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英教育范文

2023-09-21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不仅需要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医学工作者,所以科研对现代医学的意义可见一斑。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渗透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本文将着力分析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研素质 基础医学教育 作用

一、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入门阶段,是现代医学的基石,抓好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基础医学教育的效果,而且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大有裨益。首先,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以教学为核心和导向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在基础医学教育中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其次,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挑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提高科研能力。对授课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可以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进行反思,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科研水平。

二、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 科研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理论。基础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参与实验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与科研中使学生树立对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的认知、认同。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研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的必要途径,例如在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反复的观察和实验是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的重要方式,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的重要阶段。众所周知,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尚处于医学学习的入门阶段,过于理论抽象的知识只能让学习者望而生畏,消减学习热情,但是实验与科研却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鲜活,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复杂抽象的科学理论。

2. 科研素质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科研意识,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授课水平。注重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树立科研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清醒地意识到专业的学习并不只是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科研能力的养成。通过科研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利于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所以这个过程也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准。

3.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创新精神。在培养科研素质的同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堂知识,更要广泛地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在这个答案未知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易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跟着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例如,在病理学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就会独立探索研究各项理论,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对理论把握的深度,也会使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兴趣点。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对基础医学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可以使科研精神、创新意识深深植入学生的思维,从而推动基础医学的进步。

4. 培养科研素质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文献、书写实验报告的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质的过程并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就可以完成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要不断转换教学思维,逐步优化教学模式。科研意味着学生自主的阅读查找资料,甄选探索研究结果。广泛地查找阅读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在庞杂的资料面前学生必然会不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怀疑精神是科研探索的开端,所以此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研探索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书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学生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5.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培养科研素质有利于学生及早的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职业道德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者处于医学学习研究的入门阶段,此时学生的各种观念、习惯尚未成形,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但这也意味着这阶段学习者的判断识别能力不高。若是在这个阶段接受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培养,有利于日后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深刻意识到科研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从而尽量避免以后抄袭舞弊等有违科研道德行为的发生。科研道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品和对职业道德感的认同。良好的科研道德意味着诚实、信用、严谨、务实等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符合医学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所以及早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必要途径。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客观条件。注重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提升科研能力,而且对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再者,科研素质的提高是整个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改善的重要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也必然会推动科研事业的进步,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凤文.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

[2]鲁华,石新兰. 浅析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3.

[3] 张勇.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10).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印度医学院在近两百年的扩容之后,已成为全世界医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本文从医疗卫生保健、医学监管机构、公/私立医学教育、招生制度、本科教学及课程改革、教师发展等方面对印度医学教育进行系统回顾,找出问题所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教育;印度;课程教学;监管机构;卫生保健

Medical Education in India

RITA SOOD(writor), ZHOU Ying (editor- translator)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Key words: Medical education; India;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gulatory institute; Healthcare

在印度,学生必须完成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并且在此期间修读完物理、化学和生物,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医学院选拔考试以多选题形式为主。大多数医学院本科学制为四年半,课程根据传统的学科划分来设置,采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学生考核亦通过传统的常规方式来进行。此后学生还必须完成为期一年的轮转实习才可获得印度医学会(MCI)的执业认证和注册。对于大多数医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继续攻读某一专科的研究生课程。印度每年约招收12,000名攻读各个专科方向的医学研究生,其选拔考试同样也以考查学生的知识为主,而不关注其技能和职业态度。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印度医学教育领域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曾试图进行课程改革,但是只有少数医学院引入了新课程教学方法,而对技能的训练和评价仍然不够重视。

近二十年来,印度的医学院迅速扩容,其结果之一是导致合格的医学教师极度缺乏。尽管出于认证制度以及促进教师发展的考虑,每个医学院都应当设立医学教育研究机构,但事实并非如此。此外,印度医学教育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改善:应当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采用新型的课程教学和评估方式,并建立常规教师发展计划;认证过程应当更为严格,在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教育质量的考查;扩容速度应减缓以保证教育质量。

背景

印度的医学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现代医学系统”,即对抗治疗医学。另一类是“印度医学系统”,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补充、替代医学”,它包括阿育吠陀医学、尤那尼医学、悉达医学以及同类疗法医学。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与“现代医学系统”有关的本科医学教育。

印度是世界上拥有医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医学院271所,其中公立134所,私立137所,每年招收大约30,408名学生攻读印度医学本科(MBBS)课程。1980年,印度仅有112所医学院;1994-1995年增至152所,招生数约12,249人。近二十年,医学院数量急剧增加,私立医学院从1995年的47所激增至2007年137所,而公立医学院仅从109所增至134所。这些医学院大多同时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少数医学院仅招收研究生。印度国家知识委员会(NKC)工作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所有医学院共可招收约12,000名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包括为期三年的住院医师项目和为期两年的学位项目两种。此外,还为已完成研究生课程者开设了专业进修课程。

研究生医学教育机构的认证主要由MCI进行,另外还有450所医疗相关机构经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BE)认证,获得各专科的研究生培训及证书授予资格,这些证书与大学学位具同等效力。NBE于1975年由卫生部组织建立,目的是为了提供研究生考试及其评价机制的统一标准,目前进行54个专科方向的考试并颁发“国家委员会证书(DNB)”。多年来,经认证的这些机构已培养出大量获得DNB学位的医生,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许多机构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仍然短缺。

1986年以来,印度已建成了6所卫生科学大学,以帮助医学院校及专业医疗机构更好地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多学科专业教育。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是印度最高的政府机构,它负责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相关标准的协调、确立和维护,以及考查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是否可被授予大学同等地位。多年来,许多私立医学院已获得了自治权和学位授予权。

印度的医疗卫生保健及医学教育

尽管每年印度都有大量的医学生毕业,但是医生资源仍然短缺。初级医疗保健的质量和效率也令人担忧,许多初级保健中心甚至没有医生。整个印度的平均医生-人口比约为1:1722,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卫生保健的需求。问题出在医生的分布、可获得医疗服务的途径、医疗服务的实用性、公平性和费用等方面。以下问题尤为突出:

●很少有医生愿意去边远地区执业,因此边远地区很难获得医疗服务。

●大量医生资源流向国外。

●专科医师-全科医师比不断上升,导致初级卫生保健费用上升、有失公平。

●成本密集型的医疗方式比预防保健受到更多关注,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公共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缺乏。

●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是自费的,健康保险覆盖面很低。虽然印度的大城市中可以提供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但大多数家庭都无法负担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

无可否认,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国民的健康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但在国内各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为了更长远的改善人口健康,应当进一步完善卫生保健制度,同时提供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服务。应关注医学教育领域的问题,教学过程过于重视二三级医院的医疗能力培养,而忽视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培训。

医学教育监管部门

印度的医学教育监管部门是MCI,隶属于卫生与家庭福利部,是在1934年基于印度医学会法案而建立的。该法案最初于1933年颁布,已于2001年重新修订。根据该法案最新条款(2008版),MCI的主要职能有:

●建立和维护本科及研究生医学教育的统一标准。

●提供对印度本国或外国医学机构医疗资格的相关审查标准。

●负责医生的执业注册。

●处理与他国医师资格互认等双边事务。

医学院必须经MCI认可才有资格办学,而医生也必须经MCI或NBE认证注册才可以从事相关医疗活动。医学本科、研究生以及亚专科培训课程的重大改革都要经MCI批准,包括教学设备、师资需求、评价方式等等。但MCI只提供宽泛的指导性建议,细节问题由各大学自主制定。

MCI对医学院的资格认证大多关注其硬件资源、教职员数量等其他资源,而对课程教学和评价手段则不太重视。在认证过程中,MCI专家组也很少通过与教师、学生及病患交流互动来了解医学院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医院的医疗情况。事实上,认证过程应当更为严谨,应当更多的关注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硬件条件。

根据印度国家教育政策标准,要把重点放在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上,UGC专门于1994年建立了一个新的自主管理机构,称为国家认证和评估理事会(NAAC)。其职能是负责印度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评估过程包括提交自评报告及同行评议进行分级和认证。NAAC的认证有助于医学机构对自身的强势、弱势、机遇和挑战有清楚的认识,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鼓励引入创新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NAAC也向社会提供了关于各医学机构教育质量的可靠信息。值得注意的是,NAAC的注册认证属于自愿性的,已有3500所医学机构经NAAC评估和认证。然而,很少有医学院校要求得到NAAC的认证,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待探究。

印度医学教育的私有化

印度相关法律规定,私立医学机构必须为非盈利的组织,对招生和学费有严格的限制,并且必须得到卫生部和国家医学委员会许可,经各联邦医学委员会认证后才能创办,同时必须与大学挂钩。

1950年以来,私立医学院数量猛增。1970年到2004年期间,医学院数量及招生数增长了约900%,其中公立医学院仅增长了36%,而且新增私立医学院主要集中于富裕地区,57%的新建医学院集中分布在以下几个邦内:马哈拉施特拉、泰米尔纳德、卡纳塔克、安得拉、古吉拉特和喀拉拉,并且在这些地区医学院录取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正相反,在印度东北等地的某些邦却连一所医学院都没有。联邦医学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新注册的医生中近75%集中分布在占全国人口50%的最健康和富有的邦和地区。

私立医学教育的迅速扩张主要受两个因素推动:公立医学教育预算受到限制,对医学机构的准入机制呈现更为开放和宽松的态势。结果是教育产业化,兴建新的医学院成为一项可获利的投资,但这一现象是印度各邦所共有的。对不同地区私立医学教育呈现不同发展趋势的可能解释有:

●在经济更发达的邦内,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市场更广阔。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中产阶层民众的增多,印度人更愿意花钱买教育。而医学教育也正经历一个范式的转移——从利他主义转向实用主义。

●由于各邦医学院分布原本就存在差异,海外归国的医生更多地回到医学院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也满足了MCI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宽松的准入机制加之邦内较大的政治自主权也是导致这些地区医学院数量过度增长的原因之一,而人头费及高额学费已逐渐转变为创收的渠道。事实上,私立医学教育的影响远不止这些,而是多方面的:

●医生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市较农村地区多,这进一步加剧了卫生保健服务的不公平性。

●私立医学院通常与私立医院挂钩,而私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与患者付出的费用相关,使得到私立医院就诊病患很少,造成医学生缺少临床学习机会。

●许多私立医学院教学设施和设备不充足,学生、教师质量差,使得总体医学教育质量下降。

●私立医学院的骤增导致教师紧缺,从而形成了对教师的恶性竞争现象。为了达到MCI的师生比要求,应付检查,许多私立医学院甚至采取从其他学校“短期聘用教师”的方式。

●缺乏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亦影响了标准的制定,导致医学教育缺少统一的国家标准。

诚然,应当肯定有些私立医学院确实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并通过高薪及其他奖励机制吸引高水平的教师,保证较高的学术水准,但实为少数。总体上,为了保证医学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对私立医学院的非健康增长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得所有的医学院都能达到政策部门所制定的最低标准。印度急需一份类似于1910年的Flexner报告以指明改革和重建医学教育的方向。

医学院的招生制度

医学院招生对于印度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并且在此期间修读完物理、化学和生物,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医学院选拔考试以多选题形式为主,除了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录取的一个依据之外,还要考虑学生自身的选择以及所报考学校的招生名额。报考医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因而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

公立医学院的招生过程比较透明公正。至今为止,约85%的医学院选拔考试采用邦内联考试题;余下的15%则采用全国联考试题,学生可任意报考别邦的医学院。其学费主要以教学活动的成本费用为依据,由邦政府统一制定。相反,私立医学院的招生政策则不那么公开,大多由学院内部决定。为了保证一定的收益,私立医学院招生数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这些学生的学费显著高于公费生。对学生的选拔往往还将其在学费外给予学校的费用资助情况作为依据。此外,对于留学生,医学院的学费也较高。

在印度,大多数医学生本科毕业后倾向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或从事临床相关工作。学生必须完成为期一年的轮转实习才有资格参加研究生选拔考试,考试也以多选题形式为主,竞争相当激烈,而且也需支付高额费用。

印度医学院的这种选拔招生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呢?首先,医学院选拔过程完全基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技能和态度。许多学生报考医学院是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自身并没有什么动机和专业精神,这种选拔机制完全忽略了此类问题。其次,缺乏初级医疗保健设施和设备使得本科毕业生中致力于攻读研究生课程或是想要在城市就业的医学生比例过高。研究生招生人数有限而报考人数多,再加上选拔考试只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导致绝大多数医学生只知道应试,而轻视了实习阶段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第三,由于医学领域呈现高度专业化的趋势,医学毕业生普遍投入更多财力去接受专业训练和临床训练,导致实际医疗过程成为成本密集型的服务,而不是可满足社会需求的成本收益型服务。

本科教学及课程改革

印度医学教育依然保持着传统模式,其本科教育学制五年半。前两年半为前临床和临床过渡时期,主要进行临床相关基础学科的课程学习;后两年则主要进行临床课程学习,随后还有为期一年的轮转实习。学生从第一年末就开始接触临床,主要形式为各临床大科见习。教学评估和考核方面,印度医学教育也使用传统模式,包括论述题、简答题、多选题等考试形式,主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缺乏对技能以及专业沟通能力的考查。

医学生的课程学习十分繁重,教学形式为专家授课,不重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学生必须自行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际病患治疗过程中去。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进行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印度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为了进一步适应国家卫生保健需求,应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此外,多项研究也指出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WHO-SEARO的印度医学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组织建立了各医学教育机构的联盟,囊括了各学科的教师和专家。这些机构共同进行调研,建立数据库,了解社会需求,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拟定相关文件。研究表明医学教学和评估现状与健康/疾病模式不相符,建议对MBBS核心课程作明确界定,哪些是学生必修的,哪些是值得学习但并非重点的等等。同时强调引入整合式教学,加强技能学习,重视行为与沟通技能、管理能力、健康经济以及医学伦理方面的内容,并使评估过程更客观全面,重视能力的考查。这些内容均被纳入了MCI的课程修订计划中。近期,卫生部还根据“国家乡村卫生任务(NRHM)”启动了一个课程调整计划,NRHM是印度政府于2005年引入的,旨在使医学教育更适合国家的需要。

其他课程改革还包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整合式教学,引入改良的PBL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比如信息技术)以及学生评价工具等等。有些医学院还引入了综合实习项目、社区教学项目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但这类医学院所占比例很小,并且这些课程缺乏统一的规范。总体上,在大多数医学院中,课程改革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在过去的数年中,医学教育的全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整个印度范围来看这方面的努力仍处于起步阶段,除了需要MCI制定大方针和政策,还需要各机构多方合作,落实相关新举措。医学教育的全球化使更多留学生来到印度,同时也使更多印度医学毕业生流向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审慎采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并针对当地的卫生保健需求做适当调整。

对于医学教师资源紧缺的状况,应注意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协调资源,促进公/私立医疗机构的合作,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共享资源。这正是改善基本标准并制定全国医学教育质量统一标准所迫切需要的。

实习

轮转实习是医学生必须参加的重要培训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医疗过程,训练操作技能,并参加为期三个月的社区培训。轮转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没有正式的考核。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实习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大多使用这段时间来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依然把关注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忽略了技能培训。如何有效利用实习阶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众多医学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教师发展

促进医学教育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重视教师发展,这不仅仅是一项成本效益型的干预手段,更是将医学教育与国家卫生保健需求相联系的长期策略。正如事实所见,过去二十年间医学院急剧的扩容导致教师资源短缺,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教育质量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教育质量,非常需要引进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教师。另外,对现存教师的培训也很少,培训质量亦缺乏保障。根据MCI提出的本科医学课程改革方案,各医学院必须成立医学教育研究部门,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手段,适应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

印度医学教育领域的教师培训最早开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卫生部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帮助下,于1976年在贾瓦的医学教育研究所(JIPMER)建成了第一个国家教师培训中心(NTTC) 。以后另三所类似的培训中心陆续建成,开设的培训课程旨在提高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综合教学的认识,并积极促成医学教育研究部门的建成。1989年,医学教育技术中心(CMET)在新德里落成。此外,英国邓迪技术学院和邓迪大学的医学教育中心对印度早期教师培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后,公/私立医学院中的医学教育研究部门显著增多,这可能主要是由于MCI出台了医学教育指导性文件。印度的三所健康科学大学(卡纳塔克、泰米尔纳德和马哈拉施特拉大学)建立了课程发展研究部门,通过提供经费和人力资源来支持医学教育研究部的工作。马哈拉施特拉健康科学大学(MUHS)近期成立了医学教育系,独立聘请教职人员。但并非所有的医学教育研究部门都切实地发挥了作用,这些部门的成立也并非代表教师发展已步入正轨。

过去五年间,印度的医学教师发展一直受到美国国际医学教育研究发展委员会(FAIMER)的支持。FAIMER是美国ECFMG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旨在支持促进全球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发展的研究项目,并建立全球网络以加强各国医学教育研究者之间的联系。FAIMER在印度共协助三家地区教育机构发展医学教育,这三家机构分别是在孟买的KEM&GSMC,卢迪亚纳的基督教医学院,印拜陀的PSG医学科学研究中心。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教师认识到了接受培训的必要性。近期举办的主题为“提高医学教育地位”的全国医学教育会议(NCME2007)受到多方关注,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医学教育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就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以及教师发展创新经验的共享达成了一致,并草拟了相关的建议和计划。主要内容有:

●政府对教师发展要予以大力支持。

●建立三级培训架构进一步发展医学教育(由各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部门组织的基础培训,区域层面的领导能力、管理技能等进阶培训,以及国家层面的医学教育证书、学位培训)。

●新聘教师必须参与教师培训。

●医学教育学术研究与教师专业进修挂钩。这将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并有助于引起决策者对医学教育的关注,提高知名度。

总结

印度医学教育仍然面临众多挑战:大多数医学院培养出的医学毕业生往往欠缺必需的技能和知识,无法满足印度本土对卫生保健人力的需求。因此,大量医学本科毕业生为了就业不得不耗费时间和精力攻读研究生课程。另一方面,教师人力短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学术水平,并将之与教师选拔和升职挂钩,以保证教学质量。

(汪青 审校,责任编辑:赵友良)

收稿日期:2009-01-08

作者简介:周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康复专业本科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培养高素质康复医疗人才的重要方面。基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三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康复医学;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 2017年度四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基于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康复专业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SCUSZ2017110);2018年度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和践行康复专业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谢苏杭(1995—),男,云南腾冲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慢性疼痛物理治疗、膝骨关节炎远程康复;王 谦(1984—),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主治医师,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肌肉骨骼疾患康复医学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在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一次强调,社会各层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着眼于培养一支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和先天发育障碍患者服务的专业技术团队。因此,培育和践行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康复课堂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思考新时代康复专业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为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参考路径。

二、康复医学高等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医学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传授学生医学知识,还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德医风素质教育,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4]。康复医学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5]。首先,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人以及老年病、慢性病和先天发育障碍等患者。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患者表现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学习、工作和社交等参与能力受限。因此,康复医疗人员不仅在专业上具有扎实的技术知识,而且在医德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同情心。其次,病损的康复过程较长,涉及医学、人文、社会等问题,康复医疗人员必须更加的耐心细致,与患者一起树立长期康复的信念。再次,康复医学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疾病诊治、功能康复和重返社会三大部分,每部分中又有许多不同方面的组合。因此,协同合作体现在各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康复医学团队内部医师、治疗师及护士的工作协同、执行与反馈。最后,面对广大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人群,康复医疗人员需要宣传与普及科学、规范的康复医学知识,为患者培养战胜疾患、恢复功能、重返家庭与社会的信心;協助培养和指导更多的康复技术人才,服务社会。综上所述,康复医学具有社会属性强、协同性高、覆盖性广的特点,在讲授这门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同时,对加强医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国康复医学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医患矛盾呈现不断激化的态势,暴力伤医案件频发,这对医患双方、整个医疗职业环境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新时代各种高新技术、科技产业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促进整个康复产业智能化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中,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德医风,塑造疾患康复的同理心;提高康复医学教育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影响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校医学院校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精神;然而,部分医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但表现出功利性增强、通识知识匮乏、人文底蕴浅薄、缺乏整体临床观念和医患沟通技巧等问题。结合文献,笔者总结了影响当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原因[6-9],上述问题在康复医学本科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首先,社会医疗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冲击和资本运作充斥并渗透在医学的各个方面,评价医院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在于治病救人的成功率,而在于引进了哪些先进设备和创收多少利润。由此导致医疗行业过度市场化,也使功利主义渗透整个医疗行业,非正常医疗的市场导向使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等非正常医疗现象层出不穷。同时,部分社会媒体的报道往往断章取义,使在校的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受到影响,从而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不能够统一思想。

其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使用的教材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基本上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的阶段。然而,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或见习阶段,真正接触临床患者时,则很少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人文知识实践往往需要在临床实习阶段才能实现,比如进行医患沟通。尽管在学校学习时通过考试的形式证明了医学生能够掌握医患沟通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医患矛盾都是来自没有成效的医患沟通。不只注重书本,不要把基础知识作为一次性教育,只有把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康复医学作为需要长时间和病患相处的学科,让康复专业学生掌握医学人文内容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康复医学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很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进行思考和沟通,此时必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学生个体的消极因素导致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视程度不足。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是导致医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的影响因素[4]。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尽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是其以公共课形式进行教学,采用均一式教学方法,导致课程内容枯燥,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师因难以得到真实反馈也无法着实改革,以此形成恶性循环。现代社会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也影响了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与方法

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平等公正、诚实守信、富强文明、爱岗敬业、和谐友善、仁心仁术、尊重患者等价值观教育,是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对策与方法,有效提高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康复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应重视康复医学人文教育,合理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授过程中要尽可能与康复内容相结合,摆脱公共课形式,以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进行授课。目前也有学校在探究将康复专业内容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比如在讲授“传统康复技术”时提出了“渗透、契合、适度”三原则,将两学科结合进行教授,丰富课堂厚度,优化教学资源[ 10 ]。研究报道,在“康复治疗基础”教学中联系康复医疗行业实际热点问题内化医德教育,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以及教学现实感[ 11 ]。

其次,充分开发现有技术资源与科技的融合,开创虚拟化康复教学场景[ 12 ]。针对康复医学专业特色,借助虚拟现实增强技术,打造线上医患沟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的模拟,将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方法,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康复医学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上,创新课程形式,切实感受与体会康复医疗人员工作的真实场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同时,针对康复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环境熏陶。引导校园广播台、学校官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方式,渗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二)教学实践协同

教学实践是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转化的最佳途径[ 13 ]。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是要不断与人打交道,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管是医学专业技能还是职业素养,都需要在具体的临床康复教学实践中反复磨砺才会最终由知识、习惯内化为行为方式。教学实践的方式有康复临床实习、社区康复医疗、康复义诊、医疗法规政策宣讲、康复知识宣教、扶困敬老志愿者活动等。在课程教学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协同,促进医学生掌握康复专业技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社区康复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残疾人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在联合国组织的持续推动下,社区康复已逐渐成为多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也是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基础[ 14,15 ]。在新时代的医疗环境下,国家提出在疾病治疗时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指导意见[ 16 ]。社区康复作为连接医院与家庭的桥梁,是康复医疗人员帮助患者回归家庭、迈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为老年疾患、慢性病的预防与早期康复提供重要的就诊平台[ 17 ]。因此,在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建设可作为促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载体。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社区康复义诊,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患者人群,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切实体会患者的真实康复需求;实践医患之间的沟通技能;帮助社区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训练;为社区医务人员及广大居民进行康复科普培训;为孤寡老人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志愿活动。学校也可建立社区“导师负责制”,将社区康复负责人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社区工作,亲身传授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社区康复建设,提高了康復专业学生对社区康复的理念意识,切实将“康复回社区”落实到位;亦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并让康复专业学生在活动参与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知社会生活现实,体验价值冲突,做出价值选择,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社区康复建设作为一个潜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载体,拓展专业技术能力,培育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文明、和谐、友善、敬业的职业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18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培养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影响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基础上,结合我国康复发展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三个方面,加深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康复需求及实践的认知,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与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寄语青年 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EB/OL]. [2021-01-30](2019-04-3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30/c64094-31058510.html.

[2]杜楚源,王小林.醫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5,28(12):93-95.

[3]纪元,张桓,周翠.医学人文素养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25):244-245.

[4]白波,程刚.重视医学人文教育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1):5-8.

[5]赵一瑾,余彬,刘锐芬,邹积华,黄国志.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5):576-578.

[6]曲海英,刘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学生伦理价值观的内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1):65-68.

[7]王群林,孙基梁,白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教育全过程实效性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7,7(20):179-181.

[8]苏伟,曹伟.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5):350-352.

[9]谢孝东,杜冬杰,麦锦城,张婷婷,方向颖.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探析——基于广东省9所医学高校的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06-109.

[10]蒋宗伦.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96.

[11]李杨.高职高专院校“康复治疗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3):174-175.

[12]Rose T,Chang SN,Chen KB.Immersion of virtual reality for rehabilitation - Review. Applied Ergonomics,2018,69(1):153-161.

[13]陈镭.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46-47.

[14]Mason C,Weber J,Atasoy S,Sabariego C,Cieza A.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Plos One,2017,12(6):e0178418.

[15]Cleaver S,Nixon S.A scoping review of 10 year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14,36(17):1385-1394.

[16]何成奇.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94-496.

[17]Liu Q,Wang S,Lin J et al.The burde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mong Chinese elderly:estimates from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tudy.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8,26(12):1636-1642.

[18]习近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EB/OL]. (2018-12-11)[2021-01-3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211/c385474-30457713.htm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XIE Su-hang1,2,3,WANG Qian1,2,3

(1. Center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Rehabilit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3. West China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Key words: core values;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代医学从哲学中分化而来,又与哲学密不可分。健康的多重属性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的多学科属性,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从业者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而且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意识形态培育应贯穿于医学各学科教育中。

关键词:医学教育;意识形态;哲学;医学模式;医学专业学生素养

当代医学教育尤其与西医相关专业,秉承的是典型的STEM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基于科学素养(Science)、技术素养(Technology)、工程素养(Engineering)和数学素养(Mathematics)基础上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医学教育体系包括教材、教学过程、考核等,都越来越强调“科学性、专业性”,强调科学证据,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哲学、政治、法律等人文和社会学科中意识形态的培育。这种越来越“专”的医学教育会不会有短板—培养出认知框架有缺陷的医学人才?医学教育和意识形态培育是突兀的融合吗?

医学发展与哲学密不可分

医学的发展,与人类对身体和疾病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远古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神魔化,注重祭祀、祈祷、巫术等原始宗教的方法,即神庙医学。而真正意义上医学的缘起来自于早期的自然哲学,医学摆脱神庙医学开始进入科学医学,从神话阶段进入到真正的哲学思考阶段。

早期古希腊人将哲学与科学完全融合,在思辨和经验研究之间不做任何区别,也称为医学上的前希波克拉底阶段。之后古希腊医学逐渐形成了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走向了一条与哲学相分离、注重分科与实验的道路。希波克拉底建议将医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认为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应当将医学的研究对象从现象转向人体,将经验的方法和解剖的方法视为医学的主要方法。而这种方法又对当时的哲学家产生了影响,哲学研究的对象也从自然转向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哲学家关心灵魂的健康,就像医生关心病人的健康一样。

医学模式的转变赋予医学教育的多学科属性

在医学和哲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古代和近代的西方传统医学,是以机械论和还原论来解释身体现象和疾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总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学特性上进行思考,总是试图在系统、器官、细胞或分子水平认识机体并诊断疾病,并在相应水平上用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治疗疾病。这种“生物医学模式”成为过往包括现今世界最普遍的医学模式,并贯穿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目前,医学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围绕生物医学模式设计的,而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内容占比较少。

正如古代哲学已经关注“灵魂的健康”,现代科学对人的健康开始了全面的审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给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完满适宜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标志着以健康和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而生物医学模式却不能适应这个要求。1977年,美國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乔治·L.恩格尔提出建立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认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也就是说,健康的三要素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赋予了医学的多学科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等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从业者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目前,医学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庖丁解牛的知识点,循证医学的原则处理疾病,但并非基于真实案例的描述;而医学专业的工作对象恰恰是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环境中的个体或群体,其健康状态或疾病风险并不只和生物、物理、化学等直接致病因素有关,也和个体特征、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法规等有关。个体的健康促进、疾病治疗,一方面,要基于课堂上传授的专业知识—对症和对因处理;另一方面,要扩大“医学治疗”的领域,触及社会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以获得最大化的健康效益。

医学教育中另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就是要比较国内外疾病流行趋势及其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以及相关卫生政策等。这其中涉及国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层面的描述,没有“前因”的铺垫,医学专业学生很难理解为何我国的慢性病呈现井喷趋势、为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五十年时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发育就超越了中国、为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能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这其中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引导,很有可能会成为“精日”及崇尚西方文化者所谓的“重要论据”。

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须融合意识形态培育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梳理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原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发言中指出,要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015年,教育部首次提出STEAM新教育模式,即在STEM基础上与人文、艺术、社会学等学科的整合。

具体到医学教育方面,几乎所有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都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个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职业道德圣典,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医学界的行业道德倡议书:“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教育部于1995年制定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毫无疑问,这些医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不仅强调职业技能,而且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尽管希波克拉底时代将医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分道扬镳,为解决当下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和疾病负担,将哲学思维引入医学教育已势在必行。当前,医学教育体系须回归初心,在所有学科(而非仅人文和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辨能力,培养能在社会生态学模式下促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医学专业人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技工教育与高职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对象与特点,但二者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却也有着不少相同与相似之处,在对当前长舌妇高职教育与技工教育进行了一些比较之后,结合高职教育的特征与现状,引发了几点对高职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技工教育 高职教育 启发

当我们在认真思考高职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时,会发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为没有能够办出特色而发愁时,许多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却很受企业的欢迎,很多企业却找上技工学校的门,提前订下了他们的毕业生。其实高等职业教育是介于普通本科与技工教育之间的,其培养的学生搞理论研究搞不过普通高等培育培养的本科生,而搞操作动手能力却又往往比不上技工院校的学生,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刚好处于二者之间,这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如果高职毕业生不能形成特色,反而形成了一个大杂绘。什么都会等于什么都不会,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什么都会的全才。所以,在对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或许技工院校的某些做法借得高职借鉴与思考。

一、高职教育的定位

其实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垃圾是放错位置了的人才”,一个人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与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正确的面对社会与人生。教育同样有类别与层次之分,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不能准确定位,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就会得不偿失,适得其反。当前职业教育中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征与特色。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的、用人单位的、以及从事职业教育的人的自身影响,对职业教育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真,认为只有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才是人才,造成了在人才的定位上的错位。这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而在这一点上面,技工学校就做的实际与现实一些,没有过多的口号与浮澡。这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来讲还要进一步的转变思想观念,技能人才绝对也是人才,并且是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不可少的人才。用普通高等学校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去教高职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不可能比普通高等学校强的,所以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准确的定位来开展工作。

二、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当前高职教育中较多的还是沿用学科教育的体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有些书本上的知识对实际工作来说,其指导意义并不大,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况,在课程的设置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按照职业特点来开设相关课程,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职业教育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要办好职业教育,则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是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的,不能过多的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而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进行相应课程的设置。以职业岗位为指导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当前高职教育中的技能培养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弱的环节,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不足的主观原因。理论课堂上是不可能培养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工巧匠式的大学生、大学生式的能工巧匠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调整与改革。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减少单纯的理论课分析,在动手过程中动脑,在动手的过程中提升理论认识。

三、考试制度与检验标准

由于在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的原因,随之也带来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及检验标准显得不是很客观。高职院的学生在学习中还是有很大部分时间是在理论课堂中渡过的。但在这一点上,技工院校就不一样,职业岗位上用到什么样的知识,课堂上就教什么样的知识,课堂上教什么样的知识,考试就考什么样的知识,其实本来考试是作为一种检测手段与方法,作为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的一种判定。但在无形之中考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挥作用,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顺利的毕业。高职的考试应以更加务实,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水平,此时,即使考试成了一个指挥棒,只要它所指引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这个指挥棒岂不是为我所用,那么何不让考试就直接指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呢?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是教育服务的主体,而服务于这一主体的主体就是教师。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否则再好的人才培养计划,再好的设想都不能变成现实,没有名师怎能出得了高徒呢?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这样一个新的事物来说,建设一支怎样的职教师资队伍,怎样建设这样的一支队伍对办好职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要建立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突出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互动,以形成一支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从师资的配置、培养、使用等各个方面都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进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五、重视产学结合

职业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行业和市场联系非常紧密,那么要办好职业教育则必须做好产学结合,企业与学校密切联系,当前高职院校在这一点上还做得很不够,高职院必须沿着这条路和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才有出路。而在这上点上,很多技工院校都是企业创办的,其教学、就业等工作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连贯性。在产学方面比高职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说高职院产学结合就没有道路了,相对于技工院校高职院校在技术开发等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所以高职院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认可度,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在区域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中,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空间。高职院校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职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只有一个生理与心理健全,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或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职业教育中要加大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要做到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除了技能水平达到相应岗位的要求外,还必须做到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工作岗位,做到对工作岗位有认同感与亲切感。這样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技工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技工教育有区别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我国教育事业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要以一个宽阔的胸襟,包容并收,苦练内功,深化改革,进一步的转变思想观念,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认真学习其它类别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真正做到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

参考文献:

[1]杨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3).

[2]孙小桠,杨晓莉.加强学风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医学教育当中,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重要程度较高的组成部分,亦是能够有效帮助已参加工作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其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知识水平及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如今,医疗行业当中的竞争愈加激烈,绝大部分基层医院也都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识,纷纷在此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期望能够有效确保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仍有少数基层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管理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对存在于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并思考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使卫生技术从业人员的自身业务素养、专业能力得到有效强化,使之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其认为无论卫生技术从业者在其岗位工作实践了多长时间,卫生技术从业者都应该对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新观念进行有效掌握,需终生性的接受医学教育,持续不断地对自身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进行更新与丰富[1-2]。作为诊疗、护理对象多为普通民众的基层医院,其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开展十分渴求,有着强烈的全面人才培养意愿。而针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基层医院必须予以正视、重视并积极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质量,为广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疾病诊疗、护理服务。

1  当前我国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继续医学教学项目良莠不齐

自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有许多继续医学教学项目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渠道涌入基层医院,其中不乏一些学习内容缩水、陈旧、重复,学分授予管理松散、学时不足的学习班,或借落实继续医学教育而收取高额费用、将学习商业化的教学项目,呈现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态势,无法有效确保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作用的良好发挥。

1.2  “工学”“时空”矛盾突出,条件有限

因基层医院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为普通民众,工作量大且任务繁重,故大部分基层医院医务工作人员仅能通过阅读学术期刊部的方式来获取专业信息,没办法抽出大量时间参加专题学习班、进修、学术会议等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工学”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而若相关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外地、外国开展,则基层医院卫生技术从业者能够对其进行参加的机会更少,故“时空”矛盾亦需引起重视[3-4]。

1.3  基层医务人员学习主动性不高

一些就职于基层医院的卫生技术从业者会存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仅关乎于职称晋升的想法,此种状态下,一些即将退休或不考虑继续晋升职称的医务工作者会对继续医学教育抱有无所谓甚至抵触的态度,参加学习、培训时不认真听课、走过场。还有一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会出于对职称晋升的渴望而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待成功晋升后则学习主动性迅速下降,这些行为都十分不利于继续医学教育在基层医院的顺利开展[5-6]。此外因专业受到一定显著,想要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有着一定难度,虽然会定期邀请专家前来授课,但是参加的医务人员均不是自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参加。在选题方面并不能充分到每名医务人员专业,专业不同、兴趣不能,很难满足每名医务人员需求。此外大部分医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安全现状,更有着惰性心理,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也只是为了晋升、得到学分等。

1.4  教育手段落后

在基层医院中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水平上,再加上考试题目较为古板,且每年考题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一些项目并不适合基层医院,大部分教学内容也以医疗技术为主,涉及服务意识等内容较少。

1.5  经费较高

大部分学习班课时较短,但是却有着学分高、收费高的特点,再加上一些吃住等费用,导致学习费用较高。

2  加强基层医院继续医学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

2.1  全力提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规范性

为从根本上确保继续医学教育宗旨的贯彻落实,十分必要对当前充斥于基层医院中各种名目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严格管理,严格审批申报项目、师资条件、教育内容、学分授予情况,充分提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将有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建立起来,持续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确保按需施教。

2.2  致力于“工学”“时空”矛盾的解决

为确保“工学”“时空”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应积极探求灵活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如举办学习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鼓励基层医院医学工作者进行自习、进修、科学研究及撰写论文等[7-8]。同时,还可在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同时充分现代化技术,令基层医院卫生技术从业者能充分利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碎片化的机动时间,通过电子信息设备、远程教育系统等获取现代医学新观念、新技术,使之能够解脱地点、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2.3  确保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全面性的教学内容

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全方位、多学科的继续教育内容,培养创造性能力的人才才是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向目标。需要在学习中充分的考虑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实用型技术和学科新进展密切相关的医学教育,一定要坚持“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能够从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2.4  统一认识、促使医务人员自觉参与继续医学教育

基层医院需采取有效方法统一院内全体卫生技术从业者的思想认识,宣传积极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意义与目的,令其充分明确只有努力、持续地提升自身专业技术与知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促使其积极参与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当中,努力强化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将更好的医疗服务提供给广大普通民众[9-10]。

2.5  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单位充分和基层医院积极配合,通过沟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且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11-12]。建立基层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管理体系。并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突出骨干力量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骨干培训人员带动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学习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建立档案进行学分管理。以提高培训对象的主动性。

2.6  合理利用网络展开继续途径

目前是网络化时代,通过网络也可以有效展开继续教学,如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频道,不仅有着内容新颖的特点,更不会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因医务人员工作忙碌,所以在接受远程医学教育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彻底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医务人员因工作忙碌不能接受教育的情况[13-15]。开展网络继续教育,使医务人员得到了专家指导,创造了良好学习纪律,提高了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2.7  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合理安排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针对医务人员的需求合理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保证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同时制定刷卡制度,以确保医务人员准时参加培训。

3  总结

对基层卫生技术从业者来说,积极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是其职业素养及工作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故应该抓紧机遇,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為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基层医院也应充分意识到其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不足,转变既往错误理念,加大贯彻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以确保自身长足、稳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探讨[J].医学信息,2018,31(z2):8-9.

[2]王敏,向航辰,何剑,等.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效果探讨[J].医药前沿,2018,8(12):391-391.

[3]吕曦.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践及经验交流[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3):1-3.

[4]王光瑞,王赫,张伟颉.基层医院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需求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18,27(11):143-143.

[5]孙磊.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几点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7):5767-5767.

[6]王勇军,陈明雄,夏琼琼,等.浅析基层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3):4-6.

[7]蔡余,邹文瑾.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94-195+197.

[8]启迪,陈瑞霞,聂鹏.基层医院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满意度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3):121-122.

[9]张立,刘亚波.在基层医院举办骨科短训班的实践和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7):733-737.

[10]徐晶,宋迪奇.关于基层医院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7,16(31):76,68.

[11]杨慧敏,尹德卢,辛倩倩,等.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8):1375-1378.

[12]贺端端,雷瑞芳,刘鹏飞,等.基层医院麻醉医师继续教育策略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2):3-4.

[13]蒋飞,张伟,齐五松,等.继续医学教育对全科医生管理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6):1-3.

[14]喻军,刘瑛,陈秋香.基层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5):63-65.

[15]杨启明.继续教育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人员职业损伤防范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4):4286-4288.

上一篇:城市交通安全范文下一篇:供应部采购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