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热点问题论文范文

2023-09-16

金融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稳定;高校管理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3CY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增銮(1973—),湖南省宁乡县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辐射性和示范性,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性的影响。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全国高校稳定工作总体上呈现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稳定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如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波及校园,其中如“钓鱼岛问题”“腐败问题”“物价上涨”和“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冲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也激烈地冲击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所以,探寻有效的对策与措施缓解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负面影响,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前辈们已从不同的切入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周振林和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宫惠斌《论社会热点宣传工作的要求》、任理轩《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丁启涛《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育》等,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定义、特点、分类、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正确宣传社会热点问题等。大多数专家认为:社会热点问题通常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特征。社会热点问题既是社会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社会的疑点与焦点。社会热点问题,相对于社会一般问题来说具有特殊性,是特殊的社会问题;相对于社会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来说,它又具有普遍性,是必然产生和存在的一种社会矛盾。[1]关于社会热点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高校稳定问题的研究

关于高校稳定的研究也不少。如刘远在《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一文中指出:高校稳定包括思想稳定、政治稳定和秩序稳定。思想稳定是基础,政治稳定是关键,秩序稳定是最终体现和综合反映。宋友好的《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分析》认为互联网将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事件不加区分地传递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学校安全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北京大学张彦校长撰写的《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提出高校稳定工作应当做到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创建协同机制。专家们围绕高校稳定工作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本课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

三、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者们既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方式和途径、也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深度、广度以及表现形式等内容。如复旦大学邱柏生在《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中指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导致学生产生无望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不安感、无奈感等。马国富、王云震认为社会热点问题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降低大学生心理素质。王继新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一文中提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导,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更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需要。徐轶博在《新形势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中提出成立专门机构,系统收集、梳理社会热点问题,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四条路径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2]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西方国家及韩国等国的高校特别重视社会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和社会问题实践机制建设。在美国,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普遍,学校重视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在韩国,有科研单位专门负责对大学生的社会一般思想动向进行监测,对高校稳定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日本通过图书馆、俱乐部、社区、公共场所等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和方便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大事要事。发达国家高校在应对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其社会教育实践机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我国应对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校园稳定工作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高校稳定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发达国家在社会热点面前的应对方法也拓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但我国目前的研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相关概念的研究还不够准确;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很少,未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因此研究所得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给高校稳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广泛地调查与研究,力争发掘出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视域下党办、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和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高校稳定机制,化解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为高校的稳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腾飞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述评[J]德育纵横谈,2012(10)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黄沛祥谈谈维护高校校园稳定要抓的三项工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S1)

[4]周振林,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J]学术交流,1996(6)

金融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在一些高校中仍然存在侵害学生权利的现象。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高校学生权利保护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权利保护;法律意识

一、 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取得很大进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如今,高校学生在学校各个方面都受到尊重,例如教学方式、受教育内容、教育收费、个人发展、专业选择等,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法、不合规现象越来越少。其次,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对高校学生权利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位条例》等从不同角度规定了高校学生应享有的权利,使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再次,高校学生的权利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了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工作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利用自己的合法权利。例如,近些年不断出现学生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等的案例。

但是,目前忽视高校学生权利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保护的冲突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法制和高校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2]如有些高效非法剥夺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制定特殊规则限制部分同学的相关活动等,侵害了学生的教育活动参与权;限制高校学生转专业、转校,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选择权;某些教学人员打分不客观,给学生做出虚假的学业评价,学生的受教育公平权受到侵害;不按章程、相关标准评选奖学金、助学金等,学生的物质帮助权受到侵害;学校、班级不按规定收费侵害了学生的财产权;教师未经学生许可翻阅学生书包、个人物品,查寝等行为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历史的原因。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倡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育观念,师生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有绝对的服从。这种教育观念的本质在于教育制度的行政化,导致高校在学校管理、教育上面对学生的声音置若罔聞,排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其次,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缺乏依法执教的意识。由于受我国传统“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教师、学校的尊严与权威被无限放大,而学生的权利则被忽视。另一方面,学生维权意识淡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权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种潮流下,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但具体拥有什么权利,怎样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很多学生心中只有模糊的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忍让和服从,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侵害学生权利行为的滋生。此外,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在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学校管理,教学活动中很多都是被动的服从。

再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学生权利的保护缺乏具体、明确的表述,内容过于概括,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条文不够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差。二是某些高校规章制度没有与时俱进,存在一定的损害学生权力的现象。[3]三是执法程序的不明确、不完善,管理学生过程中出现程序不透明的现象,导致学生权利保护的必要条件缺失。

第四,高校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高校在学生权利保护方面的体制存在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当成被教育者、被管理者。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教导与服从的关系。高校和学生在教育、管理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学生的权利很容易被忽视。二是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及教师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淡薄,不尊重学生,没有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排斥学生参与管理,甚至认为学生参与管理是不对的。三是部分高校及部分老师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规范、不恰当,高校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应当依法、按程序办理,而不是

高校做出某个决定之后,仅仅是通知当事人。在某些高校,体罚学生、侵犯学生隐私权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也是管理方式不规范、不恰当的具体体现。

三、改善高校学生权利保护问题的对策

首先,加强高校的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教师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将师德建设与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4]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学校管理的基础作用,引导教师依法执教。二是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治校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共赢,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三是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以往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逐渐不能被学生、家长所认可。因此,高校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高校应当从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做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服务后盾,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管理学生;同时,高校管理者及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在学校管理、学校教学工作上取得不错成果。

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是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随着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学生在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了忍让和服从,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的滋生。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多数学生在自己究竟有什么权利和如何行使这些权利这些方面都比较模糊, 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履行了什么样的义务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二者互为依存。高校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有清楚的认识,在不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合理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三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中来。

再次,加强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是针对目前的立法的实际情况, 结合现状,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完善,同时,加强立法,对缺失的法律积极做好立法准备工作,力求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程序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强调高校依法执法,通过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要求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法执法。三是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只有对高效权利实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学生权利的有效实施。四是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执法程序, 只有程序标准合法,才能保证执法合法。

最后,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一是校纪校规的制定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由教育专家、法律专家、学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共同制定。二是校纪校规的制定的程序要透明,要合法。三是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及学生代表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建言献策。四是加强校纪校规的宣传。学校应对校纪校规做好深入广泛的宣传,提高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识,同时程序公开透明,减少学生违纪违规行为。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时做好校纪校规的入学教育, 或者有一个专门的校纪校规宣传月,让学生深入理解校纪校规。

参考文献:

[1]张宏彬.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1;

[2]申素平,王宁可.公立高校学生权利实现状况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4):18-22;

[3]石森,崔丽华,高世英.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法治化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51-55;

[4]万华.教师法治素养的时代诉求与提升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J].2018(4):80-83;

作者简介:谭妮妮(1986-10),女,湖北恩施,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金融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复习

〔文献标识码〕 C

01(B)—0047—01

纵观历年高考文综试卷,其中都会涉及到政史地热点问题的考查,而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和考生对此也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热点复习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构建起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考生对高考试题的陌生度,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教师认真研究热点试题的命题特点,制定相应的复习策略,把握答题的基本要领,已成为突破热点专题复习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地理热点专题复习呢?

首先,必须把握热点选题的方向。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决定了高考应当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引导良性发展,抑制不良发展。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精神,特别是新精神、新提法的热点问题才能成为高考文综命题的载体。所以,在高考地理热点复习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应更多地关注那些正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热点,并紧密结合近几年或本年度的新形势、新热点和地理学科知识特点,有选择地展开复习。如2008年南方特大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绿色奥运、国家能源安全、嫦娥探月等。

其次,重视热点与地理学科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融合。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热点试题都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命题思想是大背景→小区域→教材原理。如2007年全国卷Ⅱ卷第37题,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大背景)→南亚(小区域)→孟加拉国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农业(教材原理)。二、着重考查具备热点问题的热点地区及热点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特征。三、热点问题既有隐性介入,又有显性化特点。为了避免某些人猜题押宝,文综地理考试对热点问题的考查策略历来是“考热不考点”或“围点打援”,即便有所涉及也并非单刀直入,直指热点,致使考生在考试中有看起来熟悉却难以下笔之感。在复习过程当中,也有许多教师大量收集热点问题,力求广泛、全面、新颖,但却淡化了热点问题与地理学科的联系。实际上,高考热点命题设置的情景和背景资料是无限的,但对地理热点问题考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课本,也就是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问题的答案甚至也可以从课本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可以说一切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拓展。因此,在热点复习时,教师要明确课本知识是认识、理解热点问题的“工具”,应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如果教师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那些与地理课本知识无关的纯时政热点问题,就失去了文综热点问题复习的根本。在地理热点复习中,教师要设法处理好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设法找到热点问题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使热点问题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以有效避免时政热点和教材知识两张皮的现象,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复习中既学知识又探究问题的目的。

最后,热点问题的复习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不能猜题押宝,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因为文综试题只是借助热点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情景材料,要考查的知识点还是在课本中,所以热点复习的目的还是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上。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对时政热点问题要善于从政史地三个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如分析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热点时就可以结合政史地的相关知识去理解。政治角度:政治学原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一国的外交政策;哲学原理——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地理角度: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线路,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历史角度: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不同认识,人类对该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状况;该区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教师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时,切口宜小不宜大,应力求新颖,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然性、意义等角度,应多考虑热点的背景分析、对策探究、趋势展望及时事述评等切入点,以体现高考文综要求。

金融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手册》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2017全国两会热点解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一个多月,两会必然成舆论最大的焦点,而A股市场也将进入两会行情,平稳或上涨或是主旋律,提前布局两会机会正当时。

两会前上涨概率超八成

据商报数据中心统计,历年两会前后的A股市场表现较佳,尤其是召开前

一个月A股大概率会出现上涨。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上证综指在两会召开前一个月有15次出现上涨,上涨概率高达88。2%;深证成指上涨14次,上涨概率为82。35%。其中2000年两会前一个月A股涨幅最大,上证综指单月上涨13。23%,深证成指上涨13。56%。

而在两会召开期间,随着各项政策利好浮出水面,短线获利丰厚的A股市场也会有所回落。2000年以来两会期间,上证下跌8次,深成指则更弱,下跌10次。但经过小幅回调后,两会政策不断落实,市场也再度回暖,2000年两会后一个月股指平均涨幅超过5%,可见两会前后一个月内布局较佳,由此可见,A股历史上的两会行情存在“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

从行业板块来看,商报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两会召开前一个月,所有行业单月平均收益均为正值,绝大多数行业上涨概率达到80%。其中农林牧渔在两会前表现抢眼,该板块平均涨幅高达

9。17%,而上涨概率更是高达94。12%,其中仅在2001年两会前出现下跌,范文内容地图其余16年均上涨。此外,综合、建筑材料、汽车、有色等亦表现不俗。

相比之下,金融板块在两会前上涨的概率偏低,其中银行板块在2000年以来的两会前一个月平均涨幅仅有0。47%,超过4成的概率出现下跌。

政策利好成行情最大动力

对于A股市场规律性上演两会行情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市场对两会期间可能出台政策利好的心理预期。

从政策面上看,投资者对两会可能出台的政策有一个良好的期盼,相关板块也能因此得到主力资金的积极布局,从而对大盘产生积极作用。从资金面看,通常一季度信贷投放的力度较大,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A股市场在此阶段的资金供给趋于平衡。

光大证券投资顾问周明也认为,全国两会将释放诸多政策动向,从而对中

国经济未来的走向进行新的定位,A股市场不仅能得到新的炒作题材,同时也会对投资者情绪形成正面刺激,加之多年来的操作惯性和经验复制心理也使得投资者在两会前后的交易心态较为乐观,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多方的力量。

由此观之,目前各地正加大改革落实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将地方国企改革从规划布局阶段全面转向落地实施新阶段。2017年国企混改是新一轮国企改革重头戏,心得体会市场将反复聚焦,也有望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或是2017年的确定性主题之一,相关受益个股值得长期关注。

2017两会热点内容预测

【热点1】“十三五”规划:引领新常态开拓新境界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是冲刺的5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继续推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五大发展理念如何“落地”?

作为一份引领国家开创发展新境界的纲领性文件,两会审查、讨论的“十三五”规划草案,将回答国内外关注的诸多“中国之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这一进程中,增加百姓获得感至关重要。

【热点2】供给侧改革:“高频词”化为具体“路线图”

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工作总结经济

转型既要稳定消费、投资、出口的需求侧“三驾马车”,更要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的供给侧发动机来推动。供给侧还有哪些不合理、结构性改革如何发上力等,将成代表委员讨论焦点。

【热点3】扶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立下“军令状”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既定目标,也是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

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到22个中西部省区市考核扶贫成效,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精准扶贫还有哪些障碍?哪些政策需要改进完善?代表委员将带来大量一线情况与真知灼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立下“军令状”,关键看执行。要督导各级政府精准扶贫,还得运用好考核“指挥棒”,真正提高扶贫实效。

【热点4】慈善法审议:“怀胎”十

余年有望“呱呱落地”

慈善法草案将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首部立法将走上前台。草案经过两次审议,多处修改,此次提交审议后还将有哪些变化,将成为今年两会一大看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表示,慈善立法将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开展募捐的主体需要什么资格?“互联网+”慈善如何开展?骗捐诈捐如何预防?税收优惠如何实施?慈善信息如何公开?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热点5】司法改革:为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在前两批共18个省市司法改革试点基础上,今年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将在全国各地推开,成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司法改革的基础性措

施如何深入推进,引人关注。

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洪浩说,司法改革要在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热点6】民生改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民生短板如何尽快补齐?公共服务如何完善配套?一系列民生新期待,将成为两会热点。中南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吴晓林说,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热点7】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

展新动能TOP100范文排行

创新正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悟空”卫星升空探索暗物质粒子、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新登记企业“井喷”、创新创业平台到处落地生根、创业投资迅速增长……

一系列创新标志性事件,透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重大变革。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说,“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将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大支撑,科技创新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紧迫。

【热点8】绿色环保:让执法监督“硬起来”

从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到大气污染治理写入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环保,社会各界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充满期待。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

任张孝德认为,“十三五”开局,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各领域制定切实的具体措施和路线图。约束性指标要更明确、考核监督要更有效,关键是加强执法监管。

【热点9】拓展空间:“中国方案”潜力巨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个人简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已经起航,G20将吸引更多目光。

中国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路线图,将在今年两会上更加明晰。此外,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也令人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邵峰认为,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开放格局,加快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

【热点10】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廉洁政府为改革发展添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成效显著。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到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反腐倡廉推动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秩序,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为改革发展增添动力。

金融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产生了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然而也面临着新的风险,产生安全隐患,金融业务监管迫在眉睫,需要对此分析研究。基于此,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我国一种新兴的金融业,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来源更加多样化,也就造成了一些监管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展开分析,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1互联网金融监管现存的问题

1.1监管模式尚不完善

我国的金融体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基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行业已趋向于混业经营,业务领域逐渐扩大,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因此,如果还保持分业监管,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2018年3月,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加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形成了“一委一行两会”的新局面,改革后的监管模式,正逐步向混业监管发展。在我国金融监管格局的改革过程中,由于混业经营的趋势,行业内企业风险交叉,很容易导致监管主体缺位、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监管职责划分不清,于是会产生一些监管的真空地带。

1.2监管制度尚不健全

截至目前,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方针及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针对创新的金融产品,法律法规的设定与执行需要很长时间的程序,但是往往部分创新型发展模式會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与滞后性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仍然没有颁布专门的法律,对于健全与完善监管制度,仍需要付出很多。

1.3监管方式尚不充分

尽管各个互联网企业已经设定了征信数据库,但我国官方的征信系统仍然尚未发展完善,导致银行所使用的系统数据有一定的缺陷与不完善之处。在信用风险监督上的不确定性会使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在投资者看来,无法确定平台的信用评估是否准确是否科学,这会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效率。一些监管模式到位的金融平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从市场中脱颖而出,得到用户的信赖与倾向,最终不断完善,创建更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到位,同样会使投资者失去信赖,如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才能辨别出、摸索出适合的模式,可能试错成本会过大,从而制约了互联网金融健康长久的发展[1]。

2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

2.1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科技水平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模式,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特殊安全风险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因此监管机构应提高金融监管的科技应用,对金融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借助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对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评估,查找互联网金融数据中的漏洞,并查找金融业务交易风险因子,为征信、支付结算等监管业务提供基础。通过实时监测,实现多层次主体风险识别以及智能化金融风险评估,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机制,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如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设定风险性指标来对其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对其金融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判断风险性是否超出指标,发现风险点,过并通过实施追踪的方式加强对网络金融平台的管控[2]。

2.2改革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

由于金融业务跨界、跨区域发展,金融领域内部业务交叠,这使得分业监管模式效果逐渐被削弱。从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视角和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来看,融合统一的监管模式是更匹配的监管模式,其优势主要有:一是可改善目前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不一的情形,改进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二是可实现各监管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增强各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把控能力,统筹应对金融市场的业务跨界、混业经营风险。总之,现阶段可采用分业监管模式与融合统一监管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2.3科学把握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一方面政府监管要对相关其风险进行控制,避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盲目性,使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另一方面政府监管要采取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监管措施,对其风险进行科学化监管,以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活力。

2.4构建立体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征信体系

应强化金融交易过程监管,将互联网金融机构重要的信息数据与监管系统以及央行征信系统连接,并探索政府与市场征信的数据共享。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互联网金融信息平台向社会共享征信信息,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化,及时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了解市场变化及产品信息资料,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维护投资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2.5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第一要务是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体系,从监管部门的设立到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推出,都应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辖职责。现阶段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在飞速发展,而很多法律法规仍旧针对于传统金融所制定,对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企业进行监管时,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到的真空地带,因此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及时更新补充监管条例,使监管和执行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在互联网新技术发行时,对其进行充分评估判断是否有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并确定相应的监管力度及范围,从源头上避免P2P暴雷等事件再次发生,侵害人民权益,造成公共支出的增加。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新兴领域,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因此,本文介绍互联网金融模式,对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策略建议,以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鸿雁,高斯瑀,杨睿琦.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5):46-49.

[2]兰虹,熊雪朋,胡颖洁.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创新监管研究[J].西南金融,2019(03):80-89.

金融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金融税制的概念意义和现状

金融税制的概念。金融税制是政府针对金融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税收政策法令的总称。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金融业税收,即对金融机构课征的各类税收,通常由流转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构成;二是金融资产税收,是对持有和遗赠金融资产课征的各类税收,—般包括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和以股息、红利、利息为征税对象的所得税;三是金融市场税收,主要有证券交易税和资本利得税。

国内的金融税制现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前,银行金融机构比较单一,金融工具极少(存贷款、国债),金融税收制度简陋。1992年开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特别是1994年现代金融制度和现代税收制度改革以来,随着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育,我国金融税收政策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到重要日程。1997年2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金融税收发生了较大变化,金融税收政策开始明朗化。目前证券(股票)交易、期货交易等税种也在不断完善。面对当今社会经济持续白热化,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也步入了滞垢阶段。

中国金融税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业发展与现行税制冲突所在。其包括:税种的非适用性。税负的非合理性。税基的非同一陛。税收征管的非完善性。

冲突产生的根源分析。包括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冲突的背景,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要求是引发冲突的重要因素,中央和地方税收分权不合理是影响税收优化内在原因。

冲突经济的后果分析。造成产业增值能力不足,阻碍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影响了投资规模的扩大,消弱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现行的金融税制弊端分析,金融业税负较重,金融企业的固定资产不能进行抵扣,重复征税严重。

完善金融税制,推进改革深化

关于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的初步建议

从我国现实分析,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虽然金融体系有较大的改革,但在金融创新的力度和空间发展上都与世界金融形势发展尚有较大距离。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利率、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利率和汇率衍生品还处于萌芽状态,股权类金融衍生品正在积极准备之中。在抗风险能力上,即运用金融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上缺乏经验。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在国际上金融竞争力的薄弱。而且对于金融业而言,现在也面临很多困难: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量存在。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0%,造成了银行资金运转困难,亏损严重,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计,目前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约为30%,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所拖欠。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显示了目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严重陛。金融机构的税负过重,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外资金融机构能更多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负不公平,不利于公平竞争。

综上所述,面对目前我国的国情,运用低税或者免税政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应是处理当前金融工具市场和金融体系都有很大的不同;男一方面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都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确保税收收入的稳定可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金融业作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健康发展也是一国经济的重要表现。所以面对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在内的金融创新对税收的?中击挑战,改革和完善金融业税收制度也已提到议事日程之中。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快研究税收领域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互联网贸易已取得很大进展,面对互联网涉税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我国应在坚持中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传统贸易和网上贸易一视同仁,保持各种交易形式税负的公平,在防止税款流失的同时不阻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在税收管辖权问题上,必须考虑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坚持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在处理特许权使用费与销售所得时,应以合法复制品是否销售为限来划分。

环境保护同样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虽然政府也采用了一些经济手段如环保收费、环保投资、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但其力度和系统性远远不够,不足以形成对能源生产消费以及大气污染控制的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税收保护体系。我国传统的税收理论研究,基本也不涉及税收的生态职能。因而当前我们应密切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总结国际上已有的先进成果,加快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充分发挥税收在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税负,扩大征收范围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避.免产生大的震动,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可以在2003年降至5%的基础上,继续逐步调低。在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进一步调低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所有的贷款业务均按照利差收入征税。同时,对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征收营业税。这样做既可以规范税收制度,又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

当今金融越来越炽热化。金融税制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富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业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自身旧有的体制使得金融改革困难重重,随着国外众多银行在我国人民币业务的扩大,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将直面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金融业税收制度的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开放、健全、安全的金融税制是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深入的研究,整篇论文立足于我国金融税制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税制的对比分析和仔细研究,寻找出我国金融业税收政策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和对策,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的发展。只有不断的改革金融税制,用进步的眼光,去接受国外的先进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富强国家。

(作者单位: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上一篇:食品安全监管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