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随笔范文

2024-07-07

春天随笔范文第1篇

本节课就是运用了一引、二动、三特的教学模式, 用此模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一引、二动、三特的教学模式内容简单的说:一引就是利用各种形式,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谈话或听故事等过程中, 开始本节课的内容;二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三特是在一引、二动的基础上,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不要求统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体现不同的“美”。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人音版) 第二册第一课。学唱歌曲《布谷》一、二段, 聆听《杜娟圆舞曲》。

1.2 教学目的

(1) 能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布谷》, 培养歌唱的兴趣, 提高审美情操。

(2) 聆听《杜娟圆舞曲》, 并与歌曲《布谷》进行比较, 能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乐曲,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3 教学重点

学习歌曲《布谷》一、二段, 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布谷“的歌声, 用声音、动作表现音乐中的春天。

1.4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装沙子或水的可乐瓶一个、多媒体课件、小燕子图片。

学生:装沙子或水的可乐瓶一个。

2《春天》教学实录

师:刚才, 我看见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真开心, 我刚要和你们一起玩的时候铃声就响了, 可以我还想和你们一起游戏, 你们想不想?

生:想! (非常热烈、高兴、有兴趣)

师:还有一位客人也要和我们一起游戏, 同学们看, 谁来了? (出示小燕子的图片)

生:小燕子!

师:模仿小燕子的声音和同学们打招呼, 同学们好, 我是小燕子, 你们知道我什么时候才回到你们北方吗?

生:甲:你是刚回来, 噢, 不对, 是春天回来的。

乙:冬天走了, 春天回来。

丙:应该说, 冬天燕子从北方飞回了南方过冬去了, 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非常有表情) 师:你们说得都对, 小燕子就是春天的使者, 你们能说一说, 小燕子一回来, 我们的环境或者说是大自然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吗?把你们看到、感受到的都说出来。

生: (1)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春天来了。 (2) 冰雪融化了, 小草从大地时钻出来了。 (3) 柳树发芽了…… (8) 我家马上开始种地了, 昨天我爸爸都修车了。 (9) 春天防火第一, 特别你家种地在野外, 更要注意防火……

师:你们说的可真好, 我很感动, 老师不但享受到了你们描述的春天景色, 你们还告诉我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大自然的景色, 大家行动起来, 注意防火, 你们想的太周到了, 我们一起加油 (掌声) 。

师:春天太美了, 听, 是谁在唱歌 (教师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

生:布谷鸟 (同学们不自觉地跟着老师一起模仿) 。

师:那是谁?模仿的那么好听, 对, 就这样 (引导学生从力度、音色等不同的变化来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

师生一起模仿布谷鸟的声音。

师:我唱“布谷”的高声部, 同学们唱“布谷”的低声部, 我唱低声部时, 同学们唱高声部。

生:跟着老师, 交替进行 (最后唱春天来了) 。

师:播放教材课件, 教师范唱。

生:随着音乐节奏, 伴着老师的歌声, 自由的摇晃身体, 感受音乐情绪。

师: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怎样?

生:欢快、活跃 (聆听音乐、自由律动) 。

师:好, 我们刚才一起描述了春天, 下面我们一起和布谷鸟来唱春天好不好。

生:好, 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重复朗读一音多字的读法) 。

师:跟琴的旋律, 唱歌词。

生:用轻声和着教师琴声伴奏, 唱歌曲的第一段的歌词。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歌词) 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 下面我们把二

段连起来唱一遍。

生:认真的演唱。

师:用你们手中的可乐瓶为音乐和我们的歌声伴奏好不好。

生:认真的边唱边伴奏。

师:我们分二组, 一组是演唱“团”, 一组是“伴奏队” (教师指挥) 。

生:学生互评, 鼓励。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生:自由发挥, 争先恐后, 有的唱, 有的跳, 有的伴奏。

师:同学们真卖力气, 太棒了, 我们说春天, 唱春天, 用我们的舞姿和伴奏来表现春天, 下面同学们休息一会, 我给你们放一段音乐, 听一听, 它是怎样表现大自然的春天的, 播放《杜娟圆舞曲》。

生:自由休息, 享受音乐。

师:这首乐曲与《布谷》比较, 旋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自由发挥A:旋律优美, 欢快, 活泼。B:也有鸟的叫声……

师:同学们说得太对了, 这首乐曲, 先用了与《布谷》相似的鸟叫声, 旋律清新优美, 时而欢快活泼, 时而连续流畅, 好象报春鸟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 欢呼跳跃, 在歌唱大自然的春天。

(揭示《杜娟圆舞曲》)

师: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听着音乐, 走出教室, 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享受春天, 在春天里游戏, 好吗?

生:好!生聆听《春天在哪里》走出教室, 去校园与春天交朋友。

3 教学反思

此课为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的首课, 这时, 正是冬末春初, 万物复苏的时节, 非常利于本课的教学。本课以春天为线,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描述春天—唱春天—表现春天—找春天, 感受春天的美丽, 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 唤醒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发现—喜爱—保护, 很自然地进行了音乐与环保教育, 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健全的人格。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科综合的教育理念, 但一切重心围绕音乐展开, 听、说、唱、动、做、编、演等多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春天的音乐展开。

联系实际生活, 自制小燕子图片, 利用废品自制打击乐器, 充分发挥的挖掘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并运用它来为本课的教学服务。

教材是我们手中的媒介, 我们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与观念, 给了我们教师更灵活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歌曲《布谷》为三拍子歌曲, 有三段, 如果三段都教, 时间紧张, 该挖深的挖不深, 该处理提高的又没时间了, 于是, 我在这一课中剪切了第三段的教学, 将教学的切口放细挖深, 感觉既不仓促又不破坏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同时又将歌曲《小燕子》、《春天在哪里》等学生熟悉又喜爱的歌曲与本课结合教学。

在教学中, 无论多少科学、艺术、周全的预设, 总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 正是我们不断地前进的成长成熟的动力。

摘要:我省在十五期间针对各科教学的教法、模式等问题进行课程研究, 我们松岭区教科研中心针对各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专题研究, 我所承担的《小学1~2年级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在2005年已结题。研究出一引、二动、三特的教学模式, 现已在全区小学各年级进行推广、运用。

春天随笔范文第2篇

但是生活大抵是不会太安静、祥和、淡淡的,一派忙碌、喧嚣、匆匆。

所以我爱书,爱读书,爱读取书里所沉淀的文化精髓,更爱那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字带来的独特的安静。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对那些方块字的喜爱,当它们整齐的排成行,码成页,各自舒展着不同的姿态,似轻笑,似娇羞,似淡然。文字有其风骨。至情、至真、至纯、至爱都是些有血有肉的情感。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字,没有来由的给我一股心安。那种带着新鲜油墨味的惊艳,更是让我让我深深的痴迷。

读书是倾听,文字是表达;倾听的是故事,表达的是感悟。

那些文字似佛指拂过,到底沾染了多少灵性,怎的就编就出那一场倾盆的雷雨。用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生生构造出一部悲剧。字里行间,如灵魂大开的行者,倾泻着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那些文字如血肉铸就,到底凝聚了多少恩怨,怎的就平生了那一栋风月的红楼。用每一滴泪每一滴血,活活上演一场离散。人情冷暖,如一场欢喜忽悲辛的悲叹,哀怨着世间变幻不定的兴衰。

指尖一捻,展开一本书卷,好比那晧晧太阳,盛开双眸散发出无匹的光芒,好比那瀚瀚银河,舒展身躯展现出无尽的神秘。

就这样书卷承载这文字,文字承载着情感,这是永远不能孤存的缘分,就想是等了万万年,就这样走过万万年。

长夜漫漫,需挑灯夜读。而人生漫漫,何尝不是一部巨著?

当你读着书卷,其实就是在阅读别的人生,当你在过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在写自己书卷。

春天随笔范文第3篇

青罕完小刘俊清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小女孩子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感受她对生活的热爱;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悟他对人生的思考。在开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让他们闭着眼睛拿书本,写字,走路,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能拢住一只蝴蝶多么不易。体会她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在整体朗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谈出自己的感受;在体会到作者的惊叹之后,我要求学生想象安静拢住蝴蝶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在理解“从未体验过的地方”时,我让学生想象那个地方会有些什么,安静此时的心里会有怎么样的感受。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安静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春天随笔范文第4篇

晚霞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能使人忘掉一天的疲劳和烦恼,陶醉在其中。

傍晚时分,我站在凉台上,望着天空出神。太阳挂在树叉上,收起了耀眼的光芒,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突然,天边出现的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越来越大,转眼间,西边的天空都被染红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两朵洁白的云朵,可一刹那间,它们又被霞光染红了,它们继续向前面移动,离我越来越近了。啊!这前面的一朵云多像一只小兔子,只见它左手挎着一只竹篮子,右手拿着一朵大蘑菇,飞快地向前跑,尾随而后的是一只凶恶大虎。眼看大老虎张开大嘴就要吃到小兔子时,小兔子聪明极了,躲进云里,就这样,它们消失了。

正当我感到惋惜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一幅精彩的画面,画上一只可爱的大熊猫人类的一级保护动物,后面跟着紧追不舍的猎人,正当猎人要开枪时,我激动地喊快跑!也许是大熊猫听懂了我的语言,敏捷地爬上竹子,一步登上了天空,就在我想看看结果时,大熊猫和猎人已经无影无踪了。

春天随笔范文第5篇

“三尺讲台,一方净土。”怀着对老师的崇拜,对教育事业的向往,2011年9月1日我投入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行业。本来还憧憬着用自己刻在脑海里的教学模式在学校好好施展一下拳脚,可是当我步入校门后的片刻时间里就不止一次地听到了一个词——导学案。什么是导学案?指导学习的吗?学生的还是老师的?它是教案吗?是一本书吗……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中里旋转。

经过细细打听后才发现,原来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然是新课程那就一定有它的优势,所以我就遵循五步导学模式,抱着既新鲜又自信的心态给同学们上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窃读记》,可是问题出来了:过去的教学,已经按常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 的方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而新课堂强调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活而不乱”呢?同学已 经在回答问题了,还有的同学高举着小手嘴里喊着“我、我、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两极分化变得严重,班里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的 “待进生”……我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似乎同学们都不愿领情,尤其是自主学习后的群学环节,下面更是一片混乱,有的同学不愿意讨论,有的同学干脆就说不会讨论,还有的同学趁机说话;展示的时候大家又出现问题了,他们不是争先恐后,而是你推我让,都不愿意表现。想尽了一切激励的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我只能采取随机点名演示。导致本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任务,我足足用了四课时,但还感觉完成的不够完美。对此,我特别的苦恼,是我的问题还是课改的问题?如果是课改的问题,那我是不是就应该采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了?可是这种模式在我上学的时候就感觉不怎么高效,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都不够全面,难到我要让我的学生们还停留在老模式上吗?不,我不能,我不能在课改的大趋势下还采用老的教学方法,我要采取一定的行动让学生们“领情”。

在连续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是我引导和监督的不到位,致使一部分“懒惰”的学生有机可乘,后来我在下发任务时做到具体细化、实时监督。我在下边不停地重复要求、及时跟踪。等到所有的同学都能完成要求在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又出现了程度好的学生“等”的现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必须环顾所有同学的表现,并不断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要求;同时我会邀请一部分程度好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帮助我解决问题。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这样程度好点的同学既帮我解决了问题同时自己得到了提高和锻炼。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每节课的知识点至少有80%的同学能掌握,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预习这一环节解决了,但展示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同学们只会演示操作不能很好的表达讲述。组织语言能力和知识点讲解有待提高。所以接下来的一星期里我就着重辅导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除了鼓励他们多看书了解专业用语的一些表述外,我还开展了一些班级小活动,比如: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小演讲赛等。效果还是不错的,既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提高了课堂上大胆发言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语言表述的流利性。自此,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当然,也有个别“潜力生”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会在今后的改革路上继续探索、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之后的我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气氛,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而我呢?则更加喜欢我的学生,更加乐意与他们一起学习,我终于在课改中成长起来了。

我想,如果教学 改革是条路,我才刚刚踏上起点,而精彩总在险远之处;如果教学改 革有扇门, 我才刚刚站在门口, 而只有步入其中才能嗅到真正的花香。课改还在进行,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回首望望课改以来留下的串串足迹,欣喜之中夹杂着不少困惑,它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起去探索,去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用满腔的热情,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我们的课改之路会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春天随笔范文第6篇

毕节学院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本科(2)班

黄海

学号:11110801004

内容提要: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 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 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关键词:

童话诗人

创作阶段

童话世界

孩子视角

正文: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他的《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顾城的诗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总是以一个任性孩子的固执来憧憬美,去构造一座诗的童话花园,并以此表达对人类的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希望每一时刻都像彩色蜡笔一样美丽,用诗来弥合世界的一切不公平,不和谐,不圆满。顾城成为“童话诗人”,他的心理机制对他的创作追求与诗歌美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天赐予他一颗充满灵气,朴素活跃的童心,而且在顾城童年时代他就因十年**就被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这使他得以逃避和掠过现实这一令人惊恐的世界。早在文革初期,顾城就已经“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他曾固执地说:“我是在一片碱滩上长大的孩子。”“我是个放猪的小孩,没受过教育”他忘情于无忧无虑的童年和自在的自然,并使记忆固执地停留在那个时代。由于他一直有意无意地游离于人群、游离于社会,他的心理层次中具有主观性、幻想性的下层仍然没有被现实层所压迫,从而导致上下两层的混成。在王国里,他永远是一位拥有不衰童心的“王子”。就是凭着这不衰的童心,他的成功早已据有先天的优势了。

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处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童话的纯净、美好和梦幻般的理想主义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那个“世外桃源”。事实上,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样,都是诗人避世愿望的艺术伪装。顾城创造诗歌童话的实质与陶渊明创建“世外桃源”的实质很相似。根椐王安忆回忆,“顾城从小时候就想要一块地,然后在上面耕作”。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顾城自己去种菜了。“他每天扛着锄头去开荒,锄子扎进泥土又翻起泥土的一瞬间,他喜不自禁。”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精神不能存放在现实的“田园”中。于是,像陶渊明那样,在逃离现实后,诗人必须在诗歌中开辟一片存放本我的“田园”。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就是诗人独出心裁开辟出来的种植自我精神的“田园”。

顾城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 “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2)。“自然的我”时期是诗人的外部生活最黑暗的时期。父亲受红卫兵冲击,一家人随父亲关进牛棚接受改造。诗人童年、少年的人生经历中分布着太多的心理阴影,形成顾城少年时期的忧郁情结。但从小就接受诗歌熏陶的温暖湿润的家庭文化环境,开启了顾城的灵性,让他不仅学会用“孩子”那双“黑色的眼睛”来感知世界,还学会了用自己的心灵去和世界对话。而当时的社会粗暴地拒绝与他对话。世界中只有大自然才像母亲一样,可以平静、平等地倾听他的心声。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都是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表达了诗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我赞美世界》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这一愿望和追求。诗人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来赞美世界。又把月亮当作一枚卵石,把星群当作散落在黑夜里的细小的金沙收藏在自己的诗里。还把全天下的海洋、高山、平原、江河,把七大洲的早晨、傍晚、日出、月落,从生活中,睡梦中,投入思想的熔岩,“凝成我黎明一样灿烂的——诗歌”。 在《生命幻想曲》里,诗人表示:即使“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的偏僻的角落。”诗人认为:“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这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非常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在国外接受采访时,他曾专门对“童话”作过解释,他特别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因此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黑夜”对现实状况的一种象征。“黑”是一种反面的力量,是诗人灵魂压力的来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是社会、现实对我的异化,使我的眼睛也变黑了。而“我”又被夹在“黑夜”与“黑眼睛”两个意象的中间,“我”受困受伤害的状况是可以想象出来的。但诗人却表态,“不用说了,我不会屈服”。这已经体现出人与环境的不可调和的悲剧,但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本来就没有光明,诗人却偏要固执地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这就陷入了自身逻辑性的背反。悲剧的美就在这里诞生。诗人笔下的“光明”可以是现实的光明,也可以是诗人理想中的光明。当在现实中找不到光明时,诗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现实生活的遥远的对岸,以自己的梦幻为材料,编织理想的光明。这就是诗人为什么在“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的时代里会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的心理动机。“黑夜”的现实对顾城心灵的过度挤压,迫使诗人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逃离现实,“出世”的民族无意识在冥冥中不断呼唤诗人的灵魂回归自然。外部势力的逼迫和内心的无意识愿望的痛苦呼唤,共同把诗人推向现实生活的苦难边缘。生命的悲剧意识,促使诗人沿着陶渊明式那种“田园”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走进自然,走进梦幻,走进超验的感觉,并用自然、梦幻和超验感觉中的意象,在现实生活的中编织一个纯净的诗歌童话,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江晓敏.顾城.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江晓敏.新诗评论.中国文学出版社.

上一篇:诚信计生范文下一篇:春节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