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节日范文

2023-09-23

西方国家节日范文第1篇

通过这次的课题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对西方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了解,使我对西方文化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我相信这也会让我对英语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一个脉搏、同欢同乐,是对万圣节平民化、大众化内涵要义的淋漓尽致折射。节日的力道,正在于其从来不是专属于高官权贵的荣耀,而是全体苍生平民、人民大众的创造。欧风美雨中成长出来的几代西方人,都不约而同地认可接受一个真知常识:民间的睿智、才力及创造力才是节日盛会们根深叶茂的源泉动力。在万圣夜,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首在一起,戴着各式各样精灵古怪的面具,提着用南瓜雕刻而成的精致“杰克灯”,兴高采烈玩弄着“不给糖就捣乱”的童话游戏,感受着人人同乐、人人共享的“人本”主义情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如果说,中国传统佳节凸显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邦本”等儒雅敦厚的民本色彩,万圣节等洋节则勾勒了一幅“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人本画卷。无论东方抑或西方,当悲天悯人、超度众生的沉郁雄浑渐行渐远,普天同庆、万民同乐成为普遍视野背景的时候,平民大众往往构成节日的主体和目的。万圣节来到中国,我们要懂得“洋为中用”,继承挖掘其“人本”的财富力道,努力超越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远境界。

祛鬼辟邪、向善求美,是对万圣节理想化、人性化不朽美丽的入木三分诠释。节日的力道,漂流在年代久远、生生不息的心灵航船中,激荡于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夙愿烟波里。无论诗言志,抑或借物喻理,中西节日或双峰并峙,或双水合流,都不可避免背负承载着各种时常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文诉求情感。在中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抒发的是怀念,“天上一轮共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的是团圆,“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唱出的是景仰。在西方,作为鬼节的万圣节,原本是一个溢满阴魂冷风气息、充盈惊悚诡异氛围的日子。人们希望通过万圣节作为载体形式,达致祛鬼邪、保平安的初衷。到今天,万圣节早已出落成一个祥和欢快的盛会。借尸还魂等恐怖传说成为昨夜星辰,憧憬神往经济“起死回生”、生活“节节高”的梦想理念却经久不衰、地老天荒。万圣节也插上了灵秀腾飞的翅膀,具有强烈的现实特质。万圣节来到中国后,不仅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商机,而且使人们沉湎于人为营造的温馨幽默世界中,忘却了尘世烦恼,缓解了由奔波劳碌衍生的的心理压力,加强了交往联系,增进了存在于现实空间的友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圣节,总是盛满人本主义情怀和人文诉求情感的光辉力道。我们既反对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拒绝盲目的排外情绪。其实,万圣节等洋节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换个角度,以和而不同、包容和谐的心态积极面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其恢弘精深的力道融入到我们的进步意识形态中。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西方国家节日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中国快速的发展以及逐渐与世界接轨,西方的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不可避免的会与中国的民族性文化产生碰撞,碰撞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思想层面也有习俗方面,在思想方面,比如中国人十分典型的集体意识,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意识冲击下,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已经开始有所变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单纯的说它好或不好。而在习俗方面,传统节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几乎已被西方的节日替代,而还有一些节日的习俗也逐渐被淡化,这样的现象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民族性的传承不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对西方文化依附对民族性造成影响的这个问题,既要吸取对我们有利的文化,同时也不能因为对西方文化的依附而对我们自身民族性的继承带来不好的结果。

【关键词】文化;民族性;影响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西方的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文化也逐渐传向世界,由于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外来的文化会同本国的文化产生碰撞,我们不能单纯的说这样的现象好或者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西方文化的依附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尤其是对民族性的文化,也产生了较多的影响。民族性的文化是一直延续至今,能体现我们的民族性的文化,但不一定每一个民族性的文化都是好的,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需要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吸取对我们有利的文化的同时,也不要让外来的文化对我们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认为文化依附对中国民族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是思想层面。例如,中国人一直十分在意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也是中国人最为显著的民族特性之一。在中国,我们经常会说:“你的行为代表了……”的话语,然而在西方国家,人的地位是最高的,西方人重视自身,这样的话语你几乎不会听到从外国人的嘴里面说出来,因此,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完全相反,但是现在,这一现象便不再向过去一样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吸收这种文化,提倡“个人”,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对你说:“你的行为代表了……”,虽然这种观念在中国仍然不像在外国那样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这样的观念还是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思想。

再者,在中国,我们十分重视等级关系,君臣,父子的等级划分十分森严,然而在西方,长辈与晚辈的地位平等,完全没有高低之分,外国的小孩甚至都会直接称呼爸爸妈妈的名字,在中国,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如果孩子这样做了,小到是对长辈不尊重,更严重的是不孝。但是在今天,虽然这一观念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却远没有以前那么森严,这样的变化不可不说是由于对西方文化的依附所产生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在一些人看来或许是不好的,但是辩证的看,没有了森严的等级划分,身份地位平等,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对于文化依附对民族性所带来的影响问题,我们应该秉承一种客观的态度,接纳有利的,抛弃不利的。

不仅是思想层面,在习俗方面,西方文化也对民族性带来了影响。如果说在思想层面,文化的依附还没有带给中国文化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的话,那么在习俗方面,文化的冲击可就不止是改变了,应该说甚至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谈到习俗方面,最大的影响也是不可不提的一个方面就是西方节日对中国民族性节日的影响了,比较典型的一个就是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七夕节可谓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但是自从情人节引入之后,越来越多的情侣选择过情人节,情人节也成为现在情侣必过的节日之一,鲜花和巧克力也慢慢变成情人之间很有象征性的礼物,这种现象现如今十分严重,甚至很多情侣都不会过七夕节。这种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我们本土文化的影响可谓是十分大的,而且是不太好的。还有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会像七夕节一样受到完全严重的冲击,但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比如最传统也是中国最盛大的春节,传统春节习俗需要做的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贴窗花,贴福,放爆竹与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等,在这么多项传统习俗里,守岁和放炮竹如今已经被简化很多了,而有些人家也不会再像从前一样一到过年便贴春联和窗花,尽管“春节”仍然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但是过节的气氛却远没有原来那么浓了。节日受到文化冲击的现象几乎在很多节日上都有体现,现如今中国年轻的一代人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重阳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却对国外的万圣节和圣诞节等节日十分了解,也有很多人虽然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但是却对外国节日的习俗更感兴趣,如今在西方圣诞节的那一天,各大商场甚至都会像过春节一样售卖各种关于圣诞节的相关礼品和配饰,可见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已经收到了中国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近期,我对我身边的同学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在北京、南京、山西、南昌、天津、黑龙江等多地的在校大学生,问卷中的一道题目是:“您更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还是‘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洋节日活动?”,当时做这个问题调查的目的便是希望可以了解现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西方节日哪个更加偏爱,最后问题结果的汇总为48%左右的大学生更乐于参加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洋节日,而33%左右的大学生更加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剩下的19%左右的大学生则认为差不多。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较多的学生还是更加乐于参加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洋节日的,可见对西方文化的依附确实是对民族性的传统节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我看来,较小的影响未必是不好的,但是如今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已经较大了,这样的现象再往下发展下去一定是不好的,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民族特色,我们可以过外国的节日,但同时也不能让自己传统节日的传承受到影响,因此在习俗这一方面的问题上,我认为是应该改进的。

中国现如今已经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也逐渐深入到中国,带来不可避免的文化冲击问题,面对文化依附对民族性影响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在吸收对我们有利文化的同时不能让其他国家的文化对民族性的继承产生影响。我们也应该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最终让我们自己的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2]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高永晨,《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动力、趋势和展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1

[4]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6

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国大学生对汉英语言文化依附的困惑”(8WY11)的结题论文。

西方国家节日范文第3篇

一.用餐场合及注意事项

当被邀请参加早餐、午餐、晚宴、自助餐、鸡尾酒会或茶会,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一种是随意的。如果去的是高档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要求穿正式服装,男士必须打领带。

下面介绍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场合及注意事项:

1.自助餐

自助餐(也是招待会上常见的一种)可以是早餐、中餐、晚餐,甚至是茶点,有冷菜也有热菜,连同餐具放在菜桌上,供客人用。一般在室内或院子、花园里举行,来宴请不同人数的宾客。如果场地太小或是没有服务人员,招待比较多的客人,自助餐就是最好的选择。

自助餐开始的时候,应该排队等候取用食品。取食物前,自己先拿一个放食物用的盘子。要坚持“少吃多跑”的原则,不要一次拿得太多吃不完,可以多拿几次。用完餐后,再将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不允许“吃不了兜着走”。如果在饭店里吃自助餐,一般是按就餐的人数计价,有些还规定就餐的时间长度,而且要求必须吃完,如果没有吃完的话,需要自己掏腰包“买”你没吃完的东西。

自助餐有两种类型,坐式并且享受部分服务的是最美妙的。它将优雅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熔于一体,这样的聚会需要一定的服务,除非它小得女主人可以应付得过来,同时也需要足够的空间容纳西方餐桌。另一种是不需要西方餐桌的,也没有服务或者很少,客人们自娱自乐,可以自带碟子、银具和餐巾到一个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地方,而且随时可以讨论问题。

自助餐,除了解决由于额外服务产生的问题,也解决了女主人安排桌位的问题。当客人们自由选择地点时,先后次序和是否适合满意等并不是主人的责任。往往提供了很多种菜肴,客人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主人也不必担心菜单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

2.鸡尾酒会

鸡尾酒会的形式活泼、简便,便于人们交谈。招待品以酒水为重,略备一些小食品,如点心、面包、香肠等,放在桌子、茶几上或者由服务生拿着托盘,把饮料和点心端给客人,客人可以随意走动。举办的时间一般是下午5点到晚上7点。近年来,国际上各种大型活动前后往往都要举办鸡尾酒会。

这种场合下,最好手里拿一张餐巾,以便随时擦手。用左手拿着杯子,好随时准备伸出右手和别人握手。吃完后不要忘了用纸巾擦嘴、擦手。用完了的纸巾丢到指定位置。

3.晚宴

晚宴分为隆重的晚宴和便宴两种。

西方人的习惯,隆重的晚宴也就是正式宴会,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8点以后举行,中国一般在晚上6点至7点开始。举行这种宴会,说明主人对宴会的主题很重视,或为了某项庆祝活动等。正式晚宴一般要排好座次,并在请柬上注明对着装的要求。其间有祝词或祝酒,有时安排席间音乐,由小型乐队现场演奏。

便宴是一种简便的宴请形式。这种宴会气氛亲切友好,适用于亲朋好友之间,有的在家里举行。服装、席位、餐具、布置等不必太讲究,但仍然有别于一般家庭晚餐。

西方人的习惯,晚宴一般邀请夫妇同时出席。如果你受到邀请,要仔细阅读你的邀请函,上面会说明是一个人还是先生或夫人陪同,或者携带伴侣。在回复邀请时,你最好能告诉主人他们的名字。

4.其他注意事项

西餐的一个特点就是餐具多:各种大小杯子、盘子、银器具等。

餐具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小瓶装盐和胡椒,可以在每一套餐具中间的前面放一份,可以每两套餐具之间放一个甚至只在西方餐桌的中心位置放一个,这样就可以共用一套小瓶了。

餐具都摆齐以后,不要忘了西方餐桌的装饰物,例如蜡烛台或用你的茶壶做个小花瓶等,都可以增添浪漫的气氛。

招待客人时不要把热水放在玻璃杯里,这样既不科学,又不安全,因为玻璃杯容易烫手。所以,热水、热茶等,应该放在瓷杯里,玻璃杯是用来装冰块或是冷水的。

西方人喝茶的方式和中国也不一样。中国喝茶方法一般都是把茶叶直接放在茶杯里用开水冲着喝,茶叶仍在杯子里。西方人是用袋泡茶或把茶叶先放在茶壶里泡,然后把茶水倒出来喝,茶杯里不留茶叶。

就坐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要跷腿,和西方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女主人拿起餐巾时(没女主人就看男主人),表示开始用餐,把餐巾铺在双腿上,如果餐巾很大就对折放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

在正规的晚餐,要等女宾放好餐巾后,男士再放餐巾。最好用双手打开餐巾,切忌来回抖动地打开餐巾。不要将餐巾别在领口上、皮带上或夹在衬衣的领口。用餐的时候,头要保持一定高度,不能太低,不能过多地移动头。

就餐期间,如果暂时离开座位,可以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放在桌上,否则就意味着你不想再吃,让服务员不再给你上菜。

很多主人并不愿意客人在家里吸烟。如果你想吸烟,可以在上甜点之后,并得到男主人或女主人的允许,去指定的地方吸烟。不要坐在用餐的座位上,让身边的客人和你一同享受“仙境”。

二.西餐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上必须要注意的是:

1.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

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除了食量特别大的外,其实不必从菜单上的单品菜内配出全餐,只要开胃菜和主菜各一道,再加一份甜点就够了。可以不要汤,或者省去开胃菜,这也是很理想的组合(但在意大利菜中,意大利面被看成是汤,所以原则上这两道菜不一起点)。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焗葱头汤。冷汤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调方法常用烤、煎、铁扒等。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蘑菇汁、白尼斯汁等。

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可煮、炸、烤、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调味汁有醋油汁、法国汁、干岛汁、奶酪沙拉汁等。

沙拉除了蔬菜之外,还有一类是用鱼、肉、蛋类制作的,这类沙拉一般不加味汁,在进餐顺序上可以作为头盘。

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位次问题

即使来宾中有地位、身份、年纪高于主宾的,在排定位次时,仍要请紧靠主人就坐。男主人坐主位,右手是第一重要客人的夫人,左手是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女主人坐在男主人的对面。她的两边是最重要的第

一、第二位男客人。

东方与西方人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赔笑大方。

著名学者钱歌川先生曾经举过两个例子。

其一是在希特勒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国内进西餐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极不礼貌,仿佛是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

其二是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出的洋相。李鸿章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用的水端起来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虚实,为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今天东西方人人民之间的交往愈益频繁,了解西方餐桌上的礼仪也是十分必要。

参加西餐宴会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l.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这是美国人的习惯,同欧洲有些国家不同。

2.餐巾应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双叠放在腿上;如果较小,可以全部打开。餐巾虽然也可以围在颈上或系在胸前,但显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这样做。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可过于向前倾斜,也不要把两臂横放在桌上,以免碰撞旁边的客人。

4.使用刀叉时,应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时,不要将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吃面条时,可以用叉卷起来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5.取面包应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的边沿上,绝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黄油应用黄油刀,而不要用个人的刀子。黄油取出要放在旁边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黄油,而应该一次扯下一小块,吃一块涂一块。

6.吃色拉时只能用叉子。应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时也上了面包、饼干的话,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块面包或饼干,帮着把色拉推上叉子。

7.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着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已经人口的肉骨或鱼刺,不要直接吐入盘中,而要用叉接住后轻轻放人盘中,或者尽可能不引入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盘子的边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应先吐在手心里,再放入盘中。

8.要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时,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9.进餐时不要将碗碟揣起来。喝汤可以将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汤匙放在杯子里。

10.吃饭,特别是喝汤,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

11.不要在西方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12.在饭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东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应用餐巾将嘴遮住,最好等没有别人在场时再取出。

13.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应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谈话时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着刀叉在空中摇晃。

14.在西方餐桌上,一路的食物都应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萝卜、青果、水果、干点心、干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鸡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着吃。

15.当侍者依次为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边,就不要取,那是轮到你右边的客人取菜。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实在不喜欢吃某种菜,也可以说:“谢谢你,不要了。”

16.当女主人要为你添菜时。你可以将盘子连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传递给她或者交给服务员。如果她不问你,你就不能主动要求添菜,那样做很不礼貌。

17.西方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黄油、果酱、泡菜、干果、糖果等,应待女主人提议方可取食。大家轮流取食品时,男客人应请他身旁的女客人先取,或者问她是否愿意让你代取一些。进餐时,不能越过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要某种东西时,应在别人背后传递。

18.用餐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随着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都不礼貌。起立后,男宾应帮助妇女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好,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要使宴会从始至终充满愉快和谐的气氛,不仅客人要举止得当,彬彬有礼,男女主人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宴会开始后,男女主人的责任是使席间的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如果有人谈及不恰当的话,主人应立即巧妙地设法转移话题。

用餐时,主人应待客人吃完一道菜后,再换下一道菜。主人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时,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

席间,主人应尽力使每位客人感到舒适自如。如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立即礼貌地为他换一把。如果客人不慎打碎盘碗,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说之色。

西方国家节日范文第4篇

摘   要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与任务,在教育目标、内容、模式和方式、保障、平台和载体等层面均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诸多启发。提示我们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不断提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水平:一是构建以培养现代公民为主的复合型教育目标和多视角的教育理念;二是凝练和提升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纳入其中;三是采取个性化、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多元整合、创新发展;四是整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学生工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互联网等载体,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多渠道进行;五是从制度、组织、人员与经费等层面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

西方国家  青少年  价值观教育

一、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做法

1.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把培养一个合格的好公民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还对青少年成长发展架构了一套细化的具体目标体系[1]。

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定位视角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多元化。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从人学视角出发去思考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二是在国家视角下,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国民教育和国家现代化发展视角思考,注重国家诉求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模式不断进步;四是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将青少年教育纳入科学视角进行思考,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运行,注重对青少年价值观及其相关问题系统化处理。

3.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价值观的教育,还将青少年遇到的日常问题,比如情感问题、犯罪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和公民素质问题、人格教育、道德品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都纳入其内容建构视域之中,注重对青少年进行人性人格和现代公民教育,使其价值观教育富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另一方面突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特色,在此前提下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炼为简明扼要、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话语系统。另外,针对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接受能力、学习和生活情况,将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细化。比如:6岁以下的孩子要求爱父母、7岁培养爱他人与动物、8岁培养同情心、9岁培养助人、10岁培养爱他人和理解尊重各行业的从业公民、11岁培养爱家乡、12岁开始培养爱国的情感等,这就把抽象的价值观教育细化为一个一个逐渐升级可行的任务。

4.教育模式

在教育模式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教育范式和模式以及教育机制。一是西方国家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其中尤其注重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倡导体验式、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二是注重与各类课程教育整合,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中,在历史、地理、艺术教育、物理、化学等教育中融入和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三是重视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途径

在教育机制与途径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机制。一是形成网络教育平台、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教育载体的联动协作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推动机制[1]。二是注重从认知、实践和情感途径上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行进[2],力求多途径对青少年有效实施现代价值观教育。

6.资源配置

在教育的配套工作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做得很不错。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管理的体系比较完备,一般都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青少年事务,制定了相关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制度。二是西方国家一般都拨付专门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经费,以便开发教育资源和培训教师的教育能力;同时,引导学术界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鼓励学校、社会、家庭参与到价值观的培育工程中来。三是注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和学者化,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西方国家均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着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在美国,对从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而且还要经过专门的资格考试才能入行;同时,也鼓励众多的学者参与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来。

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存在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3]。

首先,从青少年本身来说,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不够,在职业价值观、爱情价值观、交友价值观、学业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功利性、世俗性和多样化,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变异[4]。

其次,从教育视角来分析,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途径上,目前多强调认知途径,对于实践途径和情感途径采纳不多,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际开展和情感体验不多,很难真正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二是在教育内容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注重共性的教育,强调一个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培育和养成,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提倡不多,对于青少年个人的追求、爱好和兴趣等方面在意不多,导致了这种价值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温馨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三是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基本上定位在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建设服务,从文化、教育和公民素质等视角思考不多,导致了这种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等大打折扣,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四是在教育模式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采取课堂理论教育模式,实践教育模式有待加强,网络教育模式起步不久。这些均说明了我国隐性教育模式开发不多。五是在教育的平台和阵地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不够,三维教育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效应不足。

第三,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要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青少年价值的多样化选择与价值观教育的一元化要求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困境;二是青少年多样化的特点、需求与单一理论化的教育模式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困境;三是价值观教育的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彰显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困境。这些困境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时,应该服从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将培育现代公民作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此目标下勾勒出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有一种宽视角和多视角的思考方式和胸怀。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高到公民教育视角,从国民教育视角推动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工作,将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理念贯穿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求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模式、教育平台和载体、教育保障等力求以公民教育的要求来运行和构思。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一个显著而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就是人本主义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这启发我国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时,应该坚持以青少年的诉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核心,构建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同时,遵循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生理、学习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科学化运行。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具有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工作视野和思路启示我国也务必要从全球化视角思考,从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浪潮来架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纳入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轨道,以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对象适应性。这种与时俱进和不断调适的教育理念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时,务必要解放思想,根据世界、国家、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式等[5],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纳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教育内容的构建与话语系统的创新,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架构教育内容和话语系统。一是注重吸收西方社会思潮[6]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养分。二是根据青少年的话语习惯和特点,不断变通与调适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话语系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民族精神、现代法制等纳入其视阈,不断丰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7]。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创新,倡导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体验教育模式,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8],整合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模式、理论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大力开展生活化教育和个性化实践教育模式,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从这些活动教育模式中体验价值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9],由此推动青少年价值观在认知、实践和价值领域等都取得进展。

西方国家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渠道多元化,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行进也务必要注重教育平台和途径的整合。一是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各个学科的教育相结合,将青少年课程融合渗透到各大学科教育体系中,力求两者互动共赢和驱动创新[10]。二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渠道,力求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型动力体系[11],以此增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驱动力。

西方国家在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还特别注重构建配套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财政预算上,实施专项经费扶持;教育队伍建设上,多方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和学者加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参与工作。

总之,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构建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模式体系和途径平台体系,以此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董轶文,姜相志.澳大利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 刘正锋.中外大学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途径比较[J].江苏高教,2013(3).

[3] 陈延斌,周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4] 崔振成.拯救孱弱的灵魂——我国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危机与救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5] 周颖.新时期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6] 王利华.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及教育,2008(3).

[7] 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学术论坛,2008(9).

[8] 张陟遥,戴玉琴.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问题探析——以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

[9] 李大捷.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10] 孙宏艳.国外少年儿童价值观培育的经验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4(2).

[11] 丁俊如,董翔.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现实背景、基本内容与培育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作者:朴联友(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西方国家节日范文第5篇

“不同的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 但他们都能凝聚在一起。”[1]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 文化节日只是其中一方面。节日文化把中西方不同地域, 两个主流文化差异明显的群体的精神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 也反映中西方习俗表达方式的独特和历史传承的悠久。春节与圣诞节是中西方各自最为重要的节日。

1.1 春节与圣诞节的起源

(1) 春节的起源:春节, 又叫阴历 (农历) 年, 俗称“过年”, 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象征团结、兴旺, 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节庆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 圣诞节的来源: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 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圣经》的记载, 耶稣于公元一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稣是为了救世俗的人, 赎世俗的人罪而降为人的, 所以俗称“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围内的基督教徒将12月25日公认为耶稣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圣诞节也是合家团聚、亲切交谈, 吃大餐, 唱圣诞颂歌, 互赠礼品, 迎接新年到来的日子。这点与春节一样, 但它更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1.2 节日形成的差异性对比

(1) 源自农业文明的中国节日;“传统岁时节日, 是民族和历史创造的文化产品。他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存;同时, 他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 (钟敬文, 1998) [2]。因此许多主要传统节日几乎都是以岁时节令命名, 相应较多的反应农业生活模式。例如:古代“春节”迎春之际, 农事伴随着春而逐渐展开;“清明节”是农耕的“气节”, “端午节”“中秋节”处于处于秋分之间, 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因此其含有庆丰收、些神灵之意。

岁时节令的变化能够直接决定农事活动, 这说明时令已与人们的农事生产有着直接而必然的关系, 且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里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喜欢对与农事有关的对象进行把握, 在中国与农事、农业有关的许多书籍、文献、俗语为数不少, 如“瑞雪兆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与社会根源和活动目的。春节过年的主题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 受物候天气的周期性转换,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成俗, 具有特定的风俗和活动内容。

(2) 源于宗教的西方节日;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的节日与农业生活的内容联系较少。“宗教是一种形式化的社会, 社会的观念是宗教的灵魂”涂尔干, 2006) [3]。西方节日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宗教成为维系西方人们生活的力量, 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点。

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节日性, 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主体是由基督教文化联结而成的。无论是在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思想上、宗教的认知方式上, 都充分表现出宗教在西方人的眼中处于极度的重要性。西方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命名形式上有很强的宗教性。因此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来作为节日的名称, 例如:“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元旦”人们到教堂辞旧岁迎新春的活动;“复活节”源于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的圣人和殉难者;“感恩节”源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

1.3 儒家主导的中国节日文化和宗教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由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文化和宗教统治的西方文化存在民族和社会交往的差异昭示中西方人的不同心理。

(1)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国人自古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在血缘基础上。“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使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寸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 并确立互相交往的规则, 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 (费孝通, 2003) [4]像财神、拜年、年夜饭, 炮竹、舞龙、舞狮等这些词构成了节日的仪式内容和活动方式, 蕴含着中国人注重大团圆结局、喜庆热闹气氛、民族集体期待的以“家”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而如年糕、饺子、粽子等春节的饮食词汇体现了在农业文明中“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 表现出中华传统是以饮食为中心的文化象征体系。如:年糕喻高升;饺子预示新旧年交于子时。

(2) 西方文化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具有外向性的特征, 注重群体间的沟通与交流。西方圣诞节的词语如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袜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诞老人喻快乐的使者, 西方文化精神的传达使者;圣诞礼物、圣诞袜和圣诞卡体现人际交往、交流中给予与获取的乐趣的实现形式。而圣诞节多以社区活动为范围, 大型的圣诞节日游行、圣诞节日庆祝会, 淡化家庭的氛围, 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 重视个人参与的团体文化倾向。

2 西方节日文化的应对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西方节日文化影响日益加深, 而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了我们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2.1 圣诞节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发展, 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脚步加快。许多领域如电影、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快餐食品以及外语教育和学习等都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因素。甚至中国许多地区的年轻人兴起圣诞热, 商家也大肆渲染圣诞气氛。

圣诞节受到商业化时代的影响已削弱了其本有的宗教意味,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圣诞节的影响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存在: (1) 早期的殖民影响在某些方面客观上的促进世界各地对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西方国家在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处于主导地位; (3)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西方与中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相互依存。 (4) 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频繁缩短了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客观上对于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逐渐被也让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了解、认同并包容。随着通讯和信息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交通设施的提高和改进以及地域限制的逐渐消失, 人们主观上渴望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

2.2 中国人心中“年”的传统意义

春节的社会意义巨大, 不可能被圣诞节取代。被儒家文化熏陶着的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节前, 采购年货物品。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大红灯笼门前挂, 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 吃年夜饭, 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典礼。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 还延伸至大街小巷。街市上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和逛庙会等习俗。节后半月是元宵节, 届时花灯满城, 游人满街, 盛况空前。

“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表现出受儒家文化支撑的影响, 在农耕社会里形成独有的节日文化。儒家文化中, 家族、宗族制度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人的存在不是作为个体存在, 而是处于家族、宗族关系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中“礼尚往来”和“祭祀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从而出现了讲辈分讲情意、讲团聚来增进家族、宗族间的团结。这样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正因如此, 每年农历腊月, 数千万在外打工的民工如滔滔江水涌回家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壮丽景观。即使是在漫漫羁旅风雪夜, 回家团聚、对父母尽孝、珍视亲情、合家欢乐是中国人对家乡故土的认同。

中国人把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传统的节日里使其价值化, 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传衍不断、合而不分、创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和包容西方的节假日

圣诞节的娱乐、全民参与、狂欢、浪漫和商业化运作, 使得近年来中国各大中城市都兴起圣诞热, 尤其是学生、年轻人中最为盛行。随着中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 西方的节日也加倍升温。西方节日似乎正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改如何应对此种担忧呢?

我们要在行动上真正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 态度上接纳西方节日。春节隐喻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潜意识的加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识别, 加强民族向心力, 让其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支撑得以延续。西方圣诞节宗教性的减弱而趋于无神的全民性, 许多人仅把过圣诞节作为一种时尚、浪漫、的享乐节日推崇, 远非原生意义上的圣诞节。因此对于外来的“圣诞节”带来的快乐、热闹的气氛, 中国人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

3 结语

在对“春节”和“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后不难看出两个节日隐喻着中西方文化的鲜明差异。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和难以避免的碰撞但并非冲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需要的是民族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精神传承, 而不是形式上的单一传承。

摘要: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 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 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关键词:节日文化,春节,圣诞节,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153.

[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552.

西方国家节日范文第6篇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滑铁卢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中国政治及外交政策研究

长期以来,债务危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最近。由于国内缺少足够的财力,很多发展中国家会向国际债权人借款,从而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他们在无法偿还债务时,通常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帮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向其提供短期融资,但前提是债务国需要在国内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以及结构改革,从而提高其中期债务偿还能力。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与债务国国内调整不足以解决债务问题时,该组织会鼓励债务双方通过延期偿还或债务削减进行债务重组。但是,债务国和债权国大多不愿意及时开展债务重组,而是尽力拖延,最终造成经济混乱与金融动荡的局面。

21世纪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建立一个主权债务重组机制(SDRM)的倡议,希望用法律(而不是市场)的途径,更及时和更有序地进行主权债务重组。由于缺少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支持,这些改革措施从未启动。2013年,针对如何改善主权债务重组的时效性、效率以及公平性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启动了新一轮辩论与磋商。当时,全球正处于欧洲债务危机以及阿根廷及其债权国之间僵持的法律诉讼阴影之下。前者表明,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不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后者突出了当今国际债务市场中各类债权人之间更加复杂的协调问题。在两种趋势下,用什么新方式来解决债务危机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近一年多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提出通过加强债务合同中的集体行动机制来改善用市场途径进行的债务重组,更多、更早地采用债务延期的方式减轻债务偿还的困难,以减低最终削减债务的可能性,取消国际货币基金在提供债务救援方面对某些对国际金融影响较大的债务危机国的宽松政策(如2010年对希腊的救援)等等。

十多年前,中国并未深入参与到国际债务市场中。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建立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建议时,中国政府表示了欢迎。 虽然中国政府官员与分析人士对该机制存在的很多缺陷以及实施该机制的可行性提出了问题,但他们总体上是持支持态度的。那时,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主权债务改革——尤其是用法律途径进行的重组——不应该影响国家主权。中国也一再强调改革债务重组不应该增添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成本,因而影响到它们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参与率提高了许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身为全球主要债权国之一,对主权债务治理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然而,中国在最近一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下的主权债务重组的辩论中的参与度反而不如以前,中国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的提议没有明确地表示看法和意见。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这些提议过于关注债务重组的具体机制, 而中国的兴趣远不在此。

在中国看来,债务治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预防陷入难以维持的债务, 这比陷入困境之后如何解脱更重要。中国的决策者很可能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其他机构提出的主权债务重组建议并不针对债务危机的源头,即过度借贷。此外,中国与很多其他国际债权国有所不同。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海外资产中65%到70% 是外汇储备,只有7%左右是债券和贷款。中国的主要关注点是维护其海外资产价值,免受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货膨胀政策的不利影响。而这并非是可以通过改善债务重组机制可以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重组讨论没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主权债务问题不关心。中国官员和分析家多次指出,国际金融体系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缺乏公正性,在债务问题上和其他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结构性的不利地位。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的国际债权国,也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里的霸权地位,难以充分地保护自己的债权人利益。

近两年来,中国与77国集团共同呼吁建立一个以发展为导向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以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多倾向于通过国际货币基金或者是二十国集团改革债务重组,而中国和77国集团则更倾向于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建立新的机制。这意味着中国依旧十分担心当今国际金融体系和机构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不平衡问题。最近,中国在债务问题上给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帮助,进一步说明中国在主权债务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尽量减少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同时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

上一篇:消防系统移交范文下一篇:信访处理机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