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范文

2024-08-13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范文第1篇

一、人格与教育

1、何谓人格?

“人格”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面具”。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人格”尚无一致的定义。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说:“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现代心理学》)我们认为学校人格教育中的“人格”一般指前边引文中

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和性。(4)功能性。

在结构上,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我”结构:(1)本我。(2)自我。(3)超我。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天生的潜能。②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③独特的经验。具体说人格的成因包括: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④早期童年经验。⑤学校教育因素。⑥自然物理因素。⑦自我调控因素。

2、人格因素及类型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 因素

高分

低分

A 乐群性

热情

孤僻

B 聪慧性

聪慧

迟钝

C 稳定性 激动

稳定

E 恃强性

支配

顺从

F 兴奋性

轻松

严肃

G 有恒性

坚定

多疑

H 敢为性

冒险

畏怯

I 敏感性

灵活

自恃

L 怀疑性

刚愎 随和

M 幻想性

任性

稳妥

N 世故性

精明

天真

O 忧虑性

烦恼

安详

Q1实验性

激进

保守

Q2独立性

自负机智

附和

Q3自律性

自律严谨

不顾大体

Q4紧张性

紧张兴奋

闲散宁静

(2)、健全人格类型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型”:

①有自我扩张的能力;②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③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④具有现实知觉;⑤客观地看待自己;⑥有多种技能,并专注于事业;⑦行为的一致性是其人生哲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

①能充分地、准确地认识现实;②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接纳;③有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④经常关注社会上的各种问题;⑤喜欢独处,有超俗的品质;⑥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⑦高品位的鉴赏力;⑧常有高峰体验;⑨能建立持久的友谊;⑩民主的价值观;⑾较强的伦理关系;⑿不带有敌意的富有哲理的幽默感;⒀有创造性;⒁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 (3)、病态人格类型 黄希庭《心理学十五讲》: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道德感和内疚感,没有怜悯心、同情心,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挫折容忍力低,情绪活动呈爆发性,行为冲动,对他人和社会冷酷无情,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②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是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动,善诡辩,富有攻击性,服饰、仪表不顾习俗等。③回避型人格障碍。特点是行为退缩、自卑,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受批评指责后常觉得自尊心受创伤而痛苦、羞怯,害怕社交活动等。④依赖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过分依赖他人,很幼稚顺从,总是怀疑自己可能被别人拒绝,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人格与人生 (1)、人格与职业

①教师与医生开朗----沉静 ②商人与农民圆滑----质朴 ③诗人与军人自由----服从 ④演员与记者浪漫----敏锐 (2)、人格与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与刘邦李白与杜甫

4、人格在教育中的意义 (1)、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人格标准 孔子:刚、毅、木、讷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思想的评价: 孙隆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①他制他律的人格----渠道化的“做人”方式。②自我压缩的人格----逆来顺受、“存天理,灭人欲”。③没有“个性”-----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 梁漱溟:(中国)个人人格隐没,向里用力;(西方)个人人格分明,向外用力。(《中国文化的命运》)

(2)我国现代教育家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

蔡元培: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健全人格指,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陶行知: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3)、西方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奇:人格本位论,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小原国芳:完人教育,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的教育 洛克:绅士教育的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赫尔巴特: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的所在。 罗素:我愿提出四种特性,在我看来,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皮亚杰:儿童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从自我中心主义到相互性,从同化于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之中到导致人格的形成的互相理解,从团体内混沌的无分化到以有纪律的组织为基础的分化。

二、对我国当代中学人格状况的大致分析 “你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5项:分别是(5)“独立思考”(4.4%);(6)“慷慨大方”(1.9%);(8)“有合作精神”(1.9%);(9)“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究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2)“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2)、(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必具的心理条件,

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1)“自尊”(14.2%);(3)“同情心与爱心”(11.0%);(4)“善良、宽容”(14.2%);(7)“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已受到高度赞同,强调自身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共识,这同几年来我们狠抓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调查说明,当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已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的国民责任,这是令人欣慰的。中学生渴望宽松的人际关系,要求在“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宽容”人格,这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

体育、影视明星(29﹪) (2)不崇拜别人(13.8﹪) (3)军人(11.6﹪)(4)科学家(10.7) (5)商界名人(8.9)(6)见义勇为英雄(5.8) (7)政治家(4.9)(8)优秀教师(2.2) (9)生产劳模(0.9)

(上海社会调查事务所《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 基本状况:

1、健康方面:①善良自尊。②有社会责任意识。③有正义感。④有同情心。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2、缺陷方面:①自我为中心。②怕吃苦。③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④虚浮焦躁。⑤团结协作精神不够。⑥易产生心理障碍。

3、背景原因:①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的两难状况。③社会文化的碰撞转型。“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消解。

三、学校人格教育及其内涵和外延。

人格教育是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约束,实现道德层面的个体心理的内化,形成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提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认识、评价和调节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客观现实的交往中,正确把握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表现的能力。概言之,人格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内涵上,就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正确调整个人行为、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的能力,把感性层次的行为判断、习俗随从、个人动机,上升到道德判断的理性层次,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关心同情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在外延上,①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②注重认知教育,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③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把情绪、情感、气质、动机、兴趣等视为道德品质的基础。④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坚持启发诱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明理、警醒和觉悟。

四、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学校“四育”。蔡元培先生指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他说:“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成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品德的学校。”人格教育就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

(2)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及其教育。(曾子、曾国藩、傅雷)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大致可分三类:①权威型教养方式。②放纵型教养方式。③民主型教养方式。学校要注意和学生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学习的情况。有时还需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社会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接受社会的正面影响,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个体自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自省,见贤思齐,知错就改,自立自强。 方法: 环境熏陶

健全人格的培养凭说教是不够的,它需要一定环境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荀子就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美丽的校园、纯正的校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秩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一种春风化雨的作用。班集体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就是一个道德自律很强的集体,学生大多能以一定的是非标准去评价和约束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即使个别学生发生不良行为,他也会在大多数人的鄙夷和批评下感到羞愧不安并自觉加以改正。这既是一种道德感染,也是一种心理“从众”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所介绍的帕夫雷什中学就非常注重学校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

(2)健全制度

个人行为不能没有制度的约束,制度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条件。合理的制度在学生良好品格和个性的培养中起着一种引领警示作用。学校制度既要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点。制度约束、批评训诫学生与关心爱护学生并不是对立的。比如如何处理手机管理、早恋的问题等等。 (3)榜样感染

榜样是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人格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鼓动力。梁衡在《人格在上》一文中写到:“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着人格精神的星座。不可想象,当历史长河中缺了这些人格坐标后,就如同缺了许多改朝换代,惊天动地、里程碑式的大事。”学校教育中,榜样感染包括英雄伟人的事迹、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学生的模范表现等。班主任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班主任优良人格的表现:①爱岗敬业。②公平公正。③灵活果断。④严肃亲切。⑤知识丰富。做到以热爱激发热爱,以情感唤起情感,以人格塑造人格。 (4)活动教育

开展健康有益活动,是实施人格教育的又一重要方法。比如升国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的情怀;“艺术节”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献爱心”教育学生同情关爱他人;“成人仪式”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运动会鼓励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等等。 (5)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要通过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怀疑感、自信感的培养,促进学生“求真”品格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健康的心理。文科课程人文蕴含丰富,理科课程科学精神突出,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自然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锻炼学生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军训、学农、参观访问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而且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7) 个别关注

对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恰当措施及时疏导沟通,帮助其克服这种障碍。

五、学校人格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1、人格教育与德育

人格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格教育主要着眼学生的心理、个性、情感,更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人格教育与智育 智育中可渗透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又为智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教育侧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节。

3、人格教育与体育

健强的体魄是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体育是实施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

4、人格教育与美育

两者间有重合之处,如都关注学生的道德品性、身体素质,都是以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但也有差别,前者更多着眼个性心理,后者更多关注情感体验。 附:武汉中学人格教育研究介绍

(一)、课题(《董必武人格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的意义、依据和目标:

1、意义:我国文化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独生子女多、社会接触面小、学习压力大)而带来的学生人格不够健全(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虚浮焦躁)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依据:(1)董必武“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它既包含了我国儒家对于仁德之士的人格要求(“刚、毅、木、讷”),又体现了现代先进知识分子、共产党人的人格追求。(2)现代心理学理论。一是对“人格”的定义。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力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我们在研究取其

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二是人格形成的条件。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天生的潜能。(2)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3)独特的经验。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第二个条件。

3、目标:从道德和心理两个维度,“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研究的过程、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于2008年由省教科所规划立项,并通过了开题论证。 1 成立课题组,进行任务分工。

2 学习领会人格教育的思想理论。(1)结合董必武同志的教育实践,深入发掘其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2)学习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的理论,并由本人给全校教师作《人格教育概说》的报告。

3、构建训导体系。把董老“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具体细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和学校日常管理的细则。编印《修身周刊》,用儒家文化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格品行的教育引导。

“朴、诚、勇、毅”人格培养“三维”立体训导体系架构示意图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朴、诚、勇、毅”系列训导目标构想是:

1、“朴”系列训导目标:

穿着朴素、不攀比吃用俭朴、不羞愧勤俭节约、不浪费

学习踏实、不浮躁朴实纯真、不做作朴实直爽、不浮夸

朴实厚道、不自私朴素大方、不猥琐朴质高雅、不庸俗

2、“诚”系列训导目标:

内诚于心、不欺己外诚于行、不欺人诚实学习、不作弊

诚实学问、不装懂诚心待错、不固执诚恳道歉、不丢人

真诚待人、不虚假诚实守信、不欺诈忠诚自己、不虚荣

忠诚学业、不懈怠忠诚祖国、不背叛忠诚于党、不丧志

3、“勇”系列训导目标:

勇敢威武、不畏惧勇敢作为、不鲁莽勇敢果断、不迟疑

勇猛精进、不遗憾勇于质疑、不耻问勇敢交往、不孤癖

勇敢合作、不封闭敢于挑战、不逃避勇于负责、不敷衍

勇于实践、不怕苦勇于竞争、不怕输勇于创新、不怕错

4、“毅”系列训导目标:

有恒有毅、不懒散刚强坚毅、不娇气学贵有恒、不松劲

坚定有毅、不屈服持之以恒、不退缩百折不饶、不放弃

坚毅刻苦、不服输坚毅不懈、不低头自强不息、不言败

(训导约束可起指引成长方向的作用,要见成效仅靠训导是不够的。我们的途径是:训导与自育,引领与自省,熏陶与自养,就是把外育与自养的紧密结合起来。)

4、创建活动平台。(1)常规活动(军训、学农、成人仪式、艺术节)与特别活动(“阳光义卖”、“城管卫生革命”、赴老区参观访问、模拟联合国活动)相结合。(2)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3)全体参与的活动与代表参与的活动相结合。总之,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学生欢迎,家长支持。

5、注重榜样引领。(1)董必武等同志的崇高人格精神。(2)社会模范人物的精神事迹进校园。(3)成立志愿者团队。(4)评选“校园百花奖”(朴诚勇毅之花)以及市区“文明班集体”“三好学生”等。

6、加强环境熏陶。(1)利用董必武纪念馆,对学生进行校史和人格理想教育。(2)校园文明卫生环境。(3)班级文化建设。(4)校园宣传栏。

7、重视教学渗透。(1)加强教师的人格自律,强调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作学生的“成长导师”。(2)做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语文的“课本剧”,政治课的“辩论赛”等等。

(三)、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范文第2篇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友好相处不可缺少的礼仪修养。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字,密切地关系着国家的盛衰,个人的成败,这点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所以远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巨着,倡导礼貌运动,而使我国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老师要处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宣传,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讲文明,讲礼貌,不讲脏话和粗话,这对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孝顺之心。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所以,青年学生首先要学习孝道,坚守孝道。东汉时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专心服侍父亲,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扇枕,严寒的冬季为父亲温衾而受到人们颂扬。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起码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感恩之心对他们很重要,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这方面的道理。如今,中学生守则里写入“学会感恩”条款,这也充分肯定了感恩之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另外,除上述五点外,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可以从仁爱、荣辱、理想、拼搏、竞争等方面入手,老师可根据各自实际作些尝试。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范文第3篇

一、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

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抽样结果显示, 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20.23%, 对北京市23所高校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测试也发现20%—3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 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1]大学生不良人格状况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衡, 自我调控能力差;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焦虑、恐惧、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反应;价值选择急功近利, 价值判断以自我为中心, 过于强调自我, 缺乏精神追求、精神境界低, 缺乏社会责任感, 行为选择表现出较低的道德水准等。可见, 大学生在认识、意志、情感、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有缺陷。

二、大学生人格与健全人格的涵义

人格在心理学中也称为个性, 从个性的结构来说,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下构成的有机整体。个性倾向性构成人格活动的动力, 制约着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即个人的所思、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2]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的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平衡的过程。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中, 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灵改造和品质塑造, 使大学生具有情绪稳定、积极进取、谦虚谨慎、忠诚踏实、百折不挠等优良的人格素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中的各个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具有正常的自我意识,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身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为中心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等。[3]大学体育具有实践性、直观性、开放性、动态性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在促使大学生的人格获得健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体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

(一)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 它是指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是关于自我认识的总和, 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计划、动机、希望、恐惧的认识, 也包括个人对自己能力、知识、社会地位和交往水平、人际关系的认知。[4]自我意识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个人的理想、目标、动机、态度等都是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完善自我意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由于体育运动的直观性和竞争性, 体育运动中的大学生不仅有身体、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 而且要求有较高的体力和机能的投入, 他们有许多机会发现自己在体力、技术、技能、意志、情绪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秀部分,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巩固发扬自己的长处,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这种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过程恰恰是个性形成与发展以及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

(二)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精神。体育运动具有实践性和激烈的对抗性, 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 它要求运动者克服心理障碍, 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各种困难, 如运动产生的疲劳、疼痛、失败感等, 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痛苦与欢乐、成功与失败、公正与偏袒等各种体验, 多经历这些磨练, 能够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表现和培养, 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也是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

(三) 丰富充实着大学生健康的情感生活

对大学生加强情感教育, 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丰富大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利于他们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 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情感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这三种情感是互相影响渗透的, 稳定并习惯化了, 再与坚定的行为方式相结合, 就是情操, 一个人有了高尚的情操, 不仅会具有稳定的高级情感, 而且这种情感已成为高尚行为的稳定动机了。体育运动是人类高级情感的产物, 又是人类高级情感的发生器, 它丰富着人类的情感宝库。在体育运动中, 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荣誉感和相互交往的亲和感, 用“费厄泼赖”精神保持自己的伦理感, 体育运动给人们提供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 顺应了大学生们对情感的多方面的要求, 如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依托感、归属感、稳定感;因征服自然而增强的自豪感、征服感、愉悦感等;竞技活动中的竞争与退让、荣誉与耻辱使大学生享受着各种复杂情感的“折磨”与冶炼。在对体育比赛的观赏中, 得到健康美、服饰美、形体美、道德美的欣赏, 净化社会情感, 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

(四) 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价值观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及政治观的基础和核心。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是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体育活动所特有的实践性、直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 创设了有利于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适宜环境, 在构建大学生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竞争、协作、诚信、规范等价值观念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竞争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体育领域里的竞争, 提倡的是一种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公平竞争, 在体育运动中, 不讲门第、不排世系、不序尊卑, 不承认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 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 必须敢于竞争, 顽强拼搏, 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 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大学生通过体育场景的观摩和体验, 有利于他们形成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念。其次, 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在体育实践中能真正落实, 体育领域树立了严格的行为规范, 任何规则都包含有惩罚一切不公平的“非法”行为的约束力, 大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体验, 每个人都会从中感受到这种无形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迁移到日常工作生活中, 有利于规范其社会行为, 促进他们对规则意义的认识和遵守规范观念的养成。第三, 体育以群体性活动内容为主, 通过体育的集体性项目练习和竞赛, 大学生学会了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认识到个体间的团结友爱、尊重信任、配合支持是取胜的关键, 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观念。第四, 体育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 若参加者不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 如, 服用兴奋剂、冒名顶替、假球、黑哨等弄虚作假行为, 在体育竞赛中一经发现, 体育就借助竞赛规则中的惩罚, 通过取消参赛资格的方式来维护规则的信用和权威性, 以确保体育竞赛是真正的公平竞争, 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有利于诚实守信观念的增强。第五, 体育以实践活动为主, 动态的活动内容使体育创设了一种易于交流的、信息畅通的特殊的人文环境, 使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拥有了平等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自主表达愿意的权利, 有利于民主、自由、参与意识等观念的形成。六, 体育重在参与, 不仅尊重对手, 尊重裁判, 尊重竞争中的胜利者, 还尊重竞争中的失败者, 通过竞赛的相互交流, 体育本身蕴涵着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于置身于体育过程的大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摘要: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有: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充实着大学生健康的情感生活;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关键词:体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建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干预措施[J].湖北体育科技, 2004{4}23~24.

[2] 刘大海.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 李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85~86.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范文第4篇

一、人格与教育

1、何谓人格?

“人格”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面具”。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人格”尚无一致的定义。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说:“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现代心理学》)我们认为学校人格教育中的“人格”一般指前边引文中

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和性。(4)功能性。

在结构上,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我”结构:(1)本我。(2)自我。(3)超我。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天生的潜能。②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③独特的经验。具体说人格的成因包括: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④早期童年经验。⑤学校教育因素。⑥自然物理因素。⑦自我调控因素。

2、人格因素及类型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 因素

高分

低分

A 乐群性

热情

孤僻

B 聪慧性

聪慧

迟钝

C 稳定性 激动

稳定

E 恃强性

支配

顺从

F 兴奋性

轻松

严肃

G 有恒性

坚定

多疑

H 敢为性

冒险

畏怯

I 敏感性

灵活

自恃

L 怀疑性

刚愎 随和

M 幻想性

任性

稳妥

N 世故性

精明

天真

O 忧虑性

烦恼

安详

Q1实验性

激进

保守

Q2独立性

自负机智

附和

Q3自律性

自律严谨

不顾大体

Q4紧张性

紧张兴奋

闲散宁静

(2)、健全人格类型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型”:

①有自我扩张的能力;②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③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④具有现实知觉;⑤客观地看待自己;⑥有多种技能,并专注于事业;⑦行为的一致性是其人生哲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

①能充分地、准确地认识现实;②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接纳;③有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④经常关注社会上的各种问题;⑤喜欢独处,有超俗的品质;⑥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⑦高品位的鉴赏力;⑧常有高峰体验;⑨能建立持久的友谊;⑩民主的价值观;⑾较强的伦理关系;⑿不带有敌意的富有哲理的幽默感;⒀有创造性;⒁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 (3)、病态人格类型 黄希庭《心理学十五讲》: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道德感和内疚感,没有怜悯心、同情心,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挫折容忍力低,情绪活动呈爆发性,行为冲动,对他人和社会冷酷无情,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②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是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动,善诡辩,富有攻击性,服饰、仪表不顾习俗等。③回避型人格障碍。特点是行为退缩、自卑,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受批评指责后常觉得自尊心受创伤而痛苦、羞怯,害怕社交活动等。④依赖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过分依赖他人,很幼稚顺从,总是怀疑自己可能被别人拒绝,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人格与人生 (1)、人格与职业

①教师与医生开朗----沉静 ②商人与农民圆滑----质朴 ③诗人与军人自由----服从 ④演员与记者浪漫----敏锐 (2)、人格与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与刘邦李白与杜甫

4、人格在教育中的意义 (1)、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人格标准 孔子:刚、毅、木、讷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思想的评价: 孙隆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①他制他律的人格----渠道化的“做人”方式。②自我压缩的人格----逆来顺受、“存天理,灭人欲”。③没有“个性”-----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 梁漱溟:(中国)个人人格隐没,向里用力;(西方)个人人格分明,向外用力。(《中国文化的命运》)

(2)我国现代教育家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

蔡元培: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健全人格指,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陶行知: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3)、西方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奇:人格本位论,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小原国芳:完人教育,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的教育 洛克:绅士教育的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赫尔巴特: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的所在。 罗素:我愿提出四种特性,在我看来,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皮亚杰:儿童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从自我中心主义到相互性,从同化于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之中到导致人格的形成的互相理解,从团体内混沌的无分化到以有纪律的组织为基础的分化。

二、对我国当代中学人格状况的大致分析 “你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5项:分别是(5)“独立思考”(4.4%);(6)“慷慨大方”(1.9%);(8)“有合作精神”(1.9%);(9)“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究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2)“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2)、(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必具的心理条件,

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1)“自尊”(14.2%);(3)“同情心与爱心”(11.0%);(4)“善良、宽容”(14.2%);(7)“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已受到高度赞同,强调自身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共识,这同几年来我们狠抓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调查说明,当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已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的国民责任,这是令人欣慰的。中学生渴望宽松的人际关系,要求在“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宽容”人格,这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

体育、影视明星(29﹪) (2)不崇拜别人(13.8﹪) (3)军人(11.6﹪)(4)科学家(10.7) (5)商界名人(8.9)(6)见义勇为英雄(5.8) (7)政治家(4.9)(8)优秀教师(2.2) (9)生产劳模(0.9)

(上海社会调查事务所《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 基本状况:

1、健康方面:①善良自尊。②有社会责任意识。③有正义感。④有同情心。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2、缺陷方面:①自我为中心。②怕吃苦。③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④虚浮焦躁。⑤团结协作精神不够。⑥易产生心理障碍。

3、背景原因:①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的两难状况。③社会文化的碰撞转型。“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消解。

三、学校人格教育及其内涵和外延。

人格教育是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约束,实现道德层面的个体心理的内化,形成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提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认识、评价和调节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客观现实的交往中,正确把握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表现的能力。概言之,人格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内涵上,就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正确调整个人行为、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的能力,把感性层次的行为判断、习俗随从、个人动机,上升到道德判断的理性层次,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关心同情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在外延上,①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②注重认知教育,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③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把情绪、情感、气质、动机、兴趣等视为道德品质的基础。④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坚持启发诱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明理、警醒和觉悟。

四、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学校“四育”。蔡元培先生指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他说:“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成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品德的学校。”人格教育就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

(2)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及其教育。(曾子、曾国藩、傅雷)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大致可分三类:①权威型教养方式。②放纵型教养方式。③民主型教养方式。学校要注意和学生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学习的情况。有时还需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社会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接受社会的正面影响,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个体自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自省,见贤思齐,知错就改,自立自强。 方法: 环境熏陶

健全人格的培养凭说教是不够的,它需要一定环境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荀子就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美丽的校园、纯正的校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秩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一种春风化雨的作用。班集体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就是一个道德自律很强的集体,学生大多能以一定的是非标准去评价和约束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即使个别学生发生不良行为,他也会在大多数人的鄙夷和批评下感到羞愧不安并自觉加以改正。这既是一种道德感染,也是一种心理“从众”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所介绍的帕夫雷什中学就非常注重学校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

(2)健全制度

个人行为不能没有制度的约束,制度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条件。合理的制度在学生良好品格和个性的培养中起着一种引领警示作用。学校制度既要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点。制度约束、批评训诫学生与关心爱护学生并不是对立的。比如如何处理手机管理、早恋的问题等等。 (3)榜样感染

榜样是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人格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鼓动力。梁衡在《人格在上》一文中写到:“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着人格精神的星座。不可想象,当历史长河中缺了这些人格坐标后,就如同缺了许多改朝换代,惊天动地、里程碑式的大事。”学校教育中,榜样感染包括英雄伟人的事迹、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学生的模范表现等。班主任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班主任优良人格的表现:①爱岗敬业。②公平公正。③灵活果断。④严肃亲切。⑤知识丰富。做到以热爱激发热爱,以情感唤起情感,以人格塑造人格。 (4)活动教育

开展健康有益活动,是实施人格教育的又一重要方法。比如升国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的情怀;“艺术节”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献爱心”教育学生同情关爱他人;“成人仪式”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运动会鼓励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等等。 (5)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要通过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怀疑感、自信感的培养,促进学生“求真”品格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健康的心理。文科课程人文蕴含丰富,理科课程科学精神突出,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自然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锻炼学生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军训、学农、参观访问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而且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7) 个别关注

对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恰当措施及时疏导沟通,帮助其克服这种障碍。

五、学校人格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1、人格教育与德育

人格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格教育主要着眼学生的心理、个性、情感,更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人格教育与智育 智育中可渗透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又为智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教育侧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节。

3、人格教育与体育

健强的体魄是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体育是实施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

4、人格教育与美育

两者间有重合之处,如都关注学生的道德品性、身体素质,都是以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但也有差别,前者更多着眼个性心理,后者更多关注情感体验。 附:武汉中学人格教育研究介绍

(一)、课题(《董必武人格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的意义、依据和目标:

1、意义:我国文化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独生子女多、社会接触面小、学习压力大)而带来的学生人格不够健全(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虚浮焦躁)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依据:(1)董必武“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它既包含了我国儒家对于仁德之士的人格要求(“刚、毅、木、讷”),又体现了现代先进知识分子、共产党人的人格追求。(2)现代心理学理论。一是对“人格”的定义。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力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我们在研究取其

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二是人格形成的条件。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天生的潜能。(2)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3)独特的经验。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第二个条件。

3、目标:从道德和心理两个维度,“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研究的过程、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于2008年由省教科所规划立项,并通过了开题论证。 1 成立课题组,进行任务分工。

2 学习领会人格教育的思想理论。(1)结合董必武同志的教育实践,深入发掘其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2)学习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的理论,并由本人给全校教师作《人格教育概说》的报告。

3、构建训导体系。把董老“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具体细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和学校日常管理的细则。编印《修身周刊》,用儒家文化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格品行的教育引导。

“朴、诚、勇、毅”人格培养“三维”立体训导体系架构示意图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朴、诚、勇、毅”系列训导目标构想是:

1、“朴”系列训导目标:

穿着朴素、不攀比吃用俭朴、不羞愧勤俭节约、不浪费

学习踏实、不浮躁朴实纯真、不做作朴实直爽、不浮夸

朴实厚道、不自私朴素大方、不猥琐朴质高雅、不庸俗

2、“诚”系列训导目标:

内诚于心、不欺己外诚于行、不欺人诚实学习、不作弊

诚实学问、不装懂诚心待错、不固执诚恳道歉、不丢人

真诚待人、不虚假诚实守信、不欺诈忠诚自己、不虚荣

忠诚学业、不懈怠忠诚祖国、不背叛忠诚于党、不丧志

3、“勇”系列训导目标:

勇敢威武、不畏惧勇敢作为、不鲁莽勇敢果断、不迟疑

勇猛精进、不遗憾勇于质疑、不耻问勇敢交往、不孤癖

勇敢合作、不封闭敢于挑战、不逃避勇于负责、不敷衍

勇于实践、不怕苦勇于竞争、不怕输勇于创新、不怕错

4、“毅”系列训导目标:

有恒有毅、不懒散刚强坚毅、不娇气学贵有恒、不松劲

坚定有毅、不屈服持之以恒、不退缩百折不饶、不放弃

坚毅刻苦、不服输坚毅不懈、不低头自强不息、不言败

(训导约束可起指引成长方向的作用,要见成效仅靠训导是不够的。我们的途径是:训导与自育,引领与自省,熏陶与自养,就是把外育与自养的紧密结合起来。)

4、创建活动平台。(1)常规活动(军训、学农、成人仪式、艺术节)与特别活动(“阳光义卖”、“城管卫生革命”、赴老区参观访问、模拟联合国活动)相结合。(2)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3)全体参与的活动与代表参与的活动相结合。总之,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学生欢迎,家长支持。

5、注重榜样引领。(1)董必武等同志的崇高人格精神。(2)社会模范人物的精神事迹进校园。(3)成立志愿者团队。(4)评选“校园百花奖”(朴诚勇毅之花)以及市区“文明班集体”“三好学生”等。

6、加强环境熏陶。(1)利用董必武纪念馆,对学生进行校史和人格理想教育。(2)校园文明卫生环境。(3)班级文化建设。(4)校园宣传栏。

7、重视教学渗透。(1)加强教师的人格自律,强调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作学生的“成长导师”。(2)做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语文的“课本剧”,政治课的“辩论赛”等等。

(三)、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范文第5篇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

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范文第6篇

1 引导学生净化心灵, 追求高尚的灵魂生活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灯。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精品内容, 能为学生营造一方净土, 提供高尚的精神食粮。我们学过周国平先生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知道周先生用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灵魂生活的追求, 不注重于物质生活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 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 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 所以, 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 该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2]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面对入侵者的利剑说出:“不要踩坏我的圆!”,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面对高高在上的亚历山大大帝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两个人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 包括自己的生命, 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是指引青年人精神成长的一盏明灯。引导学生知道自己身上有两种生活:肉体的和灵魂的。肉体的生活一旦达到颠峰, 就开始衰老直至死亡。而灵魂的生活正相反, 由生到死一直在成长壮大。人只为肉体而生, 他和他的一生注定是要死亡的人的一生。而人为灵魂而生, 则那寄托着他幸福的东西, 在他生活中就会日复一日的发扬光大, 死亡对他来说也就并不可怕。灵魂是肉体的家园。要让学生做一个有高尚灵魂生活的人。

2 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人格魅力

想要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要先从自己开始。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 尊重每一个人, 试着用微笑对待每一个人, 用行动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友好。这样会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的, 也就是具备人格魅力的人。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学习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汲取他们身上的精华, 完善自己的人格。日本著名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小说为我们讲述了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的故事。我们暂且不说母子三人是如何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而来说一下北海亭面馆的老板夫妇给了母子三人的帮助, 温暖, 尊重, 同情, 祝福, 鼓励。母子三人第一次去吃面的时候, 店老板就多给了半碗面, 这是帮助。第二次, 老板将熄灭的炉火点起来, 这是温暖[4]。老板娘建议给三碗面, 而老板说:“不行, 他们会尴尬。”这是尊重。第三次, 为了少收50元钱改了价格板, 这是尊重, 当老板夫妇获知母子三人的不幸遭遇后, 面对面蹲着掉泪, 这是同情。每一次, 老板娘都以一句“谢谢, 祝你们过个好年”送走母子三人, 这是祝福、是鼓励。乃至14年来一直保留着2号桌, 大年夜2号桌都摆上预约牌的举动, 都显示出店老板夫妇的真诚善良和人性化的经商之道。正是因为有了店老板夫妇的帮助、尊重和鼓励, 母子三人才能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奋发进取,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真诚善良, 才能使得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成为整条街的核心。店老板夫妇无疑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这篇文章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要让学生体会到人是群居的, 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尊重对方、微笑面对, 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才有勇气有力量去战胜挫折和磨难。

3 引导学生有责任感, 敢于担当

古人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训, 才有了历史上种种惊天之举。今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 要求现代人也应该有责任感, 勇于担当。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 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5]责任感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态度, 是一股发愤图强的干劲, 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找准切入点, 提升责任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等实际因素, 因材施教, 推荐经典文章, 做到有的放矢。

3.2 以知识积累为载体, 培养责任感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是任何空洞教条的理论说教都无法相比的, 因此应注重学生的文学积累, 引导学生在积累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培养情感。

3.3 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教材中富含深刻的思想道德内涵, 要善于开发其培育人的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 “为中华的富强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 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优秀的教材。用教材中伟人的事迹, 科学家的故事来唤起学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奋发的责任感。

3.4 运用好榜样示范作用,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影响极大, 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 是非观念还不够明确, 往往容易出现“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 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 卓有成效的帮助学生, 增强学生责任感。

总之, 职高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培养健全的人格, 才能成为健全的人, 才能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这艰巨的任务, 就需要我们每位职教者把人格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作为职教者, 我们理应责无旁贷。

摘要:我国的国情决定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但是职高学生的现状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 绝大多数学生重工轻文, 为学习而学习, 为就业而学习, 造成了职高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继续学习能力较低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作为语文教师, 应充分利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提高职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驾驭语文的能力, 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关键词:健康的人格,健全的人,职教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洁.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分层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8) .

[2] 贺玉良.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着力提高语文素养——对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西北职教, 2009 (4) .

[3] 常宝玉.谈在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 2010 (6) .

[4] 叶杰英.对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特色的探析[J].职教通讯, 2010 (2) .

上一篇:学校三八节活动简报范文下一篇:学校趣味运动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