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设计范文

2023-09-21

现代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业务要求: 本专业要求掌握室内室外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技能,提出环艺设计方案;能根据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和剖面施工图;掌握电脑效果图技法,能正确制作电脑效果图;掌握装修材料及工艺,能进行工程管理和概预算。

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英语、政治、艺术概论等

现代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 文章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方面阐述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意义与前景,并提出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中自然景观与乡土人文资源的规划思路与开发、保护原则。

关键词 新农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作者简介 唐壮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广西南宁,530226

一、新农村建设及旅游产业导入

2006年初,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立足现有基础,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专家提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因此,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呈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旅游区也相继出现。这种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同时,开展农村生态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农村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产业。

农村生态旅游可以说是“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并以鲜明的绿色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和体验的热情。在国际范围内,农村生态旅游所具有的独特性已经使其成为许多国家旅游事业的“主角”,成为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推动力”。

合理规划农村旅游资源,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对于调整新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保护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经济与历史意义。

二、新农村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新农村旅游产业,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坚守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对海外要弘扬中国特色,对国内要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则要弘扬自我特色。

(一)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与旅游区规划思路

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农业景观,其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景观,最后是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景观。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大面积的集约化农田出现成为可能,农业的专门化和机械化使当地的景观变得十分单调,生产量上升的代价是景观多样性的下降、当地生物物种的减少和土壤侵蚀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原有的一些较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放弃,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机械化耕种使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等现象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各业兴起并相互竞争,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各景观要素之间流动和传递,不断改变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得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已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村生态旅游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村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现代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这个层次的功能。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第一层次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后两个层次功能的开拓。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使根据生态规律建设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要获得超过自然系统的生产力,并要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

首先,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该注重增加景观异质性来创建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或是营造生物廊道与水利廊道,或是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与镶嵌方式,形成散布与聚集、细粒或粗粒的景观格局。在原有的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人类文化特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改善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在景观尺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意在原有的生态平衡中引进新的负反馈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或农林牧结合、或农林果结合、或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景观中各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再次,对应于游客“回归自然”的要求,农村自然景观生态规划中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模式。保护和增加景观中的天然植被斑块,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耕作斑块、居住斑块和自然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

(二)农村乡土旅游资源的开发

乡土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的总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人们也在最大限度地适应着这种环境,在此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特定地域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乡土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乡土特征是有差异的。不断追求和体验不同地域乡土特征的差异性,是旅游活动得以进行的原动力。

基于“乡土产业”的旅游业发展,要求相应的旅游资源应具有乡土特色。因此,在认定乡土性旅游资源时,可以本着宽泛的筛选标准,从景观、人文、历史、特产或物候(时序)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价。“乡土”与“旅游”组合而成的“乡土旅游”是一种稳定而长久的旅游形式,它本身既不属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不属于高科技产业,更不属于“短、平、快”的旅游投资项目。因此,开展乡土旅游时,需要

多个环节的协调和配合,比如政策上的引导、空间上的规划、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国民对“旅游”价值观的变革。当然,强调发展“乡土旅游”,并不是刻意否定以追求规模旅游效应为目的的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想的情况是所谓乡土旅游与规模效应旅游的并驾齐驱。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与追求规模旅游效应相比,发展“乡土旅游”及保持乡土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对我们来讲也许意义更大。

三、新农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农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农村聚落“天地一人—神”和谐的基础,是新农村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

(一)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维护好现有的生态安全格局

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在农村,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地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要避免旅游开发对土地的侵占,减轻人地关系矛盾,要限制开发规模,保护原有生态链条。

(二)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保护好原有乡土风貌

农村乡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思想的民俗文化。农民对土地、山水、动植物等天地自然的情意之浓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珍爱着并创造着自然,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等种种理念,在他们身上表现尤为交融相洽。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往往和生态安全格局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要加大保护力度,深入发掘其文化魅力。

(三)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

我国人口众多,生态负荷重,在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之下,农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因此,新农村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协调提高人口承载力与维护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

另外,发展农村旅游,要避免乡土风情的“舞台化”。要注意保护好原有居民的生活习性,同时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其中,让乡土文化融入整个发展过程中,从而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现代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詞: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技术分析

前言: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而言,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社会大众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赋予厚望,国家对机械制造设计的关注也愈加密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机械制造设计的创新发展,能够促进人们生活进程的发展。所以,现代的机械设计将会面临更高的要求,机械制造技术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

一、现代机械制造以及机械设计进展的进展状况

(一)现如今我国机械设计的进展状况

传统的机械设计存在不少弊端,常见的有设计技术比较单一,这容易导致机械企业内部的工作协调性差,设计产品时的周期也会比较长。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设计也迎来了创新发展,在机械设计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此外,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支持下,我国也引入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理念,通过机械设计出的产品质量也得到市场热烈的反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体验。

(二)现如今我国机械制造的进展状况

传统的机械制造与机械设计存在一些共同点,即已经跟不上现代的发展步伐。所以,相关企业就必须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将手工制造转变为自动化制造,将节省下来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投放到现代的创新研究上。此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已经包含数控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精密加工技术等,在机械制造生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经济效益。

二、关于机械设计的技术解析

(一)机械设计初始时期计划的解析

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之前,需要做一个初始时期的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的内容与进度,以及机械再设计的后续简述。此外,为了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初始时期就应该做好全面的机械设计要点,针对市场需求与实际能力做好更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另外,针对目前已有的功能,还需要进行升级完善,多了解国外的相关技术理念,从而尽快创新出更加有效合理的机械设计。

(二)数字化技术方式

在现代的机械设计技术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也就是增添了机械设计的方式,这对于机械设计行业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机械设计的整体工作水平,而且还可以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从而提高机械设计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数字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整体综合考虑机械设计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是,整合市场上关于机械产品设计的有关信息数据,以便给企业提供一个准确有效的发展思路,加强企业的资源管理。

(三)并行化设计技术

简单来说,并行化设计技术主要是在产品的机械加工与设计中,通过现代管控和一些新兴技术实现不同机械的共同运作,从而更有效地协调机械设计效率。具体来说,在并行化设计技术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在考虑机械设备的结构与设计基础上,加强其机械的设计效率,结合实际的功能需求进行全面解析,实现不同机械设备的功能互补,以便逐步提高机械设计的综合能力。

三、机械制造的技术解析

(一)精密加工技术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机械制造的加工精密度已经达到0.01um,后续还将继续不断升级创新,力求达到更加精密的水平。通过引入精密加工技术,能够在提高机械零件的细致的基础上,降低机械制造对产品产生的误差影响,进而提高整体产品的质量。

(二)数控加工技术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机床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设备。那么,在实际过程中,需要提高机床的通用性与灵活性,最好能够发展为自动化生产。所以,在机械制造中引入数控加工技术,不仅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机械制造情况,而且还能提高精密程度比较高的机械制造。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内容可以发现,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都是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只有对机械设计制造不断地完善创新,才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机械设备支持。所以,这也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能够加强对机械设计的改造,继续探究其相关的技术,进而寻找出更加顺畅的发展道路,以便促进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112-113.

[2]刘吉兆,申路民,刘伟.基于OBE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9):6-8.

[3]王宏祥,尚锐,符宝鼎.基于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方向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110-113.

[4]彭飞,方芳,刘丹.机械设计综合实训与知识产权运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3):126-128.

[5]刘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12):235-236.

现代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一、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就是含有中国传统元素风格的建筑, 有着浓浓的中国色彩。而现代中式建筑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式建筑的风格, 同时也加入了大量新型元素, 更加符合现代市场。可以在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加入大量现代化元素, 以保证整体建筑的现代感与功能性, 确保可以为用户创造出更加理想、舒适的居住空间。

现代中式建筑会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元素融入到设计之中, 并会通过对信息化技术以及新型施工材料的使用, 打造出与现代人居住相符的居住环境, 可以有效缓解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冲击, 创造出带有中国色彩的特色化建筑设计模式。

二、现代中式建筑和环境设计要素

在进行现代中式建筑以及环境设计时, 需要对设计要素进行明确, 以保证最终的设计效果。目前建筑、环境设计要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设计风格的借鉴, 在合计中融合进更多中国化景观元素, 像照壁以及青砖等等, 进而形成特色化景观风格[1]。

2) 建筑材料。为保证设计效果, 设计人员应对建筑材料运用进行合理搭配, 对玻璃、水泥等建筑材料进行科学运用, 以确保现代元素与传统建筑的结合程度, 进而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3) 颜色搭配。为突出中式特点, 在设计时可以将典雅、朴素颜色作为整体建筑主色调, 并适当加入一些明亮颜色, 以便将建筑的素与古朴之感完美体现出来, 使其可以和现代建筑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

4) 意境营造。中式建筑极为注重景观意境, 强调对设计元素与植物的利用, 所以在设计别墅与周边环境过程中, 不仅要对廊、溪流以及假山等元素进行合理设计, 突出整体建筑景观意境, 同时还应对植物进行妥善配置, 要按照植物生长习性以及景观效果呈现目标, 科学对地方特色植物进行搭配, 向紫藤萝以及竹子等, 都可以作为景观植物, 以便对整体景观的中式特色进行烘托[2]。

三、中式别墅建筑和环境设计方式

1、简化式设计

简化时设计就是对中国传统设计模式的一种简化, 整体设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建筑布局较为西式, 有着开放度较高以及设计组合多远等方面的特征, 较为符合现代人需求。在进行空间组合过程中, 会通过对房子围院子的手段, 增加邻里之间的互动, 确保在满足用户居住私密性的基础上, 为其创造出更多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 使整个建筑更加具有“人情味”。

在进行空间功能以及建筑布局设计过程中, 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国际化元素, 简约风格较为突出, 属于后现代设计风格, 设计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 融入多种中式符合, 例如可以将人字顶运用到山墙处等[3]。同时在对环境空间进行处理时, 可以通过对流水、粉墙以及特色化植物等内容的运用, 巧妙进行空间营造, 改变了水泥、钢筋冰冷的空间布局规划, 整体空间布局更加灵动, 可以在美化空间、完成空间意境营造的同时, 达到相应空间规划目标, 整体建筑中式设计特点较为突出。

2、仿古式设计

仿古设计更加注重在形式上的仿古, 会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完成相应的标识设计目标, 更加注重意境、文化感与传统中式建筑的相似度, 而在表现方法上, 却更加倾向后现代表现手段。在进行规划过程中, 会对传统地方建筑基本结构与规划方式进行保留, 确保建筑文化特色。而整体平面布局多以江南水乡以及四合院两种形式为主, 这两种方式都有着浓浓的地域特色, 四合院布局是对北方建筑风格的模仿, 封闭独立院落与南北纵轴对称是这种建筑的主要布局规划特征, 布局更加大气、简约;江南水乡布局会通过对水景点的借助, 以前后错落的方式进行建筑规划, 有着较为显著的水乡建筑特点。设计人员会按照有关要求, 合理对两种布局风格进行选择, 并展开后续相应设计。

这种建筑设计会在仿古建筑中加入现代化元素, 会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特点, 对建筑进行布局、装饰与环境设计, 中式建筑元素会在诸多环节中得到体现, 像在建筑空地种植中国地方特色植物、营造意境化庭院设计等, 以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打造出高设计水平中式别墅建筑。

四、结束语

中式建筑更加讲究人天合一, 强调设计者应注重自然, 要突出整体建筑安逸、自然, 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与环境设计过程中, 也应按照建筑所在地形以及综合因素, 结合别墅建筑要求与客户实际需要, 合理对建筑以及环境进行设计, 要对仿古以及传统简化手段进行科学运用, 进而打造出理想化的中式别墅, 确保别墅能够被市场所认可, 保证建筑单位可以在行业中得到一席之地, 从而获得更好地发展。

摘要: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 我国文化发展也十分喜人, 中国文化元素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愿意将中式元素加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大量现代化中式别墅开始出现。本文将对现代化中式建筑及其环境设计展开全面论述, 旨在提高中式建筑环境设计水平, 促进该类型建筑在我国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设计要素,中式建筑,别墅,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 梁祯, 肖亮.中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20:54+56.

[2] 王泽宇, 高宇, 梁逸婧.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性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探究[J].美与时代 (城市版) , 2016, 11:76-78.

现代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图形是现代藝术设计中的核心创作元素之一,是直观传达信息的有效载体。艺术设计中的图形设计重点创意的表现目的,必须要能够引起观赏者的注意,而利用视错觉的表现手法往往能引起观赏者的目光,制造视觉上的冲击,产生新奇、特别的感受,进而达到设计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视错觉作为一种能够在视觉上为欣赏者带来新奇体验的设计方式,其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基于此,本文从视错觉的概念出发,结合经典案例对视错觉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视错觉;艺术设计;应用

中国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083-02

视错觉常被大量运用在平面、产品等的设计上,利用其手法有效的引起观赏者的注意之外,还可造成视觉上的冲击,达到设计目的。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觉的形成来自于人的视觉接受到的信息所形成的知觉与真实的现状不符所产生的现象。如我们在观察图形时,由于对比参照物的不同,会在视觉上对图形信息的判断出现失误,直线甚至可能被看做曲线,二维图形会形成三维效果等。一些学者对这种视觉错位非常感兴趣,并通过设计形成了一些经典的视错觉案例,如缪勒莱耶错觉、附阴影钻石错觉、波根多夫错觉等。随着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热衷利用这种视觉上的错位来设计别具一格的作品。

1 视错觉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是艺术设计中的主要创作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利用基本的视觉原理,运用点、线、面、体、空间五种造型元素设计发展出不同的图形,并对图形的位置、大小等进行巧妙的安排,从而在平面空间内形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图样,在视觉上让人有一种新奇的体验。这对于强化视觉传达效果,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都是非常有效的[1]。视错觉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用形象同构设计出新的形象,这种设计称为转换设计。即为图形可转换成背景,而背景也可转换为图形。例如图1是一幅经典的两可图,即著名的“鲁宾之杯”,可以看到两个图形,设计者利用黑白为主色调,黑色是两张对称的脸部侧影,而白色部分则构成了一个杯子的形状。这种相互衬托、相互借用的视觉错位,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视觉张力。第二,利用图底反转体现视错觉,这种设计称为互补设计。英国神经心里学家Richard Gregory(1973)曾经提出:“图形的特征使图形注视点发生错误,所以产生错觉”。当一个画面当中可以看出包含两个以上意义的图形,即为双重意象,称之为多意图形。简单来讲图底反转就是一种多义图形,我们在乍一看到图形的时候,会根据思维定势判断图形的特点,但是仔细观察,图形背景中的画面则浮现出来,一幅全新的图形就会浮现在眼前,图形与背景二者具互补作用,若少了其中一项,则视觉画面的构成便便不成立并失去作用。可延伸其内容或意义,并增加视觉效果与印象,应用的范围涵盖纯美术以及平面设计等。如图2,你看到的是爱因斯坦还是玛丽莲梦露?第三,多维幻想图形,近年来人们对于“3D”的热衷有增无减,一张简单的粘贴画中都会呈现出三维的效果,即设计者利用图形的位置安排,打破空间维度限制,让欣赏者获得三维乃至四维的视错觉幻象(如图3)。

2 视错觉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的主要因素,色彩不仅能够传递基本的设计信息,还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从而强化视觉效果。在视错觉的应用中,其在色彩表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色调会调动人的不同情感,因此,色彩学中有“冷暖”色调之分,如蓝色、绿色等色调会给中一种冰冷、清爽的感觉;红色、橙色等会给人一种温暖、热情的感觉。这种视觉刺激引发的情感变化本身就带有一种错觉,因此,设计师也更习惯于利用色调上的巧妙设计强化欣赏者的这种错觉。例如图4中,红色的雪花在灰色的背景下与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更鲜艳,实际上去除背景色彩,雪花的颜色并没有差别,而形成这种视觉错觉的关键就在于色彩的对比,在冷色调的衬托下,红色的雪花看起来更加鲜艳、夺目,而在暖色调的衬托下,红色雪花在色调上的优势就会有所削弱。第二,利用色彩对比引起视错觉。达·芬奇曾说过:“同样美观的色彩之中,凡与它的直接对比色并列的颜色最悦目。”在艺术设计领域,利用色彩对比强化视觉效果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附钻石阴影错觉”(如图5)中,每一个菱形格子中的颜色和敏感度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由灰到白的渐变中,观察者的视觉产生错位,并形成了各菱形有不同的明暗的视觉效果[2],而形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就在于两个颜色同样的菱形由于角度的偏差,造成光对色彩反射的重叠以及视觉混乱,大脑自动进行模糊计算,几个菱形相连接的边界会出现浓淡差异,实际上利用特殊的技术手段将每一个菱形分离出来,这种渐变的效果就会消失。在艺术设计工作中,将对比色彩与形状并置排列,使画面产生立体感错视的效果,达到一种特别的美感值得尝试。

3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者要想从视觉刺激上为欣赏者带来新的体验就应该在创新上下更大的功夫。在平面艺术设计中,视错觉则为设计者提供了一条通往创新的通道。在审美多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采用一些更加随意性、偶然性、自发性的因素来让艺术更加“接地气”。这种平面艺术设计倾向,打破了传统设计中过度修饰的刻意,让欣赏者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获得新的视觉体验,而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视错觉往往更具视觉震撼力。

广告是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内容,而视错觉在广告中的设计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者突破传统框架,凸显独特创意的重要方法。如图6为意大利Bye Helmets头盔广告,广告中,设计者抓住了头盔能够保护头部安全的关键性特点,将头盔的形状和人手的形进行同构设计,通过强调“保护手”的样式,来向人们传递安全理念,让消费者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以及对于摩托车骑手而言,该款头盔能够给你一个像双手一样温暖、安全的保护。

4 视错觉与现代艺术设计

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艺术的探索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艺术设计领域不同门类、不同风格流派对视错觉的应用却呈现出相同的兴趣。他们热衷于在设计过程中利用视错觉的手法来激发欣赏者的注意力,并通过这种看似神奇,实则普通的设计效果,让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形成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例如在绘画领域,立体画派对视错觉的运用最为娴熟。通常我們所说的绘画艺术都是在画布的二维表面进行绘画创作,而立体画派则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他们能够在二维的空间里为我们呈现出三维的视觉效果,这一绘画流派甚至被称为一种“完全新的艺术”,而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甚至致力于突破空间维度的限制,在三维空间内创造一种“第四维”空间的视觉效果。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对于艺术设计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而这种由视觉上的错位而激发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是艺术设计永不枯竭的根源。除了在绘画艺术中,视错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视错觉的影响下,现代建筑设计师可以突破古典的准则和传统的构图的限制,利用空间和节奏在形式和尺寸上的调整,重新砌叠、块面的组合,并体现出极具立体感的建筑风格,随着人们对现代艺术设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利用视错觉增加建筑艺术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视错觉的应用可以体现在空间节奏的控制上,即设计者通过对空间节奏的把握,将欣赏者的视觉承受能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过度的视觉错位引起不适。

5 结语

总之,视错觉作为一种艺术设计手法,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并不新鲜,但是由于这种设计屡屡创造出独特性的效果,其对设计者以及观赏者的创新思维的启发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艺术设计领域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视错觉的表现手法,但也要避免错用、滥用。将手法的表达控制在艺术规律的适度范围内,让艺术设计作品呈现出最大的视觉传达效果。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图像、色彩、线条等设计要素通过重新的结构、组合,是能够获得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的。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者能够合理巧妙地使用艺术设计要素的视错觉,从而让艺术作品更加引人入胜,达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在未来的艺术设计中,人们对于视错觉的审美需求逐渐强烈,因此,设计者应该积极探索视错觉与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并发掘图像、色彩等设计要素在视错觉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实施方法,让视错觉设计手法在艺术表达中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睿,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7,15 (34):23-24.

[2]刘盒珠,现代艺术设计中视错觉的运用分析[J].中国艺术,2015 (04):120-121.

现代环境设计范文第6篇

一、现代环境装饰设计的基本特征

1、人文性与自然性统一

现代环境装饰设计的人文性这种设计理念有以人为核心的特点。正因如此, 在环境设计中, 我们内心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服务于人、爱护于人和方便于人, 说这种艺术理念具有实用性决不为过, 它还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博爱精神。它本身具有服务性, 最突出的就是服务功能, 通过对某些特定作品的设计过程进行追踪, 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过程完全尊重人的根本利益。不过环境装饰设计所进行的所有审美创作, 对人文性的依托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甚至说只有从人文性出发, 才可以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与此同时, 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也需要和自然元素相融合, 趋于自然是人类的天性,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 我们对自然的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所以环境装饰设计就要求我们对自然物质的利用有着合理安排。当然, 现代多数设计者同样意识到了自然元素对环境装饰设计的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 还了解到只有保持一颗尊重自然的心, 才能创作出符合当代人类的审美原则的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作品。

2、积极性与无害性统一

可能有的人对环境装饰设计的积极性并不是很了解, 这个概念并不算抽象, 它是指环境装饰设计作品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需要方面要有更多的体现, 可以说其积极性是对自我的一种突破, 也更突出了对自然环境、纯洁美、和谐美、自然美的一种向往, 对设计者来说, 可以其中挖掘出更积极的含义来满足现代人对乐观精神的一种向往。要在现代环境装饰设计过程中, 体现出其设计的高尚情操, 并且摒弃低俗文化和丑陋元素, 进而满足居住者的内心追求,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现代环境装饰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无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点, 一是没有用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有害材料, 对居住者无害;二是环境装饰设计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更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为了达到实现环境装饰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以及审美创造。

3、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

在环境装饰设计完成后, 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活动, 而且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这便是环境装饰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 也正是我们所常说的实用性。但是环境装饰设计与环境装饰生活的概念有所区别, 环境装饰设计有一点特别不一样, 它除了要满足人类正常的生活需求以外, 还要能够满足人类对于美的感受, 美的欣赏, 其实就是说, 不仅注重了实用性而且注重了美的创造, 而这也是通过意境氛围的合理构建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 还是对环境装饰空间概念的一种延伸。

二、现代环境装饰设计的审美原则

1、整体和谐美原则

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不仅能对人们的生活品质进行提升, 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肯定, 与传统的环境装饰设计相比, 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不仅满足人们精神上的享受, 还有很强的实用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考虑到人们生活的便捷性, 考虑到生活的品质, 将审美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 提供舒适、舒心的综合体验。并且现代环境装饰设计注重于整体设计美, 整体意识是对选材到最终设计过程的考虑, 在环境装饰设计中, 对每个个体的特色需要有了解, 把握每个装饰的属性, 设计最适的搭配, 使其融入建筑这一整体中, 使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整体性, 更具有表现力。

和谐美也是现代环境装饰设计的审美原则。在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中, 每个建筑的每个细节, 每个装饰设计都不会显得突兀, 不会显得不合时宜, 都在整体的环境的设计中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因此无论是花瓶的摆放, 还是盆栽的放置, 都会统一到整体的环境设计中来, 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使得每个装饰都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每个个体之间都会有一种协调的关系, 让人们能够安静舒适生活其中, 感受到现代环境装饰设计的魅力, 这就是整体和谐美原则。

2、设计动态美原则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 是为人而生, 为人而服务, 因此它需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要求, 能够反应当地的习惯和特色。环境艺术是静止的, 它不会讲话, 无法和人交流, 但是人的审美观却是一直在变化, 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 需求不一样, 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动态美。

3、艺术特色美原则

不同的建筑根据周围社会环境, 人文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想法, 每件设计作品都有设计者的感情和思想在里面。我国的现代装饰设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导致在大城市里面, 例如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都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 具有很多西方化的环境装饰。环境装饰设计的艺术性正体现在此, 能够融合多种装饰元素, 是对艺术多元化的一种传承, 但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创新和继承, 而不是抄袭和模仿。在当下的现代环境装饰设计中, 可以融合多种元素,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我国的环境装饰特色, 不能只是外国的装饰设计元素支撑, 需要对我国的环境装饰设计进行创新, 形成属于我国的环境装饰设计特色。展望未来的环境装饰设计, 艺术特色美的原则也需要被纳入考虑。

三、结语

从远古时代开始, 人类就有审美意识, 会努力创造能够提升魅力, 让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的事物。从人身上的首饰、化妆品到建筑中的雕刻、灯光、盆栽等等都是环境装饰的结果。人类在进化, 审美意识也在一直变化,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有的建筑装饰甚至一直沿用至今。现代环境装饰设计的审美原则凝聚了近百年来的审美思想, 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摘要:如今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还有精神上的充实。在现代社会, 居住的环境不仅对空间结构有要求, 对材料的质感也愈发重视, 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如今现代环境装饰设计讲究和自然、文化、社会环境相融合, 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能更加舒适的生活。

关键词:现代环境,装饰设计,审美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莉梅, 肖爱.建筑装饰设计中陈设艺术的研究艺术品与室内设计[J].科技信息, 2015 (18) .

上一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下一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