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总结范文

2023-09-20

初中科学总结范文第1篇

1 建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初中的科学这门课, 就是要求教师将各个学科的知识集中, 整合, 打破以往的物理化学分开而把知识界定为单一的一门学科。因此, 不能和以往一样, 只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概念, 原理, 会做一些练习题, 而是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 能够灵活运用, 知道其中的关联。例如, 在讲物理的参照物时, 就不应该简单让学生背该概念, 而要引导学生分析同步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 所涉及的地理, 物理的知识。分析地球的自转、公转及昼夜交替所须的时间, 进而讲解“同步”是什么意思, 就要涉及参照物的问题了。在明白了参照物的含义之后, 也就不难理解卫星的同步问题了。另外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情况留给学生什么作业, 成绩好点的同学, 可以适当地选择有难度的习题, 中等的可以选择一般巩固类型的习题, 而成绩稍差的就选一些不太难的习题。这样因材施教地布置作业, 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也能及时掌握学生进步的幅度。例如在运动这一章中, 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是不合适的, 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 而且会模糊学习的最终目的。

总之,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有用的上地方, 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是有解决的办法, 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2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点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但是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也至关重要, 会直接影响到探究的方向等等。教材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陈述性问题, 学生探究的热情不能被挖掘出来, 所以教师要首先创设好问题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能调动积极性的问题中去。这个过程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 可是如果换个角度的话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疑问时, 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法来提出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种种现象, 当他们不能理解或给不出合适答案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再通过讨论, 解答的方式, 使其明白为什么的道理, 进而达到提高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再有,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物理本身就是由众多实验组成的学科。因此, 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成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可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辅助作用下, 提高实验的可看性和趣味性。

3 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所谓“师生互动”, 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生动的课堂语言, 有趣的实验课题, 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接触到的事物产生愉悦情绪时, 就会产生向往的心理, 进而发生兴趣。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 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 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 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 提高表达能力, 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 不要求术语精确, 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 既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 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

4 培养发展思维的能力

在教育课题中, 很早就有发散思维的说法。其目的是鼓励学生敢于联想,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发挥其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对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知识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不仅复习了学过的知识, 也对其他同学想到的多角度, 多视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综合考试就是多知识, 多角度思考的指引棒, 将化学, 物理, 生物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找到解题的钥匙。

5 多鼓励学生, 及时给予表扬

基于科学这门课的特殊性, 会使很多学生有不适应的感觉。一是由于所涉及的知识较多, 不易很快理解, 吃透。一个阶段以后, 会有很多学生觉得压力大, 从而失去学习信心。二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经验并不是很成熟, 有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觉得无从下手, 也给学生造成学习的负担。因此, 在发现学生出现学习兴趣, 学习激情下降的时候, 要及时发现, 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困惑, 要鼓励他们的信心, 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让同学们写出同桌或其他人的优点, 然后再读出来, 使每个学生看到身边同学的评价, 自己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 我也能行, 从而建立自信心。因为一些同学的学习基础并不一样, 因此, 提问的时候要掌握一个度, 要让每个学生都从心理上有成就感, 让他们从成就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从而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也必须成为主体, 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 履行各自的角色, 并且和谐互动, 只有这样, 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 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 那么, 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理解并实践了素质教育。科学, 这门科目更要求知识的全面及融会贯通, 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做出探究性的学习,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上形成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探究性的学习,学以致用,兴趣,课堂互动,发展思维,鼓励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0) .

[2]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3.

[3] 钟启泉, 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 杜恒军.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初中科学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教学有效性不仅可以满足新课改全新教学理念要求,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要注重引导初中生用心观察实验,让其对实验过程、原理等深化理解,并积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以提高其实验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前言:

初中科学实验以把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现象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对于激发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其综合能力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要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让其对科学实验的探索兴趣愈加强烈,会更有效帮助初中生提高实验水平和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对教学有效性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巧妙电教技术,促使用心观察

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分析相关教学课程,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提高演示实验的吸引力,使初中生可以细心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加深对实验过程、现象的印象和认知,才可以让其在独立操作实验时更高效进行知识验证,从而达到優良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积极应用电教技术,生动展示实验影像或是奇妙的现象,让初中生视觉受到强烈冲击,才可以有效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其主动认真观察科学实验,进而促进教学有效性明显提升。

如,在《水的浮力》一课,导入新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人没有应用穿戴潜水服装,拿游泳圈的情况下,漂浮在水面上的视频。然后,再提问:“当我们去海边游泳时,为何要配载游泳圈呢?”。当初中生积极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初中生思考:“为何视频中的人,不会深入水里呢?”。就会使初中生的好奇心得以激发。此后,教师再引入“浮力”的知识。并且,引导初中生思考:“浮力是有大小的吗?”。接着,再将一个烧杯中装满水,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使初中生观察到橡皮泥深入水底的现象。接着,教师再将橡皮泥的形状加以改变,让其变成一个小碗的形状,重新让初中生观察橡皮泥的变化。当初中生观看到,同一块橡皮泥,在同样的水量下,却有不同的现象,就会有效吸引初中生。此后,教师再将橡皮泥从小碗的面积缩小,继续让初中生观察其在水里的变化。初中生通过观察,就会对浮力的知识更感兴趣,此时,教师再结合实验融入相关知识,就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使初中生的学习质量明显提高。

二、关注实验预案,提高操作效率

在实验教学中,教学不仅要有效引导初中生用心观察实验,还要让其在实验前,做好完善的实验预案,对实验操作过程有更充分的了解,才会使初中生更高效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对科学知识深度认知。与此同时,还会有效提高实验效率,让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快速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初中生对科学知识的原理有所掌握,并且要引导初中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加强对实验细节的讨论,共同制定实验预案,初中生的实验效果才会更明显提升。

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后,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定数量的磁铁以及四轮小车。然后,再让初中生四人一组,让其在开展实验前,先在小组内探讨:“实验应该如何进行?实验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进行实验分工?由谁负责记录实验?”。并且,让初中生将其制定成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再开展实验。初中生通过探讨,不仅可以对磁铁的性质有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其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乐趣,让其对科学实验充满探究兴趣。同时,也会让共其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良好锻炼。

三、强化实验总结,引导深入探索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初中生总结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加以反思,让初中生对相关科学知识更深入探索,才会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初中生在首次操作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的现象,教师要指导初中生积极进行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才会更有效促进学生成长,从而使其实验能力显著提高。另外,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深刻、有序的进行实验总结,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选举一名小组长,带动小组内探讨总结,可以使初中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这部分课程,需要让初中生对认识到空气中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可以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过程等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有鼻子呼吸要比用嘴呼吸要好?吃饭时说话好吗?一些人会发生哪些现象?为什么呢?”。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人的呼吸系统,使初中生对人体呼吸有更全面的了解。接着,再让其进行自我实验。可以让初中生按住胸骨和肋骨,同时做呼气和吸气的动作,引导初中生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入人体呼气、吸气时动画视频,就会使初中生对这一过程深刻了解。此时,教师再布置实验任务:“利用点滴瓶、小气球等制作一个人体呼吸系统。”。再将初中生分成三人一组,让其进行实验设计。不仅包含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还要指导初中生设想有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结果。接着,再让初中生融入到实验中。当初中生操作完整的实验后,教师再指导初中生思考:“在整个实验中,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步骤中,是否有失误之处?应该如何解决才可以使实验更高效进行?”等问题。初中生通过总结、反思整个实验,会进一步疏理整个实验。同时,也会让其对呼吸的过程和呼吸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会让初中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进一步促进其知识水平提高。

总结:

初中科学教师有效吸引初中生用心观察演示实验,使其对实验的全过程及实验原理等深入探索,并积极总结和反思,对提高初中生实验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强的心理,合理应用教学技术和不同指导策略,才可以使教学目标高效落实,使初中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综合探究能力与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俊能.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读写算,2020(08):4.

[2]康慧芳.基于新课改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探究[J].考试周刊,2021(16):1-2.

初中科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小论文;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一、科学小论文写作速度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需求

(一)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对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回归的需要

从理论上讲以学生为主体大家都接受,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这个主体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的作文训练已经习惯了大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动笔--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教学中我们依据大纲、教材,按照训练计划,从指导批改到讲评,一丝不苟,似乎无可挑剔。然而从学生这个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个体上来分析,教师以一对40,不管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问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因为有了教师的思路上的设计框架,哪有学生发挥的天地。试想若在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把作文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在快速作文中展现学生本性。快速作文让参训学生交流,具有多元化、多向性、互动性和互动式的特点,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得以体现。

(二)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开发学生快速作文潜能的需要

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未被开发的无法估量的潜能。采取强化,科学的措施,刺激学生的寫作欲望,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作文潜能,提高学生写作素养,使学生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

(三)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发挥教育德育功能重要途径的需要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再现,是感知的流露。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以说德育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是智慧与情感沟通的过程。通过作文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疾病,以自己的感化能力让受教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情感并通过情感的感性和迁移性功能激发情感反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科学小论文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科学小论文写作速度是科学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

小论文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实践能力。听说是基础,写和实践是目标,是根本。小论文的写作在科学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科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认为: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一天小变化,十天大变化的花花世界,社会信息在不断的更新,但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沿用到现在,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停滞不前,其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网络语言乱搭,错字别字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最致命的一点是学生普遍产生“厌作” 、“怕作”心理,在时间上是一拖再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甚至是有逃避倾向。其实是很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当然写不快,无从下笔;不愿讲真话,只能东抄西抄,造成了作文的雷同与虚假等现象。所以为了改变现状,我们要做的努力还将有很多很多。

三、巧妙运用方法,提高科学小论文写作能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速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从何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渠、引流。写作兴趣这渠怎么开,这流怎么引?依赖于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

小学生由于自身还处在一个好动,贪玩的年龄,活泼的天性是他们的一大特征,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有趣的游戏。他们在游戏、兴奋、大叫、比拼、玩耍,他们很轻松。而当我们教师也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一起游戏时,学生在这一刻就喜欢上教师了,接下来让他们喜欢你上的作文课也变简单多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心理学家就曾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非常简单。所以将作文教学回归到兴趣,好玩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那么当学生体验过激情,就可以把这当中的感受留在作文本上,这样的作文不仅写作速度快,而且把原本枯燥的写作训练,变成一次有趣的游戏在头脑中的再现。慢慢的,因为一次次的游戏教学,学生渐渐学会了表达,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孩子们的写作速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词汇,提高写作速度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现实是有的小学生平时积累的词汇量很少,写作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脑袋空空,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颠来倒去总是重复来,重复去的用那么几个词。其实写作文就像英语一样,没有多几个像样的单词,你就是一句完整通顺的话都很难完成,所以需要积累。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在平时作业中就可以布置一些,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除了摘抄,我们还要注意到小学生的特性,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能力是很强的,而“阅读”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习惯阅读是一种轻松、无压力的学习,学生学的高兴、词汇、语句也会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是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

(三)引导学生写作“讲真话、道真情”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里提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如今80多年过去了,再回过头看一看小学生的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空话、假话、成人话。这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文的大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成了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向。

当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他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玩是他的天性,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和眼光探究观察这个世界,因此每个孩子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保护孩子们个性特征,不用成人眼光去评价孩子看待世界的错与对,那么就能够挖掘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把所感所想用他的语言描述,写出真话作文。

这段时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提高作文速度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看着越来越多孩子的写作速度快起来了,科学小论文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季龙鸣.《谈科学小论文写作训练》[R].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91-92.期刊论文.

[2]王瑞金.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能力[EB/OL]. http://old.pep.com.cn/czyw/jszx/jxyj/xzjx/201405/t20140506_1204835.htm,2014-05-06.

[3]童真.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研究——作文速度研究[EB/OL].http://www.doc88.com/p-9671676920057.html,2013-02-10.

初中科学总结范文第4篇

通过近20年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多次和同事、领导进行交流探讨后,我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些许体会: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科学学科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中对课题的引导,重点的突出都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有就是对实验的全程设计与把握,这需要教师把实验课备透,在实验课堂上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要在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相对独立思考,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做,变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如,可以先让学生做好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几项,在师生共同探讨可行性,最后让可行性高的实验设计付诸行动,在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参谋,而当学生这个主导者获得较大成功后,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也就是他后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知识系统化,并做到循序渐进。

曾今有一位老科学教师告诉我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初听不以为然,细想有一定的道理,是啊,化学的元素知识,物质性质、变化等等,细分下来量大的惊人,这时候作为老师就应把总结归纳时时记心头,不仅自己总结,还要让学生也学会总结,简单的是遇到相似相联系的知识会联想,深入点的就是会归结出知识树,知识网。这些不管是在记牢化学知识,还是作为学习化学的工具都十分有用。

科学是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的一门学科,因此有许多知识需要掌握,但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记住科学知识,这是问题的关键。而循序渐进就是一个好方法,如在还没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时候就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或在学完一段后对某一方面集中训练,再进行知识竞赛什么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后的一些不成熟反思与总结,学无止境,教亦如此,所以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篇二: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初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科学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科学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打开初中科学的大门,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拔高。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科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科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科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科学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科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科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科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篇三: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每一个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种角色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初中科学总结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了解月相的概念。

2、

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3、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4、

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5、

知道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和农历的关系。

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准备】

一半涂黑、一般涂白的排球,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用软件来表现月相随日期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欣赏王菲的mTV“月有阴晴圆缺”

讲述:大家听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有关月亮的一些什么知识?

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月亮有圆缺变化。

圆的。

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和评价。

通过画月亮的形状并在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补充:地球和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

太阳照到的一半;

太阳的反射光线。

月相实验的目的两个,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来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很好!下面我想请同学来操作。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

之前我们再请这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当月球的拿着双色的小球再分别站到

1、

2、

3、4的位置上,也看到同样的效果。好,谢谢这两位同学。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

、要两个人合作,比如一个当月球,一个当地球的观察者。然后再换过来。

2、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

3、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4、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5、先观察1234四个位置,然后再观察这四个位置中间的月相。

6、做完实验后可以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观察月相,老师下去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

1、

2、

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月相画在书上。

教师巡视,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提醒学生看到什么记录什么。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

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顺序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就用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

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通过刚才实验和动画的演示,月相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有29.53天,我们叫做农历月,又叫朔望月。

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

注意观察新月到上弦月,上弦月到满月,满月到下弦月,下弦月到新月之间的月相,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那么

1、

2、

3、4四个位置之间的月相又是农历多少呢?

听老师介绍,对照多媒体的理解并记忆。

月球本身不发光。

月球和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总结:月相的变化始于西缘,结束于东缘。

新月:初一;上弦月:初

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用把月相的变化连续的形象的展示给大家看,化抽象为形象。

进行实地的观察是让学生将月相变化知识和实际事实对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科学探究所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深理解。

巩固小结。

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

、判断下面各图分别是什么月相。一个一个出现月相。

2、两个同学在学了月相后,在郊外旅游,分别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农历多少吗?

3、看日地月三者位置,得出月相;判断接下去月球亮的部分多了还是少了;再判断过了7天后月相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月相规律回答。

根据“上上西,下下东”判断。

对知识点进行变式联系,使学生能灵活的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月相产生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月相推算出当天的农历。下面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演示】老师带头,新月,朔,初一,日、月、地。然后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月球,学生一起回答……峨嵋月——上弦月,西边亮,初七初八,日地月垂直-—凸月-—满月,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凸月-—下弦月,东边亮,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垂直—-残月-新月

学生回答。

对今天教的知识进行总结。

介绍月相与生活的联系:

你可以利用月相干什么?

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时间;

根据月相的空间位置判断方向;

根据月相判断涨潮和落潮。

将月相引入生活,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探究宇宙的欲望。

作业: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2、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抓住晴天机会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回家实践操作。

回家记录。

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

教学反思

初中科学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科学教学中利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学会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杜冰(1979—),男,山东枣庄人,本科,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概括、比较、抽象、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因此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而思维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为学生创设多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探寻在不同条件下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从而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利用“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一、分解问题,搭建“脚手架”,在“阶梯式”问题解决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HTSS]

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是指根据问题的层次结构将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具有阶梯式难度的具体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要达成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几个连贯的子目标,通过子目标的实现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策略。“脚手架”起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脚手架是一类临时性的结构,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搭建起解决问题的阶梯,使学生更有技巧地开展活动,以达成目标。利用分解策略要注意,在分解前,需要对问题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准确把握问题的起点与终点及其相互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在起点和终点间搭建问题阶。分别完成后,要对其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原本的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特点来创设合理的“阶梯式”问题解决的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表象至实质,步步深入,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例如案例1: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在“一题多解”的问题解决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HTSS]

科学教学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和途径,去寻找和发现与问题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将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某种转化,归结到一类已经认识或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情境中,从而解决原问题。创设“一题多解”的问题解决情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例如案例4:

实验室中用氢气去还原氧化铜,在10g氧化铜中通入氢气并加热一会儿,停止加热后,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为8.4g,求生成铜的质量是多少?

解法:(1)根据未反应氧化铜质量不变求解;(2)直接求生成铜的质量;(3)根据铜元素质量反应前后相等解答;(4)根据固体减少的质量求解;(5)差量法。[HT]

在习题训练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灵活思考,从一道习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解题途径,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反思问题,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解决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和灵活性[HTSS]

反思是对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的策略,它包含对解题思路的优化,解决问题过程的清晰性和可靠性,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适用范围等多方面的评价,其中尤其以思路评价最为艰难。在案例4中,对上述5种解法再运用反思策略,引导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维策略和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及时反馈,促进同化。解法4是初中化学计算中重要的常规思路,即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寻找减少的氧元素的质量,从而找到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解法5最简洁。这样来挖掘习题,尽管只解决了一道题,但是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发散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创设一题多变的问题解决情境,通过对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换、增减等操作来改变题目中的信息,训练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各种题型的应变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既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洞察力与思维的严密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问题信息简约和整体化,在复杂繁琐的问题解决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HTSS]

一些有复杂信息或涉及多步反应的问题,其无关信息会干扰学生理解,使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关键信息或使学生落入陷阱。面对这类复杂问题,首先采用信息简约策略,在明确问题的起点、终点的基础上削去可能屏蔽思维的一些枝节内容,从而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呈现出问题的主干,使复杂的表述简明化。其次采用整体化策略,对复杂问题从整体出发作综合分析,整体处理,不急于从局部入手探究解题途径,这样可使思路明晰、简洁。例如案例5:

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的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进行了如图实验,已知溶液甲呈蓝色。

混合溶液

加铜粉和锌粉过滤

溶液甲

固体乙

混合溶液实验

(1)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时[CD#4](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质?(写化学式)

该题目若按照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途径进行解决,整个过程会非常繁琐,最后也有可能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因此,该题只需要分析题目中出现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以离子形式存在,活动性越弱,越容易被置换成单质),并把握住关键信息“甲溶液呈蓝色”,整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这样的例题训练培养了学生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做到了“根在常规,妙在变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化学计算中还有诸如关系式法、整体化学方程式法等,这些都是整体思维方法的体现。

六、问题信息引申,在“开放性”的问题解决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HTSS]

科学问题的难易并不取决于叙述文字的多少,而在于题目中隐含关键信息的深浅和解决问题思路的简繁与曲直。对于科学中的开放性试题,方法和套路不是万能的,当问题解决的特征信息仅存在于零星字词中时,就需要结合具体问题逐字挖掘有用信息,经多角度思考分析后进行推理、逐级引申、反复论证,直至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打破思维定式。因此教师要精心研究和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猜想,以求达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如案例6是选择开放性试题:

下列科学实验,不能在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中完成的是[CD#4](填序号)

①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②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③植物的蒸腾作用;④用水银气压计测舱内大气压强;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⑥种子的萌发;⑦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⑧过滤泥浆水;⑨密度计测溶液的密度;⑩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解析:这类条件开放类试题由于所给信息较多,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分析问题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类题型的特点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中不能完成的实验”,其含义就是在失重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就需要分析下面提供的实验中哪些原理是与重力有关的。

①失重,物体就不受重力,无法测出质量;②不能测物体的重力,但是可以测出拉力(此处是学生最易出错的);③与重力无关,飞船中植物可以正常生存;④⑤⑥和⑦⑩与重力无关;⑧需要液体自上而下流过滤纸,与重力有关,无法完成;⑨密度计是根据重力与浮力平衡的原理制成的,失重条件下没有重力和浮力,无法使用密度计。[HT]

另外还有一类是结论开放性试题:

(2013年杭州中考试题)小张将一瓶矿泉水在冰箱中放较长时间后取出,一会儿发现瓶外壁出现小水珠。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又出现小水珠。于是他与小吴一起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但观点不一致。小张认为这是矿泉水瓶内的水往外渗透后,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而小吴则认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俩的结论是否正确。

方案一:将瓶中水换成干燥的沙子放入冰箱较长时间后取出,观察外壁有无水珠出现,若有水珠出现,则证明小吴观点正确,没有水珠则证明小张观点正确。

方案二:向塑料瓶中灌入一定质量的水,用天平称出质量[WTBX]m1。然后冷藏一段时间,拿出来后发现容器外壁有小水珠,待恢复到室温后,擦干外壁,再称其质量为m2,若m1=m2,则小吴对,若m1>m2[WTBZ]则小张对。

其他合理方案也有很多。[HT]

开放性试题使学生思路大开,从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1).

[2]凡建伟.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3]尹文静.科学探究中的问题表征及其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8).

[4]顾晓怿.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高中数理化2013,(12).

上一篇:大学生食堂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单位月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