布的结论。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强化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激发起求知欲,从而达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对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点题或者是复习引入。针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采取此种教学模式,将会导致高中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可以说,高中生学习的推动力、求知欲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因此,只有将其学习兴趣激发,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2]。信息技术能够结合声频、视频及动画,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将高中生的注意力吸引,同时,还能够将其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促使其具备更大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达成教学氛围的活跃。

例如:在开展《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学活动期间,为了能够促使高中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时珍为我国医学发展做出贡献,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与之相关的介绍视频,确保高中生能够通过视频,更加直观的了解李时珍的简历,《本草纲目》撰写历程等知识,从而懂得李时珍推动我国医学发展的不易,在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确保其能够强化爱国主义。

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特征,能够有效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促使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自主去探究并学习历史知识,进而达成提高历史成绩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属于必不可少的学科,而高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高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环境背景下,科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创新及整合,从而活跃高中生的思维,调动起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确保高中生能够愿意在日后面对历史知识时,能够达成历史水平的全面提升,并强化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猛.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85.

[2]杨伯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J].科普童话,2018(16):90.

都安高中 广西 河池 530700

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历史教学中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民生内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了解古今中外民生传统,认识发展科技是改善民生之本,利用专题形式等培养学生民生意识,用民生关怀将学生学习历史的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生活和交流的家园。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民生意识

民生,作为民之生存、发展所必需,是指民众的生存、生计和生活,就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养老就医等生活必需方面的问题,涉及到有关国民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环境保障等方面,说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追求民生幸福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民生内容。有关心民众疾苦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吾哀民生之多艰”的伟大思想家屈原;有亲力亲为于社会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有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要求实现社会公正的民生追求,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民生意识培养的有效材料。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呢?

一、挖掘教材内容,了解古今中外民生传统

虽然高中历史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民生”的概念,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去,便会发现教材中和民生问题有关的史实比比皆是。培养学生民生意识,首先需要了解历史上有关民生的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变法图强,发展经济,先秦民生思想产生,《左传》中最早开始提及“民生”一词。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得侵犯农民生产时间,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宽刑薄赋。

近代中国,屈辱沉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90年代,孙中山已在倡导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上书李鸿章,希望清廷重视民生问题,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但是遭到拒绝。20世纪初期,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将民族、民权与民生并立,建构为划时代的三民主义。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直至1925年病逝,孙中山倾心钻研民生问题,使民生主义进一步系统完整,从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苏联在处理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因为顺应人民的利益诉求、重视改善人民物质生活而调动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使这一时期成为苏联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而斯大林体制由于片面强调国家工业化和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积重难返,不仅造成人民离心离德,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而且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二、研究教材内容,认识发展科技是改善民生之本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人类发展进程历史来看,民生的发展变化与科技创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科技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意义重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轮船、飞机等发明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20世纪中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其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生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通过引导学生把科技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认识到了科技发展对于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为了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推动民生的更好发展,社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效应。

三、整合教材内容,利用专题形式,培养学生民生意识

在整体了解历史上关于民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在某些具体民生问题上不同时期政府的处理措施和成败得失,深入了解民生问题。

例如民权和民主是民生的保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生问题的解决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极其残忍和冷酷,比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从长远来看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国民素质因为义务教育普遍提高,衣食住行得到稳定保障,政治待遇明显提高,八小时工作制度逐渐推行,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运用社会服务开支和社会保障政策,来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历史课程中的民生问题,既是历史学科固有的教育因素,又是国家民生意识的体现,也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毫无疑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民生意识培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靠深厚的民生精神内涵吸引和感染学生,营造民生教育的浓厚氛围,用民生关怀将学生学习历史的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生活和交流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苏万青,《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01

2.陈超,《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3.姚焕成,《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4

【责编 金 东】

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史学和历史教学是史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它们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历史教育和培养历史学科人才的双重使命。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历史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帮助学生读史明智。史学理论的功用、研究方法、史学方法等,不仅对专门的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对史学理论中史学的基本观点、史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究,希望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史学理论;史观;新课程

1.引言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马执斌先生指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是史学巨车赖以前进的两个轮子。它们互相驱动,历史教学呼唤着历史研究尽快展示新成果,历史研究期待着历史教学尽快普及新成果”。生动形象的指出了史学研究的成果和历史教学发展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史学研究成果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变革的动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以史学研究的发展为指导,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未来史学研究人才的重大使命。

2.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2.1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及时的组织、点拨,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在备课阶段不但要综合运用史学理论进行科学整合教材,还要多角度发散性设计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即时性问题与答案,并运用正确的史学理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与分析,这必然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促进推动作用。

2.2学生发展需求

高中学生虽然在学习了初中通史教材后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判断能力还没有真正完全成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度运用史学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探究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3.1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地关注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由于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目标,而对史学理论在能力培养和“过程与方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史学理论基本内涵、史学方法的运用,诸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古今贯通中外比较等全面辩证分析等方法理解不深、运用欠缺,这就直接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更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大势和新高考的要求。

3.2史学理论学术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不宜在课堂上以授课的方式宣扬史学理论学术新成果中尚未被主流意识所认同的学术观点,对于教学过程中明显带有学生个体倾向性的过激观点和错误认识,教师应给予个别性的引导和纠正。高中历史教学只有与主流学术观点相一致,才能构建历史教育与史学理论研究新成果之间的良性联系。

3.3教师自身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与史料之间的对话无疑是最基础的工作,史学理论帮助教师建立起了与“无声”史料之间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在史学理论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但要具备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更需要科学史学理论的指导。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对历史知识的简单诠释,缺少运用史学理论解读与指导史料教学的能力。

4.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与方法

4.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史学理论运用环境

教师必须改变只注重梳理史实,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得出或论证相关的史学观点,引导学生根据“新材料,新情境”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以正确的相关史学理论为依据,审视和阐释有关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从而获得启迪和教益。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学习,是灵活运用史学理论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论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4.2挖掘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

在历史教学中寻找和阐释历史教材中的理论观点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

学习、研讨、分析、判断和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准确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更需要一线历史教师结合教参认真审钻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寻找理论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准确分析。

4.3提高教师的史学理论素养,将史学理论渗入课堂教学

史学理论是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或个人条件,对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个具体历史问题进行考证、辨伪、分析、综合,进行新的叙述,得出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历史研究成果。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是实现教材观转变的前提。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注重史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注重解决问题,注重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

大胆把模块内部和模块间的内容科学合理整合。新课程“用教材教”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4.4建构新型的评价模式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作出评价。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学评价基本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比较单一,注重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突出了对史学理论中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方法的考查,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

5.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促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三维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化。如何在进一步将史学理论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探究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2,04,(07)

[2]王加豐..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09,(01)

[3]宫莉.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12,(11)

[4]陈二力.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D]重庆师范大学.2012,03,(01)

[5]张燕.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3,10,(01)

[6]马飞.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品牌.2015,03,23

教学设计下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众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一线教育人员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验,寻求解决方案,真正地推进新课改工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遇到很多教学困难与问题,本文旨在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剖析,探索如何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国分类号:G633.51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和管理工作做出更多理念更新,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贯彻新课改的新理念和执行新课改教学方法时,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现有的课时设置无法满足课堂容量的需求

众所周知,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多理念更新,要求教学理念由课本转为读本,并以此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1]。基于这种教学理念,令高中历史教学容量得到激增,原来就略显紧张的历史教学课时根本无法满足和承载教学容量的要求。比如:在现阶段新课改下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学课程中,课程内容就分为整整8个模块,囊括近代欧美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等厚重的历史内容,其涉及古今中外的多个国家,延伸面非常宽,致使课程内容十分繁重[2]。一面是历史教学课时本来就十分有限,而另一面我们面对的是激增的课堂容量,现有的课时设置无法满足课堂容量的需求,致使历史教师教学压力和学生学历压力都十分巨大。

(二)新教材引发学生适应困难

在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编写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有缺点,比如具有单一化特点,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不易提高,很多学生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对历史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局面[3]。同时,新课改后,学生面对着知识结构的变换,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问题。新课改后,历史课程的知识结构专题性比较突出,要求专业知识功底更加深厚,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存在学习时间紧张,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认识、理解时存在巨大不足的问题,致使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面对巨大压力,对学生学习质量甚至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三)教材难度增加及评价方式改变导致教学和学习失衡情况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变化较大,教材内容的难度大幅增加,且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致使教学与学习出现失衡状况,严重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缺乏科学的实践指导

新课改后所面临的变化,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在新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之前,只对老师进行了短暂的培训,多为停留在理论学习,实践指导较少,导致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科学的实践指导。新课改之初,很多学校和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却没有同意的科学的教学实践指导,而是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教学局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不足,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混乱,不利于他们理解知识,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验探索

(一)充分领会新课改思想,积极更新和改变教学理念

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目标,就要充分领会新课改思想,着力克服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努力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验探索。我们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老师要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改变教学理念,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内涵,合理增加课时数量以满足课堂容量,解决课时数量的短缺与课堂容量激增的矛盾。

(二)对初、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有效衔接显易懂,专业性知识不多,学生学习比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而高中历史教学是专题性教学,内容深度更深,难度更大,涉及专业知识多,较复杂难懂,学生学习难度大[4]。因此,作为教学人员,在教学时应考虑到初、高中之间的教学差异,以及差异可能引发的学生学习落差,从而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衔接,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化,减低难度、深度,让学生有效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热情和教学质量。

(三)解决模块方式编写问题

前面提到,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存在单一化问题,主要是模块编写方式引发的,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理清每个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与问题,强调和突出重点内容,对问题与学生进行公开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重要知识点,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选择最优教学方式,克服内容困难问题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存在难度高、深度深的情况,这导致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5]。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着力改变这个问题。要改变这个问题,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改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新课改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虑,并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新课改后,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要求,而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困难和问题。要落实新课改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四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之道。相信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克服面临的困难,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完成好新课改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四英,胡蓉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2010,4)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景教学发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1).

[3]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4]廖明书.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66.

[5]邓奇德.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甘肃教育,2011,(3).

40

上一篇:计划行为理论经济结构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质量下初中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