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08

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教学当中渗透德育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为初中生提供德育教育,变成当前教育界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良好的结合学科特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德育标准,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呢?这就变成我们每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都需要努力进行研究与做好的一个任务。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渗透;价值;策略

引言

地理学科作为一个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不仅关注社会生活,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与思政内容具有天然联系。因此本文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基本方向,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更多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抗衡。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遭受不少西方反华势力的抵触,西方反华势力多次希望通过文化渗透改变我国人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处在价值观养成的阶段,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今网络的发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价值多元化趋向明显,因此初中生急需通过德育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價值观。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道德教育,即便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些才华不仅不能使其拥有幸福的人生,反而会因为错误价值观的导向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融合语文元素,美化地理课堂

在语文学科中,最有特点的即为诗词歌赋的应用。将诗歌中所蕴含的地理学知识作为线索,研究古今诗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方法和技巧等,这些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述了黄河的源头是在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并最终流入了渤海,诗句读起来磅礴激昂、荡气回肠,令人久久难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荒凉寂静的玉门关外与关内的景观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降水差异。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配以相应情景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此情此景,使得学生深深体会到我国幅员之辽阔、山河之壮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爱好,创设出良好的游戏情境,在初中地理课堂当中灵活利用多种游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讲解“中国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地形图片,带着学生一同做游戏。当教师指出某一个地形图时,学生根据地形特点说出地形名称。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们增强集体意识,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考虑。

(三)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如果教师通过讲解大事件和大道理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匹配,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抵触心理。裴斯泰洛奇提出的要素教育论认为,首先要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再逐渐地扩大到爱家人,再学会爱朋友,最后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借鉴要素教育论的尺度扩展,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部分大事件和大尺度缩小至学生生活的区域尺度,即家乡,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八年级地理主要为中国区域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假期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历程,培养对于家乡的认同和自豪感,做到“知乡”和“爱乡”,使得家国情怀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举办教学活动,营造地理德育氛围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地理教学氛围。例如,在每年的3月22日这一天,在班级举办节约用水手抄报比赛。从1993年开始,3月22日就确定为“世界水日”,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实鲜有人知道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行搜索查阅水资源的相关资讯。手抄报不仅包含了日常节约用水的小妙招,还可以为大家介绍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稀缺地区人们艰难的生活状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懂得加倍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结束语

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属性的学科。在向学生传授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开展德育渗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展课后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实施爱国主义、环境保护以及乡土地理等方面的德育,促进学生地理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从而成长为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晶.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31):83.

[2]刘海军.德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策略[J].新课程,2020(23):232.

[3]丁云,周宗圣.浅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11):35-36.

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堂, 最大的特色就是“有趣”。他们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 学习的是“有趣的”方法, 生成的是地理学习兴趣。也就是说,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日本这一课时, 在引入该节内容时, 可以先通过课件放映富士山、樱花、和服等图片, 激发学生了解日本的兴趣, 了解日本保护本国资源意识是多么强烈。

二、实现地理现象的再现

在前面笔者已经说过, 地理知识需要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但是, 地理现象往往“难画难描”。实现直观化展示, 教师能力不足、图片资源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信息技术融合地理课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多为三维空间, 很多地理事物是我们不容易见到, 或者是不可能见到的。地理教学使用的教具很难形象地表现出地理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 自然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很难学。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 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 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

三、拓宽了学习资源

在笔者看来, 拓宽学习资源不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来说的。对于教师来说, 他们要成长起来, 同样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 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专业性又明显高于学生。因此, 教师与学生同样需要信息技术, 需要借助它来实现高效化的学。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通常我们对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 但其却庞杂繁多。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 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 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地理资料并能快速进行查询。

四、改变教学模式

不仅仅是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 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 都有这种现象, 那就是同一学科往往存在同一种教学模式, 同一个教师有固定的教学风格。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师构建教与学更为丰满。如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助教学。这类课件可以是线性序列的演示, 即按教学顺序来组织各种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 也可以是开放式的, 既可按顺序进行操作, 也可以通过主菜单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学习内容或重复同一内容。

五、构建虚拟的学习空间

为什么当前的学校教育备受冲击?为什么教师的教地位备受冲击。在笔者看来, 这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人们认为学生学习可以脱离“学校”“教师”。这样的认知虽然有误, 但是, 却也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的影响作用。如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 它抛开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 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束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是一对多的关系。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地理课堂, 这里提供了优秀的地理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 来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 并可将学习情况及时地提交给教师, 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 以此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六、研读教学内容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利大于弊, 就说明我们的“方法得当”, 如果弊大于利, 就说明我们的“方法失败”。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在应用这门技术的过程中, 要注意“适度使用”, 而不是“滥用泛用”。如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 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 注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CAI课件及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 学生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灵活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 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七、让学生拥有应用能力

教师应用固然可以实现教目标。但是, 我们不能忘记“初心”。我们教学设计中的“初心”就是引领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也是如此。如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 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 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 让他简单介绍一下网络搜索的知识, 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 学生也非常配合, 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 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的知识。

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 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

初中生的学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 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与否, 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 那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例如:运用高超, 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 具有号召力的语言表达: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 生动活泼的版图等。如果你能用几分钟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一副形象逼真的世界地图, 那么, 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 初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分水岭, 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么, 我们应该用心灵去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经历体验家庭等方面, 成为他们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和喜欢你, 从而“爱屋及乌”而喜欢地理课程。

2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 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 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能达到以图释文, 图文结合目的, 教学形象直观, 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图, 强化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 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 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 草高茂盛, 稀树青翠 (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 , 成群结队的动物中, 长颈鹿昂首挺胸, 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 草类凋零, 树木落叶, 动物迁徙, 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 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降水较少, 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 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了视听结合, 头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 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 一直画到入海口处, 先画干流, 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 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 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 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 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 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 上游“水流湍急, 水力丰富”, 中游“河道弯曲, 容易泛滥”, 下游“江阔水深, 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 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 创设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 使学生能见其形, 如临其境, 这样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例如:讲《海陆变迁》时, 教师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 模拟两亿年前到现在的大陆漂移学说过程, 再如, 讲《中东》时, 利用课件展现由新华音像中心出版发行的《今日世界系列之八——中东》第一部分“千年争端, 今日焦点”:让学生从课件中感受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因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 平常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

问题及热点问题, 体会到地理的“有用”之处, 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生活中, 时时处处有地理。在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重要地理时事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因为地理课的许多知识比较贴近生活, 贴近实践, 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 讲到我国的气候特征时, 联系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我国海南、广东、等地积温较高, 生长期较长, 可以种植各种瓜果, 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 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产, 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 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 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 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又如,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 人们的着装与气候的关系。这样, 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促进学生追求知识, 探索知识的奥秘:促进学生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想方设法培养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特别到八年级, 很多学生对老师已失去了开始时的新鲜感, 那么, 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更是我们教育者要努力的工作。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是学校地理教育的关键,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教师的参与与水平的提高是前提。

1.转变教育观念。多年来, 应试教育依旧如故, 题海战术仍然风行, 时至今日, 基本上没有动摇教育观念, 没有改变教育思想。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 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 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时代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高素质高就高在创造性上, 也就是创新素质上。地理教师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 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 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把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2.改革教学方法。为应试教育所广泛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 这些教学方法的直接恶果是训练出了相当大一部分高分低能、机械照搬、唯书唯上的专门人才。教师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探索实践式等为主要教学方法。要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学生观和能力本位的教学观, 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氛围,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一旦学生成功, 要及时赞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 也不要轻易否定,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学生以否定的回答, 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 求得正确的结论, 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地理教学, 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质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 势必导致学习方法上的思维定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则应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立自主权, 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构建。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没有思维的发散, 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或某一地理事象对其他地理因素产生的影响, 是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就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 进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智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 把握多种不确定因素, 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 从而漫游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崭新的思维天地之中。

2.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 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 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创新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 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 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 通过分析地图、地理图表中以及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 创造性地把各种地理知识组合在头脑中。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 往往还需通过课外观察、观测及地理科技实验加以验证。因而, 在地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技能亦不容忽视。教师可将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 重新发现, 予以培养。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 所有与人类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以及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 都是我们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如大的课题有天文、气象、水文观测活动, 大气、水体、噪声及环境污染监测报道, 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 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方式的调查, 农业生产、工业布局采访, 家乡人文、文化采风等, 每个主课题根据现状和条件可设计若干个分课题, 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 是创造发现的源地、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

(二) 因材施教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任何一种形式的课上, 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培养创新思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没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局限在传统思维上, 没有新的突破, 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一些教学案例中,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 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和思考, 提出学生的看法, 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富国强民的重要战略举措。初中地理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 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始终坚持培养一代人的创新素质的现代教学理念, 为适应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 培养创造型人才。

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教学中, 老师用录像带、录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 剪辑而制成地理课件, 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 使本来抽象的地理事物, 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 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各种地理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对于一些重要地理概念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 利用投影提供给学生, 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 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 视听并用, 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 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 从听觉视觉获得的知识看, 若两者同时使用, 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 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 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 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 通过超级连接, 前后切换方便, 达到教师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 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 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 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发展趋势的认识, 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技术将媒体策略与音频、视频、字符、叙述、游戏、地图和其他各种介质元素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学习工具, 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全方位信息。每一项导图符号都可以使学生实现一种不同的功能选择。因此, 无论学生选择哪一项, 他们都能得到相应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采取的模式, 然后重建自己的学习序列。这些序列的建立, 可以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信息量的扩大, 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 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

比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这一节, 内容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军事科技入手, 通过多媒体技术介绍新型武器装备, 如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星球大战, 说明高新技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这样, 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拨动其每一根求知心玄, 学生会很快掌握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分布特征。同时, 也发现了学习地理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 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与伦比的。

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延长地理知识的存储期限

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期限。众所周知, 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比如, 世界地形、中国地形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较长时间不变的, 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 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 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时间使用。信息系统一旦建成, 就可以在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 地理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 可以节约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 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由于知识存储期限的延长, 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加上多媒体程序中除教学内容、地理图片外, 还存储有相应的测试题, 如单元试题, 同步练习, 期中、期末、综合测试等,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资料。这样, 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并了解学生, 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 参与其他教育教研活动。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教师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五、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强化对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小组合作的前期准备

要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就必须有共同合作的话题, 这个话题可以是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动手制作、更亦或是小组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 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生兴趣、开动脑筋大胆思考问题。我在教学中使用较多的还是传统的讨论式学生活动, 因为这一活动简单有效。只是在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上, 需要我们教师下些功夫。问题太简单, 就失去了合作讨论的价值;问题太难, 又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失去了“发言权”。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甚密的学科, 所以,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课程标准, 选择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有趣的、开放性的或源于生活的话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谈上几点, 借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危害这一问题中, 可以让小组各抒己见,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即可。还有就是小组动手合作这类学生活动的教学设计, 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里面有制作小地球仪的活动,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材料, 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 每个小组做一个, 最后, 进行小组评比, 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小组竞争意识, 也对地球仪的基本构造有了了解。

二、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

(一) 维护课堂纪律

良好的课堂次序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 在小组进行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管理好课堂纪律, 或让学生自行管理课堂次序。在我的课堂上出现过:有些学生压根儿就不参与小组学习, 或者是借讨论话题在一旁讲话, 或者是其他小组在进行展示的时候, 在下面自由接话、胡乱讲一通跟课堂毫不相干的东西, 这些现象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浪费了时间。所以, 如何使得课堂氛围生动活跃又能保证良好的纪律, 是我一直在探索追求的目标。

(二) 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 而不是将问题“甩”给学生, 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一方面, 对于讨论中有疑问的学生, 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 对那些没有理解教师指令的或曲解教学意图的学生,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补充。所以, 在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时, 教师的引导就变得极其重要了。

(三) 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课堂总归是学生的, 教师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学习的天地, 让学生喜爱你的课堂, 期待你的下一节地理课堂呢?学生的积极性必不可少。有了小组的合作就会有合作成果的展示, 那让谁去展示呢?如果学生们“你推我让”, 就仿佛让一个表演成为了“惩罚”, 所以, 我开始时便对各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必要的培训, 让他们做好表率。一些较难的问题开始让小组长完成展示, 而相对简单的让其他组员来完成, 或者让小组长根据本组组员学习地理的情况去安排展示人员。对于那些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 我采用的是组内帮助的办法, 必要时可以让组长先给他预演一遍, 他再上讲台展示, 力求人人都能学起来、动起来, 大胆地表现自己。同时, 地理教学相关工具的充分利用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必备品, 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 地球仪、各种地图、图表、插图、材料等。

三、合作的意义与评价

(一) 教师鼓励性评价

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后, 是非常开心的, 这有利于孩子学习的成长。一方面, 实行小组加分机制, 设置一个基础分, 如果能够利用地图或拓展知识或恰当举例等形式多变的还可以加上相应的分数;另一方面,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必不可少, 比如:你回答得真好, 你太棒了, 很不错哦, 等等。

(二) 学生合作与评价

为了让教学内容顺利进行, 保证学习内容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小组长根据不同难度的题确定展示人员, 先让展示成员先在组内预演一遍, 由小组内部先提意见和建议, 对知识做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已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这样, 避免了一些“不敢讲”的孩子能够上台去展示合作成果, 以求体现合作的理念。

在一个小组展示完后, 有时可以让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或者补充,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 以寻找各组的学习差距, 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最后, 不论哪种教学形式, 都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到知识, 学有所用, 寄希望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 不断反思, 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共同进步。

摘要:地理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使学生做到“乐学”、“会学”与“学会”, 促进学生真正看书、读图, 去自学、去思考、去合作。本文将论述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新观念落实到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去的具体做法。

上一篇:德育教育与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