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

2023-09-21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第1篇

2、谈从句学习的英语思维培养

3、中西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4、论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语段落结构的影响

5、浅谈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干扰

6、跨文化交流角度的新闻英语翻译 ??

7、浅析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8、试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兼顾质量与效率,改革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10、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1、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12、论英语单词的“误用”与“巧用”

13、汉语“胆”族词的英汉比较研究

14、英汉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语篇组织的影响

15、英汉主语思维差异与阅读理解

16、浅析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应用

17、吉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

18、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9、全境式建构: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途径

20、浅析中英文化差异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21、从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看汉英句法差异

22、造句法对英语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2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4、中英思维差异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5、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6、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途径

27、师范类高校英汉互译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

28、文化差异下商标的中英文互译

29、浅析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30、从中英思维差异视角分析中英互译核心思维

31、汉语交际思维方式对英汉词汇翻译的影响

32、构建汉英平行语料库 探索听说课课堂改革

33、中式英文在英文写作中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34、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探讨

35、初中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36、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37、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8、中英思维差异对大学生汉译英的影响

39、中英颜色词的语义对比及翻译

40、浅析ESL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41、英语文化创新思维视域下的高中阅读教学分析

42、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英文思维的培养

43、改变传统英语思维模式 倡导新型阅读教学理念

44、大力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水平

45、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46、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47、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48、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公共标识翻译

49、如何有效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探讨“五四”运动以来,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报刊语言的变化及特点,将报刊语言的发展划分为新文化语言、泛政治化语言、返朴归真的语言、动态的大众化语言等四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文化与报刊语言的关系,认为他们是两者发展中的交互推进者,具有变化的同步性、同一性和同构性的特点,都不断地追求权力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文化 报刊语言 变化 关系

报刊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媒介。陈原先生指出,人们可以“一方面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来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在言语方式、语言结构体系上总有集中的体现。汉语发展史总是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近百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当代社会转型,汉语经历了四次巨大的变化,报刊语言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呈现出特点各异的面貌:有着浓厚文化启蒙色彩的“五四”新文化语言,带有激烈革命意味的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泛政治化语言,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共进的开放式变革式语言,契合当代文化转型特点的多元动态式语言。报刊不仅记录和传承了社会文化的变革,而且报刊语言记载了社会语言生活,展示了语言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报刊对近百年的语言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台。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报刊新文化语言

“五四”前后,是现代报刊形成和发展期。白话文报纸在晚清就竞相面世,但晚清的白话报只是对民众宣传和普及文化的工具,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文言的正统地位仍没有撼动,政府公文、正规文章仍是文言文。“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明确主张废止文言文,以白话取代,并将白话文运动提高到“文学革命”的高度,通过文学创作丰富发展现代白话语言,使“国语”成为现代的审美的语言。“文学的国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范畴,而且通过实践使现代白话文学扩展了广阔且有诗性的生存空间,而且建构了现代报刊的白话语言体系。1920年,白话文经当时政府认可,取得了国语的正统地位。

现代白话文书面体系的形成,绝不仅仅是当时白话口语的简单移植,在它的形成过程中,融进了“科学”和“民主”的文化精神。应该说,“五四”白話文运动既是语言形式的革命,又是思想革命和思维革命。“科学”的大旗,不仅带给中国民众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而且促成中国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的现代化转型,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由重天人合一的直观性思维转向主客二分的思辨性,文化特征由注重意念、想象转向重实证、理性,语言表达由模糊、形象转向精确、严谨。而“民主”的大旗几乎涵盖所有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人的权利问题,强调尊重个体的自由、生命、欲望等现代价值观:挑战经典圣人之言,“以我手写我口”,表达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说:“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的说出来”。“自己的声音”促使了白话文取得了合法性,成为现代汉语的主体。“科学”和“民主”的新思想、新精神决定了白话文的书写形式,出现了白话新诗、欧化的翻译文学、措辞尖锐的讽刺性散文,以及用“活着的话”直白表达鞭挞封建伦理的小说,等等。而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精神及其实践的展示平台,即是“五四”时期的报纸和刊物。

“五四”报刊语言记录了带有很深的思想文化变革、思维方式转换意味的语言革命,具有时代标志性的特色——新文化语言。

1.“五四”报刊语言是具有文化内涵、审美蕴含和理性思维特征的书面语化的语言,在“文学的国语”里还表现出个性化、富有艺术张力的特点。它将大众语言作为白话文的基础语言,经过改造吸纳进报刊语言中,具有精英学人的凝练色彩。在《新青年》、《新潮》、《时事新报》、《现代评论》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报刊上,新文化语言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传播作用,胡适、鲁迅、周作人等无论是浅白朴实的语言风格,或是深邃幽远的言语表达,大体都做到了语言的平民化与诗性、哲思性的结合,大大提升了大众语言的文化品味。

2.词汇系统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一方面,词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由模糊走向精确:另一方面,大规模创造新词语、新术语,承载着旧的思想、脱离经验世界的旧词汇退出历史舞台,代表新思想新文化的新词语构成“五四”报刊语言的表达空间。集中地表现在翻译与思想、文化启蒙相联系的西方新思想新文化词汇,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博爱、理性、主观、客观”等;同时,全面移植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术语和范畴,如“化学、生物、工业、农业、技术、机械、工程、重力”等,这些新词语构成了新思想和新科学的表述体系,完成了新文化的传播过程,促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3,通过“语体的欧化”,_引借鉴西方的文法、语法结构,变文言抽象、笼统、概括的表达为清晰化、具体化、条理化的表达。语言是思维模式的形式化。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是意象组合式的,逻辑性、分析性的缺失使汉语在现代科学的表达中常常面临“失语”的状态。在从文言表达转为白话文表达时,“根据国语的特性,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益以明了而确切,适于应用”。如当时以“发达科学于吾国”为目的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许多论文,仿照西文“树式结构”行文,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架构清楚,表达严谨。在语法上,当时的白话书面语也大量借鉴西式概念进行合理的架构,如文言第三人称代词没有性别之分,一概写作“他”或“它”,受英语he、she、it的影响,汉语书面语里也有了“她、他、它”之分化。句法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走向严密化,并使用连词,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形式化。文章的结构也围绕立论,通过归纳、演绎、论证层层展开,逻辑严密。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运动与报刊语言的泛政治化特点

报刊语言的第二阶段是1949年到1976年,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我国的社会制度、文化生活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改变,革命的话语充斥和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意识形态肃整事件:以“大跃进”为代表的社会乌托邦运动、窒息知识分子精神的反右斗争、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浩劫。澎湃的革命热情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心理、文化认知、文化意识和文化伦理。大众文化生活被进行了政治化改造,单一模式的革命文化成为既定的样板式文化范式。

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是:从政府政治到民众生活走向非理性,特别是“文革”十年,社会陷入空前的混乱,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一切以狂热的领袖崇拜为指导;政治化代替科学化、文化化,意识形态愈益偏执化,社会心理完全泛政治化,此起彼伏的全社会性、泛政治化的群众运动及相关的文化模式,带来全民的癫狂、蒙昧和人格的异化,当代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经历了一场炼狱,他们丧失了对社会文化进行深层次思考和批判的话语权;社会文化生活具有激烈而浮躁的特点,粗

糙、简单但充满血与火的革命激情迅速广泛地传播,并成为大众的文化范式和行为方式,逻辑的严谨、思考的深入、描绘的精致等失去了场域。

报刊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再到“一月夺权”,成为阶级斗争的战场,报刊的功能定位始终带有十分浓厚的政治色彩,彻底反叛了新闻专业性原则。_引此期的报刊语言是泛政治化的、畸变的语言。

1.这个时期报刊语言空话泛滥、单调乏味,缺乏文化蕴含和审美意蕴。报刊语言充斥着通俗和庸俗色彩,口语化松散的表达随处可见,暴力的贫乏的语言夹杂着革命的火药味席卷而来,没有了人文关怀、审美关注,丢失了“五四”新文化建构起来的个性、诗性凝练,沦为政治表达的苍白乏味的工具。

2.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使新词语大量出现在报刊语言中。根据《新词语大辞典》统计,这27年共产生新词4031条,平均每年增加149条。在这些新词语中,以政治类新词最多,占总数的40%,其中“文革”十年期间年均新增政治类词语占该时期新词语总数的70%,经济类占19%,其他文教類、体育类、军事类、科技类共占40%左右。

3.语言表达的非理性色彩。其一,报刊语言表现出高调、主观的色彩,缺乏理性、客观的表述,激昂的字眼、短促的排比句和诗体句成为主要的风格,以此来表达人们满腔的革命热情。陈松岑在《“文革”语体初探》:“由于对‘敌人’批判多、对群众号召多,相对减少了叙述说理的成分。从而使得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频率上升,而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下降”。其二,报刊语言常见对立性和极端的表达,如革命/反动、6/黑、造反/保守等。“彻底、一切、根本、最、永远”等形容词、副词大量使用,一反中国传统表达习惯,风格尖锐、直白、激进。其三,严重的浮夸、不真实的语言泛滥至极,如“大跃进”时期“放卫星”的经典语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高调的数字:“一亩水稻能产130434斤,一亩花生能产26968斤2两”。

4.泛政治化倾向十分突出。不仅时政类、评论类的文章充满斗争的语言,就是反映民众生活、情感的表述也政治化了。如“一封小学生的来信——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解数学题”等报道,用主观的阶级逻辑代替客观的数学逻辑,斗争的逻辑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5.语言暴力倾向十分严重。“文革”期间报刊语言有大量十分粗鲁、落后、愚昧的词语,如“牛鬼蛇神、狗崽子、混蛋、放屁、砸烂狗头”等侮辱人的秽词污语登堂入室。如“文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充满造谣攻击、无礼专横、血性残忍、武断狂躁的情绪。在句式的表达上,惯用对偶排比,重复词语和结构,强烈表达主观意愿,如“一千个、一万个拥护,一千个、一万个照办”等。还形成了特殊的大批判语调,是拙劣的暴力的文风大比赛。

6.语言风格严肃单一,生动活泼不足,极少有亲切感,尤其是评论文章,俯瞰式的叙述角度、控制式的语气、居高临下的气势是当时报刊语言惯用的风格。

三、改革开放的思想大解放和报刊语言的返朴归真

报刊语言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文革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正了既往一系列错误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经历了短暂的正本清源阶段后,中国社会迅速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思想文化领域再次活跃起来:文化现代化目标得以设定,人道主义思潮再度高涨,伴随着文化热而来的是西学新潮重新涌入,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应运而生。这场文化热是在60-70年代思想断层之后的反思和补偿,中国人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认识出现了飞跃,关于社会文化的思考开始转向关心人道主义、人的异化等问题,竞争机制促使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年代,新启蒙知识分子关心如何在中西文化差异中求同,建立与世界同步的现代民族国家,他们“不是要寻找民族的独立性和本原性,而是要使封闭的中国向全球开放,融人世界现代化大潮”。”

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高度同步,报刊的信息属性和商品属性得到认同,80年代全国性的大型受众调查开启了“传者本位”理念的转变,从“文化新闻”概念到“文娱新闻”的过渡日益凸显了报刊的娱乐功能。《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特色栏目和报刊体现了媒体监督意识的增强,而“深度报道”的出现标志着报刊媒体能动意识初萌,双向互动、读者本位的观念促进了报刊的有效传播。报刊语言呈现开放式、变革式的特点。

1.这一时期的报刊经历了80年代初集体意识“代言人”的角色向兼顾个体表达和客观中介者角色的变化。在语言表达上,书面语色彩浓厚,充满审思和社会责任意识,在语言规范化的道路上不乏个性的凸显和思想的展示。报刊或借助诗词、散文等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出现了抒情式的手法,充满道德评价的语言和慷慨激昂的语调;或以富含理性逻辑的专业语言,庄重大体的叙述建构迥异于前一阶段的理性话语体系。整体的语言风格是严肃而不失活泼,规范庄重而不乏宽松自由。

2.新词语大量涌现。我们根据《新词语大辞典》收录的词条进行统计,从1978年至1994年产生的新词语总数达5800多条,平均每年产生320多条新词语,其中政治类新词650多条,占15%,经济类的1300多条,占27%,文教卫生类的1100多条,占24%。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文艺百花齐放、教育卫生快速发展的客观反映。

3.语言表达的理性和规范意识逐渐彰显。1978年《人民日报》等一些中央和省级重要报纸专门开辟了“读者评报”、“文字诊室”等栏目,开展文明用语整顿和语言规范问题的讨论,报刊语言词语、语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言语的道德建设等问题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0日《语言应该规范化》一文,提出“对于广大工农兵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说法,非但不在规范之列,还要大力提倡”,为报刊语言提出了规范化的原则。“规范化”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前一时期尤其是“文革”时期报刊语言的反思,新时期报刊语言的建构是在特殊时期造成的断裂之后的重新架构,报刊语言显示出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相一致的特点。

4.报刊“文约而义丰”,报刊语言在简洁、精炼和蕴涵的追求中重回汉语表达的新巧、秀美之路。语体风格的返朴归真,文体风格风貌纷呈。这个时期,尤其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报刊语言语调、表达形式开始出现亲切、温和、平易、质朴的面貌,具有家庭式、朋友式的谈话风味,友好、充满人情味的平等对话的特点。复杂的长句和变换多样的短句交替融合,句式生动多样;陈述句使用频率上升,祈使句、感叹句使用频率下滑,充满平和的意味。叙述说理的成分、通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话语、情感呼唤式的表述构成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语体表达的特点。在文体方面异彩纷呈,深度报道、大特写等富有理性逻辑,政治新闻庄重严谨,经济报道精确务实,体育报道激情洋溢,娱乐新闻宽松自由适度。

四、社会文化转型和报刊语言的大众化倾向

报刊语言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以90年代中文化转型为标志。1992年邓

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市场化转轨开启了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所建构的新启蒙文化、以及知识分子本身都受到世俗化的严峻挑战。1994年激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无言的结局标志着新启蒙运动的内在分裂。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逐渐向新的范式转换,多元化的文化模式在中国不断地消长、争鸣。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经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被边缘化后自觉成为中产阶级的代言人。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开放政策中发育成熟,一跃成为强势文化,文化的等腰三角形发生逆转,大众文化处于最顶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分别处于两底端。

在大众文化的世界里,没有文人学士的清雅高超,也没有现实政治的束缚羁绊,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得到了充分发扬。“大众文化”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在大众的消费中,艺术如同果腹的自助餐,可以随时被加以享用。休闲、娱乐和感官愉悦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诉求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消费结构不断细化,导致社会消费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大众对原本神圣的精神追求渐失兴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心“自由”、“平等”、“正义”这类带有浓郁精神色彩的语言,他们向往的是由欲望、身体、幻象等符号和大众艺术充斥的城市空间,显示出平面化、肉身化、动态化、复制化的特点,标志着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和距离感的消失。

大众文化是伴随媒介技术变革应运而生的,90年代末互联网在中国成为大众传媒,极大地助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带来媒介传播的变革,网络传播以其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使报刊受到继广播电视之后的电子媒介的第二次挑战。在大众文化、网络传播和媒介体制改革的三重冲击下,现代报刊的传播理念发生了极大变化,报刊语言表现出多元化、动态性的快速发展变化,大众化成为其发展方向。

1.在“受众本位”的新传播时代,报刊语言总体面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的表象及新媒体传播特点相一致的变化。在语言表达上,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是最突出的特点,在全球资讯娱乐化趋势下。报刊一改传统说教的面孔,风格趋向多样化、大众化的表述,表达平民化的生活心态、新型生活方式和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念等,与大众文化的特点和趋向十分契合,轻松、俏皮中包含调侃,平易不拘中带着亲切,务实、求变中不乏时尚个性的追求。这种口语化的话语主体是新生代的大众,他们深受当代文化的渗透,急于解构传统、建构自我,追求时尚和个性,是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大众化、时尚化的表达。

2.新词语快速增长。有学者认为,当前汉语中每年产生的新词有一千条左右。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从2005年起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自2007年起每年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包括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新闻等)提取审定当年产生的新词语。2007年入选425条,2008年人选551条,2009年入选579条。

3.多元化、动态性的变化。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符号成分来源的复杂性:中英文混搭表达的马赛克现象、字母词的使用、新音译意译词、数字式语言表达、汉语类化词的大量复制能力、语言的视觉化处理、术语词的大众化转移、方言词的吸收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话语权转移使民众在报刊媒体中有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形形色色的心态和情绪,不同的思维和话语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来源、各色风格和特点等等汇集在报刊语言中,报刊语言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庞杂、鲜活、多层次、多来源。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报刊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特别强,如“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一词的特殊内涵经过抽象加工后,浓缩在语素“一门”中,英语一gate一直以来用来专指对违法行为进行掩盖的政治事件或大丑闻,汉语的“一门”意义在传媒语言中被类化后大大泛化了,涌现了“月饼门、火腿门、肉松门、拉票门、胶水门、安全门、鞋带门”等等,“一门”意义虚化、位置固定化以后,成为一个能产性极高的语缀。

不仅词语的创新能力强,就是最为稳定的语法也在发生难以置信的变化,如:很“我”、非常吕燕、越来越羊城、做客新浪、曝光公司、存款银行、很绅士的男人、很东方、很贤淑、很潮等等。大批新词新语、新组合、新格式的高频使用,显示了新报刊语言时代的到来。

4.语言的时尚包装和赶潮追风。当下的大众文化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娱乐和时尚,甚至借暴力和恶搞发泄情绪,追求快感,他们从生僻字里寻找卖点,从现有词语里发掘异乎主流的新意,通过新词语的创造与传统和权威较劲,如“囵”、“山寨”、“雷人”等等,表达求新求怪异于主流的心理。当代报纸往往大量援用这类新造词语进行语言包装,并大量复制,形成跟风之势。包装和跟风都是源于内涵的贫乏、流行文化追求急于创造和标新立异的驱动,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也造成在某一个时期报刊语言总用几个热门词语做标题的现象,反而失去了“个性”。如“山寨”流行期间,报刊随处可见的标题是:大学生拍山寨版《红楼梦》很累人、“山寨”呕像剧省钱招数雷死人等等,难免造成审美疲劳。

5.语体风格的个性化、文体风格的多样化。在地域文化特点、报刊定位、版面分类、编者风格等因素影响下,不同报刊不同版面尽显个性特色。根据地域特色,我们可将报纸分为京派报纸、海派报纸、广派报纸。京派报纸语体风格力求深刻、讲究厚重、体现大气;海派报纸追求实效、讲求精巧,有实用、精致、活泼的特点;广派报纸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开放性、务实性、消闲性等特点。就版面分类而言,体育版面亦庄亦谐、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生活版面亲切平和、自然朴实、时尚新颖;话题新闻或褒或贬,议论风生;深度报道客观准确、求深求广,贴近民众;广告新闻别出心裁、求新求变求美。

6.视觉语言的大量应用。文化心理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传播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在在线阅读和读图时代,报刊语言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表达:浓缩主体的标题导语化、富含信息的图表加文字的处理、时尚化语言的语境链接、简洁明快的版块结构、货架式新闻超市简明呈现、一目了然的字母词标示等,视觉语言元素大量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感官刺激,使报刊更直观好看。

五、报刊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报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再现者和传播者。报刊所具有的大众传播属性,时代性、信息性、知识性等功能,使报刊语言将每一历史时期的语言变化、每一阶段的文化特征记录下来,并保存和传承下去。如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语言变迁的记录”。当我们追踪“五四”以来的报刊语言的变化时,清晰地阅读了近百年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报刊语言对社会经济变化、社会价值取向、大众生存状态、社会习俗心理等进行了充分的展现:“民主、科学”反映“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气息;“黑五类、文斗、武斗”等记录了文革时期的社会文化的畸变;“下海、小康”等传载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伊妹儿、ECO”正在传播异彩纷呈的信息化社会信息。

报刊语言和社會文化是两者发展的交互推进者。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着语言的词汇体系,改

变着语法体系,并带来语体的不断变革,报刊语言由封闭走向开放,更具有表达能力和传播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报刊语言从文言令人窒息的表达中解放出来,重塑新白话表达系统,从而使口语进人书面语系统,彻底完成汉语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变。当代大众文化使报刊语言一改传统的文化语境,赋予多彩、多元变化和丰富的文化表情,使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学者预言:现代汉语正在向“当代汉语”转型。

人类的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就是语言创造的世界。萨丕尔认为:“语言形式的无限变异,也就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革”。语言是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基础,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外壳,也是思想本身,它不仅仅是思维过程而且是思维内容。从“五四”白话文运动到当下报刊语言的新趋向,都既是语言方面的变革,也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两者之间是互动和共变的。

报刊语言和社会文化变化从文化属性和特性看是同一性的,从构成内容和成分看具有同构性特点。“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旗帜,构建了现代报刊白话文追求的基本精神,使现代报刊语言摒弃了文言文话语体系,白话文促进文化走向通俗化、平民化,推动大众的文明进步。在对白话文进行书面语改造的时候,建构起表达新思想的词汇语法体系,更注重清晰明确的词汇表达,更严密逻辑的结构方式。当下的报刊语言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向越来越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时尚化、生活化、形象化、口语化、粗放化等特点标示着社会文化的消费性特点。高速的信息传播、快捷的生活变化节奏,让报刊语言具有变化的快捷性、多样性特点,成为白话报刊历史上语言变化速度最快、创新能力最强、语言再生能力最强的时期,而且在最为稳定、最为深层的语法规则上也在发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纵观近百年的报刊语言所经历的新文化语言、泛政治化语言、改革开放语言、动态的大众化语言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具有同一性、同构性的特点。

社会文化的变化与报刊语言的变迁是不断地追求权力话语转向大众话语的过程。近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的几次转型就是不断追求自由平等、民众追求话语权的过程。“五四”运动突出“人”的权利,强调尊重个体、人的自由、生命、欲望等现代价值观,变官方的话语权为精英学人和民众掌握的话语权。当下的文化转型也越来越强调人本的回归,解放束缚,对抗权威,颠覆传统,张扬自我,争取平等话语权。白话报刊的出现,打破了文言报刊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报刊传媒从士大夫专享的尊位开始走向下层民众,广大民众从此拥有平等使用媒介、分享信息的权利。当代报刊语言的大众化趋向也是报刊回归信息传播本位,民众越来越拥有话语权的表现。

責任编辑:陶原珂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第3篇

一方面, 英语理性思维与英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古时生产力低下, 英国靠海、狭小、耕地面积少的自然条件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阶级矛盾迫使英国先民靠航海贸易为生, 因此先民们要走出孤岛, 融入世界。先民们漂洋过海与残酷自然环境做斗争, 与不同民族交流, 发展科技促使航船到达更远海域。

另一方面, 社会历史因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贸易交流, 战争纷乱, 异族入侵, 政治需求, 文化剥削等因素, 使先民们不断吸收容纳多民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科学技术, 重要的有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传入, 格鲁萨克逊入侵, 诺曼征服, 这些因素导致英语思维方式朝理性与包容发展。所以, 英语思维具有开放、直接、重视利益、乡土意识淡薄, 强调个人主义的特征。

英语理性思维可以通过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形式表现出来。就外在形式而言, 由于受到亚氏严密的形式逻辑影响, 现代英语虽然省去了诸多形态变化, 但是保留的种类较之汉语依然繁多, 常用的有“性 (gender) ”“格 (case) ”“语态 (voice) ”“人称 (person) ”“时 (tense) ”“数 (number) ”等, 因此为综合语。主谓结构是句子的核心成分, 严格按照语法规则有且只有一个, 并且能够充当真正主语和谓语的成分固定, 如果再次出现相同成分时, 语法功能会有不同, 如宾语 (object) 、同位语 (Appositive) 、非谓语动词 (Non-finite Verb) 等。同时英语注重显性衔接, 体现在词组、句际、段落和语篇间, 这就是关联词语发挥的作用。此外, 英语中广泛使用介词, 用以连接两个表达方式, 有从属、补充作用。由于以上原因导致英语句子多长句, 结构完整, 成分清晰, 盘根错节, 前后连接, 逻辑性强。就内在而言, 英语理性思维主要特征是抽象化, 叙述直接、不掺杂个人情怀, 更接近事物本质面貌, 因此被动语态 (passive voice) 更受青睐, 尤其是当句子真正主语为无灵主语时, 被动语态更为常用。从意义重要程度、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层面考虑, 英语中经常使用倒装句、形式主语、代词替换等表现形式。词化 (lexicalization) 导致个别词语深刻难懂, 需要通过一句话甚至更长的篇幅加以解释。但过度的抽象表达会有晦涩难懂, 故作深究, 掩饰事实的嫌疑。

二、汉语悟性思维背景及表现

汉语的悟性思维受到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生存的需要迫使先民们寻找更多的食物, 而中国疆域辽阔, 耕地面积较大, 水源充足, 季节性气候使得先民们在陆地上就足以解决生存危机, 虽然后来也有尖锐的阶级矛盾, 但始终没有达到以开拓海洋为生的境遇, 因此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较少。社会文化因素对汉语悟性思维颇深。是汉语强调以“人”为中心, “万物皆备于我”, 因而着重强调通过人的主观意识认识世界, 不拘泥于表现形式, “以意统形”, 达“意”即可。因此, 汉语思维具有安土重迁, 重伦理轻科学, 重农业轻工商, 从自我出发, 集体意识浓厚的特征。

汉语悟性思维可以通过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表现出来。于外在而言, 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单一个汉字可用于所有时态、单复数、人称的变化, 如果有特殊语境需要, 则可以加上诸如“了”, “过”, “们”等汉字加以提示, 表达更为准确, 因此是分析语。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规则限制, 主语形式多样, 谓语也可以不是动词, 连接词语能省则省, 因此句际、段落、篇章关联性需要参“悟”, 偏向于多使用动词, 少用介词。基于以上原因, 汉语句子多流水句, 结构繁多, 成分复杂, 短小可爱, 读来易于接受。就内在而言, 汉民族侧重于具体思维, 强调主观感受, 因此汉语的主语大多数是人或有生命的东西, 多用主动语态 (active voice) [1]。多使用动词, 如果使用被动语态多为不幸遭遇, 如“他被汽车撞了”, “她家被洗劫一空”。但随着中西交流, 也开始含有积极意义, 如“她被评为‘最具潜力发展奖’”。也可以用直观、简单的意象表达抽象意义, 如“二把刀”, 原指次于砌墙“头把刀”的泥瓦匠, 现用于指不熟练的技术人员。同时汉语中也有很多成语歇后语, 用具体事物表达深刻道理, 如“板凳上放鸡蛋——好险”, 用以形容某些危险境遇。但翻译为英语时不可过度使用具体表达, 否则可能产生误解。

三、英汉思维差异对相互转换的消极影响

思维差异的存在使两种语言在转换时不能用原语思维直译, 而应谨慎思考, 再做处理。下面对三种常见的思维差异进行讨论:

(一) 动物

英汉两种语言都对某些动物含有特殊感情。在英语中, 狗 (dog) 带有忠诚、温顺、友好的含义, 深受人们喜爱。与之相关的表达有:top dog (当权派) , a big dog (俚语, 大人物) , be an old dog at a thing (对某方面很在行) 。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消极含义, 比如a dirty dog (卑鄙小人) , as sick as a dog (病入膏肓) 。在汉语中, 狗常带有消极意义, 如狗头军师可译为a-good for-nothing advisor, 闷头狗为the man who is always in silence is likely to hurt you stealthily。再者, 西方认为狮子威猛凶残, 主宰草原, 但在中国则认为老虎是丛林首领, 因此a lion in the way可翻译为“拦路虎”。但也存在文化空缺现象, 如“fish (鱼) ”的表达, 汉语中多引申为“年年有余”, 而英语中具有其他含义, 如cold fish (冷漠的人) 。如果不能够合理分析英汉思维差异, 以上短语、句子的翻译将是不通顺的、不地道的

(二) 颜色

中国推崇红色文化, 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祥和, 如红包, 红盖头,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使人联想到流血事件, 象征暴力、凶残。因此红娘 (match-maker) 、红茶 (black tea) 转化时要特别注意。中国忌讳白色, 因为白色多用于“白事”而为人们所厌恶。但西方认为, 白色象征着圣洁无瑕, 在中国, 黄色含有威严、不可逾越之义, 而在西方黄色意义消极。比如yellow newspaper指宣传虚假信息的报纸。因此在具体翻译颜色表达时, 要着重理解英汉颜色差异, 以免出现误解。

(三) 数字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习惯的不同, 在使用数字表达某些概念时存在着差异。[2]汉语中有些数字表面是具体的, 但实际却是虚指的, 比如三头六臂 (superman) , 三长两短 (something unfortunate) , 十拿九稳 (unquestionable) , 七上八下 (restless) , 乱七八糟 (in a mess) , 这些数字并不需要完全译出, 可灵活处置。但在具体指代时要准确译出, 比如roar with a rate of59%译为以59%的速度飙升。

四、对策

(一) 加强理论学习

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受到各自所处的自然人文因素影响, 差异在所难免。因此要高屋建瓴, 学习英汉语言对比的理论, 从不同角度强化对差异的理解, 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特色, 减少汉语思维对学习英语阻碍, 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提升趣味性。

(二) 强化实践操作

付诸实践是掌握两种语言的最佳方法, 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外刊, 提升汉语文化修养, 积累不同领域词汇, 提高口语表达力,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提升翻译质量, 参加语言活动, 在实际运用中寻找自身不足, 制定长远学习计划, 从而为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做准备。

五、结语

英汉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阻碍双边合作交流的屏障, 因此要不同角度、多方面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 熟练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用地道的语言表达原语意义, 提升翻译水平。同时, 要对自身出更高要求, 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思维方式是个体、民族、国家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与看法。思维方式受到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文化素养、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 同时这种差异又对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起到制约作用, 因此要想娴熟转换两种语言, 需要探讨英汉两种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而寻求解决措施。本文首先探究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背景及表现, 进而发现英汉转换时差异所在, 最后探讨为解决差异的措施。

关键词:思维差异,英汉转换,对策

参考文献

[1] 黄丽凡.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教资料, 2018 (27) :41-42.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第4篇

1 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日本地处亚洲东段, 在其37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 超过一半的比例为山地, 四面环海, 属于海洋型地理环境, 四季分明。这使得日本的文化具有开放性特色, 思维方式也具有外向型特征, 促就日本人形成了求变、好动、求新的性格。与中国思维方式相比, 日本思维方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主动性, 注重团结和责任感, 强调集团利益。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封闭型, 人们思维方式较为传统和保守, 遵守祖训, 兢兢业业, 缺乏创新, 注重使命感。又由于缺乏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独尊意识明显, 使得国民的思维方式较为内向保守和平稳, 好静且眼界缺乏拓展, 对新鲜的事物缺乏好奇, 对未知事物也缺乏兴趣。尽管如此, 两国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学的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其对日本人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延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与日本人的接触过程中, 可以感受到日本人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与韩国一样在日常的言语中会频繁的使用敬语, 如行く、来る、居る——いらっしゃる、おいでになる、越す;食べる、饮む——めしあがる;言う——おっしゃる;知っている——ご存知です;见る——ご覧になる;する——なさる;くれる——くださる等等。当然, 汉语语言中也有很多的敬语, 如请、恭请、恭送、您、阁下、劳驾、移驾、贵庚等等, 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敬语的频率已大大降低。

近年来, 一衣带水的两国人民交往日益密切, 文化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也促使了我国日常日语教学的重要性的提升。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若能运用日本的思维方式来辅助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 定能实现日语学习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性质的飞跃, 这就使得本文的初衷——从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来引导日语教学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2 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引导作用

2.1 日语教学现状

在中国, 截止到2008年底, 中国学习日语的人数已达79万人之多, 其中高校日语在校生有40多万, 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高校日语学习的热度的上升使得高校也在逐渐重视日语的教学。纵观高校日语教学现状:首先是绝大部分高校对日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未对日语教学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机器办公设备来辅助教学, 也未积极组织相关的日语协会或活动, 来加大学生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了解;其次, 由于高校的不够重视, 使得日语教学投入有限,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日常教学设施设备落后陈旧, 图书馆中日语类藏书比例较低,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日语学生的需求;再次, 教学模式也有待创新。目前高校的日语教学模式主要都还是停留在旧的“填鸭式”模式, 老师多数采取满堂灌得授课方式,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以调动, 对学习往往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以上原因, 都致使我国的日语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水平无法得以提高。

2.2 引导作用

在当代的经济社会环境中, 迫切需要进行日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适当加强对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的认识以引导日语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认识到日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础上来正确对待日语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方法不失为其中的良方之一。

(1) 促进对日语和汉语的区别的认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分析和介绍, 来对日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加以分析, 促进学生对这一区别能深刻认识并理解领悟, 从而达到对日语教学的引导作用。如,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性的教学, 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分析总结出, 日汉两种语言各自具备的一般特点:汉语发音复杂, 汉字多音字少, 汉藏语系, 主谓宾结构, 时态不够清楚, 动词、名词可用同一词, 词尾变化不清楚, 多状语句, 多短句, 多主动句, 及物、不及物分别不清, 现代大陆汉语敬语较少等等。而日语有汉字, 发音单纯, 词性分类清楚, 数字使用非常复杂, 拉尔阿勒泰语系, 有形容动词, 用言活用形变化清楚, 主宾谓结构, 多定语句, 多长句, 多被动句, 时态非常清楚, 有系统的敬语体系 (敬他语、自谦语、郑重语) , 男女老少语言差别很大等等。

(2) 加速日语教学改革。

着重介绍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通过对日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介绍, 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学习日语的基础和改进学生学习日语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日语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日语教学创新和改革, 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来从事日语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 将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到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去, 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营造有效直观的视觉效果, 并能将日语的学习放诸于日中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系统地介绍日中思维方式差异和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等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在此过程中, 教师队伍也需进一步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广泛开展与日语教学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使得教学和实践能更好的相互促进, 并从根本上实现日中思维方式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引导作用。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日中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普遍, 促使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在处于不断变化地过程中。因此, 在日常教学同时需认识到这点, 并不断地改进日语教学, 使得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引导作用能更好地发挥, 促进日中两国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的进程。

摘要:思维方式, 是指由思维的多种要素、形式和方法而组成的, 长久、稳定、普遍起作用的思维结构与思维习惯。由于日中两国所处的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 使得两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本文首先对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分析, 进而探析日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日语教学,引导

参考文献

[1] 何明清.从句式结构看日中思维方式差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胡启敏.中日文化的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1.

[3] 丁颖.浅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文化传播[J].甘肃科技纵横, 2008.

[4] 王军.关于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时的教学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5] 李红.现代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第5篇

无论是京瓷跨越半个世纪的成功,还是日航的600天扭亏为盈,都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是公司上下在稻盛和夫的引领之下,对“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命题的不断认知、思索和践行。简单说来,是敬天爱人、克己复礼、努力奋斗、诚实良善。无论外界如何纷扰,这一价值观都不为之左右。它并非空穴来风,乃是融合了儒、佛、理和中国古代经典的精髓。稻盛和夫将它们拾起细细打磨,成为当代管理的圭臬。若是未来回顾今日,真正的东方管理学的肇始者乃从稻盛而始。

10月13日,稻盛先生来到上海讲学,演讲过后接受了本刊的专访。我们得以亲耳聆听他的人事哲学,以及对于东方文化和管理的深邃体悟。

工作是磨炼灵魂的道场

一定要把心灵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和经营。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的问题。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部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哲学,并不懈努力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这样的话,企业就一定能发展,一定能保持长期的繁荣。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我们的人生,就由我们的心灵来创造。

人生和企业的方程式

从年轻时起,我就想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和工作结果的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观察许多人的人生,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企业经营亦是如此,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却怎么也不见起色。如此大的差别究竟从何而来?我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想出了上述这个方程式。

人们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包括智商、体能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成败。事实并非如此。能力或许占了很大的比重,可所持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其实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我毕业于日本的地方大学,绝对不是才能出众的人。为了鼓励自己奋发图强,我不相信只靠能力就能决定人生或经营的成败。不管能力是否出众,只要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地去生活,充满热忱地去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会收获好的结果。今年我已经79岁了,回首近80年的人生之路,对于这一点我已经深信不疑。

公式中的几个要素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仅仅是能力和热情相乘,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差别。举例来说,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器制造商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只念过小学。他的人生是从在自行车行当学徒工开始的,吃尽了各种苦头。可是松下先生却给人生和经营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他所创造的成绩和普通人相比,存在着几何级数的差距。正因为热情和能力这两个要素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才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差距。

至关重要的是,热情和能力的乘积,还要与“思维方式”相乘。所谓“思维方式”就是哲学,也可以叫人生观、判断基准,人心中抱有的思想、所持有的价值观。 持有的“思维方式”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就会迥然不同。也许有人会想,“有一丁点消极的想法没关系吧”。可事实是,哪怕只有一点负面的想法,结果就会全部变成负值。因为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乘的关系,所以“思维方式”哪怕只是负的1分,结果都变成负值。并且越是热情足、能力强,就越会造成大的负面结果。此外,如果是带领众多下属的领导人或经营者,那么造成的负面结果,就不仅把自己,也把周围的人带入不幸。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和经营

我没有杰出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必须具备超出常人的热情,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时,掌握比常人更优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优秀的哲学、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观、正确的判断标准。 为此,我努力学习孔子、孟子、阳明哲学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钻研佛陀教诲的宗教精华,努力把这些圣贤们的哲学根植于自己心中。

我们在生活和经营中,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这个时候我们会对照自己持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行判断。作为判断基准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正确与否,卓越与否,结果将大相径庭。

越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就越容易忽视自身所持的“思想”、“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的“思想”。人的 “想法”、“思想”这种东西是如此的重要,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却总是轻视它,认为只有知识和技术才是重要的。这个问题无论在人生中,还是在经营企业中,都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企业经营也一样,企业业绩乃至企业寿命全部取决于是否具有出色的“思维方式”。在京瓷、KDDI的经营中,在日航的重建中,我都反复倡导被称为“philosophy”的 “思维方式”、经营哲学。我的这种哲学是约束自身行为的规范,是非常克己的信念。 比如说,“贯彻完美主义”、“持续脚踏实地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绝境”、“有言实行”、“持有渗入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认为已经不行时才是工作的开端”、“成功之前不言放弃”等等,都要求严格自律的生活态度。

为什么我要在企业内强调如此严格的哲学呢?这里面有一个究竟要把自己的企业引向什么高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不谋求大的发展,觉得企业规模“差不多”就行的话,那么有一个宽松的哲学就可以了。但如果目标是进入世界优秀企业之列,那么,就不能不具备带有克己主义色彩的严格的企业哲学。

当经营者号召员工共有这种严格律己的哲学时,可能会招致员工的抵触。每当这个时候,经营者就要堂堂正正地说服大家:“我不想把我们的公司办成平庸的企业,而要办成值得大家自豪的世界一流的企业。因此,我才会在企业里推行严肃的、克己的哲学,与大家共同实践这种哲学。”如果不做这样的说明,相信员工们很难接受这种哲学。

以善恶,不以得失来做判断

释迦牟尼教诲我们,“欲望”“愤怒”“愚痴”这三种本能,是人所有的烦恼中最难驾驭的,称之为“三毒”。如果对自己的思想放任不管,人心就会被这“三毒”占满。必须做出努力,哪怕在心中根植一点善念、一点善心。

人是“思想”的主人,人格的创造者,自己环境和命运的设计者。在心里种下美丽的花草种子,精心照料,就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反之,如果疏忽了照料,就会招致杂草丛生。因此,一定要把心灵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和经营。

人既有善良之心也有邪恶之心。所谓善良之心,就是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旁,而祈愿周围人幸福的、充满着温情的利他之心。所谓邪恶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所以尽量抑制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这种利己的想法,而让善良的利他之心更多地占据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做修行、修养,就是塑造人格。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企业经营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各种事情作出判断。此时如果放任自己,人就会不以善恶,而以得失来作出判断。考虑得失,属于本能,就是凭算计损益,自己赚还是不赚,由此作出判断。不仅如此,还有感情用事,以自己是否受到侮辱来作出判断,或者以无谓的虚荣心来作出判断。要以一颗善良之心作判断,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否则就很难做到。

我在青年时期,从自我戒勉的角度,经常对干部和部下这么说:

“发生了问题,需要对事情作出判断时,瞬间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几乎都出自于本能。因此,不可以用刚刚冒头的想法立即对事情作出判断。‘稍等一下!’先把这个判断暂时搁置,然后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或者用善恶来衡量。不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也不从感情出发进行判断,而是动用理性,用善恶去判断。暂且放入一个‘缓冲器’,待考虑好以后再下决断,这一点很重要。”

“除非是真正的圣人君子,一般人做不到凭直觉就马上能用善恶来判断事物。通常,人都会用本能去判断。正因为如此,碰到问题我们不要匆促得出结论,而是把最初浮现的判

断搁置一旁,转而去弄明白问题的本质,然后用善恶的尺度去衡量,修正自己最初的想法。这样设置一个缓冲器,应该能够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不知有多少次,我意识到最初浮现在脑中的判断是错误的,故而重新思考,从而避免了失败。

作为人,何为正确?

在我的哲学中,有“作为人,何为正确?正确的事物要正确地贯彻”这个条目。我时常将这样的问题抛给自己,为维持正确的判断基准而不懈努力。 所以说,我的哲学既作为企业经营的判断基准,同时也是自己生活的规范。

企业经营中,往往会有不体面的事件或者丑闻发生。人员多了,其中难免会有思想错误的人,因一时冲动而使坏的人。为了不让这些人走向错误的道路,企业需要有规范,这就是哲学。在企业内确立这样的规范,成为人们的共识,就能防患于未然。

几年前在中国,乳制品巨头三鹿集团因发生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这样的事例,起因都是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则。企业舞弊丑闻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企业没有明确确立自己的“哲学”,或者说这种“哲学”没有在企业里面渗透。

在多数企业里,没有经营者会向员工们提出“作为人,何为正确?”而我思考的所谓“哲学”却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同时,这也是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的原则,例如“要正直,不要骗人,不能撒谎”等。“这么起码的东西还需要在企业里讲吗?”或许有人感到惊奇。但是正因为不遵守上述理所当然的做人的原则,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企业丑闻。换句话说,没有将依据哲学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当作自己日常生活的指针、当作经营判断的基准。我认为,正因为缺乏这种朴实哲学的人成了大企业的领导者,才招致今天世界上许多大企业丑闻频发。

所幸的是,因为我有关企业经营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仅仅从“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句话中引申出来,并用它来说服员工。“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虽然是极为简朴的判断基准,但正因为遵循由此得出的结论去做,京瓷从创立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经营之舵从未偏离正确的方向。后来京瓷进军海外,这样的判断基准更成为全世界普遍适用的哲学,我想这种哲学同样适用于日航。

人生是磨炼心灵的道场

在盛和塾里我经常说:“如果你想把自己公司经营得很出色,那么提高你的心性很重要。你的心性提高了,你拥有了一颗美好的心灵,公司也会相应变得出色。如果作为经营者的你拥有美好的心性,那么公司员工也会效仿,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如此心地美好的人们团结共事,公司就会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

归根到底,就是“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如果想拓展经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经营者自身的心性。然后,在提高自己心性的同时,也努力使周围员工的心性得到提高。如此结果便不言自明。不仅对一定会取得成功,而且这种繁荣就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我认为“提高心性”不仅于企业经营,而且对于我们整个人生都非常重要,甚至“提高心性”本身就应该是“人生的目的”。

人在年少时都有美好的理想,可能的话,都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我年轻时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成为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出色的科学家。在创建京瓷后,我又想成为出色的经营者,想把京瓷打造成杰出的公司,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

但是,人生的目的真的就是这些吗?经过反复认真的思索,我认为,这些绝不是我人生的目的。我已经79岁了,死亡正向我逼近。按照我的理解,死亡不过意味着肉体的灭亡。我相信,当我迎来死亡的时候,死亡的只是肉体而不是灵魂,灵魂是永恒的。这个宇宙中涌动着爱和关怀体谅之“气”,这种“气” 推动森罗万象、万事万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们则生存在这个充满爱的宇宙之中。当我迎来死亡的时候,我的灵魂脱离肉体开始启程。我祈愿我的灵魂是美好的,因而它在旅行时受到流淌于宇宙间的那种精美之“气”的呵护。 在死亡到来之际,灵魂启程之前,把灵魂磨炼得更加美丽,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依据自身的意志发展的,往往与我们的愿望无关,它只是沿着由命运和因果法则交织成的人生之路而行走至今。其间,有灾难降临,也有幸运眷顾。在灾难和幸运的考验中,我们要磨炼自己的灵魂、塑造美好的心灵。我想,这才是神明赋予我们的人生的目的。

所谓磨炼心灵或者磨炼灵魂,换言之,就是提升人格,丰富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性。也就是塑造一颗诚恳的、优雅的、充满关爱的心。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经过现世波涛的洗刷和磨炼,变得更加美好。我想这就是人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在迎接死亡时,我们应该拥有比出生时略微美好的灵魂,拥有充满关爱之心的灵魂。否则,活在现世毫无价值。所谓人生,就是磨炼灵魂、磨炼心灵的“道场”。

为了磨炼灵魂,首先需要的是拼命工作。拼命工作对磨炼灵魂最为有效。我从自己切身经验中坚信了这一条。

从27岁创建京瓷以来的52年间,我一直拼命地工作。公司可能破产,这种危机感逼迫着我。决不让公司倒闭,要让员工幸福,要让公司繁荣,抱着这种想法,我不知疲倦,拼命工作。没有闲暇思索多余的事情,没有功夫抱什么杂念妄想,只是拼命地、一心不乱地工作。这就是提高我自身心性的最好的方法。正如禅宗的僧人通过不断修行达到开悟的境地一样。

抛弃一切杂念,全身心专注于工作。比如,修建恢宏建筑的木匠师傅,烧制精美陶器的陶艺家。当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杂志中看到、听到有关他们的报道时,我们就会钦佩他们所达到的那种崇高的境界。这些人终其一生,聚精会神,投身于工作。他们并没受过高深

的教育,也没有博览群书。他们只是每天每日,日复一日,不发牢骚,没有怨言,一味埋头于自己的工作。

在这些人的一言一语中,透露出他们高尚的人生观和丰富的人性。他们讲出的深刻的话语犹如开悟的僧人。通过他们的金玉良言,我们知道了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地生活,不仅是为了赚取金钱,而且对于磨炼人的灵魂、心志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第6篇

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学校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

比如,有人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借以说明问题学生可能破坏班风;而王老师马上想到另一个俗语,“火大无湿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风也可以转变问题生。

我曾经得意于自己是正规师范毕业生,刚毕业又取得了大专文凭,认为掌握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工作中崭露头角,小有成就。抱着这些老本安然教书,不再学习充实自己。但时代的变迁,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学生的千差万物别,让我感到教学力不从心。特别是上一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我接下这个班后,才听别人告诉我这个班是一个乱班,差班。但爱挑战的我也决心试一试,我认为只要你苦口婆心,用爱去感动他们,一定会有好转的,但收效甚微。我

觉得我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我懈气,抱怨,后悔„„一系列负面

情绪产生了。我不再有激情,我怕见到学生,我怕进入教室。假期里,

我看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

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它给我的启发很大,

反思自己的教育不足,最典型的毛病是“说教”,方法的单一

性,思维的定性型。王老师认为“嘴利用率过高了,头脑就会严重开

工不足。的确,从教年份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想想以前的学

生,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可以使之感动莫名,一些发自肺腑的关怀,

会让我们铭刻于心。然而“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现在的学生越来

越缺少感动能力,越来越缺少对世道艰辛的体验,对老师的说教,他

们甚至会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性。假如你讲述某个成功人士学生时

代刻苦磨砺,勤奋学习的故事,他们会嘻然发笑:“当时人没有别的

出路,当然只有死读书。”假如你劝他不要铺张浪费,节省为美德,

他们会笑问:“假如你家富无虞,难道你不会去享受人生?”或者“父

母所赐,不受不行。”诸如此类,令我们哭笑不得-----

而王老师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

育情境上面,而学生的缺失不是先天的使然,而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

境学校教育而造就的,我们不只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

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的确,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总是有

许多学生很难达到我们这样那样的要求。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以

前的很多年教育经历,都是在黑暗中摸索!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对我的启发很大,这句话看似简单,要

真做到并不容易。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教师面对的是学

生是孩子,他们来自不同家庭,有着各自的性格和习惯,教师不能用

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而应该多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有针

对性的好方法,处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看着书中的一个个

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

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不肯消停

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

“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

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

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

时需要多一份理智。所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对学生的态度也变

了,我不再只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用心倾听,

用大脑认真思考。我的话不再那么多了,反而学生却一反常态,似乎

也懂事多了,记得刚开学的一天,我的早自习,我事前并没有像以往

一样,反复强调晨读,但当第二天我提前半小时轻轻地走到教室门口,

我呆了,学生正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专专心心地读书,看到这情景,

我还有什么可责怪的呢,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晨读的习惯。后来经过

这件事,我在其它方面也尝试着改变思维方式,改变教育方法,坦然

面对学生的错误。现在我班学生各方面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以前从

不交作业的宋宇同学,每次主动把作业交给我。以前听写几乎只能对

一两个字的李涛同学,现在听写基本正确。„„看到学生的变化,我

的负面情绪也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师生的和谐相处,师生也在和谐

的关系中各自得到了发展。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

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

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和学生真心交朋友,在宽松而又有序的环境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的成长。

还学生一片纯净的蓝天,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尽情的翱翔!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

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

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

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然而爱岗才能创新,爱岗才能在教育的征

途上自觉地去获取新的教学观念,才能把教书不仅作为生活的需要,

而把它作为个人生命的全部内容,才能作为你精神存在的所有活力,

上一篇:高企交流材料范文下一篇:现代环境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