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范文

2024-08-12

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范文第1篇

活动开始时间: 2012-02-14 08:40

活动结束时间: 2012-02-14 16:30

主办方: 时代光华

报名截止: 2012-02-13 18:00

活动类型: 其他

活动地点: 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二层 时代光华主播教室

活动费用: 0

限制人数: 50

职场人士必备的经济学常识

一、为什么学习本课程

曾几何时,经济学是普通人望而生畏的概念,而在如今的现实社会里,却成为了老百姓最为需要的学问。当我们打开电脑,翻开报纸和杂志,五花八门的经济新闻就会充斥着我们的视野,我们也常会听到身边的同事、周围的人们都在议论着这样那样的经济话题,这些话题与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经济学常识,成为了我们迫切的需要。

二、 谁应该学习本课程

董事长、总经理层、职场人士

三、通过本课程您将学习到

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有助于分析各种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在生活中做出选择和决策。

四、培训方式

三茅活动平台 HR的借力成长通道:http://hd.hrloo.com/

讲授,互动答疑

五、讲师介绍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9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研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商学院。现任国务院特邀监查员,国家价格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委、北京市社科基金评委,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课程提纲:

一 .经济学导言

1.

经济学十大原理

1.1人们面临权衡

1.2选择的成本是机会成本

1.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1.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1.5贸易上总比每个人的利益

1.6市场经济是有效的经济制度

1.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1.8一图的生活取决于它的生产能力

1.9货币发行会引起通货膨胀

1.10

社会面临通胀与失业的选择

经济学围绕这是大问题展开

2.

经济学分法

实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实征经济学的方法

二 .市场经济如何运行

2.1供求如何决定价格

2.2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得作用

2.21传递信息

2.22调节供求

2.23提供激励

2.3市场机制的局限与政府的作用

三.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

3.1消费者的行为

3.2企业作为生产者的行为: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

四.

市场结构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市场 垄断市场

五. 收入分配理论 、

5.1决定收入分配的是什么

5.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5.3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方法

六.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得作用

6.1 政府以实现公平为目的

6.2管制

6.3经济政策

6.31 政府税收

6.32 政府的微观与宏观政策

七.微观经济学的前沿

7.1 信息部对称理论

7.2 分共选择理论

7.3 行为经济学

八.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根据

GDP,CPI

失业率

九.当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

9.1增长及增长的特征

9.2 影响增长的因素

9.3当期中物价水平的决定 :货币数量论 货币市场方程式

十 .短期中经济的决定

10.1 总需求-总供给的模型

10.2 失业及原因分析

10.3 通胀及原因分析

1 0.3.1通胀的定义与分类

10.3.2需求拉动的失足

10.3.3供给推动的失足

10.3.4货币过量发行引起的失足

10.4短期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10.4.1 宏观政策的目的及决定机制

10.4.2 财政政策

10.4.3 货币政策 凯恩斯定义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政策 十一.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

11.1 开放经济的定义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11.2 汇率的决定作用

11.3 开放经济中的政策

十二.

宏观经济中的两种思潮

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范文第2篇

而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小学生的儿童艺术思维向成人艺术思维转化的特殊阶段, 儿童率性表现的特点基本丢失, 成人化的逻辑思维与空间处理能力尚未真正形成, 画作往往呈现出既无童趣亦无技巧的尴尬局面。

前不久, 在市艺术节区工艺现场创作选拔赛中, 笔者学生创作的大型工艺集体作品“三个稻草人”获得了唯一的集体一等奖, 省、市专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欣喜之余, 回望近两年在市、省、全国比赛中丰厚的“战果”, 感觉到我们的学生此时已初步具备了成人化的艺术创作思维能力, 而这得益于笔者长期以来的针对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竞赛性主题创作辅导探索与实践, 笔者将此总结为“看—聊—画—改”四步法。

1 看

1.1 谁来看:慧眼识才, 蓄谋在先

人才的选择是竞赛性主题创作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在新一届学生入学之初就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美术方面的表现, 包括课堂作业和一些小的校内美术活动, 遴选出一小批有较好绘画基础与创作才能的学生,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时刻关注不同学生的艺术思维倾向, 除却大的国画, 素描特长外, 许多未进行过专项训练的学生身上隐藏着巨大的美术创造才能, 需要老师在他们的日常绘画作品中去发现, 如谁擅长空间的处理, 谁擅长线条的表现, 谁又对综合材质的运用有特别的敏感性, 谁又特别地富有想象力等。每逢大赛将临, 就从这个人才宝库里按照竞赛主题特点寻找合适的创作者。

如在这次诞生“三个稻草人”的工艺比赛中, 笔者就选择了一名构图, 绘画, 创意能力非常全面的学生, 两名富有创意, 动手能力强, 对材质敏感的学生, 两名细心擅长制作小工艺品的学生。以求组成一支在艺术品位, 创造思维, 动手能力各方面都适合本次比赛的最佳组合。

1.2 看什么:博采众长, “巧”夺天工

(1) 看示例作品:相关的, 可以启发创作的名作和优秀的同龄人获奖作品是一个创作活动前期最常见的环节, 而这一步能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我要超越的”, 为后面的创作活动定下标杆。

“草人”的创作第一步就是组织创作小组成员看教师能够找到的, 最前沿的工艺作品和时间最近的学生获奖经典, 找到本次活动的艺术定位。

(2) 看失败作品:我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把竞赛中失败的作品扔进纸篓。殊不知那些。失败的典范如果在创作构思开始之前就一一曾现在学生眼前, 并在看的时候点到其失败的原因, 就可以避免许多常犯的错误。

笔者在“草人”小组进工作室之前, 将几张用废旧光盘、五谷杂粮等“过去时”新材质工艺作品图片放在工作台边, 在学生关注到以后, 根据学生反应适时指出“新”不只要求你没见过。

又如在艺术节节标的设计中, 纯儿童艺术思维阶段的小学生一般会用一些可爱的, 能表达自己对艺术节的直接感受的图形来表现, 作品会呈现出超凡的自然天真美。而初中生已萌发了客观的艺术思维, 却又不具备成人艺术家式的眼界, 许多学生都会把“艺术”、“ART”这样的文字当作主要设计元素, 或者以一支画笔, 一个麦克风为形象代表, 毫无疑问选择这样直白或者狭窄的表现角度是无法体现中小学生艺术节对创新、创造能力, 团结、协作精神, 综合素质提升这样的主旨的。作品落选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3) 看多种材质:新奇的材质可以更多体现作品的创意元素, 是竞赛决胜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材质了解往往局限在平时常用的范围内,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怎样的材质足够新颖, 足以表现主题的思想导向, 然后引导学生去应用。

“草人”创作前, 竞赛精神里就有“应用废旧材料”“绿色”等要求, 所以笔者在辅导前对优秀作品的材质进行了分类, 罗列出许多环保而又新奇的材料, 并直接带了一个郊游捡到的鸟巢, 学生在一片惊讶声中思维似乎悄悄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1.3 怎么看:审时度势, 参透主题

几乎每一次的竞赛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如“低碳生活”、“环境问题”等等, 竞赛是高峰的对决, 主题表现的角度问题永远是动笔前的第一要务, 如果任由学生发挥, 很难达到超越一般的层次, 这就需要在观看优秀作品时, 深刻思考时势、学习与生活的变化, 对角度问题形成几种明确的方向性意见, 用这样的方向来指引创作, 以避免作品的重复与陈旧。

“草人”小组便是在看的过程中, 发现表现“人”的作品最容易在竞赛中胜出, 在现场比赛中对不同题目的适应性也最大, 因此我们定下了做“人”的决心。

那么做怎么样的“人”才能表现其“社会人”的特点呢?需要我们接下来做更多深入的思考。

2 聊

在宽容自主的艺术思维空间里张扬个性, 全力捕捉最亮的光点。

儿童在很幼小的时候就会从与同伴、老师、父母的交谈中得到许多美术表现的启示, 而这种启示对儿童来说是基本意识不到的, 更不是有目的地去寻找来的, 而成人的许多艺术灵感却往往得益于有目的的交流。如何使刚刚脱离儿童艺术思维方式的初中学生学会象成人那样在交流中理性寻找呢?这是一个需要师生间充分互动的时刻, 学生、教师各有任务。

提示—倾听—捕捉, 教师不断抛出引领性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发现, 仔细倾听学生表述的内容, 全力捕捉学生思维所呈现的闪光点。

体味—思考—表述—抓捕, 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现、修正自己的思想, 抓捕有益自己创作的元素。

具体方式为:

(1) 集体讨论对主题的理解, 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 说材料;谈手法;思构图;想造型。在闲聊中互相启发, 获取更多灵感。《草人》中, “一家人”的形象最具社会性, 做能反应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人”最有表现力。这都是在聊中得来的, 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2) 师生一对一讨论, 听取学生个人设想, 探讨疑问, 提示适合这一名学生的表现手法, 初步形成意念中的草稿。

每一次的科幻画创作和个人创作, 包括《草人》创作设计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都藉此完成具体的定位。

3 画

意念之物化。

儿童阶段的学生习惯于一次性完成创作, 绘画是他们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 他们将自己对外物的知觉与情感通过绘画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传达给他人。并且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 直接作画, 下笔流畅, 线条大胆, 涂色随心所欲, 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

而初中阶段学生显然已失去这种天然的“大师风范”, 绘画技巧又远不成熟, 对作品的理性把握更难做到, 一次成型的画作一般都无法对应竞赛性主题创作的要求。如何发掘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并以独特而完整的形式显现出来, 学会分步骤创作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辅导中我们一般将它分为三个步骤。

一稿:以小幅草稿的形式初步表现自己的主题切入, 形象处理, 表现形式, 并考虑材质的选择。可以以多幅形式出现, 为下一步表现提供选择。《草人》创作虽然是较大型的工艺作品, 学生却是根据设想绘制了多幅的草图, 包括对不同材质的效果预设表现, 为后期制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稿:根据草稿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形象、及所反映的学生技巧特点的基础上遴选最适合本次主题的部分草稿, 讨论, 再修改完善, 确定细节、技法。

三稿:落笔之前进行单项的技法练习, 如《草人》正式制作之前, 专门去周边农村了解学习了搓草绳、织草鞋、编团蒲的方法, 获得了很多对材质、技巧的感悟。科幻画获奖作品《补天》的国画式线描的应用, 也是选择了线描能力较好的学生作为引导重点, 并在事先进行了工笔名作的欣赏与数次的白描练习。

4 改

好画是改出来的——有别儿童的新一轮反省。

儿童美术创作过程中往往会有新一轮的反省, 有时会依据自己构思与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 以致最后的作品与预先的设想不一样。那是一种自在的, 随性的行为。而中学生的主题创作有种种严苛的预设目标需要去实现, 需要学会分阶段地反省, 以更好地控制作品循着预设的艺术目标完成。

(1) 在二稿、三稿的每一个环节改:如:

铅笔稿阶段:完成后必须在师生间交流切磋, 修正至表达出满意的效果。

色彩阶段:在着色之前对色调, 表现手法, 材质作进一步的资料学习与商讨。

调整阶段:把握整体, 在技法, 画面效果上进行尽可能完善的调整。

(2) 对立意, 构图, 形象, 创意俱佳, 因技巧表现不到位而影响效果的作品, 进行重新来过的改:科幻画版画作品《万能作业笔》就进行了先后三次的刻板练习与重印。《草人》中宝宝的婴儿肥形象就经历了数次反复拆装才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 临场发挥的改:任何一次现场比赛都需要多次的模拟作战, 但是最终的胜负却要取决于在变幻莫测的现场命题前能否灵活调整, 让作品很好的贴近题意。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长期的基本功训练、修养提升与经验积累。

5 成效与思考

本文所述的主题创作辅导方式是作者数年教学实践的总结与体会, 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 竞赛结果时好时坏, 近年终于获得了多次较为扎实的成功体验。艺术没有止境, 天才亦有赖于培养, 竞赛主题创作的辅导永远需要改进与修正。

学生发现美, 表现美的能力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所以无论是特长学生还是普通学生的培养都离不开日常的教学生活,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 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发现与积累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艺术元素与艺术美, 才能作有准备之战。这是一个有远见、有毅力的坚持过程。

摘要:竞赛性主题创作可以说是美术学习中一种要求最高的课业形式, 多数优秀的学生也会感到彷徨。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小学生的儿童艺术思维向成人艺术思维转化的特殊阶段, 画作往往呈现出既无童趣亦无技巧的尴尬局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与辅导中, 摸索出“看—聊—画—改”四步法, 针对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竞赛性主题创作进行辅导。

关键词:儿童艺术思维,成人艺术思维,转化,看—聊—画—改

参考文献

[1] 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J].

[2] 刘剑眉.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J].

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范文第3篇

收,使之成为蔚然大宗。

2,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并付诸实行,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

统思想,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 宋代:“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

深远影响。

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范文第4篇

1 新型音乐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是教授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在音乐教学中,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 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手段更加灵活, 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怎么才能做到真正地融合?采用什么样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做到既提高课堂教育实效又恰到好处地运用新技术、新资源?这些新型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效如何?这是我们课题组重点攻克的难关。

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 但持久性和耐力性差的特点, 课题组教师坚持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原则反复探索实践, 总结出了拿来即用法、引情激趣法、难点突破法、扩充增容法、灵活转换法、活动模拟法、自主操作法和课外延伸法等8种新型的音乐教学方法, 运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之中。

1.1 拿来即用法

拿来即用法是将教材配置好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计算机软件公司设计制作好的音乐学习软件 (如视唱练耳、钢琴学习、简谱、五线谱等软件) , 直接拿来应用在音乐教学中。这些软件都是经过信息技术专业人事和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研制、开发的, 具有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功能, 能将教材内容以文字、图象等直观地展示出来, 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大大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

1.2 引情激趣法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引情激趣法就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的特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使得教学内容充满趣味化和游戏化, 让整个教学进程始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线进行。如, 在欣赏教学《在农场里》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 在歌曲学习前教师将小猪、小牛、小鸭子、太阳、鲜花、小草等不同形象剪辑成小影片利用大屏幕循环播放, 并让学生看着画面、合着音乐进行律动模仿。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情不自禁的投入到歌曲的学习中来。

1.3 难点突破法

难点突破法就是将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 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使其恢复鲜活的面目, 变得有声有色, 从而使知识学习由难变易, 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构成一种最佳结合状态, 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 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 在多媒体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 并在每一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 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 这样一来, 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 使之听得认真, 看得仔细, 易于理解。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 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1.4 扩充增容法

扩充增容法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打破传统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 扩大教学容量的方法。如在学习《我驾飞船上蓝天》一歌中, 教师先通过在网上下载一系列介绍卫星和世界风光的图片和视频, 在学习歌曲时随时调用这些资料, 有效地拓宽了学生对科技知识与地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又如, 组织低年级学生欣赏乐曲《小白兔乖乖》时, 乐曲出现哪一种乐器演奏, 计算机屏幕上就演示出这种乐器, 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 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 还认识了不少乐器。

1.5 灵活转换法

灵活转换法是借用多媒体技术的转换功能, 对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随时调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按钮指控轻松省时地完成上述工作, 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 避免了教师因操作设备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从而赢得了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如, 在《单簧管波尔卡》的欣赏学习中, 为了让学生对波尔卡的体裁特点有充分的掌握,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我们能轻松地通过链接方式让学生转换欣赏到《微笑波尔卡》和《闲聊波尔卡》等作品, 使学生在重复和对比中, 对经典作品有更充分完全的认识。另外, 利用计算机MIDI作曲软件——“音乐大师”的音、谱自动转换功能, 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完成声音与乐谱之间的即时转换, 使学生从音乐技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

1.6 活动模拟法

活动模拟法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条件下, 让学生通过自已的实践模拟活动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的方法。例如,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音乐画面引导提示中去模仿、表演小动物的动作或有表演小朋友们生活、学习、行为。又如,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 使学生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充满激情的演奏, 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去进行模拟创作活动。

1.7 自主操作法

自主操作法就是在将音乐教学从普通的音乐教室搬置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 让每个学生都能独自发挥并检验自己的已学知识, 共享音乐学习资源, 达到有效地进行音乐学习、考核和创作的方法。如, 在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国粹──京剧时, 利用网络化教学举行了一次“京剧知识知多少”的擂台赛和“我也来抢答”等趣味性的竞赛活动, 学生不仅认真地听课, 而且投入地参与, 形成一个主动学习音乐的氛围, 使得一节本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

1.8 课外延伸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学时间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限制, 许多音乐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都无法具体详细的进行讲授。课外延伸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将音乐课堂教学中无法详细完成的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及歌曲练习等内容,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学习进行延伸和巩固。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介绍、音乐作品、音乐流派等内容, 交流作曲家创作时的轶闻趣事, 比较他们的音乐风格, 了解歌曲和乐曲的创作背景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 又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各种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既可以独立使用, 也可以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应用。这些方法并非我们课题组独创, 而是广泛吸收、借鉴国内许多教育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及国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结提炼而来的。实践证明, 合理有效地使用以上这些方法, 可以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2 新型音乐教学方法下取得的课堂教学实效

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 灵活运用上述8种教学方法的音乐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的资源丰富, 课堂纪律表现良好。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显著。其中, 300名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前后综合素质提高的对照结果表明:学习音乐的兴趣由4 5%提高到90%;课堂学习的参与度由40%提高到85%;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5%提高到70%;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由10%提高到87%;掌握学习的方法由12%提高到35%;学习音乐的自信心由25%提高到55%。

3 研究体会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的音乐教学方法之所以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3.1 教师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1) 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书籍, 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

(2) 教师主动地、有目的地在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 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理论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4) 教师努力实践新型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3.2 学生的音乐学习得到“最优发展”

(1)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学生的音乐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轻松愉快。

(3)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音乐审美的过程、交流互动的过程。

(4) 学生的音乐视野得以拓宽, 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信息技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平台, 但它始终只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无法无法替代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技能与素养,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才能使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素养与音乐知识学习的双丰收, 使教音乐育教学结出丰硕的成果。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 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处在不断的更新与变革当中, 特别是以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为主的小学音乐教学, 体现得更为明显。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注重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现代的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无疑为实现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的音乐教学目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本文主要阐述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小学阶段新型音乐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新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 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5.

[2]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7.

[3] 曹理, 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范文第5篇

2010年之后,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了对高新技术的创新研发速度, 对于新兴科技的研究与投入逐年增长, 2012年我国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支出是2010年的3.1倍, 年均增长24.8%, 达到了905亿元。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非常欣慰, 但依旧存在一些财务风险因素, 例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高科技人才, 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力度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都警示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 不可懈怠。

2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规避方法

现代市场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应当对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有清醒预判能力和准确的认识, 可以积极采用科学地分析和控制方法, 实施合理稳健的融资策略, 运用完整规划的措施避免大规模危害性大的财务问题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具体的财务风险规避对策实施过程中, 需要全方位的展开工作。

2.1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阶段财务管理力度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类型不断增加, 相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发展的前端性, 通常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 也就是将一部分资金用作于新兴技术的研发, 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风险不断凸现, 企业需要根据经营管理等方面管控财务问题, 正确认识和防范财务风险。随着我国逐步深化高新技术方面的改革, 在多方政策措施调整后一部分企业的技术投资经费呈现逐年减少的状况, 在新形势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也在加剧缩减。市场层面的技术需求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可供发展的层面的急剧缩减又导致资金投入风险的增加, 可以说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共存。针对上述问题, 各高新企业必须要逐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管理, 避免频繁出现购买大型贵重技术仪器设备的情况, 不到万不得已, 不要出现借贷的情况, 将投资内容与防线控制在财务风险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才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力环境。

2.2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阶段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如今我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需求量都在剧增, 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抓住机遇, 不仅为自身发展着想, 也应当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要求企业管理者做到解放陈旧的管理思想, 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化思维。企业发展离不开资本运营, 企业资金链可以恰当融入债务情况, 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的需求敢于负债并且善于负债, 但也不能随意盲目融资。应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 充分进行市场调研, 考虑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以及不利因素, 综合分析比较各时期的财务数据, 研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融资额度, 尽可能均衡融资风险和高新技术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足够的收益, 又可以避免投资和债务不合理导致高新技术研究资金周转不到位带来财务风险, 同时还应制定出一个合理警戒线以及应对措施, 整体防范财务风险。

2.3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运营阶段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现代高新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可以组织全体员工统一学习我国关于风险规避方面的内容, 企业职工认真学习和掌握高新企业财务风险保险制度的实质性内容, 能够帮助企业职员及时转变陈旧的运营观念,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新技术能够被实际运用到相关领域当中。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需要根据真实可靠的实际情况, 找出应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采取积极有效地控制措施以达到合理利用技术资源与盈利费用的目的, 这样也能够避免过度提供高新技术服务, 而无略了企业自身发展财力的需求。并且要采用动态思维对财务管理过程中超支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确保高新技术款项能够完整准确, 降低企业管理的财务风险。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新生力量, 它的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已成为经济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 正在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流。相比较一般的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各个时期, 存在着比较复杂的财务环境, 其中能够带来财务风险的因素也很多, 如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等等, 为此本文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展开相关的研究, 希望能够帮助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降低自身企业的财务风险概率, 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 同时保证自身经营正常运转, 那么就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财务管理工作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提升与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财政部门应该针对高新企业发展现状, 对于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的财务管理对策。基于上述背景,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 对财务风险规避措施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保证自身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燕.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管理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1) .

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范文第6篇

道德形成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初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与发展。他们俩的共同之处是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他们分别设计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作出道德判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基础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年龄及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游戏及验证的结果,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上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经过12年的研究,以社会习俗为标准,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级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10~20岁)和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每一级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有如下特征:第一,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第三,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第四,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柯尔伯格通过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种族等因素各不相同,但文化和环境只能影响发展速度,或改变其内容,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不变,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进度发展着,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研究表明,多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习俗水平,少数青少年尚未达到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根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虽然不能完全决定道德行为的选择,但对道德行为选择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即一般说来,道德判断水平愈低,选择非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愈大;道德判断水平愈高,选择非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愈小。同时,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儿童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1]

2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2.1 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同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平行的。一切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都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一切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都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主体同环境相互作用,认知结构不断同化与自身的结构相适应的信息并不断改组而实现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就是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其发展遵循与思维发展相同的规律,因此学校教育中一切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样都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教育实践中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尝试,或者另辟蹊径,脱离学生思维水平培养而寻找提高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捷径,都是有悖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

2.2 学校德育应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实证,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学校德育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品德,必须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所表现适当的行为。从这一角度上说,学生的道德认知是“告知”的,而非“自知”的;是外化或外铄的,而非内化或内发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含学前教育),制定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必要的,等到儿童认知发展接近成熟程度(到达具体或形式运算时期)之后,他将因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形成其是非判断的自律性道德认知。根据这一原则,家庭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告知”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这些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观念,继而表现出道德行为。因为品德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之下进行的自觉行为。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最初的“告知”,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学生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非道德行为。这不是学生本身的错,即所谓“不知者不为过”。同样,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

2.3 学校德育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柯尔伯格研究认为,一般人的道德认知发展都是处在前两级水平(1~4段),少部分人达到后习俗水平(5~6段),且阶段与阶段之间只能渐进,不能跳跃,只能顺进,不能逆转。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学校德育工作给学生“晓之以理”时,此时的“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第二阶段,教育者不顾其发展现状提前给他讲解第四阶段或第五阶段的大道理,学生可以将这些大道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能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而付诸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脱节”或“知行不合一”。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柯尔伯格曾建议采用“加一”原则,即在提出两难或道德情境时,在六阶段中提升一段让学生去思考判断,但如提升一段以上,问题的难度往往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学习不利。如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第三阶段,我们则向他们讲属于第四阶段的道理,这样以促进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2]

2.4 学校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顺序是不变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以同样的速度发展。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在同一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可能会有不同年龄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和确定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在现有班组教学的条件下,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个别谈心交流、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5 学校德育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提倡生活德育,反对知识德育,反对以简单的道德说教来达到品德教育的目标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如皮亚杰就是通过观察儿童的弹珠和雪球游戏及讨论对偶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柯尔伯格则是通过与儿童讨论两难情境的故事(如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实践,就会发现我们的德育太重形式而欠缺实际;重视道德的教条,而忽视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注重道德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要想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有效,我们必须:第一,提倡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可以扼要表述为:通过具体道德的生活而学习道德。具体说来,生活德育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理论说教无异于缘木求鱼。第二,反对知识德育。所谓知识德育就是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人类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道德的学习三种类型。相应地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三种不同方式的教育,即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道德的学习分为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个层次。相应地,道德教育也有道德知识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价值和信念教育三个层次。不幸的是,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教育大潮冲击下,由于道德知识教育与知识和技能教育都具有“知识性”这一“近亲性格”而获得了广泛认可,代替了道德教育另外两个更为重要的层次,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知识教育。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表现为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等方面。德育课程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设专门的课程,如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将所有重要的教育主题都课程化知识化、体系化的德育课程与灌输式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将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科目,也就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教师也只能将这些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教师的权力来进行强制性学习。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人类认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也可从本文中略见一斑。但我们知道,道德不仅包括道德认知,还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可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切入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从道德认知入手,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切入点而已。本文讨论的正是如此。因此,我们绝不能只采用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学校实施德育的唯一根据,否则,就会窄化甚至误解学校的品德教育。

摘要: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发展了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给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启示。

关键词:心理发展,道德判断,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小学防溺水教案免费范文下一篇:学校妇代会工作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