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师生关系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8

与师生关系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3、高举习近平法治思想伟大旗帜奋力开启法治建设先行区新征程

4、我国政法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大路径

6、苹果手机售后引发的法律思考

7、解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8、国际事务中的依法行事新论

9、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出入境管理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10、关于涉外物权法适用中意思自治原则的相关探讨

1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12、论反制裁措施的国际合法性及我国反制裁立法的完善

13、法学专业学生涉外法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4、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5、以法律利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利益

16、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脉络

17、论我国涉外OEM企业的商标侵权风险及其防范

18、2021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卷试题评析

19、论最密切联系的司法原则化

20、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未来法治建设/黄文艺

2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涉外法治能力建设思考

22、浅谈最密切联系原则及在我国的适用

23、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推动依法治区工作迈上新台阶

24、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25、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高校治理中的运用

26、关于知识产权冲突规范中国本土化的若干思考

27、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机制的涉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8、法律英语“课程思政”浅探

29、全球化时代国际法课程改革探讨

30、从教学实例中看国际法研究生培养新思路

31、推动一带一路仲裁法律共同体建设任重道远

3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法律服务需求与供给定位

33、我国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3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发展举措

35、建设涉外谈判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际经贸规则秩序重构

36、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几个重大关系

37、基于法学教育发展的当代中国法治人才观考量

38、涉外同居关系适用法律问题研究

39、论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法研究

40、浅析国际私法中“直接适用的法”在中国的适用

4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探析

42、浅谈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完善

43、加快构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体系

4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5、“一带一路”倡议下河北省“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建设研究

46、法治护航对外开放新征程

47、民法典时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对策

48、试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教学实现路径

49、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及其在我国的适用

与师生关系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经营与开发

3、浅谈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痹症及对策

4、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原因初探

5、关于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调查

6、城乡家庭环境差异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7、新媒体时代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8、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9、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与对策研究

10、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11、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12、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与辅导

1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14、小组音乐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15、谈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

16、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17、浅论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18、浅析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19、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案例

20、大学生人际关系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1、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22、人人网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研究

2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24、团体辅导中游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25、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6、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差异调查分析

27、旅美留学生与美国大学生人际关系文化研究

28、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心理咨询的个案报告

29、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30、浅谈体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

31、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研究

32、自媒体时代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33、“功能冲突论”视角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

34、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35、“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路径研究

36、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

37、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38、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39、创建大学生和谐人际氛围,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瓶颈

40、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问题浅析

41、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

42、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43、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44、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性别角色的调节作用

45、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研究

46、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47、引导大学生调节人际关系的方法

48、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9、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的信效度

与师生关系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想象”是一种以创造图象为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声乐演唱中我们需要想象来升华,从而使教师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与形象化教学结合起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不仅只是演唱旋律,填上歌词,而是有表情和想象的理解和处理歌曲,从而使音乐更具有生命感染力。

关键词:想象;音乐教育;换位思考;教学;情感;声乐;演唱与表演

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演唱中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它贯穿在演唱者从最初创作直至登台演唱的全过程。

一、演唱时通过想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了解作曲家创作歌曲的意图

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现的二度创作时,必须投入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去探究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思想,理解作曲家所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应有的准确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风格和思想感情,又要能体现演唱者的创作个性与感情色彩,在追求音乐美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展示自身的音色美,从而赋予音乐以有机的生命力。

(二)在了解的基础上加深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与表现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与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演唱者在再创造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是在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具体、细致地体会情感形态的程度、层次、个性特征以及变化、发展的逻辑,并在演唱中予以充分的体现,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作曲家写下的是音符,而歌唱家必须把美妙的嗓音与敏锐的音乐之心放进这些音符中。

二、演唱中的想象要与多方面因素相结合

一个演唱者,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演唱技巧之外,应该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研究文学、诗歌、观赏书画、戏剧等,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思维方法。不同演唱方式和风格中的想象也不同。

(—)想象与生活相结合

演唱者对作品的体验与理解,揭示与表现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歌唱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声音与所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完成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演唱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愈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愈深入、细致,知识愈渊博,艺术想象活动也就愈自由、愈广阔、愈有创造性。听众从他的演唱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亦愈丰富、意境愈深远。现实生活是获得艺术想象力的基础。

尤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场面;要热爱生活,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多方面的熏陶是获得艺术想象力的有力保证。

(二)想象与审美心理、演唱个性相结合

许多声乐表演艺术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培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它不仅表明演唱者对音乐作品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利用自身的条件及专业特长,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演唱方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风格源于个性,置于知识的最深厚的根基之中,它是一个艺术家成就的主要标志。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的制约与影响。演唱者的生活阅历、个性气质、环境际遇、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意识将有形无形地支配着他的创作思路。同是出演尼采蒂的歌剧《拉梅穆尔的露齐娅》“卡拉斯倾心于崇高的激情,使露齐娅的这一角色的解释有气魄和激昂的表现。”

“萨瑟兰创造的形象则比较抒情和温柔……”同是莫扎特的作品,梅纽因与斯特恩的演绎就有着热情与清淡的情绪上的差异;同是抒情的美,莫扎特的抒情体现心灵的净化与音乐自身的美,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均衡,理想而崇高。而普契尼的抒情则是情爱的世俗的、悲剧性的美;透过作品我们总能窥视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它不仅是艺术家学识修养的具现,也是品德修养的具现;不仅是心胸、气度或意志的具现,更是人格的具现。如能将三者恰到好处地平衡、完美地结合,这将是艺术家的个性与人格的具现。演唱者在对某一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仔细地研究前人的成就,吸取其精华,了解其局限,而不受前人之束缚,寻找自己创作的新视角,挖掘再创作的可能性,并结合自身的条件、专业特长、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

审美感受,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在很多情况下,听众更希望听到演唱者赋予个性的演唱,他们渴望听到演唱者最赋质感的美的声音,以及对作品的独到的理解。

(三)想象与现实整体美相结合

演唱者除了必须具备对作品的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使之转化为美妙歌喉的演唱技巧之外,还应具备强烈的创作意识、创作激情以及在理性的支持和引导下的支配、控制激情的能力。这种创作的意识与激情,能使演唱者获得美的音乐表现的基础,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记忆,以演唱的热情去拨动听众的心弦。但与此同时,演唱者又必须用理性来控制这种激情,使激情沿着理性的轨迹发展而不会溢出理智所设置的堤岸,并逐步地达到完美的境界。声乐表演中,过于理性会阻碍演唱者通向无意识的道路,给人以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感觉;过于感性又会使音乐表演中的激情泛滥,而无法控制技术。只有当两者恰到好处地均衡,演唱才能进入最佳的境界。要在声乐表演中达到宣泄激情与控制激情的辩证统一,必须对作品有个总的构思、总的布局,并在日常的练习中对局部、细节进行审视、取舍、提炼与安排。要逐渐地使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反应与表现能力获得稳定——发展——再稳定——再发展,随时地适用于声乐的表演。

(四)想象与不同演唱方式、风格相结合

1.美声唱法中的想象。Bel conto,意为完美的歌唱,是以意大利民歌唱法为基础的科学演唱方法,其音色洪亮、透彻,适于表现严肃的、戏剧的、重大的内容。艺术歌曲、歌剧一般都采用美声唱法。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采用的就是美声唱法。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歌曲时,我们需要了解特殊的作品背景,特别是外国歌剧,更需要演唱者从多方面查阅资料,深刻理解外国文化,想象歌曲中所描述的人或事,以便更好地演唱。

2.民族唱法中的想象。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如中国各种戏曲的唱法,印度民歌的唱法、日本民歌的唱法早已形成其独特的发音、咬字、行腔的理论和规律。在用民族唱法演唱歌曲时,一定要与歌曲所处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相结合,想象自己处于那个国家或民族,自己应该怎样表现自己的民族文化。

3.通俗唱法中的想象。通俗唱法基本属于用本嗓演唱的风格,又可分为抒情风格、乡村风格、校园风格、摇滚风格等等。在用通俗唱法演唱歌曲时,要想象自己有天籁般的声音,并且有着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把通俗歌曲演唱的优美、动听。

但这3种唱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逐渐靠拢,相互糅合的。帕瓦罗蒂常与流行歌手一起举办音乐会。各个民族的演唱方法都吸收了一些美声甚至通俗的唱法,通俗作品也从民族作品中吸收营养,如网络音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将传统音乐与摇滚音乐有机结合的典范,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演绎方式——音乐评书,它在摇滚中加入了京剧配乐和一些乡村风格的元素。

三、想象中的换位思考

在歌唱教学中,一些声乐教师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原封不动的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尤其重视听觉训练,因为你不是判断一个人,你同时教授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

也就是说,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歌唱教学中,声乐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每一个来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想通过声乐老师的教学指导掌握声乐的真谛,学到真本领。因此,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可以说,学生都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每一个要点。但是,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声乐老师的指导。

而且,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练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应当采取不同的练声方式。

一个声乐教师,他的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例如,掌握歌唱的气息运用,就不止是闻花香一种手法,像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喊人、半蹲等等。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随时变化。

因为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与对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心思细腻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能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应作相应的变化。就拿“大笑”来说吧,比如一个学生,性格开朗,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开怀大笑,那么,上课的时候,声乐教师教他采用“大笑”的方式来找气息的感觉,效果就会很明显。但是,作为声乐教师,这时就应该观察这个学生的表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高兴的话,那么声乐教师自然可以使用“大笑”的手法。如果,这个学生凑巧在上课前遇到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情,恐怕他这节课是不会体会出大笑的状态了。因为在平时,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受情绪影响的,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这个时候,声乐教师就应该更换教学手法,或者想办法把学生逗笑。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声乐教师的教学态度对于声乐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普通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大师沈湘先生曾说过:“师生是合作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就失败了,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与老师之间要达成一种默契,达成一种共识。一旦学生产生了消极思想,那么,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产生隔阂,使默契与共识都难以达成,从而打破了师生的合作关系,从而给声乐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声乐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换位思考,避免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思想压力;学生也应该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体谅老师的难处。学声乐的学生天赋条件和悟性是参差不齐的,但他们的愿望和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学有所成。而有些声乐教师,总是把学生学不好的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学生唱不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因为他们条件太差、悟性太低,与自己无关。然而,学生唱不好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原因很简单: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声乐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需要声乐教师专业的听觉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声音。声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声乐教学也体现了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固定的公

式,不像政治历史那样有标准答案。声乐就是声乐,没有两个人的声带长得完全一样,没有两个人的共鸣腔体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共鸣腔体和声带,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一个学生对于声乐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声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学生领悟不到老师的意图,说明声乐教师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合这个学生,此时声乐教师应该进行一次换位思考,找出学生不适应自己教学方式的原因,开拓思路,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在提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所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想象就是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要素。所以,恰当的把想象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会对整个音乐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想象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金钥匙,如同童话世界般的使一个个枯燥无味的音符组成了一篇篇雄壮激昂、柔情蜜意的伟大乐篇,它的思迷神醉的意境、绕梁三日不竭的韵味,触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启开着人们智慧的心窗,使人们在智慧中燃起生命的激情和无限的遐想。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前苏联音乐家真昕的评述

②《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上海73页

③《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上海76页

参考文献:

[1]钟言.我与世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刘沛.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

想平台及研制模型[J].黄钟,2001.

[4]Hal Abeles著,王征,谢嘉幸编译.音乐教育研究指南[J].中国音乐·音乐教育

理论研究专集,1998.

[5]陈运成.新疆是个好地方[J].中国音乐教育,2001.

Function of “Music Imagination”in Singing Activity

Zhou Jing

Imagination is a psych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purpose for creating image. Giving free rein to your imagination in vocal music singing, the teacher can combine the invisible sound with visualize teaching .The author still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in singing activity.

Key words:

imagination ; music education ; transposition thinking; teaching ; emotion ;vocal music ;singing and performing

与师生关系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党的建设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1.1 党的建设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组织保证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 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组织保证。这需要建立高校党委高度重视、统一领导, 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大力支持的领导工作机制;从而动员全部力量, 统一思想, 健全机制,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强大合力。

1.2 党的建设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思想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在高校中的体现, 所以党的建设在高校中更侧重于进一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

1.3 党的建设深化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 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党的整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1.4 和谐师生关系是党的建设的目的和体现

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构建和谐校园也逐渐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 而师生关系作为校园中的核心的、主体的关系, 它的和谐直接关系到校园整体的和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 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也正是高校党的建设目标的体现。

2 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和谐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氛围上融洽。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 心灵互相接纳, 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师生个性方面

每个人都有需求, 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集体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正当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意见。关心集体, 心胸宽阔, 以诚待人, 先人后己, 能经受挫折, 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批评。

2.2 和谐的班集体方面

教师采用民主的或宽容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引导的同时, 给学生各方面训练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的班集体生活上, 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有关问题的讨论, 并共同参与制定班规、班活动计划等。

2.3 学生学习方面

他们能合理地计划安排学习时间, 科学学习。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会了独立思考, 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2.4 师生交往方面

教师能从启发学生自觉性, 促进自我教育出发;从尊重信任学生, 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出发;从教育的长效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 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待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党委高度重视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党委高度重视, 形成全院合力, 各个部门相关配合, 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纳入学院发展的规划体系之中, 组织设置健全远行机制合理, 思想统一, 这样才能保证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得到有力的贯彻和落实。

3.2 教师观念转变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两个观念, 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传统的“学生观”, 这两个观念往往是影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问题, 它也是改变教师行为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其次, 是提高自身素质, 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严谨的作风、爱生如子的胸怀、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 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教育学生的科学方法, 并努力将其形成一种教育习惯。

3.3 学生尊师意识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能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问题在教师, 但我们关注教师问题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学生问题, 否则教师再怎么努力工作, 也可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基于以上考虑, 一定要十分重视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 经常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与感恩教育等。得到学生应有的尊重是每位教师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而学生的感恩则是对一个教师最大的肯定与鼓舞。

3.4 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合理、公平的评价不但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识, 还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与师生关系的和谐, 因而我们必须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 强调学生个体的进步, 同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级方式。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 对培养师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和谐教育的关键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促进教育的发展, 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这都是党的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 是我党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和谐中求发展是高校党的建设要求和目标之一。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政治保证和思想源泉,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党的建设目的和体现。

关键词:党建,师生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

[2] 程晓林.论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及其构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4 (7) .

与师生关系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农业科技:钱向何处投 劲往何处使

3、科技创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4、探讨农业种子科技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5、国家工程中心引入“众筹”模式激励方式研究

6、坚持“四个面向”,让创新驱动发展落地生根

7、食品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8、试论《科技进步法》的重要性

9、促进陕西省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0、建设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宽带IP城域网

11、浅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创新

12、基于模糊逻辑和RBF算法的家庭火灾报警系统的研究

13、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解析

14、中国科协主席与山东大学生见面会举行

15、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设计分析

16、新时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

17、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学会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开幕

18、交通运行感知评价与管理应用体系

19、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加强科技管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21、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22、别总追求“国际领先”

23、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困局和出路研究

24、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优化

25、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探索

26、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理念与服务创新

27、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素质促进

28、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29、近景摄影测量在变形观测中的应用

30、内蒙古2001年以来城镇化发展的表现

31、京郊小农户种植无公害蔬菜研究

32、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探析

3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三个问题

34、我国军费开支的影响因素分析

35、改革永不停步 创新未有穷期

36、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37、新蔡县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38、北京市顺义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

39、循环经济理念下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40、纵向科研限项项目评审方案研究

4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2、软包装技术在我国预制肉类菜肴制品贮藏中的应用研究

43、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的思路与对策浅析

44、基于单片机的交流源转换直流源研究

45、应用惰性粉保护剂防治蛾类幼虫的试验

46、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与实践

47、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生产中的应用

48、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49、人才培养视阈下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探讨

与师生关系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景区智能安防系统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3、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探秘

4、场域:旅游研究新视角

5、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6、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十大挑战与战略对策

7、英国乡村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8、旅游网站英文文本质量调查:问题与对策

9、土壤学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10、明长城防御体系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

11、再论自然保护区立法基本问题

12、“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13、“旅游地理”专题复习

14、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15、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16、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与影响机理

17、全域旅游背景下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探索

18、云南省体育旅游市场问卷调查分析

19、亲子旅游体验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20、深圳远足径体系规划研究

21、试论煤矿企业与周边村镇的协调发展

22、旅游景区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23、我们是怎样失去了美好的栖居之地

24、羌族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筑类型对羌族文化重构的影响分析

25、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十二

26、基于生态理念下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7、高速路网建设对物流产业的支撑作用研究

28、传统苗圃向现代苗木园转型研究

29、中国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研究

30、对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若干修订意见

31、2012:灾难启示录

32、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进展x

3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4、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旅游解说需求之研究

35、浅谈我国的休闲与体育旅游

36、“一带一路”倡议:预期管理、风险规避及战略应对

37、区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构

38、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构建及规划设计研究

39、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培养模式探究

40、贵州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的路径探索

41、近城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利用方式思考

42、旅游目的地品牌如何实现“千城千面”

43、地景的转向:当代风景摄影的多元实践

44、九江旅游发展的横向比较及对策

45、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进展与趋势

46、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47、福建旅游地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48、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统计评析

49、基于共生理论的景村共生发展研究

上一篇:专科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音乐文化结课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