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论文范文

2023-09-17

初中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培育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需要有一定的凭借和依托,其中巧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来强化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不失为一条高效的路径,如通过思维拓展、体验反思、情境讨论、行为导向等方式强化“政治认同”。教师要在素材的正向厚重上下功夫,在效果的高效无痕上铺路,在实践的印证拓展上求长远。

关键词:探究与分享;政治认同感;甄别现实;巧搭平台;重组盘活

初中生处于敏感的人生阶段,对学业远景的考虑、对政治政策的看法等都须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通过适宜的载体和高效的策略,可以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培育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不能空转,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托和支撑,其中巧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来强化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值得教师尝试。

一、甄别现实,正视“政治认同感”

从个体而言,政治认同有所淡化。时下,部分初中生埋头于“书山题海”,一方面对家事不管不问,柴米油盐、家庭和睦、孝敬长辈,仿佛与他们无关。家长也以高考为由,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办了学生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另一方面,部分初中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民生建设、国家大义、家国情怀对于他们仿佛遥不可及。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从学校而言,情感滋养缺乏有效抓手。部分学校只注重知识教育,只关心成绩和排名,甚少关注“政治认同感”的强化。即使偶有这方面的渗透,也只是浅尝辄止,难有“老牛耕地”般的深入。说教太多、直面批评太多,缺乏鲜活的案例支撑、缺乏有效的育人渠道、缺乏多维的方法引领,以致于“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流于形式、止于表面,落得个“虎头蛇尾”的结局。

从文化而言,传承渗透缺乏正面引导。一方面,电视中尽情“娱乐”的内容轻易地征服了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心;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科学家与白衣天使等群体的爱国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宣扬。社会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的传递,“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比比皆是。初中生必须从这样窘况中跳脱出来。

二、巧搭平台,通过分类渗透强化“政治认同感”

通过思维拓展,强化“政治认同感”。所谓“拓展”即打开学生视域、拓展思维边界、提升思辨色彩。这样的探究与分享中,必须要设置冲突、矛盾、困境等,以引发学生不断思考、碰撞、争锋、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在一个更高、更理性、更全面的层面上强化其“政治认同感”。

例如八年级上册《国家利益至上》中的“探究与分享”:现实中部分人打着爱国的旗号砸日本车,排斥外国商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部分人对当年日本侵略者的行径比较痛恨,于是把砸日本车视为一种爱国行为。事实上,真正的、理性的爱国不是“打砸”、不是“抵制”、不是“拒绝”,而是让国家强大起来,让人民真正富裕起来。

通过体验反思,强化“政治认同感”。以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反思体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印象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反思,展开深度对话,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反思“家”与“国”,对家庭高度负责与呵护,对政治高度认可,对国家绝对忠诚,应该成为当代初中生精神骨骼中的重要“钙质”。

例如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中的“探究与分享”:除夕之夜畅谈新年打算,有的人重在个人学习进步,有的重在小区环境更加优美,有的重在复兴中华大业。不妨引领学生反思:个人打算与国家富强之间有什么关系?最终学生意识到:“小家”筑“大家”,“大家”佑“小家”。

通过情境讨论,强化“政治认同感”。通过情境设置去理解“探究与分享”中的诸多栏目,或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安全》中“探究与分享”:一位渔民打捞上一个类似鱼雷的东西,意识到与国家安全有关,立即拍照将其寄送到相关部门,结果证实是外国的一个窃取情报的先进机器人。引导学生从这一情境中分析渔民的行为是否正确,并尝试把自己置入这样的情境中,以此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通过行为导向,强化“政治认同”。认知清晰而明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唯有“货真价实”的行动,才是道德生成的落脚点。实践证明,愈是在现实行为中进行印证,其“政治认同”愈是清晰明确。

例如八年级上册《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探究与分享”:发现“乱排工业废水”这种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打电话报警、告诉当地相关部门、写建议书、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上前阻止……

三、注重实效,通过重组盘活培育“政治认同感”

“探究与分享”中的诸多栏目并非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恰到好处的创新。盘活、挖掘、重组之后“为我所用”,必将更好地为“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助力,为学生情感的悄然改变助力,为学生品性的良性滋养助力。

在素材的正向厚重上下功夫。借助一些鲜活的故事情节或史料,让生成变得自然而然。当故事(或教学过程)“有形”时,情感也就“有根”了,更有了沐浴和滋养的活水。历史或现实中不乏一些公民保卫自己的家园、保护文化遗产、保卫祖国领空的事例,那种使命感,那种历史担当,那种大情怀,影响着后人,当然也影响着正在成长的中学生。

例如上述“保卫祖国领空”内容,本是《国家利益至上》中“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重组、盘活,变成更加正向厚重的内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钓鱼岛一直属于中国、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政治认同因子,重组为鲜活的情境,与学生的内心对接,并内化为学生精神骨骼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养料。

在效果的高效无痕上铺路子。历史毕竟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非亲身经历而无感同身受。把教材重组为学生认可与喜爱的方式,必将达到无痕高效的目的。比如借助故事情境,化无形为有形;借助剧本表演,化“远观”为“近观”;借助“互联网+情境”,化平面为立体。

例如“排斥外国商品”一例,与其让教师独自“讲”故事,不如让学生互动“演”故事;与其作为旁观者“远观”故事,不如作为主演者“近观”故事的“色香味”。在“排練”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云平台,希沃3、班班通设备等把更多的资料呈现出来。这样的角色转换可以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察觉”——觉察到大局意识,感受到政治认同,意识到国家层面;这样的“表达、转换和整合”恰恰适合于“政治认同感”的强化。

在实践的印证拓展上求长远。“政治认同感”的培育不是划定条条框框,而要借助初中生的“自我体验与感悟”。不妨通过“真心话大表白”“一对一访谈”和匿名反映等方式印证自己,从诸多取舍中强化“政治认同感”。或许在体验、感悟、印证等实践活动中,政治认同才能长长久久。从大局出发,从“大家”出发,才真正是对“小家”的负责,才是对未来的长远负责。

学完《国家利益》后,在原有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探究活动:在国家三令五申不能赌博的政策下,某家长隔三差五组织他人在家中打麻将赌钱,上初中的女儿实在看不过眼,将此过程拍摄成视频发布在自媒体中,并呼吁警察“抓捕我爸,救救我爸”。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你如何理解家风传承?你认为这个检举自己亲人的初中生在处理“小家”与“大家”上是否妥当?

“政治认同感”的培养之路,不仅仅是平面,不仅仅是单轨道,是多种因子的立体糅合、多种渠道的纵横呈现、多方参与人的集体出动。关于“探究与分享”中的思维拓展、情境探讨、体验反思、行为导向均可以为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助力,为课堂增值,为人文添色,为情感加油。更多细节都可以以“形象”和“耀眼”的方式,“擦亮”学生的眼睛、拓展学生的视域、加深学生的理解、厚植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政治认同的强化变得自然而又高效。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巧用新教材‘探究与分享’培育初中生‘政治认同’的实践研究”(GS[2020]GHB1769)

■ 编辑/王    波

初中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

对于德育的定义,历来观点各异。大德育观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即德育,这是社会学的德育观;小德育观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这是伦理学的德育观;教育界认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本文采用第三种定义。

现行初中德育体系强调班主任单兵作战,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不断弱化。此处,非班主任教师就是指班主任以外的科任教师。笔者从十几年的德育实践出发,总结了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表现、成因及破解策略。

一、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

(一)教学过程重智轻德

很多非班主任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育轨道上跑偏,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分数、成绩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德育已经从课堂教学中被人为地分离出来,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出了非班主任教师的视线。

(二)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大凡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人都明白,非班主任教师除了上课时间外,一般都不去或很少去教室。偶尔去教室,基本上也是布置或催要作业。真正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德育的非班主任教师,为数不多。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学生德育时间的投入方面,非班主任教师显然无法与班主任相提并论。

(三)处理问题瞻前顾后

稍作留意就会发现,工作中,面对同样的德育问题,不同的人反应不同。班主任一般都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对策,并切实调动一切有利于德育问题解决的资源,及时而深刻地开展德育工作。非班主任教师则可能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会“冷处理”到“化为乌有”。

二、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成因

(一)德育地位遭到削弱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德育为先的主张也为广大师生所认可,但由于高考制度还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唯分数论仍占绝对市场,中考制度也就无法完全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德育在初中教育实践中的地位遭到事实上的削弱。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分,甚至校本课程还一度成了各校“特色”,但潜下身去,我们就不难发现,国家课程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容更改,其设置统一、类别单一、要求划一的特点就必然形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并最终导致升学模式的整齐划一。这也就必然带来教学理念的偏颇——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升学轻生活,学校演化成了只注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中考实战训练营”。

现在,衡量学校好坏的一个核心指标仍然是升学率,现实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倡导教师认真搞课改,但最终考核的是教师的教学成绩。这种与名利息息相关的考核机制,必然使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必然使教师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方面思考问题、组织教学。久而久之,流变为考试考什么,上课就上什么。就连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也难抵应试压力,最终加入应试洪流而置德育于不顾。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方向迷失了,教师的德育观念淡化了,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二)制度执行步入误区

德育问题历来都是教育界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过一系列的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表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德育问题相当重视,同时也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工作真正到了学校操作的层面,往往就会出现制度理解上的误区,特别是德育的承担主体。一般学校在制定德育制度的时候,往往会把担子主要压给班主任,使班主任几乎发挥德育的全部职能,而非班主任教师在制度上主要被界定为承担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这样就会促使他们不能主动承担德育教化职能。

(三)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思想认识决定行为结果。绝大部分班主任,都会主观地认为自己是班级的核心管理者,是德育工作的首席,凡事必须亲力亲为。于是,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就会下意识地排斥非班主任教师的参与。非班主任教师则集中力量去抓学科成绩,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职能从自己的教育职能中抹杀了,结果造成学校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现象。非班主任对自己德育职能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生活中出现了“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纯粹的“教师”。

教师思想认识的偏差,导致德育职能履行的偏颇,形成错误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必然产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只认班主任,不认科任教师”。他们认为只有班主任和德育处才有权利教育他们,科任教师的任务就是上课、查作业,别的事与他们无关。假如有非班主任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们也会表面接受教育,事后仍我行我素。

学生认识如此,家长的认识又如何呢?家长的思想认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家长都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子女思想品德的发展,但由于家长文化素养、岗位职业、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方面,水平难免参差不齐。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家长与教师交流首选班主任而非科任教师,因为他们一致认为班主任才是孩子在校园里的“家长”,科任教师只管教学。

教师、学生、家长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更使非班主任教师主观上轻视德育工作。

(四)专业技能亟待加强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好相应的专业工作。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师范院校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在校师范生除学习本专业学科知识以外,接受到的更多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教育。经过几年的学习,师范生也认识到学校教育中德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真正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训,还是一块短板。师范生毕业后,上岗前通常都会参加一些新教师岗前培训,但培训形式有一定的局限,大多数是采用讲座的形式,内容上也偏重理论,缺少模拟训练,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培训,仍然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上岗后,部分新教师有幸被选中担任班主任,才在现实的德育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再经过三年五载的历练,才具备一定的德育技能。而大部分的新教师则步入了非班主任教师的行列,从此基本上与德育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无缘。单位在安排德育技能培训时,更多的是考虑向一线班主任和德育管理人员倾斜。这也是导致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的重要原因。面向全员的德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模式亟待形成,德育资源共享体系亟须构建。

三、强化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的策略

(一)正本清源提高德育地位

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的弱化是与德育地位遭到削弱这个大背景密不可分的,所以提高德育地位是当务之急。

高考制度的改革将成为德育地位提升的核心要素,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中考才能跳出藩篱,唯分至上的理论才能从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回复到应有的权重和份额,德育在初中教育实践中的地位才会有所改观。笔者认为改革应该更多地关注全人的发展,而不能把人物化,变成得分的机器和升学的工具,变成千人一面的工业产品。

除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外,评价机制也应该改革。评价一所学校,不能把分数与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而应该通盘考虑构成质量体系的诸要素,德、智、体、美都应该得到观照。不是说你考了多少个重点、多少个状元,你就是名校,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如此,不是说你的均分高、优秀率高、合格率高、低分率低,你就是优秀的教师。关键是看你培养了多少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静下心来做真教育,教师才能潜下身去搞真教改,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真切切的落实,德育的地位才能得到正名。

(二)回归本真走出制度误区

无论是制度的制定者还是执行者,都应该抱着一颗尊重规律的心,努力回归本真。从制度层面为班主任减压、松绑,为非班主任教师参与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德育职能的正常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笔者从自己的班级实验和德育实践出发,认为学校在制定德育制度的时候,应注重体现全员德育的思想,不能把德育定位为班主任的专门工作,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职责也应该有明确的要求,使他们能主动承担起德育教化的职能,而不能扮演“只会教书,不管育人”的角色。笔者所在学校为每个班级专门设置了助理班主任一职,为各年级部增设了辅导员岗位,努力壮大德育管理团队,旨在引导非班主任教师增强德育职能意识。

此外,德育导师制的建立,也使师生关系从传统的“人—物”关系向“人—人”关系转变。全体教师和班级德育之间的“捆绑式”评价制度业已形成,班级德育工作也已从班主任负责制向全体科任教师团队负责制转变。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员德育的氛围也日趋形成。

(三)多措并举实现思想纠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拨正了,德育工作的难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应该对班主任的思想进行纠偏,他们之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自己是班级德育的唯一责任人,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学校可以利用各类德育平台,引导班主任明确自己是班级德育的“头羊”“首席”,而非“一把手”“家长”。其次,可以通过读书、讲坛等方式,把非班主任教师从异化的德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之明确,德育不是教学的附带品,德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德育不只是班主任与德育处的事,非班主任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应发挥自己应有的德育职能。笔者所在学校实行的“首见责任制”对于非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纠偏有显著的效果。再次,对于学生,学校可以利用德育管理制度来提升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管理威信,用制度让学生理解所有科任老师都有德育管理的权利与义务。笔者所在学校每年举行的教师节感谢师恩系列德育活动,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对所有科任老师的感恩意识,这也为非班主任教师发挥德育职能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最后,对于家长,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通以及家教讲坛等形式,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和信息互换,让家长理解学校德育是全员负责制。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千师进万家”活动,全员参与,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非班主任教师也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双管齐下强化专业技能

从事一个领域的专业工作,就必须有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德育也不例外。鉴于师范院校学生培养“厚师德,薄师能”的现状,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在注重师德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学生德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世界观很重要,方法论也不可偏废。因为师范毕业后,工作职责中本身就有对德育技能的要求,而且对班主任的要求更高。如果大学期间学过、训练过,工作后还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大学期间学得很少,而且还缺乏训练,工作后恐怕“摸着石头也过不了河”。

针对科任教师德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先天不足的现状,笔者根据本单位的实践和个人思考,认为要想强化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职能并最终达到全员德育的境界,必须消除德育管理过程中的短板现象,通过不同层级与范围的德育培训来补充营养。要实现德育培训资源的全员化、最大化和共享化,让非班主任教师也能享受以往只有班主任和德育管理人员独享的德育资源,让他们在“后天”的学习、培训中增加知识、增强技能、增长才干,并最终为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期望通过所在学校对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的研究,为现行的德育管理制度调整提供第一手素材,对非班主任教师的德育心理进行纠偏,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教育实践,改变当下初中德育教育的高耗低效、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的局面。在这些方面我们研究团队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此项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还需要更彻底的实践与更深刻的思考。当然,现状的改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相信通过广大教育人的共同努力,全员德育的美好理想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丁伟红

初中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问卷调查以积分的方式来分析倦怠度(A、1分;B、2分;C、3分;)。总分在15分以下属于心态平和积极进取的有5人,教龄1~5年;总分在15~30分的有24人,教龄6~15年,有较轻的倦怠倾向;总分在30分、教龄在15年以上的有10人,倦怠倾向较严重。教龄6~15年这一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上有足够的技巧和能力,渴望干出点成绩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他们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沮丧感。教龄15年以上的美术教师,不再显露出激情与活力,总爱把过去与现在对比,抱怨自己的工资待遇,教学开始转向机械的反应。

通过总结分析,我认为美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工作负荷因素。农村初中多数是寄宿制学校,教师面临的工作负荷很高。学校把没当班主任的教师都分派到具体的班级当跟班教师,负责坐班、晚自习、值日巡逻等。教师在校每天工作时间达到平均9小时。除管理和教育学生之外,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职称评定及晋级的需要,各类参评活动资料的撰写、继续教育培训也使他们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了额外的工作。美术老师也不例外。

2 待遇问题。美术科是非中考科目,一课时的计量是语文、数学的1/10,周工作时数偏低,所计工作量远远低于其他科目,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师参加各项荣誉的评比;绩效工资的发放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因为大多数美术教师的职称不高,年底也挣不回被扣除的一部分,他们的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左右。

3 学生因素。学生因素对所有的教师职业倦息都有显著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大都是处在青春期的独生子女,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脆弱、敏感、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学生群体中如早恋、网络成瘾等问题经常使教师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另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给初中教育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对教师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他工作更易让他感到疲倦。管理学生也成为教师职业压力和倦怠的主要因素。

1 你的学校有多少位教职工?

A 有——位

B 大约——位

C 我不知道

2 你的学校共有多少个学生?

A,有——个

B 大约有——个

C 我不清楚

3 现在的学生相比五年前的学生表现得更:

A 勤奋刻苦

B 一年不如一年

C 自由散漫

4 学生喜欢画画吗?

A 大多数很喜欢

B 大多数不喜欢

C 我不清楚

5 你是如何解决学生学具短缺这一问题的?

A 积极帮助学生解决

B 用其他工具代替

C 没有就不教

6 你现在仍旧热爱美术教师这个职业吗?

A 是

B 不如以前

C 我不想干了

7 你是否觉得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A 不是

B 有时是这样

C 是

8 你有没有觉得组织对你不公?

A 公正

B 有时难免

C 不公

9 领导觉得你美术教学工作意义重大吗?

A 重大

B 可有可无

C 完全多余

10 你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吗?

A 经常有

B 很少有

C 从来没有

11 在评优评先时,你很自信地参与竞争吗?

A 积极参与

B 很少参与

C 没指望干脆不参评

12 在领导批评你时,你是否常常感到难以承受并觉得委屈?

A 从来不会

B 有时会有

C 是

13 你对现行的绩效工资满意吗?

A 满意

B 不太满意

C 非常不满意

14 课余时间我尽量避免和学生接触。

A 从来没有

B 很少如此

C 经常如此

15 你对竞争上岗感到紧张吗?

A 不紧张

B 紧张

C 慌乱

4 美术教师的人际关系因素。同事之间由于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而带来的不良人际关系,正在日益影响着美术教师的情感和工作的进程,成为职业倦怠的另一因素。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对学生分数的追求和以学生分数为基础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并不是在引导我们去学会合作。学校教育中引进的竞争机制、量化管理等,使美术教师聊以自慰的职业稳定性受到威胁,同事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孤立和封闭,美术教师的危机感和无助感日益加剧。

我对缓解美术教师职业倦怠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 立足于本校的人文建设,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才充当社会角色,担当社会职能的。然而。社会往往把教师的职能看得高于其生命发展,习惯于以职业牺牲精神作为教师职业活动的弘扬点,缺少对教师个人利益和生命个体的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美术教师所做的成绩和贡献,组织应给予肯定和绩效兑现,而不应该拿中考成绩去衡量美术教师的业绩,也不应把美术科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科目。如果绩效制度与素质教育匹配不当,将严重地影响美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努力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成长,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个人心理问题与其理想、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教师道德高尚,在工作中有理想、有追求,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中就会情绪饱满、乐观。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更好地顺应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抓好美术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理想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3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工作过程就是人际互动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体系,可以降低教师的压力感,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教师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使其工作顺利展开。美术老师也要正确地进行人际比较,多想想别人的处境和困难,这也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4 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校要经常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有益的比赛。如教师乒乓球比赛,以各组为单位的排球、足球比赛等,让教师既强身健体,又增加同事之间的交流,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有些老师虽然不会唱歌跳舞,但跟着一起喊喊跳跳,心情也会好起来。

总之,农村美术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多方位、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逐步提升、全方位发展的过程。我们应寻找教师发展的新增长点,盘活现有教育资源,不断“完成”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没有终点的教育之路。

责编 马超勤

初中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建立“361课堂教学模式”即是“三环(课前预习,课上互动,训练反馈)六步(编导学案——吃透教材,课改的基础;课前预习——打开通道,自主学习;互动展示——还课堂于学生,课改的核心;老师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课后训练——堂清日清,巩固双基;及时反馈——周清月清,不留盲区)一贯穿(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竞争)”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让学生分享快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有以下的几点认识:

一是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

三是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數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四是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认识到如下几点:

1.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2.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

4.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5.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6.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7.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

8.学生对所学知识未能完全的了解,考试时出现知识盲点;

9.对要求掌握的数学思想不能很好的理解;

10.运算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去括号时的符号问题,正负有理数乘除法的符号问题漏现象严重,运算法则不够熟练。

11.数学思想、识图能力有待加强;

12.答题的规范性需要加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们,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初中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有社会、学校、个人层面的,单纯依靠某一层面的对策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本文从这三个层面提出对策。社会层面:将农村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为教师减压;学校层面:学校应该废除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个人层面: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体育锻炼,维护身心健康。

关键词:农村初中;工作压力;缓解策略

经过对笔者所在的学校——山东枣庄齐村镇中学及周边10余所乡镇中学近两年的调查、访谈,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有社会、学校、个人层面,单纯依靠某一层面对策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想要更好地缓解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激发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的努力。

一、社会层面

1.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农村教师往往被很多人轻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农村教师的工资比城镇教师低很多,他们在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方面都低城镇教师一等。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要去做些兼职,导致职业声望并不高。因此,将农村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农村教师获得同城镇教师一样的发展机会,以切实缓解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2.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为教师减压

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及不合理的晋级制度进行彻底地改革,从而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及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教育体制改革的渠道,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良好跨越。

取消重点学校的建制,杜绝农村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流失,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教师在县域内统一调配,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废除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一些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会使教师工作压力倍增,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最终导致教师情绪低落、工作消极。因此,要缓解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必须改革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处处为教师着想,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

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因为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领导。在学校领导的严格约束与管理下,教师整天埋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育管理学生,没有时间放松,生活单调乏味。因此,学校领导应为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做贡献,每逢假节日组织教师搞个联欢,以此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化解与教师的对立关系。教师在这种氛围下很容易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三、个人层面

1.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自我

教师自身应排除外界干扰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衡量体系,树立科学而正确的自我认识理念,合理评价自我,客观规范自我,认识并欣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同时,由于树立了正确的自我认识理念,也就很容易包容别人的过失与缺点,对身边一些有失公允之处能够坦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个人心理健康、缓解自身压力是非常有效的。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受负面压力影响较小的教师大都擅长维持和学生、同事、家人及领导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间的信任,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平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求同存异,以积极、淡定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各种现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宁可独自沉默忍受,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继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探讨交流,解开心中的问题。然而世上没有人是事事精通的,多与身边人交流讨论不仅是解决问题有效途径,而且也是获得帮助、缓解所承受压力的重要渠道。另外,教师还应努力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3.加强体育锻炼,维护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帮助个体有效承受并缓解自身压力。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是预防身体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更是缓解不良反应的良好途径。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个体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可调动自身的潜意识,进行自我尝试,化压力为动力,并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在个体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往往会被压力折磨得痛苦不堪,难以承受。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素质的维护,有助于个体压力的有效缓解。同时个体在剧烈的体育锻炼的状态中,可以有效转移个体对负面压力的注意力,减轻压力所带来的危害。

初中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学素养;教学策略

语言是人类的符号系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还是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文学与社会关系密切[1]。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系统了解符号系统,还要将学习过程放于该语言所在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学不仅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更是其所在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

一、西方文学素养及其培养

文学素养是教师人文素质的内容。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西方文学素养则是其文学素养的重要特点。从西方文学体系来看,初中英语教师西方文学素养的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构建人格内在理性特征

古希腊和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此时期的文学注重人的利益和进步。“荷马时代”的神话和史诗、城邦国家时期的抒情诗和寓言、古典时期的戏剧和文艺理论及“希腊化”时期的田园诗是此文学类型重要代表。希腊神话故事、《伊利亚特》宏大战争描写等,都可作为英语教学语料。

2.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体会创新的广义内涵

文艺复兴继承了欧洲古代文化,但却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此时期人文主义主张以人权反对神权,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作家,传播人性人权、科学知识以及国家统一的思想观念。《十日谈》《巨人传》《堂吉诃德》以及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等。文化的创新在文学中多有体现。

3.把握17至19世纪的不同文学思潮,体味个性的多样表现

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的文学与小说、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20世纪的现代主义,都成为西方文学的核心思潮。

二、初中英语教师西方文学素养的作用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中,“记忆”主要是识记英语基本知识和拼写规律;“理解”主要是对语言规律内在联系及运用的方法;“运用”是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使用。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应采用准确的语言,使学习目标具体化;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并感悟价值观[2]。

1.在学生“记忆”的能力模块中,教师的西方文学素养可以加深英语基础的识记

教师可充分利用含有需要识记单词的文学句子,作为学生识记单词的背景语境。这比机械式地重复记忆一个单词更有效。教师将经典语句作为课堂听、读、说、写的语料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单词使用的文化背景。同时,教师在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句子时,可以介绍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生“理解”的能力模块中,教师的西方文学素养可以拓展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所学内容的识别和辨析、单词的释义、词语的辨析以及判断正误上。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通过千锤百炼,能十分准确地表达西方人的思想。对这些语料的选择和利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理解。

3.在学生“运用”的能力模块中,教师的西方文学素养可以促进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

对英汉、汉英翻译、看图写话方面,教师可通过经典文学名著名句翻译,促进学生对中、英文语言差异的理解。通过经典西方文学作品语料使用,学生也能学会一些成熟和优雅的表达,促进写作水平提高。

三、西方文学素养的运用原则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文学素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策略:

1.把握文学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学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是使用语言的典范,为学习语言提供最好的榜样,为研究语言提供理想的材料。”[3]英语课堂教学以语言为主,文学为辅。

2.重视西方文学价值取向的选择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初中英语教师要多读英文原著文学作品,构建丰富的语言艺术世界。文学作品同时也渗透着西方对生命、人性以及世界的价值观。文化核心的不同,使东西方文学中的价值观也有不同[4]。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适当选择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传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3.重视中西方文学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有着不同的特色[5]。初中生正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与文化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在利用西方文学知识辅导课堂教学时,不妨与中国古代同时期的文学略作比较,并将这一比较过程渗透到语言学习和言语表达中,使学生具备自我价值选择的潜在能力。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环境体系的缺失是语言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语言知识与生活脱钩,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英语教学很难突破。初中英语教师的西方文学素养,有利于克服我国初中生英语文化环境缺失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不同的维系方式与东西方文学的發展[J].外国文学研究,2016(5).

[2]王琪,喻红,赵军.新课程改革初中英语教学课题研究论文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凤江.文化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作者简介:崔潇(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英语教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中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编辑 段丽君

上一篇:国际贸易的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