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工作范文

2024-07-23

创新思维工作范文第1篇

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突破企业发展中的瓶颈,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就成了一个企业更好发展的口号!

思想解放是创新的基础,是发展的源泉。一个企业要更好的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仅需要我们正确审视发展现状,正确把握本公司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公司正处在发展转型阶段,更要切实转变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公观念,团结协作。

首先,我们要深刻领会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或者说解放思想就是通过创新性实践去获得新的认识和观念,并促进指导新的实践,以求得思想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打破原有条件下所形成的僵化、过时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工作方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只有首先解放思想和尽快否定自己已经过时的经验及做法,才能打破落后的思维观念、创造新的思维观念 ; 只有尽快创造和形成新的经验及做法 , 才能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想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把握正确导向,树立科学思维理念,是全面解放思想的目的之一。 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关键是独立思考,本质是与时俱进,切入点是打破思想禁锢,突破口是打破条条框框,根本目的是树立科学的思维理念。主要是看你树立了什么样的思维理念,以及这些思维理念是否适用?形成的措施与办法是否可行?

一是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维理念。 学习是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不学习,不开动脑筋,思想就会僵化,行动就会倒退,发展就会停止。思想僵化看问题就不全面,办事就凭老经验老手段,就无法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创造新的思维方式。一句话,不学习也是不敢解放思想的表现,也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解放自己的思想。

二是求真务实,树立创新思维的思维理念。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要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就必须求真务实 , 实事求是。只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才能克服花拳绣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及不坚持原则等飘浮的工作作风,全面树立敢于否定自我、积极创新思维的理念,在认真查找和改进各种差距与问题的基础上,着力开展思想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要破除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维观念,牢固树立创先争优的进取意识。 如果工作安于现状,被动应付,执行力和落实力肯定不强,也很难有效适应新形势下履行职能与职责的需要;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满足于一般化,我们的

工作一定不会有新的突破。因此,我们一定要破除安于现状的思维观念,树立“超常规”意识、敢于超越他人的意识和在此基础上的“创先争优”的意识,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内动力,尽快找准工作的着眼点和管理的着力点,积极探索和实施促进工作优质高效开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举措、新办法。

四要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维观念,牢固树立敢于超常规的创新意识。 解放思想的落脚点就是要创新思维、就是要不断开辟新空间、创造新举措、研究新办法,以务实的态度、科学的办法和创新的手段,把公司的决策部署与各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多动脑筋、多想点子、多出建议、出好建议。通过全面、全方位的思维创新,不断更新我们的管理理念,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创造积的条件。

通过调研概括起来就是统一了思想、开拓了思路、促进了团结、坚定了信心。

一是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基础和铺垫之上,这次学习更是及时的、必要的。通过学习比较,大家更加正确地认识到公司目前境况,同时对公司发展转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调研是基于公司现实、符合公司实际、满足公司当前需要的必然抉择。

二是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公司的基本情况、发展思路、运行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优势,调研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对于指导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把这次学到的思路和理念正确、深入地理解并运用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三是增强了协作,促进了团结。通过工作交流,公司全体在学习期间经常就业务发展与相互合作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增强了彼此之间、部门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这次调研,对内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促进了大家彼此的信任和团结;对外也展现了公司中心上下统一思想、整体团结作战的良好形象。

四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大家在调研中进行学习交流,互相探讨问题、启发思路,深化了对各部门业务的理解,清晰了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在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定位和目标,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对公司领导班子和公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创新思维工作范文第2篇

一、新世纪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之前的图书馆主要靠手工方式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书籍刊物而统计图书馆藏书的情况。主要对书籍的收集,整理,保管,借阅等环节。这就是图书馆活动的流程作业。当进入计算机时代后,图书馆开始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的信息技术手段。这一时期,图书馆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既运用了一些书籍文献和信息传播的先进技术,也有传统的书籍文献管理。新世纪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书籍文献的整理保存,知识与信息的传播,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再利用,文化遗产的保管等。

二、新世纪图书馆的运营方式

现代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平台以及新的存储方式,在文献的安排与提供方面可以采用文献的复制,光盘,网络搜索,电子阅览等多种方式。

目前大多图书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文献的信息可以通过网上进行交流,比如说通过书目,数据库检索的信息流代替了馆藏的实物流通。这样就实现了知识和信息较大范围的流通和传播,这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能满足广大读者的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这样交流方式,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实现本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别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相互交流,大大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

作为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新世纪图书馆的现实作用是怎样的呢。都知道,网络已经是现在信息存储,传播的重要载体。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也大大扩展了。已经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影响了图书馆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方法。通过传递科学的知识信息,不但加快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更为重要是科学技术变成直接的生产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不断的投入研发费用,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一则资料显示,目前,华为公司有700名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有1.5万人左右从事基础研究,经费达到30-50亿美元。说到底,华为公司就是把钱变成知识。到2018年底,华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7万件,2018年,华为研发投入到1000亿人民币。要知道,文献信息的交流是取得和突破新技术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经过信息的交流,使科技,知识,信息与使用者有机的结合,也间接地产生了生产力。

三、以创新思维指导新世纪图书管理工作

(一)知识服务将引领新世纪图书馆管理工作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要实现科学进步和创新,尤其当下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读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增长。首先图书管理员不能再是简单的书籍文献的保管以及被动式的服务,要在信息的管理,研究分析,知识的传播上下功夫。知识服务的重点在于以读者为核心,重新定位和组织图书馆各方面管理工作。从文献资源的获取到文献资源组织,网络资源的分析加工,再到图书馆的机构的整合和人员的建设等。因此,知识服务将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新的变化。

(二)知识管理和创新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组织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适应生存和提升竞争力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措施。从而带来了整合,共享组织与个人,实现知识创新和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知识生态链的良性循环。那么新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应做到:知识要有系统化的整理;知识创新要有追溯性;使之知识体系动态有效;知识信息要逻辑性,被社会全面利用,并与大众共享。

(三)新世纪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市场化

新世纪图书馆,不仅要担负社会公益的任务,更重要的要参与到市场竞争首先要提升新世纪图书馆的形象,特别是图书管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图书馆的服务项目的设立,制度的制定,凡是要以读者为中心。面对市场竞争,不能再以国家单位的优势地位,而不思进取,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要树立人民图书馆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凡事都要积极去争取,发挥钱潜能,谋求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要媒体报纸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对图书馆的印象和意识。努力提高馆员的素质,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图书馆的经营,总是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面对冲击,多方面,多渠道,要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也可以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方便读者获取信息和指导。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求主动服务的意识,务必拜托官老爷那套。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宣传图书馆,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服务者,管理,传播者。

摘要:当今时代,是信息和知识的社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浪潮下,基于图书馆目前的功能定位,运营方式,提出了以创新思维指导新世纪图书馆管理工作。在收藏,保管检索,借阅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本文就如何以创新思维更好的指导新世纪的图书管理工作做出以下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新世纪图书馆,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毛榕.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如何“以生为本”[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

[2] 廖鸽.高中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9).

创新思维工作范文第3篇

第一节

阻碍创新思维的客观因素

创新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生活在一种传统的僵化的社会环境中,头脑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守旧观念,这都严重压抑着创新。

1、守旧观念

守旧观念压抑着创新,而传统守旧观念来自于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为主,手工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社会主体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所以极少发生横向之间的竞争,人们习惯于按照老规矩办事。

在这种传统社会下,创新思维只属于极少数天才伟人的特权,而广大民众则不需要创新思维,只需要去理解和执行就可以了。并且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2、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体制扼杀创新。

传统教育注重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反对学生提出与之不同的观点或想法,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扼杀创新。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听话,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中,带有强烈的家长意识,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不听孩子申辩,不容许孩子顶嘴,大人说话不许孩子插嘴,这就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第二节

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观因素

由于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对现有思维方式的超越,因此这就决定了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必然地来自于被超越者——思维方式本身。 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一是固定观念,二是思维定势,三是自我思维,四是思维障碍。

1、固定观念

观念是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

人们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反复地运用某种观点、某种认识去思考、评价问题,经过多次重复,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和认识被积淀到大脑深层意识之中而达到“无意识”、“下意识”状态,这就形成了固定观念。

由于观念是人的思维长期积淀的结果,所以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不易更改性。

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存在于头脑当中的认知框架.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头脑中随时会遇到各种信息,各种事物和问题,而人们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过去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愿意另辟新路,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

有一句经典的语言说: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1)辨证看待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一般性的、常规性的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可以使人们熟练地运用以往的经验,驾轻就熟,简洁、快速地处理问题,从而具有很高的效率。

思维定势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一定创新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止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2)思维定势主要表现

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经验思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书本思维等。

A、经验思维定势

如某些流传已久的观念、行为和处事经验等,构成了人的经验思维枷锁。

经验思维定势与一个人所继承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惯性,而且很难改变。

思维定势(经验思维)的好处在于,我们用来处理日常事物和一般问题时,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较快的解决。

但是,经验思维定势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阻碍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有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马戏团的人在训练大象时,一般都是从小开始训练,为了防止象的逃跑,最初用结实的绳子,甚至钢索,把它们拴在结实的柱子上,小象一次又一次的企图挣脱绳索对它的约束,然而一次又一次失败,经过无数的尝试后,便不再进行这种努力,马戏团的人用一根很细的绳子,就可以控制住象的自由。为什么呢?象已经适应了这种约束,不想再改变了。

把跳蚤放在广口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撞到盖子。当你注视它们跳起并撞盖子的时候,你会注意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跳蚤会继续跳,但是不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然后你拿掉盖子,虽然跳蚤继续再跳,但不会跳到广口瓶以外。为什么呢?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不想再改变自己了。人的思维往往也是这样。

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第三,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

B、从众思维定势

"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

从众思维定势与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道德有关,所谓“个人服从群体,局部服从全局,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从众思维的好处在于它使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世态度。但是,它使人习惯于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使人缺乏独立性,妨碍创新思维。

从某种角度来说,从众行为是必要的。社会生活需要相互合作,如果没有一致的行为,社会组织将崩溃。况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仿效他人的行为和见解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然而,从众行为却牺牲了我们的个性,妨碍了我们产生新的创见,压抑了个人的独创精神。特别是当这种一致性要求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必然对人的实践行为、情感态度乃至思想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众行为和附和态度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而独立思考的个性确有助于发展创造力。 从众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

(1)来自于群体的压力 。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服从多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障碍”便逐渐形成了。

(2)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传统色彩越强烈,其中个人思维的从众枷锁也越稳固。

C、权威思维定势

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

权威思维定势的形成: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来自于专业权威和思想权威、政治权威等。

权威思维定势在日常思维中有积极意义,它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拿来就用,且行之有效。但是,权威思维定势显然束缚人的创新思维,特别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人的思维往往难以突破旧的权威的束缚,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使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D、书本思维定势

书本对人类所起的积极作用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 应该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前一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假设一下,某一只野狼,掌握了它的前辈们对付猎人的所有手段,那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书本知识的缺陷

由于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一般性的东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忽视这种差距,不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那么书本知识在为我们带来无穷好处的同时,也会招来一些麻烦。

其根本原因在于:书本知识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二者并不完全吻合。如:成语“纸上谈兵” 。

E、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象一副有色眼镜,戴上它,整个世界都与眼镜片的颜色相同;如果脱掉它,眼睛又无法看清外界事物。

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削弱惯常定势的强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条思路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3、自我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在日常思维活动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由此,产生了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下,个人的思考以自己为中心,一个团体的思考也习惯性地以本团体为中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则习惯以本国本民族为中心,而整个人类同样也跳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小圈子。

4、思维障碍(或思维封闭)

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

如:“霍布森选择 ” 。

(1)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缺钱并不是问题,缺乏想法才是真正的问题。 【名言】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叫没有批判性的学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思维障碍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迷信。迷信会让人耳目失聪,对周围事物不敏感。

第四个原因是知识贫乏没有批判性的学习。迷信。固执与偏见。

第五个原因是习惯性思维。思维最大的敌人就是习惯性思维。

(2)影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

自卑感。总认为自己智力低下、知识浅薄,不是搞创新的材料。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怕自己栽跟头、怕别人看笑话,因而缩手缩脚、不敢尝试创新。

疲倦感。创新的过程,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意志薄弱者,常常会不胜其烦,产生厌倦情绪,很快就因精疲力竭而半途而废。 胆怯感。有些人在创新活动中,常常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他们既怕知识不够,又怕条件不备,还怕难度太大。只能因循守旧,不敢开拓进取。

懒惰散漫。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消极、懒惰、散漫皆可能动摇人的创新决心和开拓意志,使他们的创造热情逐渐低落、创新进度逐渐减慢,并使工作杂乱无章、事业一无所成。

好高骛远。有的人在开展创新活动时,贪大求全,心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整天把希望寄托在灵感上,指望有惊人的创新奇迹产生,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胡思乱想。

(6)思维定势也是影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

5、思维的误区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天份,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

◆新点子会突如其来,不可能事先估计策划。

◆创造性思维一定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才顶用。

◆创造性思维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关我的事。

◆只有聪明人才有好主意。

◆创造都是大的举动。

6、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庸思维、辨证思维、整体思维 。

中国人习惯从整体去把握事物,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

北大教授费孝通讲过四句话,可以概括中国人做人方面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的思考。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2)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缺点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具两个根本缺点,一是崇圣性,二是狭私性。

崇圣性:“崇圣”就是崇拜圣人。总在子曰君言,谁怎么说过,哪本书有什么观点,历史是怎样的……,似乎只有拿着圣(别)人的观点,找着过去的东西,自己才有站得住的脚跟,才理直气壮,才可能找到真理。

“崇圣”思维经常穿着眩目的正统外衣,具有很大欺骗性(当然是对陷入窠臼者),其错误是认识方法出了偏差,症结是“脱离实际”,游离在过往知识的苦海,不能与时俱进。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却视若无睹。

狭私性:狭私性是中国文化及由之造成中国人思维定势的另一个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种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追求,总是纠缠着维护人际间的等级道德关系,象“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主要关系上,就有“忠、孝、仁、义、尊”等单方面苛刻要求的道德观。进而赋予了很多“利诱”的内容。如为长生活命,道教则行修身养性炼丹;为晋升现世的等级,正统文化则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的引导。在民俗文化中,也有“狭私”的价值指向,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

“崇圣”与“狭私”是中国人非理性思维方式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统治者崇圣,为着稳固自己正统江山的狭私;一般人崇圣,也有意于拉大旗作虎皮,目的还是狭私。反之亦然,中国人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又必须崇圣。

创新思维工作范文第4篇

一、中国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现状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通称。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动漫企业大量出现。规模小、层次低、市场乱、流动大、淘汰多是行业总体缺陷。同时,职业学校为适应行业及社会的要求,关注并投入其中,鉴于行业现状及特点,职业学校动漫教育在教学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仍有不足。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的依然是动漫专业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足,这点已经深深的禁锢了该专业的长足发展。

很多设计专业的教师,依然依照美术教育的旧模式教学生动漫设计,存在很严重的弊端。纯美术教育和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虽有内在的联系,但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传统的艺术专业教学的核心是美,而设计专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实用。故有人讲设计专业称之为实用美术也不是不无道理。由于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很多教师从思想上很难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亦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贯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使中国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真真切切的美工,不能成为真正的创意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占据着下游,很难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充当先锋生产力。

二、动漫专业实用创新方法初探

1.多观察生活,随身携带纸笔和数码相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尤其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更应该这样做。良好的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对生活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记录是很关键的。对于动漫专业来讲,良好的编剧能力和角色的塑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两大块。

⑴编剧能力的提升来源于交流和观察,分析和提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建议大家多逛街,多与社会上各色人群进行交流,积累生活的经验,为良好的剧本积累强有力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笔和纸以及录音设备是必须可少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及一个烂笔头,把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为日后良好运用打好坚实基础。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全民皆兵搞创意。日韩的家庭主妇往往是编剧的主力军,荧屏上的很多电视剧都是家庭主妇的杰作。家庭主妇尚可编出良好的剧本,中国的动漫专业学生责无旁贷,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积累。

⑵良好的造型能力同样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见过好的东西,就很难设计出好的东西,这是我经常在课上给学生们讲的一句话。学生的眼界往往局限于动画和漫画行业,很少去涉猎其它行业的先进信息,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影视传媒、汽车、服装、香水、家电等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一次在路上碰到一个学生,指着奥迪A6说是桑塔纳,让人哭笑不得。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计出美的东西?在动漫设计专业中,场景的色彩搭配、角色的造型能力等都需要非常丰富的眼界和知识积累来实现,井底之蛙无法设计出良好的动漫作品。背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去街上走走,去商场逛逛,也许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在设计作品的时候,翻翻自己平时拍的照片、看看自己买的创意商品,可能就会有好的灵感和创意闪现。据调查,现在的高职教育中,普遍缺乏在这方面的引导,学生处在盲目状态搞创作。

2.团度合作很重要,在创新环节提倡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

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⑴传统的头脑风暴。当人们想起新观点时,他们就在房间里大声说出观点,这是对头脑风暴的普遍的观点。告诉他们消除他们的拘束,任何观点都不会被评判,这样他们就能自由地大声说出任何观点,而此时没有感到任何不舒适。人们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其他参与者的观点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后面的分析得到尽可能多的观点。在提出的众多观点中会有一些非常有的价值。因为这个自由思考的环境,头脑风暴会帮助促进产生那些突破普通思考方式的激进的新观点。

⑵高级头脑风暴。我们提出的模式是传统头脑风暴的扩展,它使整个的过程更容易和更有效。高级头脑风暴基于头脑风暴的现行方式上,以更有效的方式产生更新颖的观点。专业化的技术,更好的过程和更好的意识与新技术结合,使头脑风暴成为一个挫败更少的过程。当使用一个更为有效的过程的时候,大部份与传统头脑风暴相关的问题就消失了。继续阅读更多的细节,了解如何为你自己和你组织的利益进行高级头脑风暴。高级头脑风暴使用:新过程和新培训,以减少拘束。有创造力的和横向思考的技巧头脑风暴软件(计算机支持的创造力)。新的材料来激发和记录观点,但是,首先让我们学习传统头脑风暴的细节,以便我们能使我们自己作好适当准备。

结合头脑风暴法,我们可进行一些尝试。①在动漫作品前期引入头脑风暴。例如:在编剧环节,应充分利用头脑风暴法,才能保证编剧内容最大程度的创新。②在动漫作品设计过程中引入头脑风暴法,可以用集体的力量来制作出造型良好的角色、色彩搭配合理的场景、良好的后期等。

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展望

目前,动漫设计与专业在教学环节中依然存在不足,但若加强创意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握设计产业的上游生产力,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国的动漫产业才会和日韩欧美缩小差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动漫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动漫设计专业,尤其是高职的动漫设计专业,不应只注重学生手头表现技法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国的动漫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普通的美工。

参考文献:

1. 中国动漫衍生产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曹凌 新闻界 2010, (6) 2. 动漫高端人才教育研究——关于动漫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与思考 刘文清 新闻界

2008, (5) 3. 中国动漫产业浮华背后的忧思 范周

创新思维工作范文第5篇

一、《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

“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现代社会的创新活动大都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只要能防止出现一些思维定势,就能做到人多智慧多。

1、良性暗示

暗示又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学者们认为,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从这个方面讲,潜意识乃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它深刻地,从根本上影响着、折射着、塑造着人的生命。暗示在深层潜意识中深沉地潜伏着,广大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沟通着。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暗示积淀

的各种各样的图景处在被压抑、被封锁、被束缚、少自由、被控制状态。遇到偶然的机会,也会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即为灵感、直觉、想象等。

积极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周围环境和别人那里得到积极暗示,或者直截了当地对自己进行良性暗示,同时要拒绝和抛弃那些压抑思维潜能的消极暗示。

自我暗示的五条原则:(1)简洁: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进步"等等。(2)正面:这一点极为重要,消极的语言会印在潜意识里。(3)信念:句子要有"可行性",以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4)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5)感情: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2、头脑风暴

原意为用脑力去冲击某一问题。作为一种创造方法,它在韦氏国际大字典中被定义为: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对某一特定问题出谋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克服心理障碍,思维自由奔放,打破常规,激发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获得新观念,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奥斯本创建此法最初是用在广告的创造性设计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后经本人不断改进和泰勒、帕内斯、戈登等人完善和发展,终于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集体创造方法,在技术革新,管理革新、社

会问题的处理、预测、规划等许多领域都显示了它的威力。

我们应该牢记的是──创新思维是习惯,关键在于通过科学训练提升能力;有了灵活的头脑想出新创意必须立即行动,才能让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二、《国学思想的智慧借鉴》

讲座里谈到了儒家、法家、道家,理解如下:

儒家修行为善、人际和谐,贡献社会是仁者君子,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 ,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内在的精神,就在于人能从利他的行为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人懂得同情和怜悯,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

法家以力服人,力服至心服的管理逻辑,手段是严刑峻法,重赏严罚,赏罚分明,最高智慧就是制法、学法且以法管理。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不引行,好的手段来实行。

三、《中国式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及其子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能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能力的管理方法以及

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

绩效管理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制定目标、检查目标、寻找对策的过程,它是每个管理者都可以随时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

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西方绩效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平衡记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等工具,我们常用方法可能是用工作任务法来确定考核指标,也就是对所布臵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这不仅可以对员工进行评价,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当然这里指的是关键任务,而不是事事都进行评价,否则会导致员工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而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大企业,可以尽量去采用这些指标体系,追求企业的长效平衡发展。

企业考核结果仅与薪酬挂钩有弊端,对绩效工资的发放和管理上就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因此要学会对考核结果的多样化运用,最好能与培训、晋升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相结合,但如果还不具备这样的管理基础,那就只能靠管理层在日常的柔性管理中学会对员工的当面赞扬和批评来体现考核结果。赞扬别人是中国人所不习惯的,批评下属也是分寸极难把握的,因此这一点应该是中国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体系中需要重点补课的一个环节。

通过绩效管理培训课程的了解,改变了我以前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不是为了考核而做,也不是为了考核员工而做;而是企业为了发展,面对市场竞争和人力管理方面所必须做出的一项

工作,才能保证我行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中得到发展。

创新思维工作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概念发展;核心内涵;联动模型

一、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考虑人才的意识、思维与能力三方面,其中思维是意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提高国民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将是当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然而,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与创新思维(InnovativeThinking)在概念上一直存在混用的情况。虽然创造与创新的内涵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二者在核心范畴中的差别不应被忽视。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两组概念的混淆对现有研究所造成的困惑和阻碍。例如West(2002)指出:“创造”与“创新”两概念在文献中的混淆,使得人们没有考虑到或难以清晰地认识影响团队创新的因素,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辨析。clvdesdale(2006)也认为:创造和创新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比我们目前意识到的更大更深刻,且可能成為未来研究发展的一个潜在重要领域。

我们认为,对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内涵辨析,厘清两类思维的区别与联系,将有助于理J顷相关的学术话语体系,规范我们的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研究者们更准确地思考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培养路径,从而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分别论述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核心内涵,对二者的相似点和内涵差异进行辨析,并提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联动模型,为思维训练研究的开展扫除概念障碍,并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互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涵

“创造”的概念早在前基督期旧约全书的圣经故事中就已出现,自此有了工匠遵从上帝意愿在世上造物的理念(Boorstin,1992)。这是人们意识到创造力存在的起点,但同时也让这一概念在发展初期就被赋予了超自然神秘主义的色彩,成为后续研究的障碍。直到19世纪中期,哲学家高尔顿才将这一障碍成功破除。高尔顿对厘清创造的概念做出了三大贡献: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适应性和多样性等观点融人到创造内涵的理解中,指出创造的基本特征和原动力是“解决问题以达到个体的成功适应”(Dennett,1996);二是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问题深入到测量层面,验证了创造性天才并不来自于超自然的力量(Steinberg et al,1996);三是对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进行研究,撰写了《遗传与天才》(Galton,1869)一书,成为国际上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第一部文献。高尔顿所理解的创造力更多的是出于遗传的角度,认为创造来源于潜能和天赋,这成为后续创造性人格研究发展的前奏,也凸显了创造性思维的先天属性。

其次,创造性思维与个体的智力和人格紧密相关。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概括和间接反应,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在20世纪,人们已习惯于把智商和学业成就作为判定天才创造力的标准(Tennan et a1.,1920)。智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低龄段或智商中等及以下的人群中关联性较高,但却并非唯一因素。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取得杰出成就者不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具有持久的动力、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伟大的人格力量(cox,1926)。20世纪创造力研究的奠基人物吉尔福特(Guilford,1950)从内容(刺激性质)、操作(加工过程)和产品(加工成果)三个维度建构智力的立体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Strueture of Intellect,SOI)。他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因此SOI即可表征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其中,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即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从知识和经验中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辐合思维相对(林崇德,2018)。J.P.吉尔福特(2006)提炼出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三大特征,其学生托兰斯进一步增加了精密性特征(TomnCe'1968)。这四大特征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创造性思维界定和测量的基本依据(iKunco et al,2010),并演化出后续标题抽象性、抗早闭性等测量指标(Kim,2006)。

再者,思维联结是创造性思维产生作用的基础。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思维联结可产生想象和灵感,而创造的过程被描述为富有想象力的新想法的诞生(Miller,1989)。创造性人才需储蓄想法以实现将来所需的思维联结(Becker,1995)。(2)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创造性思维被看作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张丽华等,2006)。(3)创造性思维源自格式塔结构,思维的功能不仅是解决问题,更在于发现、设想、深入地思考问题。德国格式塔学派创始人Wertheimer等(1959)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于经验的重组,即打破旧的完形而发现新的完形;经验只有在一个有组织的知识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和有效的应用;对情景、目标、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各方面相互关系的重新理解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中,独创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庄寿强,2007),即想法新颖独特,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Kaufman et al,2010;RunCoI 2014)。其次是思维的适切性,即创造性思维活动须是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是有用的、符合特定需求的。Torrenee(1968)指出,创造力实际上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问题解决,特殊在于:思维不落俗套,需要修改或抛弃某些旧观念。林崇德(2018)在系统分析创造性心理结构的构成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贾绪计等,2014)。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许多学者强调在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中,应产生对个体或个体所属文化而言是新的且有价值的事物或产品,而非虚幻而不切实际的东西(董奇,1985)。

此外,创造性思维受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制约,具有复杂的构成。Steinberg(2006)指出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和动机5种心理资源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类似的,Area-bile等认为创造力是工作动机、领域技能和相关创造技能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Amabile,1996、2011;Amabile et al,2016)。何克抗(2016)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人类大脑产生灵感或顿悟的心理加工过程;其结构由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横纵思维6个要素组成(何克抗,2000)。决定思维方向性的要素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主体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以及指导思想是横纵思维与辩证思维。6个要素相辅相成,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何克抗,2003)。

三、创新思维的核心内涵

“创新”作为学术概念的正式出现,起源于熊彼特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Schumpeter,2017)。他以动态的视角对“创新”进行阐释,认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包括5种方式:(1)新产品或产品新特性;

(2)新生产方式;(3)新市场;(4)新供应来源;(5)新组织方式(约瑟夫·阿洛伊斯憔彼特,2006)。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由于这种重新组合是企业家为获取潜在利润所采取的一种行动,而这种行动或新组合能够较旧组合生产出成本更低或利润更高的产品來,这便产生了创新。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明显地强调了其中经济学方面的意义(停世侠,2002)。创新活动本身是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此外,无论是新的生产要素还是要素的新组合,关键一环是要将其引入生产体系。也就是说,当一项创造、一个作品、一项发明具有市场价值时,才成为一项创新(王海燕等,2017)。

虽然现在“创新”已从经济学领域的专有名词扩展到了各行各业,但它的核心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除了包括过程的新颖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经济上的价值,即“成果效应”(谢觉萍等,2006)。Westwood和Sekine(1988)指出,创新是发明被转化为有益的产品或系统的过程。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Romer,1998)也指出,所谓创新,实质上就是能使新设计或创意(Ideas)得以产生与应用的一种机制。一些学者把创新理解为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或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Jones,2015)。Roberts(1988)将创新定义为:发明+推广。发明的过程涵盖了所有创造新想法的努力,而推广的过程则包括商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例如创意的应用和转移、目标达成的评估等。可见,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思维需要考虑的内容是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更多地关注新奇和独创性,而创新思维则更多地考虑可行性和市场需求。

毋庸置疑,创新思维是务实的。具体体现在工作团队或组织基于实际需求,有意地引入和应用新的思想、流程和产品。创新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实时的效用,是试图将一项发明转化为商业应用的活动(Hall et al,1987),因此在创新过程的第一阶段就需要认可技术可行性和潜在需求。RickaMs(1985)认为:创新是将创造性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Fagerberg等(2005)强调创新是可付诸于实施且可运用于生产的,是让新事物得以完成或实现的过程。Clydesdale(2006)从行为动机的角度考虑,认为创造和创新的驱动力存在差别:创造性思维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而创新思维则是由外在动机驱动的,或源自于超越先前标准的需要。

此外,创新思维需要对原有传统进行批判、破坏甚至颠覆。哈佛商学院教授、麦肯锡奖得主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首次提到的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被认为是2l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理论。与熊彼特所倡导的“破坏式创新”(重组现有资源以创新性地破坏市场均衡)有所区别,克里斯坦森倡导的“颠覆式创新”专指这样一种创新过程:刚出现时技术不成熟、水平不高,不为主流市场所青睐,只能凭其某些新特性服务于低端或新兴市场;随着其产品或服务性能的提高,建立新的市场和价值网络,最终抢占主流市场,取代旧技术。前者强调基于重组现有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或组织创新;后者则强调新技术对原有市场的颠覆,即小众产业占据主流市场(Christensen,2016)。

再者,创新思维需要通过营造环境和支持条件来培养。摩尔(Moore,1993)提出了创新生态理论,将企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即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者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Moore,1996)。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参与创新的主体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包括参与创新的自然资源、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等各种创新要素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溢出(柳卸林等,2018)。创新生态系统强调了环境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这与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强调优化教学环境(如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因素)的观点是一致的(林崇德等,2014)。从生态系统角度对创新理论的解读让我们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学校的创造性环境与社会和企业中创新环境的融合以及产学联合机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颠覆性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学校教育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更需要培养其具备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和商业模式的能力,即颠覆性创新能力。

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内涵辨析

1.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共同点

虽然多年来一直在被讨论,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时候还是被混用的。之所以会被混用,是因為二者在以下5方面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第一,想法新颖性(Originality)。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都强调想法上求新求异、偏离传统、与众不同。二者均处于高阶思维的最高层级,通常和设计思维、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联系紧密,通过问题解决的行为来达成。第二,想法可行性(Feasi-bility)。两类思维都需要在真实世界中考察创意或产品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被目标群体所接受的程度,须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第三,环境激发性(Environment)。思维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教授,但可通过营造环境和采用一定策略、手段来激发。由于两类思维均需建立在个体身处的领域和学科知识背景下,因此跨学科、跨领域协作对于思维激发具有巨大作用。此外,学校、企业和社会联合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两类思维的培养均有重要意义。第四,主观能动洼(Motivation)。两类思维都应是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的,且都需要相关非智力因素的支持,譬如渴望设计和开发产品的个体动机和核心驱动力、自主性,以及对目标的长期坚持。第五,产品承载性(Product)。两类思维均可承载于其思维产品中,且产品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思维产品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组织创新或服务产品;可以是实物形式,也可以是各类设想与方案。在创新程度上,既可以是一些小工具的发明,也可以是全新的系统开发;既可以是对已知信息的重新组合,也可以是调整现状以适应新情况的策略。由于思维本身的创新程度往往难以精准测量,所以以产品质量来反映思维质量是解决两类思维可测性难题的共有思路。

2.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内涵差异

近年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内涵上的差异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什么要强调两类思维的差异呢?原因在于,随着对创造性和创新过程研究的逐步深入,术语的准确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两类思维既相互区分又密切相连,厘清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内涵上的差异,有助于明晰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以及两类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前述概念的核心内涵和过去学者们的研究,我们认为两类思维在以下5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

(1)价值目标不同(Goal)

创造性思维反对墨守成规,追求奇特、多变,旨在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或产生新颖独特、有意义、让人惊喜的想法;而创新思维则是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多以思维成果(如新定义、新理论、新产品等)及其推广为标志,强调实用价值、市场需求和应用取向,旨在将新颖独特有意义的想法实现出来,强调观点或产品的可行性和适切性,得到社会的认可或在市场上取得效益。乔治亚大学教授Runco指出,在创造与创新之间有一个临界值,即新颖性和有效性的平衡点(Runco,2014)。创造性思维追求新颖、独特、自我展现,而创新思维则要求产品尽量接近于有效性的极限(例如产品可以得到公众认可、满足社会需求或形成商业价值);其中新颖性固然重要,但与有效性相比是位居其次的。从创造性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化过程涉及到许多商业化的元素,譬如风险承担、各类资源的整合和渠道的疏通。

(2)思考方式不同(Methodology)

创造性思维是创意的产生和思想的发展,而创新思维则是实践中想法的应用和新事物的实施(例如新产品、服务或工作方式)(West&Rickards,1999;West,2002)。创造涵盖了最高层次的人类智慧表达,而创新则包括了将知识进行重组和综合,从而形成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式。哈佛商学院Amabile(1988)指出:创造需要同时满足新颖性和实用性,而创新则是对创造性想法的发展和实现,包括解决问题以及取得某种实际效用。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对新事物本身的原生性构思;创新思维是关注新事物如何实现和推广的再生性构思。创造性思维的侧重点在于“想象”和“创意”,而创新思维的侧重点在于“实施”和“价值”。当出现更高的附加价值并具有变革动力时,创新才会开始。因此,在思维培养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点在于其“发散性”,例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短时间内汇报出多种想法、想法类别的多样化等;创新思维的训练要点则在于其“决策性”,例如对多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立足市场需求考虑产品的价值性、对产品设计提出具有说服力的推广方案等。

(3)时间阶段不同(Stage)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处在不同的阶段。创造是释放思维潜能以构思新想法的活动,往往发生在先;创新是将新想法实现和推广,并将变革引入相对稳定的系统,是创造见之于社会的具体实践,往往发生在后。创造性思维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是创新思维的前奏(West&Rickards,1999;傅世侠,2002;Runco,2014)。只有当创造性的个体持续坚持,才会产生创新。从实施因素来考虑,创新是以创造为前提的,创新是对现实世界做出改进甚至颠覆的创造,然而,学者们对于两类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所处阶段是存在不同意见的。例如Amabile提出了创造力的组成成分模型(Amabile,1996;2011)和动态成分模型(Amabile&Pratt,2016),认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是非线性的,包含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两个相对独立的组件,在这一过程的开始阶段,创造占主导地位,稍后将被创新性实施流程所取代。然而,Couger等(1990)则认为创造性思维并不局限于创意产生的初始阶段,也不局限于创意发展和将创意转化为产品的任何一个步骤中,而是循环嵌套和贯穿于发现、发明和创新的整个过程。

(4)主体规模不同(Size)

创造力的主流研究集中体层面,而对人际互动和团队协作创新的研究较为薄弱(Kurtzberg et al,2001)。创造的过程多建立在单一创造主体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整体作用上,通常分为个体、团队、组织三个层次;而创新过程在逻辑上虽也涉及此三层次,但实际上却多关注于团队与组织层次,尤其是组织层次(Amabile&Pratt,2016)。创新是系统性的创造,仅仅依靠个体来完成从创造到创新的全过程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最后一步的价值转化过程,因此,一项完整的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人甚至多个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庄寿强,2007)。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组织的学习,即把分散在个人身上的、流动的以及不明确的知识组织化、群体化、明晰化和结构化(葛霆等,2007)。可见,与创造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需要更多的考虑协作性因素。

(5)务实程度不同(Practicality)

创新思维强调的是“有中生新”,突出的是对前人的继承性,而创造性思维不但指“有中生新”,还包括“无中生有”(吴红等,2007)。因此可以認为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创造性思维具有更大的内涵范畴,强调“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进程,如改变现状的新思想、新方法,而创新则更为务实,使得新思想与新方法在特定的领域得以实现。创造性思维需要运用想象力释放现有创意,凭借想象,思维可以天马行空,无须避讳于各种“不可能”。创新思维要求务实地看待创意和产品,并判断其能否在真实世界中得以采用,确保在特定领域中的可行性。所以创新思维强调想法的实现和应用,而非想法本身。同时创新者需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到创意在现有市场上的潜在价值,从而确定后续发展的方向。一般而言,创新思维比创造性思维更依赖于先前的工作经验,且还须关注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采用可靠的系统和想法,一步步探索无法确定的事情,对现状进行扩展或改进。因此,创新思维通常需要考虑产品的推广和潜在的市场,需要做机会识别。由于两类思维在务实程度上的差异,外界环境对二者的作用效果常常会出现差异,尤其在团队创新进程中:外部挑战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具有正向作用,而对于创新思维则是负向作用(West,2002)。

结合VanTassel-Baska(2013)的观点,我们从实施主体(人)和实施过程(事件)两方面对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比较和辨析,见上表。

五、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模型

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想象力、遗传与天赋、智力、思维联结、问题解决、经验重组基础上的原生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则是建立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产品应用上,强调可行性和实用性、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再生性思维。在思维生成过程中,二者关系紧密、相互作用频繁。从前述的共同点与内涵差异来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一个重要的联结点,即思维作用下的产品创作。产品是创造性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化的一个载体,产品一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生成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创新思维形成市场价值的基点,所以产品创作是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联动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之前,创造性思维占主导,想法带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和显著的发散性,追求“新颖”“独创”“前所未有”;而在这一阶段之后,思维则需加入商业化元素,以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决策性”为主导,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作出选择,形成最终的产品创作、调整与推广方案。从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新思维的路径是复杂且不唯一的,甚至可能是迭代的。在思维培养过程中强调产品创作环节,以产品作为两类思维培养的联动节点,将有助于厘清两类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化联动培养方案,且提高思维培养过程的可测性,有利于开展思维的精准化培养。

参考Wallas(1926)所提出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准备、酝酿、明朗、检验)、Amabile(1996)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的创造活动过程五阶段论(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以及许庆瑞等(1993)所提出的创新过程十阶段(产生设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方案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我们建构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模型(Creativity-Innovation Thinking InterconnectionModel,CITIM)(见上图),用以启示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联动培养范式。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将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视角阐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模式。

1.微观视角下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模式

微观视角下,我们考虑一门课程、一堂课例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思维联动训练的目的。基于以上模型,我们在项目学习的背景下,将思维训练过程分为创意激发、产品创作、展示推广三个阶段。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重点在于创意激发阶段。教师基于项目为参与者创设具体情境,引出供探究的异构性复杂问题;协助参与者对问题和目标进行分解,转变结构和情境,努力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尝试一题多解、逆向思维和协商建构;通过质疑、探索、想象、拓展等方式进行发散,激活想法。在众多想法中,最终采纳或整合哪些来实施产品创作则需要经历决策过程,进一步将想法形成创造性的概念原型。这一阶段的思维培养点在于个体创意与群体创意、思维发散和决策聚合过程的相互转化。在群体协商建构的过程中,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Jigsaw等策略将对思维激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产品创作阶段,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运用迭代交融。这一阶段思维训练的要点在于产品设计和效用分析两个环节,涉及到设计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运用、对经验的学习、已有知识技能和资源的整合,以及产品市场价值的预估。教师需根据任务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参与者提供相关的参考案例与学习资料,促进其完善上一阶段的创意。对产品原型进行设计、制作、分析与调整的过程涉及工程素养的培养和生成性活动。思维培养点在于产品独创取向与实用取向的权衡与取舍,标新立异的产品设计未必实用,而实用的产品设计往往趋于常规、缺乏个性和新意。产品创作阶段是前期创意与后期产品市场定位初步确定与联结的重要环节,也是创造与创新产生联结的关键,因此这一阶段在创意落实与产品方案迭代调整方面可做多个层次的思维训练。

展示推广阶段则旨在促成创造性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化。教师应组织相应的交流或展示活动,尽可能让参与者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对产品进行推广。参与者需要对现有市场进行调研,与同类产品进行类比,把握产品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将产品特色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展示,以呈现产品价值、打动潜在需求者以获得社会影响。这样的考虑将提醒初创者们注意想法有可能不切实际,甚至对利益相关者有潜在的负面反应。这一阶段的思维培养点在于产品价值的评估,以及产品潜在效应的推理,须兼顾产品的现时绩效和发展潜能。在创新产品孵化推广过程中,以践行思维为主导,调整产品设计方案和市场化方案,可考虑以方案文本或产品展示作为学习绩效考核指标之一。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创客或STEM教育中,展示推广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或存在部分缺失。许多的创客教育仅止于做好产品或简单展示,而没有考虑到进一步融入商业知识和市场推广技能的学习,而后者却是创新思维内涵的关键,也是创新思维训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宏观视角下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模式

宏观视角下,跳出课程设计的微观框架,在个体发展的时间维度上,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式培养不是突变和断层的,而应是一个有着不同侧重点的连续谱系。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为重点。尤其对于幼儿和青少年来说,逻辑思维和基本常识的学习将为后续的思维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思维的培养也有助于奠定必要的工程素养,在进阶的产品创作阶段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但即使在最初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成长过程中,也不应忽略创新思维的培养。正规教育系统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机会,让他们经历一个不断积累经验、创作产品、不断试错、逐渐逼近成功的过程,并从中学会协商、合作、向他人推销想法,并培养诚信、责任、坚强、不怕挫折等非智力品质。随着年龄和学段的增长,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商业和市场知识,在产品的设计和創造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意义,逐渐加大创新思维训练的比例,有利于对接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机构联合的空间维度上,基于对环境作用的考虑,构建创造一创新联动的教育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应局限在学校和课堂,而须以项目带动,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形式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以产品作为联动节点,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际社会情境中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学校、企业和社会(如政府或公益组织)三方联动,有助于协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校主导)和创新思维(企业主导),可充分支持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向创新思维成果转化,有效促进政产学研四螺旋循环上升。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无论从概念的起源还是发展现状来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核心范畴上都是存在差异的。对这种差异性的辨析和澄清有助于规范学术话语体系,也有助于对两类思维的培养路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创造性思维有着较长的研究和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了多种流派(如吉尔福特和托兰斯的心理测量流派、斯滕伯格的创造性投资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索耶的认知神经科学流派、阿玛贝尔的情境流派等),也积累了一些训练与培养的方法(如六顶思考帽、头脑风暴、强制联想、思维导图等)。创新思维则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强调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此外,创造性思维植根于个体,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色彩;而创新思维则更关注群体的协商和决策。在当今各领域交叉综合式发展的时代,创新的达成、产品的创作和推广已经很难由个人完成,所以创新思维应该是一种协商和群体决策式的求新思维。

在教育学的视角下,过去我们的创客教育通常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没有延续至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当前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同时考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式发展。本文所提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联动模型(CITIM)除了可以用于区分两类思维的内涵差异以外,其实也是对于两类思维联动式培养模式的一个概念雏形。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进程中是相互迭代的。创意激发、产品创作、展示推广三个阶段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影响。在明确了两类思维的区别与联系后,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向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1)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怎样才可以让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对产品的创造性想象来加速其市场推广,另一方面也通过市场需求分析来反哺创意,改进产品设计,并向实际产品转化。(2)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落地于STEM和创客教育,以“做中学”培养思维的新颖独特性、科学精神和工程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可落地于创新创业教育,以践行思维为导向,将商业知识和管理规律的学习融入思维培养过程中,同时强调以责任、诚信、风险承担、实践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培养。两类教育应相互支撑,避免分割断层。(3)思维培养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无须独立于学科教学以外,而应将创新融入课程体系、教育教法、评价考核当中。新想法的诞生、新产品或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必是融合了众人智慧以及多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可考虑将创新技能与领域技能相融合,或跨学科培养。(4)技术支持下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智能时代的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本身是创新的产物,也是推动创新思维教育的极大动力。尤其人工智能在速度、广度、深度等多方面的“颠覆性”潜能,极可能成为引领未来创新的主要方向(吕文晶等,2018)。本研究提出的联动模式对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以及构建系统完备的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两类思维在技术支持下的联动式培养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上一篇:创新人大工作范文下一篇:才艺比赛策划范文