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范文

2024-07-15

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双证制”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

1.1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1) 首先要求教师增强服务意识。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从服务于学生出发, 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出发, 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市场出发, 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

2) 要求教师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不墨守陈规, 不拘泥现成教科书, 教师要注意教育的人性化,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张扬他们的个性, 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 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时的快乐。让他们学思结合, 劳逸结合, 从而实现教育的寓教于乐, 以人为本的功能,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人才。

3) 要求教师对教育方式要敢于尝试, 要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 不拘泥于现行教育教学条例, 敢于灵活运用, 大胆创新, 积极推行教室——实训室——建筑工地“三点循环,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胆尝试“项目教学法”, 用最能激发同学才情的语音、语调、神情等外在形象促使他们在心灵上接收, 在思维中进取, 真正让他们的主观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2 教师队伍建设

1) 担任“双证制”教学的教师, 一般应具有“双师”型专业课的教师。每年派教师到建筑公司顶岗代职, 参与土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 组建兼职教师队伍, 外聘高工、高级技师、高级技工, 担任“双证制”班的兼职教师, 参与教书育人, 现场教学、校外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

3) 今年来, 我校建筑专业抽调骨干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鉴定考评员培训, 有近20人获得相关职业考评员资格证书, 工程师职称, 建造师执业资格, 为我校顺利推行“双证制”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实训基地建设

1) 在校内外建立完善的土建施工工艺基地。我校建立了架子工、砌筑工、钢筋工、测量工、混凝土工的实训基地。

2) 在校外寻找企业伙伴,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2“双证制”学生技能训练教学改革

1) 校内专业实训室:可进行手工制图、CAD电脑制图、鲁班电算、广联达电算、土工、建材、建筑仿真、测量与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实训。

2) 校内实训基地, 我校建立了抹灰工、砌筑工、钢筋工、测量工、混凝土工的实训基地。

3) 观摩实训基地:主要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而设置。如讲预应力工程, 到构件厂现场结合实际教学, 比课堂上讲课效果好。

4) 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学生从第二年起, 要求学生寒暑假到当地建筑工地现场参加社会实践。放假前教师出实习题目, 回校后交作业、写实习报告、评定成绩。

5) 现场综合技能实习:毕业实习, 学校组织学生到建筑施工企业顶岗代职, 保证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合格。

3 改革考试制定、调整考核办法

中职生就业的实际告诉我们, 教学也好, 考评也好, 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是第一位的。我校正试行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并重的“双层评价模式”, 考核办法也由单一的笔试向操作与笔试相结合过度发展。

4“双证制”教学改革措施: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关系

针对目前学生综合素质差的特点, 我们从实际、实用性出发。老的教学大纲、计划已不能适应当今人才市场的需要, 因此必须调整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 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式。

基础性学科以够用为目的。根据目前生源质量下降的具体情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基础课能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并将基础课作了适当的删减, 同时也给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如《数学》、《语文》等课程就专门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本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了教学研讨, 对专业课用不着的基础内容及难度较大的部分都深入浅出的一一做了删减或降低了难度, 比如, 《数学》中的数列、概率, 《语文》中的文言文等部分内容就可以选学。同时, 还请了基础学科带头人撰写出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意见, 来指导教师实施教学。

专业学科以实用性为指导。删减专业课中实用性差和难度大的知识, 力求让学生掌握易懂、易学且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请各位专业教师对本门课程提出删减意见, 提倡教师对教材中的不实用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比如将《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两门学科进行整合, 形成《建筑力学与结构》, 并将结构力学部分中的力法、力矩分配法等内容进行了略讲。

目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施工第一线工作, 对设计方面的技能几乎不用, 而重点运用施工方面的实践技能较多。故充分的体现《建筑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预算》等课程的重要性。

整个教学环节围绕建筑工程施工这一主线进行系统教学, 第一学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第二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测量放线技能;第三学期让学生初步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进一步熟练掌握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第四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施工、施工组织技能并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第五、六学期重点对学生进行基层管理和实训操作等方面的综合实习。

5 对“双证制”学生加强就业前的教育和指导

根据目前我校毕业生素质较差, 缺乏跨入社会的信心和经验, 很容易造成就业失败或在工作中遭受挫折。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实习就业前的教育和指导工作。

5.1 普通话短训 (20学时左右)

普通话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 这对学生在不太岗位就业准备了基本条件, 也对学生今后升职或扩展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故首先进行普通话培训, 使学生培训后通过等级考核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

5.2 应用写作 (12学时左右)

1) 开设关于“自我推荐书”、“招投标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专题讲座。

2) 指导学生如何办好工地黑板报、壁报 (含壁报制作)

5.3 公共关系及人际交往知识讲座 (6学时左右)

1)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

2) 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3) 人际交往的心里障碍及其排除方法。

5.4 就业指导 (6学时左右)

1) 如何“自我推荐就业“讲座;

2) 模拟应聘;

3) 模拟施工员技能培训;

4) 图纸会审:在毕业前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首先发给学生一套较为完整的施工图, 要求学生读懂图纸内容, 并提出图中问题, 模拟图纸会审工作, 这一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并命题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查。

5.5 施工组织设计 (48学时)

针对图纸会审的工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这是每个施工员都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 必须对学生严加要求, 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辅导, 同时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要求学生完成以下设计内容:

1) 设计书4000字左右;

2) 施工进度计划;

3) 绘制施工平面图。

5.6 测量实作 (30学时)

1) 引测施工现场临时水准点;

2) 建筑物定位放线;

3) 正负零标高测设。

5.7 请施工现场的施工员就“如何当好工长、施工员”开设讲座 (4学时)

1) 工长、施工员应具备哪些条件;

2) 工长、施工员要做些什么工作;

摘要:培养复合型、技能型建筑人才, 实现毕业学生与建筑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 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双证制”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目前, 我国“双证制”教学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建筑专业的“双证制”教学改革还得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教学改革, 改革考试制定、调整考核评价办法, 改革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关系, 加强学生就业前的教育和指导。

关键词:“双证制”,教学改革,复合型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 特别是本科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顺利转变, 实际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 担负的主要责任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普通的劳动者。在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中推行双证制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大事。

(一) 本科学生双证制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及劳动就业需要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在大众教育阶段, 学历文凭证书不是证明专业人才及劳动者能力的唯一证书。随着现代经济、科技与教育的迅猛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对完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发展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劳动就业制度。特别是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 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成为规范专业人才、劳动者职业行为的标准。同时也是规范和评价教育与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职业资格证书为大学生证明自己的职业技能提供了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及劳动就业需要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高校人才培养应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或职业所要求的学识、技术与能力相一致。

(二) 本科学生双证制是检验本科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由于技术进步和新旧产业的更替, 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因此, 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职业技能方面的新要求, 高教改革必须注重大学生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满足我国生产与经济建设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对培养社会大量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 本科学生双证制是本科院校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科技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脱离劳动、脱离工农、脱离实际。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及一些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改革总体上仍局限在教育体系内部, 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闭的办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显得薄弱, 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难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和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在高等学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考核,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等学校推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是促进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教育方式与生产过程的结合,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生产劳动者的结合的重要措施。

二、在本科学生中实施双证制的主要问题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是我们加强本科学生素质教育, 在本科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最主要的政策依据。一系列的政策分析和运行实践分析告诉我们, 在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一) 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才市场新的要求

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各项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要求本科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方能胜任工作。从近几年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 具备双证 (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 书的同学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其就业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生。因此, 我们认为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其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是客观的。

(二) 本科学生双证制体系的建立

本世纪初, 各地高校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纷纷开展面向本科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目前, 重庆、上海、天津、福建等省 (市) 的众多高等学校陆续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 重庆市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职鉴办, 可以在九个专业大类开展面向本科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应该说, 此项工作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初步的经验积累和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三) 推行本科学生双证制与各院校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接轨要求

1、正确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

目前, 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与就业市场直接联系并对其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机制, 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 一是要考虑短线专业的设置, 又考虑长线专业的发展, 以市场定位, 以社会需求定位, 适当保持专业设置的超前性。二是所设置的专业尽可能在性质上相互比较接近, 按照专业基础理论相通, 基本教学设施相同的原则设置专业, 以利于统筹使用师资和提高实验实习设备的利用率。三是兼顾规模和效益的均衡发展, 在市场导向下, 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大的规模, 能够办成多大的规模, 就办成多大的规模, 盲目追求大而不强的数量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无异于饮鸠止渴。四是兼顾社会对人才需求与公民接受职业教育需要的统一。

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双证书”考试考核和鉴定要求的不同设置课程。坚持职业能力与学生平时实际表现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用人单位认可相结合, 尽可能做到两者“无缝接轨”。在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 学校要考虑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还是知识技能型或者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因为对这三种类型人才, 考核鉴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因而课程设置和教育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同时, 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 要根据教学课时安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考核鉴定的要求, 首先确定划分出课堂教学与实训课时的比例。专业课在实训时间进行。专业基础课以服务和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为原则来设置。文化课以“必须”和“够用”为度, 促进文化基础教育功能化, 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 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的效应。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原来面向普通工人和技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但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学生, 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必须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方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此, 重庆市已经作了很多有效的尝试, 形成了能够面向本科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的复合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体系。

三、努力实践在本科学生双证制

2009年, 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在高校开展面向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在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4个职业技能鉴定所, 与专业教学互相衔接, 适时开展面向本科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深受学生欢迎, 接受认证的本科学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特别青睐。这是在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行性的市场支撑。

综上所述, 在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中推行双证书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已经基本形成, 运行平台正在建设, 教学应对日趋成熟。因此, 在本科学生中推行双证制度是可行的。

摘要: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普通劳动者,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社会岗位对人才要求实现无缝接轨。因此, 本科学生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势在必行, 这亦是本文研究与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本科学生,双证制

参考文献

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横河镇成校于2003年开始实施“双证制”教育。至今, 共办了八个班, 培训总人数420人, 目前已有386人毕业, 毕业率为91.9%。通过几年的培训与实践, 我们对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对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以供探讨和借鉴。

1 对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意义的认识

1.1 实施“双证制”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部于2002年11月21日发文, 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7条意见中明确指出:“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 承担着提高农村成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贯彻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是实施科教兴国, 适应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是坚持服务“三农”的需要,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可见, 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 农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对人才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农业要走现代化、科技化的道路, 要求上规模、上档次, 需要有知识、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企业也同样需要实用型人才, 熟练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技术工人。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 比较适合农村的现状, 是因地制宜开发人力资源、为社会及时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就业,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实施“双证制”教育与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 虽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由于社会、教育和家庭经济等诸多历史原因, 在农村曾经有一大批初中生未能升入高中学习, 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知识面窄, 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可以说这些人员的素质与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亟待通过教育培训, 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 来提高自身总体素质, 从而适应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 (根据我们的调查) , 他们中有许多人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愿望, 希望通过再学习, 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 掌握一门谋生技能, 来改变自己, 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另有一些人, 他们缺少一技之长, 没有从事其它职业的基本技能, 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 “双证制”教育在农民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要求学员学习一门农业或职业上的技能, 为科学务农或进企业做工打基础。所以成人“双证制”教育的开展, 很好地满足了这部分人个人自我发展和就业谋生的需要。

1.3 实施“双证制”教育与农村成校自身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 农村成校该坚持怎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直是成教工作者所追寻和研究的问题。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 这无疑是拓宽了农村成校的办学路子, 在带来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促进了成校自身的发展。开展“双证制”教育是时代赋予成校的责任, 抓住机遇, 不断发展壮大成教事业, 使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深入人心。所以搞好“双证制”教育是农村成人学校在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也为成人学校项目开发与完善提供了发展平台。

2 对“双证制”教育的发动和过程管理的思考

“双证制”教育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要让那些具有培训需求的人能够参加到培训中来。上级相关部门对各地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的任务进行了分解, 如横河镇要在2005年之前实施600人的培训, 但人们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够来参加培训则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这就涉及到发动和办班招生的问题。二是人们来参加培训以后, 如何让他们尝到甜头, 感到实惠, 如在文化知识和技能上有确确实实的提高, 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相应证书, 这就涉及到教学的过程管理问题。围绕在两个问题, 我们进行了探索, 并形成以下二点共识。

2.1 争取多方支持, 做好宣传发动, 是“双证制”教育开展的启动力

开展“双证制”教育, 作为农村成校的一项任务, 学校应该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争取到相关的政策和经费, 并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利用报纸刊登招生广告, 把相关政策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授课方式、收费标准、学历认可度等向社会公布。同时把招生简章或招生信息传送到各村、单位和企业, 送到千家万户, 让广大群众自由报名参加学习。我校第一届120个学员, 就是通过此法组班的。由于是首届, 镇政府比较重视, 学员的费用全部由镇政府承担, 这大大地激励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 期末结束, 102位学员顺利毕业, 合格率达到85%。剩余的几位通过补考, 也陆续毕业。在后来的招生中, 我们在运用此法的同时, 再通过已毕业学员的带动和宣传,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 在办学形式上除了成校独立办班外, 也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 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方式。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 可与各村、社区、居委会或企业等联合办学, 效果会更佳。一方面经费上可以有保障, 上课地点灵活设置, 学员学习方便;另一方面也有制度的约束, 把上课出勤作为上班处理保证学员学习时间。2004年上半年, 我校与慈兴、迅蕾两公司联合在企业招收学员54人, 至今已有46人顺利毕业, 毕业率达到85%。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办班的最大优势是职业技能课的教学, 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学员的实际需要来设置, 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员欢迎、企业实惠, 可谓一举两得。

2.2 实施规范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是“双证制”教育展开的生命线

在“双证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感到:学习越抓得紧, 做法越正规, 越受到学员的欢迎, 学员平时的学习态度也会越端正;反之, 管理上越马虎, 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越受到挫伤, 也会影响“双证制”教育的生命力和成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此我们本着对学员、对社会、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强化过程管理, 精心组织教学, 聘请有经验、负责任的教师授课, 健全规章制度, 使学习过程有章可循, 注重培训质量。

开展“双证制”教育的难点是如何保证教学时间, 这要求成教工作者必须有一份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进行科学管理:组织上要加强, 制度上要严格, 方法上要灵活, 服务上要热情。学员组班后, 挑选工作能力强、威信高的学员任班长、班干部和小组长, 让这些学员平时协助老师管理班级, 如发放资料、通知学员、打扫教室等, 同时制订一系列学习制度, 如《学员守则》、《培训考勤制度》等, 让学员进入学校后就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学员上课要点到, 缺席先请假, 把听课时数与各科考试成绩和毕业直接挂钩, 缺席三分之一以上的课, 不能参加期末考试等。当然, 有时保证学员的面授时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成为一对矛盾, 如有些补考的学员, 就是因为缺席太多, 但只要教师确确实实为学员着想, 真心实意地为学员服务, 严格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员, 教师的做法一定会得到学员的理解和支持。

“双证制”教育的质量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心挑选或聘请好负责任、懂业务、好管理的教师授课。《社会科学常识》有上下两册, 内容多, 学员觉得抓不住重点。教社会的任课教师在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根据7个专题印发了7张体现重点的练习题, 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考前复习资料。这样很受学生的欢迎, 但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所以, “双证制”教育需要老师无私的爱心与责任。

3 对当前“双证制”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宁波是一个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发达, 教育先进, 农村成校开展“双证制”教育被大家所认同。通过前阶段的实践, 由于我们学校管理严格,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员们在校学习认真刻苦, 能克服种种困难, 坚持参加面授和自学, 按时完成作业, 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收获。在已毕业的学员中, 有的从车间一线走到了管理层, 如慈兴集团的陆海波本来在装配车间, 后来调到车间管理;有的通过成人高考, 成了电大或函大的一员, 进行继续在学习和深造:如孙剑波学员已在我校读电大财会专业的二年级, 且学习勤奋, 上进性强;有的从车间调到了办公室, 原迅蕾公司的孙雪飞学员学有所长, 辞去了原来车间一线的工作, 来到驾校从事办公室的工作。但是, 我们也发现学员在学习中和“双证制”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如有的学习功利性强, 重文凭轻知识;有的轻文化知识的学习, 重实用技能的掌握;有的工作忙, 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学习效果不明显。在教学过程中, 学员年龄跨度大, 已有的知识经验参差不齐, 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难度。学员本身有工作, 工学矛盾突出, 统一的面授时间不能顾及一小部分学员, 而个别辅导有不太现实, 因而造成有些学员想学而不能学等。

“双证制”教育以文化知识为基础,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如何兼顾知识和技能, 并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应该成为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学展开以及考试考核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比如数学课是学员们普遍感到不喜欢的课, 有人建议改为选学科, 是否可行?如果必要的数学知识学员必须掌握, 那么又如何改变目前普遍不喜欢的状况?又比如在教材的选编上, 可否再加一科乡土教材, 选择一些乡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名胜、特产、传统制作工艺等, 如余姚河姆渡遗址、奉化舞龙、民间剪纸等等, 将一部分文化知识以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现, 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双证制”教育最大的矛盾是学员工学矛盾, 文化知识的学习可否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远程教育中借鉴模式, 设立成人高中学分制。学员通过自学或网上自主学习后, 参加地市级 (如宁波市) 的统一考试, 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后, 换取毕业证书, 成校组织培训、考试等过程。

上级相关部门可否组织一些专家, 将教材的重要部分制作成音像制品, 随同教科书一起发放, 并编印相配套的作业本。这样, 面授培训改为教师辅导和电教授课相结合, 学员可随自己的空闲时间重复滚动播放 (驾驶员理论培训也用此类方法) , 既可以保证学员的面授时间, 成校也可以少聘请任课教师, 降低教学成本。配套的作业本可以在空闲时间做, 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由任课老师出练习题, 后打印、复印, 学员练习、教师批改、讲评等, 总觉得工作量比较大、成本高而质量并不高。

另外, 考试次数可否由原来的每年2次改为每年4次 (自学考试也是每年4次) 。学员的年龄可否不受限制, 只要愿意学习, 就可以注册成为正式学员, 让老年人也加入到高中学习的行列中, 为渲染终身教育的社会氛围出一份力。

总之, 农村成校要抓住机遇, 大力开展“双证制”教育, 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农村成人教育新路子。

摘要:提高全民素质, 尤其是农村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农村从业人员和企业一线职工的素质, 为农村经济迅速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已经摆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浙江省农村成校均在开展“双证制”教育, 其培训的实践意义何在?如何有效地开展培训?倍受社会关注, 也成为成教工作者不断实践、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关键词:农村成校,双证制,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下一篇:变电站设计方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