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 作者简介 ]

吴韶山,男,湖南娄底人,怀化新奥燃气有限公司,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财务。

[ 摘要 ]

天然气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绿色能源,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燃气企业的经营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燃气企业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效益。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了对现金流的创造,现金流量的充足是决定企业存活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必须加强现金流量控制,并从现金流的视角出发,研究分析燃气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明确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 关键词 ]

现金流量;燃气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逐渐成了企业所关注的重点。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提升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燃气企业的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比较明显,作为我国重要能源供应者的燃气企业,其经营项目近年来正在逐渐增多,同时资金需求不断加大,资产负债率也在提高,因而面临着更多的财务风险。为了管控财务风险,使燃气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现金流的视角说财务风险防范,提出了现金流量视角下,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以期能为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1 燃气企业财务风险类型

1.1 政策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如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等。燃气企业作为关乎民生的重要企业,尤其会随着政策的变化而面临更多的财务问题。国家对燃气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为的就是制定完善的价格机制,并且将燃气价格进行规格调整。由于国内燃气价格需要与国际市场价格同步前进,原本国内燃气价格就会不断变化,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之后,又会进一步加深变动的不确定性,燃气价格从而发生更大的波动,波动频率也会变得更大。如果燃气价格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降低,燃气企业的收益将会因此受到损失。

1.2 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一般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自然风险;二是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燃气企业的管网部分都是在外面,再加上自然因素会对管网造成物理损害,长时间会使得燃气企业的设备造成损坏,出现燃气泄泼或者供气不太稳定的情况,进而减少了燃气企业的财务收入。二是来自法律政策变化的法律风险,燃气企业在外界政策变动下会改变经营模式,使市场地位产生动摇。此外,法律法规中还会对燃气企业的预付款、违约金收取以及安装费用等进行约束,一旦违反了法律对价格的规定和限制,就会对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直接影响,降低收入。

1.3 资产管理风险

燃气企业的资产管理风险主要来自投融资风险、现金收款风险和现金回收风险。首先,燃气企业的投融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投资活动。燃气企业从事投资燃气工程是其经营项目之一,但是其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也较长,使得燃气企业一定会选择融资来维持投资活动。燃气企业在这样的融资方式下,承担着高额的利息压力,一旦投资判断失误,不仅会降低项目利用率,还会直接产生投资风险。其次,现金收款带来的风险,基于燃气企业分布广的特点,燃气用户的收款工作会让下属网点直接进行,但是由于网点分布较多,人为因素因此加大,资金被挪用和遗失的风险也就提升了。最后,资金回收带来的风险。因为燃气费的收回是有固定时间的,很容易在集中处理的过程中出现资金计算错误的情况,进而产生回收风险。

2 燃气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意义

燃气供应不仅关系着经济发展,更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对燃气管道和价格方面的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燃气企业的投资方面进行分析,其运营和发展需要较高的成本,且未来的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由于我国燃气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各方面的实践还较缺乏,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帮助燃气企业提升决策能力。在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能够改变以往财务管理决定一切的局面,使决策者在获得更多信息的前提下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从而提升决策水平。与此同时,企业的廉政建设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次,能够提升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燃气企业服务于社会,因此,财务风险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财务信息,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最后,防范财务风险应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在财务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燃气企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财务管理始终存在问题,但其能够借助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细化财务管理流程,从而更加高效地使用资金。燃气企业在风险控制之下,能够减少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以满足企业财务工作的需求。

3 现金流与财务风险关系

现金如同公司的血液,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利益,才会推动公司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撑,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转。现金流量可以分为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总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所有的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量。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生存与稳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现金流量的产生根源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济活动。在特定会计期间的范围内,作为动态性的现金变化指标,企业开展的相关投资活动、经营行为或者筹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引发现金流量不断波动。现金流量指标能够对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精确的反映,进而给出现阶段有效的财务决策根据。

当今企业的各项财务投资活动,其起点必然是为了资金进行垫支运动,而其终点必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从企业资金开始进行垫支的瞬间起,就已经存在着导致投资活动失败的种种可能,可以说现在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风险就蕴藏在企业资金垫支运动中。

现金流量也为有效预防控制企业财务会计活动风险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一方面,由于企业财务现金流量来源可以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筹资管理活动和企业投资管理活动直接表现出来,然而,通过对这些经营活动直接产生的企业现金流量的跟踪观察﹑统计分析,企业财务决策者自然可以从中及时得到直接的企业现金流量来源和企业现金流量运用的相关资料,及时地无偿补给企业资金流量,从而有效预防由于企业资金不足而带来的企业财务会计风险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现金流量确定是以资本收付制的实现制进行确认的,充分避免了企业权责关系发生制下不同,企业资产、负债的会计确认和财务计量核算方法不一致而产生不同的企业会计信息现象,方便预防企业合理进行时间横向和集中纵向的会计比较、分析,为预防企业合理进行预测和有效控制企业财务上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现实会计依据。

4 现金流视角下财务风险预警方法

所谓预警,即最大承受范围的界限,事先设定一个最大极限,用来检测与提示,用来判定在一定范围内事物的好坏。当快要接近该临界时,提醒企业采取措施应对将要面临的风险。故财务风险预警有检测、提示、信息收集识别、规避财务风险的作用。通过梳理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可从现金流的角度出发,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财务风险预警的方法:

4.1 定性分析

依据一些财务数据信息,专家根据其自身的经验和自身见解,对研究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其中典型的方法主要包括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以及德尔菲法。

4.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指标的计算,去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的状况,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科学客观地做出决策,尽可能地规避企业风险。但某些财务指标易于被修饰,而现金流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人体的血液,因此单进行定量分析已不能满足现在企业的需求。

4.3 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由哈林顿在1965年提出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与多元回归分析、Z计分模型的普遍适用性不同,它更具有特殊性,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公司,又可称为功效函数法。该方法通过对每一个绩效指标分割成不同的层次,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构建功效函数进行系统的综合评分。这一方法的原理易于理解,实际操作性强,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4 Z分数模型

Z分数模型是Altman考察大量的公司数据提出的,此模型在企业破产前时间越短准确率越高。通过选取财务指标作为数据变量和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形成Z分数模型。但由于其适用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样本数量比较少,缺乏可比性,因此其结果的真实性缺乏可信度。

4.5 F分数模型

F分数模型以多个变量加权所得结果计分为标准,且其财务指标的选取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通过模型得到的值高于临界值表示财务正常,故低于临界值则代表财务异常,风险较大。

5 基于现金流量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燃气企业面对财务风险,要从完善风险管理入手,控制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从而降低财务风险,保证自身长远的持续性发展。

5.1 筹资环节风险控制

5.1.1 保证足够的现金流量,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资本资产结构分配是中小企业所有债务人的资金与自有债务资金之间的一定比例分配关系,债务人的资本不仅仅具有财政节税的重要功能,而且还不会直接分散中小企业的所有控制权权力,被中小企业广泛应用。中小企业筹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建立合理的企业资本市场结构机制,适度融资举债创新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企业筹资中的风险。

5.1.2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直接要求我国企业一方面必须要保持有大量的企业现金资产储备,充分运用各种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企业资金的实际运作管理效率水平,加速企业资金的流动周转率,从而创造企业资金的时间可控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它还要合理充分利用流动资金的实际收支分配活动,使有限的流动资金获得最大的发挥效用。

5.2 经营环节风险控制

5.2.1 保持适当的流动现金存款储备制度,可以加快流动资金的合理回收。建立保险现金安全储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保险企业正常生产或者经营的安全需要和各种重大意外事件可能发生的安全需要。但是,如果整体企业长期保留过多的企业现金银行储备短缺,不仅会大大降低整体企业的经营收益承担能力,还容易出现企业现金储备短缺的异常现象,严重影响整体企业综合生产力和经营服务活动效率,从而带来企业经营安全风险。因此,管理银行当局认为应该继续努力做到“适度”建立现金使用储备制度,既不会严重限制闲置企业正常生产或者经营的实际需要支出,又不会导致出现过多使用闲置企业现金。

5.2.2 建立企业财务年报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以我国企业财务信息自动化为技术基础,对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实时分析监控的监测系统,它始终贯穿于我国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以分析企业的基本财务报表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为主要依据,充分利用企业金融、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等多种理论手段,通过统计建立各种数学会计模型等多种方法,及时发现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在目前传统的企业财务经营分析监控指标体系中需要引入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指标,这样对整体企业整个月的经营财务活动状况进行更加综合性的分析,才能从不同角度对整体企业财务经营活动状况进行更加全面的监控,降低整个企业财务经营风险可能出现的机率。

6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财务管理风险不可避免地一直存在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企业的资金财务管理风险一直贯穿于企业资金的整个经营活动管理过程中。管控财务风险是对现金流量极其重要的一个依据。根据现金流量所反映出的種种信息可以有效地发现财务运行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地发现并改正,能够有效地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企业在财务风险的管控方面,要更加注重科学、全面和规范化的管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健全整个风险预警体系,以此提升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将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樊恒山. 论新形势下城市燃气公司财务管理优化对策[J]. 财会学习,2021(1):22-23.

[2]陈亮. 燃气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J]. 中国外资,2020(24):75-76.

[3]荣静. 城市燃气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分析[J]. 山西农经,2019(10):148-149.

[4]朱丽媛.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及其风险防范探讨[J]. 现代商业,2019(9):149-150.

[5]杨杰. 企业现金流风险控制与管理探讨[J]. 财会学习,2019(36):9-11.

[6]季一恺. 现金流量管理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17(4):105-106.

[7]余鹏,黄卓文. 现金流量管理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产业创新研究,2019(3):84-85.

[8]王洪章. 论新形势下城市燃气公司财务管理优化对策[J]. 纳税,2019,13(34):159.

[9]田月昕,伊基红. 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识别与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J]. 商业会计,2011(18):24-25.

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险科技;保险资金;运用管理

1 保险科技概述

保险科技泛指能够从多方面为保险产品定价、营销、承保、理赔、保险公司日常管理以及保险资金投资运用赋能增效的科技。保险公司依托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保险科技挖掘海量数据,提升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力,准确描绘交易对象的行为特征,实现风险的实时监控,促进保险科技与传统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

1.1 大数据平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了数据的记录媒介、存储方式和传输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据呈爆发式增长,海量异构数据中蕴藏大量高价值信息。数据是保险公司展业的前提,大数据平台是其他保险科技发挥效用的基础。大数据平台就是在数据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用于挖掘、存储、整合、分析和利用数据的平台。保险公司深耕数据云田,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抓取互联网中出现的多样化数据,从表格、图片、报告、网页和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将其加工成标准化数据进行存储。公司各部门人员通过智能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的搜索,自动匹配大数据平台捕获的关键信息。

1.2 云计算

云计算是指将大型数据计算任务通过网络云分解成无数个小任务,由多台服务器组成的系统执行分解后的小任务,并将得到的结果反馈给用户。云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方法,先将计算任务分解执行,然后再把执行结果进行组合。在分布式计算模式下,系统可以按照需要动态地扩展服务器数量,实现算力的快速提升,保证系统算力与公司成长速度相匹配。同时,云计算是一种虚拟化的计算技术,在虚拟平台完成数据备份和迁移工作,保存在云端的数据灵活可靠、安全性高。云计算服务模式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主要是向使用云计算的组织提供操作系统等计算资源;平台服务主要用于开发和管理应用程序;软件服务允许终端用户登录云计算软件访问存在网络云中的数据。

1.3 区块链

区块链的本质是分布式账簿记录系统,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征:去中心化特质可以重塑信任构建机制,用数字信任代替情感信任,降低保险公司在营销获客中的道德风险;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数据为保险公司持续追踪和监控保险标的提供支持,也为保险监管机构规范保险公司业务流程,为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提供监管依据。区块链技术集合哈希算法、共识机制和非对称加解密机制等密码学知识,保证数据安全以及数据访问获得授权。区块链历经数字货币、智能合约和产业化3个时代,正朝赋能实体经济、优化供应链和提供去中心化方案方向发展。

1.4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指运用计算机实现和扩展人类思考能力的技术,集合了人类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自然语言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赋予计算机学习和理解人类知识的能力;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等算法赋予计算机类神经网络,使计算机能够挖掘、处理、分析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作出反应和判断。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实现多流程智能化。例如保险公司智能投保平台在互联网为准保户提供投保咨询服务,准保户在保险公司门户网站进行智能投保咨询时,投保平台人机对话机制根据准保户输入的条件判断准保户的特征和保险需求,从数据库中寻找满足条件的保险产品,供准保户参考。

2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保险资金运用是指保险公司秉承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平衡的原则,在保证资金安全流动的基础上将其注册资本金、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以及各项准备金和其他盈余资金投资于符合监管要求的资产,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过程。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将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存款、达到规定信用级别的债券、股票、投资基金、不动产、股权和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8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75 740亿元,其中,银行存款余額为25 132亿元,债券余额61 158亿元,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为22 330亿元。2019年1—8月,全国27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共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145只,合计注册规模达2 580.14亿元。

保险资金作为我国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和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稳定资本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1]。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2018—2019年保险资产管理业调研成果显示,我国保险资金仍以固定收益类证券为配置主力,其中债权投资占比39%,银行存款占比12.3%。不动产投资占比2.3%,股票投资占比5.8%,未上市股权投资占比5.7%,海外资产占比4.6%。从资产配置类型来看,随着银保监会逐渐放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限制,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类别朝多样化配置方案发展;从资产配置比例看,固收债券依然是资管机构投资的首选,在利率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非标资产成为保险公司规避利率风险的新选择。保险公司和资管公司在股权和海外资产的投资比例偏低。

我国保险公司和资管机构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逐渐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公司特点的险资运用之路,在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保险公司在选择和配置资产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保险资金中以寿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比重较大,然而资本市场中优质长期资产不足,保险资金期限错配问题严重[2];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资管公司违规关联交易和资金输送现象严重,资产配置比例超过监管红线的现象时有发生;资产交易透明度低,资管机构难以掌握发行方的完整信息,面临高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

3 保险科技赋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

为应对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中出现的信息披露不透明、资产负债难匹配以及监管失效等问题,应提高资管机构风险管控和资产匹配能力,提升监管效果,增加违规成本,保险公司、保资管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保险科技公司积极探索和开发保险科技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中的应用场景,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赋能增效。将保险科技融入保险资管平台可以发挥保险科技在挖掘、分析和利用数据和舆情监测方面的天然优势,为保险资金运用与管理打通数据通道。

3.1 保险科技赋能数据挖掘与分析

目前,各大资管机构都在积极部署智能投资与智能投研平台,利用爬虫等工具从互联网上抓取海量数据,对形式各异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获取投资相关信息。智能投研平台利用自然语言学习算法对图片、年报、网页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研读,主动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中观产业发展数据以及资产发行方没有披露或披露不全的数据,这些数据形成投资机构选择资产和评估与应对风险的基础。

3.2 保险科技赋能资产选择

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的重要供给源,其最佳投资策略是实现与资产负债久期相匹配的长期持有和价值投资策略。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不足,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沟通不足:一方面保险资金总量不断积累,寿险资金久期延长,缺少大量优质长期资产与长久期负债相匹配;另一方面,许多长期建设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大,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借助保险科技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接触更多的优质投资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发挥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增加收益来源。

3.3 保险科技赋能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和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在运用保险资金投资时面临各种风险,其中以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最为普遍。为应对市场风险,保险公司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数据平台爬取的宏观经济运行和中观产业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积极识别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指引方向,判断融资方所在产业的发展机会和潜在风险,为确定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和调整资产配置比例指明方向。智能投研平台利用已挖掘数据分析融资方的经营行为和关联交易,主动识别融资方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实现对融资方的动态监管,促进融资方稳健合规经营,降低违约可能性,有效规避信用风险[3]。智能投资平台自动为投资研究员提供分析报告,提高了研究员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同时,在智能投资平台中嵌入区块链技术存储交易信息,实现投资操作全流程的记录,增强投资行为的可辩护性和可追溯性,规避非理性投资和违规行为引发的操作风险。

3.4 保险科技赋能行业监管

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过程中,披露不当、资产配置比例超红线、违规关联交易等问题一直是监管难点和痛点,监管机构通过引入保险科技搭建保险资金资产交易管理平台实行统一监管,借助科技的力量破除监管难题。区块链技术在保证信息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用于对交易记录的追踪和审计。在交易平台中嵌入智能合约,可以对交易行为进行事前监控,不满足监管条件的交易不予通过并自动触发风险提示。2017年9月,上海保险交易所公布了《保交链底层框架技术白皮书》,开启了区块链赋能保险监管之路。2018年10月,保交所完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另类投资债权计划交易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验证,区块链技术将会在资金运用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实现保险资金智能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4.1 把控技术风险,培养专业人才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技术变革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保险科技一方面提高了保险公司挖掘和利用数据、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技术风险。智能投资平台中的程序设置关联性强,交易操作瞬时完成。如果研究员操作失误或没有及时发现程序漏洞,会影响整体资产配置的结果,造成重大损失。借助保险科技赋能资产管理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高,技术失误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弥补。保险科技开发专业性强,应用场景落地难度大,保险公司应该看到科技的两面性,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大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设立保险科技公司[4],研发保险科技赋能资产管理的应用场景并实现落地,为母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小型保险公司可以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借助科技公司的技术团队打造资产管理平台,实现跨业合作。高校作为科研和人才培养重点,可以发挥其人才优势开展校企合作,积极促成科研成果转产,为企业输送高端专业人才。

4.2 完善相关立法,营造安全环境

对监管机构而言,保险科技同样具有两面性,其在提供监管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规避监管的新渠道。无论是数据开发还是智能投資、智能投研平台,都是金融业务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我国现有的保险法律条例、资产管理法律条例等都没有明确的条文对保险公司和资管机构的网络技术平台作出具体的监管要求。保险资管与保险科技的结合加大了监管难度,特别是增加了对应用平台底层技术合规性的监管难度。保险科技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也不再局限于业务合规性的监督。保险监管机构应当与工信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保险科技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完善保险资管法律体系,实现保险监管有法可依,规范保险资管智能平台开发行为。

4.3 回归资管本质,服务经济发展

科技始终是实现高效投资的工具,保险公司借助保险科技连接数据孤岛,发现优质资产,规避风险,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近年来,科技热潮持续升温,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成为炒作新噱头,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科技概念股。许多企业以科技之名大量融资,却没有将资金用于科技研发。面对科技热潮,资管人应当明确保险科技的工具定位,把握保险资金运用方向,坚持保险资金的价值投资理念,既要为快速发展的优质科技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发挥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又要规避科技热背后的融资陷阱,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军辉.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创新[J].中国金融,2019(18):34-37.

[2]唐金成,庞雪松.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7,31(2):34-39.

[3]王小青.人工智能在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中的应用[J].保险理论与实践,2019(3):25-37.

[4]吴 杰.我国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科技股权投资研究[J].中国保险,2019(9):45-48.

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保险行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面临着如何利用信息化推动保险业的转型和发展,利用信息管理的平台实现集中化管理模式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很多地方保监局如浙江省保监局和湖南省保监局已经要求保险公司做到省级集中管理。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监管力度的加强,保险公司向信息化集中管理已经迈开了步伐。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系统的、规范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目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核心业务系统等各个信息系统是以视图驱动的体系结果来建设的,也就是说为每个职能部门的需求建立各个信息系统,用来解决各个部门的多样性需要,其结果常常造成各部门自成体系,同时存在若干职能彼此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文件,这种方式使保险公司陷入相同数据信息冗长、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化管理成本高的代价,却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并且缺乏足够的信息安全性。其结果必然造成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孤岛”状态,缺乏信息资源;与业务系统不能实现对接,系统管理割据,信息化系统的子集之间无法形成集成;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慢、可靠性差。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全面信息化集中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集中管理发展而言,所要求的目标是集成的系统所完成的效益是每个子系统单独工作所无法完成,是1+1≥2。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必然是财务信息集中化管理。保险公司必须寻找以财务信息化为中心的各种信息的高度集成,达到财务系统不只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更应该成为一个与其他信息系统全面融合的集成系统。信息化集中管理模式是保險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财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系统好比整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接受新信息进行处理,再输出各类相关有用信息,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必将成为保险行业财务发展的里程碑。

二、保险公司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模式

集成管理是为实现整体目标或企业战略而对不同领域的专项管理所进行的规范、协同和融合的过程,是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充分利用管理资源的有效途径,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保险公司实现财务集中化管理的基础必须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平台上,这样才能使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迈进,达到会计核算集中化、财务管理专业化、财务和业务一体化,实现现代企业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以长安保险公司为例,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信息化集成系统 对于长安保险公司而言,建设一个集成的信息化平台应该包括业务系统(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单证系统、通赔系统、报案系统、核保核赔系统等)、统计系统、收付系统、财务系统(包括会计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费用报销系统、预算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资金管理系统等。

首先,长安公司目前使用的业务系统、统计系统、收付系统是软件开发公司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但是随着公司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其系统必然需要不断开发完善,以达到全面信息化集中管理发展的要求,因此平台的可拓展性必须要加强。其次,随着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需要,选择一个性能优良的财务系统至关重要,一个适用的财务系统不仅应该包括会计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费用报销系统、预算系统、财务报表等这些基础模块,还需要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功能,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软件中已设计的或是自定义的取数路径,较为容易的获得财务管理所需要的数据、表格和图示,系统的功能组合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第三,选择一个合适的资金管理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通过人民银行授权的可以面对多个银行进行结算和资金管理的软件并不多,选择一个可以面对多个银行的资金管理系统,打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屏障,避免银联向保险公司收取大额的手续费,可以大大降低保险公司的结算成本。第四,打通所有系统的接口,实现系统间真正的无缝对接,针对多个不同开发商的软件做对接,为避免接口开发的重复,减少工作量、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将收付系统作为所有系统对接的纽带,这样通过收付系统这个桥梁,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以及资金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系统无缝对接后,使得数据在各个系统中的流转通畅,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信息化集中核算基础上,依据业务驱动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则,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充分体现了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财务管理流程。

(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集中化主要表现在:

(1)实现各项经营支付的集中核算。目前长安公司各个层级机构资金支付均由总公司逐级下拨,由各个分支机构分别支付、核算,这种模式的弊端一方面资金很难在最短时间到达基层机构,为保证基层机构资金支付和核算的及时,需在资金拨付的环节上做好提前量,势必使资金在途时间过长,汇划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逐级下拨使得中间的环节截留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支账户中均有资金存量,不利于资金集中使用。

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各种经营支出均通过总公司集中支付。纳入集中支付的款项包括赔款、理赔查勘支出、手续费及佣金、员工报销、借款及工资等各项经营性支出。分支机构除保留必须由地方支付的税收、公积金、社保以及委托收款的电话费等支付权限外,其他款项均由总公司集中支付,实现以总公司为中心的账务集中处理方式。款项支付的合法合规性审核和初级审批权限仍在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审核和审批后须将原始单据的影像资料上传至总公司,由总公司进行复核和批复,符合支付条件的立即由总公司的账户支付至终端收款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资金支付的时效性,也降低资金逐级下拨再支付终端收款方的资金成本,同时避免中间环节截留资金,大大提高对分支机构的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赔款支付至经营者个人银行账户;中介机构的中介费用根据发票及“业务结算表”支付到中介机构账户中;员工发生的费用报销支付至报销人账户;员工的工资性收入支付至员工账户。

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各种款项的支付不需要再登录网上银行或资金管理系统进行支付,而是在收付系统和财务系统直接录入收款人名称、账号、开户行等要件,经审核无误后,点击“确认支付”进行支付,数据通过接口转入资金管理系统的后台,进行数据处理。以支付赔款为例: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前,赔款支付的核算流程如图1所示: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赔款支付的核算流程如图2所示:

(2)实现保费收入的集中核算。目前长安公司保费收入的归集方式是由三、四级机构汇划至分公司,分公司再汇划至总公司。其弊端是资金在途时间长,划拨成本高,各个账户有余额,影响总公司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发挥资金周转对创造价值最大化的作用。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各个分支机构仍可保留保费收入户,总公司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将分支机构的资金自主归集,自动生成内部往来单据和保费归集凭证,这样不仅缩短逐级上划的资金在途时间,减少分支机构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另外,通过系统间数据的流转,减少财务人员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可以加强财务分析工作,为公司经营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以保费收入归集流程为例: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前保费归集流程如图3所示:

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保费收入归集流程如图4所示:

(3)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使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要求落实到每个细节。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前,所有制度规章及工作要求均需要逐级下发,总公司只能通过工作检查和稽核才能掌握分支机构落实的情况,而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后,财务工作重心由分支机构转到总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可在第一时间贯彻到位,避免制度在下发流转中缩水。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可跟踪管理各机构的账户,掌握账户余额、资金收支情况,便于控制款项支付和保费归集的频率。另外可随时了解各机构的预算和实际的对比情况,将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触角延伸到延伸到各个职能部门的最末端,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使预算和实际经营切实结合起来。

(三)财务人员集中管理 首先根据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要求明确各级财务机构的设置、编制、明确岗位职责,适当精简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增加总公司财务人员;核定财务人员的资质,调整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按照定岗定编情况,建立统一薪酬体系,确定统一标准进行财务人员的考核、任免等工作,实现财务人员的人事集中管理。然后,建立一套与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最后,调整财务人员培训的方向,随着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财务人员培训侧重于信息系统的使用、信息化安全、财务集中管理流程等方面。

三、保險公司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建议

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全面系统的信息化集中管理,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业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集中管理等是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的,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不可能抛开其他部分单独实现。综上所述,对长安公司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建议如下:

(一)成立信息化集中管理小组,统一部署和推进信息化建设 公司应以领导牵头,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信息化集中小组,共同制定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由工作小组统一部署和推进,以减少系统间对接的次数和开发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每个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推进的进度实施具体的信息化集中工作,部门间相互配合,分步骤、分阶段的共同推进信息化集中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财务部门应加强与信息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使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作为公司信息化集中管理的核心作用得以体现,并通过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促使各个业务系统的整合。

(二)建立信息容灾系统,提高电子数据存储能力,保证信息数据的稳定 建立一个能提供防止各种灾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出现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意外时,可以及时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在信息化集中管理中尤为重要。目前长安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应建立数据中心,通过异地数据备份提高信息容灾性;另外,为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和可靠,建议财务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或数据中心分散风险;第三,必须提高备份的频率,完善电子档案的建设,以提高信息容灾系统的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是长安公司财务管理的里程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如资金审批制度,财务会签制度,资产购置制度,财务授权制度,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管理由逐级管理到分区管理的转变等。总之建立和完善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内控制度是实现公司财务信息化集中管理的制度保证,其实质是对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凡林、蔡立新:《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杜 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自美国金融危机后, 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 各国央行纷纷通过货币政策宽松来刺激国民经济发展, 但由于需求的持续疲软, 综合经营成本的持续攀升, 实体经济发展趋缓, 各国经济都出现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也逐步迈入新常态, 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速将逐步换挡、经济驱动也将谋求转变、经济结构正在快速调整升级, 在此过程中保险企业起着稳定器与助推器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复杂, 保险人经营风险的逐步暴露, 保险企业的经营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从而加强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重点分析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的剖析结论, 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与保险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经营环境, 保险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风险管理的意识偏弱, 业务野蛮的扩张降低盈利能力;偿付风险重视度不足, 偿付能力相对偏弱且缺乏规范;内部控制执行力欠佳, 保险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较薄弱等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一) 风险管理的意识偏弱, 业务野蛮的扩张降低盈利能力

迈入21世纪, 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的持续增长, 从而使得我国保险企业获得绝佳的发展机遇, 在此过程中保险企业逐步趋形成了“重视规模增长, 忽视盈利能力建设与财务风险防控”的经营观念, 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保险企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偏弱, 业务野蛮的扩张降低盈利能力。第一, 为了更大规模的融资、更高的市场估值或者管理层为了更好的职业晋升, 保险企业普遍进行盲目的价格战,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行为;第二, 保险企业的员工为完成业务增长指标, 打监管政策的插边球, 以牺牲自身盈利空间的做法来换取业务量, 降低自身的盈利能力, 增加保险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 行业违规营销行为屡禁不绝, 为获得规模的增长, 降低对保险人或者物的要求, 增加了企业的承保风险与理赔风险。在经济向好的宏观环境下, 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维持, 但是当前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 保险企业的经营环境非常复杂, 如此野蛮、粗暴的业务扩张方式会降低自身的盈利能力, 从而增加自身的经营风险。

(二) 偿付风险重视度不足, 偿付能力相对偏弱且缺乏规范

目前, 国际上对于保险行业的监管都普遍采取偿付能力边界管理的模式, 也就是说要求保险公司的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要满足监管规定的偿付金额, 这是保险风险防范的根本性监管政策, 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保险企业很难说真正严格的满足监管的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 保险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规模与业务规模不相匹配的现状, 这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宏观形势下并没有过大的风险, 但是一旦经济增长趋缓, 保险公司的压力马上就会显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 目前保险企业普遍对于偿付风险不够重视, 从而使得保险企业在偿付能力建设方面偏弱, 且缺乏严格的规范。例如保险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效能都存在明显的弊端, 过于谨慎的资产主要投向是存款与金融债, 过于激进的资产又主要投向高风险的权益投资, 资产的单一性降低了其平滑风险的能力。

(三) 内部控制执行力欠佳, 保险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较薄弱

目前, 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力欠佳, 从而使得保险企业在财务录入、核算等环节的纪律不严格, 从而削弱了保险企业财务监督体系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事项是准备金提取不规范与资产评估的不严谨。准备金提取是保险企业实现风险有效防范的基础, 因为保险企业开展业务带来的保费收入仅仅是或有资产, 并非确定性资产, 唯有等保险人的保期过后才真正可以列为确定性资产,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随着风险的逐步暴露, 企业随着可能面临着巨额赔偿的风险, 这会对保险企业的现金流及偿付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 目前保险企业在准备金提取方面的规定还不够严谨;另外, 企业为满足监管的要求, 对资产进行反复评估, 使其满足监管最低的资本要求, 这其实将自身资产放大来满足监管要求, 一旦资产 (不动产) 进入下跌通道, 保险企业的风险瞬间暴露。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基于前文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与保险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文章本部分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具体包括转变保险企业的经营观念、强化自身的偿付能力培育、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三个方面。

(一) 转变保险企业的经营观念, 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来规范展业行为

转变保险企业的经营观念, 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来规范展业行为是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保险企业的管理人员要转变保险企业的经营观念, 要特别重视保险企业盈利能力的培育, 注重保险企业自身风险的防控。第一, 首先要对管理层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 要扭转保险企业管理层对于保险行业发展的错误观念, 要促使保险企业管理人员重视风险管理;第二, 在日常业务管理中, 要强调业务开展的合规性, 不盲目的进行价格竞争。第三, 要特别要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及执行部门, 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对企业财务预算的执行, 保险企业预算管理部门要注重对保险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 并安排预警机制, 重视对保险企业负债、投资项目、费用使用、日常经营现金流等指标进行监控。

(二) 强化自身的偿付能力培育, 切实提高保险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强化自身的偿付能力培育, 切实提高保险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是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为了确保足够的偿付能力, 保险企业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 同时要建立偿付能力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要建立相关的分析指标对企业的偿付能力、市场的保险业务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及预测, 准确、科学、客观的评估保险企业自身的偿付能力是否能满足当前业务规模及发展趋势的需要。与此同时, 保险企业要尤其是重视现金流的管理与控制, 要提高对现金流变化的监控, 确保企业的现金流安全;除此之外, 保险企业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 要注重资产与负债的久期匹配, 确保投资结构与险种产品的要素向匹配, 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三)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落实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动态化监管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落实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动态化监管是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的保障。

第一, 要确保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部门独立运行, 并且匹配权责利相统一的部门及岗位运作机制, 提升保险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形成正向反馈;第二, 要对员工的展业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加强培训, 注重合规展业的宣传, 将其综合业绩与工资、岗位相匹配, 提升员工开展业务的积极性;第三, 要建立合规、稳健、专业的企业文化, 要强调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岗位价值相结合, 使得员工对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与认识更统一, 降低展业隐患;第四, 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的额技术优势, 通过科技的应用来实现一部分程序性工作的人工替代, 并且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来优化保险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拓展分析, 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经济新常态下, 保险企业疏于对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会造成保险企业业务野蛮的扩张降低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相对偏弱且缺乏规范、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较薄弱的被动局面, 这不利于保险企业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保险企业应该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来规范展业行为, 要切实提高保险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落实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动态化监管, 真正实现保险企业对风险的有效规避与控制, 实现保险企业自身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

摘要: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与经济的助推器, 保险企业是经验风险的市场经营体, 注重自身财务管理是保险企业实现有序、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经济新常态下, 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偏弱、偿付风险重视度不足、内部控制执行力欠佳, 这是保险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鉴于此, 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企业应该转变保险企业的经营观念、强化自身的偿付能力培育、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确保自身财务管理的安全、有序、可控, 实现保险企业越快越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保险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钦梅.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17 (04) .

[2] 吴斌.探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学习.2018 (10) .

[3] 张涌波.浅析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2018 (15) .

[4] 陈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特殊性及其改进措施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 (中英文) .2017 (19) .

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保险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财产保险公司保费2014年达到7 544.4亿元,但财险公司经营亏损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Z-score模型对2011年至2013年多家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得到的Z值与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 财务预警 Z-score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从2009年的2 992.2亿元增至2014年的7 544.4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5%。但在保费收入屡创新高的同时,财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情况却较为严重,大型保险公司也逐渐出现亏损问题。财务预警研究有助于财险公司尽早发现问题,改善经营管理。

一、概述

(一)财务预警的界定。财务预警,是指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为基础,利用会计、统计、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公司是否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作出预判,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公司,以便公司在损失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选择。对于财险公司的财务预警,本文选用Z-score模型。我国学者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选用Z-score模型作例证分析的较少。另外,我国的保险公司上市企业较少,以非上市公司居多,这较符合Z-score模型的适用范围。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数据选取 ——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score模型的构建。Z-score模型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金融经济学家爱德华·奥特曼(Edward Altman)于1968年建立。最初的5变量Z-score模型如下:

Z=1.2 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X1=运营资金/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流动性;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息/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全部资产获利能力,即盈利能力;X4=权益市场价值/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财务结构;X5=销售收入/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周转能力。

之后奥特曼又通过多次修正,给出了针对私营企业的多变数财务模型,模型如下:

Z=6.56X1+3.26X2+6.72X3+1.05X4

其中X1、X2、X3的含义同上,由于是针对非上市的企业,X4=权益的账面值/债务总额的账面值。

该模型的临界值分别为1.10和2.60。如果Z值小于1.10,表明企业将面临破产危机;如果Z值位于1.10—2.60之间,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位于灰色区;如果Z值大于2.60,表明企业的财务及运营状况良好,不太可能出现破产问题。

本文将选取Z=6.56X1+3.26X2+6.72X3+1.05X4进行代入测算。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保监会公示的“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信息”为依据,按照中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分配比例及各保险公司市场占有份额,选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国泰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乐爱金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劳合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共17家(11家中资,6家外资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公示的行业数据。

三、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值表。根据之前选取的Z值模型,可获取这17家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至2013年的Z值表(如表1所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偿付能力充足率是监管部门最主要的监管指标,因此,在Z值表中,加入一列,显示当年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以与前面的Z值相验证。

(二)对Z值的分析。

1.整体概况。

(1)大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均低于临界值。综合2011、2012、2013三年的Z值数据,笔者所选17家产险公司的Z值绝大部分小于临界值1.10,且Z为负值的情况居多,只有三星、东京海上、乐爱金三家公司的Z值位于1.10和2.60之间或大于2.60(见下页表2)。数据反映出多数产险公司面临危机,即这些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X1、X2、X3这三组数据中负值的占比也很大,说明就研究对象整体而言,这些企业的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差。而X4这组数据相对理想,几乎全都大于0,且均值在0.45(剔除“锦泰财险”)左右,说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结构还是较为稳定的。

(2)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当Z值增加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增加;反之,当Z值减小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减小。虽然Z值反映出这些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但其三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2.单项分析。

(1)外资财险公司Z值整体优于中资。模型变量因子方面,X1、X2、X4这三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均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说明中资企业在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财务结构方面与外资企业还存在差距(见表3)。而X3,即公司的盈利能力方面,中资产险公司的表现要优于外资产险公司。

从表4可以看出,在三年研究范围内,有约91%的中资产险公司Z值≤1.10,面临破产危机。而外资产险公司Z值≤1.10的占比情况则相对乐观,前两年有约50%的企业Z值≤1.10,面临财务困境,2013年这一比率下降为33%。可见,17家研究对象中,外资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要好于中资产险公司。

“三年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方面,该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要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这也反映出外资产险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要优于中资产险公司。

中、外资产险公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等方面,且外资企业在保险经营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比本土企业丰富得多,面对相同的市场氛围、客户群体,外资产险公司的经营成果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2)大财险公司Z值略高于小财险公司。本文在所研究的17家财产保险公司中选取占原保险保费收入份额最多的前三家公司(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和占份额较少的三家中资公司(英大财险、渤海保险、民安保险,以下简称“三中资”)、三家外资公司(东京海上、中意财险、乐爱金,以下简称“三外资”)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占保费收入份额最大的三家公司的X2、X3均值最高,说明其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相对较好。而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中资公司则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在上述两方面表现最差。另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外资公司四因子的综合实力较强,X1、X4的均值均领先中资公司,以X1均值的领先程度尤为突出,说明外资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较高。

保费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公司的Z值要略高于占比较小的中资公司,但占比小的外资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说明在中资企业中,市场占额对公司财务运营状况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占额大的产险公司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吸引力要大于占额小的产险公司,而客户群体的增加能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公司,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可用于理财投资等财务安排,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改善财务状况。但市场份额占比最小的外资公司在Z值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数值上都遥遥领先于中资公司,可见市场份额并不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决定因素,只有提高公司各方面运营机制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外资公司的Z值最高,但其仍处在Z-score模型给出的灰色区域,说明我国整体产险行业的财务状况令人堪忧。

(3)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比较。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中资上市公司的X2、X3均值都大于中资非上市公司,说明上市公司在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方面优于非上市公司。而在X1、X4均值方面,非上市公司的数值略高于上市公司,但两者差距不大。

综合考虑四个模型变量因子,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较好,Z值也反映出相同的结果。说明中资产险企业中,上市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比非上市公司好。上市公司多为资产雄厚、经营状况良好、连续盈利的大型企业,因此上市公司在产险行业占据领先优势是符合常理的。但即便如此,Z值的负数现象仍然不容忽视。Z值低于模型下限说明我国中资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保费收入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这一点值得关注。

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虽然非上市中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如上市公司,但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上市企业,两者的整体经营情况各有千秋,是可以相互借鉴改善的。

四、Z-score模型对我国财险公司财务预警的验证

从前文数据可看出,我国财险公司无论公司规模、中资或外资、上市与非上市等,Z-score模型下的Z值总体偏低。而财险业却在2009—2014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种现象与Z值总体偏低是否相悖?

但从2011年至2013年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看,Z-score模型下的Z值与实际较为吻合。2011年,5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23家公司出现亏损现象,共计亏损20.5亿元;20家外资财险公司中仅有5家实现盈利。2012年,全国62家财险公司中,有多达37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其中中资20家、外资17家,承保亏损的比例高达近六成。相较2011年,2012年中资财险整体承保利润业绩下滑28.51%。2013年,保险公司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财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大幅攀升,整个财产险行业濒临亏损边缘。特别是占据整个财险业七成份额的车险领域,普遍出现亏损现象。

由此可见, Z值反映出多家公司存在经营亏损问题、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与我国2011、2012、2013年三年财险业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五、Z-score模型财务预警模型的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Z-score模型对财险公司起到财务预警的作用。总体而言,我国财险公司2011、2012、2013三年的财务经营状况较差,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而行业内财务运营状况的差异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明显优于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财险公司要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上市财险公司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

2.我国财险公司资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也较差。在体现这两方面的财务比率中,各有13家公司在不同年份出现了负值情况,其中4家公司在研究的三年中比率均为负值。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这两项的行业内部情况,除中资财险公司盈利能力高于外资财险公司外,累计获利能力整体也不容乐观。

而相对累计获利能力、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而言,我国财险公司的财务结构较好,相关财务比率仅有中华财险在2011年出现负值情况。该指标的行业内部情况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优于中资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小的财险公司优于占比大的财险公司,上市公司优于非上市公司。尽管如此,在财务结构上我国财险公司普遍还不够完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议。

1.增强资产流动性。由于运营资金决定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且两者呈正比关系,所以应通过增加运营资金来提高财险公司的流动性。而运营资金又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净额,因此从根本上讲,财险公司应在增加自身流动资产的同时减少其流动负债,从而增强资产流动性。具体来说,财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融资财产比例的合理分配等方面增加流动资产,通过增强预算水平减少短期借款等减少流动负债。

2.提高累计获利能力。累计获利能力由留存收益决定,留存收益又主要由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决定,因此财险公司应增加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而增加其累计获利能力。而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均从公司历年的结存利润中提取,所以财险公司应在追求增加保费的同时注重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保证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使公司健康发展。

3.提高盈利能力。对于财险公司而言,较好的盈利能力是其财务健康运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必要性毋庸赘言。财险公司可以通过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理赔技术等增加盈利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员工的效益至上思想,从基层增加利润来源,再用利润反过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一种良好的公司运营氛围。

4.改善财务结构。权益账面值与负债总额账面值的比率,是评判公司财务结构优劣的一项标准。从公式上看,财险公司应该增强影响其权益账面值的相关经营环节,同时控制增加负债的相关财务进项来改善其财务结构。但事实上,财务结构并不是公司相关经营活动的简单加减,而是整个运营体系统筹协调的结果。因此,管理层应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特点及经营目标对财务运营机制、财务分配等进行及时调整,才能不断优化公司的结构。

参考文献:

[1]许敏敏,夏瑞辰,万鹏,栗博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J].会计之友,2014,(17).

[2]吕长江,周县华,杨家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研究[J].财经研究,2006,(10).

[3]常树春,范文雨.基于Z-score模型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3,(13).

作者简介:

许敏敏,博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保险财务与会计。

王紫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风险管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徐徐,博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身保险。

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大众保险意识的提升,保险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国内保险公司运营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平安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概况及其经验进行剖析,结合当前国内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益于国内保险公司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0 引言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保险公司进军国际保险市场,国外保险企业跻身国内相关领域已成为常态,保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由于其负债经营的特征和经营风险的特性,保险公司对财务风险特别敏感和脆弱,再加上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保险业相比,国内保险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存在不足,这使得国内保险公司在新时期的经营发展中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本文以国内保险行业中在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有一定优势的平安保险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其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旨在为其他保险公司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1 平安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概况

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即保险公司由于内部财务管理不合理,使得负债融资失当,导致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从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其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及资金回收3个财务活动环节中。平安保险公司在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中国平安官网和网易网财经栏目搜集该公司近5年年报与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得出:①近5年该公司承担的债务有所减轻,长期偿债的风险也有所降低,同时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提高,使其筹资风险进一步降低。②近5年该公司总投资收益率呈现升降波动趋势,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该公司收益水平在逐年提升,側面证明其风险在增加,在投资方面还有较大的风险。③近5年该公司资产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变化不大,表明其资金回收水平较为稳定,且受经济下行、股市波动等影响,其运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有所减少,短期偿债风险进一步增加。

2 平安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经验

2.1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

平安保险公司在运营发展中,一直将财务风险的防控与管理放在公司经营的核心位置,并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特点来健全完善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该公司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与经营活动同步发展,其建立的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平安保险公司管理团队整体上对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传达到公司各部门和各基层公司。

2.2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合理

平安保险公司财务部门在现有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起了相应的财务内部管控体系。同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同样注重财务内部控制理念在基层部门单位中的渗透,进而统一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各基层部门的内控目标,使得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效率进一步提升,也使财务风险管控3道防线之间的联动更为高效,从而起到帮助公司避免财务风险的作用。此外,该公司还注重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各地分公司在员工入职培训过程中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其中,注重提升员工应对财务风险的意识和素质。

2.3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

平安保险公司结合当前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了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将财务指标作为判断公司经营中财务状况是否良好的标准,并根据监测情况及时警示。在上述预警机制指导下,平安保险公司风控部门的相关人员将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规划、企业年报等作为原始资料,从中选取重点的财务指标,经过运算、对比,获悉公司财务变化,判断是否应该预警,若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就及时对相关负责人员作出警示,并进一步分析潜在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2010年,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下跌至136.2%。进入“偿二代”体系,退保风险偏高,该公司正是得益于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进行权益融资,注入资本金,才有效地规避了财务风险。

2.4 合理进行资本结构调整

当前,国内保险公司在行业内部面临着业务同质化严重、恶意降价等竞争,在行业外部融资、投资过程中遭受其他金融行业的挤压,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平安保险公司在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对自身业务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其资本结构,使得公司扩大收益的同时也稳定了偿债能力。此外,该公司在再融资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优化资本结构,保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做到长久可持续地经营。

2.5 注重投资风险识别防控

平安保险公司结合自身负债和经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根据资金的来源及运用特点,结合负债类型要与相应资产类型相匹配的原则,确定投资方向,筛选投资对象,规划投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盲目投资引发的财务风险。在投资过程中,平安保险公司通常会将投资对象进行组合,通过组合投资来增加投资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分散非系统风险,并提升偿还短期债务和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2014年前后,该公司提前加大了对政府债、铁道债等高收益另类资产的投资,通过多种渠道提升了投资收益,实现了低利率下的高收益。

3 国内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不足

3.1 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长期以来,国内保险公司尤其是基层分公司普遍存在着重视业务量、轻视风险防控的思想,将高业绩的保险销售员视为“精英”,而将保全、核保、内控等人员视作“内勤”,因此这些基层公司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团队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激励措施,导致精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3.2 财务数据失真较为严重

财务数据失真是我国保险企业的共性问题。由于国内保险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监管处罚体系一直不太健全,再加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社会风气不好,经营环境不良,保险公司为提高知名度,提升竞争力,往往会虚报业绩和收入,致使财务数据失真。目前,尽管国内保险业建立了统一的监督体系,但对财务数据的督查力度还不够,且很多情况下评估机构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和待评企业“合作”,进而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3.3 资金利用率有待提高

保费是保险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其潜在的债务主体。国内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视业务量提升、保费收入增加,轻视资金投资利益扩大的问题。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资金利用率高居90%左右,而国内仅徘徊在50%附近,平安保险公司也是如此。目前,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资产品仍以证券、基金等为主,而且投资规模不大,品种相对单一,因此收益难以大幅提升。

4 平安保險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对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的启示

首先,应健全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战略的基础上,重视自身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同时还应该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加强财务风险的事前识别、防范和事中控制工作。其次,应建立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高层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对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认识,结合公司业务发展状况和财务内部控制需求,进行财务组织架构的调整,增设内设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做好岗位分工和责任落实工作,同时也要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以合理配套的制度作保障。再次,应健全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上需兼顾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选取,在财务风险预警的效率上需加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此外,要加强基层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减少或消除财务数据失真问题,同时还应加强对基层财务人员的考核和审查工作,奖优罚劣,对相关人员产生激励效应。最后,还应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率,一方面要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状况做好自身资本结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上市保险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要从资本结构最优的角度来规划自身的再融资行为,以确保偿付能力稳定,降低财务风险。

参 考 文 献

[1]肖文彦.X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5.

[2]侯芸芸.关于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6(21):48-49.

[3]陈越.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7(2):131-132.

上一篇:园林意境中的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小语艺术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