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2024-07-15

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全国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的压力也是逐年上升,无论往届还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都不容小觑,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就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来讲,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仅是毕业生了才进行就业指导,而是从学生踏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应该引导学生理清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及就业去向,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学会善于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而不是盲从。

关键词:目标思路;指导服务;帮扶措施

为了能更好的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围绕国家和省委有关部门的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落实“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竞争力为核心”的理念,结合我院专业的特殊性,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就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

1 正确思想 理清思路

(1)正确思想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国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更应该全面贯穿于高校学生的学习时代,需更加重视,参与并支持。作为全国共同的艺术类专业,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从我院历年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虽基本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但实际的就业质量确存在很大差距。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就业工作的思想认识,把就业工作重心由保证“就业数量”的同时向提高“就业质量”转移,全面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2)明确目标思路。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有关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明确“招生就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竞争力为核心”的目标,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工作思路,融合“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一体,联合专业主任、班主任、专业教师、思想导师落实好教、学一体化,积极开展阶段式就业指导、多渠道进行就业困难帮扶、常态化就业跟踪及调研、规范化就业管理服务、全员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等工作举措,稳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

2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能力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一是积极引导学科专业教师关心学生的学业计划、职业与就创业规划,把就业与创业的理念与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二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针对我院专业的特殊性,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在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中增加实训实践、参与体验、走访采访等相关环节。三是鼓励学院教师加强就创业指导理论的学习研究,更好的开展就创业指导服务工作。

(2)针对性开展专题讲座。一是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全院性、专业性毕业生就业指导系列专题讲座,包括就业政策、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做到模块内容覆盖全部毕业生。二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相关专业就业指导讲座,同时鼓励相关老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三是邀请相关企业HR入校专题讲座,就业典型、创业典型、优秀校友返校经验交流。

(3)个性化咨询服务。一是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心理素质、职业意向,就业期望与去向等,从而多渠道帮扶。二是加强毕业生分类指导,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类,包括考研、公务员、出国、基层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中小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指导,归纳整理记录。三是加强就业咨询服务点、咨询服务电话的渠道畅通,满足每一位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

3 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充分就业

(1)加强就业信息采集发布。一是充分发挥学院产学研合作资源、校企合作、校友资源、教师人脉资源等,多渠道收集适合我院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二是加强校与校、校与院、院与院之间的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完善学院网站、微信平台、微信群、QQ群等的信息传递,发挥学生干部桥梁作用,构建无障碍信息沟通。

(2)加强招聘活动组织。一是组织大型企事业单位来校宣讲招聘活动。二是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专业教师影响力等,拓展相关行业人才市场,积极主办学院专场、行业专场招聘会。三是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区)、立足三亚,面向全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四是通过校友资源,大力邀请优秀校友所在企业返校选聘毕业生。

(3)夯实基层就业项目服务与跟踪。一是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宣讲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二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宣传,引导、推荐毕业生参加。三是跟踪关心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在服务期满时,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政策及信息服务。

4 注重分类帮扶 助推优质就业

(1)助力优秀学生典型。一是鼓励富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指导更多大学生创业项目申请,帮助更多毕业生成功创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学生成功就业。二是重点引导和支持优秀学生报考选公务员、考研、出国等,组织好相关的培训辅导与帮扶等,树立就业典型,培养杰出校友,提升优秀学生的就业层次。三是进一步推进与校企合作单位(三亚红色娘子軍实景演艺剧场、三亚千古情旅游演艺有限公司、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计划,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让学生带着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学习实践、在过程中去感受与体验,从中发现问题再回到课堂解决,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更好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好的打造品牌,更好的提高就业质量。

(2)引导学生自主成长。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通过学懂、弄通转化为学会表达,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我成长,提高自身能力。二是加强各项规划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就创业氛围,鼓励通过实践寻找差距,增强自我理解,学会自我完善与积极竞争,争取机会。三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拓展就创业平台,实地走访调研行业、认识工作岗位,多角度促进毕业生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帮助更多的学生到大中型企业就业,到理想岗位上发展。

(3)帮助“双困”学生就业。一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通过多方面争取相关求职补贴等,帮助学生缓解求职期间就业的经济压力。并在招聘机会中重点推荐等,减轻外出求职费用。二是针对完成学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单独辅导,鼓励在有限时间内抓住机会,实现顺利毕业和就业。三是针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尊重与倾听学生本人想法及家长的意见,联合大学生健康人格工作室、学生中心、招生就业处等及时疏导,帮助学生从“难就业—能就业—就好业”持续发展。

5 规范管理服务 确保安全稳定

(1)规范就业工作服务。一是务实领会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严格遵照就业“四不准”原则,规范化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与创业,同时做到制度不走样、学生零投诉。二是加强与毕业生沟通联络,确保毕业相关事项经本人同意确认完成。三是规范学生档案程序及严谨性,严格档案保密,材料完善、齐全、准确,档案转递规范、及时。

(2)优化就业市场服务。一是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校内招聘活动,改善就业招聘空白现象,力争确保企业岗位能招到人,毕业生能就业。二是加强校外求职的安全组织与服务。三是强调并指导毕业生熟悉签约流程及重要意义,远离就业陷阱。

(3)强化各类平台管理。一是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就业信息的审查力度,保证信息时效性和真实性,包括审核企业营业执照、招聘人身份信息、招聘岗位等。二是加强就业数据更新与上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引导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切实保护个人权益。

6 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责任

(1)加强思想重视。一是强化“一把手”工程,发挥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作用,落实院长负责制,书记抓就业指导及宣传,就业指导老师抓落实,全体教师共同协助。二是增强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整合校院优质资源,形成促进就业合力。三是把握政治站位,跟踪了解学科专业的就业形势,及时研究分析,制定有效应对措施。

(2)加强力度保障。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络,充分发挥重点单位的社会力量,提供就业工作的支持,组织参加各类就创业培训活动及竞赛等,获取就业经费补贴。二是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稳定就业专职人员负责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升就业工作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三是通过学生组织,培养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助手。

(3)落实目标责任。一是根据上級主管部门的就业工作考核要求,将就业工作分类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二是要充分发挥专业主任、班主任、专业教师、学业指导师的积极作用,明确工作职责与具体任务。三是加强就业工作的考核,按照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行阶段性细化,科学促进就业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华幸.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07).

[2] 刘杰.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才智,2019(14).

[3] 李秀岩,胡雨露.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举措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2).

[4] 王洪东.以“互联网+”构建地方高校智慧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1).

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随着互联网和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应有效地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这一大数据,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以用人单位招聘情况、毕业生求职情况和毕业生流向情况三个方面的数据分析为例,基于数据化思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讨论,以期为新时代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数据化思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引言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高校毕业生从传统包分配转变为学校推荐,学生和单位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仅是民生项目,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待业和无业可就的现象,而很多企业又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这些都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得不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工作同样面临着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化思维,通过分析已有的就业数据信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日渐突出。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业指导工作尚难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在学生毕业当年進行,主要是在毕业生择业双向选择期间,时间过于仓促。指导的目的也仅仅是毕业生只要能够找到工作而已,对于工作与毕业生的兴趣爱好是否相符则不太关心。就业指导的内容往往比较表层,不够深入,仅仅简单地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式和政策以及规定,过于理论和笼统,过分强调面试技巧和如何包装自己,对于学生择业心理的引导不足。同时,就业指导的工作方式也比较陈旧,基本是以开大会的方式进行,指导的内容不具备可操作性,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格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学校缺少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者有专门的机构,但是不能胜任就业指导的工作,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不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是尚存在一些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二、大数据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云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将会迎来大数据时代。何为大数据,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维基百科对于大数据的定义为: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为人类所能解读的消息。大数据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由人直接产生,也可以是数据在存储、处理过程中产生,同时还可以是因物理世界的信息大量数字化而产生。大数据的特征有数据量大、速度快、时效高、类型繁多、真实性高、价值密度低、有效性高、数据永远在线等等。

大数据的应用也是随处可见,将为现代社会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如在医疗行业,医生可以根据病人平时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进行数据分析,对病人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在零售行业,通过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分析,优化商场的布局,可以促进销售额的增长;金融行业,更是可以通过对企业年报、财务报表等经济数据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投资行为;同时,大数据在政府和公共事业的应用上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最后,大数据对于个人的生活同样有巨大的帮助,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改变日常的生活方式,使得生活方式更加便利和优质,例如可以找出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出行时更加便利的路线等等。

三、数据化思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背景

大数据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高校的工作也深受大数据思想的影响,大数据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应从数据化思维出发进行变革。

现代的高校生思维活跃,对于网络和大数据比较熟悉,且更加热衷于从网上获取就业信息等等。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陈旧,数据老旧,已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加细致、深入拥有数据支撑的就业指导,这就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具有数据化思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需要对往年的就业数据进行采集,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等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各项就业规律,分析社会需求情况,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对未来行业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深度分析就业数据,挖掘其背后的价值,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对于网络上的信息需要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将不良信息剔除掉,避免毕业生因为缺乏社会经历而被错误信息误导,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

四、数据化思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以讲课的方式进行,内容笼统,不能贴近社会现状。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热衷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包括求职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已越来越不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就业信息的数据库,分门别类地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数据,深入分析,将其运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更好地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其个人发展的工作。高校通过对往年的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相关就业规律,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预测就业趋势,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等。下面主要从用人单位招聘情况、毕业生求职情况和毕业生流向情况三方面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

1.用人单位招聘情况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历年来用人单位召开招聘会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招聘的淡旺季、岗位类型分布比例、热门需求专业等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制订出相应的工作计划,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例如,根据招聘淡旺季的规律合理制定出就业指导工作时间安排,如在招聘旺季,高校应该积极与各大优秀企业交流合作,组织各企业在高校进行宣讲会和招聘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在招聘淡季,高校可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指导培训,分析当前市场的就业形势,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及不同性格的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讲解面试时的技巧,训练毕业生的面试能力,提高毕业生面试成功的几率。通过对招聘岗位分布比例和热门需求专业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社会热门行业有所了解,同时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行业,让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对口专业或者是自己喜爱的当前社会比较热门的行业,不至于盲目投递简历。同时,对于高校的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有力的数据职称,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能够有所侧重,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才。

2.毕业生求职情况分析。对毕业生的求职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对毕业生的求职动机,求职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以及求职满意度和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等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这些信息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如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要教育毕业生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而不是首次开出的薪酬。在求职时应该考虑毕业生的个性、爱好、专业、特长等等,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考虑问题难免不够深入全面,在择业时,往往不能综合分析自身的情况和单位的发展前景等等,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就业时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

3.毕业生流向情况分析。对毕业生的流向情况进行分析,即对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别、就业地域和行业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高校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对于吸纳毕业生较多的单位,高校可以积极地与其进行沟通,邀请其来学校开展宣讲会和招聘会,帮助更多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对于毕业生从事较多的行业可以进行重点讲解,将该行业的前景及晋升情况和关联行业等都做以详细的说明。毕业生的流向情况分析,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高校在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对于毕业生主要的流向单位、地域和行业可以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结语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逐年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采集高校往年毕业生的就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预测毕业生就业前景,对于就业困难的专业或学生要给予提前的重点就业指导,设计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对于往年的一些就业案例要进行分析研究,作为以后就业指导的案例分析,详细讲解。

基于数据化思维探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求职及其流向的数据总结基础上,及时地发现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数据支撑,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为社会输入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詹榕,马艳阳,袁玉龙,陈红.浅析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学刊,2016,(7):162-164.

[2] 杨锐,夏红.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的应用研究[J].学生工作广角,2014,(20):119-120.

[3] 阳昆.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J].职业教育,2014,(8):220-221.

[4] 尚博.大数据及其处理架构在高校中的应用探究[J].网络与信息工程,2014,(22):43-44.

[责任编辑 刘 瑶]

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独立学院的迅猛发展,就业问题已日趋严重。本文对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思考,并指出独立学院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选择公办高校不愿做、高职院校又做不到的“空白地带”,寻求发展空间。

关键词:毕业生;独立学院;就业指导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截至2006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00所,在校生超过100万人[1]。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已经成为失落的“天之骄子”的今天,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开始受到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而且,时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多数独立学院的共识和重要工作。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1.1独立學院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独立学院比较年轻,用人单位对其办学情况和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特点不了解,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接收独立学院毕业生。另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加之缺乏办学积淀,社会知名度有限,校友等资源匮乏,导致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很好地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上出现的变化。

1.2独立学院毕业生尚不能取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独立学院招收“三本”层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一本”和“二本”而言,入学成绩较低。用人单位因此会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1.3独立学院毕业生存在严重的心理误区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存在求职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为两种心理:一种是经过高考的挫败和与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上的差距导致自信心不足,且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另一种是对就业期望值较高,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1.4独立学院专业和生源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一般都是母体学校办的相对成熟、师资力量雄厚、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独立学院的招生一般局限于母体高校所在的周边省份,最终的生源也更多地来自于本省或本地区,专业和生源地的过于集中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拉。

二、开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项措施

2.1加强机构建设,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2.1.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2]。成立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个“院长总负责、全体老师参与、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主抓、毕业班辅导员和导师负责落实”的工作体系,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2.1.2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加强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跟踪记录,档案记录要详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职业培训与实习、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表现等内容[2]。通过完备的档案记录和规范的程序推选,实施“优秀毕业生首推计划”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增进与用人单位的友谊和合作,巩固和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

2.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教育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参与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择业竞争观”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国家“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等举措,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抱负和才能。

2.2.2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在全校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其同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2.2.3开展毕业班就业素质提升教育。邀请企事业单位人事主管讲授求职应聘相关知识,成功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讲述求职、创业经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政策、程序、法规及求职创业技巧。定期举办毕业班学生技能展示与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求职平台[4]。

2.3推陈出新,努力拓宽就业推荐渠道

2.3.1定期召开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会广泛联络、热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活动。多方搜集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参加校外人才招聘活动。把实体招聘会和网上招聘会相结合,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优势互补。

2.3.2同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和互访制度通过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顶岗实习、校企合办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共同探索人才就业对接途径,扩大学生实践空间,巩固就业资源,实现校企互助双赢。

2.4 开展升学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

2.4.1考研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考研为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预就业”渠道,这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独立学院也应该鼓励与支持本学院的毕业生继续深造。

2.4.2考公务员国家和各省、市、地区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为毕业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独立学院应该抓住这一途径,请专家、学者为学院毕业生举办公务员考试讲座,开设辅导班,及时为毕业生收集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等。

2.4.3出国深造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愿望,学院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出国深造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2.4.4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独立学院应开展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社会和自己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总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开展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选择公办高校不愿做、高职院校又做不到的“空白地带”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及创新,从而实现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06—05.

[2]张锡侯.2007(9).民办本科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研究.

[3]杜勇.2006(3).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83-85

[4]林书红.2007(5).高校培养和谐素质人才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56-157

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许多院校旅游类专业在学生毕业实习中盲目强调与就业接轨,没有进行集中管理和必要的指导,使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长期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探讨了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建立定期巡视和考核机制等若干对策。

关键词:旅游类;大学生;毕业实习;对策

作者简介:韩余(1973-),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崔永红(1974-),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1年高校学生工作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实习后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LX20110062;主持人:韩余)成果之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个文件对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如今,各类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比例,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而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通常是将学生送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到真实的工作氛围当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特别是大学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基本进入了准就业状态。

一、调查说明

(一)基本情况

为了真正发挥毕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毕业实习管理工作水平,了解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所在学校8个旅游类专业系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15份,收回问卷1188份,回收率为90.4%。

笔者还分别与8个系负责实习的领导、老师就毕业实习工作进行了交流,了解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情况;对10家接受学生毕业实习企业进行了走访,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的表现情况。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而言。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88%的学生对毕业实习非常认可。他们认为,毕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各种旅游类专业理论的学习与巩固,全面掌握旅游企业各个服务岗位的工作过程,深化对旅游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形成一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技能,尽快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旅游管理需要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实习与就业直接接轨,在实习企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下一步正式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学校而言。通过毕业实习,学校能够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检查自己的办学效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真正走上“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3.对旅游企业而言。90%的企业认可毕业实习,愿意接受毕业实习学生。企业认为,通过招收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节约开支,降低劳动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80%的旅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完全处于无组织状态;75%的同学认为毕业实习应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78%的同学认为毕业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常驻企业。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系大多只是负责组织招聘会,让企业与学生进行面试,在双方满意的情况下,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然后上岗。对于顶岗实习过程发生的各种问题,也是由企业和学生按协议协商解决。学校对学生完全放手,把他们当作离开校门已经毕业的学生看待,只要毕业之前,交上灵活就业登记表即可。笔者认为,现在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如下问题:

1.实习企业分散,学生实习没有建立轮岗制度。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学校组织用人单位和学生参加的招聘会,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毕业找工作的状态。而参加招聘会的企业众多,参加招聘会的学生选择企业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招聘的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去向相对比较分散,这就给日后的毕业实习管理造成了困难。学生到企业后,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培训成本,没有建立轮岗制度,让学生只在一个固定的岗位工作,直到实习期结束。这样的实习,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

2.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由于实习企业分散,旅游类各专业无法在企业安排固定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专门指导,这与教育有关部门文件精神极不符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个人成长极为不利。

3.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学生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用科学的考核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但目前的考核大多只停留在学生的一篇论文或实习报告,仅流于形式的考核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和效果。

二、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何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当地市场行情灵活安排。但无论哪种模式,高职院校都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指导下,加大了对实践教学和毕业教育的工作力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些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只考虑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接轨,在组织完招聘会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实习企业,然后就完成了任务,至于学生在实习企业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如何,权利和义务关系保障履行如何就无人问津了。

这种管理方式很不可取。对学生来讲,三年的大专学习,变成了两年半,接受教育时间大大缩水,使原本就少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少。另外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保护,专业水平提高很慢,个人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而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靠培养学生的质量、靠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状况来评判。而培养时间的缩水和工程建设当中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一样,必然使培养学生的质量大打折扣。对企业而言,失去了学校的合作与对学生的指导,顶岗实习学生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证,工作的开展必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既影响企业的服务质量,又造成大量招聘和培训成本的损失。

这样的实习管理模式就是不管理,就是不作为。对于学生、学校和旅游企业长远发展都是有害无利的,必须彻底改变。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实习应采取的措施

(一)集中组织学生毕业实习,建立恰当的轮岗制度。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招聘会不应毕业实习之前组织,学生毕业实习一定要集中组织。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毕业时选择的企业,一般不是毕业实习之前招聘会上选择的企业。学校就业部门和有些专业领导者让毕业实习与就业接轨的想法往往是一厢情愿,达不到预期目的。既然如此,倒不如集中组织毕业实习,既便于管理,又为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便利条件。

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时,一定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多个工作岗位进行锻炼,对旅游企业各个岗位工作全面了解,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后劲。所以学校在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谈判、签订协议时,一定要与企业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建立实习学生轮岗制度。我们知道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刚到工作岗位上时都是轮岗的,他们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二)选拔优秀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专门指导。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之所以长期处于放羊状态,主要是没有指定专门管理人员造成的。不指定专人负责,实质上就是没人负责。不出问题还好,出了问题就相互推诿,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学校应该完善实习管理机构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对毕业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在安排就业指导教师时,一定要从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水平高多方面入手进行选拔,选拔出来的指导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又是一名业务精湛的“业务员”,更是一名言传身教、德高望重的“师傅”。

学校指定了实习指导教师,让其专门指导学生就业实习工作,时间有了充分保障,精力也相对集中,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及时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必要的指导,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通过在企业专门指导学生实习,教师本人也有了深入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产学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及时查找课堂教育中的漏洞和不足。学生实习中的表现是对学校教育成果的一次大检验,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纪律观念、责任意识等各个方面,是课堂教育得失成败的一项重要反映。指导教师通过在企业一线指导实习,能够及时掌握这方面信息,做出恰当的分析,及时向学校反馈,为日后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建立企业常驻或定期巡视制度,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学校要建立企业常驻或定期巡视制度(是企业常驻还是定期巡视,视学校和实习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在学生刚到实习岗位上时,指导教师要在实习企业进行陪伴和指导,帮助学生度过从“课堂”走向“大堂”的适应期,调整好学生的工作状态。其次,专业负责同志和指导教师要定期对各个实习岗位进行巡视,对学生的实习期间表现进行详细了解,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三,在学生出现思想问题之时,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要进行专访。学生在实习企业,难免会因为企业原因、老员工原因或自身原因出现各种思想波动,产生各种问题。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进行协商,和学生进行沟通,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建立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学生只要没有毕业,每个学期都应该有成绩,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教学。而毕业实习是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业实习考核又是加强毕业实习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学生更好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考核或考核不科学不规范,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也必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从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实习考核体系的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知识和能力体系。毕业实习归来的学生,每个人要写现一篇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情况。再根据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掌握学生专业技能发展情况。根据两方面的情况给出知识和技能得分。二是表现和道德评价体系。要根据毕业实习学生所在部门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小组长对实习生的评价,同一部门实习生之间的互评,实习生的自我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人表现、职业道德、综合能力方面情况,据此对学生进行量化评比。根据这个两个体系反映出来的情况,再结合实践教学目标规定,对学生毕业实习给予综合评价。只有用完善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作保障,才能够使毕业实习学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毕业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陈慧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02).

[3]卢爽.试论酒店专业教学实习中指导教师的职责[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颜燕.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9(02).

责任编辑 夏焕堂

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骤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世界进入了弹性劳动与经济不稳定、工作不稳定时代”。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相关行业用人数量下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既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又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缓解就业矛盾的一条途径。本文从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界定及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成因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灵活就业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1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界定及现状

“灵活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这个概念代表了新的就业观和就业形式。它不仅受到相当数量的学者、政府官员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在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这个概念做的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主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从政策上来说,灵活就业是指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或暂时没被派遣到就业单位,其档案、户口没有调入就业单位的情况;从工作性质来说,是指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即在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就业状况[1]。据劳动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以灵活就业方式工作的主要是在进城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企业富余职工等几大群体。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咨询业等新兴行业用人机制较灵活,工作环境较宽松,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中高层次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大学生灵活就业比重比较高。进入20世纪90 年代,特别是1996 年开始实施“九五”计划以来,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关阶段,触及到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加剧,并交汇成建国后又一轮新的下岗失业高峰。这时历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正规部门自身面临“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在这种情形下,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下岗失业人员迫于谋生的需要,相继走上了灵活就业之路[2]。

我国普通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在规模上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280万人,2005年达338万人,2006年达413万人,2007年达495万人,2008年达559万人,2009年达610万人,2009年,还有250万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找工作。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18~22周岁青年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定位由昔日的“精英”、“天之骄子”转向“普遍劳动者”。以2005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338万,截止当年9月统计的就业率为72.6%,意味着约有92.6万人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失业待岗。2006年毕业生数字为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即使能稳住就业率,也将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失业群体。毕业生人数增加、金融危机下相关行业用人需求减少,使2009年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中国社会调查所调查显示,到今年2月底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5.6%,之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现在看来距离这个目标的完成还有一段距离。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毕业生灵活就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但是毕业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参与灵活就业的人数仍然偏少。

2高校毕业生趋向灵活就业的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成为大学生实现知识能力转化、缓解压力的有效措施。

第一,灵活就业可以实现高校毕业生从拥有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促进知识更快转化为能力的一种弥补形式。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育,但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机会较少,学过的方法论要得到社会和实践的认可、检验,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先灵活就业确实为一种积极的心态。

第二,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没有把握,担心只凭面试会看“走眼”,认为一旦与大学生签约,过一段时间如果对大学生不满意,要想辞退就很困难。有些大学生想创业但没有资本,又担心与企业签约后影响自己的创业计划,于是就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慢慢地积累资本,为日后的创业做点准备。

第三,灵活就业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传统思想,使已经成人的大学生依然无法走出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甚至婚嫁购房生儿育女都走不出父母的经济援助圈。灵活就业,让大学生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敢于并勇于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迫使大学生在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理的能力得以加强,同时使家长、社会、企业界和政府为大学生实现灵活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支持,这样对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将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

3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就业状况,要给予鼓励,给予支持。同时灵活就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诸如劳动合同意识不强、法律维权意识淡薄、违法意识存在盲点等问题,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

第二,社会保障很难落实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没有建立适应非正规就业灵活有效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交纳社会保障金,很多民营的小企业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给职工交纳。

第三,待遇偏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作为市场主体的雇佣方的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诚然,用人单位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是部分企业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把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4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会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严重的会影响全社会稳定。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思路与对策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通过立法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灵活就业。国外的经验告诉人们,法律和政策的扶持对于灵活就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健全有关灵活就业的法规和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定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为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灵活用工。保护灵活就业者的权益。

第二,健全灵活就业者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但是各省市相应的实施细则出台的速度较慢难以落实。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建立和完善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可以适度灵活处理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和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能够覆盖包括灵活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减少灵活就业的风险,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第三,用人单位正确对待灵活就业人才消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需求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单位、所有的岗位都要用研究生,而不给本、专科生任何机会。同样,用人单位在灵活用人中会认为只有低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才会接受工作,认为用高校毕业生在灵活就业岗位是大材小用、成本高、风险大。两种理解都是走极端,都会导致供需的不匹配。在推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中,单位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应聘者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用人,不要以学历作为门槛。这样做有助于解决人为的扭曲需求造成的就业困难。

第四,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为就业做准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凭对专业的喜好决定在学校的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发展、调整与实践自我规划;处事随意、浮躁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不够;在就业压力面前消极、有抱怨情绪等。因此,在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首先要正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结合学校教育培养方案、关注社会与经济发展,合理开展大学规划,通过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来为就业做好准备,实现就业的最佳状态。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是个循序渐进过程。据劳动保障部预计,在未来10~15年,灵活就业将成为我国就业机会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毕业生作为主体也将面对同样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必将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目前看,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比率毕竟是有限的,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灵活就业。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如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社会保障、就业观念等等),必将推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灵活就业。

参考文献

[1]裴劲松,李佳.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6):126-127.

[2]陶志勇.灵活就业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1):16-20.

毕业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率

作者简介:邓思清(1973-),男,广东五华人,助教,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和千家万户的安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小于毕业生增长速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设置时间较短的新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就更大。

笔者对广州某高校2003至2006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挖掘各种有效资源,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一、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民营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成为吸收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尤其是2003年以来,该校有60%至80%的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他们分别到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设计院等民营企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设计等工作。

由于该校新生入学分数为第二批普通本科入学分数段,招生分数较低,学生的中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上近年来就业率较高,因此,2003年以前,应届毕业生报考以及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和比例较低。

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和把握,有利于积累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应对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激活工作思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转变观念,努力探索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转变,在就业工作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在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上尽快进行转变,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走出校门,宣传介绍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就业工作。

三、拓宽渠道,大胆实践

2003年以来,笔者和该校就业工作团队一起,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开拓思路,努力探索、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拓宽思路,开拓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推动学生努力提升知识层次,我们拓宽思路,鼓励学生考研,切实提高了就业率。在巩固组织学生考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全面动员,重点鼓励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考研。并安排考研宿舍,组织研究生党员一对一地指导考研本科生,指导报考志愿,使学校形成报考研究生的新热潮。三年来, 15 000名毕业生中,有40%左右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其中,1 500多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10%。

鼓励学生考研工作也为今后土建类学生打开就业门路,寻找学生就业的新增长点,提升学生就业水准,开拓了新路。

2.主动出击,广种薄收挖信息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团队知难而上,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搜求就业信息。

(1)积极推销,扩大社会认知

2003年以来,每年都利用新年机会,向与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有关的单位,邮寄带有毕业生信息的贺年卡9000多张,主动用电话联系近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使得以广州及珠三角中心区域为主的大部分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都了解本校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人才供给量,所以,尽管形势严峻,仍然有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提供招聘信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为止,本校与广州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工程公司等几百家单位建立起了牢固的用人关系,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2)变“废”为宝,挖掘潜在信息

每一年,各高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资料存档保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以及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学员登记表,变“废”为宝,激活蕴藏在其中的就业资源,利用合适时间,组织一批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骨干,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据统计,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挖掘了1 500多条就业信息,争取了2100多个就业岗位。

(3)全员参与,扩大“推销”队伍

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因为,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干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能保持200多人左右的兼职“推销员”队伍,无论职称高、年龄大的老教师还是一般的年轻教师,他们都能热情配合,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已推荐1000多名,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

(4)校友帮助,争取信息反馈

校友是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朋友,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经过几年的办学,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者领导的作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与此同时,校友们也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纷纷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因此,尽管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笔者所在学院仍然出现单位上门招聘的就业繁荣景象,共开设校级、院级大中型招聘会1600多次。到目前为止,学校已连续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位居省内前列,学生实际就业就业率已达90%以上。

3.利用现代技术,建设信息平台

学校就业工作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具有运行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的网络技术,非常适合于学校开展就业信息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来,笔者所在就业工作团队组织学生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学校网页、学院就业信息网页以及行业在线,向社会发布当年毕业生所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联系方式等信息,近两年还加强了毕业生个性化信息的介绍,为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增大了几率。

四、加强管理,树立形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工作主动走向社会,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和就业信息,还必须有强烈的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了树立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强管理、促规范,建设一流的就业工作队伍。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落实了制约机制,并加强管理,促进规范,提醒工作人员礼貌沟通、热情服务。为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素质,我们开展了就业信息拓展业务培训,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就业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取得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专业在华南地区的就业市场相对稳定,通过这一稳定的市场不断地向外辐射,使就业市场越来越广阔。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特别是与各地的就业指导中心、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大集团公司的联系,将他们请进学校,组织小型的地区见面会和行业见面会,拓展了用人渠道。我们还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在毕业生就业阶段及时地发布信息,确保市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优先在校友相对集中、就业市场前景看好的广东等地区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着力抓好在珠三角和经济发达省、市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扩大在这些区域的就业市场,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劳动和社会保障就部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东 升〕

上一篇:生态学园林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