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医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专业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以OBE理念所倡导“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展开改革,其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在“核心课程”设置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衔接不足、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评价体系僵化等突出问题。提出锁定专业标准、精确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市場需求、引用BOPPS教学模式、采用多元与梯次的考核评价标准。具体从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外双导师指导、专业基本功竞赛等路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

1981年,美国学者(Spady W·D)率先提出OBE教育模式。[1]该模式被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运用,OBE教育理念也成为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OBE 教育模式本质上是沿着“定义预期学习成果—实现预期学习成果—评估预期学习成果”的主线展开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成果持续评估构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是以学生学习成果驱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2]从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角度看,就是强调该专业学生实际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3]以当前幼教单位、体育产业机构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需求为标准,科学合理地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核心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多方协同作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不能精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学运作的灵魂和指南针,专业核心课程目标的定位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完本课程所达到的高度。传统的课程目标定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改的要求固然看到了培养终身发展所必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人格与品行对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并未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已初步显示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泛化、笼统,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目标高度相似,课程目标定位既没有联系所学内容,也未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差异性,其目标定位牵强、空洞、过于泛化。[4]容易造成既忽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也难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衔接不足,难以提升学生保教能力

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应用型课程为主,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工作衔接不足,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明显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保教能力难以提升。[5]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核心课程为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其内容与幼儿园工作实际的衔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大领域课程只是单纯分科设置,缺乏课程联系,没有相互渗透,与幼儿园现行的五大领域相整合的主题活动不符;二是涉及球类运动的实践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幼儿园体育教师所需。如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等各类型球类课程,单看球类课程的内容逻辑体系是全面清晰的,但是仔细查看课程内容不难发现,课程内容多半是技术动作与技能的传授,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运动技能,但没有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体育教育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很难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生毕业后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胜任幼儿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颖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而调查显示,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模式单一,课堂模式机械化,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没有创新性。“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较为突出,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尤其是涉及理论课程时,学生多半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理论无法联系实际。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体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游戏、看其他书籍现象增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流于表面,迫于学分压力,学习十分被动。

(四)课程评价体系僵化,难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内部评价闭环反馈跟踪机制,是权衡教学目标设置与达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核心课程考核体系虽规定了详细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考核范围,但考核形式过于僵化,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在课程期末考试评价,如某体育院校教务处规定一门课程的有效成绩为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虽然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形成性评价比重太小。其过重强化了期末考试成绩,而弱化了平时学习过程。这带来了较多的弊端,如学生投机取巧现象严重,在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就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取得高分,拿到各类奖学金和荣誉,而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评却发现其“基本功”不尽人意,学生专业核心素养难以真正实现提升。

二、OBE理念下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思路

(一)锁定专业标准,精确定位课程目标

OBE理念强调“产出导向”与“产出质量”,可采用反向设计的模式确定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在确定了培养什么人的基础之上,分析该类人才所必备的专业标准,每一维度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从而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篮球课程教学目标,需先明晰当前社会需求对学前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再确定其三维目标。当前社会要求幼儿体育教师具备从事学前阶段幼儿篮球的教学能力与组织幼儿篮球竞赛活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把篮球课程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学会篮球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各动作技术要领,并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正确做出篮球动作,完成一套完整技术;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通过篮球技术的学习,掌握幼儿篮球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小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具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教学与组织竞赛的实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通过篮球运动学会团结、合作、拼搏等精神,养成良好的健身运动习惯。

(二)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往往需要不同领域、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6]因此,在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时应该契合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实现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关注托幼机构的实际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占比。对于实践性强的学习内容,可安排在托幼机构完成。其次,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课程内容。现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关注生活,走向整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授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时,也应将这些课程重新整合,对于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一起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钻研与备课,确保后面重复的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加深与巩固,以便学生能够较好地做好知识迁移。最后,对于球类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不适用于幼儿教学的问题,我们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减少同类应用型课程的占比,重点开设足球、篮球等深受幼儿喜爱的球类运动。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建议,通过分年龄阶段的案例讲解与实操练习,使学生具备对幼儿进行球类教学的实际能力。

(三)引用BOPPS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

OBE理念倡导学生实际专业素养的提升,重视产出质量。因此,可以把以教学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S教学模式”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教学效果。该模式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六个单元进行学习,分别为课程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课后小结。第一,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通过创设疑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程。第二,向学生展示该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要学什么以及为什么学。第三,了解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积累程度与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从而改善教学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第四,进入学习阶段后,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综合运用从做中学、讨论、示范、试听、阅读、讲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第五,学习新课之后,立即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对于知识理解类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采取做练习题的形式考察;对于技能技巧类的学习内容,可采用检核表、竞赛、学生展示等形式考察;对于态度价值内的学习内容,可采用态度量表、日记、观察等形式考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要点,总结学习内容,安排延伸学习活动,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采用多元、梯次的考核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可针对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不同课程类型,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且注重采用个体差异评价法评价学生,分梯次考核,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致力于提升每位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偏理论化的课程,可加大平时分的占比。平时分可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与讲解展示三个环节构成。其中,课堂讨论与讲解展示所占平时分的比例应高达百分之六十,这部分可利用分小组讨论与阐述主要观点、辩论赛、PPT展示与讲解的形式开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偏实践类的课程,除了常规考核方式外,可采用实操演练的方式进行考核,让学生深入到幼教机构中进行实际演练,对每一位同学每一次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结果记录,学生自身进行日志记录,让学生每一次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于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三、OBE理念下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策略

(一)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对于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入学前体育教育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操作演练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之处、幼儿教学的不确定性以及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方可为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搭建帮教新平台。选择实训基地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基地离学校较近。第二,选择幼儿园实训基地时,以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为主,选择企业机构实训基地时,以市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主。基于以上两点原则,可把学生实践课程的一半学时放到校外实训基地上去完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组织幼儿活动的经历,在真实情境中不断进步。

(二)校内外双导师制,协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本科院校的教师虽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丰厚,但大都缺乏常年的幼儿园及托幼机构工作经历。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可一人担任一部分同学的校内指导教师,同时,每位学生校外也安排一位指导教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点评学生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以及负责期末的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演练环节,其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检验其是否达到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助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与OBE成果导向理念趋于吻合。此外,校内导师还可以借助每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水平,积累科研经验,提升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三)专业基本功竞赛,助推学生专业成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实现从学科教育到目标教育的转变,切实检验学生所学所得的成果,同时也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与机会,应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名学生都能借此竞赛展现自我,在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积极有效的锻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基本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也与OBE所倡导的产出理念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Spady W·D.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 [M].Arlington Virgini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1-25.

[2]李志义,朱泓,劉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3]王丽娟,刘思妤.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与实现路径——以“教学活动设计类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2):1-7.

[4]张晓林.深化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目标泛化的解构与治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04):158-162.

[5]邓江,党爱娣.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音乐技能Ⅲ(声乐)》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5):44-50.

[6]徐剑,杜宇童,赵莹莹等.我国幼儿体育政策演进特征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04):51-54.

(责任编辑: 杜家和)

专业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医学检验;核心能力;德尔菲技术;评价指标

临床检验师在当前医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透过自动化仪器及其他检验方法来分析相关临床样本,以提供疾病存在或疾病病程的相关信息[1]。如何整合学校教育与临床上所需能力差距,成为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德尔菲法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专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为整合更为合适的专业核心能力相关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法

(一)选择咨询对象

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21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咨询。入选条件:(1)从事临床检验工作10年以上;(2)具有副主任技师及以上职称;(3)在医学检验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水平;(4)能持续参加本课题的专家咨询及解答疑难。专家情况:学历博士1人,占4.76%,硕士7人,占33.33%,本科13人,占61.91%;职称正高3人,占14.29%,副高8人,占38.10%,中级10人,占47.61%;从事临床检验11人,占52.38%,临床医学5人,占23.81%,护理管理3人,占14.29%,心理学2人,占9.52%。

(二)形成咨询问卷

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Ovid 等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文献资料法筛选医学检验专业高职毕业生专业核心能力需求的敏感指标[2-3]。选择3名从事临床检验工作10年以上的临床检验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围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最终形成敏感性指标并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专家一般资料、熟悉程度、专家填写问卷依据、医学检验专业高职毕业生专业核心能力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各级指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重要性评分,其中1分=不重要,5分=很重要。

(三)专家咨询

两轮专家咨询均于1个月内完成,通过电子邮件及现场发放等方式进行。根据第1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经课题小组讨论后对咨询问卷进行调整,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请专家再次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并排序。最终选择重要性得分在4分以上,变异系数小于0.30的指标条目而建立醫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专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检验专家咨询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主要通过专家积极性、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进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判断矩阵,计算矩阵一致性系数及各指标权重。

二、结果

(一)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

通常用问卷回收率来说明专家积极性,一般要求回收率大于70%[3]。第1轮咨询发放问卷21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第2轮发放、回收问卷均2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代表专家对条目的接受程度,一般要求大于0.7[4],本次研究专家权威系数为0.85。

(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用肯德尔(Kendell)和谐系数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4]。本次研究两轮专家咨询Kendell系数为0.410~0.521,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专家意见相对一致,咨询结果可靠。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专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咨询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后,根据专家意见,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后,第一轮结果中,专家在大多数指标中,选填4分和5分所占比例超过2/3,且没有专家提出新的专业核心能力的选项或意见。第二轮后,有些专家修改自己的看法,将第一轮选填分数较低的指标更改为更高的分数;本轮所有指标选项上,专家选填4分、5分所占的比率都超过2/3,且没有专家提出新的专业核心能力的意见。最终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专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见表2。

三、讨论

(一)研究结果可靠程度

1.专家的代表性和积极性

本研究选取的咨询专家来自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心理学4个专业,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并曾在临床检验相关领域工作10年以上,对该领域较为熟悉,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2轮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大于70%,说明咨询专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有超过2/3的专家选填4分及5分,说明该指标的专业能力已达到专家共识,专家均认可该专业能力,说明问卷设计的项目效度较好。

2.专家的权威性和协调程度

用权威系数表示专家的权威性,一般认为权威系数>0.7为可接受[5]。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和0.85,说明专家权威性较高,咨询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是反映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的良好指标。一般变异系数小于0.3,协调系数为0.4~0.5时表示专家意见较为集中。本咨询结果各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0.3,一、二级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410和0.520,说明专家意见一致。

(二)指标内容分析

一级指标(医学基础知识)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了解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的条目中,认为该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指标中的第一位,在其他项目中的统计结果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医学基础知识在理论上非常重要,但如果不进入研究领域,使用的机会并不大,因此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会依据临床岗位不同而有不同的重要性程度;临床检验基本技能指标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该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为第一位,其他项目的统计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生物检验能力、免疫学检验能力、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这四项二级指标被认可的重要性程度最高,专家认为可以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标准与职业岗位相结合、渐进性接触临床的原则,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而言,临床检验实践能力指标最重要,其次是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和医学基础知识。二级指标当中,检验项目操作能力最重要,临床标本分析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两项次之,临床疾病初步诊断能力重要性最小;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使用沟通技巧的能力最重要,与同事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次之;检验管理能力中检验工作管理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最重要,物品、环境管理能力指标重要性最小;对专业发展能力而言,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要性几乎相当,是最重要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指标重要性最小;对职业价值观而言,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重要程度均一致。

四、结论

核心能力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6],本研究结果为制订临床医检师专业核心能力提供参考标准,帮助院校制订与行业用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专业课程标准与体系。可依照上述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库与专业核心课程群,提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学生更为扎实的训练内容,以符合临床检验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也可通过临床检验师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块学习来进一步丰富其专业核心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0(1):25-39.

[2]鲜胜.检验医学发展概况[J].医学信息,2013,26(6):36.

[3]Campbell,S. and B.Y. LaCost,CLS to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or:the right navigational skills[J].Clin Lab Sci,2010,23(1):12-20.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泽奇,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254.

[5]黄泽智,赵晋英,刘艳,等.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3):426-430.

[6]王川,李筱梅,王建祥.基于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条件下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國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5):647-648.

专业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法医学;法医学导论;实践分析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为导向的法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ZC255);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M2020069);2018 年度济宁医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法医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创新”(18001)

[作者简介] 党 珍(198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法医物证学研究;王业全(1982—),男,山东枣庄人,博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法医遗传学研究。

随着我国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迫在眉睫。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能够充分体现出专业建设的优势和水平[1]。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2]。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全面介绍了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培养过程、培养体系与培养措施;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学、法医临床学、刑事科学技术及法医学前沿技术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通过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专业特色,培养职业认同感,明确未来自身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3]。

一、法医学专业導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学习方式转变的过渡适应期[4,5];学生选择法医学专业大多是通过网络、影视作品或书籍等媒介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片面性。传统法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按照通识课程、桥梁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法医学专业课程来设置,法医学专业学生基本要在大四才开始专业必修课学习,除法医学概论课程外,前三年对法医学专业知识基本上没有接触,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以提高法医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了解法医学专业内涵,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尽快转换角色缩短专业学习适应期。

二、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实践

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法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法医学基础知识、典型案例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等不同主题来展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和组织师资团队授课。

(一)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及相关知识,摆脱传统思维对法医学专业的固化形象,提高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认知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因材施教,主要包括法医学专业发展概况、培养方案解读、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法医物证、法医毒物、法医病理、法医临床、刑事科学技术等基础理论、应用前景及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讲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采用CBL及PBL教学法,以经典案例来启发引导学生了解法医学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司法鉴定中心,初步认识法医工作性质,熟悉法医工作场所、环境,了解法医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明确司法鉴定人的基本责任及义务,让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从而激发新生对法医专业学习的兴趣及提高内在学习动力[6]。

(三)整合优质师资团队,保障教学质量

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团队主要以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以及经验丰富的法医学专家为主。强化知名法医的引领作用。法医学教师团队都是集教学、科研、鉴定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7]。“双师型”教师经过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铺垫,在司法鉴定中心技能实践平台上,通过现场带教,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培养目标。

三、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反馈及实践效果调查

(一)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5级(46人)、2016级(54人)、2017级(55人)、2018级(50人)法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2016级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2017级、2018级在大学第一学期已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共16学时,1学分。

(二)调查方法

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开设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分析。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及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共发放问卷205份,收回205份,收回率100%。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其中,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变量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9]。

(四)结果

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法医学各学科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有70%的学生不了解,甚至1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经过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的了解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有63.81%的学生基本了解,甚至4.76%的学生比较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

法医学导论开设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88.2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7.07%)或有必要(31.22%)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其中以已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年级的意愿更为迫切(95.23%),远高于未开设的年级(8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课后心得体会以及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2017级、2018级发放问卷105份,收回问卷105份,问卷收回率100%。

四、讨论

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有效衔接了从个人认识到专业认知的过渡。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概况以及学科布局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需求度较高(95.24%,见表3)。在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之前,学生对法医学专业了解比较片面甚至完全不了解,而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大增强了对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认同感大大提升(89.52%,见表3),为后期基础医学及临床桥梁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法医学专业学生制定订单式教学方法,采用CBL、PBL等教学方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知名法医进课堂的形式,結合实际案例剖析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85.71%,见表3)。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典型案例来进行专业知识的解读与剖析,学生课上互动效果较好,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较强,初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80.00%,见表3),提升了专业英语学习兴趣(86.67%,见表3),为科研素养的培养提供前提保障。

通过专业导论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专业培养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法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大学五年学业的整体规划。学生通过早现场实践、多现场实践、反复现场实践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提升科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责任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综上所述,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解答。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课程建设水平对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选择及职业发展定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高水平应用型法医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怡.如何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11-16.

[2]叶懿,陈帆,王勇庆,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法医现场实践教学[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1):843-845.

[3]崔文.我国法医学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3):153-156+162.

[4]邬红梅,施红英,宁博,等.基于OBE理念的预防医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1031-1034.

[5]沈翠珍,傅婷婷.本科护理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0):117-118.

[6]党珍,刘增甲,侯森,等.法医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0):76-77.

[7]党珍,刘增甲,李长征,等.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群的构建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5):736-739.

[8]陈海华,秦建中,李显朋.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获得感调查分析——以济宁医学院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998-1001.

[9]刘夷嫦,刘国庆,张敏,等.基于提高法医学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交通医学,2016,30(1):88-90+95.

专业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就业

在高校扩招、高校合并的态势下,我国各类专业型大学也逐步向综合类大学发展,同时卫生部在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动态调整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与结构,优化学科和专业,推动以提高素质与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改革。如今,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我国近百所医学类院校中,均设有非医学类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因其投入少又热门,在各医学类院校布点数量位于前列。随着非医学专业的持续增设,问题随之暴露。由于医学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医学教育为主,使得非医学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对本专业认可度低、就业后稳定性差等现象。因此,对于医学类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的追踪调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中医院校管理类专业为例,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其2017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据以提出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和内容。对某中医药大学8个学院17个专业的2017届毕业生进行毕业半年后的追踪调查,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某中医类院校的两大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数据从求职基本情况、求职过程、求职结果、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进行研究。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对201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工作稳定性、职业特色、求职过程、教育教学评价等32项。问卷收回率为82.3%,有效率为80.1%。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总体情况

该校共设置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制药工程学院、医院管理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药临床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共8个学院,17个专业。据2017年12月31日前的问卷调查显示,管理学院的纯就业率(除去升学率)为58.00%,在8个学院中排名第三,升学率为14.00%,排名第七,灵活就业率为16.00%,排名第一,未就业率为12.00%,排名第七。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88.89%和86.96%。由此可知,市场营销专业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率较高。

2.2 求职过程分析

2.2.1 求职成功渠道与求职过程难点

对求职过程的分析首先从求职困难的原因和求职成功的渠道进行分析。对于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均有47.06%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的缺乏,其次是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再次是求职方法技巧缺乏,最后是社会关系缺乏。实践经验缺乏是学生这一角色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认为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占比也相对较高,反映出相应专业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所教授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有待改善。

从求职成功的渠道进行分析,28.33%学生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24.08%学生通过专业化的求职网站,14.31%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11.61%学生是通过父母及亲友推荐,9.21%学生通过校外现场招聘会,2.83%学生通过学校网站发布就业信息,1.70%学生通过校方(导师)直接推荐。反映出学校对于培养学生应聘技能和提供应聘渠道方面有待加强。

2.2.2 专业竞争力保障程度分析

专业竞争力保障度反映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找工作时所带来的竞争力的保障程度。市场营销专业竞争力保障度为50.00%,在17个专业中排名第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竞争力保障度为11.76%,在17个专业中排名15。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找工作中不具有专业的竞争力,专业为自己就业的保障程度较低;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信心不足。

2.3 就业结果质量分析

2.3.1 专业相关度分析

专业相关度反映学生实际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2.9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2.29,在全校17个专业中排名靠后,表明学生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低。在从事低相关专业工作的原因中,有30.53%的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想从事专业相关工作,23.16%的学生想找相关工作但不符合要求,17.89%的学生想找相关工作但是机会太少,17.89%的学生因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的关系不想找相关工作。就管理类的两个专业来看,市场营销专业因其专业性质使得的就业面较广,市场包容性强,专业相关性较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而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性较低,通过访谈发现,由于各类企业单位招聘中对于涉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一般招收工科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医药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取得的是管理类学位,致使很多学生在应聘环节因不符合条件而不能报考相关岗位。

2.3.2 就业各方面满意度

对就业结果的满意度分别从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薪酬进行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5分制对结果进行评分,如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的满意度在全校17个专业中位于前列。说明学生对于就业所处行业的市场情况较为满意,也说明了市场对于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

2.4 对培养过程的分析

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分别从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教学水平、教学态度4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问卷数据采用5分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在8个学院中,管理类2个专业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满意度排名第三,而对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六。表明学生对于管理类2个专业的教学培养满意度有待提高。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信心不足,但就某医学类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在就业质量方面,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对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薪酬满意度较高;从对培养过程的分析来看,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较低;从求职过程分析来看,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找工作时所带来的竞争力的保障程度较低。上述结果表明,非医学生在就业认知、就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亟需解决,它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明确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认同感

对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来讲,有着天然的特色就是医学院校背景,如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为卫生医药行业培养营销人才,为我国健康卫生行业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从学生层面来讲,应做好自我定位,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努力成为一名掌握一定医药知识和管理理论的复合型综合人才。从学校层面来讲,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避免搞全校“一刀切”,以及时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与需求,以提高非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医学专业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专业,该类二级学院的教师一般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興趣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不容忽视。

3.2 完善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工作

学校应继续研究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按照专业不同的方向设置课程模块,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本专业目的是培养既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又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市场上对于具备计算机能力的工作岗位大多招收的是工科类学生而非管理类学生,这就需要学校层面继续研究与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做出调整。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学校应该明确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非医学类学生符合社会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陈沛军,李娟,梁嘉豪,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趋向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3):38-40.

[2]刘堃,杜清,何晓敏,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214-215.

[3]徐晓炜,任晋文.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现状分析与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6):221-223.

[责任编辑:高海明]

专业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广西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80名“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他们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调查“90后”大学生除在一些普遍的优缺点上与其他同龄人表现一致外,在“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中心主义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则表现出与已有研究“90后”群体大学生特点有一定差异的现象。对此,在教育对策上必须注重针对性,改变传统,发扬优点,积极引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行为 价值观 教育

从2008年以来,学术界兴起了“90后”大学生的研究热潮。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多是以泛群体为对象,对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的研究甚少,研究者分别以“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和“长学制临床医学、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尚未见有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有必要对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尤其是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研究,故课题组选择了广西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心理行为特征,以期为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其教育对策。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课题组自编问卷,内容涉及成就动机、生活价值观、自我意识、自我中心主义、婚恋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80份,经剔除无效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450份,问卷有效率为94%。

2.访谈。课题组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并以与学生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现场录音,然后将录音转化为文字稿,最后进行结果分析。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状况、金钱观、爱情观和人生观等方面。

(二)调查对象

对象为广西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450名学生90%为“90后”,其中男女比例相当,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为7∶3,独生子女占32%,非独生子女占68%,城镇学生占36% ,农村子女占64%。接受访谈的学生共30人,其中男生18名,女生12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成就动机特点

“在人生规划方面,80%以上的学生已经有了规划人生的意识(见图1)。对于专业学习,有90%以上的学生较主动,仅有8%的学生较被动(见图2)。可见他们的成就动机是明确而强烈的。这可能与学生对本专业较认同有关,医学专业本身极具职业色彩,使医学生对个人的发展定位比较准确,并愿意为之努力。

图1

图2

(二)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特点 1.基本具备生活管理能力,自立意识有待提高。7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说明受调查学生多数已经基本具备了自理的能力。但也发现78%的学生生活费完全来源于父母,没有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支付生活费,多数学生理财意识比较薄弱。可见受调查学生高度依赖家庭,倾向于接受父母的支持与关爱,个人的自立意识与理财能力还有待提高。

2.消费注重实用性,但观念总体靠前。访谈发现,男生主要消费在伙食、零食、日用品、体育用品等方面,女生主要消费在伙食、衣饰、零食、学习用品等方面,对于购物的品牌和实用性,大部分受访者注重性价比。这说明受访者在消费方面没有盲目地崇尚品牌,注重实用性。但也发现女生比较注重品牌,有90%的受访者很支持“适度消费”,这反映受访学生的总体消费观念是比较靠前的。这也符合超前消费与学历呈正相关的趋势。

3.人际交往良好。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有96%的学生和父母沟通良好。在与朋友交往中,有97%的学生有一个或者以上的知心朋友。总的来看,受调查学生与父母关系很牢靠,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与已有的研究认为“90后”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淡漠”以及“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不一致。此现象可能与受调查“90后”大学生中64%来自农村,待人比较朴实和真诚,与人交往比较容易有关。此外,医学生有较多共同上课和交流的时间,班级归属感较强,也促进了其良好人际关系。

(三)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行为特点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本身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方面。

1.“自我认识”以积极为主,部分人受拜金主义影响。自我认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调查中,在假设能改变自己的情况下,71%的同学选择改变性格和知识,可见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把自我完善与掌握知识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也发现有29%的学生选择了改变金钱和出身,这说明部分学生受社会世俗与消费主义的影响,把追求金钱与地位作为人生奋斗目标,值得我们关注。

2.“自我体验”较客观正面,部分人出现自卑。自我体验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尊、自信、自卑、内疚等。在论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最大优势”时,受调查学生中43%认为基础好,21%认为聪明能干,说明该群体的自我认同感较强。此外,受访者普遍表现出健谈和有主见的一面。这反映出该群体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调查也发现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出现自卑与内疚,这可能与该部分学生相对缺乏学习以外的才能,展示个人的机会较少,同时专业收费较高,给家庭以及个人造成较大负担有关。这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现状,同时提供机会让其展示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但存在迷茫。自我调节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制止和发动过程。包括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63%的学生选择化压力为动力,10%的学生选择寻求外界帮助;在碰到不高兴的事时,44%的学生能冷静寻找解决办法,30%的学生选择合理发泄;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迷茫时能够及时调整。这说明受调查学生已经基本能够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以及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与已有的研究认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不一致。这可能与该“90后”大学生群体既享受有优于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又有着善于洞察自己和环境的敏锐观察力有关。调查也发现,仍有27%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感到害怕或得过且过;所有受访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迷茫状态,部分学生在面对迷茫时不能及时调整。这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复原力,优化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

(四)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特点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该群体中96%的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79%的学生对他人的建议或意见会认真考虑,有64%的学生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见,虽然部分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但是受调查学生主体并没有明显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此现象可能与该群体中68%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有关。

(五)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及行为特点

受调查学生在遇到心仪的对象时,有44%的学生选择合理追求;14%的学生会大胆表白;23%的学生因害怕而不敢表白。女生最喜欢的三种异性类型分别是关怀体贴型、成熟稳重型、活泼健谈型。男生最喜欢的三种异性类型分别是温柔体贴型、活泼大方型、独立性强型。可见受调查学生在追求异性和择偶标准上主要持传统观点。在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问题上,受访者多数持“无所谓”态度;也有认为“只要双方都愿意就行”,认为“这很正常,都能接受和理解”。少数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至于自己是否会这样做,多数学生持保守态度,认为“自己会看情况而定”或者“不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这说明受调查学生在对性的认识上比较坦然,倾向于开放,值得我们关注。

(六)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特点

有75%的受访者认为手机、电脑是离不开的。平时电脑和手机主要用于发飞信、收集资料和查阅网络信息、玩游戏、手机聊QQ、与家人朋友联系等。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沉迷网游,会有节制地上网。这说明受访者对于网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更善于选择自己需要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更强。

(七)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社会关注度、社会责任感特点

1.男生较女生关注时事。访谈发现男生比较了解重大的时事,关心“两会”中关于房价、物价、教育等问题。女生则基本不了解或者从来不了解,看法也比较容易受网络舆论的引导。这可能与医学生学业较重,无暇关注时政,较少接触社会有关。

2.反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态度不够强硬。在对社会不公平的竞争现象和贪污腐败现象的看法上,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无可奈何,只能接受现实。另外,在遇到有人破坏公物时,只有21%的学生敢于立即阻止(见图3)。这说明该“90后”大学生群体反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信心和决心还不足,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扭转不正之风。

专业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劳动手段是语言,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从医学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手,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性进行了分析。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特征与要求及培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等角度作了一些探究,并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自觉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修养,以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专业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学习兴趣;新课标

教师讲课时的语言以及与学生上课交流时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也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锤炼和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修养,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在中职医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语言艺术化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学”为“愿学”,使教师变“苦教、累教”为“乐教、想教”,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生双赢的和谐局面。

一、教师语言表达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语言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1、导入语的表达。教学中不能总是老一套,要讲新意。导入语必须做到新颖活泼,富有情趣。新颖活泼要求形式生动有趣,有幽默效果,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吸引住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的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述语的表达。讲述,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客观地反映事实、事件、活动、人物或环境状况的言语方式。教学言语的讲述,是教学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上下互动,互相沟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

3、课堂语言对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语言则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教师教学语言的妙用对学生兴趣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良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以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5、增加语言幽默性。幽默是趣味教学语言的一种,也是一种直观教学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触动,进行思考,得到启迪。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保持在兴奋状态,紧紧地追随教师的讲解,这样能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语言

成为一名教学语言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要自觉地从书本中、生活中学语言;要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主动地利用网络、杂志、报刊学习、注意收集一些有生活气息,时代特点,幽默生趣、健康的适合当代青年特点的语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语言,使课堂变得”悦耳”、”生动”,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功力,使自己的语言成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学到东西,并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新课标下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

首先,医学专业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表达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科学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医学专业学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其次,医学专业教学语言还要具有针对性,所谓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言的。同时,在教学中语言具应有激励性,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特别是对待学有困难的后进生,更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老师是看在眼里的,是关心关注着他们的。

四、教师教学语言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师语言应当讲求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鼓励性等。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正确规范,并且学会“暗示”即用含蓄、幽默、委婉的语言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切勿将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或侮辱性的语言带人课堂,努力使你所讲解的内容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使整个课堂处于活跃的状态。

教师应更新理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同时应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建立并逐步完善语言艺术化教学案例资源库,为广大医学专业教师实施语言艺术化教学提供参考。

教师素质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应有的稳定的品质。教师总体素质的提高,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又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郭雪静.略谈教师语言艺术[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2] 陈立武.加强医学专业教学语言直观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

上一篇:初中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托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